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澳门 >>花地玛堂区

花地玛堂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花地玛堂区谷歌卫星地图)


花地玛堂区简介

  花地玛堂区(葡萄牙文: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位于澳门半岛最北面,位于圣安多尼堂区和望德堂区的东北面,是澳门半岛五个堂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本堂区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面积达3.2平方公里(占澳门半岛10.4%)-,人口约219,200(占全澳门人口39.9%,目前为澳门最高人口堂区。)-,人口密度约68,500人每平方公里。
  花地玛堂区包括以下地方:
  青洲
  台山
  关闸
  马场、黑沙环、祐汉新村(合称“马黑祐”)
  望厦
  筷子基
  花地玛堂区原来为农地,于1970年代开始发展成住宅及工业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21.91万人 3.2平方公里 820000001 0 查看花地玛堂区谷歌卫星地图

花地玛堂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花地玛堂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花地玛堂区

  花地玛堂区(葡萄牙文: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位于澳门半岛最北面,位于圣安多尼堂区和望德堂区的东北面,是澳门半岛五个堂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本堂区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面积达3.2平方公里(占澳门半岛10.4%)-,人口约219,200(占全澳门人口39.9%,目前为澳门最高人口堂区。)-,人口密度约68,500人每平方公里。   花地玛堂区包括以下地方:   青洲   台山   关闸   马场、黑沙环、祐汉新村(合称“马黑祐”)   望厦   筷子基   花地玛堂区原来为农地,于1970年代开始发展成住宅及工业区   

圣安多尼堂区

  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在半岛西部,北接花地玛堂区,南连大堂区,东邻望德堂区,西临内港。面积1 .1 平方公里(占半岛1 6 .4 %),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接近1 0 .9 万人,占半岛3 1 .7 %),人口密度则为全澳之冠,每平方公里高达9 8 7 7 6 人。包括沙岗、新桥、沙梨头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本区是澳门主要商住区和传统工业区,但工业场所混杂于商住区内。1 9 8 9 年本区工业场所占全澳3 6 %,仅次于花地玛堂区,但是企业规模较小、工艺及设备比较落后。主要行业有造船、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衣等。  

大堂区

  大堂区主要位于半岛东南部,但有一狭长地带沿新马路和草堆街之间延伸至半岛西岸。面积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达1 .4 平方公里(占半岛约2 1 %)。人口则为各区中最少的,仅约2 .9 万人,所以人口密度也为5 个区中最小的,每平方公里只有2 0 8 8 1 人。大部分土地也为填海所得。本区是澳门地区的经济中心。东部是澳门历史最久、今天仍是最热闹繁荣的商业区,包括新马路、营地大街、草堆街、十月初五街等。中南部是近一、二十年来迅速崛起的南湾中心商业区,澳门过去只是一个小城市,商业区不大而且分散,金融业也不发达,中心商业区没有形成。随着十多年来澳门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新马路东段、殷皇子大马路及与它们相交的南湾街一带,矗立起十多座高层商业大厅,全澳2 0 多家银行大多数的总行或总办事处都设在这里。在商业大厅内办公的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外贸公司、保险公司、建筑公司、律师楼、会计师楼等等。这个地区成了全澳金融、商业的心脏地带,一个现代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在此形成。本区东部是大片填海而成的土地,是发展中的新兴高级商住区,潜力甚大。东端是港澳码头。高级酒店也多集中于本区。  

望德堂区

  望德堂区位于半岛中部偏东,被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和大堂区包围,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面积最小,只有0 .6 平方公里(仅占半岛9 %),而且约有1 /3 面积为东望洋山所占。人口约3 .2 6 万,人口密度仅次于圣安多尼堂区,居全澳第二位,每平方公里达5 4 3 7 0 人。本区南部主要为商住区,中部为人般居住区,北部和东部是较高级住宅区,矗立着一些高层大厦。很少工业场所分布在本区,1 9 8 9 年仅占全澳3 %。  

风顺堂区

  风顺堂区(圣老楞佐堂区)位于半岛西南段,三面环水,北邻大堂区。面积只有0 .9 平方公里(占半岛1 3 .4 %),人口4 .5 6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 0 9 0 4 人。本区是澳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北面沿新马路及其南侧街道是与大堂区相连的繁荣商业区的一部分。东岸是货运码头带,南段有澳门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往内是作为旧海岸的河边新街,过去一直是渔船主要停泊地,因此鱼栏、海产品、船具和渔具供应店不少。再往内直至下环街之间是澳门第一批填海区之一,是个古老的工商业与居住混杂区。南部是西望洋山和妈阁山,风光优美,山坡建有不少风格各异的别墅,是澳门的高级住宅区。东岸濒临南湾和西湾,堤岸是榕荫大道,向来是游人的好去处。南湾正在进行大规模填海围湖工程,建成后是个旅游区和高级商住区。东北部是澳督府、政府合署、市政厅等政府首脑机构所在地,可以说是澳门的行政中心。  

嘉模堂区

  氹仔(别称龙头湾、潭仔、窞仔,旧称为龙环、鸡颈),葡文称为 Ilha da Taipa,英文曾作The Typa,澳门的离岛,是组成澳门的四大部份(区域)之一。(“氹”,粤语读作/tam5/;汉语拼音为[dàng];注音符号为[ㄍㄢ];澳门本地的“氹”为异体字,古作“凼”、“窞”,故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物多写做凼仔)。氹仔原为一个独立岛屿,现已和路环及路氹城连成一体。值得一提,位于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根据法例划分为氹仔的一部份 -。   氹仔虽是离岛,但与澳门间现有三条大桥连接,分别是嘉乐庇总督大桥(俗称澳氹大桥)、友谊大桥(俗称新大桥)及于2004年12月落成的西湾大桥。其中西湾大桥更是澳门首条双层行车跨海大桥,于台风来袭时下层通道将会开放,以维持澳氹间的交通不被中断。而氹仔南面则有路氹连贯公路连接路环岛。但由于城市的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不足,路氹之间的地段已经填平,连接路氹之间的道路因而扩大,而路氹之间区域划分为路氹城。   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氹仔东面,填海兴建而成,于1995年启用,目前有通往中国大陆和亚洲十多个不同城市的航线。澳门国际机场也是台湾旅客间接前往中国大陆的另一个主要转运站。   海洋及小潭山区   氹仔中心区   大学及北安湾区   北安及大潭山区   氹仔旧城及马场区   

圣方济各堂区

  路环,位于凼仔之南约2 公里,有一条填海修筑的路凼连贯公路相连。岛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横琴岛,相距最窄处不到3 0 0 米。岛上丘陵起伏,地势为全澳最高,平地极少,发展比较缓慢。过去以渔业为主,有些船厂,近年在东北岸兴建了发电厂和水泥厂、深水港,西北部填海拓地准备发展工业。黑沙和竹湾两个优良海滩泳场分别位于岛的东南和南岸,随着全澳的发展,路环岛的发展也在逐步加快。   路环古称盐湾、盐灶湾、九澳岛或阿婆尾,因东北角之九澳湾与岛上九澳山而得名。此外,路环的葡文为Coloane,音译自该岛的粤语古称“过路湾”。   路环原为一个独立岛屿,现已和氹仔和路氹城连成一体   路环原属广东省香山县(即今中山市),但在1864年遭葡萄牙占领,成为澳门的一部份。一百多年前,当澳门已逐渐成为中西方的贸易交汇处时,路环还是一个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当时,路环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地势险峻,除了一些狩猎者之外,渺无人烟。1910年发生了一场葡兵与海盗的大战,是为“路环惨案”。7月初,18名新宁县学童在路环被海盗绑架,乡民禀告两广总督袁树勋,袁因路环属澳葡政府管辖,不能派兵前往缉拿。7月中澳督马葵士派遣两支部队进攻,由于海盗顽抗,葡兵被击毙数人,炮台亦被占领。澳督闻讯后增派一炮兵部队共106人支援,惟仍不敌匪徒,死伤多人。随后调集水陆各军全力进攻,路环各村民因被海盗挟持,致被炮击引致死伤。7月18日晚,大批海盗在暴风雨下乘船逃走,多人遇海难丧生。7月19日,葡军全面包围路环九澳并登陆,纵火焚烧九澳村,村民数百家家毁人亡。有一艘逃难的村民船,被葡军追逐击沉,船上38人全部丧生。葡军最后救出18名人质,另有40余名海盗被生擒。9月,治安警察局审理案件,判处8名海盗流放非洲做苦力28年。路环惨案发生后,中国人民因不满葡方除击毙海盗外亦误杀村民,纷纷要求政府废除条约收回澳门。清政府鉴于群众强烈要求,派驻法国大使刘式训赴里斯本,再次提出划界谈判问题,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事后,岛上的居民和警察终于成功地将海盗驱逐出路环。今日路环上则有“打海盗纪念碑”。   直至1969年,连接氹仔与路环连贯公路建成。现在,路环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风光,到处鸟语花香,有海滩、步行径、烧烤区等,弥漫一片清新自然景象,与繁嚣的都市形成一强烈对比,路环已成为人们的休闲和度假胜地。   路环较为广阔,面积约7.6平方公里,人口约4,300人-。岛上保有自然风光,如树林、山丘、海滩和天然的海水浴场,风景怡人且美丽;其中以黑沙海滩和竹湾最为著名。   最初分为路环和大洲两部份,大洲早在1990年代因填海而纳入路环内。   


花地玛堂区特产大全




花地玛堂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