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辖镇。1949年设江口乡,1956年属冠市乡,1958年设江口公社,1961年析出,1984年改置镇,1995年把九龙乡并入江口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城区47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5.2万,镇政府驻小江口(又名江口)。有公路通衡阳市区,湘江支流耒水可四季通航。辖江口、大安、犁头、三冲、公坪、杉林、福文、池塘、江洲、中甲、周田、大岭、丹成、太石、袁家、金塘、玉碧、盐沙、关美、延寿、斯陂、泉边、农发、楠木坪、浦塘、合心、花开、白马、三坪、德胜、沙子塘31个村委会和正街、新街、上街、丁字街4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站、茶场、印刷厂等。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茶叶。精制茉莉花茶畅销省内外。境内有省林业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大革命时期著名活动家廖焕星生于犁头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2万人 | 100平方公里 | 430422105 | 421000 | 0734 | 查看 江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云集镇 |
车江、向阳、云集3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云集镇 雁城之南的沃土孕育着一朵娇人的奇葩,西倚湘江,东临耒水,北接京广铁路,南跨107国道,它就是衡南县向阳镇。 1993年成立建制镇,镇域面积128.4平方公里,共辖28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4.1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历来为省市重点农业基地。近年来全镇上下求发展求创新,采取得力措施,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抓信息,想点子,找路子,要效益,走开发性的商品农业之路,发展优质农业,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保粮增瓜扩烟等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按稳粮重经的原则调整粮经种植比例,形成了粮棉油烟瓜菜的立体农业种植格局;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生猪养殖规模达50000多头,建有500头以上的猪场60个。 本镇基础设施完备,市镇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百年名校衡南一中便坐落在此。全镇35000平方米道路全部硬化,拥有15万千瓦的变电所和50000门程控电话终端局,交通便捷。近年来,凭借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实施“一产稳镇、二产强镇、三产活镇、外向带镇、科教兴镇”五项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轻工、建材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春晖化工、朝阳电机所生产的化肥、电机等产品远销国内外。镇区水、电气、路、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齐全,商贸、旅游、文教、卫生发展喜人,新区错落有致,勤劳智慧的向阳人民将以此为契机,发奋图强,建设家园,一个蓬勃发展、蒸蒸日上、面向新世纪的省级新型小城镇正在雁城大地上崛起、腾飞,并期待与八方来客携手合作,共创向阳美好明天。. |
廖田镇 |
1995年5月撤区并乡时将原相西乡、黄狮乡、廖田乡合并为廖田乡,1995年10月1日改乡建镇。1996年5月原黄狮乡并入廖田镇的11个村又划归向阳镇辖管。全镇辖26个村、2个居委会、314个村民小组、6394户,总人口22888人;耕地面积28168亩,其中稻田26533亩、旱土1615亩。 廖田镇位于衡南县最南端,北距衡阳市区30公里,并与向阳镇相连,南接耒阳市永济镇、太和乡和常宁松柏镇,东傍耒阳,南依春陵水,西伴湘江,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16平方公里。 境内属低丘陵地区,兼有江河、溪谷平原,土地肥沃,地下矿藏较丰富,已探明的有铜、轴、稀土、瓷泥等。欧阳海灌区西支干渠由南向北流径该镇。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县内主要产粮镇之一;烤烟、棉花柑桔、西瓜、反季蔬菜、猪、鱼、禽全面发展。开山造林工业成效显著,在江桂、大众、杨合、阳光、黄石、平山六个村已连片建立万亩杉木林基地。境内有机砖厂、装卸队、林场、冶炼厂等企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
茶市镇 |
茶市镇位于衡南县东南部。西临耒水与向阳镇相望,北与泉溪镇、双林乡毗邻,东南与相市乡为界。距衡阳市区27公里,历来为耒水沿岸重要集镇。茶市水陆交通便捷,被誉为“东乡交通中枢”。水路可溯耒水北去湘江;陆路跨茶市耒水大桥西去3公里有京广复线铁路、107国道可北上南下,境内有衡安公路(衡阳—安仁)横贯西东,泉茶公路(泉溪—茶市、茶相公路(茶市—一相公堡)纵穿南北。 茶市古称茶溪。过去有一古溪穿街而过,出龙虎二山入耒水,因溪两旁盛产油茶而得名。现在的茶市镇由原茶市、石桥两乡镇合并而成。总面积70.2平方公里。 茶市地处丘陵山地,土壤肥沃。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铀、石膏等,埋藏浅、品位高。 茶市镇是东乡最大的综合贸易中心.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一座长330米、宽12米的双曲拱式大桥飞架于耒水之上,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自来水厂日供水能量达1500吨,电报电话全部纳入程控自动网。镇内歌舞厅、电影院、电视录相厅、图书室等文娱场所设施齐全。有线电视覆盖全镇。茶山素有“衡南粮仓”之称,人平产粮和人平向国家销售粮均居全县第一。茶市还是衡南县养殖业重点生产基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柑桔、瓜果、豆类、油料普遍种植。特别是石桥的红枣,质量好,产量高,面积广,被誉为“红枣之乡”。 茶市镇党委、政府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全镇人民,合力弹奏振兴茶市的进行曲,做好开发兴农重工活商这篇大文章,实现由农业大镇向经济强镇的跨越。. |
冠市镇 |
衡南县辖镇。1953年设冠市镇,1956年并入九龙、冠市乡,1958年属江口公社,1961年析置扬武公社,1984年复置冠市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城区4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4.4万,镇政府驻冠市街。衡安公路过境。辖南岳、洲上、虎形、新塘、柏潭、冠市、青山庙、清瑞、四一、柳树、光富、畔壁、坪田、竹林、杨武、枫山、梅盐铺、黄竹、旧田、石鹿、大牧、五一、溪头、古峰、旦陂、公堂、足田、吐泉、引田、陈祠、芳村、大松桥32个村委会和河街、北门口、街口、黄市4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建筑、建材、汽修、塑料。农业主产水稻。. |
江口镇 |
衡南县辖镇。1949年设江口乡,1956年属冠市乡,1958年设江口公社,1961年析出,1984年改置镇,1995年把九龙乡并入江口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城区47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5.2万,镇政府驻小江口(又名江口)。有公路通衡阳市区,湘江支流耒水可四季通航。辖江口、大安、犁头、三冲、公坪、杉林、福文、池塘、江洲、中甲、周田、大岭、丹成、太石、袁家、金塘、玉碧、盐沙、关美、延寿、斯陂、泉边、农发、楠木坪、浦塘、合心、花开、白马、三坪、德胜、沙子塘31个村委会和正街、新街、上街、丁字街4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站、茶场、印刷厂等。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茶叶。精制茉莉花茶畅销省内外。境内有省林业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大革命时期著名活动家廖焕星生于犁头村。. |
宝盖镇 |
宝盖,据载,宋末年间,衡阳知府廖汉依途经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便筑舍定居,时值兵革之变,建七层高楼,后称保家楼,因资源丰富,又传为宝盖楼,宝盖因此而得名。现宝盖镇系原宝盖乡与樟树脚乡合并而成,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8万人,总面积176.5平方公里。位于衡阳市区东南约45公里处,东界安仁县,西接冠市镇,南毗耒阳市,北邻衡东县,距京珠高速公路13公里,距江口鸟洲12公里,故有“一鸡叫四县”之说。 ——自然资源丰富。宝盖地下蕴藏着金、钨、锰等贵重金属,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成为外商看好宝盖的一个重要重要吸引力。宝盖“掀盖取宝”指日可待。 ——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宝盖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宝盖楼古民居历史悠久、气势恢弘、雕龙画凤、古香古色,是衡阳保存得取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省电视台“古宅的回音”作了专题报道。宝盖山水兼蓄,有集“惊、奇、秀、谜”于一身的“新城溶洞”;有形神逼真的“良崇菩萨岩”;有“兵家必争之地”的“太益三峰寨“;有风光旖旎、环境幽静的“梅塘水库”;有水质口感好、水温四季恒定的“双河口鼓龙泉”,这里山也清清,水也悠悠,民居点点,是一个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宝盖素有“水果之乡”、“鱼米之乡”、“木材之乡”等雅称,这里有万亩水果基地、万亩用材林基地、万亩白果基地、万亩烟叶基地。宝盖的西瓜、柑桔、水晶梨、奈李,风味独特,在省内享有盛名;无公害茶叶、茶油、黑木耳等特产备受人们喜爱。 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宝盖的烟叶面积已突破万亩,种植规模居全市第一、年产值超1000万元,创税近200万元,人均增收达400元;与鑫宝银杏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万亩白果基地,是全省最大的白果基地,现已部分投产;引进的水稻种子制种项目发展快,效益高,种植面积达5000亩。宝盖人民勤劳纯朴,干群携手奋进,开发着这块富饶的土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发展诗篇。2001年,宝盖镇获得了由全国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联席领导小组和中组部颁发的“全国‘-’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这一殊荣。. |
花桥镇 |
川口乡、花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花桥镇。 花桥镇位于衡南县东部,与宝盖、洪山、铁丝塘和川口等乡镇交界,距衡阳市区38公里。全镇辖2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5平方公里,总人口29925人。 花桥山青水秀,景点众多。龙溪桥水库风光秀丽;虎岩寺香客云集;梦之洞洞奇石美,游客络绎不绝。 该镇林业面积达110265亩,银杏、青钱树、白玉兰等珍贵树种全省稀有;獐、鹿、穿山甲、水獭等诊禽异兽栖息山中;矿藏有钨、锰、铅、锌、煤、石灰石、重晶石等,其中钨的蕴藏量居全国之首,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小一、二型水库与欧阳海灌区结网,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该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引导、扶持、发展物流业,如今已成全国最大的物流之乡;利用土质优势,选准烤烟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全镇的万亩烤烟基地已初具规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组建了花桥永发矿产资源有限公司,石灰石产品供不应求;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
铁丝塘镇 |
铁丝塘镇成立于1995年5月,该镇位于衡南县东部,距衡阳市区39公里。东邻花桥镇,南毗洪山镇,西北接衡东县石滩乡,总面积73.4平方公里,全镇辖17个乡政村,3个居委会,辖区内总人口20586人,其中农业人口18006人,现有耕地面积20545亩,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9050亩。 该镇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有稳定传统支技产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开发了5000多亩油茶林、黑李、槟榔柑、椪柑、奈李等水果畅销省内外。铁丝塘镇在-邹玉灿、镇长谭秋和的领导下,在各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正朝着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方向发展,明天会更好。. |
泉溪镇 |
衡南县辖镇。1951年设泉溪乡,1953年改设泉溪镇,1958年建和平公社,1959年改设泉溪公社,1981年复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城区11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4.8万,镇政府驻泉溪。京广铁路、衡花公路、1843省道过境,湘江、耒水四季可通航。辖杨浦、高冲、鸡鸣、老龙头、大基、殷老垅、刘家坪、泉长、提升、石岭、马鞍、白沙、木蔸、喇叭堰、涧子塘、花江、王江、长塘、谷托、柴冲、白云、欧阳、郑家湾、茅坪、咸塘、桐冈、高桥、南山、南冲、大堰30个村委会和石狮、何家坪、剑山、水口山、蜈蚣桥、犁头嘴6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印刷、电机、电器、皮革、毛制品、包装、建筑、建材等厂。衡阳正大饲料厂设此。农业主产水稻,兼养生猪、鱼类。名胜古迹有清泉山。. |
洪山镇 |
我镇是于1995年撤区并乡由原双林乡、古城乡合并而成。全镇现有32个村、2个居委会、444个村民小组,现有9990户农户,40685个农业人口。. |
三塘镇 |
洲市乡、三塘镇成建制合并设立三塘镇 衡南县三塘镇座落于衡阳市西郊结合部,湘桂铁路、322国道横贯东西,蒸水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辖21个村(场),3个居委会,总人口5.8万人,总面积67.8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区域人口2.6万,城镇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3.36平方公里,拥有国、省、市、县企事业单位116家,其中市级以上单位26个,财政收入2200万元,人平纯收入3880元,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年上交国家税费2000多万元,是衡南财税大镇。 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全镇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先后建立了特种水产、棉花、西瓜、无公害蔬菜、草莓、牲猪、驼鸟、肉鸽、湘黄鸡、酒、烟叶、优质稻等名、优、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区域内基础设施完善,大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下水道排污通畅,人行道均铺好铺装板,砌好沿街石。洒水车、自动装卸垃圾车、果皮箱、垃圾箱、垃圾场、水冲式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城镇环卫设备设施俱全。全镇各大街小巷都安装了路灯,其中高标准豪华型高脚路灯236盏。城镇内有1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拥有日供水2万吨的水厂,有2个变电站,260KV麻塘变电站和110KV刘家湾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有1个占地50多亩的农贸批发市场。我镇投入了33万元建立志愿消防站,还投入8万多元建了3个高标准候车亭。 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化工、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四大优势产业。乡镇企业全年总产值8.98亿元,企业营业收入8.88亿元,实现利润3732万元,出口创汇7035万元。以万峰化工有限公司、昇奕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支撑我镇成为中南地区的钡盐化工基地,生产的碳酸钡、硫脲远销欧美国家,年产值2.1亿元,实现税金1680万元创外汇760万美元。瑞达实业有限公司的废季戊四醇、氧化钴钼回收加工项目,可完成产值1600万元,实现税金140万元。银鸽公司是湘南地区最大的良种肉鸽繁殖生产基地,年加工300余吨,今年又新上了年产值100万元湘黄鸡加工生产线。衡南五建公司是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年建安产值达2亿元。. |
谭子山镇 |
谭子山镇位于衡南县西部,距衡阳市28公里,现辖33个村,3个居委会,39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10。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900亩。全镇总人口41256人,其中农业人口38829人。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横贯镇域,是内地通往广西必经之地,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为衡南交通枢纽,通达便捷,程控电话所有村,组架通。电力十分发达,农村电网改造已普及,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撤区并乡后,共投资6000万元,建起商住楼18万平方米,大厦林立,街道宽阔,昔日的茺山变成现代亮丽的风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特色,烤烟、棉花、高梁、玉米、果木、大棚菜形成规模,养鸡、养鸭、养猪形成品牌。镇村企业飞速发展,抓住本地资源优势,创建了谭子山矿产集团公司和长龙金世纪加油城,组建了谭子山建筑集团公司。夺取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工联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周兴荣同志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成为谭子山镇鲜艳的旗帜。. |
鸡笼镇 |
鸡笼镇位于衡南县最西端,距离衡阳市39km.解放后属衡阳县十三区,1955年划归衡南县鸡笼区,1961年成立鸡笼公社,1985年恢复乡建制改为鸡笼镇,1995年撤区并乡,由原鸡笼镇、永兴乡、岐山林业乡合并为鸡笼镇。1996年岐山成立岐山森林公园管理局。现鸡笼东接泉湖镇,南连祁东白鹤铺镇,西连岐山森林管理局,北与衡阳县岘山乡临界。镇政府驻鸡笼村,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975亩,2个居委会,25个行政村,2个卫生院,2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共9610户,37997人,系汉族。境内东底西高,东部为紫色页岩丘陵地带,西部山林地,清花河穿境而过,境内有双板桥水库与祁东县红旗水库相连,湘桂铁路,322国道穿境而过,有鸡笼至岐山、大江两条县道,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境内工业以农机、工业布、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茶,山地多竹木。. |
泉湖镇 |
泉湖镇位于衡南县西部,距衡阳市区35公里。泉湖镇因境内金光村的“泉水湖”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可溉田千亩,极旱不竭。夏秋间水面烟浮,天必雨。全镇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辖31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3495人,其中农业人口32275人,是衡南县的“渔米之乡”。湘桂铁路和32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本镇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油菜籽、棉花、大豆、牲猪、湘黄鸡、柑桔、奈李、优质桃、蜜桔等。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麻石矿。泉湖“二八”庙会,历史悠久,商贾云集,交易品种多,范围广。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前来交易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交易额达千万元以上。. |
柞市镇 |
柞市镇位于衡南县西南,东南与茅市镇接界,西邻祁东县金桥镇和白鹤镇,北与泉湖镇、谭子山镇相连,总面积79.6平方公里,共辖25个村、2个居委会、3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989人。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0650亩,其中水田19615亩、旱土2035亩,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粮食总产量目前已达到17241吨,农副产品的种植以花生、黄豆为主。全镇共有山地面积123191亩,其中退耕还林4100亩、森林覆盖率达46%,山多林密是柞市一大特色,这也为柞市的养殖业提供了天然牧场,养殖山羊在柞市有较长的历史习惯,每年共养殖山羊15000多头。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发展民营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大做强小城镇”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带镇、招商活镇”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六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事业进步,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
茅市镇 |
1995年撤区并乡时长沙、斗山和茅市3个乡镇合并组建茅市乡。我镇位于衡阳市西南,与祁东县和本县的柞市镇、硫市镇、近尾洲镇交界,全镇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51亩,辖43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54600人。. |
硫市镇 |
硫市镇地处衡南县西南部,由原硫市、龙确、古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辖43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该镇东邻车江,西接茅市,南眦栗江,北连洲市,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硫市交通发达,南(乡铺)古(山)硫(市)栗(江)公路纵贯南北,衡(阳)枣(木铺)高速,车(江)硫(市)公路横穿东西,距衡西互通仅15公里。 硫市地域辽阔,土质肥沃,资源丰富,是生产绿色食品和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的好地方。楠竹、茶油、板栗、鲜鱼、湘黄鸡、蜂蜜等为六大主导产品。. |
栗江镇 |
栗江镇位于衡南县南部,距离衡阳市区42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一九九五年五月撤区并乡建镇。新的栗江镇由原来的栗江、隆市、檀市三个乡镇组建,辖43个村,5个居委会,60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8600亩,总人口62696人,是全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 栗江东临松江乡,南涉湘江与常宁市隔江相望,西连近尾洲镇,北毗硫市镇。镇内自然条件优越,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栗江公路、车栗公路成“丫”型贯通南北,湘江南绕,栗水中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栗江成为衡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南大门。 栗江素有“鱼米之乡”、“油茶之乡”的美誉,全镇年产粮食3.8万吨,湘江、栗水沿岸村民有江河网箱养鱼习惯。长冲、藕塘冲等四处小一型水库总水面800余亩,常年蓄水1000万立方,是大水面开发、规模养殖的场所,全镇有油茶近1万亩,是全县重点油茶乡镇。水藕、荸荠、豆油、板栗、香菇为栗江五大名优特产。 栗江矿产资源丰富,煤、铜、锰、石灰石均有一定规模储量。县松柏煤矿、金鸡岭铜矿坐落境内。栗江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甚多。享誉“楚南第一家”的明代古建筑群“王家祠堂”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设计精美,48根石柱支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碑牌匾额均为名人手迹,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现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基、杨梅两峰均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高200余米,蜿蜒20余公里,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栗江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有栗江、隆市、石滩、檀市四个小集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村村通公路,已有二十余村通村公路已硬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所有通村公路硬化已为期不远。全镇健有自来水三座。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栗江人杰地灵,孕育着众多英才,分别就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有党务要职、有政府-、有学者名流、有优秀企业家和各界实业巨富及有识之士。 今日栗江,得天时,据地利,更兼人和,我们深信一个经济腾飞,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平安和谐的新栗江将崛起于雁城之南、湘江之滨。. |
近尾洲镇 |
近尾洲镇位于湘江河畔,与常宁市隔河相望。该镇地域辽阔,交通便利,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相对较稀少,约29826人,有3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经济发展快速,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 |
咸塘镇 |
咸塘镇位于衡阳市以北、耒水下游,距衡阳市9公里处,总面积52平方公里,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带。镇政府驻花江村白蚁塘组,辖3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15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840户,21104人。 镇域东界衡东县、大浦镇、石滩乡,南邻泉溪镇,以耒河中线为界。邻珠晖区酃湖乡,西抵珠晖区茶山坳镇,北依湘江中线为界,靠衡阳县樟木乡、衡山县塘铺乡。 咸塘镇交通优势明显。湘江、耒河途经境北、境西,境内建有两个货运渡口,京广铁路穿越五个自然村,衡大高速公路由西向东横穿境内4个自然村,315省道沿京广铁路而行,武广高速铁路全线穿越5个村。咸塘镇是个农业大镇,有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牲猪、湘黄鸡、优质稻、甜瓜、香葱等远销省外。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据勘察地下芝硝、石膏、卤水的储存开采价值约46亿人民币,特别是芝硝的储存量位居全国第三。. |
松江镇 |
松江乡于1995年撤区并乡时,由原长岭、松柏两个乡与云集(原石塘乡)四个村合并组成,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38个自然行政村,482个村民小组,11022户,40612人,共有耕地面积42078亩。 松江位于衡阳市南侧,距市区39公里,东邻衡南县新县城,西接栗江,南与水口山一桥相连,北连车江、硫市。境内省道S214线穿境而过,湘江环绕七个村,交通十分便利,声讯发达,电力充盈,水渠连环,物产丰富,是一个以农为主,工商并茂的“鱼米之乡”。 十年来几届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务实,勤政为民,并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引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广辟财源收入,抓好教学质量,开发城镇建设,巩固和发展民营经济,构筑平安和谐松江等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优质稻之乡”、“化工之乡”誉满湘南。以隆丰、鼎力两家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以佳顺、福利、二化等产值超千万的企业集群,形成了松江特有的化工专业小区。如今的松江,社会治安井然有序,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
相市乡 |
相市乡位于衡南东南部,东邻江口、冠市二镇;西临耒水,与廖田、向阳镇隔河相望;北毗洪山镇,距衡阳市区约40公里,总面积76.8平方公里。全乡辖30个行政村,316村民小组,总人口2.8万人,共有耕地面积2.4万亩。 相市素以农业著称,农产品除粮食外,还有大豆、西瓜、油菜、棉花、烟叶和猪、鱼、湘黄鸡、黑山羊等。其中烟叶、油菜、棉花列为全县重点,连片种植基地之一。 该乡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素有“农机之乡”之称。龙头企业有衡阳齿轮厂、衡阳活塞厂、衡南农机修造厂、衡南刀具厂、相市农机配件厂、相市摇臂厂、相市皮箱厂等,主要产品有齿轮、活塞、皮箱、摇臂、风罩、农用拖拉机、农机配件等。全乡四条主动脉;河柳公路、贺相公路、相江公路、相金公路已全部黑化或硬化。耒水由南向北依傍而过,流经全乡9个村。 相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水利条件逐年改善,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邮电通讯方便快捷,程控电话进村入户;教育条件日益改善,素质教育逐年提高,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改水改厕效果显著;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