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亭镇与龙凤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朱亭镇
朱亭,古称浦湾,位于株洲县南端,北连平山,南接衡东,东靠凤凰,西临湘江。京广铁路一泻而下,京珠高速公路和S211线穿境而过。全镇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57万人。其建制几经变革,1998年并入黄龙镇,2002年9月25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镇更名为朱亭镇,朱亭从此恢复了镇名。
朱亭作为一座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千年而不衰。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理学家朱熹偕同张拭同游南岳,途经朱亭,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请求,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便将朱、张讲学之处称为“朱停”,亦曰“朱亭”。朱停因之得名,从此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朱亭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交通便利的集镇,官方在此设有驿站,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张飞奉刘备之命,曾来此考察军务,他下马时,随从将马拴在驿站旁的一棵樟树上。当年的“拴马樟”,仍然枝繁叶茂,仿佛在向人民诉说着朱亭的沧桑。此外,朱张桥、龙潭书院、紫阳阁、挽洲岛、一苇亭、祖师殿、汪家井、天子岭和马蹄印等诸多历史景观,无不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解放以后,朱亭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奋发图强,曾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52年,朱亭镇荣获全国甲等卫生模范镇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1958年,朱亭公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当时的公社党委副-肖润生出席了在京召开的表彰会,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镇卫生院和何恺南作为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朱亭的林业独树一帜,誉满神州,曾被称为“人工-之乡”而载入史册,多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称赞,先后在3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1977年7月5日,时任0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亲临朱亭考察,称赞其“人工-,名副其实”。1978年1月,《人民日报》以《人工-之乡——株洲县》为题,报道了朱亭林区大搞植树造林的先进事迹。1995年,朱亭镇红旗村被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称号。正在筹划之中的朱亭国家及森林公园,将恰倒好处地融入湘江风光带,成为渌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7万人 | 88平方公里 | 430221101 | 412000 | 0733 | 查看 朱亭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渌口镇 |
渌口镇与仙井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渌口镇 株洲县渌口镇口镇处县城所在地,面积6.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72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0553万。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9426亿元,财政收入1152万元,是全省经济百强镇。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为湘东门户,中原通往广东沿海之咽喉,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渌口距江南工业重镇、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株洲仅14公里,社会、经济、技术均与长、株、潭城市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广泛接受其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的辐射和影响。随着特区造势空间的内移,渌口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渌口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区内实行最大的经济目田,最小的行政干预。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京广大动脉纵贯南北,人货均可直达全国各地;距渌口50公里的黄花国际机场可起降各类飞机;镇内村村通公路;境内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在即,溯湘江而上可至衡阳、零陵,顺流而下直达长沙、岳阳入长江,出东海;邮电通讯设施齐全,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全面开通;输变电设施完备,电力供应充裕;城区供水能力及管纲配套,可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河防坚固,能抵御百年-遇的洪灾侵袭。渌口经济开发区实现了水、电、路、邮四通,区内道路骨架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渌口人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了渌口发展史上新的辉煌。镇域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一批名、特、优产品走向市场,前景广阔。全镇已形成机电加工、建材、化工等骨干行业。农业生产已见规模效益,初步建成优质稻、蔬菜、特种养殖等种养基地。招商引资势头良好,采取以环境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方式,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合作,进镇经营的外来投资企业均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朱亭镇 |
朱亭镇与龙凤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朱亭镇 朱亭,古称浦湾,位于株洲县南端,北连平山,南接衡东,东靠凤凰,西临湘江。京广铁路一泻而下,京珠高速公路和S211线穿境而过。全镇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57万人。其建制几经变革,1998年并入黄龙镇,2002年9月25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镇更名为朱亭镇,朱亭从此恢复了镇名。 朱亭作为一座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千年而不衰。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理学家朱熹偕同张拭同游南岳,途经朱亭,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请求,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便将朱、张讲学之处称为“朱停”,亦曰“朱亭”。朱停因之得名,从此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朱亭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交通便利的集镇,官方在此设有驿站,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张飞奉刘备之命,曾来此考察军务,他下马时,随从将马拴在驿站旁的一棵樟树上。当年的“拴马樟”,仍然枝繁叶茂,仿佛在向人民诉说着朱亭的沧桑。此外,朱张桥、龙潭书院、紫阳阁、挽洲岛、一苇亭、祖师殿、汪家井、天子岭和马蹄印等诸多历史景观,无不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解放以后,朱亭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奋发图强,曾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52年,朱亭镇荣获全国甲等卫生模范镇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1958年,朱亭公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当时的公社党委副-肖润生出席了在京召开的表彰会,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镇卫生院和何恺南作为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朱亭的林业独树一帜,誉满神州,曾被称为“人工-之乡”而载入史册,多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称赞,先后在3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1977年7月5日,时任0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亲临朱亭考察,称赞其“人工-,名副其实”。1978年1月,《人民日报》以《人工-之乡——株洲县》为题,报道了朱亭林区大搞植树造林的先进事迹。1995年,朱亭镇红旗村被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称号。正在筹划之中的朱亭国家及森林公园,将恰倒好处地融入湘江风光带,成为渌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雷打石镇 |
一、地理位置 雷打石镇地处株洲县河西,与县城渌口隔江而望,交通优势明显:雷谭公路直达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镇内6个村,并拥有一处互通口——铁离互通口,通过互通口可直达县城和航电枢纽工程坝区。京广铁路隔江而过,全县唯一的汽渡码头座落于此。 二、基本情况 全镇辖23个村,338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9549户,其中非农户数1347户。全镇总人口为32796人,其中农业人口29574人,非农人口2945人; 全镇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012.83公顷,其中水田1777.38公顷,旱地235.45公顷。 镇辖区内有伞铺中学和六中2所中学,小学20所,在校学生5451人,在职教职工265人;有河西医院和伞铺卫生院两所和12个村级医疗点,有图书馆、文化站1个。镇辖区内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三、自然和经济环境 雷打石镇是株洲市至株洲县河西各乡镇的必经之路,目前已成为株洲县河西交通中心枢纽,日车流量达1500台次以上,日运送物资1000吨以上,人流量2000人以上,汽渡码头日运送车辆500台次以上。 空灵岸为佛事旅游型小集镇,集空灵岸佛事和空洲旅游休闲为一体,每逢传说中的观音会日,来此观光、旅游、朝拜的游客超万名。日常游客每天也有300人以上。1996年,株洲市神农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3800万元,在空洲岛建立集旅游、娱乐、农家休闲于一体的水上乐园,2003政府投资新建大雄宝殿,重修万佛殿,更增添了空灵岸佛教文化氛围。 国家重点工程——主体投资22个亿、集发电、交通、航运、旅游功能于一身的株洲航电枢纽工程落户雷打石镇,以此为契机,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自主经营”的原则,计划在京珠高速互通口与航电枢纽连接线并汇处投资新建大型的伞铺农贸超市,大力加强铁离互通口小城镇建设,形成铁离——伞铺——雷打石的小城镇带,真正实现新村新貌新农村。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雷打石镇提出的2004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结合雷打石镇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速发展,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为中心,树立“工业强镇”意识,全面建设小康。. |
三门镇 |
三门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境内高峰村有石岩洞三座,状似三门,故三门镇因此而得名,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曹伯纯同志祖籍就在三门。三门镇,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417个村民小组, 33579人, 其中农业人口31874人非农业入口1705人。土地总面积92.03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处株洲县河西,濒临湘江,湘江来往船只频繁,京广铁路隔江而过,京珠高速公路横穿境内,水防交通相当便利。距县城15公里,距株洲市区30公里。 一、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 全镇现有镇屑企业28家,企业总产值16308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灯饰玻璃、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为拳头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镇属企业在职职工1521人, 资产总计2965万元‘。企业产值、利税、增加值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株洲县各乡镇前列。全镇无一家亏损企业。近几年来,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三门镇建筑公司明年年产值就达6400余万元,实现利税700多万元。砖厂、预制场、 砂石场三家企业年产值合计达5030万元,实现利税570多万元。玻璃企业(日月、合力、吉利、兴旺、松林、蹈程、天龙)共7家,总产值962万元,占镇属企业总产值的13.地。生产日用、灯饰、工艺、医药、等八大类20多个花色的玻璃产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发展前景看好。 二、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小区建设 三门镇走城镇带动之路,狠抓小城镇建设。三门镇经济小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 人口7536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260人。盯年来,全镇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促进经济繁荣为主攻方向,制订了小区实施方案。对小区的水、电、路、通讯进行了统一布局、统一改造、统一管理。镇投资40万元铺设2公里长水管将水引至株木山工业小区, 解决了企业用水难的问题。对企业用电进行了改革,改过去变压器给企业管理为由企业办统一调配管理,并进行了电力增容。今年,又格投资30余万元对三门镇加油站至株木山工业小区的2.5公里的路进行拉直拓宽并水泥硬化,并实现主街道的绿化、亮亿、美化工程。投资250万元对三门至古岳蜂14公里路进行招负和泊油。. |
古岳峰镇 |
古岳峰镇地处株洲县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东临三门镇,南接王十万乡,西北与湘潭毗邻。总面积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3公亩,辖19个行政村,人口22854人,政府驻地汤元坳。 境内属丘陵地貌。中部、南部略高,属衡山余脉,是湘江、涓水的分水岭,中有一岭系南岳72峰之一,昔有古寺,故名古岳峰镇。气候特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镇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油茶、鲜鱼和生猪,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000年,水稻产量25037吨,出栏牲猪27910头。湘莲、奈李市内闻名,美国王鸽养殖“异军突起”,年产10万只以上,是株洲市的王鸽养殖基地。去年,广西海狸养殖成功落户我镇三旺村,已引种900对,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企业以建筑建材为主体,建筑工程公司号称“株洲市十强乡镇建筑企业”。红砖厂、料石厂、耐火矿年产红砖、料石、耐火砖分别是650万块、11.7万吨和6000吨。2000年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2216万元、其中镇村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7万元. “天堑变通途”.昔日穷乡僻壤、今成交通要塞.京珠高速公路穿心而过、石垅互通联络线将贯通境内3个村、与107国道相连、县、镇、村公路队横交错、畅通无阻交通优势日益显现。 城镇设施日臻完善.1998年撤乡建镇、汤九坳1.5公里长的主街道全面水泥硬化、日产l000吨的自来水厂投入使用.程控电话用户突破2000门,实现“组组通”:电信、联通全面开通;闭路电视可收看到15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用户200余家;农村电网改造全面验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占地60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货物充足、品种齐全,成交活跃,年成交额超5000万元。 全镇中小学校15所,有学生4196人。教职工207人.中学22个教学班,学生达1300人.配备了电脑、语音等先进教学设备.96年起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卫生院现有医务人员22人,村民一般的内、外、妇、儿科疾病能就地医治。镇文化站有”四室一院一厅”、配齐了音响设备、万册图书室验收合格、有舞厅四处,滑冰场三处,录像厅二个.群众文化生活丰富,邮政、保险、储蓄等设施齐备,服务优质。 已故-安将军就出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
淦田镇 |
淦田镇与平山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淦田镇 我镇位于株洲县中部、京广铁路、湘江河流、1815线省道横贯其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来是株洲县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全镇辖14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7947人,总面积51.63平方公里。我镇是一个历史古镇,早在三国时期,就作为当时建宁县的县城而最早载入史册。历史的兴衰,战火的洗礼,使古镇淦田直至解放前仍只有一条沿江的百米小街,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镇淦田焕发出新的光彩。到目前为止,淦田镇城区规划面积有3.8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3平方公里,有两横两纵四条街道,已建成两个专业市场,有固定门店195个,固定摊位262个,是服装、家电、建材、禽蛋、百货、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每月逢3、6、9日赶集,年集市贸易成交额可达8240万元;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健全,路灯、公厕齐全,有火车站一个,省道1815线汽车站一个,湘江码头三个,停车场一个,有11万伏变电站一所,有程控电话3000余门,有移动、联通专用通信发射塔各一座,通讯非常方便,城区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永兴西路门店土地正在出售之中,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新商业街和一个大型综合性市场,欢迎广大客商来淦田投资置业。 我镇现有乡镇企业928家。其中集体13家,私有248家,个体667家,建材、建筑、机械是淦田的三大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株洲市神力实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有PVC、SBS、APP卷村、金属压型板、有机钛漆等防水、防腐建筑材料,产品畅销省内外。其它企业生产水泥、玻璃灯饰、塑料制品、机械产品等。镇党委、政府对于现有集体企业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来搞活企业经营机制,如自来水厂、神力实业公司、十建公司(资质为三级)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淦田火车站还设有淦田竹木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楠竹、木材等的销售和竹木市场的管理,年销售竹木300车匹。 淦田镇有耕地面积1111.53公顷,其中水田1014公顷,旱土97.53公顷。镇域内水利设施齐全,有小I型水库一座,小Ⅱ型水库9座;山平塘561口,且已全部被覆,水渠68条,有效灌溉面积1011.5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85.65公顷,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
白关镇 |
白关镇位于株洲县东北部,毗邻株洲市区和大京风景区, 土地面积50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16016、6亩,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555人。 历史悠久。白关为历代驿站要地,古云“五里一墩,十里一铺”,白关铺因而得名。镇内自然风光秀美,与大京风景区融为一体,四周山峦起伏,形似九龙聚山首,簇拥村舍,传为有志者修练成仙得道之处。古迹众多,有明太祖朱元璋避难处,建成于明万历年的古祠堂,白关铺古石桥等。 交通便利。距株洲市红旗广场仅6、9公里,东邻姚家坝乡,南接仙井乡,西邻市荷塘区五里墩乡,北接大京风景区,是江、浙、沪三省及江西省和本市醴陵、攸县、茶陵、炎陵进入株洲的必经之路。浙赣铁路复线、新老三二0国道贯穿东西,白仙、白芷公路与320国道相交,纵穿南北,村级公路形成蛛网连通全镇,莲易高速公路在镇区中心广场设有互通式立交桥。 资源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现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10000 余亩,闲置资产10余处。 经济繁荣。工业实力雄厚,建有40多家机电加工、硬质合金、机械制造等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2家,合金刀具、橡型模具、摩托配件、钢化玻璃等产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名气,合金工具和桥梁铸件远销国外市场。各种农副产业发展蓬勃,白关镇是湖南省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省放心菜基地、株洲市绿色食品基地,建成团山、白关两个大型大棚蔬菜基地和沙堤、大岭等8个常规蔬菜基地,全镇蔬菜总面积5050亩,其中大棚蔬菜800多亩,瓜果面积2500亩,白关的三瓜:冬瓜、白丝瓜、香玉甜瓜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特种养殖颇具规模,建成华意科技园、福盛农业养殖公司、乳香猪养殖基地、湖南农大良种猪扩繁中心等四家以“公司+农户”型的龙头养殖企业。旅游产业来势强劲。有青竹湖山庄、花园钓鱼山庄、津湘生态园等大大小小“农家乐”、钓鱼休闲、人工林景区等旅游场所10余家。商贸经济活跃,拥有投资100多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白关大市场等各类大小农贸市场4个,共有门店718间。年贸易成交额达390万元。. |
龙潭镇 |
砖桥乡与龙潭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龙潭镇; 龙潭乡位于株洲县东南端,距县城渌口46公里,属典型的山区乡,辖11个行政村,l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835人。龙谭乡东邻攸县,西接黄龙镇、龙风乡,南界衡东县,北连砖桥乡,总面积78.6平方公里,有水田7269亩,耕地9690亩。 乡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有山地87765亩,高山有蓬源山(646米)、凤凰山(599.5米)、龙形山(558米),老虎壁(548.7米)等,均为县内高峰。境内山高谷狭, 溪水长流,怪石嶙峋,曲径通幽,林木苍翠,风景优美。山林中栖息着30多种野兽,40多种飞禽。山地土层深厚,宜竹木生产,经多年人工造林,林地面积达65820亩,为县内杉木林基地之一。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有黄金、石灰石等。龙谭水库水域面积达13630多亩,周边绿树成萌,风景如画,是旅游、休闲、垂钓、娱乐的理想之地 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032万元,比上年增加11%,其中,二、三产业总值2312万元,比上年增加13%,农业总产值2720万元,比上年增加9%。人民群众走出乡村闯市场的意识不断增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人平可支配收入2750元,比上年增长120元。文教、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全乡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分别获市、县双方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5040吨,比上年增产680吨,平均亩产增加40公斤豆类、 瓜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增加,牲猪饲养量在去年降到最低谷的基础上有所回升。黑山羊的饲养形成较大规模,被市政府授予“黑山羊之乡”。鲜鱼等水产品产量一直稳步增长。 农业生产取得新成绩 。林业是龙潭的支柱产业,是乡党委、政府一贯主张坚持的发展经济的重心。龙潭开发在山,致富在山,龙潭必须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念好“山”字经,这是1999年市委办点领导肖雅瑜代市长通出八次来龙谭考察后在现场分公会议上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2000年全乡通过各种渠道筹资投入累计30余万元,完成新造林1290亩,抚育中幼林5000亩,抚育油茶2000亩,尤其是在集体林场的巩固发展方面,村村都有项目,村村都完成了新造任务。从事竹木如工、贸易、贩运、山苍籽油治炼等行业的个私业发展迅速,市场不断扩大,业务远达陕西、贵州等地。. |
南洲镇 |
南阳桥乡与洲坪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南洲镇 洲坪乡位于株洲县城南10公里,乡机关驻清水塘村。全乡土地总面积80.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9个村民小组,2.3万人口。境内地势中间稍高,南北两端略低,高岗遍布,丘、田、垅相间,湘江沿岸多小块平原。境内物华地宝,历史悠久。 明代昭陵设有绎站,历代沿袭发展成为各个时期物资集散之地。湘江河道昭陵滩地段、滩险水急潭深,航行困难,解放后整治。昭陵潭出产鳊鱼,肉鲜味美,享有盛名。 - 发展优势 洲坪乡洲坪乡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其一,交通便利。能通 航4000吨级以上船舶的湘江和连通长沙、株洲和衡东县的繁忙的1815省道纵贯全境,与县乡公路形成支干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京广铁路贯穿全境,置昭陵、三门两站,乘坐火车到株洲仅几十分钟,坐汽车、轮船也不过一个多小时。其二,通讯快捷方便;全乡20个村,村村开通程控电话,装机2000余门,在沈家湾、许家湾建立了移动通信基站,发展移动电话300多台。其三,具有城郊优势。乡距株洲市区仅30公里,且公路、铁路、水运都可直达,每天车辆船只火车川流不息,以株洲为依托,以株洲为服务中心,适合发展近郊型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洲坪乡党委政府依据本地优势,按照“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新思路。使全乡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乡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农民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坚持走“农业基地产业化”新路子,促进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在全乡形成六大产业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稻制种基地、蔬菜基地、优培油茶基地、黄花梨水果基地,生猪水产养殖基地,基地产品畅销市场,成为新的财源增长点。 |
姚家坝乡 |
姚家坝乡地处株洲市芦淞区东部,与浏阳、醴陵、株洲县接壤,人口21824人,辖姚家 姚家坝乡地理位置坝、长垅、童家湾、芷钱桥、八眼塘、杨家桥、张家湾、石庄、同化寺、田心、东方冲、光明山、南田桥、沈家桥、稍光铺、卦石、水口庙、竹山、桐木冲19个行政村,207个村民小组,面积72平方公里,境内320调整公路和淅赣铁路复线纵贯南北,县级公路支芷路横空穿东西,毗邻株洲市区仅25公里,交通便利、境内木材、楠竹、石英石资源丰富。 楠木山风景秀丽,登上楠木山,俯瞰姚家坝乡,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楠木山还是佛教圣地,香火较旺;田心三联水库水域宽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姚家坝乡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支柱产业有黑色铸造,印刷、铸锅、耐火材料、陶瓷、鞭炮等。骨干企业有先锋使动轴厂、耐火材料厂、印刷厂、铸造厂、铸锅厂。 农业方面:生猪、蔬菜、西瓜、香玉甜瓜生产规模较大,已逐渐成为姚家坝乡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姚家坝乡北1千米溪上有坝,相传为姚姓所建,故名姚家坝。原属醴陵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属姚家坝公社。1965年划归株洲县,1967年改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改姚家坝乡。 |
龙船镇 |
王十万乡与堂市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龙船镇 王十万乡地处湖南省株洲县西南湘江之滨。乡机关驻花石村。全乡共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6608人;耕地1795.99公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多元。 姚家坝乡地处株洲市芦淞区东部,与浏阳、醴陵、株洲县接壤,人口21824人,辖姚家 姚家坝乡地理位置坝、长垅、童家湾、芷钱桥、八眼塘、杨家桥、张家湾、石庄、同化寺、田心、东方冲、光明山、南田桥、沈家桥、稍光铺、卦石、水口庙、竹山、桐木冲19个行政村,207个村民小组,面积72平方公里,境内320调整公路和淅赣铁路复线纵贯南北,县级公路支芷路横空穿东西,毗邻株洲市区仅25公里,交通便利、境内木材、楠竹、石英石资源丰富。 楠木山风景秀丽,登上楠木山,俯瞰姚家坝乡,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楠木山还是佛教圣地,香火较旺;田心三联水库水域宽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姚家坝乡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支柱产业有黑色铸造,印刷、铸锅、耐火材料、陶瓷、鞭炮等。骨干企业有先锋使动轴厂、耐火材料厂、印刷厂、铸造厂、铸锅厂。 农业方面:生猪、蔬菜、西瓜、香玉甜瓜生产规模较大,已逐渐成为姚家坝乡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姚家坝乡北1千米溪上有坝,相传为姚姓所建,故名姚家坝。原属醴陵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属姚家坝公社。1965年划归株洲县,1967年改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改姚家坝乡。 |
龙门镇 |
撤销太湖乡建制,设立龙门镇。 乡镇概观太湖乡位于湖南省株洲县南部,地势东高西低。东与攸县、醴陵毗邻,南临砖桥乡,西接平山乡、砖桥乡,北连淦田镇,中国铁路南北大动脉京广线经过境内。距县城50余公里路程!距古建宁遗址仅5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乡人民政府驻桐子坡。2005年6月6日株洲县政府批文同意太湖乡与长冲乡合并为太湖乡。 境内有段谷地较宽坦,当地人叫“湖”,名大潮冲。又因当地土语“大”、“太”不分,遂书写成“太湖冲”。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1年为太湖公社,165年划入株洲县,1968年并入淦田公社,1984年改太湖乡。原长冲乡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1年为长冲公社,1965年划入株洲县,1984年改乡。2005年长冲乡与太湖乡合并设立新的太湖乡。皮影戏曾是太湖乡人民绝活,只因受战争年代影响而失传。- - 行政区建制 太湖乡现辖九狮、桐梓、黄花、长形、果田、永丰、永福、水库、太湖、凤形、龙门、洪塘、清塘、满塘、邓家、李家、茨塘、泉龙、周家、太安、黄泥、花冲22个村委会,229个村民小组。 - 自然条件 太湖乡太湖乡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多垄田,境内适合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适合栽培 南竹、国外松、衫木等植被。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茶油,兼产竹木、藤茶。海拔860m的高峰(军山)是境内最高山,高峰也是株洲县、攸县、醴陵市三县交界处。佛教的君山古寺屹立在山顶上,每逢月初、十五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全乡现有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1座。下石冲水库、太湖水库(图)是该乡最具有特色的水库!十八道弯的山路、水中山颇有日月潭景观。 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石灰石、釉泥、铁、陶土、金等。 - 经济发展 太湖乡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全乡坚持“经济工作总揽全局”的发展目标,积极招商引资。逐步建立了水泥厂、压件厂、机砖厂、竹器加工厂等建材、机械、机压等加工工业。乡内集市贸易活跃,有历史悠久的桐梓坪市场,还新建了果田市场、春风市场。在省道1815线(现S211公路)旁新建了太湖春风小区,该小区是一个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集镇。小区内共有100个门面,水电设施齐全(境内有一条长1公里、宽12米的水泥大道)。 小区内有机砖厂、压件厂、加油站等新建企业。现在准备建一个高标准、高档次的贸易市场。太湖乡在区内有一系列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乡上与村、组已签订了3处约150亩地的有关用地合同,由政府出钱补贴1000元1处给村组。 凡来太湖投资的单位和个人占地费用一律免费,随到随时可办 太湖乡好手续,并对引资者给予奖励政策,凡在乡境内引进一个项目或资金,由乡上对引进者按土地出让金或承包费、租赁费的10%给予奖励,投资额按0.3%。 头三年一次性奖励按入库税收的8%,计算到人。 太湖乡现已基本形成以乡村企业为主导,种、养、工、商协调发展的乡村经济小城镇兴起的新格局。新合并的长冲乡为株洲县黑山羊养殖基地。乡办企业长冲养鹿场酒厂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年创利税300余万元,并设有一人工养鹿场,乡财政收入110万元。合资合作主要项目:竹木加工、茶油开发及精加工、百合定购、藤茶开发、药材种植、黑山羊养殖、鹿茸酒厂的扩大及产品开发。 2006年总投资60亿元的正负800千伏株洲直流换流站落户太湖乡与淦田之间的丁家老屋,此工程计划于2014年建成,此工程是县境内投资最大的工程!也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大项目之一! 太湖乡现有凤形幼儿园、果田幼儿园等2所幼儿园,现有春风完小、太湖中心小学等数所小学,长冲中学、还有一所建校较早的太湖中学。 网吧、茶吧、溜冰场、酒店等新型休闲、消费场所与日俱增。手机、有线电视、电脑(ADSL宽带网)、空调、冰箱、轿车等高科技产品正“流向”各家各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柏油路、水泥路、正迅速覆盖全乡~ 省道S211线、县道太长线贯穿全乡,2008年由政府出资已修建成5米宽的水泥大道,现以建成通车 - 农业发展 太湖乡株洲县太湖乡自去年实行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后,确定了以发展西洋南瓜生产为主的无公害蔬菜1120亩,农民改制积极性空前高涨。为解决蔬菜销售难的后顾之忧,目前,该镇正与有关单位协商,计划签订1000亩无公害蔬菜产销合同。石峰区金山素食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酸辣椒等食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年产值达200万元,其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 - 旅游资源 君山风景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为国 太湖乡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旅游区。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每一个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记忆,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特别是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声大噪。岛上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仅名竹就有20多种,神奇而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君山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层层的茶园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 - 特产百合 百合太湖乡位于太湖南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特别是当地的黄沙硬土,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最宜百合生长。这里种植的百合品种主要是卷丹,历来被誉为“百合大王”,畅销全国各 太湖乡地,并远销国外。百合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由100多片肉质鳞片抱合而成的地下大鳞茎,由此得名“百合”。由于这里气候与土壤条件适宜,所产百合个大肉肥、营养丰富、芳香微苦的特点。它既是一种高级的滋补食品,做菜脆甜清香,熬汤清凉爽口,是夏日消暑的名贵饮料;又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太湖百合,号称“太湖人参”,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产品历史:据记载,明末,湖州就有“百合之乡”之称。据《本草求真》记载:“百合利于肺心,是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保肺止咳的良药,可治病后亲热未清,气阴不足,烦躁失眠等证。”百合中含有微量的秋水仙碱,对人体有抗癌作用。种植百合已有五、六百年阳历史,以“卷丹”为主要品种。历来被称为“百合之王”。据明末浙江吴兴人沈氏编写的《补农书》记载:“百合根甘表,花复芳洁,种于桑际,无损于桑。”抗战前产量曾达列5万担,1984年已突破7万担,畅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等地。2005年又开发了易拉罐装的“八珍百合”,更受表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