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株洲 >> 醴陵市 >> 来龙门街道

来龙门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来龙门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来龙门街道简介

   来龙门街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区东部。前身系1986年12月成立的原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当时辖区范围是东 至珊田、西至西山大桥、南至渌江桥、北至车顿桥,辖15个居委会,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88万人。1989年该办事处划出3个居委会归黄泥坳街道办事处管辖。1995年又划出4个居委会隶属城东街道办事处。1995年3月成立的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是东起城关出口花炮厂,西至新城商厦小巷,南自浙赣铁路与渌江大桥区间的沿江北侧,北至寨子岭。辖7个居委会、1.9平方公里面积,1.5万人口。2001年7月,撤消解放路、城东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来龙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区为原解放路、城东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共14个居委会,4.99万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当年10月,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机关从解放路段94号迁至解放路东段14号。2002年末,来龙门街道办事处辖14个居委会、113个居民小组,有13263户,45441人。2002年12月底,实行办事处带村体制,将原渌江乡所属珊田、东岸、丁家坊、上洲、马脑潭五个村整体划归来龙门街道办事处管辖。至此,来龙门街道办事处辖14个居委会,113个居-组,5个村,77个村民小组。有15788户,68539人。辖区内有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82家。辖区总面积33.75平方公里。周边分别与东堡乡、黄沙乡及阳三、西山、黄泥坳街道办事处相邻。
  -
  经济发展
  1991年辖区内有直属集体企业35家(原城东办事处33家、解放路办事处2家)。其中,工业13家、商业22家,职工总人数2418人。1993~1999年,先后有建筑陶瓷厂、电力电器厂、日杂经营部等13家企业被其它直属企业兼 并。同时,新增城东装饰公司、第二电瓷厂、砂石公司、打桩公司、新光伞厂、土建公司、预制场等11家股份制企业。期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兴办城区市场。1995年,投资200万元兴建城东集贸市场。1998年投资800万元对礼花弹厂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并引资6800万元利用该厂原址建设陶瓷花炮大市场(一期工程)。1998年,投资150万元在火车站北侧建成城东停车场。1999年,通过合资兴建了烈士塔综合市场。2002年,区街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3860万元,销售收入3725万元,有职工2630人。辖区内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2450万元,总销售近2亿元,有从业人员9167人。境内有湘东地区最大的陶瓷花炮市场,有鑫泰、文化商业广场2个服装家电大市场,有太一、金塔、烈士塔3个农贸大市场和1个食品批发大市场,有步步高、来龙门、佳佳旺、联华等超市、商场27家。各类商业汇聚在解放路一条街,有临街门店1400多个。2007年末实现产值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129万元,其中:完成中央两税2382万元,上划所得税932万元,地方工商税收3815万元。
  -
  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滨河路绿水相映,花红草绿,树木成荫,形成独特的绿色风光带。花园式的火车站广 场、珊田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化北路、励节路、中央商业广场、东风大酒店正在开发建设中。辖区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醴陵一中、醴陵四中等17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获得了省级园林式绿化先进单位。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7支社区文艺团体坚持了天天有演练,月月有活动。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和谐的新型城区基本形成。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抓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整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创文明卫生城市,争当文明市民”、“创省级文明卫生单位”、“评选十佳卫生红旗单位”及“最清洁户”等活动)。辖区内有20个机关单位先后获“省级文明卫生单位”称号。通过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有11个居委会成为“规范化三级居委会”。2001~2002年间,在居委会共组建社区文艺组织9个,社区服务机构10个。安排65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落实943户2300人的低保生活待遇。[1]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88万人 2.5平方公里 430281006 412000 -- 查看 来龙门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来龙门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来龙门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阳三街道

   阳三街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区东南部。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2005年)。辖阳三、渌江、向阳3 个社区,东门塘、泉湖、玉屏山、企石、阳东、立山、黄沙7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县阳路。106国道过境。浙赣、湘东铁路在此交会。南傍渌水。纪念地有李立三故居。1985年设阳三石街道。因位于市城区东部阳三石地带得名。1996年,面积3平方千米,人口1.5万,办事处驻阳三街,辖永胜、陶机、渌电、阳三、车站、县阳路、湘东7个居委会。2004年辖阳三、渌江、向阳3个社区,东门塘、泉湖、玉屏山、企石、阳东、立山6个行政村。2005年,将原黄沙乡的黄沙、黄沙洲2村划入阳三街道;调整后,阳三街道辖3个社区、8个行政村,总面积23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办事处驻县阳路。近年,该办事处被株洲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醴陵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经济实力五强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红旗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被醴陵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基层单位”;被醴陵市委办、政府办评为“档案史志工作先进单位”。   -   经济发展   是醴陵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辖区内拥有立三路、青云南路、泉湖路、醴陵大道等主干道, 320、106、上瑞高速横贯南北,浙赣复线、醴茶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辖区以炻瓷、日用瓷、箱包、机械、食品加工、房地产、物流为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33家,规模企业35家。 随着青云南路、醴陵大桥改造﹑立三汽车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的竣工,原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阳三石,逐渐发展成魅力无限的新兴城区。去年,该办事处工业总产值已达34亿元,5年增长了115%。加快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该办事处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都与企业“1+1”,带着真诚,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帮助企业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该市发改、企业、公安、商务、税务等部门,强化扶持和引导,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湖电﹑泰鑫﹑阳东电瓷等为代表的电瓷和日用瓷产业等传统产业优势稳健发展,以鸿嘉﹑康达﹑兴联﹑达越特﹑绿苑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和箱包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规模企业总产值由10.4亿元增加到28.4亿元,增幅达173%。辖区经济总量持续排在醴陵首位,被该市评为“五强街道”。   -   设施建设   整合荒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阳三石街道办事处大胆探索。 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 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该办事处投入200万元全面改造立三故居路。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围绕中心地带,打造宜居环境,全面完成了百富花园、富丽园、五环都会、财富铭城等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整修硬化12条小街小巷,建成阳东农贸市场;渌江大道三、四期拓宽火热推进,渌江防洪堤建设全面铺开,阳三路一期拆迁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青云南路﹑醴陵大桥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竣工,实现了辖区城市道路的畅通,拉开了辖区建设的骨架,阳三充满活力与魅力。近年,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6%;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新建、维修农田水利建设;阳东村实现组组通自来水,并成为全省首个使用天然气的村。 投入资金120万元,新建黄沙小学;投入100余万元改建泉湖小学校门、建设多媒体教室等。  

岳山街道

   岳山街道位于醴陵市区西南部。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5年)。辖南门、碧山、书院、财源塔4个社区,江源、河西、碧山岭、万宜、石门口、石成金、五里墩、滴水井、枫树塘9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左权路。106国道穿境而过,渌水流经境内。纪念地有左权将军纪念碑、民主革命烈士宁太一墓。名胜古迹有渌江书院、状元洲、红拂墓、财源塔。   -   沿革   1985年设西山街道。地处西山北麓,故名。1996年,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04万,办事处驻西山,辖桥南、南门、碧山、书院、仙源桥、石门口、潘家冲7个居委会。2004年辖南门、碧山、书院、财源塔4个社区,石湾、上甲、江源、西山、河西、碧山岭、万宜、石门口、石成金、五里墩、柳冲、滴水井12个行政村。2005年,将原转步乡的枫树塘村划入西山街道;调整后,西山街道辖4个社区、13个行政村,总面积38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办事处驻左权路。   -   邮编   412200  

国瓷街道

   黄泥坳街道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区西北部。面积33.8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2005年)。辖姜湾、车顿桥、国光、八里庵4个社区,五里牌、老龙井、石子岭、姜村、华塘、横 店、石椴7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龙凤路3号。106国道、醴浏铁路过境。名胜古迹有文笔峰,文昌阁。1985年设黄泥坳街道;因境内有黄泥坳居民区,故名。1996年,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2.6万,办事处驻车顿桥,辖车顿桥、国光、中和、八里庵、新村、新胜、姜湾、姜岭8个居委会。2004年辖姜湾、车顿桥、国光、八里庵4个社区,五里牌、老龙井、石子岭、姜村、五华庙5个行政村。2005年,将原板杉乡的横塘基、高家店、石塘庵、吴家段4个行政村划入黄泥坳街道;调整后,黄泥坳街道辖4个社区、9个行政村,总面积30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办事处驻龙凤路。2010年,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争一进百、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突出“三大战役”,全体干群同心协力,辖区单位创先争优,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完成了全年度各项工作指标任务,确保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年该办被评为株洲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我市抗洪救灾、行政执法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程曙光被评为株洲市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   经济发展   2010年,黄泥坳办事处对接园区发展,推进产业集群,突出企业服务,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全年实现企业生 产总值26.77亿元,较上年增长37.6%,其中规模企业产值完成11.8亿元,增长25.3%,工业固定资产投入9.8亿元,招商引资1.86亿元,引进企业3家,超额完成各项工业经济发展指标。2010年全年累计实现财政税收13461万元,其中工业园区上缴国税8000万元,地税1100万元;办事处本级地方财政税收3628.2万元,超额完成任务404.2万元,比上年度增加870.2万元,增长30%,国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完成847万元,顺利超收115万元,较上年增加233万元,增长36%。黄泥坳在确保时间任务同步的基础上,力争全年再次超收500万。全面启动和推动辖区的大小建设项目,使之成为效益基地,突出将星海明筑、瑞和新城、恒茂凯旋城、国瓷路、岳汝高速连接线、玉瓷路、李畋中路、320拓宽改造和“园中园”等房产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作为今年新的财源增长点,努力抓好建设协调,推动平稳施工,做好相关服务,争取项目创税2000万元,为顺利实现全年财政超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确保辖区大小企业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做到税收 “颗粒归仓”绝不外流。   -   城区建设   街道办事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做强西北、提升东南、整合中心”的思路,办事处要围绕“三创联动,城乡同治”,继续深化城市提质战役,将城北新区建设推向一个新 台阶。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举全办之力,突出做好辖区内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着力抓好主次干道、景点、广场、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加快老城区、城郊村、城郊结合部及城区出入口的绿化,推进新修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尤其是当前要抢抓绿化的最佳季节,完成城市园林绿化种植指标。另外,全面开展“我为醴陵大道栽棵树,我为绿色醴陵做贡献”活动。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该办上下全面参与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来,突出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想方设法解决姜岭老街马路市场问题,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程度。重点抓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创建工程,完善卫生基础设施,狠抓街巷环境卫生,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抓好岳汝连接线、醴潭—工业园互通两大连接线,启动玉瓷路、李畋中路、城北一路、寨子岭路四个项目建设,协助做好工业园区电瓷产业园、建筑陶瓷园、汽车配件园、釉下五彩创意园四大园中园和中南建材市场建设和发展,对接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1]  

来龙门街道

   来龙门街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区东部。前身系1986年12月成立的原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当时辖区范围是东 至珊田、西至西山大桥、南至渌江桥、北至车顿桥,辖15个居委会,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88万人。1989年该办事处划出3个居委会归黄泥坳街道办事处管辖。1995年又划出4个居委会隶属城东街道办事处。1995年3月成立的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是东起城关出口花炮厂,西至新城商厦小巷,南自浙赣铁路与渌江大桥区间的沿江北侧,北至寨子岭。辖7个居委会、1.9平方公里面积,1.5万人口。2001年7月,撤消解放路、城东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来龙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区为原解放路、城东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共14个居委会,4.99万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当年10月,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机关从解放路段94号迁至解放路东段14号。2002年末,来龙门街道办事处辖14个居委会、113个居民小组,有13263户,45441人。2002年12月底,实行办事处带村体制,将原渌江乡所属珊田、东岸、丁家坊、上洲、马脑潭五个村整体划归来龙门街道办事处管辖。至此,来龙门街道办事处辖14个居委会,113个居-组,5个村,77个村民小组。有15788户,68539人。辖区内有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82家。辖区总面积33.75平方公里。周边分别与东堡乡、黄沙乡及阳三、西山、黄泥坳街道办事处相邻。   -   经济发展   1991年辖区内有直属集体企业35家(原城东办事处33家、解放路办事处2家)。其中,工业13家、商业22家,职工总人数2418人。1993~1999年,先后有建筑陶瓷厂、电力电器厂、日杂经营部等13家企业被其它直属企业兼 并。同时,新增城东装饰公司、第二电瓷厂、砂石公司、打桩公司、新光伞厂、土建公司、预制场等11家股份制企业。期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兴办城区市场。1995年,投资200万元兴建城东集贸市场。1998年投资800万元对礼花弹厂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并引资6800万元利用该厂原址建设陶瓷花炮大市场(一期工程)。1998年,投资150万元在火车站北侧建成城东停车场。1999年,通过合资兴建了烈士塔综合市场。2002年,区街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3860万元,销售收入3725万元,有职工2630人。辖区内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2450万元,总销售近2亿元,有从业人员9167人。境内有湘东地区最大的陶瓷花炮市场,有鑫泰、文化商业广场2个服装家电大市场,有太一、金塔、烈士塔3个农贸大市场和1个食品批发大市场,有步步高、来龙门、佳佳旺、联华等超市、商场27家。各类商业汇聚在解放路一条街,有临街门店1400多个。2007年末实现产值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129万元,其中:完成中央两税2382万元,上划所得税932万元,地方工商税收3815万元。   -   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滨河路绿水相映,花红草绿,树木成荫,形成独特的绿色风光带。花园式的火车站广 场、珊田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化北路、励节路、中央商业广场、东风大酒店正在开发建设中。辖区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醴陵一中、醴陵四中等17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获得了省级园林式绿化先进单位。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7支社区文艺团体坚持了天天有演练,月月有活动。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和谐的新型城区基本形成。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抓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整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创文明卫生城市,争当文明市民”、“创省级文明卫生单位”、“评选十佳卫生红旗单位”及“最清洁户”等活动)。辖区内有20个机关单位先后获“省级文明卫生单位”称号。通过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有11个居委会成为“规范化三级居委会”。2001~2002年间,在居委会共组建社区文艺组织9个,社区服务机构10个。安排65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落实943户2300人的低保生活待遇。[1]  

李畋镇

  撤销富里、南桥2个镇,设立李畋镇   醴陵市辖镇。1950年属第一区,1956年设南桥乡,1958年改南桥公社,1961年析置南桥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31公里。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4.1万。镇0驻南桥。106国道与醴浏铁路(窄轨)贯穿境内。辖东塘、大草坪、星火、星湖、潼塘、里光、化主庙、裕民、联新、石笋、清水塔下、凤形、南桥、槠树、将塘、小洞、明兰、磨形、石溪、上西、光明、洪源、永兴、高峰、白果、花麦、磨刀28个村委会和紫苑、合欢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有原煤、烟花鞭炮、机制纸、电石、石灰、水泥、服装、砂金、化工材料、鞭炮机械等,是出口烟花主要产区之一。解放军高级将领陈明仁是此地人。.  

白兔潭镇

  醴陵市辖镇。1950年属第一区,1956年为兔潭乡,1958年属浦口公社,1961年析置白兔潭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距市区2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3.2万。镇0驻白兔潭。106国道贯穿境内。辖田心、氽汤溪、白市、古塘、尖山、洙塘、湖下、黄甲、乐塘、泉山、石庵、峤岭、蛇青、鲤鱼、水口、大山16个村委会和上街、中心、车站3个居委会。工业有花炮、印刷、造纸等行业,是花炮出口基地之一。镇0驻地为醴陵东部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  

浦口镇

  浦口镇位于湖南醴陵市东郊,距市区23公里, 醴浏铁路、106国道,冷金公路纵横穿越其中,全镇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3.9万,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过20亿万,其中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3万元,完成工商税收16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7%,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已达到100%和90%,70%的企业已进入了互联网,区内八平方公里的雪峰山区已经专家考证认定为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浦口镇是醴陵工业重镇,是省级星火密集区重要基地.全镇工业以鞭炮烟花、瓷电器、筑建材、瓷为四大支柱产业,起点规划建设了工业小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拥有各类企业110多家,1990年、1995年先后两次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 称号,2000年被评为工业小区""十强""乡镇。先后承担星火计划项目5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镇、村、组科技网络。    全镇以科技为先导,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建成了优质稻、早熟黄瓜、蔬菜育苗、珍惜食用菌四大生产基地.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生活逐步迈向小康,单是储蓄一项,全镇已达3亿多元。    跨入二十一世纪,镇党委、0以""-""重要思想为总揽,与时俱进,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的成绩,环境优美的敬老院在醴陵乡镇独一无二。 ""四大战略""和""448""工程的制订和实施,将使浦口镇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现在已由醴陵市人民0申报星火农村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示范镇。.  

王仙镇

  王仙镇地处醴陵东部,距城市中心14公里,辖19个村,3个居委会,人口近3万。辖区面积5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45亩,境内一○六国道和醴浏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王仙镇的农业以种植高产优质水稻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大面积种植大棚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正在起步,冲地区的店湾、李山等村凭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已经开发了以种植“景烈白兰”为主的苗木、花卉经济,店湾村分布着全国特有的“景烈白兰”高大树种600多株。目前,镇党委、0号召有条件的村大面积发展以种植“景烈白兰”为主的苗木、花卉经济。二○○三年全镇有“景烈白兰”苗木近300亩,预计明后两年将发展到500亩以上,成为株洲地区乃至全省的一个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王仙镇的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多年来一直是王仙对外推介的形象,曾被省、市誉为“王仙现象”。全镇沿一○六国道分布着近40家规模较大的生产电瓷、日用瓷、瓷泥加工、造纸业、烟花鞭炮、活塞环制造业为主要品种的厂家。这些厂家容纳了劳力近7000人,每年为国家创税逾千万元,其生产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等国。其中较著名的厂家有:仙凤瓷厂、仙狮瓷厂、王仙鞭炮烟花实业工厂、金辉纸业有限公司、鑫宇活塞环厂、新民瓷厂、瓷泥矿,这些企业为王仙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泗汾镇

  泗汾镇位于醴陵市南郊。东连沈潭镇、清水江乡,南接船湾镇,西与大障镇、嘉树乡毗邻,北面是孙家湾乡。总面积70.0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6960亩。其中:水田24372亩。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345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小组,9047户,37514人。其中:集镇常居非农业人口4249人。镇0所在地人民路8号。    泗汾镇为醴陵市历史上农业大镇,1985年经批准为醴陵市首批四个建制镇之一。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发展。为推进农村“三化”进程,2002年由醴陵市人民0正式确定为醴陵市东西南北四大重点发展建设中心集镇之一的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泗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泗汾镇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地势平坦,民风纯朴。106国道、湘东铁路自北向南纵贯全镇11个村,全长10公里。沈泗公路、泗嘉公路横穿泗汾12个村,全长11公里。镇0距醴陵市区15公里,10分种车程。泗汾历史上为株洲地区连接广东、江西两省的湘东重要通道。自来水厂供水可直达工业园区。确保居民、单位生产、生活用水。新建11万伏变电站,座落在园区内,电力充足。    改革开放后的泗汾镇,乡镇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镇拥有各类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5家。2002年完成工业产值6.8亿元。进入二十一世纪,泗汾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泗汾中心集镇二O二O年总体规划在全市四大中心集镇率先完成,规划用地4.5平方公里,发展控制区8.5平方公里,常居人口4.5万人。三纵四横的高标准方案,正式经专家审定获批。占地3000亩(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已正式批准列为醴陵市南部工业园主战场,享有醴陵市工业园同等优惠政策待遇。    二OO三年泗汾镇党委、0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是:全面启动“三项工程”,努力实现“一、二、三”增长。全面启动南部工业园发展工程;全面启动泗嘉公路拓宽硬化民心工程;全面启动泗汾综合大市场改造扩建形象工程。努力实现增加工商税收1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2000万元,新办三家规模工业企业。    你来泗汾发财,我求泗汾发展是泗汾人新的发展理念;三千亩正式规划工业园区是您兴业办厂的理想场地;零地价招商是泗汾人实施的优惠政策;全程跟踪服务是您成功的重要保证。.  

沈潭镇

  沈潭镇地处于醴陵南端,两省三县(市)交界之处,与江西萍乡、湖南攸县接壤,是国际杰出稻农、全国劳动模范瞿永寿的家乡.全镇辖21个村,3个居委会,6946户,人口26820人,镇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耕地1416公顷.有企业159家,以化工陶瓷为主体,醴陵市恒丰实业有限公司曾是陶瓷定点生产厂家。农业以养殖业为主体,是全市良种牲猪出口基地,全镇年出口牲猪2.5万头,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8户.    全镇工业以耐酸陶瓷为主体,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醴陵恒丰实业有限公司、醴陵市荷花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农业型企业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醴陵市恒洁实业有限公司、醴陵市世纪春花木公司初具规模,以""订单+客户""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两个企业年产值均在300万元以上。.  

船湾镇

  清水江乡与船湾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船湾镇   船湾镇位于醴陵市的南大门,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2.6万,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5.3亿元。服装和路桥工业是船湾的两大支柱产业,全镇拥有帅欧服饰、韶峰服饰、双双服饰、服装工业公司、海滨服饰、美玉服饰等上十家大中型服装企业和服装原辅材料供应商,共有注册服装厂家212家,从业人员4260人,是全国闻名的“服装城”。通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家工程总承包三级企业,下设10个程处,拥有从业人员4880人,承揽工程业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船湾是一块投资置业的沃土,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来船湾经商办厂。我们的口号是:“只要来船湾,一切好商量”。.  

明月镇

  贺家桥镇与大障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明月镇   醴陵市辖镇。1950年为第五区,1951年为第七区,1955年改称大障区,1956年为大障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31公里。面积65.6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白果洲、大障、盐山、朱潭坝、江边铺、双峰、泡塘、双桥、若口、柴冲、新鹅、罗夹口、虎形坡、柞子塘、麦田湾、双龙、木斗、荷花、东江、新陂、石冲、新联等23个村委会和庆贺、滨河、矿区3个居委会。矿藏有煤、钨、铅、锌、黑泥、陶泥等。建材、造纸、煤炭业发展较快,为市南部新兴工业城镇。农业主产水稻。特产辣椒,为省重点辣椒出口基地。.  

左权镇

  新阳乡与仙霞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左权镇   醴陵市辖镇。1950年属第八区,1951年属第十三区,1956年设仙霞乡,1958年属姚家坝公社,1961年为仙霞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0公里,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2.2万。镇政府驻莫家嘴。辖狮形岭、清安铺、丰收、周家冲、株山嘴、石龙山、篾织街、莫家嘴、仙霞寺、五支地、大屋昌、溪水、杉仙店、团山囹、高乐冲、赵家段、玉皇阁、潘家河、江家冲、东埠冲20个村委会和篾织街、莫家嘴2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等。盛产蔬菜、油茶、柑橘,为市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瓷泥质地优良。瓷业、防水建材业发达。.  

均楚镇

  均楚镇地处醴陵西部,距市区30公里,是全市规划建设的四个中心集镇之一。全镇辖17个村,2个居委会,160个村(居)民小组,4637户,21800人。全镇总面积69.29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现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集镇有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高中、中心卫生院各1所,占地2万平方米的大型集贸市场1个。    全镇工业以电瓷产业为龙头,形成了包装、印刷、建材、造纸、矿产、鞭炮等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共有大小工业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2002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540余万元。积级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建成优质良种有机茶基地500亩。 ""金盆牌""水性仿瓷涂料生产 ------均楚镇招商引资项目之一 仙桃化工涂料厂生产的水性仿瓷涂料--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GB/T9756-2001,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02139874·7,商标注册号3331453)。目前本产品正在申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产品绿色认证。产品环保性能好,具有特定的防潮、防霉变、耐洗擦的功能。且色度柔雅、平整如镜、手感好、经久耐用、抗老化等优越性能,本厂向社会隆重招商。.  

东富镇

  醴陵市辖乡。1949年属楚东乡,1950年属第三区,1951年属第四区,1956年为林仪乡,1958年属八里坳公社,1968年以纪念地东富寺改名为东富公社,1984年改东富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8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政府驻叉路口。辖栗村、西塘铺、包冲、普济庵、同桥、庵冲、楚东桥、新关、龙源冲、莲花村、花木村、东富、承天桥、高塘、毛江桥、早禾塘、小洞塘、石坝上、北冲、西林、大星塘、四柱坪、杨梅塘、凤仪塘、台子上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鞭炮、耐火材料、皮鞋、印刷、纸质包装箱、水泥制品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东富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毛泽东考察湖南农-动时的旧址。.  

石亭镇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七区,1951年属第九区,1953年属第十区,1956年为石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36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政府驻茶子山。渌江流经境内,四季通航。株醴公路贯穿其境。辖永红、排口冲、黎桥、樟树、新山、中塘、长塘、苏塘、林场、扁担山、苏家垅、兴蒿、渔潭洲、老屋塘、石塘岭、塘山口、黎家洞、石亭镇18个村委会。为市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地。乡镇企业有瓷业、鞭炮、石灰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盛产茶油、柑橘等。市属石亭水电站设境内。.  

茶山镇

  神福港镇与栗山坝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茶山镇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七区,1951年属第八区,1956年为神福港乡,1958年属茶山公社,1961年为神福港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2万。乡政府驻神福港。辖铁河口、江边山、松阳渡、枫树山、汤家坪、神塘、泉塘、长沙岭、檀山、神福港、西圹坪、流水滩、大溪垅、铺湾、石排冲、神福港镇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制瓷、鞭炮等厂。药糖生产历史悠久。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等。特产茶油。渌江河南岸为市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  

孙家湾镇

  孙家湾乡位于醴陵南部,乡域面积52.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万余人。    近年来,乡党委、0紧扣“引资兴乡、工业富民”主题,加速推进“一园二区三线”(即南部工业园,快活岭、龙虎湾工业小区,G106国道、桎马线、袁泗线)工业化进程。2005年,新引进企业4家,境内企业达110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并形成了以陶瓷、鞭炮烟花、耐火材料、彩印包装、防水材料等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完成工商税收1523.8万元,其中完成工商税收137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2元。.  

嘉树镇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五区,1956年为嘉树乡,1958年属泗汾公社,1961年析置嘉树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17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2.03万。乡0驻蜡树下。辖罗冲、儒塘、渗塘、杉仙、枫林、玲珑、嘉树、温塘、荷树、荆林、乌石、玉茶、冷水潭、里都、上长水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工业瓷、日用陶瓷、鞭炮、油膏、水磨石及煤行。农业主产水稻、茶叶。.  

官庄镇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十一区,1955年为官庄区,1956年为官庄乡,1958年为桃花公社,1961年为官庄区,1984年改乡,1995年将小横江、桃花、瓦子坪3个乡并入官庄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35公里,面积183.8平方公里,人口2.1万。乡政府驻涧江。辖长连、涧江、长潭、金兰寺、新桥、枧冲、沙田、芦佛岭、雷打石、别凡、鹅颈、楠竹、中横、小横、勒坡、洞冲、桃花、利川、青龙嘴、三联、小杨坑、白鹤寺、龙形山、方竹园、大杨坑、七眼塘、潭塘、桥背、团山背、大口坪、袁家庄、瓦子坪、赵公山、半边山、纱帽尖、黄丝坑36个村委会。茶油。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盛产木材,有水力发电站。境内有官庄水库。是现代军事家、爱国将领程潜的故乡。.  

枫林镇

  枫林市乡与黄獭嘴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枫林镇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十一区,1951年属第十四区。1956年为枫林市乡,1958年属黄獭嘴公社,1961年析置枫林市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28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0驻五石。辖唐家坳、白眉冲、黄村、蒋家桥、太阳桥、五石、马家冲、井湾、分水坳、佑冲、龙潭桥、班冲、肖家冲、枫林市、新庄、青龙、长乐17个村委会。瓷业较发达。盛产木材、鞭炮。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茶叶等。.    枫林市乡位于醴陵市北部,距醴陵市区22公里,地势北高且多丘陵,向南延伸为丘岗区。东北连接官庄乡,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面积50.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33公顷、林地2986公顷,辖9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乡0驻地五石村。    枫林市乡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醴陵北乡交通枢组。地处株、醴、浏三县市结合部,东北连接官庄乡,南达黄达嘴镇,西靠株洲县,北抵浏阳市。五杨公路直通株洲,醴官线直达醴陵城区,莲易、上瑞高速穿境而过。特别是现在与上瑞高速互通线正在加紧修建,这条连接线的通车使得从枫林市乘车到株洲市区只需要30分   钟,将大大推动醴陵北乡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境内交通发达,出行方便,已开通至株洲市的第12路公交车和醴陵城区的农村客运班车。    枫林市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全乡农业产业结构已逐步调整,境内生猪、黑山养、鲜鱼、家禽、反季节蔬菜、菜油、茶叶、柑橘等种养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同时拥有国外松基地1300公顷。    枫林市乡全力倾情打造“和谐、平安、富裕枫林市”。    为进一步发展枫林市乡经济,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枫林市乡党委、0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服务,得到了境内15家企业的高度好评。    现在枫林市乡在上瑞高速互通连接线附近储备了部分土地,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洽淡、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东堡乡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三区,1956年为东堡乡,1958年属王仙公社,1961年析置东堡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8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4万。乡0驻黄土坳。辖竹湖、柘塘坪、樟段、东堡、新庵、土埠桥、大塘坳、大顺、甑皮蛉、沩山、仙源11个村委会。乡镇工业的主要产品有电瓷、鞭炮、日用瓷、耐火材料、砾瓦、水泥制品等。境内耐火石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瓷泥矿分布广,含氧化铁较少,为全市瓷泥之冠。1958年建成的望仙桥水库,融灌溉、养鱼、旅游为一体。名胜古迹“古洞天”为道家佛地。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  

板杉乡

  醴陵市辖乡。1950年属第八区,1951年属第十一区,1955年改板杉区,1956年设板杉乡,1958年属板杉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53.3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0驻长坡口。浙赣铁路过境并设板杉铺站。320国道横贯南北。辖横塘基、黄泥坳、高家店、株树下、土珠岭、高塘冲、黄鳝冲、杨家湾、横燕、大石桥、吴家段、石塘庵、竹花山、颂佳冲、和平、上坪、红光、夏坪桥、东桥、松梓坪、茶子山、井头冲22个村委会。盛产瓷泥、河沙,瓷业发达。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等。.  


来龙门街道特产大全




来龙门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