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村
范林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东北部,由以前的老范林村、洞里村、耕庆村合并而成。辖37个村民小组,1084户,3900余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有水田面积3200亩,山地面积11万亩,是长沙县村级区化调整后的大型村。现有村干部5人,村后备干部2名,党员142名。村域内企业2家,荣兴印花场和桐仁茶厂。近两年来,范林村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2008年被评为“扶贫工作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村民致富信心增强,创业能力也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村域经济方面,范林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壮大村域经济实力,制定并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依托现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整改,实现机械化生产,形成以生产优质水稻为主,种植无公害蔬菜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利用范林村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北部山地多的地理特征,适当发展渔业养殖和苗木种植等副业。全村农业机械入户率达8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00元,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00元,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0元,居本镇领先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投入,分两次对全村37个村民小组进行农田整改工作,使适宜机械耕种水田面积达3000亩。二是大力兴修水利,村级投资对金花片水渠进行了修缮加固,总长850米,投资9万元,完成了金山大坝下游的主题工程,争取上级支持15万元,村级自筹8万元,新建3口标准蓄水涵塘,共耗资19万元。范林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由此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在招商引资方面,引进了隆平高科落户范林村造上、艳禾、仓厂、何家四个村民小组,解决范林村部分剩余劳动力,活跃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范林村的生产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升。
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范林村深入开展村庄整治,美化居住环境的工作。村集体今年争取到上级爱卫部门卫生改厕项目200个池,80%以上的农户厕所实施了无害化改造;村民住房改水改厨正在进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人畜分离率达89%;在上级能源部门的帮扶下,范林村沼气池项目也正在实施,沼气池能够变废为宝,让村民真正得实惠;去年又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村37个村民小组安放了350个垃圾处理池和520个垃圾分类处理桶,洁净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支村两委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村上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每天安排两名保洁员,收集村集镇以及各村民小组垃圾处理池中的垃圾,统一运送到垃圾站进行处理;对于村内的养殖户和企业,由专门的村干部进行联点,规范养殖户和企业负责人的行为,确保废渣污水排放达标,最大限度减少了污染;定期对村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全村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通过这些努力,极大的改善了范林村的村容村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30121109 | 410000 | -- | 查看 范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荷塘社区 |
荷塘社区基本情况 荷塘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4年,所辖已建成面积为1.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为2.5平方公里。目前社区总人口为5557人,共1315户,其中非农户为781户1145人,常住农业户为418户1622人,租赁户为116户398人,企事业单位22家共2392人,社区内共设8个居民小组。 社区设有党支部,现有0党员43名,共3个党小组。妇女组织、青年团支部、老年人协会、民兵组织、治安调解委员会等各类组织机构齐全,老年人活动和青少年活动均能有序的开展。 2009年换届选举后,现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为4名,大学生村官2名。社区根据集镇实际情况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议聘请5名社区环卫工人,负责1.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垃圾清扫、清运等环卫工作。 2009年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新建了一座占地面积为124.95m2,建筑面积为374.85m2的三层办公楼。 2010年我社区新建了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其中房屋面积为430m2,内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电脑培训室、图书室、歌厅。文化活动广场占地面积为3500m2,内设有舞台1个、篮球场、羽毛球场、手排球场和健身场所,目前在建门球场一个。 |
范林村 |
范林村 范林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东北部,由以前的老范林村、洞里村、耕庆村合并而成。辖37个村民小组,1084户,3900余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有水田面积3200亩,山地面积11万亩,是长沙县村级区化调整后的大型村。现有村干部5人,村后备干部2名,党员142名。村域内企业2家,荣兴印花场和桐仁茶厂。近两年来,范林村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2008年被评为“扶贫工作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村民致富信心增强,创业能力也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村域经济方面,范林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壮大村域经济实力,制定并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依托现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整改,实现机械化生产,形成以生产优质水稻为主,种植无公害蔬菜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利用范林村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北部山地多的地理特征,适当发展渔业养殖和苗木种植等副业。全村农业机械入户率达8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00元,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00元,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0元,居本镇领先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投入,分两次对全村37个村民小组进行农田整改工作,使适宜机械耕种水田面积达3000亩。二是大力兴修水利,村级投资对金花片水渠进行了修缮加固,总长850米,投资9万元,完成了金山大坝下游的主题工程,争取上级支持15万元,村级自筹8万元,新建3口标准蓄水涵塘,共耗资19万元。范林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由此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在招商引资方面,引进了隆平高科落户范林村造上、艳禾、仓厂、何家四个村民小组,解决范林村部分剩余劳动力,活跃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范林村的生产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升。 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范林村深入开展村庄整治,美化居住环境的工作。村集体今年争取到上级爱卫部门卫生改厕项目200个池,80%以上的农户厕所实施了无害化改造;村民住房改水改厨正在进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人畜分离率达89%;在上级能源部门的帮扶下,范林村沼气池项目也正在实施,沼气池能够变废为宝,让村民真正得实惠;去年又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村37个村民小组安放了350个垃圾处理池和520个垃圾分类处理桶,洁净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支村两委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村上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每天安排两名保洁员,收集村集镇以及各村民小组垃圾处理池中的垃圾,统一运送到垃圾站进行处理;对于村内的养殖户和企业,由专门的村干部进行联点,规范养殖户和企业负责人的行为,确保废渣污水排放达标,最大限度减少了污染;定期对村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全村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通过这些努力,极大的改善了范林村的村容村貌。 |
桐仁桥村 |
桐仁桥村位于长沙县北部,高桥镇辖东,依山傍水环绕于桐仁桥水库,山脊分水,长浏交界,地域面积15.6平方公里,由万金、幸福、思公三村合并,24个村民小组合并为10个,475户,1680人,村干部5人,耕地面积870亩,劳力910人,山林面积18400亩(其中楠竹面积3500亩,占山地总面积20.8%);村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其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有176户,680人,占全村人口42%;现住土砖房户209户,占全村总户数44%;村级公路全长15公里,已硬化11公里,今年计划硬化3公里,硬化公路连通20个村民小组,组级公路全长12公里,已硬化2公里,计划明年起加大组级公路硬化投入;争取3年内完成组级公路硬化;村民饮用山泉基本能保持清洁卫生;桐仁桥村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基础差,河床抬高、农田渍水、山塘渗漏,导致粮食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差,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桐仁桥村发展养殖与桐仁桥水库饮水工程环境保护相矛盾,现有牲猪养殖户96户,已实行禁养24户,占养殖总户25%,限养户72户,有条件养殖户418户,由于目前牲猪走俏,价格上涨,受养殖限制不能满足村民养殖愿望要求,对于村民经济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是一个需要我们寻求解决村民致富办法的迫切问题;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立足现实基本所在与民生所求,在争取上级政策扶助之时,努力把握契机、方向,为村民办一些具有成效的实事。 |
金桥村 |
金桥村概况 金桥村位于高桥镇东部,上接范林,下接双龙,背靠浏阳,总面积6.2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12632亩,其中耕地1157亩,林地11406亩,水面69亩。总户数534户,1711人,6个村民组(18个小组),有党员75人,设有村级卫生室一个。分布为三条冲一条街。 金井河经金桥村穿村而过,沿河有金桥集镇,涉及4个村民小组,120户,300多人口,村域范围内有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且长沙县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庙—紫竹山开元寺以及山尖灵虚唐太子庙和玉王殿玉王大帝庙等古文化历史。特别是紫竹山开元寺和老高桥的郭桥属重点保护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金桥村经济快速发展,荷花居民点以及村民活动中心的建成,形成了金桥的一大亮点,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篮球场、乒乓球室、舞厅、农家书屋等设施。成立了广场舞和腰鼓队伍,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村级公路硬化达11公里,拉通了金桥的环线,部分山塘、渠道已整修达标,有9个小组进行了土地整理,沿河有机台6座,做到了水旱无忧。 近两年来,金桥村支两委下大力气抓环境治理,设有专职保洁员两名,对集镇农户垃圾每两天进行集中收集,并积极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群众的好评,2010年被评为“市卫生二十佳村”、“镇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环境好了,就要发展地方经济,让人民群众增加收入,近年来已成功引进了新天翔和坤旺两家食品厂以及王中奇的药材基地和腾飞茶苗基地。现已有坐落于金桥村境内三尖灵处二轻局林场的发展蓝图正在酝酿之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开发。 现在的金桥村,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发展有序,新农村的建设正在逐步迈进,诚邀各位有识之士投资金桥,为金桥的明天添光彩。 |
百录村 |
百录村概况 百录村是2005年由原百录村、峡山村、双凤村三村撤销后重新组建而成,地处长沙县西北部,距离星沙县城38公里左右,县道昌马公路贯穿全村,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全村区域面积15.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48亩,辖有4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338户,4335人,全村支部党员共168名,9个党小组,村两班子人员6名,村里有936平方米左右的村民活动中心,是高桥镇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 近年来,百录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村、基础强村、环境美村、文明兴村、班子带村”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的一个村。 百录村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拥有村级水泥公路29.4公里,交通便捷。村里农业设施健全,有电排2座,农业用水无干旱死角。电网改造全部完成,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给百录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百录村是一个农业村,农业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其他 经济种植并茂”为主线,通过成立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广覆盖的发展农业,典型代表有海霞土地合作社、长沙上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游茶叶合作社。海霞土地合作社通过一年来发展,现有入社农户134户,入股土地551.37亩,土地由合作社发函给农户经营和合作社直接统一经营,效果良好。“邀二三知己,煮茶论道,携故侣重游,享上游生活。”这就是上游生活理念。上游农业科级有限公司是集农业种植业、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其葛根种植试种已取得成功,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示范效应,并且解决了村里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上游茶叶合作社的现代化茶园也是百录村的一道风景线,1000多亩成片的绿色茶园,不仅产生了很大了经济效益,也能每年解决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虽然村内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村内企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经过村支两委一班人不懈努力,成功引进湘达门厂和顺通管业两家企业,湘大门厂现在实现年销售收入一亿,为百录村创造就业岗位近两百个。顺通管业虽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环境保护是近年来百录村的重头戏,尤其是2011年百录村进入湖南省农村环境连片治理以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集约型企业,规范畜牧养殖业,在村级主干道安装了30盏太阳能环保路灯,全村修建牲猪养殖零排放池10000多平米,四池净化系统近2000套,如今的百录村已是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美丽村庄。 养殖业一直也是百录村的重点产业,百录村进入湖南省农村环境连片治理以来,加强了对牲猪养殖的控制,大力鼓励发展零排放型、集约型、环保型养殖业,逐步推行养殖转产,不仅实现了环保型养殖业的大发展,同时出现了以高岭土鸡土鸭合作社、志飞月特种养殖场为代表的新型养殖业。尤其是志飞月养殖场,以养殖竹鼠和印度蓝孔雀两种特种动物为主,特种养殖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环保成本低,正适合农村环保要求下的发展思路,为百录村的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子。 同时,百录村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回顾历史,“上有尖山古煞,下有学士关口,左有通天古庙,右有双凤朝阳。”老人们的概括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百录村的庙宇文化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通天庙坐落于群山之巅,香火鼎盛。历史悠久的学士河流淌着谭学士那古老的故事,而且早在1956年,-总理曾赠匾给百录上游人民公社。着眼现在,百录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出彩,村里有一支二十多人组成的龙狮队,有一只近三十人的腰鼓队,并在上游农庄成立了上游红歌会,每到节日,热闹欢腾。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环保学校等组织。不仅如此,村民活动中心内还有农家书屋,对村民免费开放,成为了村民学习的好地方。 |
白石源村 |
白石源村基本情况 我白石源村是长沙县高桥镇西北角边远山冲的贫困村,占地11.33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小组、917户、2760人,其中劳动力1790人,耕地面积2200亩,分布在两个大冲、180余小冲,白石源村有七个党小组,94名党员。白石源村村级公路21.8公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已硬化12.8公里,全村土砖房还有168户,无房产3户,村集体基本是无企业,无经济来源。白石源村成立了老年协会,丰富了白石源村的娱乐活动,其中有广场舞、威风锣鼓队、花鼓戏表演队、合唱队。白石源村依托湖南现代农业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重点配合搞好了400余亩征地腾地,以及18户拆迁安置工作,主要安置在塝上屋组和红星组,其中安置在塝上屋组的村民,扩大了白石源村的集镇规模。白石源村利用迎丰公司发展油茶产业,打造高桥镇的新亮点。利用白石源村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全村今年共种植香菇20余万棒,茶树菇20余万棒,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80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00元左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既强调生态环境改善,更注重村级集镇建设,打造美化环境示范工程,人民满意村级集镇工程。全村对猪舍禁养区进行了拆除工作,新改卫生厕所200座,大垃圾池三座,发放垃圾桶250只,新购垃圾清运车一台,保洁员2名,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 |
高桥村 |
高桥村简介 高桥村位于长沙县东北,距县城星沙40公里,村部坐落在高桥镇集镇中心,S207线由南往北贯穿高桥村5.4公里,区划面积10.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组25个,1104户居民,村民共计3600多人,耕地总面积达3798亩。 高桥村村支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围绕科学的发展观,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努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树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人人遵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树家庭美德,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方位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公正、文明向上、和谐一致、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治安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高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去年以来,村两委在县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开展“平安村街”、“平安家庭”等创建工作为载体,建立健全了各种组织机构,制订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把创安工作作为村支两委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来抓,从而收到了明显效果。全村实现了无信访-案件,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民事纠纷也极少发生,98%以上的家庭达到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平安家庭标准。 农作物经济方面:高桥村在村支两委的引导下,广泛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如今年红星、下湾两组在镇上、村上的帮助与支持下引进了100亩火龙果种植产业,发展势头大好。茶叶仍是我地的主导产品,我们农户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种植茶叶60亩,稻田育茶苗150亩,目前长势喜人。另外。在余家组、老屋冲组及村级开发地新种植油茶100多亩。国进合作社高桥村分社在高桥村的两项帮扶工程发展情况顺利,有效地解决了高桥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并有效增加了高桥村经济收入。 基础建设方面:高桥村积极改善交通环境,为农业生产服务。从2005年始实施的组租通水泥路的道路建设至今已基本实现。同时,高桥村还坚持不懈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保持农业后劲。2008年土地整理后,高桥村的山塘护坡、部分山塘扩大增容以及山塘清淤工作一直在不断开展,为旱涝保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化建设方面:高桥村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近期成立了中老年协会,在村部文化广场组织中老年人进行广场舞学习、篮球训练,村部活动中心还配备了乒乓球台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锻炼,都收到了明显效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建立了卫生环保长效机制,2009年至2010年高桥村被推荐为省级清洁工程示范村。高桥村通过清洁工程,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昔日的乱扔、乱放和露天排放得到很大改观;唯见“臭气变沼气、污水变净水、垃圾变肥料、蚊声变鸟鸣、旧貌变新颜”。这既节约、回收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重现了山青、水秀、农家乐的田园风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