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五区、九区,1956年分属坑口乡、桃坑乡,1958年为万宝公社,1961年析置桃坑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政府驻桃坑。通公路。村民有部分系明清时期迁移来的客家后裔。辖桃坑、邺坑、大汾、石潭、上坪、上芫、中芫、马溪、苇江、田和、夏乐、东江、坑口、中洞、南坑、西坑、大塘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松、杉、竹、油茶及竹木制品。.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万人 | 184平方公里 | 430224213 | 412000 | 0733 | 查看 桃坑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云阳街道 |
城关镇是茶陵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辖内有 10 个社区 4 个村,面积 14 平方公里,人口 9 万。境内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商贸业繁荣。先后获得了湖南省先进基层党校、湖南省老年工作先进乡镇、湖南省农村“-”学教先进集体、株洲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殊荣,已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 |
思聪街道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先后属五区、一区、十区,1956年设思聪乡,1958年为东方红公社,1959年析置思聪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2.4万。乡政府驻新屋岭。茶陵火车站、货运站设境内。辖思聪、华星、左垅、茶冲、华锋、华隆、辉山、深塘、和平、红桥、烈星、大兴、联兴1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棉花。省属企业湘东铁矿矿务局在境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革命烈士谭思聪出生于此。. |
洣江街道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一区、四区,1956年设乡,1958年为东方红公社,1961年析置砶江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砶水河畔,与县城一水之隔,有大桥连接。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政府驻水南洲。辖下瑶、中瑶、湖塘、雅环、菜华、樟树、桃源、石良、胡家、拱塘、新河、欧江、五垅坪、大洲、浪里、立新、诸睦、星桥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等行业。以水塘养鱼闻名。县属湖塘渔场在境内。名胜古迹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七级石塔。. |
下东街道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后属一区,1956年设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1961年设下东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3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4.07万。乡政府驻小车。辖小车、齐心、儒仕坪、黄堂、枫树、茶园、一条心、光辉、长乐、四联、孟溪、金星、二铺、新田、桥边、官铺、头铺、东山坝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生猪、茶叶、柑橘。省属企业砶砶江茶场在境内。. |
界首镇 |
茶陵县辖镇。1950年属六区,1956年分设界市镇、界首乡,1958年为界首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9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2.9万。镇政府驻界市墟。三南公路贯镇境。辖白洲、贺铺、大新、共富、上联、河垅、莲荷、米岭、镜岭、白沙、甲山、花甲、贺家、仓下、火星、红光、庙前、界首18个村委会和界首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特产柑橘、烤烟。界市墟是茶陵、安仁县边界物资集散地,是境内最大的农贸集市,猪、牛、食用狗交易尤为著名。境内火星村独岭坳有古大溪文化遗址。. |
湖口镇 |
浣溪镇与湖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湖口镇 茶陵县辖镇。1950年属五区,1956年设乡,1958年为卫国公社,1959年为湖口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2.6万。镇政府驻湖口,茶(陵)江(口)公路贯境。辖塘头、一心、石井、石湖、砶渡、青呈、妙石、小潭、江南、芫枧、湖口、竹芫、厂江、新呈、新芫、井和、杉南、南江、黄湖、同心、北斗、易口22个村委会和湖口墟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松、杉、竹。是县东南部主要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竹木产品交易市场。. |
马江镇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一区,1956年设乡,1958年为马江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9万,乡政府驻马江塘。106国道贯穿乡境。辖长远、红旗、长联、末头、塘富、东冲、麻芫、毛家、西冲、井泉、小碧、月岭下、麻石、玄武、臬芫、曾虎、等坪、联湖、浪滩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生猪、花生、烤烟、茶叶、柑橘。. |
高陇镇 |
茶陵县辖镇。1949年属三区,1959年设高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1.6万。镇政府驻高陇。三南公路通过境内。辖光明、石冲、庄田、星高、石床、光泉、枞江、荔市、仁源、古城、龙集、星锋12个村委会和高陇居委会。矿藏有钨、铜、锡、煤、萤石。光泉村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高达2米多的“光泉”摩崖石刻。龙集村是明代大学士、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故里。石床村是前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长谭延恺故里。. |
虎踞镇 |
平水镇与虎踞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虎踞镇 茶陵县辖镇。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0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2.8万,镇政府驻虎踞。醴茶铁路、106国道过境、砶水流经境内。辖双芫、合湖、银湖、湖溪、和丰、黄坪、低车、高水、高迎、茶干、迎丰、三星、三达、乔下、新湖15个村委会和虎踞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苎麻、生姜、大蒜、茶叶。是县西北部与攸县边界物资集散地。. |
枣市镇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六区,1956年设枣市乡,1958年为界首公社,1961年析置枣市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2.9万,乡政府驻管塘铺。三南公路贯通乡境。辖管塘铺、东岭、西岭、岩口、枣市、洞头、海潭、曹柏、田家、洒水、虎形、对江、大冲、侯泉、车陂、五星、荆芫、灵官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电杆、石灰、采石、茶场。农业主产水稻、生猪、红枣。 / 茶陵县水泥厂设境内。境内有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游历并盛赞的秦人古洞。. |
火田镇 |
八团乡与火田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火田镇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八区,后置火田乡,1958年为火田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2万。乡政府驻五门。通公路。辖五门、庙背、莲溪、新华、贝水、麻芙、贝江、鼓石、山田、芙江、洲陂、枫井、樟冲、砂下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电、阀门。农业主产水稻、生猪、松、杉、茶叶、柑橘。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军路过此地,见民风淳朴,老少知礼,题“一经堂”三字相赠,后建一经堂。. |
严塘镇 |
茶陵县辖镇。1950年属三区、四区,1956年设严塘乡,1958年为苏红公社,1959年改名严尧公社,1961年分设严塘公社,1984年复置乡,同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公里,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3.1万,镇政府驻新街。沤江自东北向西流经镇境,岩口水库建在沤江上游。茶(陵)严(塘)公路东西过境。辖樟市、和吕、高星、湾里、井头、垅里、中堡、甘棠、龙上、梅田、上湾、塘井、染杨、合心、坎下、田心、竹坪、猷最、沙溪、沙江、黄泉、长江22个村委会和严塘墟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林产品加工。农业主产水稻,是县东部地区农副产品和林木集散地。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境内。. |
腰潞镇 |
撤销潞水、腰陂2个镇,设立腰潞镇 茶陵县辖镇。1950年属二区,1958年为东风公社,1961年为腰陂公社,1984年置乡,1990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7万。镇政府驻腰陂。三南公路过境。辖腰陂、龙陂、石陂、布庄、马加、长义、珍武、大南、下清、石联、东山、东南、木冲、土沙、仙源、竹塘、云盘17个村委会和腰陂墟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机械加工。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是县中东部较大的粮食、生猪、竹木产品交易市场。. |
舲舫乡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三区、四区,1956年设乡,1958年为苏红公社,1961年析置舲舫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3万。乡政府驻堤洲。辖堤洲、塘冲、长鸭、舲舫、垸井、松江、西岸、河坞、滋坑、中洲、洮水、祠湾、大岳、龙珠坑、南冲、张杨、车浦、官溪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蚕茧。. |
秩堂乡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二区、三区,1956年设乡,1958年为建苏公社,1961年析置秩堂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4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政府驻彭家祠。通公路。辖彭家祠、安坑、晓塘、合户、田湖、东首、马首、吉川、沂江、皇图、石龙、毗塘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油茶。. |
桃坑乡 |
茶陵县辖乡。1949年属五区、九区,1956年分属坑口乡、桃坑乡,1958年为万宝公社,1961年析置桃坑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1.3万。乡政府驻桃坑。通公路。村民有部分系明清时期迁移来的客家后裔。辖桃坑、邺坑、大汾、石潭、上坪、上芫、中芫、马溪、苇江、田和、夏乐、东江、坑口、中洞、南坑、西坑、大塘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松、杉、竹、油茶及竹木制品。. |
汉背办事处 |
汉背办事处位于茶陵县东北部,地处湘赣边境,距县城50千米。面积4.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000余人。辖枫树坪、市场街2个社区。央企湖南有色湘东钨业有限公司在辖区内。古汉公路与省道S320相连。矿产资源有钽、铌、钨、铜、锡、铁等。 【沿革】原湘东钨矿2000年因资源枯竭被列入国家破产项目,于2002年6月由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关闭破产,2003年3月破产终结。根据中办发[2000]11号文件精神,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2002年11月以原湘东钨矿部分矿领导和中层骨干14人为成员组成留守处,负责管理原湘东钨矿离退休职工和处理矿山破产后的有关遗留问题。破产终结后,湘东钨矿留守处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2003年6月设立了茶陵县汉背办事处,成立了0茶陵县汉背办事处委员会,与乡镇同等职责,负责管理汉背地区(原湘东钨矿)所有的党务及行政工作,人员主要由原留守处14人组成,并继续履行原留守处的职责(摘自株洲市政府网站名乡古镇栏目)。2005年底,总人口40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69人;市场街3200人、枫树坪23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