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 全州县 >> 庙头镇

庙头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庙头镇谷歌卫星地图)


庙头镇简介

  庙头镇位于全州县东北部,东北与湖南省东安县交界,西与全州县文桥镇毗邻,南与全州县黄沙河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庙头居民委员会,121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8530户,33104人,林地面积6万亩,耕地面积30578亩,其中水田21160亩,旱地9418亩。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桑蚕、花卉、瓜果、蔬菜等。
  庙头镇是开发布朗李、葡萄、柑橙、瓜类等多种水果的理想地域。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6公里,距322国道9公里,湘江、湘桂铁路、黄沙河镇至文桥镇紫岗公路、庙头镇至湖南省东安县紫溪镇公路穿境而过,有黄土井、庙头两个火车站,水陆交通便捷。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钨,锰、铀、煤、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河沙等,蕴藏量丰富。农副产品也很丰富。粮食年产量超1万吨,年产鲜茧70吨,鸡、鸭、鹅等家禽年出笼27万只,还有禾花鲤鱼、花生、辣椒、奈李、布朗李、脐橙、葡萄、蜜桔等一批有开发价值的农副产品。庙头农贸市场为天天圩,大型传统圩日有农历二月八、三月三、五月十五、六月六、九月九,特别是农历三月三圩日,农副产品交易量大。境内有歌陂石刻、湾山风雨亭、仁街牌坊等名胜古迹。
   近年来庙头镇实施“吨粮田”和“万元田”建设,推广良种猪、良种牛人工授精等品改技术,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培植龙头产业和龙头产品,发展农产晶加工业,加强农产晶流通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杜组织。
   铁路、公路横穿全镇,交通便利。庙头镇柳浦电站已列为全州县“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该电站拦湘江河水发电。据初步勘测,装机容量1.6-1.8万千瓦,预计总投资需9600万元,预计年发电量0.8-0.85亿度。庙头镇35千伏安变电站已全面动工,供水、通信、医疗、邮政、银行等设施完善。
   近年来,庙头镇结合本镇实际,搞好“四个开发”:一是抓好大田种植结构调整的开发。二是抓好荒山荒坡的开发。三是抓好传统蚕茧业的开发。四是抓好河滩溪洲草食性动物及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全面启动“五项工程”:一是党建工程,二是社会稳定工程,三是民心工程,四是科技示范工程,五是政府形象工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4万人 125平方公里 450324102 541000 0773 查看 庙头镇谷歌卫星地图

庙头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庙头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全州镇

  全州镇,湘桂走廊上的千年古镇,地处全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桂北最大的城镇:总面积169.2千方公里,辖6个社区、13个村委,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万人。境内湘山寺、仁寿山摩崖石刻、太平军大战清兵古战场、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址、龙岩洞等名胜古迹,透放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繁荣的商贸、服务业及七大农业生产基地,均闪耀着现代“广西百强镇”、“桂林十强镇”的辉煌。陆上有湘桂铁路、222国道穿越,水系有湘江、灌江、万乡河流淌,地下有丰富的煤、铅、锌、锰蕴藏。    近年调出1.2万亩水田(占水田总面积的40%)连片种植美国布朗李、金华大白桃,优质葡萄、南红大石榴、法国青刀豆等经济作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元杂交猪覆盖率达60%(有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的猪场67个),禾花鱼年放养面积达2万余亩。七大农业生产基地(优质葡萄、优质柑橙、优质桃李、法国青刀豆、良种猪牛、乌鲤禾花鱼、农产品加工)已初现规模。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不断壮大,现已达4205家,冶炼、玻璃器皿、建材、宝石加工等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市场贸易繁荣,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布全镇。城镇建设围绕“四大国区”(新塘坪科技工业园区、菱角塘商贸区、水南森林公园开发区、民主街和平街商贸旅游区)扎实推进。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亿元,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7亿元,财政总收入248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0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县首位。    镇党委先后被评为市“-”学教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中学4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10585人:有卫生院2所,卫生室19个。.  

黄沙河镇

  在全州县东北部。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1居委会、9村委会,有94自然村。原属庙头公社。1984年析置黄沙河镇。有林场和果园场。有中小学1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黄沙河街,在全州东北23公里,湘江两岸。人口 1 800。 因地处湘江多黄沙河段,改名。设集市。有农械、木材加工、水泥、糖果、红砖、石灰等厂。湘桂铁路经此并设站。322国道经此。.  

庙头镇

  庙头镇位于全州县东北部,东北与湖南省东安县交界,西与全州县文桥镇毗邻,南与全州县黄沙河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庙头居民委员会,121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8530户,33104人,林地面积6万亩,耕地面积30578亩,其中水田21160亩,旱地9418亩。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桑蚕、花卉、瓜果、蔬菜等。   庙头镇是开发布朗李、葡萄、柑橙、瓜类等多种水果的理想地域。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6公里,距322国道9公里,湘江、湘桂铁路、黄沙河镇至文桥镇紫岗公路、庙头镇至湖南省东安县紫溪镇公路穿境而过,有黄土井、庙头两个火车站,水陆交通便捷。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钨,锰、铀、煤、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河沙等,蕴藏量丰富。农副产品也很丰富。粮食年产量超1万吨,年产鲜茧70吨,鸡、鸭、鹅等家禽年出笼27万只,还有禾花鲤鱼、花生、辣椒、奈李、布朗李、脐橙、葡萄、蜜桔等一批有开发价值的农副产品。庙头农贸市场为天天圩,大型传统圩日有农历二月八、三月三、五月十五、六月六、九月九,特别是农历三月三圩日,农副产品交易量大。境内有歌陂石刻、湾山风雨亭、仁街牌坊等名胜古迹。    近年来庙头镇实施“吨粮田”和“万元田”建设,推广良种猪、良种牛人工授精等品改技术,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培植龙头产业和龙头产品,发展农产晶加工业,加强农产晶流通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杜组织。    铁路、公路横穿全镇,交通便利。庙头镇柳浦电站已列为全州县“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该电站拦湘江河水发电。据初步勘测,装机容量1.6-1.8万千瓦,预计总投资需9600万元,预计年发电量0.8-0.85亿度。庙头镇35千伏安变电站已全面动工,供水、通信、医疗、邮政、银行等设施完善。    近年来,庙头镇结合本镇实际,搞好“四个开发”:一是抓好大田种植结构调整的开发。二是抓好荒山荒坡的开发。三是抓好传统蚕茧业的开发。四是抓好河滩溪洲草食性动物及水产养殖业的开发。全面启动“五项工程”:一是党建工程,二是社会稳定工程,三是民心工程,四是科技示范工程,五是政府形象工程。.  

文桥镇

  文桥镇地处越城岭脚下,位于全州县城北面,为广西最北端乡镇。东南与庙头镇相邻;西与大西江镇相依;北与湖南省东安县相界。距离全州县城45公里,距湘桂铁路8公里。总面积为28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7428亩,其中水田46668亩,旱地10760亩;有林面积85万亩,水果面积2.1万亩。辖18个行政村,278自然村,301个村民小组。共14124户,5291日余人。镇政府驻地文桥村委文家村,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该镇盛产稻谷素有“文桥谷仓”之称;盛产水果和各种经济作物,主要特产有:文桥血鸭、文桥胆肝、小锅米酒、花生、红薯粉丝、文桥红油米粉,均在全市、区闻名;地下矿产资料丰富,有煤、铁、钨矿和大理石,建有一国营紫岗煤矿,煤储量和产量均居桂林市各乡镇之首:有三江六溪流经全镇,水力资源丰富。白毛河从大西江流入,大河源源于大河源口,两江于水口庙村汇合流入湘江。    黄(黄沙河)杨(杨福)公路于1998年扩建完成,全程均铺柏油,属国家三级公路。杨珠(杨福至谏禄珠玉村)公路已按国家三级公路测设完毕,已于2004年正式开工,计划两年内正式通车。全镇村村通公路,全镇共建有中小型电站12个,建有变电站1个,两条“三五”高压线,分别从黄沙河、大西江输入,解决了全镇工业及生产生活用电;全镇有初级中学4所,完小18所;在校师生6200余人,建有卫生院1个,下设杨福分院,医疗设备齐全,为全区百佳乡镇卫生医院之一;设有文化站,有线电视广播站,全镇村村通有线电视;通信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通讯公司在镇落户。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随处可通;设有政所、中国农业银行营业所、农村信用社、供俏社、粮所、食品站等金融财税贸易单位。    境内风景优美,处处可见历经几朝几代风雨淋沥的风雨亭桥。有建于宋代的古庙甑山奄、石观音、邓家祠堂(大泉井)等。.  

大西江镇

  大西江镇位于全州县境北部,越城岭山麓脚下,东接文桥镇,南连龙水镇,西邻资源县,北界湖南省新宁县。清属万乡,1994年改建制镇,距全州县城33公里,总面积337.5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3个自然村,293个村民小组,共9548户,3.4万人口。    境内三面环山,越城岭支脉横至西北,并环绕至东北部,北面高峰屹立,东西峰峦对峙。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水力、矿产、森林、旅游四大资源优势之美称。矿产主要有煤、锡、铅锌、钨、金和矿泉水等十几种,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覆盖率达60%以上,有万亩以上的大型林场4个,三级林场10个,有初级木材加工厂4个。之外,有戈渡源、炎井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繁茂,景致诱人。    全镇有耕地面积32040亩,其中水田26007亩,早地6033亩,主种水稻,兼种玉米、红薯。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桃、杏、梨等,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297万公斤,人均产粮676公斤。    有乡镇企业836家,从业人员3700多人,2003年工业总产值1.4亿元,名列全县前茅。特别是小水电建设,自1995年中外合资的第一座水电站建成以来,全镇兴建水电站30多座,总装机容量达3.6万千瓦,占全县的1/3强,装机较大的电站有会龙电站、白水脚电站、雷公塘电站、九牛塘电站等,其中会龙电站位居全县第三大水电站。    主要景点有炎井温泉、王家千年古樟、精忠祠、香林寺、风雨桥、童母岩等,炎井温泉经过第一期工程建设,建成了母池、子池、宾馆、休闲山庄、花雕长廊等,形成初具规模,是广大游客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全新(全州—湖南新宁县)公路贯穿全镇,有村级公路15条,长50多公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2003年全镇有初中3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4115人,教师282人。.  

龙水镇

  素有“文化庶地”、“鱼米之乡”之称的全州县龙水镇,位于越城岭下的河谷地带,湘江源流之一的万乡河和全新公路(全州县至湖南新宁县)南北纵贯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县城l7公里。全镇辖19个村委会,135个自然村,250个村民小组,人口4.8万,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水田5.01万亩),水果面积5.6万亩,有林面积23万亩。200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167万元,工业总产值15435万元,财政收入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属广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之一。    境内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年产稻谷42000吨,水果15000吨,是广西商品粮和水果基地乡镇之一。优质水果有蜜梨、丰水梨,南丰蜜桔、脐橙、柚子、白果、葡萄、果蔗、布朗李、油桃、美国提子等,其中蜜梨连续四年荣获广西优质水果评比一等奖,白果早结丰产被讦为桂林市2002年示范乡镇。两边山区盛产三木药材,有厚朴、黄柏、杜仲药材场3000余亩。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猪、牛、羊、鸡、鸭、兔成倍增长。龙水禾花鱼曾是朝廷贡品,经过提纯复壮的乌鲤禾花鱼更是其中珍品,荣获广西名牌农产品称号,被讦为桂林副食品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0万公斤。    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建有小型水电站14座,总装机容量8240千瓦,正在开发兴建的小型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2880千瓦。已建成的企业有冶炼厂3家、大米加工厂5家及腾龙汽配厂等,矿产资源有煤、锡、钨、锰、花岗岩等其中正在开采的塘前珍珠白花岗岩属世界极品。    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40个班,在校生2480人,小学19所,教学点49个,在校生3033人,教师486人,有县办龙水高中1所,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7人。    境内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虹饮桥,“龙洞清溪”昔日为全州八景之一,清初御师谢济世的读书岩内碑刻甚多,水岩洞、舞狮岩等岩洞内景致千姿百态,大仙水库的山野风光是人们休闲的理想去处。村民时兴煮姜茶招待客人,姜茶有提神、健胃、驱寒功效,历来为人称道。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境内有龙水、亭子江两大衣贸市场。定于每星期五为龙水圩日,星期六为亭子江圩日。.  

才湾镇

  才湾镇地处越城岭下,位于全州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1公里。全镇总面积359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委,320个村民小组,2003年总人口5.4万多人,有耕地5.9万亩,其中水田4.9万亩。亚洲第一高水头电站—天湖电站就座落在才湾镇。   才湾镇有湘桂铁路、国道322线和湘江穿镇而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架设程控电话2000多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全镇现有提子、白果、蜜梨、砂糖柑等优质水果5.8万亩,推广优质谷达93%,4000多亩礼品南瓜成了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禾花鱼曾为清朝宫廷贡品:越城岭优质花岗岩储量达8亿立方米,锌,锗矿泉水年流量30余万吨:天湖“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堪称药材之王,连绵万亩:林地总面积4 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现有大小水电站39座,总装机6万千瓦,有待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达3.8万千瓦,前景十分广阔。    全镇现有大小企业2049个,年产值20278万元。并形成了“一带三区”的良好发展格局,即以商饮娱乐为主的国道沿线开发带,以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为主的天湖街工业区,集城镇商居为一体的天湖街经济开发区,山川水电和生态旅游区。自2000年至今已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9个,入会(社)农产达3900多户,占总农产的26%,函盖了提子、南皿、药材、瘦肉型猪养殖、米粉加工等种养及加工行业。   才湾镇境内旅游景点多而又主题分明,天湖位于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顶东侧是由十三个海拔1600多米碧蓝如玉的湖泊组成的高山湖泊群,水天一色,天地合一,有西湖之灵秀,太湖之浩渺,瑶池之神圣,常年云雾缭绕,一日四季,气象万千,宛若仙境,水下有文物奇观皇帝大殿,山上遍布原始杜鹃林和2万亩广袤的高山草原。雄奇神圣的宝鼎岭与真宝顶并肩矗立,唐代高憎全真和尚(寿佛斧)长居此山修神念佛,72佛刹享誉古今,宋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登顶揽月吟诗,均留下千古美传,宝鼎神庙关圣殿为越城岭最为雄伟的古寺庙,与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遥相呼应,是避暑、观日、赏花、狩猎、朝佛的理想胜地。宝鼎天湖景区己被桂林市旅游局列为大桂林旅游圈“十五”建设重点项目,并拟定了开发规划,镇党委、政府已确定了旅游富镇新思路,投资1200万元修建了天湖油路和配套工程。.  

绍水镇

  全州县绍水镇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26公里,距桂林市96公里。东北与才湾镇相连,南与凤凰乡、咸水乡交界,西与资源县接壤。全镇土地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和绍水市场社区委员会,241个自然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该镇交通、区位、资源明显,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贯穿南北,境内有省级驻镇单位3个,县级驻镇单位7个,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通讯发展迅速(手机信号覆盖全镇,程控电话普及乡村),素有“桂北明珠”和“桂北第一重镇”之称。    绍水镇盛产稻谷,是全区产粮基地。经济作物以柑桔、银杏、茶叶为主。林地面积11.46万亩,主要有杉树、马尾松,主要林产品有松脂、油菜、油桐、竹制品和木制品。地下矿产有锰、锡、煤。水能蕴藏量大。    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88万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280万元、年利税达100多万元的世昌铁合金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元的龙江水田站,投资80万元的红砖厂已先后竣工投产,投资660万元的绍兰铁路双道工程已实现通车,总投资740万元的双龙、天源环、黄茅江3个水电站已竣工投产。    1998年10月该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后相继被列为广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广西重点镇,先后荣获区“文明镇”、“卫生镇”、“双拥模范镇”等荣誉称号。.  

石塘镇

  石塘镇地处全州县城的东南方向,距离县城仅24公里,是百灌二级公路和即将动工的全石二级公路的交汇地,且地处周边朝南、安和、凤凰、枧塘等乡镇的中心,交通方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石塘集镇是桂北的一大名镇,是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每逢圩日,赶集的群众多达5万人,日交易额超过100万元。    移动通信、固定电话用户超过3600户,现代通讯发展迅猛:日供水1500吨的自来水厂的投入运营和大容量供电所的强力支撑,为集镇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投资额达800万元、占地60亩的新市场已初步建成。街道建设、道路绿化美化获得长足的进步,适合“人居”标准指数已攀升到一个新水平。    石塘镇辖18个村委、1个居委、133个自然村,总面积为134.4平方公里。石塘共有人口4.3万人,其中集镇人口达1.3万人,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为2609元。    石塘镇的种植、养殖业发达,“石塘四宝”芋头、淮山、生姜、豆豉已享誉区内外,猪仔、耕牛市场兴旺发达,吸引了大批来自四川、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老板前来洽谈生意。    石塘镇的乡镇企业已投资办厂的有4620家,农产品加工基础雄厚,特别是花生加工已步入了现代化、规模化的行列。例如年加工脱粒达4 80吨的石塘大岗西村集体企业和年加工花生300000公斤具有现代化、自动化流水线作业的乃淇花生厂就是一个典范。    石塘镇的旅游发展前景明朗,著名景点大清塘、穿心岩、豆腐岩、将军山、马鞍山及人文改造兼具有自然景观的十里支渠已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为拉动石塘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  

永岁镇

  全州县永岁乡位于桂东北,地处湘桂走廊北端,东与湖南省永州市交界,总面积184.9平方公里,辖17今村委会、169个自然村,4.1万人。湘江、湘桂铁路、国道322线和(全黄)高速公路纵贯全乡。    永岁乡西连越城岭,山林资源丰富,全乡有林面积8.3万亩,主要品种为松树、杉木、竹子:耕地面积3.95万亩,其中水田2,88万亩、旱地1.07万亩。主要农副产品有柑桔、蜜梨、葡萄、西瓜、大蒜、生姜、紫长茄、花生等。近几年来,永岁乡现有葡萄、布朗李、柑桔、袖子、蜜梨等水果面积2万多亩。全乡大田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形成了优质葡萄、大西瓜、食用菌、荷兰青刀豆、紫长茄、反季节蔬菜等六大生产基地。永岁乡水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库5个,灌江渠道灌溉面积达1.5万亩,湘江两岸建有20多处电灌站。畜牧水产资源相当丰富,稻田养殖乌鲤禾花鱼1.67万亩,生猪、牛、家禽等出栏头逐年增加均居全县前列。    投资三千多万元的洮阳水泥厂,占地5.8万平方米、设计年生产能力8.8万吨,其生产的“洮阳”牌32.5、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远销区内外。以之为骨干的一批乡镇企业,每年可创利税300多万元。全乡共办有初中2所,小学19所,共30个教学点,在校学生3899人,在教老师278名。    永岁乡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石岗的明代燕窝楼、西汉始建的洮阳府遗址、江凹里宋窑遗址,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口水库、左江原始森林区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永岁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双桥,是当年刘备败英布的古战场:江凹里宋窑遗址,近期出土的一批陶器,做工精美,品种多,价值高,可见当时的繁荣昌盛。丰厚的文化造就了不少文人志士和英雄。.  

枧塘乡

  枧塘乡位于全州城南面,东连白宝乡,西抵才湾镇,北邻全州镇,南与两河、朝南、石塘三乡镇接壤,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距县城6公里,辖12个行政村,3.1万人。全乡有耕地2.6万亩,其中水田1.9万亩,旱地0.7万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1143.7万公斤,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财政收入170万元,人均纯收入2479元。    清属思乡,民国22年(1933年)属恩德区,31年属金屏乡。解放初,禹城郊区,1950年3月设枧头区,1952年称二区,1959年4月并入城郊公社,1961年属城关区的屏山公社和枧塘公社,1962年7月称枧塘区,1968年撒区为枧塘公社,1984年改为枧塘乡至今。    全乡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省道20162线贯穿全境,即将修建的全州至桂林高速公路也穿境而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湘江、灌阳河两河贯穿全境,沿江建有大小水泵、电灌站29处,另有桐塘、珠塘、金鸡岭、大小留塘等山塘水库5个,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闻名区内外的人文景观“语录山”、古迹“金山寺”遗址、 自冶区重点保护文物的四大牌坊之一清代“孝子牌坊”。    该乡主要经济作物有葡萄、柑桔、大蒜、香瓜、台湾“圣女果”、法国青刀豆等,尤以葡萄、大蒜、香瓜因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堪称“枧塘三宝”,享誉区内外枧塘蒜苔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黄牛品改、瘦肉型猪、禾花鱼等畜牧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新投资1亿元的新津人造板有限公司落户枧塘狮子坪工业园区、省道20162线全石段公路扩建工程开工、拦截湘江装机4000千瓦的电站即将兴建,推动了全乡工业化进程,现建有自来水厂、红砖厂、冶炼厂、电站、卫生纸厂、纤维板厂、采石场、挖沙场等厂矿企业40家,固定资产投入达1.5亿元。.  

咸水乡

  咸水乡位于全州县西南部,地处全州、兴安、资源三县交界之地,全乡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3.5万人,辖12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是全州县粮食、水果、竹木主要产区之一。    境内有咸水、四季田2个火车站,有集度假、钓鱼、休闲为一体的休闲胜地——石枧水库,有气势磅礴的山口瀑布和梅子坳百余座汉晋古墓群(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乡有中小型水电站4座,年发电量达6500KW。湘桂铁路、国道322线、资百公路贯穿全乡,有利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咸水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杉树、毛竹、柑桔、葡萄、桃、李,梨等竹木及水果。近年来,全乡共利用水田进行了大田结构调整达1.1万亩,广泛种了美国提子、丰水梨、南方蜜柑等各种名特优水果,使全乡水果种植面积近5万亩,竹木种植面积近21万亩,年产水果量达5万吨,杉木6000立方米,毛竹15万根。咸水生猪饲养量和粮食产量丰富,年出栏近4万头,人均有粮960公斤,每年进行杂交水稻制种55万多公斤,咸水乡是全州粮食、水果、生猪、竹木的主要乡镇之一,是桂林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素有“绿色企业之乡”的美称。.  

凤凰乡

  凤凰乡位于全州县西南部,距县城39公里,东接石塘镇,南连安和乡,西界咸水乡和兴安县界首镇,北邻绍水镇,全乡20个村委,27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83.3平方公里,人口5.4万。湘江自西穿越乡境,流经9个村委;建江从南流入乡境,流经8个村委。省道20165线贯穿乡境东西,境内里程21公里。    全乡有水田4.3万亩,旱地1.98万亩,其中三分之一的水田实施了田园化建设,渠成网,路相通,灌溉便利,生产能力强。尤其是境内冲击平原洋堰大垌,连片水田2万余亩,是全区最大的田园化大垌。该乡年粮食产量35000吨以上,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是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全乡年水果产量2000余吨,主品种有优质蜜柑、脐橙、梨、葡萄、油桃等。年油菜籽产量5000吨以上,享有“桂北油菜之乡”的美誉。该乡还盛产黄豆、花生、玉米等农副产品。    该乡拥有凤凰、麻市两个市场,凤凰市场的圩日为每月的1、4、7日,麻市市场的圩日为每月的2、5、8日,即该乡每月有1日天是圩日。2002年以来,该乡又筹资3000余万元,投入了麻市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一期工程占地50余亩,现地处省道20165线与麻安三级公路交汇处,加之麻市开发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近年,该乡还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金潭、墨毕头、蒋家、唐家等一批现代化小康文明生态村,成为当今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乡上下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除省道20165线贯穿乡境东西之外,近年来,该乡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了“公路大会战”。目前,乡境内三级公路里程长62公里,四级公路103公里,乡际交往均有三级公路相通,行政村之间有四级公路相连,全乡287个自然村,98%以上能通车。该乡还拥有独立的高伏变电站,电力资源丰富。    全乡有中学4所,小学18所,在校师生逾万人。    该乡还颇有古胜文化。境内有“建安巡检司”遗址;左家坪汉化古墓群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红军长征主力在境内强渡湘江,突围西进。.  

蕉江瑶族乡

  蕉江瑶族乡成立于1984年9月l5日,地处都庞岭宝盖山脚下,位于全州县城的最南端。乡人民政府驻地万板桥距离县城57公里。东邻灌阳县,西南与兴安县漠川乡交界,北与本县的安和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3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总人口1.4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3968人。    主要农副产品有:白果年产量达10万公斤:杉、松木种植面积17.6万亩,木材蓄积量达200多万立方米;“三木”药材年产量达20万公斤;金银花年产量达8万公斤。境内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铅锌矿、水晶石、石英矿、大理石等贮藏量达1500多万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的电力资源达3万千瓦。目前,已开发2.1万千瓦;旅游胜地有磨盘水库及周围的聚星岩、吊竹岩宝塔等18个奇岩幽洞和宝盖山原始森林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2002年蕉江瑶族乡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是480公斤、2045元。财政收入13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扩建并铺设了三所二乡政府油路17公里,实现了乡内通油路。全乡有7个村委通了等级公路,全乡通车里程达48公里。开发区建设日趋完善,新建固定门面146个,开发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停车场、市场配套和布局比较合理。水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全乡建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达2.1万千瓦。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通过“一借、二贷、三引、四联、五集”等形式,先后引进老板在该乡投资机械采矿、选矿、建电站等企业,竹、木加工厂等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蕉江农业特色之路初具规模。发展种植的南山梨、奈李、微蕨、“三木”药材等经济作物始出效益。.  

安和乡

  安和古称鳌鱼洲,位于全州县东南部,距县城3日公里,始建于宋代。全境处于都庞岭山系峡谷地段,东西为山脉簇拥,形成巍峨的天然屏障:南北为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坦:建江自南向北蜿蜒流过。全乡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2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万人,有耕地28887亩,水果面积3.7万亩,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齐备,信息网络健全。    安和乡党委、政府坚持打造四大品牌(槟榔芋、淮山、白果、品改黄牛),采取四大举措(强力抓农业,责任村委,典型示范引路,制定优惠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调出12360亩水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一批农产品、畜牧产品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尤以槟榔芋、淮山、白果、品改黄牛产量居多,品质上乘,被誉为安和的四大品牌。今年,全乡利用水田种植槟榔芋6500亩,总产量达1300多万公斤:白果面积达1.5万亩,挂果率达50%,总产量达10万余公斤;种植淮山3500亩,总产量达875公斤;年产品改黄牛3200头。    安和乡水利资源丰富,矿产储量巨大,尤以铅、锌、铁矿居多,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以造纸业为龙头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产品远销区内外。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020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5460万元,财政收入2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2元。    近年来,安和乡先后荣获“桂林市农村工作先进乡”、“桂林市先进基层组织”、“桂林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桂林市银杏速生早结丰产先进单位”、“全州县农村工作先进乡”、“全州县大田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全州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等荣誉称号。.  

两河乡

  全州县两河乡位于全州县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南与灌阳县接壤,东南与湖南道县毗邻,是全州“南大门”,总面积15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98万亩,其中水田1.96万亩,早地1.02万亩,辖16个村委,163个自然村,总人口3.8万余人。    两河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大田村进士邓宁民在两河乡大田村南璜溪之滨,建成全州县最早的璜溪书院,现还存有唐吴道子绘的;石刻孔子画像。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该乡曾是桂北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区,属革命老区。    该乡有百里—道县公路、全州—平东沙子公路贯穿全境。百灌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目前,全乡的1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车。    该乡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方面,马头水库是灌江的源头,灌阳河、新富江流量富足,水质优良,建有电站两座,电力枢纽完善。新富江的源头—上刘村委,更是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养生避暑:矿产资源以煤、锰、锌、氧化镁、河沙等矿产资源著称;粮食以优质大米、玉米、小麦、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两红稠鏖油”即:红瓜子、红辣椒、毛桃果、油菜等为主,年产红瓜子20余万公斤,红辣椒50万公斤,油莱90万公斤,毛桃果100万公斤。两河辣椒以其色鲜、肉厚、味美、耐腌而闻名遐尔,被称为“全州第一辣”,该乡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二高一优”高效农业,新引进了葡萄、布朗李等名优水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树立了以项目促发展的观念,积极招商引资,建成松脂厂、造纸厂、锡箔纸厂等企业。.  

白宝乡

  全州县两河乡位于全州县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南与灌阳县接壤,东南与湖南道县毗邻,是全州“南大门”,总面积15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98万亩,其中水田1.96万亩,早地1.02万亩,辖16个村委,163个自然村,总人口3.8万余人。    两河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大田村进士邓宁民在两河乡大田村南璜溪之滨,建成全州县最早的璜溪书院,现还存有唐吴道子绘的;石刻孔子画像。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该乡曾是桂北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区,属革命老区。    该乡有百里—道县公路、全州—平东沙子公路贯穿全境。百灌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目前,全乡的1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车。    该乡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方面,马头水库是灌江的源头,灌阳河、新富江流量富足,水质优良,建有电站两座,电力枢纽完善。新富江的源头—上刘村委,更是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养生避暑:矿产资源以煤、锰、锌、氧化镁、河沙等矿产资源著称;粮食以优质大米、玉米、小麦、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两红稠鏖油”即:红瓜子、红辣椒、毛桃果、油菜等为主,年产红瓜子20余万公斤,红辣椒50万公斤,油莱90万公斤,毛桃果100万公斤。两河辣椒以其色鲜、肉厚、味美、耐腌而闻名遐尔,被称为“全州第一辣”,该乡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二高一优”高效农业,新引进了葡萄、布朗李等名优水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树立了以项目促发展的观念,积极招商引资,建成松脂厂、造纸厂、锡箔纸厂等企业。.  

东山瑶族乡

  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之一。位于全州县东部,东南与湖南道县桥头乡接壤;东北与湖南永州大庆坪乡、双牌县何家洞乡交界:南与灌阳县文市镇相依:西与全州县自宝乡毗邻。乡政府驻清水村,全乡辖16个行政村,183个自然村,3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2226人。瑶族人口25973人,占全乡人口数的80.6%,全乡土地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7162亩,其中水田262 67亩,早地10895亩。    全乡有森林面积42万亩,有县办四级林场2个,乡办林场1个,村办林场17个。裼铁矿、铅锌矿储量大,品位高,年出产8.8万吨,木纹黄大理石储量达2000万立方米。盛产反季节西红柿、云雾茶、红辣椒、禾花鱼、板栗等农副产品。东山母猪是自治区唯一保留的优良猪种,年出栏生猪3.6万头,仔猪2.8万头。    2002年,全乡实现村村通电、通路、通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元,财政收入133万元,农业总产值4803万元。东山瑶族乡现有初级中学3所,中心小学17所,有教职工782个,在校学生4283人。有医院1所,医疗点48个。建有文化图书室1个,藏书2.8万册。其它金融、邮电、供销、广播事业蓬勃发展。    境内群山起伏,地势险峻,关隘众多,尤以清水关为险,是通往湖南道县的必经要道。当年太平天国大军和中国工农红军均经过此地。此外还有仙人桥、九狮岭庙等名胜地,斜水有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文庄革命烈士墓。自然景观有上坪水库、苏水冲石林、瑶乡平安寨、弄岩水库(全州最大水库库容4700万立方米),东山最高峰九狮岭,乌溪江瀑布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东山瑶族乡民俗古朴,风情浓郁。瑶族的传统节除了农历正月初一过大年外,还有正月初二放牛出栏节,6月6日过半年节,10月16日盘王节等。东山瑶族分外爱好唱山歌表情达意,歌场有三个即插排岭(清水、竹坞之间),割草岭(上塘境内)、塘底坳(黄龙境内)均于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六月初三、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十六赶歌场。每逢歌场节日,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配戴银锡,九链戒指,拿上锦带、锦帕,三五成群结伴奔赴歌场。.  


庙头镇特产大全




庙头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