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香港特别行政区 >>离岛区

离岛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离岛区谷歌卫星地图)


离岛区简介

  离岛区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区,主要包括南及西南面数个离岛,面积占全香港的16%,当中以大屿山的面积最大。
  香港地域有263个岛屿[1],然而离岛区只包括香港南面及西南面的20多个岛屿。香港岛有4个区;鸭脷洲属于香港岛南区;大小青洲属于中西区;而新界东的岛屿分别属于西贡区、大埔区及北区;新界西北的属于屯门区;马湾岛及东北大屿山属于荃湾区;而青衣岛属于葵青区。
  离岛区主要岛屿如下:
  坪洲
  赤鱲角
  长洲
  喜灵洲
  交椅洲
  南丫岛
  大屿山
  蒲苔群岛
  石鼓洲
  小鸦洲
  大鸦洲
  周公岛
  交椅洲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13.7122万人 176.42平方公里 810000 0852 查看离岛区谷歌卫星地图

离岛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离岛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荃湾区

  荃湾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香港新界的南部,与九龙相距约5公里,面积约6,070公顷。根据2004年香港0的估计,荃湾区的人口约有290,000人。包括部份荃湾区的荃湾新市镇是香港第二个新市镇(旧称卫星城市),于1950年代末开始发展。时至今日,随着香港国际机场及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其他基建的启用,令荃湾区已经成为现时香港发展潜力很高的地区。   荃湾区现时由荃湾区议会所管辖,区议会在1981年4月1日成立。它一直被视为香港最早成立的区议会之一,因该会前身的“荃湾康乐市容咨询委员会”早于1976年成立,该会在1977年改名为“荃湾咨询委员会”,并在1981年改组成“荃湾区议会”,除了整个荃湾新市镇外,还包括油柑头、汀九、深井、青龙头、嘉龙村、马湾岛、大屿山北部(例:欣澳、青洲仔半岛)及梨木树等等地方。   荃湾区的北部是以山地为主,包括荃景围、荃锦公路、石围角邨至梨木树邨,但青山公路荃湾段、大河道、沙咀道及德士古道之间以南的土地,大部份均是填海得来,包括柴湾角工业区、福来邨、祈德尊新邨、荃湾广场、荃湾西站、如心广场、万景峰、御凯、宝石大厦、爵悦庭、德士古工业区等。[1]   1981年至1985年期间,荃湾区议会的管辖范围包括整个荃湾新市镇(荃湾、葵涌、荔景及青衣),东至金山郊野公园西面界线,南至荔景山路九华径及荔景台,西至青龙头嘉龙村,北至大帽山郊野公园近荃锦坳和城门郊野公园近铅矿凹,而马湾和大屿山东北部也是荃湾区的范围。荃湾区海域虽然位于新界,其部分海域〔汀九桥以东〕仍被香港0定义为维多利亚港范围,都会区。   随着荃湾新市镇发展而令荃湾区人口不断增加,0为了减轻区会资源分配的负担,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在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区议会”(1988年4月1日改称“葵青区议会”),集中服务葵涌及青衣居民。荃湾区重新划界,东面以城门道、和宜合道、昌荣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线和马湾海峡为界,西面仍以青龙头嘉龙村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园近荃锦坳和城门郊野公园近铅矿凹为界,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包括阴澳、竹篙湾)仍归属荃湾区。全区总面积约 60.70 平方公里。   荃湾区近年的发展重点是万景峰(亦称“七街重建项目”),是当年市区重建局最大的一项重建计划,本身位处荃湾旧区的七街由杨屋道、沙咀道、大河道、西楼街、河背街、新村街及禾笛街组成,面积达二万平方米,重建项目由信和集团所拥有,兴建接近二千个住宅单位的高级住宅楼宇,并且将建有一个接近三十万方呎的大型购物商场荃新天地。重建项目完成后,加上近期由华懋集团发展的如心广场并入其中,令该地域成为荃湾区的新地标。   [编辑]历史   荃湾古称为“浅湾”,据说是因该处海湾水浅而得名,传说南宋皇帝宋端宗曾于南逃时停驻于此地。“浅湾”一名亦屡见于明朝和清朝的地图和文献,包括新安县志等。   清初时,荃湾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荃湾约”、“全湾约”,(完湾),(团湾),(月儿湾湾)和“全湾”。   1669年(清康熙8年),迁界令一度放宽时,大批客家人迁入荃湾,沿青山道成立大约26个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围村。   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栋屋由陈姓在广东的支系所建立,成为香港最古老的围村之一。   19世纪末,当时约有3000人的荃湾分为4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4约首领组成“荃湾全安局”,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   1898年,清0和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一带纳入港英0,荃湾便成为香港的范围。英国租借“新界”后,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当时荃湾属于“九龙约”。   1906年,0开始成立“理民府”制度来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两约,荃湾以北之地归“北约”,荃湾则属“南约”,所在地设在香港岛。   1941年12月,日本领占香港,荃湾被归入九龙,自成一区称为“荃湾区”。   1948年,立法局通过“新界行政法例”,荃湾再次归入“南约”管辖。   1950年代,由于国共内战,使中国大陆大批民众涌入香港,因此同时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及廉价劳工,荃湾亦在德士古道、杨屋道及柴湾角一带兴建多间工厂,令当时的荃湾工业发展蓬勃。   1959年,四季大厦正式入伙。   1966年,荃湾从“南约”分治出来,独立成约,称为“荃湾约”。   1970年代初,香港0通过“荃湾发展计划”,并将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兴建多个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设。   1973年,仁济医院启用。   1977年,0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区的咨询委员会,在荃湾设立“荃湾地区咨询委员会”,巩固了日后成立“荃湾区议会”的基础。   1980年,荃湾大会堂启用,成为香港第三个大会堂。   1981年,荃湾区议会成立。   1982年,地铁(今港铁)荃湾线正式伸延至荃湾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务。   1985年,葵涌及青衣区议会成立。   1987年,三栋屋博物馆完成修建工程,加设了博物馆设施,供市民免费参观。   1990年,城门隧道正式通车,荃湾公共图书馆启用。   1991年,荃湾海滨公园启用。   1996年,德华公园展览厅正式启用。   1997年,城门谷公园启用。   1998年,地铁(今港铁)机场快线及东涌线正式投入服务,香港国际机场、青马大桥、汀九桥、汲水门大桥及大榄隧道落成启用,由于邻近机场间接加速荃湾区的发展,城门谷运动场及荃湾公园亦启用。   2003年,九广西铁(今港铁西铁线)荃湾西站通车。   2005年,地铁(今港铁)迪士尼线正式投入服务,香港迪士尼乐园亦落成。地产商亦纷纷在区内兴建多项高级酒店及住宅项目。  

湾仔区

  湾仔区位于香港岛,是香港十八区中人均收入最高,同时亦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小及人口第二低的一区。   湾仔区东接东区,南接南区,西接中西区,北部水域是维多利亚港。湾仔区由11个小区组成,包括渣甸山、大坑、铜锣湾、乐活、跑马地、鹅颈、爱群、轩尼诗、修顿、大佛口及司徒拔道[1]。   在0的文件中,湾仔区包括铜锣湾西,大坑,跑马地和湾仔四个分区[2]   要留意铜锣湾东面包括(海底隧道以东、维多利亚公园、港铁天后站)等维园选区的地方、大坑东面尽头励德邨及上林都是位于东区。   

东区

  东区是位于香港岛东北部,也是香港高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地灵人杰。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根据香港花旗银行委托香港大学2011年十一月至2012年一月进行第九次香港百万富翁调查,全港最多百万富翁是港岛东区,可见港岛东区是全港最多中产人口的地区。所以,东区占香港的人口素质是数一数二的。东区因为过大,由铜锣湾到鲗鱼涌只有两座公屋,一座居屋,而且是传统地段最贵的市区住宅区之一,交通方便,酒店林立,人均收入是全港最高之一,但湾仔区把大坑的公屋也划入东区,以及筲箕湾及柴湾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东区内部收入差异极大。而在区议会分区下,东区人口是湾仔区人口4倍,亦是内部收入分别颇大的原因之一。不过,公屋也为东区注入了草根劳动力,使东区中产人口可以享受价格更低廉的服务,所以东区城市规划是非常成功的。  

南区

  南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区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4,000公顷。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南区人口约为30万人,部份地区如寿臣山、深水湾、浅水湾及赤柱均是香港高级住宅区。   南区位于香港岛南部,东起大浪湾,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薄扶林、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编辑]历史   南区过去分别属于西区及东区。现时南区的赤柱及石澳选区(D17)原属东区,而其余部份则属于西区。1981年因应代议政制发展,0依据人口分布重新分区,以便每区人口相若。于是把原来西区摩星岭道以南及原来东区的赤柱及石澳合并,组成南区,而剩余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为中西区。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湾山之间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调整,由原属中区及西区,分别划给南区及中西区。   南区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现存的古迹有黄竹坑石刻。到了明朝时期,南区一带开始有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黄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农民。而当时香港仔的石排湾曾以转口香木制品而著名。当时由郭棐编撰的《粤大记》中,更载有多个位于现时南区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兴建以前,山上的水都会在瀑布湾的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湾则邻近广州与外国的海路贸易航线,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该处取淡水补给。而区内薄扶林村及黄竹坑旧围更是香港岛少数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们曾多次向0要求享有与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0拒绝。   香港开埠时,赤柱为当时香港岛最繁盛的地区,英国人曾计划以赤柱为发展基地。然而,由于赤柱土地狭少,加上当时该处爆发疫症,因此英国人决定转往香港岛北岸发展,赤柱得以继续成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开埠初年起,南区一带亦担当着工业区的角色。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坞,是香港首个大型船坞,后来于1860年代被黄埔船坞收购发展成香港仔旱坞[1]。1950年代起香港工业急促发展,黄竹坑一带便发展成工业区。   南区一带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渔民的主要据居地。根据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属于现时南区范围的渔民数目达28,000人,占当时香港渔民总数四分之一以上[1]。直至1960年代0开发南区,先后兴建渔光村、石排湾邨、华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渔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较富裕的渔民则于鸭脷洲北岸鸭脷洲大街定居及开设店铺[1]。  

油尖旺区

  油尖旺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处九龙半岛西南部。2010年的人口有304,900。油尖旺区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油尖旺区”由1982年成立的“油尖区”及“旺角区”于1994年合并而成。名字由该区的三个主要区域——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组合而成。在合并以前,旺角区一直是全香港面积最小的区。旺角区虽然面积小,但人口密度极高。即使现在油尖旺区有20个区议会议席,当中有10个议席也是在以前的旺角区或在旺角区旁边的新填海区。   根据郭裴< 粤大记> 记载, 油尖旺区所处之地,早于明朝已有人聚居,但在19世纪之前仍颇为荒芜,只有数条村落。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军队曾派重兵驻守,并与英军多次交战。1860年,根据《北京条约》,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被割让予英国,范围包括现时整个油尖旺区。其后该地得到大力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为繁荣的市区区域之一。  

深水埗区

  深水埗区(英语: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的其中一区,位处九龙西北。北望琵琶山、尖山和笔架山,南以界限街,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为界、东面以港铁东铁线路轨为界。2001年的人口有353,550。面积约948公顷。根据2001年香港0的估计,深水埗区的人口约有353,550人。   深水埗区包括深水埗、长沙湾、荔枝角、苏屋、石硖尾、又一村、大窝坪、昂船洲南部(指未经1990年代填海工程成为葵涌货柜码头的范围)。   深水埗区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为界,因此一部分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九华径、华荔邨等,实际都属于葵青区,而清丽苑(在荔景山道以南呈祥道以北)及盈晖台则是深水埗区的范围。   另外深水埗区东面及南面则以港铁东铁线路轨及界限街为界,因此界限街(至港铁东铁线之前一段)以南的地区,属于是油尖旺区的,而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学、又一村等被视为九龙塘的地方,实际属于深水埗区。   [编辑]历史   兴建地铁时, 在长沙湾等地曾出土相当新石器时代文物 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沙湾附近就已经有人居住。位于李郑屋邨的东汉古墓,引证了香港的沧海桑田,因为从发掘的经过,发现当时古墓在建造之时,位于海边,但发掘的时候,位于山边的李郑屋古墓与海边已有一段距离。   深水埗区一带位处界限街以北,属于新九龙地区,因此到了1898年才由英国管治。当时区内一带主要有九华径、长沙湾、深水埗及九龙塘四个主要聚居地,人口约3,000人,居民主要靠务农、种花、捕鱼及航运货物维生。深水埗是当时一带的市集,并设有一个码头将货物转运到香港岛。深水埗便因该码头而得名。   1920年代起,0发展旺角一带,其北部的深水埗及长沙湾一带也相应被发展。加上当时海外华侨的投资,使该区成为战前九龙的主要工业区,设有纺织、制衣、五金及搪瓷工厂。   1940年代末,大批难民踊入香港,当中不少人在深水埗区内兴建木屋。1953年的石硖尾大火,使很多灾民失去家园,令香港0在该处兴建香港第一个公共房屋-石硖尾邨。   自1960年代起,随着香港工业迅速发展,深水埗区的工业发展也日益蓬勃,加上区内兴建了大量公共房屋,使该区至1990年代一直是最多人口的行政区。  

九龙城区

  九龙城区(英语: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个分区的其中之一,位于九龙半岛的中间位置。九龙城区北望獅子山,南向维多利亚港。东面以联合道、东头邨道、东正道、太子道东为界、西面以港铁东铁线路轨为界。面积为1000公顷,人口约380,000人。位于市区内的前启德机场是区内一个最显赫的地标,随着香港的发展,这个地标可算是香港演变的指标。   九龙城区以住宅楼宇为主,包括九龙城、九龙塘、何文田、土瓜湾、红磡、启德等地方。   注意的是:红磡站、香港体育馆、香港理工大学这些传统的红磡地区被划分为油尖旺区。   [编辑]历史   根据《九龙城区风物志》描述;秦汉时九龙城区已盛产海盐,不过较可靠的历史记载是从南宋帝昺皇帝开始; 九龙城区在192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一个渔农和开采石矿的社会,这与当时香港整体经济型态相符,并无不同之处。根据1841年5月《辕门报》(即后来的《香港0宪报》)所载,香港岛与一水之隔的九龙半岛上的居民可分为三大类,即渔民、农民和打石工人,此三大分类自然亦无分别,稍有不同的是香港岛的城市化步伐较快,起步较早,而九龙要到1920年代之后才稍具规模。   [编辑]英国租借   1898年,满清0把新界土地租借予英国099年,留下九龙寨城(俗称九龙城寨)作驻军及补给用。   1899年,英国派兵登陆九龙寨城,并将清廷官赶走。自此九龙寨城日久失修,变得残破不堪,更因砦城变成了无0统治一样(俗称三不管状态),品流变得复杂,罪案不断。直至1987年,香港及英国0与中国0达成清拆砦城的协议,并于原址兴建公园。   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现称港铁东铁线)通车,便设有油麻地站,位置约在现时太平道的位置。   1925年,香港首个民用机场启德机场落成启用,位置于现时新蒲岗一带。飞机起落时,需要把清水湾道(今彩虹道)的车辆截停。   1938年,“金夫人墓”原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1958年9月,0完成于九龙湾的填海工程,把启德机场南移,在原有位置兴建了新蒲岗工业区及太子道东。   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香港,宋王台石山在日军扩建机场时被移走。后来香港0在原地附近安放原石,并设立宋王台公园以供市民凭吊。   1975年11月30日,九广铁路(英段)(现称港铁东铁线)缩短至红磡,设红磡站。   1979年10月1日,地铁观塘线(现称港铁观塘线)启用,于九龙塘设九龙塘站,并与九广东铁(现称港铁东铁线)连接。   1987年,九龙寨城居民开始调遣。   1993年清拆九龙寨城。   [编辑]特区时期   1998年,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启用,启德机场关闭。因启德发展一直充满争议,旧启德机场的土地至今仍遭丢空。   2007年,11月,启德发展计划重新启动。12月两铁合并。  

中西区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香港岛西北部,为香港开埠之后最早发展的地区。其中中环和上环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区,而西环则是早期发展的华人住宅区。   中西区可以细分为中区、西区和半山区三个部份,中区包括金钟、中环和上环等地,西区包括西环(即西营盘、石塘咀和坚尼地城)和摩星岭,而半山区则包括太平山和薄扶林北部一带(主要是香港大学一带)。   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部水域与葵青区和油尖旺区连接。西部水域则与离岛区连接。   [编辑]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0战败给英国。英军在1841年1月26日在香港岛,今日上环的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登陆。之后根据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英国于今日的中环、上环一带建立维多利亚城,而四环九约中的其中三环及六约,均在今中西区范围之内。   1969年,因应民政主任计划,香港被分为多区。当时上环、中环及半山区属于“中区”,西环连同现今南区之西部属于“西区”。1981年,行政区划重整,摩星岭以南的西区及原属东区的赤柱和石澳另组成南区,“中区”和剩余的“西区”则合并为“中西区”。   [编辑]区域组织   [编辑]民政事务专员   现任中西区民政事务专员为何吴静静女士,于2008年9月30日接替尤桂庄出任该区专员。[1]   [编辑]区议会   主条目:中西区区议会   中西区区议会是香港十八个区议会之一,负责协助处理中西区的事务,共有18名议员。其中直选议员15名,委任议员3名。  

观塘区

  观塘区是香港九龙最东的一个分区。东面以魔鬼山及安达臣道与西贡区为界,西北以飞鹅山与黄大仙区为界。面积为1,130公顷,人口约587,000人,为全香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观塘区包括观塘市中心、牛头角、九龙湾、秀茂坪、蓝田、茶果岭、油塘、鲤鱼门、四顺、佐敦谷等地方。   观塘区传统上以公共屋邨及工厂大厦为主,但随着经济转型,各工厂大厦早已空置或改作其他用途,而公共屋邨亦多已重建,成为新式楼宇。   [编辑]历史   另见:观塘历史   观塘旧称作官塘,但“官塘”之名其实最远可以追寻至南宋。由于当时观塘一带都是官家的盐田,即官富场。观塘区东南的蓝田,其实就是过去被称作“咸田”的地方。1954年才改称观塘。   于1950年代,港英0开始发展卫星城市,观塘区遂被规划及发展起来。1954年,0于观塘对出海面展开填海工程。此时大量中国厂商南下到香港设厂,这个填海区亦成为九龙最大的工厂区。1958年起,香港0于秀茂坪、蓝田及油塘等地大规模兴建公共房屋,其中最早落成的乃观塘的翠屏邨。及后又有牛头角下邨、秀茂坪邨、油塘邨、蓝田邨等多个公共屋邨。   1970年代观塘区大规模发展,于1979年,观塘区人口由1947年的约1000人增至约720000人,乃当时香港各区人口之冠。由于工业区的人流和住宅区居民的增加,港府亦兴建地下铁路观塘线,并于1979年10月1日通车。当时观塘区有3个车站,乃香港最早拥有地铁车站的四个区之一。同年11月,观塘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为香港首个同类组织。到了1982年1月,香港首个区议会于观塘区正式成立。3月,0委任了二十五名非官守议员及十名官守议员。4月2日,首次区议会会议在秀茂坪晓光街梁式芝书院礼堂举行。   随着社区和人口老化,一些公共屋邨像翠屏邨、牛头角下邨、秀茂坪邨、油塘邨、蓝田邨皆相继重建,到了2001年观塘区的人口已回落至约565000人,但在全港各区仍然数一数二。同时由于制造业“日落西山”,观塘区各工厂亦多相继空置,地铁沿线部分改为商业用途,但沿海一带则仍见荒废者,而被改作货仓的亦比比皆是。   [编辑]工业   据说, 1950年代开发官塘时, 由于居民不喜欢"官"字, 所以0顺从民意, 把"官塘"改成’观塘" 观塘工业区位于茶果岭道、伟业街、九龙湾一带。最早期乃伟业街一带,1950年代便己有商人在此兴建工厂,亦因而带动了观塘区的发展。后来工业区伸延至茶果岭道和油塘一带,在茶果岭更加有油库。九龙湾一带是在1990年代才开始兴建,但当时制造业已经开始“日落西山”,因此所发展出来的,只是一些商业大厦,而观塘部分旧工厂,更加改建成商业大厦,至于油塘则早已经十室九空。  

离岛区

  离岛区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区,主要包括南及西南面数个离岛,面积占全香港的16%,当中以大屿山的面积最大。   香港地域有263个岛屿[1],然而离岛区只包括香港南面及西南面的20多个岛屿。香港岛有4个区;鸭脷洲属于香港岛南区;大小青洲属于中西区;而新界东的岛屿分别属于西贡区、大埔区及北区;新界西北的属于屯门区;马湾岛及东北大屿山属于荃湾区;而青衣岛属于葵青区。   离岛区主要岛屿如下:   坪洲   赤鱲角   长洲   喜灵洲   交椅洲   南丫岛   大屿山   蒲苔群岛   石鼓洲   小鸦洲   大鸦洲   周公岛   交椅洲  

屯门区

  屯门区是香港十八个行政区域之一,位于新界的西部,面积约8445公顷。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屯门区的人口约为502,305。而屯门区的屯门新市镇也是新界首三个新市镇(旧称卫星城市)的其中之一,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   屯门位于香港新界西部,北接元朗区、东连荃湾区、西临珠江口、南面与大屿山隔海相望。区内中心西部有青山(高583米)、东面是九迳山(高507米)、北面是圆头山和元朗平原、南面入海有青山湾。区内中心区被青山和九迳山2座高山夹着,而且屯门河分隔东西屯门。屯门河为屯门区发展时由青山湾填海形成的明渠,由北向南流入青山湾,所以屯门区内大部份屋宇都建于填海区上。现时的青山湾实际为原来的一少部份,而且早年发展期把避风塘建立于该区域,所以曾被严重污染,直至近年才有所改善。   屯门的位置离市区比较远,路面交通主要靠屯门公路(九号干线)及青山公路连接市区,从荃湾乘坐巴士入屯门一般也要二十分钟,从九龙市区及港岛乘坐巴士进出屯门一般也要接近1小时(当时并没有汀九大桥和西区海底隧道),所以该区住宅和工商业大厦的租金,一向都远低于市区,只是中环的一半。  

元朗区

  元朗区(Yuen Long District)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是香港十八个地方行政区域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元朗区是香港唯一“一区两市”(元朗新市镇及天水围新市镇)的区份。   元朗区由厦村乡(包括洪水桥、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乡(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横洲、天水围、尖鼻咀等地)、十八乡(包括元朗市中心东部、凹头、南生围等地)、锦田乡、八乡(包括石岗等地)新田乡(包括落马洲、米埔等地)所组成。元朗区东至洲头,与北区的马草垄相邻,南至洪水桥,与屯门区的蓝地相接。   据2006年香港人口普查资料,元朗人口约53万人,面积约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龙的三倍,香港岛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区,仅次于大屿山及大埔。   元朗为一冲积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个平原,大约形成于唐、宋年间。元朗平原水土肥沃,过去盛产稻米,元朗丝苗曾是1950年代在华南一带的著名米食,可与增城丝苗竞争。居民沿岸建立基围,养殖水产,包括:基围虾、淡水鱼等,元朗出产的老婆饼也是驰名海外。   由于元朗北部与深圳只是相隔着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深至河口一带的元朗地区(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马洲)是属于香港边境0,需要向香港警务处申请0纸才可以进入。在0内的落马洲更是香港连接深圳的一个口岸-皇岗口岸的所在地。  

北区

  北区,顾名思义是香港十八区里面最北的区域,是香港唯一陆地连接深圳市的行政区。北面和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头角河及中英街作边界。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其中三条边境过境通道(文锦渡、罗湖、沙头角)都在北区境内;西面和元朗区,南面和大埔区相连;大致可分为上水、粉岭、沙头角和打鼓岭(上粉沙打)四个部份。北区还包括大鹏湾的吉澳、鸭洲等离岛。   由于香港岛的北角在当地的童军或其他早期成立的组织里亦被称为“北区”,有时香港人会把“北区”称为“新界北区”,又或索性指明是“上水”、“粉岭”等分区,以免引起混淆。   根据2010年0的统计,北区的人口有305,100人。   新界北包括以下地点: 北区分为四部份: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而北区早年亦被称为“上粉沙打”地区,共有乡村117条,是目前最能保留传统新界乡郊特色的地区之一。粉岭市中心设于东铁线粉岭站一带,上水市中心设于东铁线上水站一带,附近建有0设施、休憩用地、公共交通交汇处及一组大型购物商场。此区面积约136.53平方公里,是九龙的三倍,香港岛的1.7倍,是香港第四大行政区,与西贡区相约。  

大埔区

  大埔区是香港十八区的其中一区,位于新界的东部,范围包括大埔、大埔滘、汀角、船湾、林村谷以及部份的西贡半岛北部地方,总面积约为 14,800 公顷,是香港的第二大行政区域。   根据2001年0的统计,大埔区的人口有310,879人;主要聚居于六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旧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也有不少居民散居于区内133条大小村落。   2005年,世卫确认大埔为“安全社区”,是全球第90个安全社区,也是全港第三个安全社区[1]。   大埔区位处新界东部,南起大埔滘,北至八仙岭,西濒大刀屻,东跨吐露港,包括对岸西贡北的十四乡、黄竹塱及离岛塔门、平洲、赤洲等。   大埔区内有香港的著名内港——吐露港,该港在大埔新市镇的东面、沙田的东北面,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出口为大赤门,之后海水便流进大鹏湾。   位于大尾笃的船湾淡水湖,是香港第一个划自海域的大型储水水塘,也是大众骑自行车的好去处。淡水湖原本是一个大海湾——船湾,湾内沿岸曾经有多条乡村,不过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时遭拆迁,部份乡村遗址已经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区较著名的高山有北边的八仙岭,这个山岭亦是大埔区和北区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龙坑山(Cloudy Hill)山顶则设有数个发射站。   大埔区天气非常潮湿,在春夏期间湿度经常都高达100%,能见度最低时可以只有数米距离。大埔区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镇,包括旧区大埔墟,以及新区大埔中心一带。  

西贡区

  西贡区位于香港新界东部沿海,总面积 12,680公顷,包括西贡半岛南部、清水湾半岛、将军澳新市镇及东面水域内的 70 多个岛屿,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第三大的行政区(仅次于离岛区及大埔区)[1]。95%人口集中在将军澳新市镇。西贡被誉为香港的后花园,因为本区大部份地方都没有开发,成为市民日常郊游的好去处。   西贡区于地理上可分为“西贡及西贡乡郊”和“将军澳及清水湾半岛”两部份。   “西贡及西贡乡郊”包括西贡市、白沙湾、波罗輋、井栏树、壁屋、大网仔、北潭涌、蚝涌、万宜水库等地。   “将军澳及清水湾半岛”包括大埔仔、调景岭、将军澳、坑口、宝琳、茅湖仔、清水湾、布袋澳、大赤沙、小赤沙等地。   由于历史分区的原因,位于半岛上的西贡北地区(包括北潭坳、黄石码头、海下湾、以及位于西沙路沿线的十四乡、泥涌等地),为大埔区管辖的飞地。  

沙田区

  沙田区是香港十八区的其中一区,位于新界的东部,面积约6,940公顷。根据2011年香港0的估计,沙田区的人口约有630,273人,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区份。而沙田区的沙田新市镇也是新界首三个新市镇(旧称卫星城市)的其中之一,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沙田区东部的马鞍山则于1980年代开始发展并并入沙田新市镇之内[1]。   沙田区本来只是沙田海及城门河两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围、火炭、禾輋、石门、小沥源、圆洲角、九肚山及马料水等地方。但沙田区今日已扩展至马鞍山一带,包括乌溪沙等地方。而沙田新市镇以填海造地方式,将沙田海两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变成土地,余下中央比较深水的地方,成为原来城门河的延伸。   沙田区是香港首批引入城市规划概念的地区之一。新市镇的发展设计呈一条由西南向东北伸延的地带,以城门河为中轴向两面的山脉发展。沙田新市镇的市中心设于东铁线沙田站一带,附近建有0设施、休憩用地、公共交通交汇处及一组大型购物商场。  

葵青区

  葵青区是香港十八个行政区域之一,位于新界西部,原本是荃湾区的其中一部份,1985年4月1日从荃湾区中分拆出来,即现在的葵涌和青衣范围。其区议会最初称为“葵涌及青衣区议会”,1988年4月1日改称“葵青区议会”。面积约21.82平方公里。据2006年的统计,葵青区的人口约有523,300人。香港经济命脉葵青货柜码头亦位于此区,而进出香港国际机场时也必须经过此区,众多工商大厦座落此区。   “葵青区”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门道、昌荣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为界。面积1,991公顷,人口约486,000人。区内逾75%的居民居于公共屋邨。   接近九龙西北的葵涌九华径,由于山势险要,曾多次于暴雨时发生山泥倾泻。该区由于邻近河谷,蚊虫滋生特别活跃,因此登革热和全港最高的诱蚊产卵指数曾在该区出现。   深水埗区、沙田区和葵青区的交点位于蝴蝶谷,即是在已落成的八号干线上。   葵青区的填海地颇多,而葵芳、葵青货柜码头及醉酒湾工业区也建于填海地上,荔景、葵盛、石篱、石荫和青衣大部分则属于山地,中葵涌和旧荔园与九龙接壤的地方属于河谷的冲积平原。   葵青区过去由多个小岛(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岛和青衣组成。葵涌填海后,多个小岛和德士古半岛已不能再被辨认,现在葵青区只有一个大岛──青衣岛(包括已被接连的牙鹰洲)。   葵涌以南填海后,原本属深水埗区的海域,部分变成葵青区的土地,并把昂船洲分开为属葵青区的昂船洲西部和属于深水埗区的昂船洲东部。   葵青区海域虽然位于新界,其大部分海域仍被香港0定义为维多利亚港范围,都会区。   另外,很多时被视为荃湾区的大窝口邨,醉酒湾及华人坟场实为葵青区范围(港铁大窝口站在青山公路以北地区,及大窝口工厂大厦(已拆卸)在德士古道以西地区,则属于荃湾区);很多时被视为葵青区的梨木树邨、油麻磡村一带反而属于荃湾区。  

黄大仙区

  黄大仙区(英语:Wong Tai Sin)是香港十八区中的一个行政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东区,面积为926公顷,以辖内有赤松黄大仙祠得名。截至 2006年,黄大仙区人口约为420,000人。黄大仙区亦是全香港唯一不沿海的行政区,它以东面的飞鹅山与观塘区及西贡区为界,西面则沿联合道、东头邨道,南接太子道东。   黄大仙区位于九龙半岛东面,北方背靠狮子山、大老山及慈云山,东临飞鹅山,包括黄大仙、牛池湾、钻石山、慈云山、乐富、横头磡、新蒲岗等地方,因此本区亦成全香港唯一全无海岸线的行政区。   启德明渠源自慈云山,至蒲岗村道成为明渠,沿彩虹道至太子道东,经启德下的暗渠流入前启德机场跑道和观塘间水道。   黄大仙区以住宅为主,工业楼宇集中在新蒲岗工业区。   命名   黄大仙原名“竹园”,因为在区内有一座赤松黄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众多,于1969年0设立市区民政处而命名黄大仙。   牛池湾原名“龙池湾”,明朝时被意大利教士讹称为“牛屎湾”,到了清朝时期改名为牛池湾。   乐富原名“老虎岩”,因原名带有刹气,遂雅化成现有名字。   钻石山本是一个石矿,名字是把石从山中钻挖出来的意思,殖民地0把此地繙译成英文时,误解了钻(动词)石山为钻石(名词)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认为“黄大仙区”一名有民间信仰色彩,并建议改以“慈黄区”取代,但有关建议从未获0当局理会(其原因可能受到啬色园反对)。事实上,“慈黄区”一名乃来自慈云山及黄大仙各取首字,而该两个地名本身分别已带有佛教及道教色彩。   宋代至明代   根据族谱及< 新安县志>, 南宋时, 蒲岗村( 今新蒲岗), 衙前围村已陆续开村; 大墈村也曾发现两宋时期的铜钱, 至于宋代以前的情况, 由于没有相关文物出土, 目前还不清楚   清朝   于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三乡(恩德乡、延福乡及归城乡)、七都、五十七图,合共509条村庄,黄大仙区属延福乡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围村)及“莆冈村”(蒲岗村)。而到嘉庆廿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四区,黄大仙区由官富司管辖,其下有“衙前村”、“莆冈村”及“牛池湾”(牛池湾村)三村。   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佛倫特里(Volonteri)绘制中英对照的《新安县全图》,在今日黄大仙区范围内标示了“竹园”(Chuk-ün,即竹园村)、“宝冈”(Pau-kong,即蒲岗村)、“衙前”(Nga-ts’in,即衙前围村)、“大庵”(Tai-um,即大磡村)、“圆岭”(Un-ling,即元岭村)、“牛屎湾”(Ngau-shi-wan,即牛池湾村)及没有英语标示的“弘莆”(疑为彭莆围)。   英治初期   光绪廿四年(1898年)清0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区包括大屿山等235个离岛租借予英国99年,黄大仙区自此划归英国殖民地香港管治。   1937年0划分新九龙4区,分别为“九龙城区”、“九龙塘区”、“深水埗区”及“荔枝角区”,黄大仙区在“九龙城区”内。   日占时期   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翌年成立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将全香港分为28个区(香港岛12区、九龙8区及新界7区,其后于九龙增加“启德区”),每区由“区役所”(其后更名“区政所”)管治。日占时期黄大仙区仍未成立,所属地区约为当时的“元区”(即九龙城)及“启德区”内。   日军扩建启德机场,从1942到1943年强行迁拆附近的村落,历史悠久的蒲岗村整条村亦被拆除。   英治后期   1957年0清拆竹园村,东九龙的主要乡村组成“九龙十三乡联合支援竹园村民会”争取合理赔偿及安置,“十三乡村民会”于同年12月29日正式注册名为“九龙十三乡委员会”,其后于1986年自置会址并更名“东九龙居民委员会”。   0于1968年设立民政处,翌年(1969年)发表《民政主任工作检讨报告书》,决定加强地区之间的沟通,将香港岛分为4区、九龙6区(黄大仙区、深水埗区、旺角区、油麻地区、九龙城区及观塘区),而新界则分为7区,黄大仙区正式成为香港地区行政区之一。   1981年0推行《地方行政白皮书》,将全港划分为18个行政区,每区设地区管理委员会及区议会。黄大仙区议会于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届区议会议员由0委任,下设12分区,人口约58万多。   历史年表   1921年,黄大仙祠在竹园村现址设坛,名为“赤松仙馆”。   1925年,香港首个民用机场启德机场落成启用,位置于现时新蒲岗一带。   1940年代后期国共内战,大批中国大陆难民拥入,在黄大仙及竹园等地搭建寮屋区。   1951年11月21日东头村寮屋区发生大火,受灾达8,000人。0于东头村兴建平房区安置灾民。   1957年,老虎岩徙置区及黄大仙下邨相继落成入伙。   1958年9月,0完成于九龙湾的填海工程,把启德机场南移,在原有位置兴建了新蒲岗工业区及太子道东。   1961年,龙翔道通车。   1967年,新蒲岗“香港人造花厂”因劳资纠纷,最终引发漫延全港的六七-。   1969年,0发表《民政主任工作检讨报告书》,黄大仙区正式成立。   1979年10月1日,地下铁路观塘线第1段通车,成为香港最早拥有地铁车站的四个区之一。   1991年,全长约4公里的大老山隧道通车。  


离岛区特产大全




离岛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