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石镇,位于新邵县的东北部,东距涟源市25公里,南距邵阳市42公里,西北距冷水江市20公里,是新邵去涟源市的必经之地。该镇的花桥村是湖南省的地理中心。全镇总面积97.2平方公里,辖39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67万人。
寸石镇属溶岩地貌,多溶洞,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主要矿藏有方解石、石灰石、冰川石、铬黄矿、铜、铁、白粘土等。主要盛产稻谷、小麦、烤烟、辣椒、玉竹、奈李、板栗、柑桔等农副产品。境内群山连绵,碧峰耸立,木材蓄积量16万立方米左右。
寸石镇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坚持巩固和发展了药材、精品水果、畜牧生产三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发展种植玉竹、百合、天麻等药材5000余亩,无核桠柑、杨梅、梨枣等精品水果近3000亩,畜牧生产保持稳健增长,生产的瘦肉型猪远销广东、浙江、云南、港澳等地,深受外商欢迎。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红日生物科技公司、杨家坳食品工业园、长康薯制品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支持这些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打造药材、食用菌、蔬菜、薯类等农业生产产业带,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寸石镇全面实施“民营强镇,工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利用红日机械厂搬迁后留下大量厂房设备及镇内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将红日机械厂红线图内区域规划为市级工业小区,加强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兴业环境,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近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0余个,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引进资金8000万元,已到位资金5000万元。坚持“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十二字方针,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招商企业蓬勃发展,红日生物公司、杨家坳食品工业园、工农水泥厂、长风中学等招商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发展壮大。寸石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67万人 | 97.2平方公里 | 430522105 | 422000 | 0739 | 查看 寸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酿溪镇 |
酿溪镇于1953年建镇,是新邵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土地总面积6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万亩,其中水田1.36万亩。现辖29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 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632mm,年日照1299小时,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境内地形为典型的南方低矮丘陵,地势较为平坦,森林覆盖率为43.8%。 境内交通便利。该镇毗邻邵阳市,距市区仅8公里,207国道横贯全镇,乡村公路通达全镇。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引进湘林中纤板厂、733水洗厂等2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引资总额达1.2亿元。特别是箱包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了箱包产业在我镇的迅猛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箱包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发展了0.4万亩水果基地、0.4万亩蔬菜基地、0.2万亩药材基地和年出栏牲猪4万头的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兴办了投资2000万元的广信竹胶板厂、投资600万元的罐头食品厂、投资600万元的兽药厂、投资32万元的饲料厂、投资500万元的保健食品厂等3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大坪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55平方公里扩展至6.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原来的1.5万人增加至5.8万人;蔡锷路的建设使酿溪和邵阳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区主要街道的扩改、资江防洪大堤和沿河公路的建设、城区亮化美化工程及城区供水供电系统的改造,对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完善城区交通体系、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严塘镇 |
严塘镇位于县城之北,距县城7公里;交通便利,207国道穿境而过。全镇辖47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3个林果场,534个村(居)民小组51600人,其中农业人49858人。 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02亩,其中水田22505亩。 全镇以丘陵地带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盛产烤烟、百合、西瓜、生姜、玉竹、水果玉米,其中陡岭烟叶乃明朝宫廷贡品。近年来,严塘镇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粮猪型经济经营状况,转化为现代综合型经济经营,全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已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目前,已建好三大农产品加工公司,分别是年产值250万元的富华饲料厂,年产值300万元的大米加工厂,年产值500万元的药材力口工厂。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2003年建成以陡岭村为中心的1000亩烤烟基地;以湖城村为中心的500亩水果玉米基地,以刘文村为中心的2000亩西瓜基地,以阳水村为中心的2000亩精品水果基地,以下渔村为中心的1000亩药材基地, 以严塘村为中心的年出栏牲猪3万头、仔猪15.6万头的牲猪基地。 严塘是有色金属之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钨、金、银、铜、铁、锡、石灰岩等。其中,优质石灰岩储量1.1亿吨,居全市之最,锡、金储量也相当丰富,具有开发价值。 镇党委、政府提出“工业强镇”的口号,采取“工业带动, 民营突破”的发展思路,创造了一个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使民营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3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320户,从业人员1080人, 民营企业82家,从业人员855人,截止10月份, 实现工业总产值32400万元,税收收入156万元。现全镇已拥有水泥膨胀剂、 石灰石、中巴车等拳头工业产品。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著名景点有白水洞、梦云洞、资江小三峡等。白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旅游区,其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洞村,距县城10公里,距邵阳市区20公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 现有景点480多处, 一级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 白水洞因两山回环夹峙,中多飞瀑流溪,群峰叠翠,水泻如银而得名,早在明代, 白水洞就是湘中旅游胜地,文人墨客纷来沓至,多有赞咏。清朝文人杨太灏著有《白水洞游记》,李厚培著有《白水洞集胜纪》,盛传于世。. |
雀塘镇 |
雀塘镇境内冈丘起伏,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叶家村,海拔437.8米,最低柳山村,海拔215.7米。境内两条河,一是龙山河,擦境而过,穿越龙头、黄旗2个村;二是渔溪河,自北向南,穿越梅子、乔亭、沈江桥等8个村,两岸构成溪谷平地,沿河各村得渔溪河水之福,基本可旱涝保收,该镇大部分村较干旱、种田靠天吃饭。1978年,尧虞塘水库中涵渠道建成后,灌区各村和农业用水匮乏的状况有所缓解。全镇面积9.5平方公里,山地占1.13%,丘陵占34%,冈地占33.34%,平原占25.12%,水域占6.41%。有耕地34849亩,其中水田23021亩。土地表面以柴色为主。境内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年降雨量1300毫米,地质结构为板页岩、石灰石为主,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雀塘镇始建于1995年5月,由原雀塘乡和原寺门前乡的18个村合并而成,全镇辖4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两个农林场所,人口52000余人。该镇东与陈家坊镇,南与邵东县范家山镇、高崇山乡,西与双清区火车乡、本县酿溪镇,北与寸石镇、严塘镇接壤。政府机关位于雀塘村、庙湾村交界处,距新邵县城16公里,距邵阳市火车北站8公里。渔龙公路、龙邵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雀塘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也是全县重点水稻产区之一,主要种植稻谷、水果、烟叶、药材、蔬菜等。2000年,该镇确立了建精品水果强镇的农业发展方略,现精品水果面积达1万亩,主要品种有椪柑、葡萄、布郎李、幸水梨、板栗、杨梅。镇第一园艺场面积550亩,是全县最大的椪柑基地,产品远销东北、内蒙等地。雀塘镇有丰富的煤、锰、石灰石等矿藏,年产量达2万余吨,采石场3家,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粘土制砖和再生资源加工业是该镇的主要工业行业,全镇共有砖厂6家,废品加工户141家,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半成品塑料粒子,产品销售广东、浙江等地,塑料加工业年产值4亿元,可解决3000人就业,是该镇的一大经济支柱。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教职员工342人,在校学生6000人,固定资产800万元。自90年代起,该镇利用上级拨款和动员群众集资,对全镇各学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校园基础设施较完善.. |
陈家坊镇 |
陈家坊镇于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距邵阳市区、新邵县城、邵东县城均为23公里,处于三地交汇的金三角地带。现辖6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收入完成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元,同比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00万元,同比增长20%;招商引资1825万元,同比增长32%。全镇拥有工业企业158个,为陈家坊镇实现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被省体改委定为“湖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同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 |
潭溪镇 |
潭溪镇位于新邵县东北边陲,龙山北麓,辖3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109.28平方千米。2004年总户数为10205户,总人口为34518人。气候温和湿润,山林广阔,林竹资源丰富,金、锑、铜、钨等矿产资源蕴藏巨大。2004年全镇招商引资洽谈项目13个,落实11个,协议引资13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00万元。1995年撤区并乡,将潭溪、爽溪、礼坪乡合并为潭溪镇。全镇共有耕地总面积21034亩,其中水田14151亩,旱土6883亩,山林总面积达97890亩。. |
寸石镇 |
寸石镇,位于新邵县的东北部,东距涟源市25公里,南距邵阳市42公里,西北距冷水江市20公里,是新邵去涟源市的必经之地。该镇的花桥村是湖南省的地理中心。全镇总面积97.2平方公里,辖39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67万人。 寸石镇属溶岩地貌,多溶洞,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主要矿藏有方解石、石灰石、冰川石、铬黄矿、铜、铁、白粘土等。主要盛产稻谷、小麦、烤烟、辣椒、玉竹、奈李、板栗、柑桔等农副产品。境内群山连绵,碧峰耸立,木材蓄积量16万立方米左右。 寸石镇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坚持巩固和发展了药材、精品水果、畜牧生产三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发展种植玉竹、百合、天麻等药材5000余亩,无核桠柑、杨梅、梨枣等精品水果近3000亩,畜牧生产保持稳健增长,生产的瘦肉型猪远销广东、浙江、云南、港澳等地,深受外商欢迎。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红日生物科技公司、杨家坳食品工业园、长康薯制品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支持这些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打造药材、食用菌、蔬菜、薯类等农业生产产业带,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寸石镇全面实施“民营强镇,工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利用红日机械厂搬迁后留下大量厂房设备及镇内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将红日机械厂红线图内区域规划为市级工业小区,加强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兴业环境,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近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0余个,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引进资金8000万元,已到位资金5000万元。坚持“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十二字方针,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招商企业蓬勃发展,红日生物公司、杨家坳食品工业园、工农水泥厂、长风中学等招商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发展壮大。寸石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
坪上镇 |
坪上镇位于新邵县西北、朗概山下,北靠冷水江市,东邻涟源市,南接潭溪、寸石两镇,西与大新乡隔江相望,是新邵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颇为优越。坪上镇古称大同,意为“天下大同”的意思。坪上山雄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为湘中宝地。 人口多面积广。坪上镇镇域面积228平方公里,辖7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8.2万,其中农村人口7.9万,城镇人口0.3万,现有镇机关干部职工111人,其中在岗80人,另有退休干部职工58人,辖区内驻有正团级部队2个。是我县第一大镇,也是比较边远的工农业大镇。 资源较为丰富。坪上群山环抱,高岸深谷,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较长,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宜水稻、油菜、烟叶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椪柑、牲猪、玉竹、杨梅、板栗、水产品,赤水村的食用鲜菇风味香美,高坎的莲藕鲜糯可口,袁家的密桔甘甜爽冽。竹木丰茂、植被丰富,著名的岱山林场苍峰翠岭,为该镇工农业发展有力的生态屏障,镇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硅、金、钒、铜、钨、石灰石等多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县之首。 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丽、自然风景贻人。雄伟壮观的雷公洞巧夺开工,古老的罗桥雄姿依然,风格古雅的石马张氏祠堂保存完好,黄土村张干纪念馆闻名遐迩,无污染的东风水库是休闲的好去处,还有建设中的小溪电站更是自然风景和现代文明两大壮观相结合的观光首选。 文化底蕴深厚。我镇俗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百年名校、市重点中学新邵二中座落在三溪河畔。坪上群众送子女读书不遗余力,至今流传着:“卖江山,当土地;卖砂罐,打豆腐,也要送子女上大同”的歌谣,源远流长的“大同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如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张干,当代著名作家谢冰莹,原湖南省《大公报》总编辑李抱一,省军分区副司令员黄明开,成都市常务副市长颜家景,等等。 企业比较发达。我镇是矿产丰富、民营工业基础较好的工农业大镇,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5家,即七四、胜利煤矿和洪溪水泥厂、小溪水泥厂、金陆速凝剂厂。. |
龙溪铺镇 |
龙溪铺镇位于新邵西北部,东接大新乡,南邻巨口铺镇,西与迎光乡接壤,北连新化县天龙山和冷水江市三尖镇。全镇总面积153.4平方公里,辖46个村,2个居委会,4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万人。镇内有中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2座,山塘389口。 龙溪铺镇山青水绿,自然景色迷人。拥有崖潭晚照,正平古桥,牛山隘卡,狭山对峙,鸡冠怪石,三猴过江,大名禅院,千年银杏,风井宋溟,朝源洞天等古貌胜景。 龙溪铺镇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境内蕴藏着煤、锑、大理石、硅石等矿藏,且储量大、质量好、品质高、埋藏浅、工业利用价值高。 龙溪铺镇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全镇46个村已村村通公路,S217省道贯穿境内,市级公路、县级公路和镇级公路纵横交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发自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长途客、货车。 现已初步形成煤炭、冶炼、石材三大产业支柱。精工细凿的石材工艺品、优质的锑品、煤炭产品运销广东、福建、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镇冶炼厂现拥有固定资产810万元,生产锅炉5口,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其余各项设备齐全,年产锑220吨。 作为一个农业大镇,龙溪铺在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于竹器、养殖、药材、精品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的开发。. |
巨口铺镇 |
巨口铺,地处新邵县西北部,距邵阳市区约30公里,距新邵县城约30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巨口铺,昔为通商大口埠,是新化、冷江至邵阳的必经之道,曾设驿铺,故名。明清时,是宝庆四大名铺之一,曾有“北路巨口铺”的美誉。全镇辖4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786人。 境内多山地丘陵,东部系山地,最高峰是板峰子山铜鼓顶,海拔1226.1米。全镇区域面积160.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6%,丘陵占41%,冈地占6%,平原占14%,水域占3%。耕地面积38790亩。主要产品有稻谷、红薯、花生、油菜籽、茶油、烤烟、柑桔等,其中油菜籽、茶油、花生产量居全县首位。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无核柑橘与生猪养殖四大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6家。 巨口铺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宝地”之称。境内有维尼伦石灰岩、铅、锌、金等大型矿藏。新邵县昆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建在该镇内,现年产黄金4000多两,约占全县年产黄金量的一半。白云铺铅锌矿总储量在500万吨以上。 巨口铺镇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宝庆十景之一”的白云岩古寺。白云岩古有“白云樵隐”之称。白云庵系宋代初所建,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仙观遗址,1996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圣寨座落在程井坳村,清咸丰九年(1859年)修筑,寨旁一石灰岩溶洞内清泉长流,夏日间常涌出红水,洞口昔时立有关帝庙,今有庙基石脚,附近建有清代建筑群众,现尚存部分。 巨口铺镇的工业主要以电机绝缘材料加工为主(即槽楔产业)。槽楔工业园占地约30余亩,落户企业12家,投资金额约500万元,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巨口铺镇诚邀天下有识之士,共同振兴槽楔产业。. |
新田铺镇 |
新田铺镇位于新邵县城西南部,离县城酿溪镇22公里,距邵阳市区19公里。全镇总面积115.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84亩,其中水田30511亩,旱地9573亩,林地8850亩,园地753亩。现辖5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6万人。 新田铺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省道S217线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东边连接邵阳市,西边连接冷水江市。镇内公路纵横,阡陌相通。资江流经本镇柘溪、塘口、小庙头等村,可从水路往返于邵阳、冷江、新化等地。全镇村村通路、通电、通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无信号盲区。 新田铺镇是全县农业大镇,是粮油生产的主要产区,素有“新邵粮仓之冠”的美誉。境内主要盛产优质稻、蔬菜、柑桔、红薯等农产品,年均粮食产量达33万余吨。是邵阳市第一个被认证的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亦是闻名邵阳的蔬菜供应基地。毛力冲、长冲铺、水尾等蔬菜生产区常年生产面积在3000亩以上。以京昭农场为龙头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1000亩连片大棚蔬菜产品直销广州、深圳、长沙。生猪生产发展迅猛,形成s217线畜牧生产长廊,年出栏生猪在3万头以上。占地470亩的果园中学大型肉食冷冻加工项目已列入十一五规划,正面向社会招商。 新田铺镇于2001年被批准为邵阳市重点小城镇建设乡镇,2006年已申报省重点城镇建设乡镇,是目前全县规划最为科学,建设最为规范的次中心城镇。现已完成2.5平方公里的城镇总体规划和开发区高压电网改造,新辟2000米新言路、新烂路两条新街,形成以花坛为中心的十字形街道,城镇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投资50万元架设城区路灯,投资15万元改造了镇中心花坛,投资30万元建设垃圾桶和垃圾场,基本实现城区灯化、绿化、美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投资280万元建成了邵阳市乡镇最大的农贸综合市场,投资300万元的社会车站已完成前期招商并进入施工阶段,投资100万元的自来水厂扩改工程年内即可启动。该镇还自发形成了除县城之外最大的出租车市场。. 来源于行政区划网(www.chinaquhua.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chinaquhua.cn/hunan/xintian_puzhen.html |
小塘镇 |
小塘镇位于新邵县北部,与隆回、邵阳县接壤,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34亩,其中水田 34716亩。现辖4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7万人。 人杰地灵 这片神奇土地孕育了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装备部部长肖中堂中将和北大著名教授谢道凡等仁人志士。 交通便利 1821省道、320国道由新田铺至我镇的红星、 柏水、烂坝相连接,成为新化、冷江至隆回、武冈的主要交通要道,镇域内的公路网至此基本形成。镇政府至巨口铺的五星公路穿过观音、言耳边、金塘湾等10个村成为第二条主干线;巨口铺镇的白云铺至我镇的桃林、言耳边等8个村成为第三条主干线。新田铺镇长冲铺至我镇的留田、柏水等6个村成为第四条主干线。镇政府至清江、十字路等8个村成为第五条主干线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形成了我镇的一个较大的产业,个体运输户达500 家户。 物产丰富 小塘盛产的麻鸭、精品西瓜、无核椪柑、美国红提畅销省内外。 环境宽松 该镇党政、人大领导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宽松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现个体工商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产业群体,形成了亦农亦商、亦工亦农的局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1994年至1997年全镇机砖厂发展到100余家,成为我县的主要的机砖生产地。投资过千万元的陇西罐头厂、鑫卫亚麻有限公司已落户小塘,2003年后,相继建立了言耳边橡胶厂、小塘矿业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集团化生产经营。英雄橡胶厂前期投资150万元,年生产能力10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汽车轮胎和其他橡胶制品。罗家坳砂石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把几家砂石开发老板集合起来,形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砂石资源,不会造成资源浪费,现年产值达600万元。自成立小塘矿业公司后,全镇锰矿得到有效的开采,石下、树山、大庙等锰矿开发点均取得了资源效益,整个公司年产值达600万元。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该镇先后修建言栗、小塘两个大型农贸市场,极大推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
太芝庙镇 |
太芝庙乡地处新邵县东北部,位于省级森林公园龙山脚下,北接涟源,东与邵东毗邻,东北与双峰县接壤,俗有“一早走四县”之说。全乡面积128.4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相传明朝名医申泰芝为拜祭药王孙思边来到此地,为当地老百姓造福。大家为纪念他修建了一座“ 泰芝庙 ”。后来,由泰芝庙衍变而来的太芝庙就成了当地的地名。 太芝庙乡境内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全乡森林面积60.08平方公里,是全县竹木资源最丰富的乡。药材种植面积3000余亩,药材品种10余种,是湘中南闻名的“尾参之乡”。境内尧虞塘引水工程--高坝水库气势宏伟、风景迷人,龙山森林公园峰峦叠嶂、峻峭雄伟,此外还有狮子石、仙人石、雪帽岭、扬旗寨、狮象锁水、乌鸦潭、猫公洞和青龙桥等优美景点。 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太芝庙乡大力扶植农民种植药材,逐步形成了以厚朴、茯苓、尾参等药材为主的农产品体系。全乡药材种植面积6060亩,药材加工户72户,药材加工企业1家。同时,该乡加大了开发竹木资源的力度,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234.5亩、幼林抚育6300亩、楠竹低改6000亩,发展竹木加工户40余家,兴办了一家30万元的竹帘加工厂和50万元的竹筷厂。 大革命时期,0湘西南特委戴世荣和跟随毛泽东同志考察过农运的陈新宪在龙山建立太芝庙支部,后来党又在龙山建立特区委,组织龙山-。支部-陈致清等 6 名党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解放初期,党领导的声势浩大的龙山剿匪, 消除了百年匪患。 2005 年5月31日深夜,新邵县龙山区域暴发300 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涌现出乡长唐飞、党委副-李映辉等 "" 新邵七子 "" 英雄群体。中央委员、0湖南省委-张春贤在视察太芝庙灾区后,高度赞扬太芝庙乡党委经受住了危难的考验,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 |
大新镇 |
大新乡地处新邵西北边陲,全乡土地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其中水田0.9万亩,多为梯田,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72%。现辖42个行政村,250个自然村,总人口3.58万人。 大新乡山高水急,旅游资源丰富。全乡四面高山,最高峰铜鼓岭,海拔1225.1米,最低处磁溪村,海拔183米。资水自南至北从中切割,把美丽的大新分成东西两半,铜柱滩、青溪滩、大河滩、栗滩、岣嵝门等险滩风光旖旎,景色秀丽。 境内物产资源丰富。黄心生姜、杨梅、板栗、土豆是大新乡四大特产,林竹产品是大新支柱产业,铜、硫、矾、磷、铀、铝、锌、铁、硅、锑等矿藏资源蕴藏丰富,磨石、林场、大坪溪等村的硅、锑矿开采效益看好。 大新乡因地制宜,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稳定粮食生产,改良品种,推广旱稻和超级稻,确保山区人民粮食自给自足,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全乡已形成了板栗、杨梅、药材、生姜生产基地,建立了良种牲猪、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养殖基地。. |
潭府乡 |
潭府乡,地处新邵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39亩,楠竹面积50818亩。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2.9万人。 潭府乡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楠竹蓄积量和产出量居全县第一;辖区内的枫树坑水库储水量达400万立方米;土壤条件良好,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70年代,该乡曾以出产黄金在省内外闻名。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产业结构调整做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突破口。2003年,全乡共发展玉竹3200亩,茯芩17000多窖,天麻1000多窖,其它药材1000亩,楠竹低改1200亩,发展杨梅等精品水果200亩,出栏牲猪15000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737元。 该乡把“民营兴乡”做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截止2003年底,全乡新办投资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3家,共投资753万元(其中引进外资545万元),累计年产值3110万元,从业人员249人,年创利税200余万元,民营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县第一。 潭府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3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路、通程控电话。2000年兴建了移动基站,移动网络覆盖全乡80%地域,全乡手机用户已达985户;电网改造工作进展顺利,现已有江溪冲等22个行政村完成了电网改造;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医疗卫生设施日趋完善,全乡有一所卫生院和50个卫生站;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境内有中学2所,小学17所;有线电视覆盖全乡25个村。. |
迎光乡 |
迎光乡,地处新邵边陲,毗邻隆回县高坪镇、岩口镇,与县内龙溪铺、巨口铺镇相邻。总面积为53.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5.24%,丘陵13%,平原13.65%,水域2.8%,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0%,有林用地85%,耕地16471亩,其中水田13025亩,旱土3446亩,是一个“六山半水一分田”的丘陵山区。全乡共22个村,216个村民小组,7883户,31457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小水果、药材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乡现有柑桔500亩、杨梅400亩、板栗800亩、药材500亩,其中桑果场做为湘中金土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开发400多亩种植国外名优水果、名贵中药材,打造湘中生态农业示范点。 全乡共有工业企业近120家,其中资产上规模的企业有7家(湘中金土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迎光胶合板厂、山口里电站、车塘采沙场、水东碎石场、黄岩碎石场),年产值均在50万元以上,其它均为小型的砖瓦、沙石和石材场。竹器加工做为迎光的传统产业,年生产篾席3万多床,簸箕、筛子10万多件,年产值70多万元。 近年来,随着通讯、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不断发展,迎光乡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全乡装有程控电话1800多户,加上移动电话2870多台,百分之七十的农户用上了电话。全乡境内公路总长50余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其中公路硬化6公里。全乡13所中小学校,近几年全部进行了改造,教学条件有了大的改善,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650余人,少儿入学率100%,其中初中班19个,1180人。乡卫生院在2005年进行整体维修和改建后,现有1个住院部,外科、内科、妇产、小儿等14个科室,37名医护人员。2006年初,全乡20个村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联网,全乡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为适应边贸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建设了两个开发区,其中桑果场开发区兴建门面200多个,老乡政府开发小区兴建门面100多个,另有大小墟场7个,与周边的高坪、大观、龙溪铺、栗坪等市场联为一体,物资丰富,市场繁荣,迎光成为得天独厚的边贸“金三角”。.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