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庄(Yáo jiā zhuāng)位于市郊北部。西北邻前太保,南邻表家庄,东靠张家庄、辘轳弯。
该村形成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当时南高基苦一家姚姓村民为躲蔽真定县的苛捐杂税迁居获鹿县赵陵铺村西,繁衍成村,因姓氏命名姚家庄。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1956年与辘轳弯、张家庄、表家庄联合组成赵三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时,改为赵三街大队。为赵三街大队驻地。1980年底,该大队辖3个生产队,共有耕地1,138亩,1,001人。其中该村为1个生产队,有320人,均为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工副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105101 | 050051 | -- | 查看 姚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赵陵铺村 |
赵陵铺(Zhào Lǐng pù)位于市郊北部,地处石津渠总干渠(北渠)与退水渠(俗称清水河)交汇处南侧。东邻柳董庄、肖家营,南邻党家庄,西邻辘轳弯、张家庄、北邻南高基。 该村始建于西汉。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朝廷为安抚南越王赵佗,特在邻村东南一带修建赵佗先人陵墓,并派人守卫。后守陵人在此定居,渐成村落,名赵陵村。1958年在柏林庄出土的唐代元和十二年(公元815年)《成德军节度使马军左厢兵马使兼南先锋马步副兵马使押牙夫人琅琊王氏墓志铭》上,有"赵陵村"之名。后因真定通往获鹿、井陉的驿道从此经过,设立驿站,故称赵陵铺。 该村清代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时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在原有二个高级社基础上建立赵一街大队、赵二街大队。是赵陵铺乡乡政府和赵一街大队、赵二街大队驻地。 该村是市郊北部一个较大的自然村,1980年底,全村2个大队,共有7个生产队,3,322人,均为汉族。其中赵一街大队有4个生产队,1,509人,耕地1,521亩;赵二街大队有3个生产队,1,813人,有耕地1,510亩。全村均以粮食、蔬菜种植业为主,近年工、副业发展很快,队办、户办的商业摊点也在不断增加。 该村北面的赵陵铺节制闸,是控制石津渠总干渠下游水流量的主要闸涵;村东南赵佗先人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陵铺集牲口市闻名省内外;村北有石津渠堤岸公路,村东有赵陵铺街,往南接连石岗大街,直通市内。 |
后太保村 |
后太保(Hòu tài bǎo)位于市郊北部。南隔石津渠总干渠与前太保相望,东南邻赵陵铺,北邻西营、东营、南高基、西滨石津渠总干渠。 该村名称,据村内现存明弘治元年《重修圣佛寺碑记》为"北太保庄"又查上京毗卢寺弘治十二、十四年和万历四十八年三次《重修碑记》为"太保庄",嘉靖十四年《重修碑记》为"太堡庄"。清乾隆八年《重修圣佛寺碑记》即为"后太堡"。以后又简化为"后太保"。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55年划归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在原高级农业社基础上建立后太保大队。1980年底,全村3个生产队,有耕地833亩,816人,均为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部分果品生产。 元丞相史天泽墓在村西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太保村 |
前太保(Qián tái bǎo)位于市郊北部。北隔石津渠总干渠(北渠)与后太保西望,西隔总干渠(南渠)与田家庄相望,东南邻姚家庄。 该村名称,据后太保现存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圣佛寺碑记》为"南太堡庄",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修毗卢寺碑记》即为"前太保"。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1955年11月25日划归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由原前太保高级农业社改为前太保大队。1980年底,全村6个生产队,有耕地2,546亩,3,135人,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兼营部分工副业生产。 |
肖家营村 |
肖家营(Xiāo jiā yíng)位于市郊北部,石津渠总干渠北岸,京广铁路西侧。东南与柳董庄、陈章相邻,北隔清水河与红旗村相望。 据传宋、辽时代,肖银宗率辽军南征在此扎营,故名肖家营。在村西不远处还有当时胡人居住的胡营屯,明末清初并入肖家营。现存后太保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圣佛寺碑记》有肖家营之名。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1955年11月25日划入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建肖家营大队。1980年底,全村6个生产队,有752户,3,135人,皆为汉族,耕地2,546亩,果园1,400余亩。主要以粮、菜和果品生产为主,兼营工副业。有铁工厂、面粉厂、运输队、纺织厂等。 市第七中学设在该村。 |
辘轳弯村 |
辘轳弯(Lù lù wān)(当地人称Lào lù wān)位于赵陵铺村西侧,西邻姚家庄,南邻张家庄,北滨石津渠总干渠。属赵陵铺乡赵三街大队。 据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家木匠住此,以制作辘轳为业,故称辘轳弯。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随赵陵铺一起划入市郊。1956年与姚家庄、表家庄、张家庄联合组成赵三街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赵三街大队,该村为下属生产队。现有60人,以农为主。 |
姚家庄村 |
姚家庄(Yáo jiā zhuāng)位于市郊北部。西北邻前太保,南邻表家庄,东靠张家庄、辘轳弯。 该村形成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当时南高基苦一家姚姓村民为躲蔽真定县的苛捐杂税迁居获鹿县赵陵铺村西,繁衍成村,因姓氏命名姚家庄。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1956年与辘轳弯、张家庄、表家庄联合组成赵三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时,改为赵三街大队。为赵三街大队驻地。1980年底,该大队辖3个生产队,共有耕地1,138亩,1,001人。其中该村为1个生产队,有320人,均为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工副业。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Zhāng jiā zhuāng)位于赵陵铺村西侧,北邻辘轳弯,西邻姚家庄。隶属赵陵铺乡赵三街大队。 该村形成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当时真定县北高基村一户张姓农民,因不满官府的捐杂税,迁往获鹿县赵陵铺村西定居,繁衍成村,以姓氏命名张家庄。1941年3月8日与赵陵铺一起划入市郊。1956年与姚家庄、表家庄、辘轳弯联合组成赵三街高级农业社,1958年改建为赵三街大队。该村为下属生产队,1980年底,全村共有201人,以农业生产为主。 |
表家庄村 |
表家庄(Biǎo jiā zhuāng)位于赵陵铺村西南。北邻姚家庄,西南滨石津渠,东南与党家庄为邻。 据调查,清乾隆年间,前太保一康姓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姓取名"康庄",属正定县辖。嘉庆年间,正定大孙村又有表姓迁来,人口发展很快,村落渐大,后划归获鹿县,附属赵陵铺。因与获鹿县康庄(邻属郊区于底乡)重名,故以表姓改名表家庄。 该村于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1956年与姚家庄、张家庄、辘轳弯联合组成赵三街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建为赵三街大队。1980年底,该村有420人,均为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
柳董庄村 |
柳董庄(Lǐu Dōng zhuāng)位于市郊北部,京广铁路跨越石津渠总干渠的柳辛庄铁路桥西侧,南隔石津渠决干渠与陈章村相望,西北与肖家营为邻,东隔京广铁路与柳辛庄西邻。 据传明初迁民时,有董姓一家从山西迁来分居东、西两地,形成两个村庄。因此地居西,名为西董家庄,居东者名东董家庄(今属正定县南村乡)。日伪统治时期,常因两村名称接近,少收一村捐税而发生纠纷,故将西董家庄改名董家庄,后又改为柳董庄(柳辛庄火车站在该村东)。 该村1941年3月8日从正定县划入市郊。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柳董庄大队。1980年底,全村3个生产队,有耕地1,150亩,1,740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
陈章村 |
陈章(Chén zhāng)位于市郊北部,京广铁路跨石津渠的柳辛庄铁路桥西南方。北隔石津渠与柳董庄相邻。 该村东北原有一座大同寺,初建于唐代,俗称陈章寺,明弘治无年(公元1488年)重修后太保圣佛寺碑上载有"大同寺"之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载有"陈章寺"之名。 陈章原属正定县,1941年3月8日划归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由原高级农业社改为陈章大队。1980年底,全村2个生产队,有457亩耕地,688人,均为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工副业。 |
党家庄村 |
党家庄(Dǎng jiā zhuāng)位于市郊西北,赵陵铺正南。东靠赵陵铺街,南隔石津与高柱相望,西南与东三庄相望。 据传,明初有党姓军人和孙姓农民两家同居此地,渐成村落,以党姓取名党家庄。现存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碑记有"党家庄"村名。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归市郊。1956年成立市级社;1958年改为党家庄大队。1980年底,全村7个生产队,有2,018亩耕地,1,871人,均为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搞工副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