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衡阳 >> 衡东县 >> 杨桥镇

杨桥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杨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杨桥镇简介

  杨桥镇位于衡东县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横路接壤,北与株洲交界,南靠荣桓,西连白莲、甘溪。建国初,属衡山县,1966年,属衡东县杨桥区。1984年10月撤乡建镇,1989年全县撤区并乡,与东烟乡合并,成为现在的杨桥镇。杨桥原名杨林桥,相传明代杨、林二姓在境内合建一石桥,因而得名,后因县内有两个杨林桥,遂更名为杨桥。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农副产品有牲猪、鲜鱼、羊、大豆、花生、板栗、油茶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青石膏、铁矿石、白瓷泥、铅、锌、金、银、铜等,石灰石储量约3亿吨,可供开采200多年,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除能充分满足自己生产需要外,还销往株洲、攸县等地。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年产8.8万吨的杨桥水泥厂成为杨桥的骨干企业。全镇交通比较方便,省1815线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杨桥镇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山青水秀,环境优雅,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30424108 421000 0734 查看 杨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杨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杨桥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洣水镇

  踏庄、珍珠2个乡和城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洣水镇   城关镇系衡东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县境中部洣水河畔,与吴集镇一水之隔。衡东县城关镇是一座新兴的城镇。始建于1966年3月,1970年9月,设立建制镇,1989年撤区并乡时原金花乡并入城关镇。城关镇农业兴旺,物产丰盈,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盛产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籽、红薯等。    城关角盒生产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角盒之乡。早在明清时代,这里的角盒加工就非常发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花色品种增多。城关的交通四通八达,公共设施齐全,南通衡阳,北抵株洲、湘潭、长沙,东连攸县、茶陵,西至衡山火车站。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一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日益扩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日前,城关的通讯设施齐全,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供电、供水正常。城郊村(居)民普遍安上了自来水,农村村民100%的人都能饮用清洁卫生井水。全镇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率95%以上,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基础。专业剧团、电影院、歌舞厅、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曾被评为全国县级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单位。.  

石湾镇

  石湾镇地处县城以北35公里的湘江东岸,北连株洲、湘潭,西临衡岳,京珠高速、107国道隔江而行,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石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附近西北湘江东岸“回澜山直插江中,石峰卓立于高岸,湘江百折至此潆回”而得名。早在明清时期,石湾就是湘江流域一水路重镇。回澜山是镇内名胜古迹之一,素有“小雁峰”之称。历代文人骚客,多会于此,饱览风物,撰文赋诗。大革命时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的李洁、李广两烈士,因叛徒出卖,被-反动派枪杀在衡山城市南马庙,牺牲时年龄分别只有15岁和13岁,人们把她们的遗体合人们把她们的遗体合葬在风景优美的回澜山附近的山上。    石湾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享有“瓷都”的美称,民营企业发达,二三产业蓬勃兴起。企业产品主要有瓷器、氧化锌、精氧化锌、瓷器花纸、机油、柴油、沙石、瓷泥等。石湾镇山林广布、土地肥沃,通过速生丰产林和名优特经济林建设,全镇山林已形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木材蓄积量达9万多立方米。油茶、板栗、广柑等高效经济林已经或逐步形成丰产态势。林业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主体在石湾镇内的“株洲--石湾”杉木林基地在全国林业系统很有名气。石湾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是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典型的样板。.  

新塘镇

  新塘镇位于衡东县西部,东距县城17公里,南距衡阳市50公里,北距株洲市65公里,西与衡山县城关镇隔河相望,距南岳旅游区15公里。新塘以境内火车站南头铁路旁原有一口新塘而得名。建国初期属衡山县新塘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建镇,1986年撤销欧阳海乡并入新塘镇。1989年5月撤区,将潭泊乡并入现在的新塘镇。境内有欧阳海烈士纪念碑、“二童攻书山”等革命纪念地和名胜古迹。新塘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衡山火车站座落境内,京广铁路贯穿南北,湘江、洣河流经西南部,京珠高速、I07国道线穿境而过,是衡东县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新塘不仅是衡东、衡山、南岳三县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而且是南岳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地。新塘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油菜籽、柑桔、茶油、桐油、席草、牲猪、鲜鱼、家畜、禽蛋等。主要骨干企业有湘南有色冶炼厂、三湘制鞋厂、陶瓷厂,主要产品钨酸钠、精制石膏粉、瓷泥、建筑陶瓷、竹制品、面粉、服装等畅销省内外。    新塘是新兴的经济开发区,是衡东县对外开放的窗口。1992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衡东县在新塘设立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开发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街道、水泥路面、排污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齐全。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了无数的海内外客商。新塘镇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达兴旺。美籍华人投资的全县第一所涉外中学——欧阳遇中学就兴建在这里。.  

大浦镇

  大浦镇位于衡东县的南部,距衡阳市21公里,距衡东县城23公里。四邻与衡南县、衡山县、衡阳县交界,大浦历来就是衡东西南部的政治中心,明代的义城乡太平里,清代的字,民国时期的堡里乡等基层政权机关都曾设立在大埔街。新中国成立以后,衡山县第五区人民政府(后改称第六区)及衡东于1966年成立县以后的大浦区公所、大浦镇人民公社、大浦乡人民公社也都设在这里。1987年大浦镇人民公社和大浦人民公社,合并为大浦镇,1989年,岭茶乡又并入大浦镇。大浦镇历来还是衡东西南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早在东晋时期即已形成了集市.大浦人们有着善于经商的传统。大浦镇是衡东县第一大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县各个乡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浦镇水陆交通都很便利,京广铁路、省道1843线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水运有蜿蜒南北的湘江。方便的交通,加上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紧靠衡阳市,受城市辐射的影响较大,使大浦镇发展工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浦镇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走兴工强农之路,力争把大浦镇建设成为衡阳的“卫星镇”。.  

吴集镇

   德圳、栗木、莫井3个乡和吴集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吴集镇   吴集镇位于洣水河畔的杨山脚下,北面与县城隔河相望,一桥相通。据《衡山县志》载:“吴集市后,广袤五里,为吴三桂集兵之处。”吴集因而得名。相传吴三桂率部来此后,见前后左右有龙、象、猴、鹅、狮形诸山相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拟于此建立行辕,厉兵秣马,作长远计。后因掘井不得水,便率部去衡阳。吴集镇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解放初期,吴集属衡山县第二区,1952年属十区,包括吴集镇和吴集乡,1958年属英雄人民公社,后更名为吴集人民公社,1989年撤区并乡,将原吴集、红坪、双园三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吴集镇。吴集地势东高西低,紫岗岩、鸡公岭、帽顶迤逦于南面,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当年吴三桂集兵的五里坪,紫岗岭上的衣架峰、飞来石、雷砌石等。吴集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山上盛产杉木、楠竹、油茶,河塘库坝,鱼儿肥壮,蛋鸭成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油茶、席草和西瓜早已形成规模,远销省内外,杨梓坪、五里坪特产萝卜和花生,连片种植数千亩,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吴集镇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镇党委、镇政府在坚持开发兴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了对企业的领导力度,多方扶持镇村企业的发展。吴集的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交通、通讯发达,人称第二城关镇。省道、县道穿境而过,洣河航运十分便利,邮电通讯设备先进,程控电话直拨世界各地,供水、供电充足,影剧院、录相厅、歌舞厅、图书馆、游乐场以及宾馆酒吧一应俱全。.  

甘溪镇

  甘溪地处衡东腹地,位于县城以东10公里。与荣桓乡、杨桥镇、踏庄乡、吴集镇、杨林镇相接。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古时该地有一溪港,出自武阳山,流入洣水。流经之处森林茂密,水清甘甜,故将该溪港定名为甘溪。建国初期,甘溪属衡山县吴集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1989年5月,撤销夏浦乡并入甘溪镇。甘溪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座落在金觉峰下的夏浦溶洞,千姿百态,奇异纷呈;洣河两岸满目青山,怪石林立,有着“小桂林”之美称。沿河乘船而上,您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韵,尽情地享受山青水秀之美景。甘溪镇盛产稻谷、花生、黄豆、红枣、板栗、油茶等主要农产品。矿产资源亦很丰富,主要有石灰石、铅、锌、钨、铜、金、银等,镇内有全国闻名的衡东县铅锌矿。甘溪镇交通便利。省道1820线和1815线穿境地而过,啰河由南而北流经境内10余公里。甘溪水轮泵水电站和县火力发电厂座落其境,水、电条件得天独厚。甘溪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坚实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杨林镇

  杨林镇地处衡东县城东南32公里的洣水两岸。四周与本县的莫井乡、草市镇、高湖乡、南湾乡接壤。杨林历史悠久,唐时名杨林埠,系洣水沿岸一重要集镇,以当时河岸杨柳成林,青翠葱郁而得名。杨林老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青一色的青砖青瓦土木式结构建筑。民众俭朴、善良,颇有先朝遗风。杨林镇物产富饶,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钨、汞、硫、石灰石等;林业资源有杉木、松、楠竹、油茶等,农产品以稻谷为主,盛产柑桔、瓜类、大豆、棉花、牲畜、禽蛋、红枣、板栗、湘莲、海狸、甲鱼等。特别是石峡的石灰以粘性强、色白而出名,临近几个省的船贩纷纷前往石峡运石灰,在清末曾盛极一时。沿洣河两岸盛产柑桔,以产量大,味道甜而名闻省内外。杨林镇发展农业具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基本实现旱涝保收,是衡东县早期亩产过吨粮的乡镇之一。农业耕作水平较高,利用晚稻秧田套种黄瓜,是该镇的一大特色,变一年两熟为三熟,耕地资源得到了有效而合理的利用。教育文化事业也很发达,市属重点中学衡东二中位于杨林镇内,杨林人历来崇尚读书,每年都有一大批新生升入大学,号称衡东的“秀才之乡”。    杨林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过境公路全部硬化,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荣桓电站座落在杨林境内,用水用电特别方便。杨林镇决心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优势,在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钨砂加工,并逐步向深层次拓展——努力形成支柱产业,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草市镇

  草市镇、高塘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草市镇   草市镇位于县城东南43公里,地处洣水、永乐江汇合处,东与攸县接壤,南与安仁毗邻。草市镇属洣水流域重镇,历史悠久,明清两个朝代都曾设巡检司,以巡检司和练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设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分设草市镇、洣坪乡,1989年撤区并乡时,草市镇、洣坪乡重新合并设草市镇。自明朝开埠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条件,草市镇逐步形成集市墟场,为衡东、攸县、安仁三县的商品集散地.每到春分时节宾客如云,商贩成群,俗称“赶风社”。境内有“灵山胜地”、“八仙下棋”、“猴子捞月”、“合福林寺”等名胜古迹。该镇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早在1990年全镇双季水稻就已过吨粮。草市曾以“柑桔之乡”闻名遐迩。草市柑桔栽培始于南北朝,至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白茅洲广柑,曾为清代贡品,出口苏联,用于国宴,受到周总理和外宾的好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桔场、户户有桔园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镇先后发展了瘦肉型猪基地,小水果开发基地和荣桓电站库区网箱养鱼基地。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征地五十亩,现已全部建成商品房和市场。草市镇是个文明古镇,集镇功能完备、各项事业发展较快,镇内有供水厂,日供水量达3000吨-4000吨,望日岩、荣桓小水电网络在此汇合,电力供应充足。邮电通讯条件优越,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草市医院和草市镇卫生院合并为衡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文化设施齐全。.  

杨桥镇

  杨桥镇位于衡东县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横路接壤,北与株洲交界,南靠荣桓,西连白莲、甘溪。建国初,属衡山县,1966年,属衡东县杨桥区。1984年10月撤乡建镇,1989年全县撤区并乡,与东烟乡合并,成为现在的杨桥镇。杨桥原名杨林桥,相传明代杨、林二姓在境内合建一石桥,因而得名,后因县内有两个杨林桥,遂更名为杨桥。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农副产品有牲猪、鲜鱼、羊、大豆、花生、板栗、油茶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青石膏、铁矿石、白瓷泥、铅、锌、金、银、铜等,石灰石储量约3亿吨,可供开采200多年,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除能充分满足自己生产需要外,还销往株洲、攸县等地。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年产8.8万吨的杨桥水泥厂成为杨桥的骨干企业。全镇交通比较方便,省1815线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杨桥镇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山青水秀,环境优雅,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霞流镇

  霞流镇地处湘江、洣水交汇口,位于衡东县城以西20公里的湘江东岸。北靠新塘,南与大浦接壤,东与吴集、栗木为邻,西与衡山隔河相望。建国初期,霞流隶属衡山县河东区,1958年成立霞流人民公社,1984年时为霞流乡,1989年5月衡东县撤区并乡,与洋塘乡合并至今。霞流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洋塘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取名汪洋之意,烟波浩渺,颇为壮观;葱秀挺拔的杨樟岭,既是经济价值颇高的绿色企业,又是极好的旅游去处;享有洣河明珠之称的洋塘水电站装点着衡东的东大门,省重点建设项目——大源渡水利枢纽工程将为霞流更添风彩。霞流鸾翔凤集,明代状元何克明,生于霞流双桥;清朝状元彭俊,少年时在霞流乡外婆家留下了许多佳话;爱国名将洪宝麟,江湖奇侠杨大毛都是霞流人。霞流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二十年代,这里的农-动风起云涌,毛泽东同志1927年来这里亲临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北京怀仁堂接见过霞流的农民代表改革开放以来,霞流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镇人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科技和勤劳为两翼。团结一致奔小康。霞流是全县重要的粮仓,主要农副产品有红薯、红枣、西瓜、油菜、牲猪、禽蛋和淡水鱼,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霞流素以鱼米之乡而著称,这里气候温暖,雨量丰沛,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力资源和电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现在的霞流,小城建设初具规模,民营办企业红红火火,又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采取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可以相信,霞流这块流金溢彩的土地,一定会更加美丽、璀璨迷人。.  

荣桓镇

  荣桓镇是1989年机构改革由原鱼形乡、杉山乡合并而建立的新镇,以罗荣桓元帅的名字而命名,是衡东的东大门,毗邻攸县。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是个以农业为主的乡。荣桓镇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一个既神秘而又充满神奇的地方。叱咤风云的罗荣桓元帅就诞生在南湾村的一个贫苦农家,罗荣桓故居已修茸一新,由-同志亲笔题写的“罗荣桓故居”熠熠生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天下名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金觉峰也在荣桓镇境内,金觉峰下的锡岩仙洞号称“楚南第一洞”,是旅游观光的景点。洞内景致离奇,天然造化,别生一番韵味,古往今来,曾有不少名人志士游览洞天。早在南朝时候,谢灵运就到过此洞,所题的词现在依稀可见。各种有趣传说,流传甚广。荣桓镇除了强农兴乡之外,更主要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大作山里文章,荣桓镇的红枣、板栗颇负盛名。荣桓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也很大,对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荣桓镇将充分把握好这一有利时机,全方位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高湖镇

  高湖镇于衡东县东南洣水之滨,距县城48公里。东邻攸县,北接荣桓,南壤草市镇,西与杨林隔河相望。高湖,这个地名流传很久,据记载,古代这里系一小湖,四周低洼,仅街道所在地地势较高,故名高湖。高湖解放前属寒水乡,解放后建制为高水乡。1958年属先锋人民公社,后划为杨林公社,1964年建立0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高湖乡,1989年与原红桥乡合并为高湖乡。高湖境内地形起伏复杂。金觉峰雄据荣桓乡西北部,整个地形呈现北高南低。少数为山区,大部分为丘陵区.洣水由南至北纵贯全乡,从金觉峰发源的山溪直入王谷冲水库,经荣桓乡鱼形入港,途经寒水垅、龙王桥、羊角湾、大旺垅村自北向南流入洣河,堪称湖南三条倒流水之一,是高湖一大胜景。座落在境内的荣桓水电站。雄伟壮观的大坝与“罗帅故居”、“金觉神碑”、“锡岩仙洞”、“贞洁牌坊”、“灵山胜景”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旅游兰图。高湖乡是全县四大粮仓之一。农副产品盛产柑桔、茶油、花生、大豆、红枣等。沿河流域的广柑、蜜桔驰名省内外,西村的红枣、岭台村的茶油誉满三湘大地,瘦肉型猪外运广州、深圳等地;高湖段的河卵石取之不尽;煤、锰等矿床储量甚多,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县城通往草市园艺场的公路纵贯南北,杨林通往攸县的公路横穿东西,便利的水陆交通线把全乡联为一体。各种现代化高档商品、电器、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d.  

白莲镇

  白莲镇位于衡东县城以北25公里,相传, 在很久以前,境内有一池塘,水清土肥,盛产莲藕,洁白如玉,味美可口,被皇帝闻知,列为贡品。塘边原有一寺,便取名白莲寺。白莲镇由此得名。白莲镇1958年属超英人民公社,后改名白莲人民公社.现白莲镇系1989年撤区并乡时由小初乡和白莲镇合并而成。    白莲镇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白莲八景各具神采,相映成趣,这八个景观分别是:莲开独白、马鞍山奇、小镇新貌、狮舞象驰、平湖晓日、新港清流、飞槽鼎立、小初茶香。    白莲镇主产稻谷、木材、茶叶和瓷泥。木材蓄积量20多万立方米,居全县乡镇榜首,所产绿茶味纯香甜,畅销省外,曾被清代状元彭浚选送皇家作贡茶。白莲镇是重要的良种猪基地,年年为国家创汇。瓷泥遍及全镇且质量较好,瓷泥是最理想的日用瓷和工业建筑瓷原料。白莲镇交通便利,水利设施较好,教育卫生事业兴旺发达。衡(东)石(湾)公路贯穿白莲全境。全乡25个村,村村通公路。水利设施有小二型水库7座,电排11处共110千瓦。县属中型水库——白莲水库座落在境内。全镇水田90%可旱涝保收。近几年白莲镇教育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相继兴建了高标准的村办小学。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白莲人正在精心策划自己的未来,白莲的未来将更加美丽迷人。.  

三樟镇

  大桥镇、三樟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三樟镇   三樟乡位于衡东县北端,地处湘潭、株洲、衡山、衡东四县交汇处,距县城48公里。三樟乡1982年前为三樟人民公社,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分设三樟乡和油麻乡,1989年,二乡重新合并为三樟乡。相传境内有一株古樟树被列为全国三株古樟之一,三樟由此而得名。三樟是革命老区,1926年3月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即0栗子港支部诞生于此,同年7月湖南省农运特派员贺尔康在三障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即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农民协会;1927年成立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这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家金融机构。该机构的旧址夏拜公柯坐落在该乡的柴山洲,现已修复,并已正式对外开放。该乡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农副产品有棉花、花生、西瓜、辣椒、湘莲、牲猪、鲜鱼、家禽等。三樟乡水陆交通方便。湘江自南而北流经全乡20余里,设有客轮停靠点。京广复线、京珠高速穿境而过,公路运输四通八达。三樟乡市场繁荣,每逢赶墟之日,市场上物资丰富,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蓬源镇

  蓬源镇位于衡东县北部,凤凰山脉蜿蜓东北,群峰耸立,直刺苍穹,成为衡东与株州的天然分界线,蓬莱是境内最高峰,海拔644米。该乡北与株洲交界,南与攸县相连,县内与杨桥镇、荣桓乡接壤。1989年与原云集乡合并而成。距县城24公里,蓬源镇山水的灵气,养育了勤劳聪智的蓬源人民。著名的铁路建筑工程师、党的八大代表、兰新铁路设计师刘铁岩先生(192一1972)就是蓬源云集人。蓬源镇的农产品以稻谷为主,盛产茶油、大豆、花生、红薯、木材、生姜、辣椒、百合、牲猪、家禽、蛋品等。境内水利设施完备,先后修筑了大阁、金龙2座小一型水库和4处小二型水库,灌溉着万亩良田,曾获水利部授予的“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商品流通十分活跃。本地的拳头产品西瓜、辣椒、百合、生姜成了外地客商的-货,还有薯粉丝、刀豆丝、山羊倍受顾客的青睐。庭院经济和家庭规模养殖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传统农业正逐步向市场农业转变。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省道贯穿全境,村级公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已经开通,直拨世界各地,供电供水条件优越,民风淳朴,政策优惠、配套,是投资建厂的风水宝地。年轻而古老的蓬源,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南湾乡

  南湾是位于衡东南部的边陲山乡,毗邻安仁县,西连衡南县。距县城56公里,境内西北有高日塘山脉,东北有四方山支脉。两山出口处有一小集镇,相传古代一名叫欧阳南湾的武将路过此地,因迷恋这里的秀丽山水而定居于此,屋牌楼-""南湾门""三字,后集镇便以南湾命名。南湾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这里虽没有名山,也没有仙境,但秀丽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在这里可以划船戏水,爬山观景,垂钓钓鱼。这里夏季清凉可人,是避暑的佳境,每当盛夏来临,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南湾资源丰富,林茂粮丰。地下储金宝,矿藏富足,尤其是钨、金储量较大,品位较高,矿体较厚,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南湾四周高、中间低、水流落差大、梯级多,为人工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湾主产水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柑桔、板栗、黄花菜、湘莲、辣椒、生姜。南湾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獐、麂、鹿、兔、黄鼠狼、穿山甲、野猪、野牛等10余种。南湾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南湾因地处安仁、衡东、衡南交汇处,商品流通较为活跃。清初,就已成为繁荣集市,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边贸市场日趋繁荣。荸荠和乌豆是南湾的土特产,历来誉满各地,乌豆加工成豆油作为调味品,清香可口,供不应求。竹木工艺品亦是南湾的拳头产品,很受顾客青睐。.  

石滩乡

  石滩乡位于衡东县的南端,是衡东的南大门。四周与本县的德圳乡、大浦镇、莫井乡及衡南县搭界。距县城39公里。建国初,石滩属衡山县第七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属大浦区。1989年撤区并乡,真塘乡并人石滩,成为现在的石滩乡。相传,石滩附近最早多冬茅,名冬茅堰。清代时,因这里系深山老林,遮天蔽日,人烟稀少,盗贼横行,乡里人出于迷信,凿石建庙,祈求平安,称石头庙。至民国时,山林被毁,水土流失,年深日久,显露出一大片红砂石岩,远看象似石滩,更名为石滩庙,石滩乡由此而得名。境内的沈陂村沈陂塘系抗金名将岳飞后裔的聚居地。石滩是一个农业大乡,长期以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利条件差的制约,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至七十年代初,这个乡还是个塘多蓄水少,山多林木少,田多粮食少,人多贡献少的严重旱灾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石滩人民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举全乡人民之力,聚全乡人民之心,掀起大干水利的热潮。通过全乡人民的艰苦创业,山塘水库星罗棋布,德圳、早禾冲水库灌渠四通八达,灌溉自流,干旱死角已成为历史,今天的石滩已成为稻香鱼肥的鱼米之乡。该乡以生产水稻为主,盛产生姜、白薯、西瓜、绿豆、花生、牲猪、家禽、鲜鱼等。.  

大浦工业园

  大浦工业园位于湖南衡阳衡东县。下辖:   430424400200 123 永宁村   430424400201 123 炉铺村   430424400202 123 石桥村   


杨桥镇特产大全




杨桥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