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石潭镇一九九五年四月以前属石潭区管辖,四月以后,根据县人民政府决定,撤区并乡,组建新镇,所辖原古城、白托、列家桥三乡和石潭建制镇。位处湘潭县西部边陲,西与湘乡市接壤,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活跃,自古便为繁华之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为湘潭县“鱼米之乡”,素有“五马奔槽”的盛名,更是人文俊美、良才辈出,素享“人杰地灵”之美誉。总面积124.87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42个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民小组,19185户。至2005年总人口已达7064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63219人,占人口总数的89.48%。有耕地4154.66公顷,是湘潭县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由1995年的51267吨提高到2005年的55774吨。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21424.72万元增加到2005年56850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3311元。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总产值达75000万元。人民煤矿、石潭水泥厂、湘潭兴农配肥厂、鸿峰化工厂、湘帅压滤板制品厂、精诚玻璃厂、三星化工厂、宇通运输公司、安泰自来水公司、三维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实力雄厚,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庭院经济为辅,全镇普及优质杂交稻面积78700亩,八角村“走四方”牌香菇、文佳村黄栀子基地、白托苗圃场各显其能。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规范立镇,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会同县建筑设计院编制了《1999年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城区规划面积为4.2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区、新区等2.2平方公里的小城区面积建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4.87平方公里 | 430321112 | 411100 | 0732 | 查看 石潭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易俗河镇 |
梅林桥镇、易俗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易俗河镇 湘潭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置易俗镇,1993年划入易俗河和上马两乡成今境域。位于县境东北部,距湘潭市9公里,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万。镇政府驻雪松路。107国道经此。辖烟塘、京竹、山塘、青狮、赋江、杨溪埠、樟树、河州、银塘、杉荫、金霞、赤湖、八角、青光、上马、云垅、水竹湾17个村委会和砚井、城塘、牛头岭、花果山、湘江路、水上、百花、赵家洲、吴家巷、南塘、富豪阁、凤形山1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化工、造纸、船舶、棉织、皮件等厂。农业主产稻谷,兼产湘莲、棉花、茶叶。赋江村是革命先烈罗亦农的故里。. |
谭家山镇 |
谭家山镇地处易俗河县城正南15公里,107国道从北向南穿境而过(境内6.8公里),正好把该镇划为东西两片,霞峰、石马峰对峙而立,群山簇拥,山、水、田、林、路相交,属丘陵区。从地图上看,呈金龟状,北接梅林桥镇,南连中路铺镇,西与射埠镇接壤,东和株州县三门、雷打石、古岳峰三个乡镇毗邻,湘潭矿业有限公司插驻其中。95年原谭家山镇同长岭铺乡合并,总面积100.45平方公里,未设管区,直辖28个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50586人,其中非农人口11915人,农业人口38671人。耕地面积4.21万亩,其中水田3.38779万亩,林地6.29万亩。农业以水稻、牲猪为主要产品。该地煤炭、石灰石资源丰富,工业以煤炭产业为主,带动二三产业联动,是一个旱涝保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谭家山镇是1995年5月撤区并乡时由原谭家山镇同原长岭铺乡合并而来,总面积100.45平方公里。 谭家山镇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要求,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主题,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全镇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达4000多万元,通过盘活长岭瓷厂等集体企业闲置资产,形成规模工业企业9家。在年产原煤达40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煤炭加工企业。焦化厂、精洗煤企业延伸了煤碳产业链。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7.1%的速度递增,入库税金由2000年的1067.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467.66万元。2005年,企业总产值达146850万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我镇耕地面积35800亩。200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水稻种植面积65000亩,其中优质稻面积达36000亩,高档优质稻谷12000亩。落实定单农业6000亩,完成新造林任务1050亩。全年生猪出栏10.05万头,出笼家禽51万羽,出栏肉兔8.5万只,黑山羊4820头。 三、城镇建设进展较快。全镇以土地庙集镇亮化为中心,以镇区道路建设为基础,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
中路铺镇 |
湘潭县辖镇。1953年为中路铺区,1956年置中路铺乡,1958年属火箭公社,1959年改中路铺公社,1985年建镇。镇政府驻茶园湾。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182.3平方公里,人口5.9万。107国道经此。辖凤形山、田垅、中路铺、金银、杨家湾、潭湖、双云、双江坝、碧云、茅塘、柳桥、白泉、傩塘、竹冲、南冲、柱塘、贺塘、火口岭、石狮、上田冲、拗柴、佛祖岭、太平、水口桥、天螺、银泉、荷塘、响古、枧桥、蛇形、桃树、群力、中南、卫星、大湾桥、金石、永红、菱角、中云39个村委会和凤形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造纸、金属制品、水玻璃等厂和矽砂矿。农业主产稻谷,兼产西瓜、湘莲。菱角村的长塘为语言学家黎锦熙和音乐家黎锦晖的故里。. |
茶恩寺镇 |
湘潭县辖镇。1952年置茶恩乡,1956年改茶恩寺乡,1958年属火箭公社,1961年改茶恩寺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3.5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4.5万。镇政府驻狮形山。107国道经此。辖上丰、樊田、吴家、龙井、护湘、双阳、茶恩、熊市、青坪、扶桥、茶花、荷月、金宝冲、双江、花房、弄子口、樟树湾、金坪、泉坪、双凤、星月、回龙、棠花、花桥、湘衡、复兴、千家、晓花、杨溪、东山冲、柏塘湾31个村委会和富茶居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冶炼、竹器等厂。新兴的竹器产品市场闻名省内外。农业主产稻谷,兼产板栗、生猪。在境南与 , 衡山县交界处有著名的“护湘关”,现辟为避署山庄。荷月村齐家老屋为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故居。. |
河口镇 |
湘潭县辖镇。1953年置河口乡,1958年属钢铁公社,1961年改河口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3公里,面积93.9平方公里,人口4.3万。107国道和潭花公路贯穿镇境。镇政府驻双槽门。辖齐力、河口、月形、先进、枫树冲、双板桥、中湾、白米、太和、三联、山湖、古塘桥、易佳坝、京竹山、大坝、新新、西林、青石冲、董泉、枫树、石湾、林泉、桐家坝、上星桥、柴塘、杨基、芦花、高司、红旗、天白、双江口、沙泉、陶仑、莲砵、友余35个村委会和新街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业机械、水泥电杆等厂。农业主产稻谷、湘莲,兼产鲜鱼、生猪、木材。. |
射埠镇 |
射埠镇位于湘潭县腹部地带,涓水中游,与河口、梅林桥、谭家山、中路铺、锦石、乌石、花石、石潭八乡镇毗邻。镇区面积3.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7034人,潭花、韶井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境内盛产茶油,为有名的茶油之乡,矿产丰富,蕴藏着铁矿石、石灰石、黄金、矽砂等矿产资源,是湘潭县面积第二大,人口第二多的大乡大镇。 镇辖5个管区,5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面积170.96平方公里,总人口63169人,其中农业人口61460人,非农业人口1709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66382.75亩,其中水田62099.5亩,旱土4283.25亩,山地面积12.96万亩。现有规模企业5家。现有学校29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2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基层党支部70个,党员2240人。 新世纪,新起点,射埠党委、人大、政府一班人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射埠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重点狠抓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镇属及驻镇有以下单位:党政办、司法所、综治办、民政所、企业办、财政所、计育办、经管站、统计站、审计站、有线台、文化站、督查室、信访办、农技站、林业站、水管站、韶灌站、畜牧站、工会、团委、妇联、中心卫生院、中心派出所、法庭、交管站、农机站、供电所、工商所、税务所、邮电局、电信局、新华书店、水文站、呤江管理所、劳动保障站、县八中、联校、信用社、农行营业所等单位。 建镇以来,在历任射埠镇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射埠人民利用优势人力、物力资源,深化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引进外资,射埠镇经济得以快速发展。1995年,射埠镇完成国税、地税和财政收入分别为157.6 万元95.7万元和231.7 万元;农业总产值1.01亿元,农业增加值0.62亿元,人平纯收入仅为952元; 乡镇企业总产值为30205.8 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为10231万元,年创利税 740 万元。至2001年,射埠镇完成国税、地税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7.5 万元、129 万元和296.125 万元,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人平纯收入达到1.213 亿元、0.75亿元和 1380元,而到2005年底,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820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26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完成13600万元;. |
花石镇 |
龙口乡、花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花石镇,并将排头乡的桐梓、红卫、中加3个建制村成建制划归新设立的花石镇管辖; 花石镇位于湘潭县的西南部,坐落于东经361--112o1,北纬27o1--o361。南界茶恩寺,北抵射埠,东至紫荆山,西连排头,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拨425.70米。总面积为13340公顷,城镇面积为360公顷,有水田2750公顷,旱地74公顷,林地7357公顷,水面119公顷。辖3个管区,31个村,2个居委会,564个村民小组,14165户,54941人。. |
青山桥镇 |
青山桥镇地处湘潭县西南边陲,2006年度人口总数46788人,总面积10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00亩,林地面积7609.5亩,辖区内富含丰富的矿泉水、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平均气温17.5℃,年降水1300毫升,属于典型的湘中丘陵气候。 2006年,青山桥青山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攻 青山桥镇田埂道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努力工作,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实现了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共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农业总产值1.8亿元,工业总产值1.77亿元,第三产业0.93亿元,三产业比为4:4:2。粮食播种面积6.2万亩,粮食总量达3.12万吨,推广高档优质稻4万亩,种植油菜4100亩,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有规模养殖127家。出栏生猪11.58万头,家禽14.28万羽,鲜鱼1155.5吨。 植树造林2260亩,竹林低改1280亩,退耕还林2000余亩,新增各种农业机械2462台,机收面积达3万余亩,机收率达30%,组织劳务输出8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8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45元,同比增长11.2%。2006年,共完成国家税收任务250万元,共完成招商引资总任务3240万元,规模工业投入1230万元。青山桥镇共有工业企业170余家,规模企业6家,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有鞋业生产厂家138家,比2005年新增60家,年产皮鞋400万双,年产值1.5亿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搞好三个示范村(高山、富石、新阳)的建设基础上,在青山桥镇40个村全面铺开。投资300万元完成青霞公路第一期8公里的硬化指标;新修通村公路22公里;硬化村级公路25公里;新修水利工程490处;建沼气池60个;26个村已完成农网改造;投入30多万元将原晓南管区改造成面积3800平方米,能容纳50个老人集中居住的花园式敬老院;投入28万元将原青山管区改造成计生办公大楼;重新启动矿泉水企业,注册为“青山龙泉”,于2006年7月投产上市;打造鞋业工业园,促进板块经济建设,一期工程开发180亩,引进5家鞋业生产厂家入园。 出生人口514人,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计内率达94.57%,性别比110。共落实282个困难对象、贫困家庭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投资30余万元对青山电视台进行技术改造,电视节目增加到40余套。青山桥镇共有3829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4.5%。成功召开工商联青山桥分会第二次换届工作会议,并选举产生新一届的工商联合会负责人。成功组织召开第四次-会,选举出新一届党委班子。2006年青山桥镇的综治工作再次被县综治委评为先进单位,板块经济建设被县里授予一等奖。 - 历史沿革 宋朝庆元一年(1195),“昌山之竹开花结实,取治之始稻谷,每石得米4—5斗,掺粳熬为汤,香与粳同。贩粜于市,谷价为平。”清朝嘉庆三年(1798)昌山之竹再次结实。 - 行政区划 青山桥镇辖:青山居委会;青山桥、新铺、晓南、上方、沙林、大河、草衣、松柏、扶冲、燕岩村、四境、高山寺、高屯、凤坪、和家、新阳、马栏、龙书、龙安、菖塘、富石、富晓、观山、三富、群强、心田、桥头、光福、联兴、爱国、石板塘、龙舞、大仓、石塘、鳌鱼、霞岭、金狮、天堂、高青、石门40个村委会。 - 人口分布 青山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占总人数的99.76%,此外还有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水族、回族 青山桥镇志愿者、侗族、瑶族、彝族、黎族、壮族。本地姓氏人口最多的是赵氏,其次是朱氏,有复姓三个分别为伍赵、欧阳、端木(章木),赵氏包括赵氏和伍赵氏。伍赵始祖于伍文英,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荷溪来湘潭县十四者道贯咀千户塅,给赵远芳为子,复姓伍赵。 - 河流水利 镇内河流叫青山河(现在多叫涓水或涓江),是涓江的支流,发源于石鼓顶山峰村,纳双河、山田冲、普冲水、红水、福霞水、云霞水、欧冲水、摹古石、西冲、昌山、曾罗冲、万家水、四路港水等,形成一个树枝状,向心状水系,从中部穿过经晓南出境,流入龙口乡。湘莲于1976年试种,到1983年规模渐渐扩大,到1987年仅石鼓镇就种植湘莲3186亩,总产壳莲318吨,亩均100公斤。以后面积直线下降,至1998年,整个石鼓镇只有湘莲280亩,总产壳莲21吨,亩均75公斤。 - 手工业 本地手工业历史悠久,只随时代而变迁,具有地方特色,原有的制伞业,制笔业,纺织业走向衰落,有的甚至停止。建筑业作为本镇历史最久,综合性强的一种手工业,历代以来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此外皮鞋业是镇域七十年代后新兴的手工业,使青山地区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皮鞋之乡。 - 经济发展 青山桥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距湘潭县城70公里,有湘潭县“西藏地区”之称。东与排头乡、龙口乡接壤,西靠双峰县荷叶镇,北接分水乡,南到衡山县长青乡。青山桥镇总面积10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60.8亩,其中水田面积31795.8亩,旱地面积1965亩。辖40个村。1个居委会。47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11097户,45893人,其中农业人口43898人。1995年5月,由原青山桥镇、霞岭乡、晓南乡合并而成,青山桥镇政府位于青山村金盆组,是青山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山桥镇分别与湘乡、衡山、双峰接壤,交通便利。属典型的湘中低山丘陵区,海拔均在100米左右,山圆坡缓,连绵起 青山桥镇鸟瞰伏,自西向东夹盆地于中。历有“金盆”之称,便自成农工商汇集之地,发展成拥有镇区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的50个省重点建制镇之一。镇内矿产资源丰富,高山一带蕴含丰富的石膏矿藏,观山一带的石灰矿也很丰富,更有三富、富石、富晓一带地底蕴藏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富村的青山龙泉现已普及省市县。青山桥镇拥有150余家皮鞋厂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皮鞋400万双,年产值2亿元。通过IS09001认证的“涓江”牌皮鞋公司荣获湖南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和“湘潭市名牌产品”称号,同时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真皮标志。青山桥镇培养了以皮鞋产业为龙头,以青山木业、富石肉联厂、青山龙泉、昌峰农机厂等企业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结构。昌峰农机价格实惠,耐用,远销全国各地。此外,青山桥镇是湘潭县唯一拥有电视台的乡镇。 2001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产业兴镇”的总体要求,精心部署和开展工作,推动青山桥镇小城镇进入“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的快速发展轨道。融资1200万元建成专业门面200个、固定摊位300个、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立足本镇的实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的水稻种植为多种经济作物与水稻并存,种植经济作物17300亩,其中农民种植油茶和板栗的积极性极高,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效。 2002年,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争取国家投资615万元在高山、晓南、大河、上方村进行节水农业综合开发。并加快了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步伐,青山桥镇40个村全部通上电话,增加电话用户近2000户。同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筑巢引风,共引进五个项目,招商引资到位1350万元,外引内联2750万元。 2003年,政府坚持科教兴镇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改造中小学危房,重点对霞岭中学和新铺小学近3000平方米的危房进行改造,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是年10月7日晚,高青村周俭坤一家四口被石鼓镇四路村赵声稳所杀,歹徒杀人后潜逃,2005年10月15日在浙江省安县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于2006年执行死刑。 2004年镇、村干部认真践行“-”重要思想,一切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全面落实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每件实事。政府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两补一降”等扶农支农政策,青山桥镇增收近500万元。投资40万元将石门小学改建成石门时代阳光希望小学 2005年,党委、政府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项目建设以帐收纳感引资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积极拓展招商的载体和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狠抓招商引资。是年用了2个月的时间在易俗河和长沙组织青山籍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进行招商引资,取得很好的成效。新增规模企业1家,改制企业1个,招商引资3960万元。通过多渠道筹资200万元建好了一栋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善了机关干部的办公条件,了却了多届政府领导的心愿。还投入50万元增铺下水设施3000米,投入380万元对城网进行改造,可以保证镇区10年发展的用电量,投入20万元对镇区内进行亮化、绿化、净化和美化。 2006年,青山桥镇党委、政府按照“项目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镇”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皮鞋产业为支撑的青山板块经济,共投入600万元平整土地120亩建设皮鞋工业园,工业园先后完成土地规划、报批、平整、划地等程序,引进5家企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产业的聚集,周边很多皮鞋厂家也纷纷做大做强。还投资50万元,将原晓南管区打造成面积3800平方米,可容纳80人集中居住的花园式敬老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抓好高山、富石2个示范村的建设,通过以点带面,使青山桥镇成为乡风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乡镇。是年,完成25个村的农网改造,硬化村级公路22公里,新修村级公里25公里。投入410万元兴修水利工程490处。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联兴村建立了100亩的板栗种植基地。 - 林业情况 土壤为含铁铝较多的红壤,偏酸性,肥力较低,山地种有马尾松、杉木、油茶、油桐、楠竹等,常绿阔叶林主要 有樟树、冬青、棕树,落叶阔叶林有枫树、梓树、泡桐、栗树、槐树、木诸树,竹类有楠竹、斑竹、丛竹、箭竹、菖竹、紫竹、实心竹,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桎木,石木诸、杜鹃、黄荆、白茅、黄厄,野生动物有獐、野猪、黄鼠狼、猢狸、野兔、喜鹊、乌鸦、老鹰、长尾鸟、杜鹃、鹧鸪、啄木鸟、布谷鸟、野鸭、白鹭、翠鸟、白头翁、鹡鴒、野鸡、竹鸡、八哥、禾鸡、猫头鹰、落山鸡、鳖等。 - 矿产资源 本镇矿产有明道乡的花岗岩,观山村的生石灰,青山桥的铀235(因环境问题不能开采)。②镇内有万家村、周家大岭的石材经机械逐磨,形成坚定美观的板材,远销省内外各地。海云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些石斧、石镞以及一些陶片。此外还发现了一批古墓葬,其中竹塘村竹叶塘墓群、屋场山墓群,高家坪村大瓦屋墓群,万家村湾背山墓群,将军村祠堂岭墓群,珠山村赵家坪后山墓群,栗山村三河墓群,五家嘴村船形山墓群,森梅村门前山墓群,这一些都是东汉时期的墓群。此外还有东汉——晋代墓群在道贯村虾公塘。这些古墓葬,多露砖室墓,砖呈青灰色,饰菱形网纹、文格纹、布纹陶罐、布纹陶坛等文物。在虾公塘墓群,墓砖侧印“张师”等字。本镇有定海寺、昌福寺、雷祖殿、紫云庵、南云庵、半山亭、石龙寺、两湘亭、稍息亭、优钵寺、森林寺、天符庙、青龙庵等古建筑。此外还有晚清四川提学使赵霖故居,赵启墓位于栗山嘴村桐子屋场后山,与其祖父赵照德合葬。祖墓筑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赵启霖墓筑于1935年11月,至今保存完好。这位清朝遗老所书的“凤集高梧”的匾额至今悬挂在县六中教学楼。 - 旅游景点 青山桥既可以泛指歇马、石鼓、明道、环山、分水、较场、青山桥、霞岭、晓南、松柏桥即青山十乡,也可指青山桥、霞岭、晓南,还可以特指青山桥街上,①青山桥镇最高峰为昌山锋鳌峰,高755.1米,是湘潭县第一高峰,同时也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昌山九景分别为仙女峰、观音寨、香炉寨、三碗斋饭、太公钓鱼、锦鳌山、青龙岭、北斗坨、匕斗槽(也叫匕星岩)。此外还有龙洞、赵启霖曾作一首对联《题昌山九景》“仙女拜观音,手捧香炉,头顶三碗斋饭,太公钓锦鳌,身骑青龙,脚踏北斗匕星。” |
石鼓镇 |
石鼓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与湘乡市、双峰县接壤,东南毗邻青山桥镇,东北接分水乡,总面积为96.5平方公里。全镇辖歇马、石鼓、明道三个管区,有34个村、1个居委会,13756户,总人口49645人。耕地面积为38753亩,其中水田35142亩、旱土3611亩。 石鼓镇边贸交易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距320国道仅15公里) ,环境优美,无工业“三废”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 石鼓镇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座落在石鼓镇与双峰县交界处的昌山巍然屹立、气势磅礴;奇峦叠嶂、蔚为大观,方圆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的最高峰。其主峰锦鳖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还有昌山西走的分支铜梁山,海拔613米,其峰云雾盘绕、风景秀美,有石龙寺、两湘亭、铜梁水库、曹家坳瀑布、曾国藩稍息亭、大三弯、顶峰等多处景点,其铜梁水库建于1958年,是湘潭县位置最高的小(一)型水库。库内绿水粼粼、碧波荡漾,乌龟山浮于水中,水面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石鼓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大理石贮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农业主导产业以特色红薯、旅游伞业、无公害生猪和优质水稻为主。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发展特色红薯6250亩,并全部实现订单生产;发展旅游伞生产企业和专业作坊40余家,从业人数达1100余人;已建立了一个3万亩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并长期与天稷米业和弘达米业公司签订高价回收合同;工业企业有湘潭市电线电缆厂、歇马造纸厂、金川塑胶厂、电热合金丝厂、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弘达米业公司、灿焱环保木炭等骨干企业。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327万元,工业总产值14967万元,财政总收入为544.8万元,人平纯收入1992元。 近年来,石鼓镇党委政府秉承“绿色石鼓”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石鼓”品牌,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建好一个市场,繁荣两大产业,确保三个重点,办好四件实事”为工作重心,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了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
云湖桥镇 |
云湖桥镇位于湘潭市以西,与湘乡市、韶山市毗邻,是整个湘潭的西大门。面积12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780人,其中城镇人口16784人。云湖桥镇工业基础雄厚,2005年底,全镇有工业企业480多家,其中500万以上规模工业企业11家,实现产值5.4亿,实现利润1700万,完成税收700多万。此外,云湖桥镇还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企业自发与政府引导形成的产业优势,现分述如下: 一、区位优势 云湖桥镇位于湘潭市西郊,距湘潭市区17公里,沿三二O国道(上海-昆明)往湘潭市只有十多分钟车程。三二O国道在我镇北部横贯境中,向东通往长沙、株洲、湘潭,向西通往娄底、邵阳。二O八省道(湘潭-益阳,经韶山)与三二O国道在我镇七里铺地段相交,形成一个炙手可热的“黄金三角”,由七里铺往韶山,只有26分里。上瑞高速公路从我镇境内通过,且在我镇的向红地段有通往韶山的出口,由向红至韶山仅有16公里,十分钟车程。现在江南与韶山的连接线正在建设之中,建成之后,我镇物资的进出将更加方便。 铁路方面,湘黔线(长沙-贵阳)从我镇经过,并且拥有湘潭县唯一一家货站。每年我镇的各种产品由此送出,各种消耗品由此进入我镇。该货站年吞吐能力达100多万吨,为我镇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我镇还处于韶山、乌石(-故居)、花明楼(-故居)三角的中心地带,是往返三地的必经之地。 二、资源优势 我镇资源优势明显,在镇区范围内,已探明有大量煤(烟煤)、石灰石、硅石、硅土、海泡石存在,储量丰富,易于采掘。农产品资源方面,稻谷播种面积8万多亩,年生产量4万余吨,其它经济作物如玉米、湘莲、红薯等播种面积3万亩。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年出笼家禽33万羽,水产品年产量1760吨。另外,我镇因为区位优势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许多国有企业如物探队、煤炭四处等都落户于我镇,实行市场经济后,这些企业多数撤离,留下了许多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等。这些地方大多地理条件好,水、电、路三通,厂房保存完好,可以不加改造就直接投入使用,这种闲置资源也是我镇的一大优势。. |
石潭镇 |
湘潭县石潭镇一九九五年四月以前属石潭区管辖,四月以后,根据县人民政府决定,撤区并乡,组建新镇,所辖原古城、白托、列家桥三乡和石潭建制镇。位处湘潭县西部边陲,西与湘乡市接壤,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活跃,自古便为繁华之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为湘潭县“鱼米之乡”,素有“五马奔槽”的盛名,更是人文俊美、良才辈出,素享“人杰地灵”之美誉。总面积124.87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42个村、4个居委会、630个村民小组,19185户。至2005年总人口已达7064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63219人,占人口总数的89.48%。有耕地4154.66公顷,是湘潭县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由1995年的51267吨提高到2005年的55774吨。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21424.72万元增加到2005年56850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3311元。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总产值达75000万元。人民煤矿、石潭水泥厂、湘潭兴农配肥厂、鸿峰化工厂、湘帅压滤板制品厂、精诚玻璃厂、三星化工厂、宇通运输公司、安泰自来水公司、三维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实力雄厚,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庭院经济为辅,全镇普及优质杂交稻面积78700亩,八角村“走四方”牌香菇、文佳村黄栀子基地、白托苗圃场各显其能。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规范立镇,镇党委、镇人民政府会同县建筑设计院编制了《1999年至2020年石潭镇城镇建设远景规划》,城区规划面积为4.2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区、新区等2.2平方公里的小城区面积建设。. |
杨嘉桥镇 |
杨嘉桥镇是湘潭县15个建制镇之一,1995年由原河口区的杨嘉桥镇、峡山口乡和原石潭区的雁坪乡、荆州乡合并而成,是湘潭县唯一跨区撤并的乡镇。杨嘉桥镇位于湘潭县西部,涟水河畔,距市、县城较近,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杨嘉桥、峡山口、荆州、雁坪4个管区,4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73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小组。2006年年底人口60929人,16103户。 杨嘉桥镇的名称由来已久,因当地邓家坝村有一杨嘉桥,日久形成地名, 杨嘉桥镇并逐步形成集市。解放后,曾一度被划为杨嘉桥镇。1961年夏,杨嘉桥公社旧址由周民祠绣房搬至杨嘉桥电厂街再度新建社房,坐落在现邓家坝小学西北面(今镇政府办公场所)。1984年2月,杨嘉桥公社改称杨嘉桥镇,隶属河口区。1995年4月26日,河口区的杨嘉桥镇、峡山口乡和石潭镇的雁坪乡、荆州乡合并成新的杨嘉桥镇。 - 自然地理 杨嘉桥镇位于湘潭县城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分列着虎行山、黑山、金盆岭三列小山脉,三列小山脉夹杂形成丘陵山地地貌;北部涟水河发源于双峰县洋潭水库, 杨嘉桥镇流经全镇境内24.8公里,注入湘江;列雁金河发源于乌石镇,流经全镇境内约6公里,于杨嘉桥镇洪托、洪坪两村间流入涟水河。虎行山、黑山、金盆岭山三列小山脉自南向北延伸,在北边涟水河畔形成冲积平原。全镇最高处为黑山,海拔110米。丘陵、山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30%,农田5.9万多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60%,河流平原占全镇土地面积的10%。地质结构稳定,成土母质多样,母质主要有板岩、页岩、河流沉积物等。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占全镇山地土壤总面积的80%。涟水河沉积物形成的肥沃的河畔冲积平原,约占全镇土地面积的10%。板岩、页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在雁坪、杨嘉桥管区内,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良好,水土不易流失。 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秋较长,冬春较短。年平均气温为17.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夏季高温多雨,适宜两季水稻。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多为低温阴雨。全镇的丘陵区多属铁铝成份较多的红壤,偏酸性;涟水河畔冲积平原,肥力较高。适合酸性土壤生长的林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油茶、油桐、楠竹等;常绿阔叶林有樟树、冬青等;落叶阔叶林有香枫、梓林、泡桐、栗树等,多分布在丘陵地区。山地以种植茶叶和柑桔为主。镇内水田区,因长期耕耘培肥而覆盖较厚的水稻土。荆洲管区属涟水河畔冲积平原形成的水田,面积大,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1984年国家开始号召退耕还林以来,植被恢复迅速,到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51.5%。 - 特色经济 杨嘉桥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养殖业是传统的支柱产业,全镇年发展生猪22.2万头,年出栏16.5万头,年产值达1.46亿元,是生猪贩运业最发达的乡镇之一。以九江村、叠福、洪托、羊鹿、渡口、旷家、金龙等村为规模养殖的瘦肉型基地已形成,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加,养猪规模户达239户,其中年出栏瘦肉猪500头以上的有3户,存栏10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户有129户。网箱养渔是杨嘉桥镇一大特色农业,全镇网箱养鱼1400余口,水产品年总产量3800吨。荆洲管区洪坪村的网箱养鱼协会,会员已有320余户且规模仍在逐年扩大,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载体。 旅游经济将成为杨嘉桥镇新的亮点,省级已规划的花明楼—韶山—乌石线路从杨嘉桥镇经过,市县已将杨嘉桥镇的羊鹿茶业公司、欧亚红提园、黑山庙风景区列入红色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将有力地推动杨嘉桥镇特色农业产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杨嘉桥镇 工业基础已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化工、冶金、机械加工、建材、装饰等行业齐全。资源丰富,具有来料加工和发展高新产品能力。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形成“三横一纵”街道模式,商业发达,服务功能齐全并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以此带动全镇经济发展。全镇有水泥生产企业1家,石灰生产企业20家,40口石灰窑,机砖生产企业6家,已形成建材板块链,其中有5家石灰厂与湘钢签订了购销合同,产品直接销往湘钢;有非煤矿山企业6家,主要生产海泡石,现海泡石已运销河北、河南、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海泡石生产基地。肉类联合加工厂家2家,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地大中城市,是杨嘉桥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无论是建材企业板块,还是海泡石加工企业板块,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支撑和主导作用。同时,杨嘉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海泡石和石灰石及煤矿资源,杨嘉桥镇投资环境好,优惠政策多,工业基础设施齐全,具有建材、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生产和加工能力。杨嘉桥镇计划在5年内建立以建材企业为龙头,海泡石深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一是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杨嘉桥段转盘处,二是峡山口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小区,三是以海泡石深加工为主的雁坪工业园区。预计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年工业增加值突破3亿元。 - 基础设施 本镇地处涟水河下游,湘江的入口,防洪大堤全长24.18公里。建国以来,镇域陆续兴建起了金桥、龙华、泉塘、高叶塘四座小Ⅱ型水库,加固了沿河、龙华、正福、同福四座堤垸。镇区内有列雁金河,位于雁坪管区境内,连接杨嘉桥和石潭,于2005年进行了改造扩建。峡山口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2个村,面积1200亩,耗资200万元。涉及雁坪、荆洲13个村1.8万亩农田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已全部到位。峡山口管区三合等3个村的2500亩土地平整项目已申报。 村级道路通达公路85公里,达到村村通;村道硬化已完成23公里,“十一五”期间还将硬化公路100公里左右;完成县乡网络公路硬化5公里,积极争取渡口大桥的建设,计划投资520万元,目前省已拨款220万元;潭衡西线高速公路11.26公里主干线通过我镇10个村,将在铺子岭将设一转盘,计划在2009年通车,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杉木 “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完成全镇农村的电网改造,确保电力安全畅通和用电的正常供应。全镇各村设有移动电话代办点,移动、联通基站多达12处,两家公司信号强度好,网络覆盖率为100%,电信、宽带、有线电视线路主干线已送至各村。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蔡石公路贯穿我镇,形成电厂街、新街、老街区三个主要街道。街区内店铺林立,批发、零售、餐钦、娱乐等功能齐全,标准水泥道路3.5公里,路灯齐备,基础设施健全。规划将城镇扩大至5平方公里,与潭衡西线高速公路入口工业园区连成一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 社会事业 杨嘉桥镇共有中小学校19所,其中初级中学4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1所,初小3所, 油茶教学点3个,2006年在校学生5688人,其中初中生2245人,小学生3443人。全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200万元。全镇校园面积为118843平方米,生均21.4平方米,全镇校舍总面积为48316平方米,生均8.5平方米,全镇共有图书16万余册,生均28.6册,全镇教学仪器设备按不同类型学校标准配备教学仪器设备率为100%。为确保困难家庭学生读好书,采取了保学和照顾的办法,减免部分学杂费、免费赠送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近两年时间内共投入563789.2元,8254人次享受减免和照顾,确保了困难家庭学生有书读、读好书。 全镇现有在职教职工404人,其中专任教师390人,初中教职工152人,小学教职工248人,教育干部4人。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4%,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普通话、信息技术合格率均为100%,校长上岗培训100%。为改善办学条件,举全镇之力,求援于社会有识之士,先后为荆洲中学、雁坪中心小学、峡山口中学、杨嘉桥中学、龙华小学、三合小学等校改扩建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楼,新建九江小学和花围小学,共计投资300余万元。目前有香港爱心人士梁永义先生等为杨嘉桥中心小学、石歧小学建设捐资70万元,计划已经落实,2007年暑假可望该两所小学改造建设好;洪坪小学30万元“薄弱学校”改造资金计划已经落实,2007年也将改造成一所功能齐全的完全小学。另外杨嘉桥镇范围内有一所高中和省级重点中专——湘潭县第二职业中专学校,该校为杨嘉桥镇培养了大量中级技术人才,涉及专业有农业、工业、电子、机械、服务业等,专业性人才资源丰富。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成立镇中心卫生院,组成集防疫、保健、门诊、住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能开展普外科及剖腹产等手术。多年来,以“狠抓医疗质量”为宗旨,以服务病人为己任,每年考核各项指标均居全县前列。卫生院软、硬件设施建设齐全。开放高规格病床30张以上,2006年投入资金32万余元,对房屋、医疗设备、办公用具等硬件进行了增加和改造,新增300毫安X光机,心电图监护仪,半自动生化仪;征购了卫生院右侧私人住宅400平方米,用于公卫办公场地,是目前全县一流的公卫楼。卫生院正式人员总编制保持在50人以内,医技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水平,并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卫生院完善了镇村两级医疗公共卫生防疫网络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操作电脑化,服务人性化。 1999年,杨嘉桥镇与长沙视达公司签定合同,投资260万元,建立了镇有线电视站,开始建立乡村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2004年,有线电视站投资近70余万,2005年投资近80万元,2006年投资近90万元。完成了全镇的光缆传输改造,将杨嘉桥、峡山口、雁坪连成一片,电视传输信号大为改观。并与县有线电视网联网,频道增加将近两倍,达到50个频道。有线电视线路由最初的4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50余公里,用户也从最初的30户增加到1350余户,覆盖全镇41个村,及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海泡石 杨嘉桥镇一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方针,配齐配强工作班子,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综治维稳方案,深入普法,打防结合,做到小纠纷不出村组、大纠纷不出管区、跨村纠纷不出镇,全镇治安良好,人们安居乐业。民政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思路,以落实各项民政政策为重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解决好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社会福利、优抚优待等-问题,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充分发挥了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近三年来,镇民政所共救济贫困户1300户,发放救济金额17万元;灾后重建38户,发放专项资金8.9万元;大病救助50人,发放救助款7万元;城镇低保619户,月发放金额1万余元;五保户543户,分散供养496人,集中供养47人。 杨嘉桥镇联合工会成立于一九九五年,现有会员851人,其中女会员362人,下辖20个工会小组及12个基层工会。在成立工会委员会以后,逐步完善了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及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共青团组织发挥好了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反映和正确引导团员青年的思想,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团委。妇联组织协同各级各部门举办了多期妇女培训班,深入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以镇上涌现的大批女种植、养殖及加工大户为榜样做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协同职能部门开展了颇有成效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制宣传活动,并配合公安、司法、上级妇联组织处理多宗要案,近年来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资助贫困女童100余名。 |
乌石镇 |
乌石镇位于湘潭县西南方向,东与锦石乡相邻,南与排头乡接壤,西与湘乡市相望,北与石潭镇近邻,是-元帅的故乡。全镇辖30个行政村,38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9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15亩,其中水田29624亩,旱土2491亩,总户数10276户,总人口37583人,云回公路贯穿其中。 乌石镇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旅游是乌石的新兴产业,也是乌石的强势产业,乌石峰挺拔秀丽,乌石寨的青山绿水和-纪念地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一副颇为亮丽的自然人文胜景,乌石和毛泽东故居韶山、-故居花明楼一脉相连、更与湖湘文化发源地隐山毗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
白石镇 |
2007年,湖南省民政厅《关于湘潭县白石乡撤乡建镇的批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白石乡设立白石镇,以原白石乡的行政区为白石镇的行政区域,白石镇辖2个居委会,26个建制村,总面积98平方千米,总人口3.79万人,镇人民政府驻白石铺(即原白石乡人民政府驻地)。白石乡位于湘潭县东南部,总人口37902人(其中农业人口34100人,非农人口 3802人),辖26个行政村,337个村民小组,距县城易俗河及著名风景名胜区衡山都仅40km。1995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来的白石铺、马家堰两个乡合并为白石乡。2005年乡政办公大院由马家堰迁至白石铺。白石乡撤乡建镇后,镇址设在新荷村车站组,设居委会2个。 |
分水乡 |
湘潭县辖乡。1950年置分水乡,1956年并入较场乡,1958年属幸福公社,1961年改分水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4.22万。乡政府驻檀故场岭。通公路。辖分水坳、沙州、双凤冲、虎形山、豪头、石桥、长丰、白石庙、北林、彭何、槐树湾、广林、栗红、石桐、杨恩、珍鹤、白沙井、新坝、环山、晓冲、天垅、合家、较场、其山、大垅、广阳、湾头、石江、合同、瓦叶、曲江、石龙3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皮鞋、化工、农机修配、印刷等厂。家庭皮鞋业发达。农业主产稻谷,兼产生猪、鲜鱼。. |
排头乡 |
排头乡位于湘潭县境西南,距县城易俗河镇45公里,东与锦石乡接壤,南与花石镇、龙口乡隔涓江相望,西与汾水乡、湘乡市的梅桥镇毗邻,北与-元帅故里—乌石镇交界,是清代名将左宗棠,著名戏曲作家张声玠,毛泽东主席的秘书、湖南省委第一-周小舟的故里,又是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胡安国隐居及讲学的地方,乡境内的“天下隐山”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全乡面积130.4平方公里,乡辖留田、排头、严冲、黄荆四个管区,42个行政村,66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64572人,有耕地面积50348亩,旱地面积3475亩。韶回公路(韶山至回龙桥潭花公路)、花青公路(花石至青山桥)横跨东西,潭花公路(湘潭至花石)、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湘潭至衡阳)贯穿南北,其中潭衡西线高速公路中途两个互通之一设在规划中的乡址驻地—回龙桥,与韶回、潭花公路融汇互通,同时乡党委、政府也决定在此兴建工业区、绿色食品加工园、农民住宅区和旅游商贸市场等项目,形成极具开发潜力的中心小城镇和黄金地带。 排头乡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座落在黄荆管区的“天下隐山”历为湘潭的四大名山之一,她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于一身的旅游胜地,海拔437米的隐山风景秀丽,龙王洞深邃莫测,与山麓下正在建设的景区西禅寺、湖湘文化创始人胡安国及季子胡宏墓,濂溪书堂、濂溪祠、三贤祠、周小舟故居、左宗棠故居、隐山温泉以及“四池”“八桥”十二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亮丽风景。隐山湖湘文化源与邻近的宁乡花明楼-故居、韶山毛泽东故居、乌石镇-故居、白石乡齐白石故居和南岳衡山形成了湘中地区一条极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黄金线路。同时乡境内还有佛教名寺雷祖殿、严冲水库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景观开发潜力巨大。 排头乡同时也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开采潜力巨大,黄荆、严冲管区内蕴藏有大量的锰、铁、磷、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排头、留田管区内蕴藏有充足的石膏、猫形红石等矿产资源,部分资源正在小批量开采,企业也初具规模。. |
锦石乡 |
碧泉潭位于湘潭县锦石乡,距湘潭市约40公里。清嘉庆《湘潭县志》云:“唐天宝间,石岩中泉忽涌出,色如靛蓝,投物水中,皆成碧色。”碧泉之名始此。加之湘中一带流传着一条孽龙的传说:“头在江西铁树观,尾在湖南碧泉潭,摇一摇,摆一摆,洗掉湖南做中海。”又传说,为了镇住这条孽龙,每年春节,都要往碧泉潭中投入铁锁链,以锁住恶龙,确保湖南平安。于是,碧泉潭便闻名遐迩了。 人们说碧泉潭有三奇,确非无中生有。 一是泉貌奇。潭面酷似开水沸漾,团团波纹逐圈扩散。前人曾如此描述:“泉自石出,搏沙旋波,上潆螺髻。”讲的是由于泉水向上冲击,把泉底砂砾带动形成弧形的螺髻状,不断向上旋转,接近水面时,因冲力减小,四散落下,而后面的砂砾又形成新的螺髻,周而复始,颇具奇观。特别是在阳光照映下,潭底的水草、石块、砂砾及杂物,被染成七色,更是瑰丽无比。 二是水质奇。碧泉水终年保持在20℃左右。盛夏酷暑来到泉边,顿觉凉气袭人,清爽适身;掬水而饮,淡甜可口。隆冬则热气蒸腾,宜于洗脸濯足。自古以来,用碧泉水浇灌稻田,谷粒饱满,形似“桂花蕊”,曾被奉为贡粮。用碧泉水打出的豆腐,能较长时间保鲜不馊;用碧泉水养鸭,生下的蛋圆实无隙;所养之鱼,肉嫩味甜。1984年,在此建成湘潭县碧泉潭水产良种繁殖场,当年三次调入罗非鱼种作越冬后的产卵繁育试验,产鱼苗15万尾。1986年春,进行革胡子鲶鱼的工人孵化成功,产鱼苗50万尾,为湖南省首开纪录。1988年 8 月, 从广东省东莞市引进淡水白鲳2000尾作越冬试验,亦获成功。近年又有人在此发展鳗鱼生产。 三是潭中鱼类的习性奇。每当黎明之前,泉中忽然涌来大量螃蟹,太阳一出,便逃遁无踪。风清月朗的午夜时分,泉底会窜出一群柴鱼来,每条重约两三斤,在潭中迅游如梭,但一闻响声,便快速潜入潭底石穴中,须至次日午夜方再出游。 碧泉潭景如此神奇,自古至今是人们游览吟咏之好去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