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乡位于平舆县境内西南,乡政府驻辛店集距县城8公里处,乡域面积66.7平方公里,水电交通便利,平正公路,冯老公路贯穿全境,乡集镇建设初具现代化的规模。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155个村民组,总人口40186人,耕地面积58292亩,目前全乡村村基本达到了""五通一建""的标准。
近年来,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强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狠抓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发,从而加速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步伐,目前全乡白芝麻标准化栽培面积达2万多亩,亩均单产达100公斤,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均单产在场50公斤以上,优质烟叶种植面积3500亩、亩均收益在1700元以上,在畜牧养殖方面,积极推行科学喂养方法,狠抓了品种改良、规模养殖、精贮饲料、禽畜防疫、秸秆青贮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目前全乡已发展养牛专业村3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58家,年收益达2300万元以上。
新世纪开局之年,辛店乡党委政府本着务实重干、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决心带领全乡广大干群奋力拼博力争把辛店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几年来,辛店乡党委、政府抢抓东西合作机遇,切实把招商引资办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狠抓特抓,止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到289家,2001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3亿元,创利税4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财政收入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已初步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自92年以来成立的辛店面粉加工有限公司,下设18家面粉加工厂,年产3000吨,固定资产发展到500万元,流动资金达到300万元,年纳税50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浙江合资兴办的辛店乡抽纱工艺品厂,总投资500万元,产品出口英国、美国、意大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400余户庭院经济遍地开花.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02万人 | 66.7平方公里 | 411723209 | 463000 | 0396 | 查看 辛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古槐街道 |
平舆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城关公社,1983年改镇,1988年改古槐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8万。驻(马店)新(蔡)公路过境。小清河从镇中流过。辖王庄、小刘、小徐、大马4个村委会和平东、西塔寺、桥南、平北、永乐5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自行车、造纸、石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厂,与天津自行车厂合资生产“斯普瑞克”自行车。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芝麻。古迹有古槐和西塔寺遗址。. |
清河街道 |
清河街道位于河南驻马店平舆县。下辖: 411723002001 121 陈蕃居委会 411723002002 121 大冯居委会 411723002003 121 王堂居委会 411723002004 121 张楼居委会 411723002005 122 孟庄居委会 411723002006 122 王栋桥居委会 411723002007 122 南刘居委会 411723002008 122 冯寨居委会 |
东皇街道 |
东皇庙乡位于平舆县城乡结合部、辖17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13484户,57600人,其中农业人口56000人,耕地70384亩。平舆--临泉、平舆--正阳、平舆--射桥等公路纵横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势集中,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东皇庙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科技兴乡""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以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为龙头,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网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被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乡""、被驻马店地区行署命名为""科技示范乡""、先后有3个村委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乡村的命名为全乡的经济注入了活力,连续几年,全乡经济向前迈出了几大步,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989元,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全县先进行列。目前,全乡科技示范村6个,科技示范户5893户,科技示范基地10个,科技示范企业3个,科技示范企业3个,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8项,获中高技术职称农民技术员达136人,科技进步因素带来的经济效应占经济总量的48%,科技投入占乡财政支出的2.3%,科技适用覆盖面达95%以上。 东皇庙乡环绕县城,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13484户,57600人,其中农业人口56000人,耕地70384亩。 东皇庙乡党委、政府""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量化现任强化措施,营造环境,筑巢引凤,抓着机遇,借台唱戏,选准项目,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一高一低一稳定""的战略目标,强抓东西合作发展机遇,围绕着""农""字作文章,坚持发展为主体,大力发展""三高""(高科技、高税收、高附加值)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良好态势。2001年获平舆县乡镇企业发展一等奖。. |
杨埠镇 |
平舆县辖镇。1959年建杨埠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5.5万。平(舆)临(泉)公路穿境。辖河北、河南、任柳、老任、王店、大马、薛店、夏庄、大朱、洼张、黄港、陈凡、金庄、王美、大徐、胡刘、大湾1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屠宰、纺纱、面粉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芝麻。. |
东和店镇 |
东和店镇位于驻马店东部两省(河南、安徽)三区(驻马店、周口、阜阳)四县(平舆、项城、临泉、新蔡)边缘结合部,106国道、驻阜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0500人,西距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80公里,东接京九铁路60公里,南倚312国道,北靠陇海线,程控电话1万门,电力设施分布合理。 东和店镇始于明清嘉庆年间,曾是项城分县,解放后一直是乡镇政府所在地,1992年被平舆县委确定为""经济特区""1994年12月撤乡建镇,1995年8月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1996年4月被省建设厅命名""中州名镇""2000年4月被确定为全省115个重点镇之一,同年11月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示范项目镇"",2000年3月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六好先进乡镇党委""。 全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耕地7。2万亩,盛产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花生、红薯、薄荷,生姜、日本葫芦等,该县是全国最大的白芝麻生产基地,本镇回汉杂居,畜牧业发达,皮毛资源丰富,""槐皮""、""庙皮""誉满全国,镇区豫南最大的皮毛市场--中原皮都,日成交各类毛皮一万张,年交易额定亿元,占地百余亩的建材、牲畜、成衣、小商品等十个专业市场商贾云集,购销两旺,成为区域性贸易中心。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皮革,养殖化工为支柱,建筑、面粉、食品、机械、手工艺品加工多业并举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四级企业总数500多家,上规模企业50家。2001年工业总产值2。4亿元,利税近千万元,镇皮革集团公司所产黄牛犊皮高档鞋面革,山羊皮服装革畅销港澳,西欧等沿海发达地区,增舆县宏昌精细化工厂总资产25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所生产的邻氨基苯酚,OB-1邻-酚等远销国内外。 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现有初中2所,小学14所,高标准幼儿园3所,建有有线电视转播站,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镇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系省2级甲等医疗机构,具有省内一流的服务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全镇各类科技人员1500人,其中高级职称160人。. |
庙湾镇 |
平舆县辖镇。1949年为庙心湾乡,1956年改中心乡,1958年建庙湾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5.9万。洪河纵流过境。有公路通县城。辖庙湾、龙王庙、大杨、大卢、里湾、河西、赵庄、韩庄、冯庄、黑田、李寨、杨竹园、郑楼、八里夏、代关庙、岗里、念张、余楼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面粉加工、皮革、编织等厂,特产山羊皮。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芝麻、油菜子、棉花。有台子龙山文化遗址。. |
射桥镇 |
射桥镇位于平舆县城21公里处,是平舆县至上蔡县捷径之地。洪河,茅河纵横穿境而过,给射桥带来了悠久的历史。本区共辖14个行政村,186个村民组,62385亩耕地,52315人。该镇离107国道70公里,离106国道60公里,平--射公路,射--留公路纵横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射桥镇属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我县油菜生产基地。农作物种类繁多,以盛产小麦、玉米、芝麻、豆类、蔬菜而驰名。小麦年产2000万公斤,品质优良。优质白芝麻年产300万斤,色泽纯正、含油量高。素以""射桥芝麻王""之美称而享誉国内外。射桥镇敞开了区域大门,乡镇企业发展更为迅速。建成了东西合作示范区,招进外来客商十多家,尤其平舆县茂源芝麻加工厂、河南省春鹤脱水菜厂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东西部合作成效显著,现已发展252个企业、年实现产值1.85亿元,年纳税130万元。射桥镇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入世的挑战,以自己资源优势广招客商,共同开发这片热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射桥镇乡镇企业共有252个,其中镇办企业6个。从业人员工28人,总固定资产3830万元。止2001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6353万元,营业收入16324万元,增加值4572万元,利润1313万元,税金123万元。. |
西洋店镇 |
平舆县辖乡。1958年建西洋店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8万。平(舆)正(阳)公路过境。辖西洋店、潘营、赵庙、高台、吴湾、周湾、尹湾、西洋潭、老湾、王寺台、詹庄、聂寨、彭庄、后岗、耿庄、毛陈庄、谭赵、郑庄、秦王、小尹、贾营、陈寨、马楼、梨树园24个村委会。有粮油加工、饮食服务等业。马楼村以屠宰牛羊而闻名。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 |
阳城镇 |
阳城镇位于平舆县西北部22公里,地处平舆、汝南、上蔡三县结合部,东西连接项城、驻马店两市,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全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150亩,辖张万寨、张老人2个居委会,胡岭、寺埠口、孙鲍、张庄、新集、刘寨、马李坡、张营、西贾、岭王、马刘、刘吾、洪山庙、位庄、丁营等15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285个村民组,有15448户,总人口67239人,其中农业人口67245人,非农业人口1317人。 据史料记载:原后刘乡新集村周庄一带古为阳城,春秋战国所置,前 506年,蔡灭沈属楚。因南临一条发育古老的水道——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故名“阳城”。 汝南境秦代置阳城县,既见于《史记》中的唐代人注疏,又见于明、清的方志资料。《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古迹》:“阳城故城在(汝宁)府界,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入汝阳”。明李本固《汝南志》、清嘉庆《汝宁府志》对阳城故城位置的记载亦同。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曰:阳城在上蔡县东南,汝阳、平舆之间。“曹魏(应为东汉)废入汝阳”。民国年间由藏励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道:汉代阳城侯国(又称阳城县)“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所谓“界”,即“境”也。“汝宁府界”、“汝南县界”即汝宁府境,或汝南县境。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不仅如此,《明一统志》和汝南诸志的纂修者还在《人物志》中声明陈胜为汝南人,并为其着重立传。如《明一统志》卷三十一《人物》:“陈胜汝南阳城(人),少时尝与人庸耕,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胜与阳夏人吴广,度失期法当斩,谋举事。” 据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参阅《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条、《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汝南“阳城缪侯刘德”条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的记载),汝南阳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大致轮廓是:“春秋属沈蔡,战国属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后刘新集村委一带是楚悼王王族阳城君封国,著名楚辞作家宋玉赋有“惑阳城、迷下蔡”之语。楚悼王去世时,阳城君在丧所围攻吴起,误射中王尸,按律治罪当斩,阳城君避难出走,楚收回封地。以后魏不断联合韩、齐等伐楚,魏、韩先后占领了楚国上蔡、安城等大片领土。原为楚国领土的汝南一带成为楚魏二国之境,汝东形成一道楚、魏边疆线——魏长城(鸿沟)。距魏长城不足8公里的阳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西汉阳城改属汝南郡,地节四年(前66年)封宗正刘德为阳城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刘向是刘德之子,王莽尊崇的国师刘歆是其孙。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天下大乱,刘德曾孙刘飒(读sà)嗣位后“败绝”。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减官僚机构,减轻庶民负担,去武官进文吏,省并郡县,阳城并入汝阳。为平舆、宜春、汝阳三县之地,后宜春、平舆县裁,尽归汝阳。1913年汝阳更名“汝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4月26日决定,析汝南置平舆县,汝东八个区划归平舆县,阳城故城也划入平舆县境。 经考察,阳城故城位于汝南县城东北29华里,上蔡县城东南50华里,平舆县城西北40华里的原后刘镇周庄。东汉时因此处地脉高凸,水患不浸,成为世家大族袁安的庄宅。唐代建设阳城寺院,现存有袁氏墓群和阳城遗址及黄鹭殿遗址等。 “阳城”一名不但有文献记载,也有史实见证。 阳城镇境内现有阳城故城遗址、战国魏长城(鸿沟)遗址、战国楚国的军事城堡遗址、韩古城、袁家冢、商王庙、洪山庙遗址。从人文渊源上看,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兼容东方齐鲁文化、南方荆楚文化、北方燕赵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周边多种文化内涵。西汉末年,佛教东渐,“阳城”之地成了各派宗教势力竞相汇聚之处,境内道观、塔寺遍布,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并出现了一庙拜三佛的阳城寺院奇特文化景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阳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哺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阳城是“四世三公”袁安的故里,同时也是袁氏的发祥地。有为-秦二世的-,发动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洪山庙,远古名曰“谷神庙”,据考证是殷纣王之子殷洪大难余生,自号“洪山隐居”(又称洪山道人)隐遁处,殷洪发明了马佩嚼,为我国提供驯马技术,后拜师于原始天尊。传说《洪范》即撰著于此。洪山庙创修于殷周,历代重修,今存残碑断碣十余块。著名的有响石玄武座的“太子千秋”碑。主要殿阁为:洪君殿、先王殿、谷神殿、玉皇阁、牛王宫、马王殿、龙王殿、奶奶殿、阎王殿等殿宇。 |
郭楼镇 |
郭楼乡位于平舆县城西八公里处,现有十一个行政村,耕地6.3万亩,43750人,东与县城古槐镇相接,西与李屯接壤,南与辛店乡比邻,北临万冢乡,省级驻新公路和驻新小铁路贯穿全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活跃,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乡""战略,强化农民科技意识,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管理和服务体系,集中精力搞好科技开发和科技培训,大力扶持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连续几年全乡经济向前迈出了几大步,2001年,全乡工农业产值达到了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9元,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全县先进水平。 一年来,我们立足本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建成了郭楼乡灯具厂、木器加工厂等新企业10个,同时加快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先后引进新技术项,开发新产品50多个,并逐步引导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如郭楼乡政府与浙江宁海城关城纺织器材厂合作兴建的东西合作项目,该企业于1999年5月正式投产,总投资1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郭楼乡政府与大连市瓦房店棉织厂合作兴建成的东西合作项目--平舆县锦华巾被总厂,位于平舆县城西5公里的驻新公路北侧,王栋桥工业小区内,1999年正式投产,占地面积15亩,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现有工人75名,技术员8名,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是我乡的骨干企业,年产值300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 |
李屯镇 |
李屯乡位于平舆县西部与汝南县接壤,素有平舆县西大门之称。驻新公路、小铁路横贯东西,前孙公路南北穿过,特别是即将修通的东王公路,使李屯距县城的距离缩短到12.5公里。该乡西距107国道、京广铁路35公里,东距106国道25公里。京九铁路1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这是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893mm,年均气温14.8℃,无霜期229天,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131小时,日照率为48℃,土壤PH值为5.8,地下水位较浅,水质较好,被地矿部认定为优质天然矿泉水,是良好的生活和灌溉用水,目前,全乡有11个行政村,140个村民级,36105人,56297亩耕地。 种植业,李屯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白芝麻。近年来,李屯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做文章,立足农作物品种调特,结构调优,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品质和产量逐步提高,200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23186吨,其中小麦15484吨,玉米6941吨,大豆722吨,白芝麻1148吨,各类蔬菜产量15622吨,98年以来,李屯乡实施""干""字型高效农业开发,在沿驻新两测各100米的闫坡、大许、前岗三村境内发展果农间作,栽植了以日本明月梨、美国蜜斯李,八月酥桃为主的3500亩小杂果。特别是王庄村委的稀有苗木,自1984年开始零星种植以来,以后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目前已发展580亩,有鸽子树、女贞、银杏、广玉兰、白玉兰、红枫、鸾树等38个品种。 养殖业:李屯乡属宿鸭湖灌区,河沟渠港较多,草源和秸秆丰富,对饲养牲畜十分有利,加之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冲击,刺激了养殖业的兴起,形成了以李屯乡种猪场,李屯村委猪场,李屯乡种鸡场为龙头,品种以大约克夏、杜洛克、三黄鸡为主的养殖新格局,为此,1996年李屯乡被原地区行署定为养牛示范乡,现在李屯、官余、柳屯三村委又是世行贷款重点扶持村。 加工业:重点是李屯面粉公司,下设李屯、位偻两个分厂,生产各种等级面粉,日产20吨,产品适合不同水平用户需求。 2002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初步拟定在驻新路两侧兴建大型预制厂,稀有苗木基地等。. |
万金店镇 |
平舆县辖乡。1958年建万金店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4.8万。驻(马店)新(蔡)公路过境,小清河由西北向东南过境。辖万金店、土店、张坡、大郭、厂庙、黄庄、冯郭庄、老宋寨、余营、余庄、周庄、刘小、王寨、茨园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蔬菜,是国家白芝麻生产基地之一。. |
高杨店乡 |
高杨店乡位于平舆县城东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1公里。全乡辖区8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87人,其中农业人口才6937人,总耕地面积73400亩,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确立了四个大型开发示范试验基地和三个示范企业,建立了七个科技示范村,发展科技示范户2518户。目前,有民办服务机构25个,从业人员70人;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个,从业人员30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农业新技术普及率80%以上。现有农民高级技工3人,中级技师18人;全乡有70%的农民劳动力掌握1--2项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有6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带头人"",有5人被授予""青年致富标兵""等光荣称号,1998年3月,被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命名为""科技示范乡""。 高杨店乡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经济中,结合""三讲""教育和""-""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以科教兴乡为动力,以兴乡富民奔小康统揽工作全局,以科技兴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普示范,迅速壮大农业,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推动全乡经济向前发展。 高杨店乡位于平舆县城东北部,北、东北与项城市场信息接壤,东与东和店镇以大黄港为界,南与杨埠镇相连,西与庙湾镇毗邻,西南与东皇庙乡隔洪河相望。全乡辖18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87人,总耕地面积73400亩。境内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乡村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高杨店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内引外联等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全乡现有124家企业,其中集体企业25家,私营企业61家,个体企业38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4152万元,私营企业1800万元,个体企业320万元。. |
十字路乡 |
十字路乡位于平舆县东北部,与上蔡、项城两县接壤,距县城28公里,全乡耕地面积46134亩,辖12个行政村,乡域总人口39812人,其中农业人口39298人,是典型的农业乡。200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1.5亿元,财政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近几年来,十字路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乡党委、乡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以黄花菜、花卉、小杂果、优质小麦、白芝麻为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业已形成规模。目前,全乡有中、小型养猪场30多个,年出栏生猪8万头,规模养鸡场3个,年出栏鸡30万只,并建成了养鹅场、养牛场,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该乡市场经济繁荣,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有百货、小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两个。取消了马路市场,美化了集镇街道环境。 十字路乡企业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工业经济小区。现有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82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形成了以建筑、建材、沥清防潮、农业副产品、猪鬃加工及零配件加工等生产体系,年工业总产值达1.71亿元。 2001年,该乡被评为市级“六好乡党委”、2002年被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计划生育工作第三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字路乡交通、通讯、电力发展迅速,全乡12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乡内汽车站,每天都有发往广州、天津、北京、西安、郑州、安阳、驻马店等地的长途汽车。县城至十字路公交车辆每20分钟发一班,全乡12个村开通了直拨程控电话,建成了无线电接收塔,微波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电力供应充足,全乡于2002年全部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根据总体规划,十字路乡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面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完善城镇功能,以-精神和“-”为指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城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万冢乡 |
平舆县辖乡。1956年设万冢中心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4.9万。平(舆)后(刘)公路过境。辖万冢、万寨、郭寺、蔡庄、三桥、庄堂、阎楼、阎寨、汤岭、张刘、杨桥、刘桥、牛庄、高辛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油菜子、棉花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普及全乡。. |
玉皇庙乡 |
平舆县辖乡。1977年建玉皇庙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4万。北濒洪河。辖玉皇庙、余坡、学佃、范寨、郭李、郑营、梁楼、王楼、唐庄、大宋、东黄、曾庄、韩寨、大刘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预制、印刷、服装、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芝麻。. |
老王岗乡 |
平舆县辖乡。1956年设王岗中心乡,1958年并入李屯公社,1977年析建王岗公社,1983年改老王岗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3.6万。甘港、蒲刘河经此,南流入汝河。辖老王岗、方良河、甘港、白龙王庙、黄湾、孙庄、龙湾、马湾、孙坡、兴旺店、赵李埠口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 |
辛店乡 |
辛店乡位于平舆县境内西南,乡政府驻辛店集距县城8公里处,乡域面积66.7平方公里,水电交通便利,平正公路,冯老公路贯穿全境,乡集镇建设初具现代化的规模。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155个村民组,总人口40186人,耕地面积58292亩,目前全乡村村基本达到了""五通一建""的标准。 近年来,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强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狠抓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发,从而加速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步伐,目前全乡白芝麻标准化栽培面积达2万多亩,亩均单产达100公斤,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均单产在场50公斤以上,优质烟叶种植面积3500亩、亩均收益在1700元以上,在畜牧养殖方面,积极推行科学喂养方法,狠抓了品种改良、规模养殖、精贮饲料、禽畜防疫、秸秆青贮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目前全乡已发展养牛专业村3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58家,年收益达2300万元以上。 新世纪开局之年,辛店乡党委政府本着务实重干、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决心带领全乡广大干群奋力拼博力争把辛店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几年来,辛店乡党委、政府抢抓东西合作机遇,切实把招商引资办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狠抓特抓,止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到289家,2001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3亿元,创利税4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财政收入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已初步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自92年以来成立的辛店面粉加工有限公司,下设18家面粉加工厂,年产3000吨,固定资产发展到500万元,流动资金达到300万元,年纳税50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浙江合资兴办的辛店乡抽纱工艺品厂,总投资500万元,产品出口英国、美国、意大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400余户庭院经济遍地开花. |
双庙乡 |
平舆县辖乡。1977年建双庙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双庙、张付楼、前张、-、邢营、南营、谢庄、梁桥、宋店、后张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芝麻、烟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