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省 >>桃园县

桃园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桃园县谷歌卫星地图)


桃园县简介

    桃园县位于台湾的西北部,台北县以南,新竹县以北。“桃园”的名称,由来自这里以前是一个长满桃花的地方。
  桃园早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后来客家人、福佬人来到此地,成为目前闽客混居地区(北桃园:福佬人,南桃园:客家人)。而位居北部横贯公路上的复兴乡,则是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的聚居地。
  该县县治设于桃园市,而中坜市、平镇市、八德市亦为本县重要城镇。
  桃园是台湾重要的工业区,包括中坜、幼狮、平镇、龟山、大园、林口(包含台北县林口乡和桃园县龟山乡)、观音工业区。
  中正国际机场为台湾的大门,位于本县大园乡,由国道二号与台湾各地联络,并且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货物空运站。
  桃园县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县内地形大致可分为沿海平原、丘陵台地、高山地形三大部分。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
  桃园县的观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大溪、龙潭、复兴等乡镇,如大溪老街、李腾芳古宅、齐明寺、莲座山观音寺等文史古迹,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干、木器等;环石门水库一带,有龙珠湾、童话世界、昆仑药用植物园、龙溪花园、寰鼎大溪别馆等景致秀丽的游乐区,龙潭乡的小人国也是此区的要角,而水库盛产的鲜鱼更打响了石门活鱼的名号。北横公路是本县最精彩的旅游动线,串连起慈湖、角板山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小乌来风景区,以及巴陵一带的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嘎拉贺温泉等,而夏季碰上水蜜桃产期,更可大啖一番。滨海方面,永安与竹园分别为桃园县南北两大渔港,伴随渔业发展而成的观光渔市及林立的海鲜餐厅,则成为旅游桃园滨海地区的主角。
  铁路 纵贯钱路贯穿境内,桃园、中坜、杨梅为各级列车停靠大站。
  公路 桃园市与中坜市分别为两大联外枢纽,有台汽客运通往西部各大城;邻近大台北的龟山、大溪则与台北交通频繁;中坜、龙潭、杨梅等地另有新竹客运,连接新竹县、市。桃园客运行驶县内各乡镇,以桃园、中坜为两大中心,大溪、龙潭、杨梅等地亦为地区型的转运站;中坜一带另有中坜客运行驶。
  桃园县行政区划
  县辖市: 桃园市 | 中坜市 | 平镇市 | 八德市
  镇: 杨梅镇 | 大溪镇
  乡: 芦竹乡 | 龙潭乡 | 龟山乡 | 大园乡 | 观音乡 | 新屋乡 | 复兴乡
  旅游景区
  蒋介石慈湖寝陵
  蒋经国大溪寝陵
  石门水库
  小人国文化欢乐世界
  六福村
  拉拉山
  观音风景区
  观音乡观音村位居桃园海岸线中点,与接邻的新屋乡同为开发已久的乡镇,有甘泉寺石观音、白沙岬灯塔等名胜,虽居海角一隅,却颇负盛名。
  甘泉寺原名观音寺,光绪年间,庙旁忽见涌泉,泉水甘甜清冽,据闻可治百病,乡民竞相至此取水饮用,观音寺遂改名为甘泉寺,乡民并在泉水涌出处设有甘泉井,并兴建小亭,供奉观音大士像;其后神迹远播,寺宇不断翻修,而成今日宏伟的规模,长久以来便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自甘泉寺往海边遥望,可以看到白色圆形的白沙岬灯塔拔地而起,灯塔完工于1901年,塔身以砖材建造,高36.6公尺,为全台第二高的灯塔。塔基巍峨耸峙于一片绿野之中,若循梯登临其上,四野景致尽在眼下。
  由甘泉寺往海滨而行,可见一座高达20余公尺的观音巨像立于中兴路底,巨像系仿基隆中正公园观音像外形,慈眉善目,呵护脚下的乐土。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位于桃园县与台北县交界的山林间,因山形酷似“向东眺望的大眼睛”而得名,海拔高度在650~1212公尺之间,面积916公顷,是台湾北部面积最大的森林游乐区。
  园内森林资源以绵延数百公顷的柳杉人工林为主,另有樟科及壳斗科等天然阔叶树散布其间;繁茂的森林中,孕养了不少的鸟类、昆虫、两栖类及平地少见的植物,沿着石阶坡道,观鸟赏蝶皆适宜。邻近之北插天山尚有珍贵的台湾山毛榉纯林,每年10月底至1月间,树叶由黄渐红,景色之美不输枫槭。
  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游客中心、景观花园、景观步道、自导式森林步道、森林浴场、化石区等设施。游客中心内设有生态教育展示室,是游客认识森林的第一站;中心后方的自导式步道是全区重心,游客可带着摺页,配合步道沿途的解说牌,造访好汉坡、无壳蜗牛、活化石、五福临门、情人伞等10余个景点,享受自然观察的乐趣;若循步道主线可登上海拔1212公尺的东眼山顶,远眺复兴、三峡、台北盆地一带景观,享受君临天下的快意。整条步道绕行一圈约需2个半小时;体力稍差者可循山腰的步道支线先行下山。
  游客中心下方的东眼山林道,彷如一条林业展示步道,可通往化石区观赏千万年前的生物遗迹,林道末端尚有一方造林纪念石,记载着东眼山伐林与造林的艰辛历史,沿途森林浴场小径穿梭于柳杉林间,尽头则是通往满月圆的东满健行步道,亦是著名的登山路线。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位居于宇内溪溪谷,以清新秀丽的瀑布与峡谷风光见长,尤其以小乌来瀑布、龙凤瀑布、风动石等景观最著名。全区充满原始自然之美。
  小乌来瀑布为当地一连串瀑布的终点,瀑水沿着陡直的山壁湍急而下,水花翻飞、水气氤氲,因神似台北县乌来瀑布而得名。瀑布以公路旁的四层观景台为最佳瞭望点,观景台下方另有小径通达瀑布下方,在横跨溪谷的小桥上欣赏瀑布,水气于溪谷中奔腾不止,又是一番景象。
  风动石高约5公尺,底部以7小点接触地面支撑一、二十公吨的重量,颇令人称奇。由风动石旁的岔路左行,可经和平吊桥至龙凤瀑布,瀑布分为上、下两层,因此谓之龙凤,虽不若小乌来瀑布般壮阔,但瀑水绵延流长,深藏山中,更显清幽雅致。
  角板山公园
  角板山位于复兴乡大汉溪上游,海拔636公尺,此地四季气候温和,群峰罗列,空气清新,故有“台湾庐山”之美称。
  角板山公园位于角板山西南侧,园内古木参天,十数棵高大的枫树,在深秋时常以凄艳的枫红,引人驻足遐思。
  公园一隅有石阶可抵大汉溪畔,并有吊桥联系对岸的溪口台地。台地外观为四层台阶式的地形,四周陕谷高峰林立,大汉溪蜿蜒在侧,自石阶处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桃园风味小吃
  豆干是众所周知的大溪特产,黑豆干尤具代表,其源于四代相传、迄今已逾70年的黄日香,其开业始祖黄屋监于豆干易馊坏,遂发明以焦糖染色的黑豆干,延长其保存期限。黑豆干好吃的秘诀,在于研磨豆浆时即混入香料,使豆干内外皆香气十足,尤其卤后放凉再食用,滋味更佳。
  除历史悠久的黄日香外,制作豆干的老店尚有系出同门的黄大目,与具有60余年历史的万里香等;而林立的豆干店已成为大溪镇上主要的街景。除了黑豆干,蒜蓉、沙茶、卤汁等各种口味的包装豆干外,现卤的黑豆干、素鸡、素肚,香喷喷、热腾腾,加一点蒜汁、辣椒,洒上一把香菜,滋味令人久久不忘。
  地瓜饼为大溪的另一项土产,昔日大溪人以地瓜蒸熟后捣成泥状,与红糖、糯米粉拌匀,裹上薄薄的面皮,烘焙成颜色与形状都像满月的地瓜饼,既是大溪人中秋节少不了的应景食品,亦是平日生活的可口小点。好吃的地瓜饼内馅Q软、甜而不腻、皮薄而不硬,但因地瓜馅不耐久放,得每日现做,故新鲜是品赏地瓜饼的第一要素。大溪镇上的大小糕饼铺几乎都有贩售地瓜饼,惟以百年老店的合珍香及永珍香、振馨轩较知名;此外,以槟榔心芋头所做的芋头饼、白豆沙饼、咖哩饼也值得一试。
  除了豆干与地瓜饼,传承四代的百年油饭、人情味十足的里长嬷碗粿、野味大全的腹中补食班,和唤起童年美味的正丰米麸、赖妈妈豆花等,都是兜游大溪时,令人难忘的好滋味。
  桃园开发历史不算久远,因此较缺乏“历史性”的美食特色,然而各乡镇间有着颇大的地理差异,这种山海平原间的差异反而影响桃园人的饮食习惯,例如沿海地区的海鲜与陂塘中饲养的鹅鸭,中坜与龙潭因地贫而盛产花生,石门水库、北横、大汉溪等靠山滨水之地,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丰盛食材,形成今日桃园美食山海各异的地理特色。
  桃园小吃虽未能在浩瀚的台湾美食名录中闯出名号,但业者凭借着数十年的经验累计,倒也开创了地区小吃的一片天空,如老牌新明牛肉面、金河冬粉丸等。而信宏鹅肉店则占尽新屋盛产鹅肉的地利之便,奠定鹅肉专卖的权威地位,此外,地方族群色彩融入滇缅风味,造就了云南村美食。而龙潭的花生糖、石门的活鱼、大溪山溪产等,皆能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丰富了桃园美食的多样性,也给予食客更多的选择。
  龙潭花生软糖
  满庭香为龙潭花生软糖的创始店,鉴于硬式花生糖不受老人与小孩的欢迎,于是以麦牙糖作底创造出花生软糖;而由于麦芽多白糖少,因此较不粘牙。口味上,除了原味外,尚添加了姜汁、椰味、茶香、海苔、香菜等,甚至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巧克力,也成为新一代产品的主角。除了满庭香,其第二代所经营的龙情、龙香等名号,不仅传承了老店的风味,在包装与店面方面更趋新潮,为龙潭花生软糖注入新血。
  金河冬粉丸
  30多年的老字号,汤头以中药、香料、虾米、扁鱼制成的独门沙茶酱调味,让自制的鱼丸更有味道,而店中无论是鱼丸馅、瓜子肉、卤肉,都是用黑猪肉现卤现做,而且都是上肉,绝不油腻;此外,台南来的盐水南洋鱼,是以咸水鱼场养殖,没有土腥味,肉质细致,再以客式豆酱清蒸,风味独具。
  陈记小吃
  平镇市忠贞里为一处滇缅移民的眷村,在忠贞市场附近即有多家云南小吃店,提供道地滇面美食,其中尤以店龄40年的陈记小吃,最能保有云南原味。店里的米干、米线、豌豆粉皆为云南家常小吃,米干及米线均为纯在来米做成,口感有如客家饭条,豌豆粉则是将豌豆磨成粉,蒸熟放凉后自然结成冻状,滑润爽口,而以草果、花椒、芫萎子等香料制成的酱料更是少不了,若再加上酸辣的云南泡菜,风味更佳。
  历史沿革
  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原新竹县合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桃园县管辖桃园、中坜、大溪3区,计13乡镇,334081人,面积1267.2340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桃园。 桃园县:辖桃园、大溪、中坜、杨梅4镇,及芦竹、大园、龟山、八德、龙潭、平镇、新屋、角板9乡。疆界:东为角板乡蒙蒙山,位于东经121°28′34″;西为新屋乡蚵壳港,位于东经120°58′0″;南为角板乡雪白山,位于北纬24°12′39″;北为芦竹乡坑子口,位于北纬25°7′9″。中心位置角板乡益盛村,位于东经121°20′13″,北纬24°45′16″。本县北接与台北县,自坑子口起至楼兰山为止,东南接宜兰县,南与新竹县接壤,以富岗、李岽山、玉峰山为界,西北临台湾海峡。
  1954年10月31日,角板乡更名为复兴乡。1967年6月7日,中坜镇改制为县辖市中坜市。1971年4月,桃园镇改制为县辖市桃园市。1992年3月1日,平镇乡改制为县辖市平镇市。1995年1月1日,八德乡改制为县辖市八德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119万人 1220平方公里 710000 -- 查看桃园县谷歌卫星地图

桃园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复兴乡 0

----

查看 复兴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屋乡 0 85.02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屋乡谷歌卫星地图
观音乡 0

----

查看 观音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园乡 0

----

查看 大园乡谷歌卫星地图
龟山乡 0

----

查看 龟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龙潭乡 0 75.24平方公里

----

查看 龙潭乡谷歌卫星地图
芦竹乡 0

----

查看 芦竹乡谷歌卫星地图
八德市 约17.3万人

----

查看 八德市谷歌卫星地图
平镇市 0

----

查看 平镇市谷歌卫星地图
中坜市 0

----

查看 中坜市谷歌卫星地图
桃园市 约39.8万人 34.8046平方公里

----

查看 桃园市谷歌卫星地图
杨梅镇 0 89.13平方公里

----

查看 杨梅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溪镇 0

----

查看 大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桃园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澎湖县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央,由64个岛屿组成(只有20个有人居住)。面积126.8641平方千米。人口91,785人(2006年),人口密度723人/平方千米.极东是查母屿,极西是花屿,极南是七美屿,极北为目斗屿;本岛与白沙岛、西屿岛呈环状连接,三岛中间就是著名的澎湖湾。澎湖气候特点为风大、雨少。   历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澎湖县管辖区域:东为马公区湖西乡良文港,位于东经119°42′54″;西为望安区望安乡花屿(查母屿)西端,位于东经119°18′3″;南为望安区大屿乡大屿,位于北纬23°9′40″;北为马公区白沙乡吉贝,位于北纬23°45′41″。共辖澎湖本岛、牛母件屿、大央屿、海墘岩、测天屿、虎井屿、桶盘屿、鸡笼屿、四角屿、查坡屿、查母屿、香炉屿、雁情屿、锭钩屿、鸡善屿、白沙岛、金屿、铁砧屿、姑婆屿、屈爪屿、毛司屿、北礁、小猫屿、白沙屿(系三小岛组成)、毛常屿、南面挂屿、鸟屿、中墩屿、小屿、尖屿、坪岐屿、草屿、土地公屿、白沙屿、鸡笼屿、大仓屿、白沙礁、员贝屿、草屿(由三小岛组成)、吉贝屿、险礁屿、过屿、目斗屿、渔翁岛、小门屿、八罩岛、马鞍山屿、金瓜仔、狗沙屿、将军澳屿、船帆屿、后帝仔、大屿、头巾、西屿坪、利间、东屿坪、钟仔屿、西吉屿、东吉屿、锄头屿、花屿、大猫屿、草屿(外包括二岩礁)等64个岛屿。面积满潮时为126.8642平方千米,退潮时为164.1165平方千米,人口65529人。管辖马公、望安二区,共6乡镇(1镇、5乡)。县政府于1946年1月20日正式成立,县政府设于马公区马公镇光复里。   1946年初,撤销马公区。1946年6月,撤销望安区。1949年7月20日,大屿乡更名为七美乡。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澎湖县行政区域照旧。县政府设于马公镇。管辖马公镇及湖西、白沙、西屿、望安、七美等5乡,合计6乡镇。人口74126人,面积126.8641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湖西乡查母屿东端,位于东经119°42′54″;西为望安乡花屿西端,位于东经119°18′3″;南为七美乡七美屿南端,于北纬23°9′40″;北为白沙乡目斗屿北端,位于北纬23°45′41″。   1981年12月25日,马公镇改制为县辖市马公市。   地理位置   澎湖县位于台湾海峡中流,东与云林、嘉义两倒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极东是查某屿;极西是花屿;极南是七美岛;极北是目斗屿;极西的花屿亦是台湾版图极西的岛屿。是台湾唯一全部以岛屿组成的县。县治设在马公市。   澎湖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由于具有先天地理与港湾的优越特殊条件,自古即为军事要冲及重要的移民中继站,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群岛有早期移民的传统聚落,为顺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特殊空间地景,有异国统治时期殖民与军事防御的空间地景。种种的空间地景呈现了澎湖悠长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特色。境内的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还有文石书院、观音亭、七美人冢、西台古堡等,均有历史可考。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桶盘屿、通梁榕树等景观,亦各有特色。   澎湖岛原为火山喷出之熔岩台地,既无高山,也无河川,不宜耕种,但渔产丰富,且品类繁多。桃色珊瑚和澎湖文石为其特产,用以加工制成的戒指、项链、耳环、领带夹等饰物畅销海内外。   自然环境   风大、雨少为澎湖气候的两大特色。地理环境,加上气候影响,土壤贫瘠的澎湖只有一些旱田,甘薯、落花生、高梁曾列名为三大作物。目前澎湖的农产品以瓜果类居多,其中哈密瓜、嘉宝瓜、澎湖丝瓜都颇负盛名,后两者尤为澎湖特产。而渔业仍是澎湖主要的经济来源,这里渔产十分丰富。   澎湖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除了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成群海豚随海流游巡至此外,澎湖还划有锭钓屿、鸡善屿、小白沙屿等自然保留区,以及望安岛绿蠵龟保护区、猫屿鸟类保护区,都是稀有动物的净土。   受自然条件影响,澎湖观光季集中在4~9月间,大部分游客皆以观海赏涛、从事水上活动及吃海鲜为主,但事实上,仅有一海之隔的澎湖,其人文风貌及地理景观皆与台湾本岛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能在旅程中掺入这部分,澎湖之游将更具可看性。   澎湖地表平坦,缺少地形的高低变化,植被只有矮草和灌木,跟台湾本岛的树木苍郁有很大的差别,主因是气候的关系。台湾年雨量约两千五百公厘,但澎湖只有约一千公厘左右,降雨季也分布不均,强劲的东北季风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当通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管状地形风力便会加速,让澎湖笼罩在冷冽的季风下,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处于暴风下,尤其是十月到三月之间,平均风速约八米;但最大风速每秒可达二十米以上。季风不止影响农林植物的生长,也对土壤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地的树木高不过附近的建筑物,是因为风切压住它的高度。而由海面往陆上吹的强风挟带大量的盐分,使得土壤盐份偏高,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交通   台湾与澎湖本岛之间的交通有航空与海路两种,班次密集,七、八月旅游旺季,机票几乎都被旅行社预订一空,因此若自行前往得提前二个月预订。   航空   1.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都有班机往来马公机场,高雄还有班机直飞七美及望安。   2.各航空公司航线如下:台北←→马公有远东、复兴、立荣;台中←→马公有华信、立荣;嘉义←→马公有复兴、立荣、远东、华信;高雄←→七美有华信、立荣航空;高雄←→望安有立荣;马公←→七美有立荣及华信航空。   3.机场至马公市区可搭乘公车或计程车,后者车资约350~400元,若事先向车行叫车,则在300元上下。   海运   嘉义、高雄两地分别有船班往来澎湖;海王星号/嘉义(布袋)←→锁港,航程约90分钟,此航线冬季停航;台华轮/高雄←→马公,航程约4小时。   岛际交通   马公与望安、七美之间有固定交通船往来,其余离岛则有私人经营的船班。   陆上交通   澎湖本岛有公车行驶,但班次不多,加上岛内公路网简明易行,路况极佳,一般游客多租汽机车或包计程车代步。其中,本岛风景线从马公市出发,先经风柜,到林投公园、果叶村,再至白沙、通梁古榕、跨海大桥、西屿等地,全程约74.5公里。若想租车,须备身份证及驾照,马公市区租车行林立;欲知公车详细路线可洽澎湖县公共车船管理处,包车则可洽计程车同业公会(06)927-6742。每周六及周日车管处会发四班旅游公车,停留地点包含马公机场、澎湖水族馆、北海游客服务中心、通梁风景区、西屿西台古堡,惟班次不多,最好先电洽发车时间。  

彰化县

    彰化县位于台湾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浊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该县面积1074平方公里,人口131万(2006年)。   清朝鹿港迅速发展成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镇,时人并以"一府、二鹿、三艋岬"誉之,便可窥见当时风光景况。贸易的繁荣带动文化艺术的兴盛和人口的聚集,也奠定了彰化成为中部地区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彰化恢复了原来的朴素样貌来面对世人,境内并无高山激流,也没有高度现代化的繁华市街,足以吸引游人目光的,便是由这块沃野种植出来多样化的农作产品,和八卦山脉清新静谧的幽林山景,以及丰厚淳美的人文景观,展现小品旅游的另一种迷人风采。开发甚早的彰化,人文史迹多不可数,如堪称彰化地标的八卦山大佛,现存的三大书院--道东书院、文开书院和兴贤书院,昔为辜显荣旧宅的民俗文物馆,和余三馆、益源大厝等显赫一时的巨族豪宅;三步一寺,五步一庙的彰化县,光是鹿港一带大小庙宇便超过60座,有"台湾紫禁城"美誉的龙山寺、供奉湄洲开基妈祖的天后宫,昔日"三岩两寺"中的宝藏寺、清水岩、虎山岩,台湾唯一独立祀奉节女烈妇的节孝祠,全省唯一有人进香的土地公庙--员林锡庆祠等;西部沿海的汉宝、王功一带,落日余晖下,渔人驾着胶筏,穿梭在咸咸的海风中采蚵捕鱼,构成一幅都市人向往的渔家风情。自然景观方面,大肚溪口丰富的湿地生态,是赏鸟人士的最爱,而八卦山脉成为近年岛内休闲旅游的新宠。来到彰化,当然不能错过特产小吃,如大名鼎鼎的彰化肉圆、北斗肉圆、猫鼠面,和风味迷人的员林蜜饯、鹿港蚵仔煎,无不令人吮指回味。号称农业大县的彰化,多样化的观光果园,如银行山的杨桃园、芬园的荔枝园、大村的葡萄园和大城乡出产的大西瓜,物美而价廉,境内的园艺花卉事业,更是独步全台。近年来,兼具人文观赏及机械游乐的台湾民俗村的加入,更将当地的观光事业,推上另一个高峰。   历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位于东经120°37′17″;西为彰西区西门口,位于东经120°29′47″;南为大竹区快官,位于北纬24°2′6″;北为大竹区阿夷,位于北纬24°6′43″。本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大肚溪与大肚乡为界。面积为65.6947平方千米,人口54561人。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4区。市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南区。   1946年5月,彰化区(当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线西乡(当时属台中县)分出伸港乡。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1市(4区)25乡镇,435595人,面积1061.4649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彰化市。    彰化县:管辖彰化市,及鹿港、和美、员林、溪湖、田中、北斗、二林等7镇,及线西、新港、福兴、秀水、花坛、芬园、大村、埔盐、埔心、永靖、社头、二水、田尾、埤头、芳苑、大城、竹塘、溪州等18乡,合计1市25乡镇,664887人,1061.4649平方千米。东为二水乡鼻子头,位于东经120°38′0″;西为大成乡下海墘厝,位于东经120°16′0″;南为二水乡南二水南方,位于北纬23°47′30″;北为新港乡新港北方,位于北纬24°10′45″。本县东接南投县,南连云林县,西临台湾海峡,北界台中县。   1959年7月1日,新港乡更名为伸港乡。   近年来,随着彰化县与南投县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岛内县、市的合并,南投县与彰化县之间日益推动两县市的合并。   史前文化   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32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5000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及番仔园文化。   交通   铁路 西部纵贯铁路的海线及山线在此交会,而境内的彰化及员林亦属西部干线的大站,各级列车皆有停靠、堪称便利。   公路 台北、台中、高雄皆有台汽客运开往彰化;而县内则以彰化、员林两家客运为主,分别以彰化市及员林镇为中心,联络境内各乡镇。   旅游景点   八卦山大佛风景区   八卦山是彰化最著名的风景胜地,也是彰化开发史上的重要据点,海拔仅96公尺,登临山顶可近揽全市街景,亦可远眺近海处的点点渔舟,可说是俯瞰彰化市的最佳观景台。而循着大佛周边的自导式解说步道,游客更可循此探索八卦山的历史、地质与人文。八卦山昔称定军山、望寮山、定寨,正说明了过去作为军事要塞的地位。   高踞山头的如来大佛是八卦山最富代表性的景观,占地7公亩的黑身大佛端坐白色莲花座上,高达22公尺,誉称亚洲第一大佛。佛腹内共分6层,底层为佛堂,2~5层分别阐述佛陀一生事迹,走旋转梯直上,可临高眺望彰化市街,纷扰红尘尽在脚下。大佛前的九龙池,每逢周末及假日晚间便有水舞表演,为吸引游客的一大噱头;佛像后方为典雅的大佛殿,内有圣贤史迹展览及19幅佛陀出家成道图,精妙绝伦。   若由大佛区环山步道前行,沿途可行经抗日纪念碑公园、太极亭、精致庭园区。彰化县政府于八卦山规划了一座大型的静态公园,除了大佛参观区,还包括自然生态园区和体育休闲园区二部分。   台湾民俗村   台湾民俗村占地52公顷,创园初期以展现台湾300年来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为主题,除构筑许多台湾早期建筑外,并穿插各式民俗游艺及民间生活等活动,成为具乡土特色的园邸。近年,更陆续增辟了许多新奇刺激的游乐设施,是中部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想了解台湾、回顾台湾,可从“昨日台湾区”开始,此区为台湾民俗村的游园重头戏。由入口处即见庆丰城门,城门内设有文献馆,陈列台湾300年来的文献与文物;为了保存面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村将各种古老的坊间制造业,如锦絮坊(棉被间)、益寿斋(面线间)、金利号(打铁间)、薛涛庄(制纸间)、意林(彩绘坊)、甘露坊(酱油间)、延年斋(米粉间)等,按先民的生活方式重现,现场也有师傅展现制造绝活;行走其间,让人回味古早生活的纯朴。   把台湾300年来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群聚重现,亦为民俗村的一大特色,园方也把台湾各乡镇的老建筑拆迁来重建,如台西河堂(彰化三合院)、临濮堂(鹿港古厝)、新北投车站、麻豆古厝、北斗奠安宫等;或以相同建材按原模式重建,如澎湖进士第、陇西堂(彰化四合院)、天水堂(北埔客家庄)、鹿港不见天街……,让游客重温传统老厝街坊之美。   除古屋艺馆之外,在“今日台湾区”里还辟有多项机械游乐设施。此外,惊险刺激的航海王历险馆、富田园野趣的自然教育区,以及清溪竹林、宛如福地洞天的山林胜迹区,构筑出一座座引人入胜的神奇世界。园内也收揽了众多台湾小吃美食及中西餐饮,一座现代式的合院建筑一—啸月山庄,则是度假下榻的食宿中心;而园内也辟有一处大型购物中心,展售仿古家具、台湾传统工艺品、小饰物等,意犹未尽的游客,可在此采购一番,为台湾超过空之旅留下纪念。   临濮堂   拆迁自风情纯朴的鹿港小镇,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及含蓄典雅的色彩,整体显得古雅端庄;而细致的木雕、彩绘,也值得细细观赏,现场还展售传统刺绣作品。   澎湖进士第   聘请澎湖老师傅督造仿建的蔡进士第,全宅皆以澎湖咾咕石筑成,属于四合院式建筑;矮小的格局,适于澎湖多风沙的恶劣气候,具有浓厚的海岛人文色彩。   麻豆古厝   麻豆林家是南台湾望族,原有七座大厝,本栋为五房损赠给民俗村复建。老厝为二进四合院,雕刻及彩绘颇为精致,是园区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古厝里每天皆依古礼举行婚礼,新人一身的凤冠红袍,随从抬着聘礼,一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鹿港不见天街   仿鹿港天后宫前的五福街、九曲巷所建,是清代台湾最长的商业街,为防止风沙及下雨,特在街道上加盖屋顶,形成著名的不见天街景观;内有隘门、慕仁巷等古迹,街道两旁郊行林立,可想见当时车水马龙的盛况。   寻访古镇   鹿港风情   清代流传的谚语“一府二鹿三艋岬”,道出了鹿港过去在台湾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个昔日扼全台经济、文化、军事命脉的清代台湾第二大城,尽管因港口淤积、交通要道改变,繁盛荣景早已步入历史,却也相对成为台湾古迹保留得最完整的城镇。   鹿港传奇   相传早期的鹿港曾是鹿群聚集之处,加上港阔水深,因而得名。在台湾开发史上,鹿港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地理上,鹿港地处台湾西部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北倚富足的“谷仓”彰化平原,因而成为清代南北船只货物的重要转运站。   当时富裕之后的鹿港人,有精力研读诗书、培育子弟,文开书院曾先后出过6位进士、9位举人,造就出鼎盛一时的文风,而社会物资充裕也带动生活品质的追求,鹿港糕饼的精致来自于此,传统手工业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愈加精巧。   然而,在大肚溪与鹿港溪的长期冲积之下,河港逐渐淤塞,加上日据时代日人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后来新建的纵贯线铁路亦不经过鹿港,这座鼎沸的城市便逐渐走入了沉寂。今日的鹿港虽早已脱去往昔的繁华风貌,但历史痕迹处处的老宅古楼,却成为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古风巡礼   鹿港拥有八景十二胜的隽永景致,包括曲巷冬晴、隘门后车、宜楼掬月、瓮墙斜阳、新宫读碑、意楼春深、楼井雕栏、半井思源、日茂观石等,每处皆有饶富趣味的典故或是颇具特色的建筑形制。   中山路后方的金盛巷就是九曲巷及十宜楼二处胜景,曲巷是为了阻挡鹿港冬季强烈的海风而设计,“曲巷冬晴”意即在此;十宜楼又称为“跑马楼”,典雅秀丽,是全台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十宜楼附近有小规模的瓮墙,但保存较完善的,首推距离民俗文物馆约100公尺的谢宅,共有120只酒瓮,独步全台。   十二胜中以“意楼春深”最著名,意楼今名“天遗室”,为一闽式0,位于九曲巷侧巷的庆昌古厝中,楼上有一面以葫芦与古钱交错变化的圆窗,古意盎然,吸引不及游人的目光。   此外,鹿港还有文开书院、龙山寺、天后宫三大古迹,以及专为保存民俗文物而辟建的民俗文物馆;除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外,鹿港小镇的街头巷尾,亦处处流露着乡土的纯朴与古意,如僻处在小巷中的古厝老宅,中山路上仍可见到的古早式中药行、布店等,一趟鹿港古风巡礼,可以中山路为轴线,循线走访。   隘门   行过后车巷,一座刻写着“门迎后车”的砖造建筑,就是昔日作为防守巷弄、划分地盘的隘门;早年漳泉等各籍移民械斗频繁,加上地方富裕,受盗匪窥觎,因此居民便在巷弄中设置隘门,入夜即关闭,是鹿港市街的特色之一。   九曲巷(金盛巷)   鹿港近海,冬季时,名为“九降风”的东北季风,横扫大街小巷,寒冷刺骨。为了阻挡严风,许多老街都设计得狭窄多折,泛称九曲巷,能成功阻挡强风侵袭,使巷内温暖宜人,有“曲巷冬晴”之喻,今日以金盛巷最具此特色。   瓮墙   瓮墙是传统鹿港民宅中一项极富特色的装饰,以空酒瓮垒砌成墙,通风而美观,而酒瓮多得可以拿来砌墙,也反映出鹿港昔日的富足。   意楼   以凄美的闺阁故事引人流连,据说这里曾住着一位少妇,夫婿赴试久去未归,日日凭窗守候的妇人,最后竟抑郁而终。意楼的圆形花窗,以古钱与葫芦图案拼成,蕴含求财祈福的意味,一旁杨桃树摇曳烘托下,更显妩媚。   十宜楼   在九曲巷(金盛巷)底,抬头可见一座嵌着碧绿琉璃瓦的红砖“跑马楼”,两侧的楼房,就是从前鹿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十宜楼”,所谓十宜乃指琴、棋、诗、画、酒、花、月、烟、博、茶十项文人雅事,曾有流传诗句“衢弯九曲狂风阻,楼号十宜雅士临”,道出了鹿港昔日的文风情致。   天后宫·妈祖文物馆   地址:中山路430号   营业时间:妈祖文物馆0800~1200、1300~1730 农历1~3月0800~1730   列属三级古迹的天后宫,约草创于清康熙年间,奉祀由湄洲天后宫恭请而来的二妈;原为求航海平安而立的小庙,后经不断扩建,才成为今日的规模。过去鹿港居民多赖渡海贸易与捕鱼维生,因而对妈祖信仰特别虔城,天后宫至今仍香火旺盛,亦是鹿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台湾各地从鹿港天后宫分香出去的庙宇高达600多座,因此终年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回来进香,300年来,香烟薰黑了妈祖脸庞,因此信徒们均称其为“黑面妈”或“香烟妈”可见香火之盛。而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如潮涌至的进香团更使天后宫为之沸腾,为鹿港的一大盛事。除了信仰上的重要性,天后宫的建筑亦颇有可观;精致的细部装饰、朴拙的石雕、正殿中神气活现的千里眼、顺风耳塑像,以及清乾隆、光绪皇帝御赐的御笔匾额等,都不容错过。此外,天后宫后殿辟建为妈祖文物馆,展示旧时妈祖出巡所用的各式凤冠神轿等文物,并不定期推出鹿港宗教文物展览。   文祠   地址:街尾里青云路2号   电话:(04)777-2148   文祠全名为“文昌帝君祠”,包括文祠、武庙及文开书院,文武并立,十分特殊。文开书院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外观简朴大方,由当时的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率八郊共同兴建,为纪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开),因而取名文开;昔日书院的藏书量多达30余万册,并延聘名儒化育学子,是老鹿港重要的文教发祥地。文祠建于嘉庆17年(1812年),主祀文昌帝君,亦是昔日鹿港文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文祠格局与文开书院非常相似,最大不同处在于文祠入口两壁题满了各式法书,为鹿港书法名家之作,颇有可观。武庙鲜红的外观颇为醒目,主祀关帝圣君,一旁配祀周仓、关平与赤兔马,均出自昔日福建名师的手笔。   鹿港民俗文物馆   地址:中山路152号   营业时间 :0900~1700   休息时间:周休二日后之周一   鹿港民俗文物馆为台湾民俗文物收藏最完善的展馆之一,原为昔日鹿港显贵辜显荣故居。全栋建筑仿文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风格,为本世纪初西化风潮下的精致之作;馆内收藏了多达6000件的台湾传统民俗文物,俨然一座丰富的历史宝库。文物馆内包括近20间陈列室,展出文物以清中叶至民初的生活器物、家具、书画、宗教礼俗等用品;如清末民初的刺绣服饰、精雅的螺钿家具、古早的乐器,甚至织布机、剃头摊子,不论是富贵人家的居家陈设,或是寻常百姓的生活日用品,皆具历史价值。此外,馆中亦展示鹿港老照片、旧市街模型,并播放鹿港古风等视听影片,值得细览。   乘车风向标:自台北市承德路搭往鹿港的统联客运;或自台中市后火车站、彰化火车站前搭往鹿港的彰化客运。   

宜兰县

   台湾省宜兰县   宜兰古称"蛤仔鸡"(亦有作葛雅兰、蛤仔兰、甲子兰等),原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直到清朝才开垦成为城市。宜兰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4万。   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宜兰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宜兰森林茂密,乔木丛林栉比,蕴藏丰富。河川多发源于中央山脉,以兰阳溪(古称宜兰浊水溪)为最大,全长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状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称宜兰的动力之河。   产业方面,农业一向是宜兰的重要产业,主要作物为稻谷。渔业是宜兰另一项重要产业,绵长的海岸线使得南北渔业发达,如大溪、梗枋、南方澳等沿海养殖业或近海渔业特别发达。山林、沼泽、河塘遍布,山鸟与水鸟齐飞,宜兰实为野生鸟类的新天堂乐园。宜兰以山水胜景取胜,北关、太平山、翠峰湖、栖兰、明池、松萝湖、神秘湖、福山植物园最为代表;人文风情则有头城牵罟、二龙村赛舟、本地歌仔戏,还有致力田园乡土体验的头城、北关、香格里拉等休闲农场,以及南澳纯朴的泰雅风情;而规划设计精良的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更是近年台湾公共艺术、建设的里程碑。   铁路 北回线铁路纵贯境内,共有11个停靠站,头城、礁溪、宜兰、罗东、苏澳与南澳都是大站,各级对号列车均有停靠,大里、大溪、冬山与东澳则有普通车停靠。   公路 台北与宜兰间有台汽客运联络,并延伸至苏澳、南方澳。宜兰、罗东为县境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以宜兰客运为主,宜兰市有宜兴客运通往员山、永镇,由罗东镇可通往三星、大同乡;另有台汽客运自宜兰、罗东通往太平山、梨山、南山等地。   宜兰县行政区划   县辖市: 宜兰市   镇: 罗东镇 | 苏澳镇 | 头城镇   乡: 礁溪乡 | 壮围乡 | 员山乡 | 冬山乡 | 五结乡 | 三星乡 | 大同乡 | 南澳乡   历史沿革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北县分为台北、宜兰二县。宜兰县管辖宜兰、罗东、苏澳3区及宜兰市。计1市11乡镇。246941人,面积2137.4615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宜兰。 宜兰县:辖宜兰市、罗东、苏澳、头城3镇,及礁溪、壮围、员山、冬山、五结、三星、太平、南澳等8乡。疆界:东为苏澳镇北方澳海岸,位于东经121°46′8″;西为太平乡卑南村桃山,位于东经121°14′24″;南为南澳乡大浊水溪口,位于北纬24°18′49″;北为头城镇大里简,位于北纬24°59′25″;中心位置为三星乡月眉村,位于东经121°32′34″,北纬24°39′20″。本县南与花莲、台中两县为界,东临太平洋,西连桃园、新竹两县。岛屿有:龟山岛位于东经121°55′50″—121°57′38″,北纬24°49′59″—24°50′56″。龟卵岛位于东经121°55′37″—121°55′41″,北纬24°48′24″—24°48′32″。   1958年7月15日,太平乡更名为大同乡。1971年12月2日,将钓鱼台列屿划归宜兰县(头城镇)管辖:包括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冲北岩、冲南岩、北小岛、南小岛、飞濑小屿共8个岛屿。总面积6.1636平方千米。   1976年7月1日,员山乡的一至四邻划归宜兰市梅洲里,原三星乡所辖的中华村划归员山乡。1979年9月1日,三星乡天山村的王兰巷划归大同乡松罗村。   

台东县

     区域简介   台东县位于台湾岛东南部,面积3515平方公里,人口24. 5万人(2001年底),是本岛人口最少的一个县,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72人。下辖1市(台东市)、2镇(成功镇与关山镇)及13个乡(长滨乡、池上乡、东河乡、鹿野乡、海瑞乡、延平乡、卑南乡、金峰乡、大麻里乡、达仁乡、大武乡、绿岛乡与兰屿乡)。县治设在台东市。   台东县人口从1949年起开始增加,到1971年达到高峰,计27万人。此后该县人口开始下降,主要是大批轻年人外移,近十多年人口呈负增长。台东市是台东县政治、 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且1992年始人口开始回升,目前该市人口近占全县人口的一半。2万人口以上的地区是成功镇与卑南乡;1万至1. 5万人口的乡镇有关山镇、太麻里乡、东河乡、长滨乡、鹿野乡与池上乡;其余乡人口在7千人以下,包括大武乡、绿岛 乡、海瑞乡、达任乡、金峰乡与兰屿乡。   台东县社会结构与花莲县类似,有四大族群,即闽南人、外省人、客家人与原住民(主要有六个族群,分别是阿美族、卑南族、布农族、雅美族、排湾族与鲁凯族)。其中,原住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清康熙时代起,汉人开始移入,成为今天的闽南人群。国民党退居台湾后,辅导退役官兵及大陆沿海岛屿居民来台东开发,并成立太平洋与马兰两个荣民之家,形成外省人主要聚集地之一。60年代起,许多客家人迁居台东,形成客家人族群。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加上人少地多,族群融合相处,但平原地区反国 民党色彩浓厚。   台东县南北狭长,多为高山地带,经济比较落后,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工业主要以水泥、制糖与木材加工为主。制造业家数约380多个,知名的大企业只有永丰余纸厂等少数几家。工业区主要包括丰乐工业区、利家工业区及池上工业区,同时计划建设智慧软体工业园区。   台东县旧称埤南觅、后山。境内有中央及海岸两大山脉,两山夹峙下的花东纵谷,是台东县主要的农业区。台东以农立县,池上米、关山米、释迦、洛神葵、金针、杭菊,加上鹿野、摩天、太麻里的茶叶,物产十分丰富;此外,台东外海的渔源亦丰,其中鲔鱼经加工制成柴鱼,早已名闻遐迩。   素有后山之称的台东,风光清新而原始,三仙谷、八仙洞、知本温泉、南横公路,以及绿岛、兰屿等,俱以自然风貌称胜。近年来,结合地方人文和产业风光的观光点也陆续兴起,鹿野观光茶园、关山环保亲水公园与环镇单车道、池上牧场原野风光、太麻里金针山皆为代表;此外,若想深入自然、挑战山水,大仑溪、比鲁温泉、都飞鲁温泉等野溪之旅,处处惊奇,引人入胜。   在人文建设方面,台湾一级古迹的卑南文化遗址与规划中的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保存先民辉煌的历史结晶,值得前往一观;每年元宵台东市的炮轰寒单爷,更是精彩绝伦的民俗乡宴;另外,素有原住民故乡之称的台东,原住民传统祭典亦蔚为当地特殊的人文景观,如卑南族的猴祭、联合年祭、大猎祭,排湾族的竹竿祭,布农族的打耳祭等,丰富的人文,更增添台东的迷人风采。   旅游资源   三仙台位于成功镇北方约3公里,因岛上有三座小山峰而得名;另一说法则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何仙姑、李铁拐曾于岛上烙下仙迹,故有三仙台之称。   三仙台为一处完整的离岸岛地形,包含了一处突出的海岬及三仙台屿。它主要是由火山集块岩所构成,四周则有珊瑚礁岩环绕,再加上盛行的风化及海蚀作用,因而呈现出造型奇特的岩石相,其繁复多样的美感,足以媲美小野柳;而海岬北侧则为一片少见的卵石砾滩,当海浪拍打滩头时,成千上万如拳头般大小的卵石相互撞击,声热有如万马奔腾,令人震撼。   长久以来,三仙台一直少有人迹,因而留存丰富的植物景观,如白水木、滨刀豆、林投、台湾海枣等,都是本区常见的海滨植物,东管处为避免游客破坏,特设立架高的栈道式环岛步道,除此之外并无过多人工建设。   三仙台上尚有合欢洞、蝙蝠洞、仙剑峡等景观,其中仙剑峡相传为八仙渡海时,吕洞宾和何仙姑于岛上缱绻,好事的李铁拐前去0,适巧南天门金光巨神瞧见,怒而掷剑,虽未击中,却将山石劈为两半,留下岛上的“仙剑峡”,极富传奇色彩。   卑南文化公园   早在20世纪初,位在南王里北侧、大溪河阶的卑南遗址即初芒毕露;1980年,南回铁路动工,遗址锋芒再现,政府终将其列为一级古迹,且于1990年成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将遗址现地规划为卑南文化公园,并在临近的康乐车站南侧,兴建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以保存这些台湾文化资产。   卑南遗址主要内容为距今2、3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墓葬区与住宅区,除发掘出台湾第一间史前人类住屋外,目前已挖出2000多具石棺和2万多件陪葬物。遗址范围广达10万平方公尺,为迄今台湾考古史上,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类遗址;出土文物以石器、玉器、陶器为大宗,从遗物丰富的造型、精细的手工,和死后厚葬的习俗,不难窥见当时高度的文明。   以遗址为中心设立的卑南文化公园,占地18公顷,开辟有游客服务中心、户外表演场、瞭望台、原生植物林、考古工作站、考古现场、遗址精华区等,大胆采用了“苍穹博物馆”的概念,以出色的建筑设计,营造出人性化的参观空间,体现并诠释了这个考古遗址。   入口广场设计成“时空绿廊”,引领游客走入3000年前的历史现场、集成材、轻钢架、钢索构组的棚架,在夜灯的投射下,更显辉煌。而环绕的水池,则赋予了现代感十足的水榭效果,喷泉水从断层截面中源源流注,暗示着台湾地貌及文化的起源。游客中心为主要的文物展示空间,以数组建筑串联而成,屋顶与山坡斜度一致,并以大面积的方格窗引进自然光,匠心独具,却又隐含了尊重考古现场的谦卑。其内部的陈设,也遵循此原则,例如餐厅的桌椅,便模仿“玉玦”的造型,灯具则套用新月石柱的意象,强化遗址文物的角色,加深来访者的印象。   考古现场为一动态的展示空间,除有文字说明外,完整的地层截面、半出土的石棺器物,再加上现场进行挖掘工作的考古人员,更让游客有身历其境的临场感。瞭望台则位于园区西侧高坡上,四周以卵石垒叠,其上视野辽阔,台东平原、都兰山,乃至兰屿、绿岛,皆可一览无遗,也是台东市郊新兴的夜景观赏胜地。   八仙洞   八仙洞是长滨乡海滨一系列海蚀洞,虽名为八仙,但大大小小的洞穴加起来却有16个之多,因曾出土大量的史前遗物,而被列为台湾的一级古迹。   八仙洞的洞穴型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半圆的,另一种是垂直发展的。前者如潮音洞、海雷洞,洞前多会突出一块平台;后者如灵岩洞,系潮水沿节理侵蚀的结果。由于海岸不断隆升,因此愈接近海平面的洞穴,生成年代愈晚,最高的洞穴昆仑洞海拔约130公尺,可见其年代久远了。   在这里的游客中心也以木栈道或石板路,将灵岩、潮音、水帘、海雷、昆仑等大小洞穴加以连接,使游客可一览八仙洞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游客可以在潮音洞前聆听洞内海浪潮声回响,更可登上洞顶眺望远处太平洋海天一色的壮丽风景。   鹿野,顾名思义原是处水草遍布、野鹿成群的大原野,清末,恒春有部分阿美族人迁居至此,后又有来自西部的汉人陆续移入,地方逐渐被开发后,鹿群随之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便利的交通网路与富庶的农业荣象。   鹿野乡位于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所夹之花东纵谷,境内有卑南溪与其支流新武吕溪、鹿野溪流经,青山绿水,景致优美,观光茶园、茶展中心、飞行场,以及临近的布农部落屋、红叶温泉等,串连成一清新的观光带。   鹿野茶香   台东种茶历史可溯自1963年,鹿野因气候、土壤、雨量等条件均佳,成为开发较早、成果最佳的茶区,加以鹿野视野开阔,井然的茶园景观十分怡人,遂发展为一处休闲观光茶园。   现今鹿野观光茶园总面积约300多公顷,茶园多集中于高台茶区一带,茶园内多栽植乌龙茶系品种,以佛手、金萱、翠玉为主。由于气候温润、纬度适中,加上海拔300~400公尺的利茶生长高度,春季萌芽期较其他茶区早,每年3月上旬即可采摘,而冬季采摘期又较晚,因此,福鹿茶区就以3月的早春茶及12月后的晚冬茶而著名。   佛手茶是福鹿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为大陆四大茶种中香椽茶的一支,因叶片硕大,形似佛手而得名。佛手茶气味独特,入口不涩,且无刺激性。鹿野茶区于1986年自台北坪林茶区引进,至今俨然成为地方特色茶。   翱翔天地   鹿野高台一带处于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交会处,高山屏障,气流削弱,以致风势适中,极利飞行活动,尤其适合初学者作飞行训练;因此,每到南风盛行的夏、秋二季,总会吸引各地飞行高手齐集于高台飞行场,乘风飞翔。   飞行降落场位于龙田小学后方的田园之中,目标显著,地势平整开阔,安全性极佳。降落场旁有条笔直跑道,是为动力滑翔翼专用跑道,是鹿野乡另一个飞行胜地。   田园风光   鹿野民宿多集中于龙田村、高台二地,其中以紫熹花园山庄最具规模,而由高台茶农合组的茶农之家,环境清新自然,价位低廉,附近茶农居舍林立,若能就近宿于农舍,在农家搭伙泡茶,是最能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方式;夜伴星月、蛙鸣入眠,清晨再起个大早,呼吸着新鲜空气,到一望无尽的茶园走走,感受茶农田居之乐与悠然采茶的自得神采,当更能体悟鹿野之美。   地方特产   特产介绍   茶焗蛋,台东茶焗蛋是台东特产之一。做法是将生蛋放于铺满茶叶的烘盘中,置入烤箱熏烘,借高温让蛋壳毛细孔自然吸收茶叶的香气,蛋壳外观仍旧维持原先的白色,亦无裂痕,内部却因吸收茶气而呈茶褐色,香味内蕴、芳淳持久,加上脱水后蛋皮紧缩,极富弹性,口感更胜水煮茶叶蛋。   蛋看似简单,其中的学问却不小,首先,选蛋不能选择体形太庞大的,那样非但不易入味,茶气的吸收亦不均匀;至于烘焙所用的茶叶,可随个人喜爱的口味作不同选择,惟老茶、嫩茶对香气会有关键性的影响;再者,不宜使用浸泡过的茶渣或茶梗,否则不是原味尽失,就是会出现茶渍而有损美观。此外,焗蛋讲究的是茶、蛋融合的最高境界,故烘焙时无需添加任何调味料,以免破坏原味。   特色小吃   台东因地处偏远、开发较晚,向有台湾的后山之称,尽管如此,台东的地方小吃却从不落“后”,代表性小吃不少,虽然上百年的小吃店稀少,缺乏悠久的历史,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美味。   早年,台东市知名的小吃多以摊贩的形式,集中于福建路、光明路、宝桑路、四维路一带,尤以前三者临近台东车站,发展最早亦最繁荣,但几经市容整顿之后,不少成名的吃摊相继转进店面,使上述市街仍能一保昔日的风光;而部分摊贩则接受收编,纳入四维路临时摊贩中心,但因店家多半在白天营业,已不具夜市形式。   仁爱国小、广东路所夹的四维路一带,另有一座“假日夜市”,其规模远较临时摊贩中心为大,每逢周日开市,摊贩自各地汇聚而来,从下午5、6点开始摆摊,便见民众陆续涌入,或从容悠闲地逛街购物,或一家老小全员出动大打牙祭,热闹非常。夜市摊阵全长500公尺,摊贩呈四大行一字排开,十分壮观,贩售内容五花八门、林林总总,食、衣、住、行、育、乐不一而足,可谓应有尽有。   正气路的水果街,为台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条水果专卖街,尽管随着都市发展,水果街已不复当年盛况,但入夜后,一盏盏摊头灯亮起,吸引着熙来攘往的人潮,让人宛若亲临一场水果嘉年华会,来此买卖水果也变成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人文活动。   名店小吃方面,首推多位名人及中外友人专访的卑南猪血汤,而黄连登清蒸式的汤煮肉圆,以及四维路、中华路口的萧家肉圆,二者风格迥异,但于台东小吃界同享盛名;此外,光明路与正气路口的北港小吃部、正气路上的早点大王,以及正老东台米苔目、苏天助素食面、七里香水煎包等,都相当知名。真材实料、价格公道,一向是台东小吃的共同特色,旅游台东县各风景点之余,不妨也顺道体会后山美食小吃的魅力。   卑南猪血汤之所以受欢迎,所持的无非是一个“鲜”字诀,以及对选料独特的见解,如坚持加入风味较佳的手宰猪的猪血,并仅以清水洗净,以防鲜味遭破坏;猪血块亦不宜切得太小,因为体积大的猪血不仅口感佳,而且散热慢,可以让猪血的香味内蕴。精准的火候拿捏固是卑南猪血汤热卖的关键,风味绝佳的原汁汤头却也不可或缺,外加猪大肠、酸菜、韭菜,及少许的米酒、胡椒粉,就是一碗远近驰名的台东“黑豆腐”了。   黄莲登肉圆正式店名为“台南虾仁肉丸”而当地人惯以“台东肉圆”称之。其粿皮采地瓜粉加在来米制成,因多了米香,故吃起来的口感较像粿,味浓而扎实。清蒸式的做法,使肉圆不油不腻,无论干吃或湿食皆相宜,干吃为淋上甜稠的独门酱汁,再洒上芹末,更添香味;湿食则是招牌吃法,肉圆加入预先熬煮多时的大骨汤头,汤鲜肉美,味道一绝。   为台东市最著名的素食小吃,以材料道地、汤味十足著称。除了一般的面筋、麻酱之外,还加了米浆作调味,而且为让口感更加细致,这些酱料都经过繁复的煎炒手续,香喷喷却丝毫不带油腥味;配上特选的面条,不论干拌或下汤,都令人回味。这里的米糕也是一绝,以“咸草”编成的篮子作蒸笼,阻隔了蒸气的直接蒸润,煮出来的糯米又Q又香,再淋上上述的酱料,就成了风味独特的米糕。此外,店里常备有竹笋汤,让喜欢干面或米糕的食客搭配着吃,清淡而爽口。   制作米苔目的过程虽然繁琐,但传承三代的老东台,始终坚持选用上好的在来米精心制作,每天并只做当天的分量,以常保新鲜。老东台咸米苔目分干湿二种吃法,喜欢喝汤的客人,大概都会爱上它鲜美的汤头,因为它的高汤是用柴鱼熬煮而成;加入柴鱼片,几乎是台东地区所有米苔目小吃店的共同特色,但是像老东台这样精选整条新鲜柴鱼切片,倒是少见。  

桃园县

    桃园县位于台湾的西北部,台北县以南,新竹县以北。“桃园”的名称,由来自这里以前是一个长满桃花的地方。   桃园早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后来客家人、福佬人来到此地,成为目前闽客混居地区(北桃园:福佬人,南桃园:客家人)。而位居北部横贯公路上的复兴乡,则是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的聚居地。   该县县治设于桃园市,而中坜市、平镇市、八德市亦为本县重要城镇。   桃园是台湾重要的工业区,包括中坜、幼狮、平镇、龟山、大园、林口(包含台北县林口乡和桃园县龟山乡)、观音工业区。   中正国际机场为台湾的大门,位于本县大园乡,由国道二号与台湾各地联络,并且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货物空运站。   桃园县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县内地形大致可分为沿海平原、丘陵台地、高山地形三大部分。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   桃园县的观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大溪、龙潭、复兴等乡镇,如大溪老街、李腾芳古宅、齐明寺、莲座山观音寺等文史古迹,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干、木器等;环石门水库一带,有龙珠湾、童话世界、昆仑药用植物园、龙溪花园、寰鼎大溪别馆等景致秀丽的游乐区,龙潭乡的小人国也是此区的要角,而水库盛产的鲜鱼更打响了石门活鱼的名号。北横公路是本县最精彩的旅游动线,串连起慈湖、角板山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小乌来风景区,以及巴陵一带的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嘎拉贺温泉等,而夏季碰上水蜜桃产期,更可大啖一番。滨海方面,永安与竹园分别为桃园县南北两大渔港,伴随渔业发展而成的观光渔市及林立的海鲜餐厅,则成为旅游桃园滨海地区的主角。   铁路 纵贯钱路贯穿境内,桃园、中坜、杨梅为各级列车停靠大站。   公路 桃园市与中坜市分别为两大联外枢纽,有台汽客运通往西部各大城;邻近大台北的龟山、大溪则与台北交通频繁;中坜、龙潭、杨梅等地另有新竹客运,连接新竹县、市。桃园客运行驶县内各乡镇,以桃园、中坜为两大中心,大溪、龙潭、杨梅等地亦为地区型的转运站;中坜一带另有中坜客运行驶。   桃园县行政区划   县辖市: 桃园市 | 中坜市 | 平镇市 | 八德市   镇: 杨梅镇 | 大溪镇   乡: 芦竹乡 | 龙潭乡 | 龟山乡 | 大园乡 | 观音乡 | 新屋乡 | 复兴乡   旅游景区   蒋介石慈湖寝陵   蒋经国大溪寝陵   石门水库   小人国文化欢乐世界   六福村   拉拉山   观音风景区   观音乡观音村位居桃园海岸线中点,与接邻的新屋乡同为开发已久的乡镇,有甘泉寺石观音、白沙岬灯塔等名胜,虽居海角一隅,却颇负盛名。   甘泉寺原名观音寺,光绪年间,庙旁忽见涌泉,泉水甘甜清冽,据闻可治百病,乡民竞相至此取水饮用,观音寺遂改名为甘泉寺,乡民并在泉水涌出处设有甘泉井,并兴建小亭,供奉观音大士像;其后神迹远播,寺宇不断翻修,而成今日宏伟的规模,长久以来便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自甘泉寺往海边遥望,可以看到白色圆形的白沙岬灯塔拔地而起,灯塔完工于1901年,塔身以砖材建造,高36.6公尺,为全台第二高的灯塔。塔基巍峨耸峙于一片绿野之中,若循梯登临其上,四野景致尽在眼下。   由甘泉寺往海滨而行,可见一座高达20余公尺的观音巨像立于中兴路底,巨像系仿基隆中正公园观音像外形,慈眉善目,呵护脚下的乐土。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位于桃园县与台北县交界的山林间,因山形酷似“向东眺望的大眼睛”而得名,海拔高度在650~1212公尺之间,面积916公顷,是台湾北部面积最大的森林游乐区。   园内森林资源以绵延数百公顷的柳杉人工林为主,另有樟科及壳斗科等天然阔叶树散布其间;繁茂的森林中,孕养了不少的鸟类、昆虫、两栖类及平地少见的植物,沿着石阶坡道,观鸟赏蝶皆适宜。邻近之北插天山尚有珍贵的台湾山毛榉纯林,每年10月底至1月间,树叶由黄渐红,景色之美不输枫槭。   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游客中心、景观花园、景观步道、自导式森林步道、森林浴场、化石区等设施。游客中心内设有生态教育展示室,是游客认识森林的第一站;中心后方的自导式步道是全区重心,游客可带着摺页,配合步道沿途的解说牌,造访好汉坡、无壳蜗牛、活化石、五福临门、情人伞等10余个景点,享受自然观察的乐趣;若循步道主线可登上海拔1212公尺的东眼山顶,远眺复兴、三峡、台北盆地一带景观,享受君临天下的快意。整条步道绕行一圈约需2个半小时;体力稍差者可循山腰的步道支线先行下山。   游客中心下方的东眼山林道,彷如一条林业展示步道,可通往化石区观赏千万年前的生物遗迹,林道末端尚有一方造林纪念石,记载着东眼山伐林与造林的艰辛历史,沿途森林浴场小径穿梭于柳杉林间,尽头则是通往满月圆的东满健行步道,亦是著名的登山路线。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位居于宇内溪溪谷,以清新秀丽的瀑布与峡谷风光见长,尤其以小乌来瀑布、龙凤瀑布、风动石等景观最著名。全区充满原始自然之美。   小乌来瀑布为当地一连串瀑布的终点,瀑水沿着陡直的山壁湍急而下,水花翻飞、水气氤氲,因神似台北县乌来瀑布而得名。瀑布以公路旁的四层观景台为最佳瞭望点,观景台下方另有小径通达瀑布下方,在横跨溪谷的小桥上欣赏瀑布,水气于溪谷中奔腾不止,又是一番景象。   风动石高约5公尺,底部以7小点接触地面支撑一、二十公吨的重量,颇令人称奇。由风动石旁的岔路左行,可经和平吊桥至龙凤瀑布,瀑布分为上、下两层,因此谓之龙凤,虽不若小乌来瀑布般壮阔,但瀑水绵延流长,深藏山中,更显清幽雅致。   角板山公园   角板山位于复兴乡大汉溪上游,海拔636公尺,此地四季气候温和,群峰罗列,空气清新,故有“台湾庐山”之美称。   角板山公园位于角板山西南侧,园内古木参天,十数棵高大的枫树,在深秋时常以凄艳的枫红,引人驻足遐思。   公园一隅有石阶可抵大汉溪畔,并有吊桥联系对岸的溪口台地。台地外观为四层台阶式的地形,四周陕谷高峰林立,大汉溪蜿蜒在侧,自石阶处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桃园风味小吃   豆干是众所周知的大溪特产,黑豆干尤具代表,其源于四代相传、迄今已逾70年的黄日香,其开业始祖黄屋监于豆干易馊坏,遂发明以焦糖染色的黑豆干,延长其保存期限。黑豆干好吃的秘诀,在于研磨豆浆时即混入香料,使豆干内外皆香气十足,尤其卤后放凉再食用,滋味更佳。   除历史悠久的黄日香外,制作豆干的老店尚有系出同门的黄大目,与具有60余年历史的万里香等;而林立的豆干店已成为大溪镇上主要的街景。除了黑豆干,蒜蓉、沙茶、卤汁等各种口味的包装豆干外,现卤的黑豆干、素鸡、素肚,香喷喷、热腾腾,加一点蒜汁、辣椒,洒上一把香菜,滋味令人久久不忘。   地瓜饼为大溪的另一项土产,昔日大溪人以地瓜蒸熟后捣成泥状,与红糖、糯米粉拌匀,裹上薄薄的面皮,烘焙成颜色与形状都像满月的地瓜饼,既是大溪人中秋节少不了的应景食品,亦是平日生活的可口小点。好吃的地瓜饼内馅Q软、甜而不腻、皮薄而不硬,但因地瓜馅不耐久放,得每日现做,故新鲜是品赏地瓜饼的第一要素。大溪镇上的大小糕饼铺几乎都有贩售地瓜饼,惟以百年老店的合珍香及永珍香、振馨轩较知名;此外,以槟榔心芋头所做的芋头饼、白豆沙饼、咖哩饼也值得一试。   除了豆干与地瓜饼,传承四代的百年油饭、人情味十足的里长嬷碗粿、野味大全的腹中补食班,和唤起童年美味的正丰米麸、赖妈妈豆花等,都是兜游大溪时,令人难忘的好滋味。   桃园开发历史不算久远,因此较缺乏“历史性”的美食特色,然而各乡镇间有着颇大的地理差异,这种山海平原间的差异反而影响桃园人的饮食习惯,例如沿海地区的海鲜与陂塘中饲养的鹅鸭,中坜与龙潭因地贫而盛产花生,石门水库、北横、大汉溪等靠山滨水之地,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丰盛食材,形成今日桃园美食山海各异的地理特色。   桃园小吃虽未能在浩瀚的台湾美食名录中闯出名号,但业者凭借着数十年的经验累计,倒也开创了地区小吃的一片天空,如老牌新明牛肉面、金河冬粉丸等。而信宏鹅肉店则占尽新屋盛产鹅肉的地利之便,奠定鹅肉专卖的权威地位,此外,地方族群色彩融入滇缅风味,造就了云南村美食。而龙潭的花生糖、石门的活鱼、大溪山溪产等,皆能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丰富了桃园美食的多样性,也给予食客更多的选择。   龙潭花生软糖   满庭香为龙潭花生软糖的创始店,鉴于硬式花生糖不受老人与小孩的欢迎,于是以麦牙糖作底创造出花生软糖;而由于麦芽多白糖少,因此较不粘牙。口味上,除了原味外,尚添加了姜汁、椰味、茶香、海苔、香菜等,甚至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巧克力,也成为新一代产品的主角。除了满庭香,其第二代所经营的龙情、龙香等名号,不仅传承了老店的风味,在包装与店面方面更趋新潮,为龙潭花生软糖注入新血。   金河冬粉丸   30多年的老字号,汤头以中药、香料、虾米、扁鱼制成的独门沙茶酱调味,让自制的鱼丸更有味道,而店中无论是鱼丸馅、瓜子肉、卤肉,都是用黑猪肉现卤现做,而且都是上肉,绝不油腻;此外,台南来的盐水南洋鱼,是以咸水鱼场养殖,没有土腥味,肉质细致,再以客式豆酱清蒸,风味独具。   陈记小吃   平镇市忠贞里为一处滇缅移民的眷村,在忠贞市场附近即有多家云南小吃店,提供道地滇面美食,其中尤以店龄40年的陈记小吃,最能保有云南原味。店里的米干、米线、豌豆粉皆为云南家常小吃,米干及米线均为纯在来米做成,口感有如客家饭条,豌豆粉则是将豌豆磨成粉,蒸熟放凉后自然结成冻状,滑润爽口,而以草果、花椒、芫萎子等香料制成的酱料更是少不了,若再加上酸辣的云南泡菜,风味更佳。   历史沿革   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原新竹县合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桃园县管辖桃园、中坜、大溪3区,计13乡镇,334081人,面积1267.2340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桃园。 桃园县:辖桃园、大溪、中坜、杨梅4镇,及芦竹、大园、龟山、八德、龙潭、平镇、新屋、角板9乡。疆界:东为角板乡蒙蒙山,位于东经121°28′34″;西为新屋乡蚵壳港,位于东经120°58′0″;南为角板乡雪白山,位于北纬24°12′39″;北为芦竹乡坑子口,位于北纬25°7′9″。中心位置角板乡益盛村,位于东经121°20′13″,北纬24°45′16″。本县北接与台北县,自坑子口起至楼兰山为止,东南接宜兰县,南与新竹县接壤,以富岗、李岽山、玉峰山为界,西北临台湾海峡。   1954年10月31日,角板乡更名为复兴乡。1967年6月7日,中坜镇改制为县辖市中坜市。1971年4月,桃园镇改制为县辖市桃园市。1992年3月1日,平镇乡改制为县辖市平镇市。1995年1月1日,八德乡改制为县辖市八德市。   

屏东县

花莲县

  key花莲港,位于台湾花莲县花莲市,为台湾的国际商港之一。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是一个由东、西防波堤合拢而成的人工港。昭和14年(1939年)兴建完成,民国52年9月1日(1963年)开放为国际商港,成立花莲港务局。现0头25座,年装卸量可达3,400万吨,另有仓库六栋十五间、堆货场三十八处、临时货柜集散站一座、港勤拖船四艘、及交通艇一艘,港埠设施极为完备,足以担负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及港埠输运功能。 该港货源主要以区域特性之大宗货物为主,如砂石、水泥及其熟料等等。   花莲港是“洄澜港”的谐音。清朝嘉庆十七年(西元1812年),部份汉人开始从宜兰移垦,见岸际溪水日夜奔注,时刻与海浪冲击而形成萦回的状态,遂称之为“洄澜港”。“洄澜港”谐音为“花莲港”则见于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沈葆桢奏请开后山路、设抚垦委员:“分东台为三路,以总兵吴光亮办之。南为卑南,中为璞石阁,北为花莲港。”又:“木瓜最悍,以穷来源,乃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成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得其黎、新城、加礼宛、花莲港、吴全城等,以备不虞。”花莲港之名由此而来。   在台湾日治时期,1931年苏澳镇与花莲港间道路修筑完成(现今苏花公路,为台9线的一段),使得花莲港与台湾北部地方的陆路联系为之畅通,然而在货物的运输仍未见方便。台湾总督府认为此问题未能解决,东台湾的运输设施仍无法臻至完备,对地方开发仍存在极大的障碍。   因此,自同年度起8年之间,以总经费742万日圆开始修筑花莲港街(米仑,现名花莲美仑)的商港,1939年完成了三座码头,可供3000吨级货轮停泊。1940年东部水力发电完成,计划大量设立铝业、电气、氮气、金属精炼等临港工业,扩建港口殊感需要,乃以500万日圆开始第二期筑港工程,预定于1944年竣工,但因太平洋战争关系,工程无形停顿。   花莲港距太平洋主航道仅需二个小时,而太平洋主航道是世界航运最频繁之航道,就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了。而花莲港的存在对于花莲经济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位于花莲的大企业均是因有花莲港而设于此,如中华纸浆厂、台湾水泥、亚洲水泥及不少的大理石材厂等,足以显示海洋运输的便利。这也直接、间接的对增加花莲人的就业机会有着极大的贡献。   花莲港从战后初期的满目疮痍,每年装卸量只有几十万吨,进港船只只有几百艘,直到公元2000年为止,每年装卸量已有一千七百多万吨,进港船只已达两千余艘的营运情形;从亏损到盈余,达成带动台湾东部经济的任务,并成为国际闻名的商港,可说是稳健进步。目前配合政府执行“东砂西(北)运”政策,纾解北部地区砂石短缺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邻近的位于秀林乡和平村的和平水泥专用港开始营运,花莲港的运量则开始略有衰退。   

基隆市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市徽   本市市徽的蓝色缺口圆环代表基隆自然环境港埠。黄绿色山形,象徵基隆系一绵延丘陵地。货柜船形「基隆」两字,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环境。又象徵著随著航运演进,基隆必然会发展成台湾最大货柜吞吐港。   市歌   美丽基隆雄距北台湾 依山傍海状况的港湾 中正公园观音菩萨展慈颜 海门天险巍峨古炮保民安啊~ 朝思暮想基隆是我的故乡   鹰翔九霄啸傲北海岸 碧波万顷国际船舰通航 庙口夜市海鲜小吃远飘香 庆赞中元万点水灯长夜光芒啊~ 魂牵梦萦 我愿与你永相伴   市树   枫香 本市之市树为枫香,属于金缕梅科枫树属之落叶大乔木,叶互生,三至七个掌状浅裂,雌雄异花,头状花序。枫香极为高大,生长速度快、树形呈现自然形态之圆锥三角形,饶富观赏。   市花   紫薇 本市之市花为紫薇,属于千屈菜科,落叶乔木,干及枝光滑,俗名百日红,即指花期甚长之意。花于夏季绽开,桃、赤紫及白色等皆有,枝干成自然弯曲,状态伸展,树容极为特殊。   市鸟   老鹰 本市之市鸟为老鹰,又名来叶、厉翼、黑鸢,往昔从台湾头到台湾尾,自低海拔山区、平至海边,只要抬头看天空,必能见其在高空盘旋。   成鸟全身大致为暗褐色,羽绿淡褐色。头部、腹面有淡褐色纵斑。尾羽略长,有不明显之淡褐色横斑。飞行时,双翼狭长,尾略呈开剪形。幼鸟则体色较淡,有明显之斑点。常出现于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带,基隆港为目前最容易观察、亲近和欣赏的地点,也因此,老鹰为基隆市野鸟学会之会鸟。目前为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类动物,现仅存不及百只。   市鱼   黑鲷 本市之市鱼为黑鲷,学名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乌格、黑格、厚唇,栖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及大陆沿海等地,台湾地区主要在东部、北部、西部及离岛之澎湖海域。   黑鲷属于温、热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全年均产,尤以秋季至翌年春季之肉质较佳,为各地鱼市场上常见的高级食用鱼,味道鲜美。喜栖于砂泥底之内湾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对盐分及水温的适应能力极强,可以在任何盐度水体中饲养,水温介于l0~32℃时仍能适应生存,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为雌性。   历史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暖、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著,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天妇罗   地址:仁三路16号摊位   营业时间:1100~2100   天妇罗是一种日本食物,意指“炸的东西”,其实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庙口最负盛名的小吃之一。庙口卖天妇罗的摊子有好几家,其中以编号16号的摊子最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现做现炸,以鱼浆加上面粉、太白粉,再以糖、盐调味,用机器搅匀后,再用手捏制成形丢进油锅,配上甜酱、小黄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签焿   地址:仁三路26号摊位   营业时间:0900~2230   豆签焿是基隆小吃的特产,主要原料为“豆签”,是以状似黄豆带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后加工制成面条状,但比一般的面条短而薄,便是所谓的豆签,再与鱿鱼羹、虾仁羹一起在汤里煮,其汤汁则是以虾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实在,值得一尝。   红烧鳗焿   地址:爱四路9号摊位   营业时间:1600~2400   这家已卖了30年的红烧鳗焿,是庙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鲜的鳗鱼去头、骨刺后切成块,沾上调味料去腥再裹上面粉油炸红烧,然后放入大锅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烩成,鱼头则煮成当归鳗鱼头,风味鲜美醇口,是喜爱羹汤类食客不可错过的佳肴。   全家福甜酒酿元宵   地址:爱四路24号摊位   营业时间: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历史沿革   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ketakalan),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   1626年,西班牙远征队在社寮岛(今日基隆的和平岛)登陆,随即在岛上西南端修筑“圣萨尔瓦多城”。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   1895年,日人占领台湾。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基隆市管辖区域:东为基隆市棉花屿东端,位于东经122°6′25″;西为安乐区大武仑,位于东经121°40′23″;南为仁爱区石硬港(泷川町),位于北纬25°6′10″;北为基隆市彭佳屿北端,位于北纬25°37′53″。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南与台北县七堵乡接壤,北临东海。管辖的附属岛屿有社寮岛、中山仔、桶盘屿、基隆屿、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等7岛屿。面积满潮时为4637624平方千米,人口94954人。管辖中正、信义、仁爱、安乐、中山等5区。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中正区。   1947年1月31日,将台北县基隆区的七堵乡划归基隆市,分为七堵、暖暖二区。(另:1947年2月18日,台北县七堵乡划归基隆市,称为基隆市七堵区。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区划分出暖暖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区域照旧。基隆市管辖中正、信义、仁爱、中山、安乐、七堵、暖暖等7区。人口125518人,面积132.3010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棉花屿东端,位于东经122°6′25″;西为台北县汐止镇境界,位于东经121°37′28″;南为台北县平溪乡境界,位于北纬25°3′10″;北为彭佳屿北端,位于北纬25°37′53″。东与台北县瑞芳镇为界,西与台北县万里乡毗邻,东南与台北县平溪乡接壤,西南与台北县汐止镇为界,北临基隆湾、东海。管辖的附属岛屿有:在港口的和平岛(旧称社寮岛),其旁边的桶盘屿、中山仔。港外3.8千米处的基隆屿(旧称鸡笼山)。东北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三岛。市政府设于中正区。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区的中和里划归安乐区。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区莺歌里的皮濑、石厝里的新山两地区,划归安乐区外寮里管辖。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区域调整:中山区民治里二十邻港西巷改称中山区文昌里二十邻港西巷;安乐区中和里、德和里、德安里、西荣里、西华里、西定里、西康里划归至中山区;七堵区莺歌里、七贤里、三民里、四维里、五福里、六合里划归安乐区。   

苗栗县

   苗栗县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东经120.38度、北纬24.18度 北邻新竹县和新竹市、南邻台中县、西邻台湾海峡 面积1820平方公里,人口56.1万人(2001年底)。1889年,苗栗正式设县,后改属新竹县,1950年重新设县。下辖1市(苗栗市)6镇(苑里镇、通霄镇、后龙镇、竹南镇、头份镇与卓兰镇)和11个乡(大湖乡、公馆乡、铜锣乡、南庄乡、头屋乡、三义乡、西湖乡、造桥乡、三湾乡、狮潭乡与泰安乡)。县治设在苗栗市。   历史沿革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原新竹县合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苗栗县辖竹南、苗栗、大湖3区,计18乡镇,327448人,面积1820.3149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苗栗。 苗栗县:管辖苗栗、苑里、通霄、竹南、头份等5镇,及后龙、大湖、卓兰、公馆、铜锣、南庄、头屋、三叉、四湖、造桥、三湾、狮潭、大安等13乡,合计18乡镇。疆界:东为大安乡大霸尖山,位于东经120°38′4″;西为苑里镇房里,位于东经120°38′4″;南为卓兰乡内湾,位于北纬24°18′13″;北为竹南镇崎顶里喷鼻泉,位于北纬24°45′3″。本县东界新竹县,南毗台中县,西临台湾海峡,北接新竹县。   1952年8月,大安乡更名为泰安乡。1953年11月12日,三叉乡改称三义乡。1954年8月3日,四湖乡更名为西湖乡。1956年1月16日,卓兰乡改称为卓兰镇。1981年12月25日,苗栗镇改制为县辖市苗栗市。   苗栗县至明末清初广东人首先来这边开发,那时苗栗称做猫狸,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巴丽社(PALI)所在地的音译,在平埔族语的意思为平原,是台湾最晚开发的地区;至1878年苗栗县归台北府管辖,1889年将猫貍改成苗栗,1920年合并新竹、桃园厅为新竹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竹州解体,国民政府将新竹、桃园、中坜、苗栗等地改置八区一市并且设置新竹县政府,苗栗改为苗栗区,至国民政府迁台后苗栗县正式恢复   苗栗县山多田少,苗栗市更有“山城”之称。盛产茶叶、甘蔗、黄麻、青果等,也是台湾石油、天然气的最大产地。头份镇的石化工业区原是北部石化工业中心。其他产业包括肉类、食品加工、汽车、橡胶等。   苗栗县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人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约是闽南人的两倍。苗栗县在地理上分为海线、山线与中港溪三个地区。   苗栗昔称"猫里",原为清代平埔族道卡斯人的社名。境内山岳叠嶂,丘峦绵互,仅沿海地区纵布着少数平原;由于重山的隔阂,苗栗开发脚步素来迟缓,县境内没有人口稠密的大城,一座座小村镇依附在平原、丘陵谷地之间。   多山的苗栗,东境盘踞着台湾第二高峰--雪山山脉,靠山吃山,苗栗的物产多缘山而来。昔日山区尽是原始樟木林,而樟木也造就了三义奇木雕刻的崛起,盛况至今不坠。丘陵浅山地带,气候温和,正适于栽种茶树与桑树,茶产以青心乌龙为主。山线南端的大湖、卓兰谷地,孕育鲜甜的草莓、葡萄、高接梨、桃李等水果,与台中的东势镇连结成一条果香四溢的水果走廊;南庄山区则因气候高冷、水源清沛,成为北台湾最大的鳟鱼养殖区。   长久以来,"海线"的闽南文化与"山线"的客家文化泾渭分明,两处不仅方言迥异,连生活习性、饮食风貌也有差异,成为体验苗栗风土饶富意趣的一环。峻丽的名峰险岳、朴实的田园物产、默默耕耘的传统工艺,以及深僻山林的原住民风情,是苗县最耐人寻味的旅游资产。雪山山脉棱脉连绵的"圣棱线"是无数登山客梦想攀登的秘境;雪霸公园现正规划中的雪见游憩区,未来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而马那邦山则是赏枫、观云海的名山。中部山区丘陵带,南庄以神秘的赛夏族矮灵祭、鳟鱼美宴、原住民手工艺驰名;狮头山聚集着众多佛、道寺庙,早已是宝岛名胜;明德水库的湖光山色、公馆的福菜与陶艺,再加上泰安温泉、大湖与卓兰的观光果园,连结成亮丽的风景线,而三义木雕艺术更是不可错过的人文巡礼。海滨地带,崎顶海水浴场、通霄西滨海洋生态园区是夏日弄潮的好去处;此外,香格里拉乐园、西湖度假村则分据县境北南,为苗栗之旅更添欢乐气息。   鲤鱼潭水库   鲤鱼潭水库位于苗栗县三义乡东南方,离西湖度假村很近。村前有一条大安溪的小支流经过,在地人称之为鲤鱼潭溪。在小溪的上游,也就是“学校前”站至“三柜”站之间的溪谷,水流平缓,形成一处溪潭,水深潭广,清澈碧绿,亦称之为“鲤鱼潭”,潭畔大小石块散布,间有几处平坦沙地,四周风景十分清丽可人。 提供农业用水并兼具发电功能. 开放时间 8:00-18:00   

云林县

  【概况】 面积1290.8平方千米。人口70.5万。   【区划】 县治斗六市,辖1市5镇14乡:斗六市;斗南镇、虎尾镇、土库镇、西螺镇、北港镇;大埤乡、褒忠乡、东势乡、台西乡、仑背乡、麦寮乡、林内乡、古坑乡、莿桐乡、二仑乡、水林乡、口湖乡、四湖乡、元长乡。   云林县位于彰化与嘉义两县之间,东接南投县,西临台湾海峡。全县1290平方公里,辖斗六市及斗南、虎尾、西螺、土库、北港5镇和14乡,县治设在斗六市,全县人口约80万。地处嘉南平原,以养殖渔业和丰硕的农产为云林最傲人的资源。云林外海自古便是优良的渔场,如今沿岸地区养殖鱼?e发达。全县交通方便,横跨浊水溪的西螺大桥和中沙大桥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上最长的大桥。   云林县是台湾岛上汉人最早开垦的地方,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据台湾府志沿革记载,早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建彰州人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率领众人由笨港登陆,安营扎寨,从事开垦。笨港即今日的云林北港和嘉义新港一带,当时为繁荣的货物吞吐港,号为“一府二笨”。后来因北港溪经常泛滥改道,加上河道泥沙淤积,才由盛转衰。   在台湾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云林至今仍保持悠闲的步调,有着朴实的农渔风情。云林拥有优美的山林海景和丰饶的物产。其著名的风景名胜如清幽的草岭、樟湖;新奇刺激的古坑剑湖山世界;北港溪口的外伞顶洲是片处女地,其荒凉粗犷的景色别具特色,是钓鱼人的天堂。   北港朝天宫是全台300多间妈祖庙的总庙,也是云林最引以为傲的人文名胜。另外号称昔日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形成至今已超过200年,是台湾仅存的两处牛墟之一,弥足珍贵。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布袋戏,也在云林深深扎了根。还有台湾武术源起-西螺七嵌等人文景观。   云林县的地方特产如:西螺镇的酱油、大埤乡的酸菜、草岭的苦茶油等均享誉已久。著名农产如西螺的稻米、斗六文旦、古坑竹笋、北港花生等。若想品尝美味的小吃,除了三条仑和五条港的活海鲜不可错过外,北港朝天宫小吃云集,值得前往一饱口福。   铁路 纵贯铁路由东部贯穿境内,其中以斗六、斗南为主要停靠站,班次较为密集。   公路 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营客运、嘉义客运都有车经过云林县境内。   县内公车以台西客运为主,路线可达县内各乡镇,斗南、斗六、虎尾为重要的发车、转运站。   旅游资源   华山位于古坑乡与梅山乡交界处,风景区主峰大尖山高1299公尺,为云林县第二高峰,仅次于石壁山。   前往华山风景区,沿途尽是起伏绵延的丘陵地,茶园、竹林一路相伴,风光旖旎。大尖山因为空气清新,视野辽阔,加上登山步道修缮完整,故一直为云嘉地区的郊游路线。登山步道多在茶园、槟榔树下穿梭,途中有几处位于茶园内的茶艺馆,视野良好,天气晴朗时,甚至可远眺台湾海峡。尤其在金秋季节,穿插在茶园里的金针花盛开,为青翠的山头镶上金碧的蕾丝,茶园处处,幽香阵阵。   草岭   草岭风景区地处云林东部山区,景色秀丽,清水溪和竹篙水溪两条河流随地势起伏弯曲,形成多处自然景致,昔日号称“草岭十景”。草岭地区处于断层带上,在近代几次地震山崩、-的冲击下,地貌显得更加峥嵘诡异。由于1999年集集大地震,而形成“新草岭潭”。   游草岭以草岭本庄为中心,再循路标前往各景点。新草岭潭面积广阔,宽百余公尺,前后长达5公里,是最新形成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石门水库。蓬莱瀑布素有“草岭第一景”之称,瀑高约30公尺,水势颇为壮观。峭壁雄风是一块大石壁,由新草岭潭直矗而上,气势雄伟。水帘洞的瀑水宛如披着一袭缀满亮片的白纱,阳光照耀下,光彩绚丽。青蛙石位于水帘洞上方,像是一只蓄势正要跳入水潭中的大青蛙,栩栩如生。奇妙洞则是一处狭窄的洞穴,曲折奥妙,有些岩壁间尚须侧身才能通过,胖人请勿轻易尝试。   幽情谷内由于溪水常年冲刷,岩面被切割成狭长的小池,鱼虾悠悠,颇具情趣。断崖春秋整块山壁犹如刀削一般,苍茫粗犷,经过集集大地震的洗礼,石壁更加宽广,气势更加壮阔。同心瀑布是清水溪的断层所形成,激流狂泻,瀑水在谷底蚀出一处水潭,深沉幽静,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位于上方的连珠池,也是由溪水冲蚀,造成大小不一的洞穴,每到雨季,池中有水,串串水珠相连,似是一串项链挂在此处。   历史沿革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南县合嘉义市,分为台南、嘉义、云林三县。云林县辖斗六、虎尾、北港3区,计20乡镇,491403人,面积1290.8351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斗六。 云林县:管辖斗六、斗南、虎尾、西螺、土库、水林等6镇,及古坑、大埤、刺桐、林内、二仑、仑背、麦寮、东势、褒忠、台西、元长、四湖、口湖、水林等14乡镇,人口491403人,面积1290.8351平方千米。本县东为古坑乡草岭,位于东经120°43′24″;西为口湖乡外伞顶洲,位于东经120°0′10″;北为口湖乡外伞顶洲,位于北纬23°28′,北为麦寮乡许厝寮,位于北纬23°49′56″。中心位置为虎尾镇虎尾,位于东经120°25′27″,北纬23°42′30″。本县东界南投县,北沿浊水溪与彰化县接壤,南界以北港溪与嘉义县毗连,西临台湾海峡。附属岛屿有外伞顶洲、统汕洲及海丰岛。   1975年6月5日,褒忠乡中民村的妈埔部落划归东势乡月眉村管辖。1981年12月25日,斗六镇改制为县辖市斗六市。   

新北市

  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一个市,亦是台湾境内人口最多的市。其位处台湾本岛最北端,全境环绕台北市,东北与基隆市为邻、东南接宜兰县、西南邻桃园县。   新北市位于台湾本岛最北端,东北与基隆市为邻,东南接宜兰县,西邻桃园县,中间环绕台北市。全县极东点为贡寮乡田寮洋子莱莱,位于东经122度01分26秒,北纬25度00分00秒;极西点为林口乡小南湾下福,位于东经121度16分31秒,北纬24度40分05秒;极南点为乌来乡栖兰山,位于东经121度29分29秒,北纬24度40分51秒;极北点为石门乡富贵角,位于东经121度31分00秒,北纬25度18分11秒;中心位置约在石碇乡石碇村。  本市环绕台北市四周及基隆市,三者共同形成大台北都会区,属于共同生活圈,并影响到邻近的桃园县及宜兰县。全市土地面积2,052平方公里,约占台湾总面积的6%,海岸线全长达120公里。境内地形丰富多变,有山地、丘陵、台地及盆地。除北海岸多独立入海之小型河川,及市境东南端一小部分属于兰阳溪流域外,其余地区均属于淡水河流域,主要支流有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北势溪、南势溪、塭子溪、三峡溪、大汉溪等,大小支流错综交织,构成优美怡人之地理环境。  本市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多而平均,月平均最低温为一月份的摄氏12.4度,月平均最高温发生于七月份的摄氏33.6度。   -历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台北管辖区域:台湾本岛,东为基隆区贡寮乡卯澳(三貂角),位于东经122°0′13″;西为新庄区小南湾,位于东经121°16′44″;南为苏澳区南澳乡大浊水溪河口,位于北纬24°18′49″;北为淡水区石门乡头围(富贵角),位于北纬25°17′49″。东西北三面临海,南与新竹、台中、花莲三县毗邻,县界自林口台地的南面山地起,经插天山、搂兰山、桃山、南湖大山,以大浊水溪与花莲县为界,内涵台北、基隆两省辖市。面积4480.4875平方千米,人口832269人。管辖附属岛屿有:龟山岛、龟卵岛及钓鱼列屿的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冲北岩、冲南岩、北小岛、南小岛、飞濑小屿等10岛屿。管辖县辖宜兰市及七星、淡水、基隆、宜兰、罗东、苏澳、文山、海山、新庄、等9区,共40乡镇(12镇、28乡)。台北县政府于1946年1月16日正式成立,县治初设于台北市城中区华山。1946年12月11日,县政府失火烧毁,于1947年1月16日迁于海山区板桥镇,以海山郡役所为县政府。  1947年1月,罗东区浊水乡更名为太平乡。1月31日,将台北县基隆区的七堵乡划归基隆市。2月4日,撤销七星区,所辖乡镇并入淡水区;撤销苏澳区,所辖的乡镇并入罗东区;撤销海山区,所辖的乡镇由县政府直辖。4月1日,将新庄区的鹭洲乡分为三重镇及芦洲乡。  1948年1月1日,宜兰区的头城乡改为头城镇。1949年3月,设立北峰区,管辖罗东区的南澳乡、太平乡及文山区的乌来乡。1949年7月,台湾省政府设立草山管理局,将原属台北县的士林、北投二镇为管辖区域,8月26日正式成立。  1950年3月1日,将文山区的深坑乡分为深坑、木栅二乡及景美镇,划新庄区新庄镇的一部分设立泰山乡。1950年3月31日,台湾省政府第143次委员会会议通过:草山管理局更名为阳明山管理局。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北县分为台北、宜兰二县。台北县管辖七星、海山、新庄、文山、淡水、基隆6区,计34乡镇。548426人,面积2257.4873平方千米。 台北县辖板桥、树林、莺歌、三峡、新庄、三重、新店、景美、淡水、汐止、南港、瑞芳等12镇,及中和、土城、芦洲、五股、泰山、林口、木栅、深坑、石碇、坪林、三芝、石门、八门、内湖、平溪、双溪、贡寮、金山、万里、乌来等20乡,暨阳明山管理局辖区的士林、北投二镇(阳明山管理局的面积119.0106平方千米)。疆界:东为贡寮乡洋莱莱,位于东经122°01′16″;西为林口乡小南湾下福,位于东经121°16′31″;南为乌来乡搂兰山,位于北纬24°40′51″;北为石门乡富贵角,位于北纬25°18′11″;本县中心位置为石碇乡,位于东经121°39′27″,北纬24°19′55″。东北两面临海,西与桃园县想接,南与宜兰县为界,内涵台北、基隆两省辖市及阳明山管理局。县政府暂设于板桥。  1958年4月1日,设立永和镇,由中和乡分置。1961年4月1日,三重镇改制为县辖市三重市。1968年7月1日,台北县的南港镇、内湖乡、木栅乡、景美镇,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士林、北投两镇一并划归台北市。1972年7月1日,板桥镇改制为县辖市板桥市。1979年1月1日,中和乡及永和镇改制为县辖市中和市、永和市。1980年7月1日,新庄镇及新店镇分别改制为县辖市新庄市、新店市。1993年6月26日,土城乡改制为县辖市土城市。1997年10月6日,芦洲乡改制为县辖市芦洲市,全乡36村改称全市36里。1999年7月1日,汐止镇改制为县辖市汐止市。1999年10月4日,树林镇改制为县辖市树林市。  1979年,人口已到达直辖市设置门槛,虽多次争取升格但屡遭台湾当局"中央"否决。  2007年5月4日,台湾当局“-”三读通过《地方制度法》部分条文修正案,根据地制法,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台北县将可准用直辖市相关财税与人事等规定,但辖区之乡镇市公法人地位不变,维持自治民选,若经台北县议会同意,可报请台湾当局“中央”,申请改制为直辖市。  2007年10月1日,宣布升格为准直辖市暨举行所属一级机关新任-联合布达宣誓典礼。  2008年12月,“总统”-表示将加速让台北县“实质”享有直辖市的财政、人事权责。2009年6月23日,台湾当局“内政部”审查通过“台北县改制直辖市”案;同年7月2日,台湾当局“行政院”正式通过改制案。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正式改制为直辖市,并定名为“新北市”。   -市名缘由   台北县争取升格直辖市后,由于既有的台北市仍在,势必得另取新名称以进行升格,台北县政府因而对外征求改制后的新市名,并举行网络投票。2009年4月,台北县政府再度向内政部提报升格为直辖市,确定以“新北市”作为升格后之市名,有“台北/北部新设之市”的涵义,但舆论对此褒贬不一。  衍伸出来的尚有官方译写。台北县政府原依照《标准地名译写准则》规定音译、“教育部”之《中文译音使用原则》规定汉语拼音而采用“Xinbei City”为新北市的英语译名,并经”内政部“核定,部分语言学家与外籍人士亦支持。汉语拼音虽为法定标准,但也是中国大陆的官方拼音系统,而此政治因素使较多舆论支持新北市译为“New Taipei City”,即半意译“新台北”、不音译“新北”。  新北市首届市长选举期间,两名候选人朱立伦和蔡英文都支持新北市的译名定为“New Taipei City”。朱立伦就任市长后即呈报”内政部“公文,欲使新北市译名改为“New Taipei City”,”内政部“于2010年12月31日通过并宣布新北市译名正式采用“New Taipei City”。   -行政区划   新北市下辖29个区:  板桥区、三重区、中和区、永和区、新庄区、新店区、土城区、芦洲区、树林区、汐止区、莺歌区、三峡区、淡水区、瑞芳区、五股区、泰山区、林口区、深坑区、石碇区、坪林区、三芝区、石门区、八里区、平溪区、双溪区、贡寮区、金山区、万里区、乌来区   -人口   新北市是全台人口最多的县市,超过80%的新北市居民居住在10个原台北县县辖市当中,其面积大约占新北市的六分之一。28.8%的新北市居民是从台北市或高雄市移入的。新北市有蓝领外籍劳工约5万人,是台湾次多。另有外国专业人员约5千人,位居全台第三。以下地区为本市人口集中分布区域:  中永和地区:65万人/25平方公里  三重芦洲新庄地区:98万人/43平方公里  板桥土城地区:78万人/52平方公里各区人口密度除了土城区以外皆超过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其它尚有新店29万、汐止18万、三峡莺歌地区18万、树林17万、淡水13万等。  

台北市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淡水河右岸,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为台湾第一大城市。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沉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台北”之名。现今全市共划分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万华、信义、士林、北投、内湖、南港及文山等12个行政区。   牋早在四五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密林。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派兵到这一带开荒。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从福建来的移民在此建立了村庄,15年后出现了市街。台北市初名大加蚋,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人活动区域,又称艋舺、莽甲、莽葛、文甲等。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本省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本省规模最大的木栅运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幽美,适宜游览的地方。   台北市有许多吸引游人欣赏、购买和品尝的特色风物,如胜-毛笔、士林名刀、面塑、艺术陶瓷、台北圆球夜市的“圆环蚵仔煎”和汤圆等等。   

南投县

  南投县位于台湾本岛中部,与台中、彰化、云林、嘉义、高雄、花莲等6县为邻,是台湾唯一无海岸线的县。面积4106.44平方公里,人口53万。县府驻南投镇,在台中盆地南部猫罗溪左岸。   南投县位于台湾的地理中心,是全台唯一不临海的县份,境内80%以上为山地,翻开南投的开发史,举凡人文史迹,或自然资源,莫不与山林有关,真是名副其实的"高山县"。该县面积4106平方公里,人口54万。   历经数百年的移民融合,当地原住民虽和后来的平埔族、汉人,在平地共同生活,但各族群仍保有原    南投县  来的聚落与风俗民情,形成了南投特有的浓厚人文景观;而昔日震撼全台的抗日英勇事迹--雾社事件,至今于古战场旧址,仍立有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南投境内古迹特多,号称“前山第一城”的竹山,为境内开发最早之地,有"崇本堂"、"敦本堂"及陈佛照公厅等精美大宅;而吴光亮开发中路时,更留下甚多轶闻、史迹,如八通关古道及道旁的“万年亨衢”碣,集集镇上的"开辟鸿荒"、"化及蛮貊"碣;其他如先人兴学义举的"明新书院"、"蓝田书院"和 "登瀛书院",供奉当地人信仰神明惭愧祖师的凤凰山寺等,都成了珍贵的文化资产。  

台南县

  台南县,中国台湾省的一个县,西临台湾海峡。与台南市为邻。面积2016平方千米。下瞎1市、7镇、23乡 ;人口100多万。汉族为主。属南亚热带、北热带湿润气候,天然气资源丰富,盛产海盐。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甘蔗、稻谷、花生、豆类、水果。矿产有石灰岩。名胜古迹有洋港大帝宫、南鲲身代天府、关子岭、碧云寺等。   台南县已于2010年12月25日与省辖市台南市合并升格改制为直辖市,改制后面积2,192平方公里,人口187万。   台南县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南部,西临台湾海峡。面积2016平方千米。人口100多万。汉族为主。明分属天兴州和万年州。清分属台湾县和诸罗县 。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南府。1945年设台南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甘蔗、稻谷、花生、豆类、水果。矿产有石灰岩。名胜古迹有洋港大帝宫、南鲲身代天府、关子岭、碧云寺等。    台南县  台南县是本省开发较早的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盛产甘蔗。工业主要有制糖、肉类、食品加工、造纸、制药、成衣等。台南县已建立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即台南科学园区,目标是要把农业大县转型成为科技大县。随着时代推移,如今在科学园区的进驻下,台南县也即将发展成台湾高科技重镇之一。   台南县境平原坦阔,西海岸是广大的泻湖区,沙洲绵互,如今则整片水域都布满蚵棚、定置渔网;海岸线则是台湾最大的日照盐场所在,俗称为“盐份地带”。与沧莽的海岸相比较,内陆平原区则是满布绿意的农业区。平坦的陆地原不利于蓄水,因此历代莫不大兴水利。   各乡镇孕育出的丰庶农产及广袤的田园景致,正是台南县吸引游人之处:柔软多汁的麻豆文旦声名远播,玉井芒果香甜硕大,白河莲田连绵潋滟,官田采菱扁舟轻摇,再加上东山乡的龙眼、南寮椪柑、楠西杨桃、左镇破布子、关庙凤梨等,一幕幕农业地景,勾勒出富饶的乡村风貌。   由于开发得早,台南县文物古迹也冠于全台,境内古迹多,庙宇也多,民俗庙会相当风行,其中以盐水蜂炮、南鲲鯓王爷祭、西港烧王船、慈济宫上白礁、头社夜祭最脍炙人口,吸引大批信徒游客蜂拥而至,多彩多姿的民俗盛会,交织出农业乡最眩目的人文活动。  

嘉义县

  地球上有两条虚拟的线,叫回归线,是温带和热带的分界。嘉义市就正好坐落在北边的一条,即北回归线上。这个城市位于台湾省本岛西南部,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它原是嘉义县城,1982年析置为省辖市。   牋嘉义市既然地处热带边缘,当然也是很热的了。据气象资料,这里年平均温度达23摄氏度,没有冬天,而且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这样一个暖热多雨、土地肥沃的地方,物产也就特别丰饶。市郊遍布甘蔗园,东边又靠近阿里山林区。很久以来,嘉义市就是甘蔗和木材集散地,制糖业特别发达,木材加工居全台第一,是台湾省造纸和胶合板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又兴起了以进口原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此外这里还有机械、水泥、酒精等多种工业。   嘉义市不仅工商繁荣,文化事业也相当可观。市内设有农业、教育、商业、工业技术方面的专业学校。1989年,公立的中正大学在北郊民雄乡成立。该校设有文、理、工、管理、社会科学等学院并招收研究生。校园占地广阔,达132公顷(近2000亩),加上校舍建筑是委由5位建筑名家设计的,风格各异而又彼此协调,可以说是现有公、私立大学中最具大学学府气势者。校内各种设施都是以供2万学生使用为目标设计的。这所大学实行导师制,每位教师都是导师,须分别在课业、研究和宿舍生活上辅导学生。   牋嘉义市交通便利,南北高速公路经过市区西界。以纵贯铁路为准,北至基隆港296公里,至台中港约106公里;南至高雄港约108公里。另有登山铁路东人阿里山。   牋市内街区以结构整齐著称。街道纵横交错,组成棋盘一般的网格,其中文化路与中山路相交的大十字建有中央喷水池,为市内最显著的地标。古迹首推城隍庙,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全台30多座城隍庙中最早的几座之一。该庙外貌普通,但据云神灵显赫,终年香火不绝。每逢八月祭典,来自市区   

台中市

高雄市

  高雄位于台湾岛的西南,地处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之间,面临台湾海峡南口。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岛上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下辖十个区。全市面积153.6平方千米,人口140.6万余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为9153人,仅次于台北市,也是本省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高雄是座美丽的城市,全年长夏无冬,一派热带风光。万寿山公园、西子湾浴场、左营莲池潭是高雄市的主要游览区。   牋古为大陆闽、粤沿海和澎湖渔民的避风港和鱼汛季节的临时栖息地。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万年县,后改万年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分万年州为台湾县和凤山县,凤山县治,置兴隆庄,即今左营旧城。高雄属凤山县。咸丰五年(1855年)始建港口、仓库及灯火信号设施。1863年港口开放,码头一带,已成为“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的商港。1895年日侵占后,设台南厅凤山支厅。1924年设高雄市。1949年后大量吸入大陆资本和拆迁工厂,城市建设和工商业有所发展。1958年实行12年扩港计划,1966年建立高雄加工出口区。1973年建立楠樟加工出口区。1979年为直辖市。   牋现在,高雄市已成为台湾第一大港,也是岛上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  


桃园县特产大全




桃园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