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周口 >> 太康县 >> 马厂镇

马厂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厂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厂镇简介

  马厂镇位于太康县城东南、东靠柘城县、南连张集、符草楼两乡;西楼毛庄、城郊两乡,北监高朗。辖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总面积100.4平主公里,其中耕地9.92万亩,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全镇辖43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业,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镇基本实现“四通”目标。马(厂)太(康)、马(厂)张(集)、马(厂)符(草楼)、马(厂)朱(口)、马(厂)安(平)五条乡级公路在此交汇,交通较为便利,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1200余门,并安装了无线通讯网络机站,实现了村村能电话。我镇电网改造已结束,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电;辖区内共有11条河流流经我镇,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涡河横穿马厂集,西座大桥连接马厂街南北,马厂新街建设已初具雏形。
  我镇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付产品资源丰富。-、棉花、玉米、大豆写农作物连年丰收,小麦单产多次位居全区首位,97年被省政府授予夏粮生产先进单位。
  畜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建各类养殖场25个,发展养殖大户1300多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余头;山绵羊17万只;家禽30万只。96年被地区授予养牛十佳乡镇。
  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我镇97年被地区授予高级平原绿化达标乡镇。建有万亩银杏林网和林业育苗基地万亩银杏林网被省领导誉为“平原少有,豫东一绝”我镇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研制的“三倍体杂交毛白杨”年育苗100万株,远销河北、天津等地。李麦行政村被国家林业部授予“林业育苗千佳村”。水牛陈行政村的千苗李子园,年生产李子11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
  槲桑生产成效显著,全镇拥有桑园2000余亩,建烘茧厂一个,年生产蚕茧15万吨,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槲桑生产先进单位。
  中药材生产形势喜人,全镇落实二花,板蓝茛、白勺等中药材2000余亩,亩均收入均达1500元以上。镇成立了中药材开发办公室,负责技术和销售服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7.5万人 ·太康县旅游·太康县特产·太康县十大特产·太康县十景·太康县 411627109 466000 0394 查看 马厂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厂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厂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回族镇

  太康县城关回族镇位居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11国道、106国道、许郸铁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全镇辖8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67540人,面积13.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创建文明村镇先进乡镇之一。    近年来,全镇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经济建设方面,按照“兴工重私营,扩城活流通,科教上水平,强镇富财政”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制定6项优惠条件和5条权益保护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向规模化、效益化、集团化发展。为给民营经济创建市场载体,先后建立8个贸易市场、开辟5条商业街,建成了任庄市场村,全镇个体工商户已达4551户,私营企业70家。镇华宇油脂有限公司、第二棉纺厂、宏泰建筑公司等私营企业已成为全县纳税大户。2001全镇财政收入完成1574万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城关回族镇坚持统筹安排、滚动发展的原则,盘活土地存量,突出亮点和闪光点,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完成城建项目,全镇街道硬化率达到95%以上。全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有镇办中学2所,小学13所,教职员1252人,在校学生13000人。镇属医院有床位260张,卫生技术人员224人。镇内古迹有太康墓、文庙(黉学)等,其中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康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办实业,共同发展!.  

常营镇

  常营镇位于太康县西部,与扶沟县接壤。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6.3万人,辖3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G311国道贯穿境内8公里,乡级公路48公里,村村通柏油路,交通便利;国家化工局太康培训中心、河南油田农场、54635部队农场和太康县农场均驻境内。    常营镇是周口市历史名镇之一,因明初名将常遇春大将曾驻扎此地而得名。历史古迹有夏朝开国王启的五位王子筑台作“五子之歌”讽劝夏王太康的“五子台”遗址,“歌台流响”是旧太康十大景点之一,还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墓等。    常营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6.5m,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4.3摄氏度,年平均日照2315.3h,无霜期215d,年积温5274.7摄氏度,年降雨715mm,林木覆盖率24%。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全镇拥有机电双配套机井2498眼,平均40亩地一眼井,有效排浇面积9.6万亩,旱涝保收田6万亩。各种大中型农具1.7万部,每个劳动力拥有动力3.8马力,用电量270度,每年小麦播种面积8万余亩,粮食总产5万吨,其中优质小麦3万吨,棉花播种面积6万亩,皮棉总产0.4万吨,肉类总产0.6万吨,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6.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林果业是常营镇特色农业。该镇以科学为先导,着力健全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用材林、果林同步发展。全镇拥有陆地油桃1.2万亩,水蜜桃0.8万亩,苹果、葡萄、杂果0.5万亩,果林面积2.5万亩,年产鲜果3.75万吨,产值1.2亿元。其中大棚日光温室油桃500座,会城寺行政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常营镇棚栽油桃销售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华寿牌”商标,油桃上了国际互联网。一年四季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客商云集这里,应接不暇,市场繁荣。2000年元宵节,国务院副总理-曾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2001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评委会评为“中国油桃之乡”。    以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得到规模发展 。2001年底,全镇各类养殖大户2400多家,养殖场170多个。.  

逊母口镇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西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该镇位于太康县城西15公里处,东靠大许寨乡,南连五里口乡,西与板桥镇接壤,北与清集、独塘两乡毗邻。辖区南北长1.2公里, 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89.7平方公里。许昌至郸城地方铁路,扶沟至太康平原二级公路从境内贯穿,交通便利。全镇辖3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86个自然村。268个村民组,总人口70138人,其中回族2008人, 占全镇总人口的2.9%,多集居在逊母口镇内,现有耕地9.75万亩,镇区以南多为两合土和淤土,以此多为沙土和两合土,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泛区。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实施引黄补源工程,挖通了马屯沟、陆河沟和于营至逊东柏油路干渠,实现了村村通水。截止2001年底,全镇共有机井1950眼,有效灌溉面积9.75万亩,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全镇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日照2215小时, 平均气温14.3℃, 年降水量713.   9mm,无霜期215天。    逊母口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的故乡。现存吴广塔、三侯陵遗址等名胜古迹。传统名吃“胡辣汤”,香辣味美,名扬豫东。    逊母口镇农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特色农业有沂水大雪枣、食用菌、中药材等,全镇已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500亩, 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弓棚等保护地栽培面积2700亩,粮经比例达到1:1;畜牧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各类养殖大户750户,波尔山羊改良场7个,黄牛改良点10个。    镇龙头企业三辰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引进电脑加油机生产技术,投入技术改造资金300万元,形成了年生产2000台的生产能力,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成功加入了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的销售网络,逊母口镇磷肥厂主导产品“三保”牌过磷酸钙、花生专用肥,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周边十多个县市。镇木板厂生产的压缩板年产值在12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安徽、河北等省市。逊母口镇蛋托厂已形成规模,近几年,全镇共建兴隆商城,逊北百货市场、农贸市场三个专业市场。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老冢镇

  老冢镇位于豫东平原,属河南省太康县,现有耕地八万亩,人口63000人,106国道和许郸铁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老冢镇历史悠久,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老冢地处南北通衢,自古商业发达,成为一方商品集散地。   老冢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绿豆、芝麻等,品质好、产量高。近年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调整了农业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如花菇、平菇、银耳、板兰根、薄荷、桔梗、芦笋等食用菌、中药材和切色保健食品)的种植面积,建立了专业化生产基地。养殖业也有了突破性发展饲养品种有鸡、猪、羊、狐狸、园鱼等12个,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62座,畜禽饲养量达32万只(头)。我镇农副产品加工也具有传统优势,松花蛋、液糖、酩醯酒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商品生产初具规模,以老冢北村回民为主的牛羊胴体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销售已形成网络,远销十多个省市。   改革的春风,吹开了老冢开放的大门。为推动老冢向现代化小城镇迈进,老冢镇党委政府加大了企业发展力度,开辟了工业小区,制订了各种优惠措施,改善了投资环境,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引导。目前全镇道路畅通、水电通讯设施齐全,99年引资300多万元兴建、扩建的阳夏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泰康乐球厂、金牛清真冷冻食品加工厂、南泰胶合板厂、留洋果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从世纪之变的门坎上起步,向着前方冲剌,老冢就象展翅欲飞的雄鹰,要在市场经济的潮头翱翔,千年古镇即将再青春活力。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老冢人民欢迎您!在这里,我们给你创业的机会,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挑战和机遇,等待你的是胜利的艰辛和喜悦。是为您的事业和6万老冢人民,让我们携手来,建功立业,共创明日辉煌!.  

朱口镇

  朱口镇位于太康县东,距县城23公里.许(昌)商(丘)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该镇南北宽14公里,东西长8公里,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78公顷.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涡河等16条干支渠交叉遍布全镇,灌溉条件十分优势,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水平历来较高。    朱口镇现辖52个行政村,168个自然村,365个自然村,365个村民组,现有人口8.2万人,2.1万户.该镇是农业大镇,生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红薯、花生、小辣椒等,素有""粉条之乡""的赞誉.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6135吨,棉花总产量2972吨.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96元,财政收入完成502万元,入库税金298万元,是年,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科技工作 、社会治安 、党建工作、文化卫生工作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其中文化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    朱口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形成6大基地。    1、万亩红薯生产基地,以肖菜园、郭庄、崔古同、先锋、豆庄等15个村为种植区域,推广了优质品种“梅营一号”红薯与玉米、土豆、胡萝卜等套种模式,亩均红薯产量突破万斤,亩均仅红薯一项收入1500元以上。    2、1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以李菜园、韩楼为种植区域,建成日光温室80多座,简易大棚800多座,实现了一年多熟,亩均效益达万元以上,并建立了稳固的市场,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3、1500亩大蒜、辣椒基地,以红星、坡谢、代河等村为种植区域,推广大蒜、辣椒套种,并成立了大蒜批发市场和小辣椒加工厂。    4、5000亩抗虫杂交棉市场基地,以大朱、二李等10个村为种植区域,搞好麦棉套种,取得了较好效益。    5、800亩土豆生产基地,以焦庄、王尧为种植区域,亩均效益达4000元以上。    6、千亩优质 小杂瓜、瓜果基地,以周庄为种植基地,引进了优质螺旋柿、苹果、桃等树苗,并推广了立体套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马头镇

  太康县马头镇位于两市(周口、商丘)三县(太康、睢县、柘城)交界处,辖55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10.2万亩耕地,8.4万人。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6亿元,财政收入3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    1999年镇党委被周口市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2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六好乡镇党委”称号。    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达5960万公斤,棉花总产35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兴修水利,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以井补丰,引黄补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狠抓打井配套和引黄工程建设,提高了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镇反季节蔬菜生产、日光温室保护地栽培、麦瓜间作套种、无籽西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等特色农业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镇政府投资40万元的高效精品林果示范园区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被县政府授予“科技承包高产田开发建设先进单位”和“高效精品林业生产先进乡镇”称号,荣获“全省科普示范镇”称号。以马头新月集团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业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马头牛肉、马头豆腐干、马头麻糖已成为马头镇的标志性产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三年来,累计投资260万元,使全镇柏油路通车里程达到91.2公里,成为太康县基本完成“村村通”的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投资22万元新修商业街下水道,栽植了绿化树木,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    三、多方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各种开支,使全镇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状态,较好地保证了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对教育事业及其它事业的投资,做到财政无外债,保持了全镇大局的稳定。2000年被周口市财政局授予“财政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龙曲镇

  太康县龙曲镇地处周、汴、商三市交界处,南距县城22公里,106国道穿镇而过,现辖27个行政村,拥有耕地5.6万亩,人口3.8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97年撤乡建镇。近几年来,龙曲镇认真实施“兴工强农、扩城活商、科教兴镇、畜牧立镇”战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财政收入达240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2100元,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科技示范乡”、“治安模范乡”、“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三五普法先进集体”。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方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成绩斐然。先后建立了三万亩辣椒基地,一千亩高效节水池莲示范园区,700亩双层拱棚秋延迟辣椒,5000亩陆地蔬菜基地。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以王泽卜、可杨、冯洼、郑寨、付楼、黑李王、潮坡、段庄、张山、西郭为代表的养猪、养羊专业村的兴起,成为龙曲镇又一项支柱产业,全镇共有养殖大户560户,大型养牛、养猪、养鸡场6座。现已实现了辣椒、莲藕、蔬菜、畜禽等农副产品上网销售。其中辣椒已远销到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龙曲镇成为远近有名的”辣椒之乡”。私营经济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优良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吸引四方客商和各界群众发展私营经济,创办企业。现在全镇发展个体工商户960户,私营企业达12家,其中照明器材厂所生产的道路照明灯具占领了豫东的大部分市场,效益显著。-厂、黄河面粉厂、轩庄轧花厂、料城预制板厂等骨干企业成为龙曲利税大户。    ---社会大局稳定。龙曲镇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严打”斗争,严厉打击-功-组织,广泛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强化信访网络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安定的社会环境。    ---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龙曲镇是太康县乃至周口市的北大门,撤乡建镇以来,充分发挥地理和交通优势,积极吸引外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经商建房办企业。并在入学、入托、参军、经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现在龙曲大街两旁楼房林立、商贸兴旺,商贾云集,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001年龙曲镇开始小城镇二期工程建设,兴建八里长街,力争将龙曲镇建设成一个文明、美丽、繁荣的现代化小城镇。.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板桥镇

  太康县辖乡。1965年建板桥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距县城22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5.3万。许(昌)郸(城)地方铁路、扶(沟)太(康)公路过境。辖河沿张、西张、大王庄、冢子杨、丁集、东张、王公府、张君白、叶寨、兵马张、杜店、大牛家、郑庄、双陵寺、永宁岗、陈楼、轩堂、蔡元、大梁庄、付寨、板桥、施庄、罗家、李庄、董张、庞赵、谢家、景张、后席、大陆岗、谷羊寺、崔礼3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造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等。林业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6万多立方米。.  

符草楼镇

  符草楼镇位于太康县城东南,东靠张集乡、南连淮阳临蔡乡、西与老冢镇接壤,北与毛庄镇、马厂镇毗邻,辖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311国道从境内穿过,交通方便,全镇共辖34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50284人,其中回族40多人,符草楼镇历史悠久,在该镇槐寺有古墓一座,有断碑碣记载:“夏后槐葬此”,-物部门发掘鉴定该处为仰韶、龙山及商、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志。现任镇-朱在红、镇长衡培祥。    镇人民政府驻地符草楼,距离县城13公里,311国道和老冢至马厂公路在此交汇。97年以后,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扩大镇区规模,搞活商业流通,在公路沿线新建两层以上商用门面房400多间,主要街道拓宽为45米,安装双臂豪华路灯60多盏,种植绿化树木400多株,改善了经商投资环境,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全镇耕地面积65810亩,以两合土为主,有部分淤土,土壤肥沃。全年降雨量平均670多毫米,四季分明.河、杨桥沟从境内通过,水源充足。近年来大搞引黄补源打井配套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村用上黄河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5%以上,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是著名的商品粮棉基地。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镇区东部开辟工业小区,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热风锅炉厂、面粉厂、饼干厂等企业效益良好,实施“-工程”全镇消灭了企业空白村,2001年,乡镇企业总值达1.1亿元。    全镇现有初中3所、小学24所,在校生7100多人,顺利通过了“普九”目标验收,1998年,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镇卫生院病房和门诊大楼,卫生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村村通程控电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本镇均实现了网络无缝隙覆盖,通讯十分方便。.  

马厂镇

  马厂镇位于太康县城东南、东靠柘城县、南连张集、符草楼两乡;西楼毛庄、城郊两乡,北监高朗。辖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总面积100.4平主公里,其中耕地9.92万亩,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全镇辖43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业,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镇基本实现“四通”目标。马(厂)太(康)、马(厂)张(集)、马(厂)符(草楼)、马(厂)朱(口)、马(厂)安(平)五条乡级公路在此交汇,交通较为便利,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1200余门,并安装了无线通讯网络机站,实现了村村能电话。我镇电网改造已结束,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电;辖区内共有11条河流流经我镇,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水,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涡河横穿马厂集,西座大桥连接马厂街南北,马厂新街建设已初具雏形。   我镇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付产品资源丰富。-、棉花、玉米、大豆写农作物连年丰收,小麦单产多次位居全区首位,97年被省政府授予夏粮生产先进单位。   畜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建各类养殖场25个,发展养殖大户1300多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余头;山绵羊17万只;家禽30万只。96年被地区授予养牛十佳乡镇。   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我镇97年被地区授予高级平原绿化达标乡镇。建有万亩银杏林网和林业育苗基地万亩银杏林网被省领导誉为“平原少有,豫东一绝”我镇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研制的“三倍体杂交毛白杨”年育苗100万株,远销河北、天津等地。李麦行政村被国家林业部授予“林业育苗千佳村”。水牛陈行政村的千苗李子园,年生产李子11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   槲桑生产成效显著,全镇拥有桑园2000余亩,建烘茧厂一个,年生产蚕茧15万吨,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槲桑生产先进单位。   中药材生产形势喜人,全镇落实二花,板蓝茛、白勺等中药材2000余亩,亩均收入均达1500元以上。镇成立了中药材开发办公室,负责技术和销售服务。.  

毛庄镇

  毛庄镇毗邻县城,地处涡河之滨,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7万亩,总人口5万余人。106、311国道和许郸铁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毛庄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有陶母岗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处,属龙山文化、商文化遗址,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庄镇自然资源丰富,物阜民丰,土壤深厚肥沃,劳力资源充足,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瓜果、蔬菜等,是我区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油料、蔬菜生产基地,所产无公害蔬菜远销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等地。    毛庄镇经济发展迅速,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全镇共有企业78个,入库税金113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毛庄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工业区位于毛庄镇东南,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有20多家企业建成投产。毛庄镇沿106国道两侧,已建成总面积2.9平方公里的的工贸开发区,高标准的楼房,繁荣的集市贸易,呈现一派欣欣向容的景象。各项社会事业日臻完善,镇区内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商贸、食宿、娱乐设施一应具全。随着县委、县政府、县直机关西迁至毛庄镇区域内;106国道的拓宽,太扶公路,县支农路的整修、兴建,给毛庄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政府因时趋势,招商引资,扩镇活商,以地兴商,以商强镇,致力于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栽下梧桐树,喜迎金凤凰”。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干群,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努力开创毛庄镇灿烂辉煌的明天。.  

张集镇

  太康县张集乡位于太康县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柘城、鹿邑、淮阳县相邻,西、北分别与符草楼、马厂两镇接壤。总面积65.5平方公里,耕地6.98万亩,人口5.3万人,有回汉两个民族.辖29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张集,距县城19公里。311国道东西横贯全乡,与东部的周南公路的四通镇交汇,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张集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周口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强乡”、“周口地区科技示范乡”等荣誉称号。九八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突破5.02亿元,财政收入344万元,人均纯收入1822元。   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产品有主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九八年粮食总产达3114万公斤。其中小麦1821万公斤,玉米929万公斤,大豆83万公斤;皮棉总产达238万公斤;作物秸杆达4800万公斤。   畜牧养殖业存栏黄牛1.35万头,山羊2.42万只,猪2.09万头,家禽35万只,禽蛋产量140.2万公斤。   劳动力充足。全乡现有劳动力2.5万多人,除去必要的农业生产者以外,剩余劳动力充足,劳动力工值价格低廉。.  

城郊乡

  太康县辖乡。1961年建城郊区,1965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公里。面积44.5平方公里,人口3.4万。311国道、106国道及许(昌)郸(城)地方铁路过境。涡河、黑河流经境内。辖坝王台、高桥、五坝口、七里河、池庄、王荆玄、白塔李、王东月、高庄、大于、谢庄、塘坊、陈庄、薛庄、花园、蒋湾、洪庙、蜜蜂刘、前王1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木器、面粉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蔬菜。.  

杨庙乡

  杨庙乡位于太康县境东北部,辖区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总面积7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万亩,1.2万户,4.9万人,人均纯收入1990元。民太公路纵贯贯境内,西临106国道。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历史悠久。乡人民政府驻地杨庙集,明朝称“杨家庙”,是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的发源地。境内有孔子弟子陈子勤的墓葬,八岁孔半桥遗址。子勤墓属省级保护文物。    近年来,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协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总-“-”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本乡实际,本着“求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扬""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求实争先""的精神,以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实施""科教兴乡.农业兴乡.商贸兴乡.企业兴乡""战略,促进了全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实施科教兴乡战略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转化率    以乡科技服务站为依托,实行技术人员包村入户的办法,搞好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全乡已基本达到一户一个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明白人。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种植业:小麦品种逐渐由高产,优质,高效转化。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粮食总产3622万公斤,小麦单产496公斤。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加大,全乡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3.7万亩,棉花总产315万公斤,单产85公斤;薄荷种植达到1.5万亩,薄荷油总产15万多公斤;油料.瓜菜.中药材.石榴.莲藕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21万亩。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以西张.前街.大王庄等村为主的双孢菇种植,发展大棚150多个,面积4万多平方米。    养殖业:养殖大户.养殖场.养殖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养殖大户已发展到755户,养殖场18个。    林业.农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结构有较好改善,经济林.高效果林面积增大,发展到2000多亩。废坑塘改造300多亩,“四旁”利用率达到80%,完善林网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3%。.  

王集乡

  王集乡地处豫东平原,属革命老区,位于太康县城北15公里。106国道和漳杨公路交汇于乡政府所在地,乡村公路四通发达。全乡有回、汉两个民族,辖37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总面积为82.4平方米,耕地面积7.9万亩,总人口达5.4万人。乡党委下设48个党支部,全乡共有党员1236名。    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和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精品林业,切实抓好了小麦、棉花、蔬菜、瓜果、食用菌、烟叶等产业,全乡年产小麦6657万斤,棉花660万斤(全部优质化)。为提高复种指数,全乡7.9万亩耕地全部实行了间作套种,实现了一年多熟,形成了一村一品个多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全乡7.9亩耕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目的。林网改造“更新老龄树,栽上优质林”的办法,全乡种植银杏25万棵,形成银杏林网2.5万亩,小杂果面积达300亩,精品林业的快速发展,使林网改造工作顺利通过省林厅的验收。    王集乡把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抓,以乡黄牛育肥总场和太澳种羊场为龙头,走“公司+农户”的路子,鼓励广大群众植草养畜。目前,全乡黄牛存栏达1.7万头,山羊4.5万只,猪4万头,规模养殖场217个,养殖大户1986户,形成了4个养牛专业村,5个养羊专业村,3个养鸡专业村,7个养猪专业村,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2%,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今后该乡将充分利用世行贷款,引导农民发展奶牛业,建立挤奶站,全乡已建成50头以上的奶牛场3个,300头奶牛不久将在王集落户,使全乡出现了普念“牛”经,大唱“养”戏的热潮。    该乡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整个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西的王成兴办的华成汽车车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600多万元,拥有高级工程师2名和94名员工,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该公司年产值千万元,入库税金达50万元。河南省宝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该乡原畜产品加工厂投资近500万元,建成了兽药加工厂,引进高科技人才8名,成为该乡外商投资最多的企业。全乡有民办予制厂4个,木板厂3个,面粉加工厂24家,个体工商户达1325户。.  

高贤乡

  高贤乡位于太康县西北部,东邻王集乡,南接清集乡,西与芝麻洼乡接壤,北与杞县竹林乡毗邻。全乡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4.9万人,辖29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    高贤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卫人,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故取村名高贤(又名高柴集),为县城西北历史较久的农村集镇。    该乡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寿圣寺塔,造型别致,古朴美观,塔心有石碣16块,石雕佛像216尊,为明代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步三眼井(七步之内三眼井的味道分别为苦、涩、甜),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为该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9亿元,财政收入158.9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94元。    高贤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西临涡河、大堰沟,幸福渠横贯东西,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勇敢、勤劳、质朴的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疏通河道四条,新打机井6000余眼,新挖沟渠13条长达65公里,做到了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排灌体系畅通,旱能浇,涝能排,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烟叶等多种农作物,是河南省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太康县烟叶生产强乡。近年来,该乡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科技投入,服务一体化,大搞“一优双高”开发和结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高效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了四大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园区。既以高西、洼刘、小郭、南村岗行政村为主的2000亩烟叶生产基地;张庄、具台岗、南村岗行政村的1800亩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林业育苗基地;张寨、刘河、小楼等行政村的1200亩辣椒生产基地;前程、汪庄行政村的2000亩美国园葱、大蒜生产基地;仅烟叶生产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0万元,创税75万元。.  

芝麻洼乡

  太康县芝麻洼乡位于太康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在太康至通许、开封的公路沿线上,面积80.5㎞2,人口5.2万。肥沃的土地,勤劳的人民,历史上以太康“四大名旦”闻名于世,素有太康“西北粮仓”之美称。   芝麻洼乡可耕地面积8.2万亩,土地平旷,土质优良,经化验富含氮、磷、钾、锌、铁、硼、钼、钙等多种元素,适应于种植优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是有名的农业大乡。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涡河、尉扶河由西北向东南平行贯穿全境。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四水战略”,即引来黄河水,挖掘地下水,利用天上水,拦截过境水。引黄干渠纵横交错,是作县及至全区引黄灌溉面积最大的乡。  林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全乡果林面积8500亩。有皮箱场、陈斗、王桥、孔砦等苹果基地村,接花、东丁花等桃树专业村,西李庄石榴、柿子、梨树专业村。每到果树成熟季节,许昌、扶沟、开封、杞县等地的商贩,纷纷云集而来。所以,人们又称这里“四季有鲜果,果香飘四县。”   近几年,高郊农业发展迅速,这里有太康县最大的日光温室大棚860亩。辣椒、洋香瓜等各种反季节瓜菜产销两旺。会乡食用菌基地村8个,食用菌专业户1600户,食用菌大棚800亩。   交通四通八达,乡间公路成网,村村通有柏油路,程控电话遍及全乡各个角落。.  

清集乡

  太康县清集乡位于太康县西,距县城15公里,东与独塘交界,西与常营镇相接,南与逊母口镇、板桥乡接壤,北与高贤、芝麻洼两乡毗邻。新、老涡河、兰河、尉扶河、庆丰渠、双庆渠流经境内,311国道穿境而过。全乡辖35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239个村民组,52373人,总面积79.3平方公里,8.0664万亩耕地,属典型的农业乡镇,乡政府所在地清集。    清集立足乡情,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手段,认真实施“畜牧立乡带动农业结构全面调整,集镇建设促进多元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战略,突出畜牧养殖、高效农业、小集镇建设三大工业主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促进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清集乡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种植园区专业化生产;高效农业典型带动,畜牧养殖规模型发展,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的新格局。“三个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万亩经作套种园。适当稳粮、压棉,推广优质麦、优质棉种植,形成了高桥、李庄、桂岗、杨桥、申庄、东贾六个优质麦种植基地村,全乡优质麦种植面积4.2万亩,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八百多万斤,是太康县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棉花以推广高产棉、抗虫棉为主。二是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反季节大棚生产,保护地栽培,形成了东、西扶、东贾、苇元四个蔬菜基地村,发展大棚生产600座,在发展常规蔬菜的同时,大力引进名、优、新、特、稀品种,黄金瓜、栗品南瓜、金满地西葫芦等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三是高效精品林业园,以申庄银杏园为基地,发展银粮间作800亩,引进发展优质杂果200亩打造特色林业。    突出畜牧生产,培养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化,以东贾万头猪厂为龙头,采取基地连农户,分散养殖与规模养殖的相结合办法,全乡呈现出畜牧兴旺的强劲势头。年生猪存栏5万多头,发展养殖大户600多户,500头以上的猪场5个,另外黄牛、波尔山羊、家禽饲养也都有长足发展。.  

独塘乡

  独塘乡位于太康县城西部,东临城郊乡,南连大许寨乡,西与清集乡接壤,“311”国道贯穿全境,辖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耕地60864亩,总人口44343,行管划分6个管区,33个村委会。   独塘乡是一个农业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近年来,该乡以“引黄工程”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和村村用上黄河水。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搞商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先后建立了水麦种、棉花高产开发基地各一个,特色农业经作园3个,1998年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   独塘乡充分利用剩余粮食、秸杆、饲草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1998年底牲畜存栏1.2万头,生猪存栏2.2万头,羊存栏1.3万头,鸡14.8万只,发展养牛专业村3个,养猪专业村7个,养鸡大户95家。   以秦酥梨、人参果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酥梨种植面积4000余亩,亩产可达5000公斤,以其皮薄、肉厚、味甜、质脆响誉省内外,远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年产达3000多万元。   独塘乡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于1996年进行了小城镇改造,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辖区内水通、电通、电话通、路通,建立了牲畜、木材、百货交易市场,建起了独塘乡工业小区。目前,全乡公办、村办、联办企业已达18个,以独塘第一制钉厂、拉丝厂、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物复合肥厂为骨干的乡镇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独塘乡党委政府携全乡4个万余父老乡亲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前来洽谈投资合作!.  

大许寨乡

  大许寨乡位于太康县西南部,政府所夺距县城9公里,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全乡地势平坦,属黄河冲击平原,黑河、李贯河流经中部和南部,属黄淮水系。全乡辖34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11419户,50524人。我乡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太扶公路、许郸铁路从北部穿过,乡乡公路辐射全乡。乡政府所在地实施了小城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齐全,为经商办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许寨乡是一个平原农业大乡,农田水利设施的加强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棉花、油科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截止目前,全乡发展大型养鸡厂17个,养猪厂8个,养牛厂4个;形成养羊专业村5个,养猪专业村4个,养牛专业村5个。全乡肉类产量达2826吨,大牲畜,猪、羊存栏分别达到1.3万头、2.1万头、3.2万只。   为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我乡建立了占地近120亩的工贸小区,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封闭管理,现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正在筹建3家,签定意向书3家,形成了一定规模。   我乡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互利互惠为基础,保证提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优惠政策,热诚欢迎各地客商前来我乡参观考察,投资办厂。.  

五里口乡

  五里口乡位于太康西南,淮阳、西华、太康三县交界处,东靠老冢镇,南连淮阳安岭镇、齐老乡,西与西华县东夏镇接壤,北与大许寨、逊母口毗邻,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全乡辖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2万亩,43000人。其中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4500人,回族250人,街道宽畅,楼房林立,风格迥异,工业品市场、百货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农机交易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小区齐全。全乡现有中小学27所,教职员工320人,在校学生6900名,教学楼8幢,乡现有卫生室(所)34处,乡卫生院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  

高朗乡

  高朗乡位于太康县东北九公里,面积87.3平方公里,7.9万亩耕地,5.4万人,41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是典型的农业乡,太康--柘城、太康--马头两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通讯设施齐全。    高朗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理论和江总-“-”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紧紧围绕“科技带动、市场牵动、兴工强农、畜牧立乡”的发展思路,走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专业化养殖,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牛、羊、养殖、加工为龙头、面粉加工、板材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等效益农业,形成了食用菌、西瓜、蔬菜等转业村。集中连片建基地,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大薄荷种植面积,建成了“豫东万亩薄荷基地”,年产薄荷油15吨;产生了较大的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充分发挥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青储秸杆技术,同时被世行确定为世行贷款养牛项目乡,发挥世行贷款养牛项目乡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肉杂牛,强力推进畜牧养殖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了铁榍、石庄、焦桥、玉皇岗、小石、马图河等养牛专业村。 同时把槐山羊改良、波尔山羊发展作为高朗乡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建成波尔山羊种羊场、槐山羊改良站和专业村、辐射全乡二十多个村,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全乡牛存栏1.7万头,羊存栏2.5万只,成为平原农区养殖致富的典范。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走以工业拉动农业,以城镇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之路,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高朗经济的切入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建立和完善市场服交易市场。壮大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拓宽弄副产品流通渠道。为进一步推进高朗乡工业化进程,高朗乡党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确立了“广开渠道,借鸡生蛋,筑巢引凤,内引外联”的招商引资思路。今年上全乡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创产值6700万元。实现入库税金36万元。.  

转楼乡

  转楼乡位于太康县城北二十公理,睢、杞、太三县交界处,辖33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4.6万人,6.9万亩耕地。转楼乡是个农业乡,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农业兴乡、科教兴乡、商贸兴乡、个体私营企业兴乡战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使全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土豆、棉花等作物,年平均粮食产量达3600多万公斤,小科单产达到450公斤,棉花总产220万公斤。近几年,乡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土豆生产和食用菌生产列入振兴我乡农村经济的重要日程,99年土豆种植面积将达到1.5-2万亩,每亩按1000公斤成品豆箕,全乡可生产土豆1500--12000万公斤。平菇、双孢菇、花菇在我乡已有相当规模发展,98年我乡李保真行政村95%以上的户栽植平菇和花菇,仅此一项该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1999年全乡食作菌生产户可发展到2600多户,可望收获食用菌800万公斤。   工业方面:已有一定规模,现有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75万个包装箱的太康县伊思物彩印包装厂,全部是引进一流的设备生产线,采用一流的生产技术,能生产各种彩色包装制品。转楼乡门楼张酩醯酒厂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的酩醯酒渊源流长,具有通络活血,益筋强骨之功效,1998年被省级有关部门确定为优质保健饮品。如今该厂生产的各种高、中、低档产品已被周围几个县、乡的广大人民所喜爱。我乡其它工业企业主要产品还有各种高、中档钢木家俱,各种铸管,各种标粉和精粉等。      畜牧业发展迅速,乡里有一个养殖500头优质种猪和养殖场,并成立了以猪场为依托的转楼乡畜牧服务站。目前,全乡有各类大型养殖场4个,养殖大户135户年可出栏生猪2万多头,出栏黄牛0.5万多头,出栏山绵羊2.5万只,出栏家禽63万只。   小城镇迅速发展,街道两旁的楼房建筑物一幢幢已拔地而起,投资30万元的路灯已亭亭玉立,各类市场建设已具一定规模,路旁的绿化带和道路已规划设计,小城镇的二期工程建设在即。   交通便利,民太公路贯穿南弱,龙转、转马公路东西而过,通讯事业发达,有容纳1000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已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有手机塔,各种水、电设施齐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厂镇特产大全




马厂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