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淮阳县 >> 黄集乡

黄集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黄集乡简介

  淮阳县辖乡。1958年建黄集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7.5公里。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黄集、胡王庄、大池庄、魏寒、河北李庄、王楼、崔楼、前申楼、青谷堆、孙桥、黄德寺、孙庄、宋桥、王营子、双庙刘、马庄、蔡洼、后家、叶瓦房、前家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花炮、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8万人 59.3平方公里 411626207 466000 0394 查看 黄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黄集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集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回族镇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是1956年建制的回族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万亩龙湖环绕,风景秀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观光旅游圣地。全镇辖6个办事处、25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74亩,总人数1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064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县之首,全市五强,先后被国家、省、市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市“文明乡镇”。    该镇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环境宽松。106国道、周郸公路贯穿全镇。镇委坚持实施""工业兴镇,旅游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三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在全镇范围内叫响“你赚钱,我发展;你不赚钱,我不要钱”的口号。使城关成为人才、资金、项目聚集的洼地,招商引资的平台。目前,全镇民营工商业,企业已达148家,初步形成了纺织品加工、塑料加工、皮革制品、医药、机械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行业。以金丝利棉织品有限公司、淮阳县毛巾厂、银丰塑料有限公司、淮山羊皮革有限公司、陈州酱菜调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竞相发展,各有千秋,为强力推进县城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种、养、加”大做文章。“种”是以大棚蔬菜、食用菌、小杂果为主,发展张庄、白阁、小孟楼等种植业基地。“养”是以扩大养殖规模,扩充养殖总量,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发展段庄养猪专业村,金庄养鸡专业村,从庄养鸭专业村。“加”是加大培育涉农龙头企业,不断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龙湖资源底蕴丰富。淮阳龙湖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亩)。堪称中原明珠,内陆奇观。九三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市县风景名胜区,湖区内有高、低等植物200多种,高、低等动物500余种。并盛产蒲苇、莲藕、菱角、水浮莲、浮萍等20多种小生植物和草、青、链、编四大家鱼、武昌鱼、鲤鱼、佛鱼、黄桑鱼等30多种鱼类及虾、蟹等名优水产品。.  

新站镇

  淮阳县新站镇辖28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266个村民组,1.6万户,6.9万人,6.6万亩耕地,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全镇经济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各类个体民营企业为主。2003年全镇GDP总值达2.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20元。   新站镇位于淮阳县南部,地处淮(阳)、项(城)、商(水)三县交界,南邻沙颖河航道,106国道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各种基础服务设施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自明朝建镇至今已600多年。是附近十多个乡镇上百个村庄群众的商贸重地,素有“小武汉”的美誉。1996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1年被周口市委、市政府划入周、项、淮金三角旅游开发之中,各种机遇把新站镇推向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   前景展望: 1、农业结构调整增效显著。自2000年以来,全镇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靠科技靠市场,靠土地做活富民文章。其一、以刘楼等6个村为中心的一年五熟示范园区,不断更新品种,完善模式,2003年推广3.5万亩年亩效益达3600元以上;其二、以-等4个村为中心的棚菜生产示范园区,目前已发展各类菜棚300座,年亩效益最高达1.2万元。由于科技投入增加,优良品种的引进,粮食作物虽然减了面积,单产总产连年增加;其三、林业生产。全镇每年植树2.4万株,绿化了镇一、二级道路60条,美化了朱集沟、豆门沟、沙河沟和6条“村村通”道路,林木成活率在96%以上,其四、农田水利建设。本着“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井配套”的综治原则,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乡镇企业发展红红火火。镇党委、政府把个体私营企业当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个体起步、规模发展、多轮驱动、效益领先”的发展规划,在技术、资金、信息上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到2003年底,全镇民营企业总数达640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年创税70多万元。   3、“村村通”工程。2002年以来,我镇采取科学规划,群众志愿,多方引资的措施,修通了X305、X306、X307三条总长为21公里的村村通油路,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砖渣路的目标。.  

鲁台镇

  淮阳县鲁台镇位于淮阳县境东南边陲。东与沈丘县接壤,西与朱集乡毗邻,南与豆门乡交界,北与冯塘乡相依。古蔡河贯穿全镇东西,水利条件优越。淮倒线、朱鲁线在鲁台镇区交汇,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所在地鲁台距县城仅30公里。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274个村民组。到2003年底,全镇人口71436人,15321户。   镇政府设党政综合办公室、企业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财政所、国土资源所、水利站、林业站、文化站、广播站、教育办公室等直属机构。   鲁台是历史古镇。据淮阳县志记载,鲁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传春秋时鲁人秋胡,任于陈居此,常思念家乡,筑高台以望鲁,故称望鲁台,亦称秋胡台,为淮阳“七台八景”之一。北宋一代名将狄青曾与辽军大战于鲁台弱5公里瓦岗坡,战死葬于此,现有狄青墓,位于鲁台东北2公里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鲁台曾是周口中心县委所在地。   鲁台是农业大镇。全镇有耕地面积65000亩,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鲁台大葱是名优土特产。栽培历史悠久,品味独特,远销于河南、安徽、河北等省。2003年栽种面积4200亩,年产葱1000万公斤。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镇现有千头以上养猪场3处,500头以上8处,100头以上18处,现有母猪存栏2000头,年出售生猪4万头以上,年产值2800万元。千只以上养鸡场50处,年产值300万元,全镇山羊存栏4万只以上。   鲁台镇是民营经济重镇。鲁台东屯村烟花爆竹起源于明朝初年,改革开放以来,花炮生产遍及全镇。2003年全镇有规范厂23家,年花炮产值超过1亿元。先后有60多个品种获省市县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奖,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4个。周庄是制胶专业村,现有胶厂44个,年产值300 万元。   鲁台是商贸强镇。百年来鲁台一度是方园数十里著名集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东西大街长达3华里,开有烟花炮竹、  酿酒酱醋、皮革等作坊。京广货物充斥于市,生意兴隆,商贾如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鲁台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城镇建设。聘请省村镇建设学会和郑州黄河委设计院的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制订了鲁台镇1996--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开发鲁台西区总体规划。.  

四通镇

  淮阳县辖镇。1957年建黄路口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更名四通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3.4万。商(丘)周(口)公路过境。辖黄路口、门张楼、张彪、小何、陈老将、叶新、叶老家、人祖庙、张大-庄、谷宋庄、时庄、马蔡园、棠棣、叶庄、宋楼、大张寨、宋洼、小吴庄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化工、农产品加工、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盛产胡桑、烟叶。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丘寺。.  

临蔡镇

  临蔡镇位于淮阳县城东北10公里,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的黄集、四通、白楼、葛店、安岭等乡镇接壤,北与太康县符草楼乡相邻。临蔡镇区南北长12.3公里,东西宽8.2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全镇有24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250个村民组,1.38万户, 5.9万人。    临蔡为古老集镇之一,隋唐曾为县治。据《河南通志》载:    “汉光武帝与王莽相拒,筑城临蔡河(今老黑河为蔡水),故名临蔡城”。临蔡是淮阳抗日游击队参谋长韩纪文的故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一批革命先烈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车火种,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册。1988年9月,经省民政厅批准,临蔡撤乡建镇,1999年6月,经周口地区民政局、地委党史研究室,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批准,临蔡为革命老区。    临蔡为一农业大镇,土壤以黄潮土类的沙壤土和两合土为主,属暖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oC,年平均降水量741.2mm,地势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境内有6条骨干引水补源河道,地下水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14.3%,林成网,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近年来,临蔡镇党委政府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工作主线,引导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使全镇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财政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元。镇党委政府狠抓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镇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社会安定,邻里团结,民风淳朴,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特色农业    近年来,临蔡镇政府本着减少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指导思想,除抓好粮、棉、油主导产业外,积极发展瓜果蔬菜1万亩,山药、黄姜、芦笋3000亩,杂果2000亩,日光大棚300个。建立了以常楼行政村为主的山药生产基地,该村常年种植山药500亩,产品销至周边6个县市区,亩收入6000元左右,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000余元。.  

安岭镇

  安岭镇位于周口市淮阳县北部,北临太康县,是淮阳的北大门,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辖3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319个村民组、7.8万人。镇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素有“棉花之乡”和“芦笋王国”的美称。.  

白楼镇

  淮阳县白楼乡是炎帝神农氏的故都,如今是中南五省“黄淮海名镇”。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腹心地带的淮阳县白楼乡气候温和,交通便利,106国道等5条干线公路和2条地方铁路穿越乡境,县北二环路、北三环路和村村通油路纵横交织,全乡辖23个行政村,234个村民组,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67083亩,人口51275人。    白楼乡是一个农业大乡。近年来,他们坚持种植业起步、养殖业辅助、主导产业致富的路子,不断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强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精品林业,现已初具规模。一年3至5熟作物种植面积达85%以上,被周口市委授于农业科学普及先进单位。    该乡是一个工业强乡。他们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天然活性保健品厂、矿山齿轮厂、磨料磨具厂三大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焕发新的活力,其产品远销美国、东南亚各国。在龙头产业的带动下,个体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目前已拥有机械、化工、皮革、肉食加工储藏等多种门类,被周口市列入工业生产20强。    该乡是一个尊师重教先进乡。他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使全乡25处中小学建成了花园式学校。白楼乡人民中学和英才中学两处中学像两颗璀灿明珠,成为周边县乡家长送子求学的向往地,其教育质量被河南省教委授于先进单位。    该乡是计划生育一类先进乡。以优质服务和优良作风使群众生育观念不断更新,连续6年被定为计生一类乡镇,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被国家计生委授于先进单位。    该乡是一个古老文明之乡。远古时期,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定都于白楼乡五谷台,“教民播五谷”,发明了农业,“尝百草疗民疾”发明了医药,“日中为市”开辟了市场。由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谷台被周口市委列入旅游景点。    白楼乡名优稀特产品丰富。黄花菜独具七蕊,香而不腻,驰名中外。手工艺泥泥狗、布老虎被世人称为“活图腾”。“淮山羊”、“陈州驴”为上等佳肴。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好去处,热情好客的白楼乡-焦德福、乡长薛燕欢迎有志之土来这里建功立业。   白楼乡辖23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2万,耕地面积6.7万亩。.  

朱集乡

  朱集乡位于淮阳县城南25公里处,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耕地81496亩,辖31个行政村,257个村民组,7.2   万人,30所小学,三所初中,一所高中,幼儿院5所。朱集乡是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又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属于农业大乡.农副产品丰富,畜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财政   收入534万元,人均纯收入1866元。境内沟河纵横,泉甘土沃,盛产粮、棉、油、瓜、菜和林果,资源丰盛,交   通便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曾出现杜有忠、杜恒荣、杨秀荣三位省劳动模范和舍已救人的烈士叶长兴,他们   的事迹光照豫东大地,为朱集这方热土增光添彩。.  

豆门乡

  豆门乡是淮阳南大门,面临沙颖河,西邻项城市,东接沈丘县,106国道、漯阜公路和正修建的周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3715平方公里,耕地50241亩。辖18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86个村民组,总人口48000人。农村支部18个,机关支部8个,党员1086人。    全乡以农业为主,初步形成“西部菜果,中部烟,东部良种繁育田”的种植格局。该乡发展塑料大棚200个,地膜覆盖作物12000多亩,发展葡萄、樱桃、梨树、桃树、草莓、巨型石榴等精品林果业3000多亩,发展反季节蔬菜及陆地蔬菜2400多亩,烟叶3500亩,麦瓜棉间作套种1万亩,林业育苗2500亩,粮经比例达到6:4。    全乡个体私营企业以建材加工、机械加工、粉条加工、板条加工、棉织品加工和运输业为主。全乡有水果批发、粉条批发、蔬菜批发、农机批发、建材批发等11个大型市场,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工业产品的供销。个体工商户2100多户,约占全乡总户数的五分之二,工商税入库172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县排名第5位。    豆门乡党委是99年省委组织部表彰的“全省先进‘六好’乡镇党委”;市委表彰“先进乡镇党委”;省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乡;市红旗渠杯获奖单位;是连续五年市级计划生育一类乡镇,连续四年市综合治理模范乡镇。.  

冯塘乡

  冯塘乡位于淮阳县城东南18公里,处淮阳、沈丘、郸城3县交界,交通便利。辖28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总人口8万人,总面积8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万亩。    在-张新生、乡长范民华的带领下,广大干群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以“兴工强农、扩镇活商、膨胀民营、激活个体、兴乡富民”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种植业创特色,畜牧业扩规模,民营经济上力度,乡域经济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狠抓经济结构调整,使乡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7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农业总产值96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6103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了以黄姜、优质棉、地膜花生等为主的高效作物面积2万多亩,黄姜种植面积达5000亩。建立了中部林业育苗,西部优质西瓜、地膜花生,东部小杂果、蔬菜,南部麦、棉、瓜、菜套种四大示范园区;畜牧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全乡家禽存栏60万只,羊存栏16万只,生猪存栏3.2万头,牛存栏1.2万头,上规模大型养殖场8座。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3年,全乡引进资金1100万元,建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2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投资500万元的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乾元牧工商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新建的黄姜加工厂、棉花加工厂、两座百头规模养牛场己投入运营,全乡形成了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格局。    投资1000万元,对城镇硬件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新建高标准二至四层门面房289间,建立了冯中商城、王井农作物批发交易市场两个专业市场,整修扩建了曹庄集、丁洼集两个集市,全乡个体工商户达500家,集市贸易日益繁荣,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大力开展了治水、改土、复堤、植树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治理沟渠6条,建桥56座,新打机井320 眼,植树68万棵,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沟相通、井电配套、旱涝保收的高级园田化格局。2002年,冯塘乡被周口市命名为“植树造林先进乡”。.  

刘振屯乡

  刘振屯乡是个回汉杂居的农业大乡,辖26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16539户,65045口人(其中回民占全乡总人口的十分之一),81000亩耕地,占90%以上是沙地。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领全乡人民仅仅围绕“种植抓特色,养殖上规模,企业增效益,市场活流通,劳务输出求突破,兴乡富民奔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五业并举”发展乡域经济的路子。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79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元。   1、种植业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科学规化,规模发展,注重效益的原则,以作物布局调整为手段,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刘振屯乡一直是我县花生、大蒜,黄花菜的主要生产基地,素有“花生,大蒜王国”之称。近年来,历界乡党委,政府都从中长远利益着眼,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引导全乡千群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全乡年种殖地膜花生4万亩,大蒜1.5万亩,亩均效益突破1500元;同时,还着力发展了花卉苗圃,布朗李、黄姜、梨枣,芦笋、棚菜等特色高效作物5000多亩.   2,养殖业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刘振屯乡农民素有养殖的传统习惯,且有丰富的饲草资源,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养殖业,把槐山羊生产作为一大支柱产业常抓不懈.目前,全乡已发展养羊专业村11个,建起百只以上养羊场50多个,发展养羊20只以上的专业户2218户,初步形成了以高河为购销基地的“槐山羊交易市场”,年销售商品羊10多万只:以大方庄为中心的屠宰加工基地,常年从事牛羊屠宰和肉食品加工及皮革贩销的农民达1500多人。在养羊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它养殖业的篷勃发展.全乡建起600头以上养猪场2个、100头以上养猪场29个、1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120户;养牛30头以上专业户11户;千只以上养鸡场21个,500只以上养鸡专业户76户,达到了“人均2只羊,户均2头猪,1头牛”的目标.全乡年平均槐山羊出栏13万只,黄牛出栏0.6万头;生猪出栏1.5万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18亿元,畜牧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产值比重达到50.3%。.  

王店乡

  王店,又名十二里王店,因距淮阳县城十二华里而得名。它位于淮阳城南,与城关镇隔湖相望,东与大连乡、刘振屯乡毗邻,南与许湾乡、刘振屯乡搭界,西与郑集乡、许湾乡接壤。辖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8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全乡辖31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301个村民组,16933户,69506口人,6900亩耕地。    王店紧邻县城,居南北大道要冲,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为商贾必经之地。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106国道南北贯穿全境,漯(河〉双(双沟)公路东西穿境而过,淮(阳)周〈口)路、淮(阳〉许(湾〉路,淮(阳)冯(塘)路、淮(阳〉刘(振屯)路等多条公路在王店境内交汇,全乡31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乡公路总里程近60公里,新规划的周口金三角百米宽物流大道也在王店乡南部东西通过。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横卧全境东西,且在境内李集开口,总投资13亿元的华林集团在王店落户。    作为农业大乡的王店,近年来,以-刘继芳,乡长徐修军为首的新一届乡党委、政府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解放思想,正确决策,确立了”调整农业结构,扩大间作套种,实施科技兴农,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战略,以”稳定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兴办民营企业,积极搞活第三产业”为宗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王店的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一计划生育一类乡镇、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乡镇。在2004年的县经济工作会上,全县设七个奖项,王店乡共有六项榜上有名,综合位次位居全县第三名。    在畜牧业的发展上,王店乡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大力扶持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并以沼气建设拉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已建沼气池425个,专业养殖户达2000户以上。全乡生猪存栏5万头,出栏15万头,羊存栏3.9万只,出栏6.6万只,家禽存栏20.33万只,出栏24.7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大连乡

  大连乡位于淮阳东部,距县城9公里。南于刘振屯,东于郸城县,北于葛店乡、白楼乡、临蔡乡,城关镇接壤。全乡32个行政村,174个自然村,376个村民组,8.23万人,8.9万亩耕地。2004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    该乡交通便利,淮郸公路穿境而过,背靠漯商公路,许昌至郸城小铁路贯穿东西。   淮阳七台八景之一的平粮台位于该乡的大朱行政村,相传6500年前伏羲氏从天水沿黄而下,在这里定都居住,创造了人类的文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乡土地肥沃,多为两和土和淤土土质,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芝麻、大豆等,种植经济主要有棉花、蔬菜、烟叶、种植面积每年分别在20000亩、10000亩、5000亩左右。农业总产值2004年底达2.4亿元。    养殖业为该乡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底全乡猪存栏3.5万头,羊3.5万只,牛0.5万头,禽40万只,并涌现出养殖专业村7个,养殖大户200多个。    近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李菜园、林楼两个工业小区和沿淮郸公路两侧12华里的民营工业走廊。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童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储运为主的支柱产业。2004年底,乡镇企业发展到8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突现总产值1.7亿元。该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引资达3000多万元,入驻产值在百万以上的项目12个。森源木业,谷庄乳制品公司,金土地农工贸公司,小乐园童车厂,大风车童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引资企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劳务经济也是的该乡的一个亮点,每年对外输出打工人数在1.5万人以上,外出打工收成为了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该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蓬勃:有中学3处,小学29处,在校学生15000多名,每年中招升学率居全县前三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乡拥有卫生院一个,分院3个,医院环境优美,功能齐全。   名优特产:   1、大连烟叶:该乡每年种烟在5000亩以上,炕出来的烟叶香气浓、不变质,储存越久烟质越好,不褪色。   2、大连粉条:主要产地在该乡周庄、邢吉屯一带,每年打粉制作粉条者500家以上,年产粉条在50万公斤以上。其粉条线匀条长、耐煮、味美。产品销往安徽、山东和我省周口、郑州等地。.  

葛店乡

  淮阳县辖乡。1965年建葛店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2.5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葛店、徐集、杜洼、姜楼、大徐楼、丘张楼、南杨楼、陆庄、朱寨、王集、武寨、孔王庄、小徐楼、东梁寨、徐寨、韩庄、秦阁、徐韩、东贾庄、李瓦庄、代集南、孟堂、薛寨、王关、斜地王庄、代集北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烟叶、麻。.  

黄集乡

  淮阳县辖乡。1958年建黄集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7.5公里。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黄集、胡王庄、大池庄、魏寒、河北李庄、王楼、崔楼、前申楼、青谷堆、孙桥、黄德寺、孙庄、宋桥、王营子、双庙刘、马庄、蔡洼、后家、叶瓦房、前家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花炮、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  

齐老乡

  齐老乡位于淮阳县城西北15公里处,西与西华县毗邻,北与太康县接壤,是黑河、蔡河的发源地,老运河、新运河、周商永运河穿境而过。东临106国道,西连阿深、南接洲商两条高速公路,漯双公路、朱搬公路贯穿东西,村村实现油路畅通,交还十分便利。全乡28个行政村,256个村民组,6.3万人,9.2万亩耕地,工农业总产值84250万元,素有粮棉大乡、畜牧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的美称。乡党委被命名为市级""先进基层党委"",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民政工作全优乡镇,我乡党校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校市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发展特色种植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全乡植棉6万多亩,年产皮棉4200万公斤,是豫东植棉大乡。启动""科技先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发展模式,开发了""万亩高效良种示范园"",形成了以小麦、棉花、油料、药材、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六个生产基地。成功开发了林果业,发展优质杂果4000余亩,形成了以中华大寿桃、泰山红石榴、美国黑琉泊李子、日本甜柿、凯特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产品供不应求;新植速生杨、泡桐、揪桐160万株,培育各类苗木3000亩,超过绿色平原达标的要求。得天独厚的林果业资源为板材加工、果品加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资源。全乡年产粮食4万吨i蔬菜5万吨,油料5万吨、药材5千吨,食用菌1千吨。    工业形势喜人。依靠农业资源优势,我们重点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万利达纺织有限公司1万纱绽年产纱1000吨,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广州、深圳等地;辉华面粉厂日加工小麦达百吨,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现有大型砖瓦厂6庄,保证了建筑业材料的供应。2004年引进各方面资金1300余万元,民营企业发展到750家,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现运行良好的企业14个。全乡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小城镇建设升级。齐老乡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开发利用齐老、柳林、大崔、葛集、大杜、寺门六个小集镇,硬化路面,实现了大街绿化、亮化、美化。发展个体工商户1000多家,各种专业批发市场6个,可容纳万余客商户,交易量达6亿多元。.  

郑集乡

  淮阳县辖乡。1964年建郑集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7.5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郑集、薛庄、指挥营、官路边、南高庄、大孔庄、南刘楼、赵刘、陈寨、南段庄、火神庙、殷胡同、西许庄、北李庄、杜庄、团结、后王庄、西李楼、前张楼、后张楼、史庄寨、贺庄、梅庙、万老、七里河、李柿园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生物标本制作、食品加工、运输、建筑、板材、编织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烟叶。.  

曹河乡

  淮阳县曹河乡位于县境西部东于郑集乡毗邻,西于川汇区,西华县接壤,南于搬口乡交界,北于齐老乡相依.阿深、周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政府驻地王楼新村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23行政村,93个自然村,193个村民组全乡12629户,52186人.    1975年6月建乡.乡境内有县粮种场和原种场,全乡属黄泛区,土质以淤、沙为主盛产小麦、大豆、棉花,俗称“淮阳粮仓”,总耕地面积7.4万亩,灌溉面积5.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人均亩产粮食450公斤,双拱棚辣椒、美国红提、精品苗圃、地膜蒜、无公害蔬菜五个高效示范园区面积2.5万亩,棉花4.8万亩(麦棉套、夏播花),亩产皮棉75公斤。    全乡农业机械:大型拖拉机350台,小型拖拉机4560台,播种机2470台,收割机268部,电动机2940台,机耕面积达98%。全乡成材林220万株,覆盖率18%,现繁育有珍贵树种——楸树2800亩,500万株,各种杂果树(苹果、柿树、桃树、葡萄树等)160万株。    2003年,全乡大牲畜存栏1.2万头,其中,黄牛存栏1.1万头,生猪存栏5.6万头,养羊存栏9万只,养鸡存栏80万只,现有大型养猪场3个,黄牛育肥场1个。   2003年底乡镇企业发展398个,从业人员达2589人,予制厂3 个,木板厂3 个,面粉厂3个,棉花加工厂1个,年产值1.436亿元。同时2600名外出务工人员分别在天津、河北、新疆等省市承包土地8.2万亩,全乡仅此一项增收1.09亿元,人均2000多元。    现有中学2所,23所小学,教师334名,128人获中、高级职称。乡卫生院科室门诊齐全,分别在侯家、程楼行政村设立了分院,在全县率先实行乡级合作医疗。    近两年,开发了两个商业街(王楼、侯家商业街),新建门面房800间,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新修了王楼——赫营柏油路、侯家——冷庄、王楼——徐营柏油路。淮阳——西华公路贯穿全境,公路总里程58公里。投资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低压线改造。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欢迎中外客商前来投资。.  

许湾乡

  许湾乡地处淮阳县西南部,北跨周淮公路,西与川汇区的搬口乡接壤,南隔沙河与商水县李埠口乡相望,东靠106国道。全乡辖30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68432人,80059亩耕地。   许湾乡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沙河、流沙河、老运河、新运河、白马沟、范丹沟、东风渠纵横交错。渔产业兴旺,沿老运河开发渔塘30多个,年产鱼类100多吨,附近县、乡来许湾购鱼的商人络绎不绝。市、县退休老干部、各界人士来许湾垂钓的不断,是休闲的好地方。    许湾乡农副产品丰富,花生、大蒜面积较大。芦笋是许湾乡一大特产,种植6000多亩,也是淮阳县种植大乡。其中于庄行政村就种植2500多亩。    畜牧业是许湾乡一大支柱产业,大型养猪厂6个。其中许湾行政村许怀文养猪厂年出栏商品猪1万多头,全乡养猪5万多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门类较多,现有机械、纺织配件、羽戎加工、木炭加工、家俱制作、制砖、养猪、养兔等企业。其中关庄行政村,回乡知青关昌华创建的华星防爆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防爆电机,年产值650多万元,销往省、市外,产品供不应求:彭楼行政村簿三创办的木炭加工厂,产品销往韩国。    许湾乡交通便利。北有周淮公路,东有106国道,阿深高速公路与大三角中轴连接线在这里十字交汇,再加上50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进出口产品畅通无阻。    近年来,新一届许湾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工业兴乡、农业固本、开放带动、科技先行""的旗帜,努力拼搏,务实若干,使许湾乡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他们正以昂扬的斗志,与时俱进的精神,率领全乡人民大踏步地向小康迈进。.  


黄集乡特产大全




黄集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