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Chén cūn)位于市郊西北部,清水河南岸。南与后杜北毗邻。
相传东汉刘秀曾在此避难,后有难民落民此地,形成村落,取名"成村"。经查有关碑文,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北太堡庄(今后太保)圣佛寺碑记》为"城村"。《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记》,弘治十二、十四年写出为"陈村",嘉靖十四年写作"城村屯",万历四十八年以后均写为"陈村"。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60年2月26日划入市交。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陈村大队。1980年底,全村5个生产队,有耕地2,691亩,2,346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105202 | 050051 | -- | 查看 陈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高基村 |
南高基(Nán gāo Ji)位于市郊西北部,清水河南岸,西北与东营西连,西南与后太保为邻。 该村地势较高,周围是滹沱河南岸的滩地。相传明初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地势和方位(相对北高基)得名南高基。明朝政府实行军屯卫所制度后,这里又是军屯之地,故又名南高基屯。据查明弘治、嘉靖年间上京《重修毗卢寺碑记》上"南高基"、"南高基屯"之名同时存在。随着军屯卫所制的取消,"屯"字去掉,万历年间以后的碑文上,就只用"南高基"村名了。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59年划归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南高基大队。1980年底,该村6个生产队,有1,328亩耕地,2,652人,均为汉族。以粮、菜种植为主,兼营部分工副业生产。 |
东营村 |
东营(Dōng yíng)位于市郊西北部。东邻南高基,南邻后太保,西邻西营,北滨清水河。 该村与西营原为一村(沿革详见西营条),1958年成立东营大队。1980年底,全村6个生产队,共565户,2,383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982亩。以农为主,兼营工副业。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花生等;工副业有砖场、面粉加工厂、制鞋厂等。是我市郊区对外开放的农村大队之一。 |
西营村 |
西营(Xī yíng)位于市郊西北部。东邻东营,西北邻前、后杜北,北滨清水河。 该村和东营隔街毗邻,原为一村,名北高基,因地势较高得名。这里原是滹沱河南岸的滩地。明洪武初,山西移民来此居住,形成村落。实行军屯卫年制后,又是一处较大的军屯,故亦称北高基屯。又因营屯分东、西两处,按方位分别称北高基西营、东营。现存后太保村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圣佛寺碑记》和上京村弘治十二年、十八年,嘉靖十四年《重修圣佛寺碑记》上,"北高基"、"北高基屯"、"北高基西营"之名同时存在。清初以后"北高基屯"一名逐渐消失。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西营和东营。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59年划入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西营大队。1980年底,该村6个生产队,有耕地1,681亩,1,853人,均为汉族。以粮、菜种植业为主,兼营果林业和其它副业。 |
上京村 |
上京(Shàng Jīng )位于市郊西北连缘。东北隔石津渠总干渠和石岗公路与前、后杜北相望,西北与获鹿县贾村接壤,西南与小马村为邻。 1965年夏在北焦砖场出土一块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孙氏夫妇墓志方砖,上载有"石邑县尚京乡"之名。现存后太保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圣佛寺碑记》以及上京明清时代《重修毗卢寺碑记》均为"上京村"。由此可见,"上京"系由"尚京"谐音演变而来。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1958年随获鹿并入井陉县,划归市郊。1960年6月20日,随获鹿从井陉县分出,划归桥西区。1962年1月,获鹿县恢复建制时,上京村留在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上京大队。1980年底,该村5个生产队,有耕地2,800亩,1,909人,均为汉族。以粮、菜种植业为主,兼营部分工副业。 村东北有石保105号、106号、107号三座古墓,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村东毗卢寺,是我市现存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陈村村 |
陈村(Chén cūn)位于市郊西北部,清水河南岸。南与后杜北毗邻。 相传东汉刘秀曾在此避难,后有难民落民此地,形成村落,取名"成村"。经查有关碑文,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北太堡庄(今后太保)圣佛寺碑记》为"城村"。《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记》,弘治十二、十四年写出为"陈村",嘉靖十四年写作"城村屯",万历四十八年以后均写为"陈村"。 该村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60年2月26日划入市交。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陈村大队。1980年底,全村5个生产队,有耕地2,691亩,2,346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
后杜北村 |
后杜北(Hòu dù běi)位于市郊西北部。北邻陈村,南邻前杜北。 该村和前杜北原为一村(沿革参见前杜北条),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60年2月26日划入市交。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后杜北大队。1980年底,全村3个生产队,有耕地2,800亩,1,909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村西北有石保108号古墓,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杜北村 |
前杜北(Qián dù běi)位于郊区西北部。北邻后杜北,东南邻西营,西南隔石津渠与上京相望。 该村历史悠久,和后杜北原系一村,相传东汉光武帝曾在此地马肚子下面藏过身,故名"肚避"。后演化为杜壁,现存明弘治六年(公元1488年)重修太保庄圣佛寺碑和弘治十二处(公元1499年)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记有"杜壁"之名。后又谐音演化为"杜北"。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毗卢寺碑已为"杜北村"。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杜北村分为前杜经和后杜北两个村。 前杜北原属正定,后属获鹿县,1960年2月26日划入市郊。为杜北乡政府驻地。1958年公社化时,由高级农业社改为前杜北大队。1980年底,全村3全生产队,有耕地3,079亩,2,652人,均为汉族,以农业和果林业生产为。 该村与后杜北、陈村已连成一片。中间有一条南北街纵贯三村,故有"陈村、杜北一条街"之说。附近有市第三十七中学。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