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高尚镇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东北部,是湘江源头的第一镇,距桂林市59公里,县城2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296平方公里,4.8万多人。银杏、生猪、蔬菜是该镇的三大支柱产业,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
高尚镇物产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银杏产区之一,也是广西银杏的种植基地和交易中心。全镇共有挂果银杏树4万多株,矮嫁速生银杏树300多万株。年产银杏1000多吨。该镇也是桂北最大的乳猪交易市场,年销售乳猪近30万头。近年来,全镇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道路,调整水田1万多亩种植名、特、优水果及蔬菜。目前,全镇主要农产品有果、生猪、乳猪、西红柿、辣椒、豌豆、大白菜等几十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州等国及国内的广东、湖南、江苏等省份。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矿、硫铁矿、方解石矿等十多个矿产品。
高尚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桂海公路旁,二级公路直通县城。全镇村村通四级公路,交通十公方便。该镇水资源丰富,全镇有中小型水库12座,其中上桂峡水库是兴安县第二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1860万立方米,水库水面1200多亩,年平均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该镇电讯事业发展迅速,村村通电话,电话覆盖面达到100%。高尚镇集镇市场繁荣,集镇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该镇企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共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上百家,其中骨干企业8个,特别是银杏制药有限公司是该镇的"龙头"企业,有固定资产580万元,每年为国家创税100多万元。近年来,高尚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洽淡投资。该镇将为你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8万人 | 296平方公里 | 450325103 | 541000 | -- | 查看 高尚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兴安镇 |
兴安镇座落在灵渠之畔,地处"湘桂走廊"要冲。面积195.7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兴安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兴安镇距桂林市57公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和湘桂铁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无线通讯齐全,连通五洲四海。 资源优势雄厚。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全国商品粮、毛竹、白果、柑桔、生猪生产基地。葡萄为华南最大的生产区,白果全国质量第一。矿产、水力能源蕴藏量大。探明有黄金、钨、锰、铜、锡、锑、石英矿、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高岭土等十多种品位高、开采价值大的矿产;蕴藏的水力能源达8.8万千瓦,能源优势深为海内外客商所看好。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前景喜人。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被誉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已成为国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台商巨资兴建的现代欢乐之都——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更是景上添花,成为广西旅游圈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该镇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方针,工业整体水平和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食品、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等七大支柱产业。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壮大现有建材、机械、食品行业三大产业,依托桂北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与利用本地资源的工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新突破。 |
湘漓镇 |
湘漓镇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城东部,西与兴安镇隔江相望,北邻界首镇,南接漠川和崔家乡,东界全州安和乡,地处北纬25度36分至25度41分,东经110度40分至110度49分。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199个自然村,253个村民小组,13618户,51927人。 湘漓镇名称,是由于秦始皇所凿灵渠之分水堤坝在镇境内,灵渠是引湘江水入漓江之水利工程,分水处有“湘漓分派”四个大字石刻,因以此命名。 全镇有耕地面积53000亩,其中水田44000亩。境内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桂北粮食、葡萄、柑桔、白果、桃李、蔬菜、猪、牛等农副产品的的主要生产基地,被列为桂林市唯一一个副食品生产基地镇。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所在地与县城仅一江之隔,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境内14个村委会村村都通了四级公路,村村都通了程控电话,电力供应充足,生产生活便利,经济发展环境优良,是经济开发的理想之地。全镇有大小企业1200多家,其有投资3000多万元的莱茵生物制品公司,投资800万元的桂林云峰食品公司等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每年达3.6亿元以上。 2000年,湘漓镇被列为国家级旅游资源开发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该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不久,镇政府驻地将被建成具有桂北民族特色、高品味,有旅游价值的小城镇。 近几年来,湘漓镇两个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创建"三路党建军示范长廊",树立示范样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镇以南方丰水梨、葡萄、银杏、优质桃李、罗汉果等名优品种种植面积达3.9万亩。二是加大投入,制定和实行"低门槛"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客商投资,经过努力,全镇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以桂林莱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桂林云峰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高科技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食品加工业、药物提炼、饮食等行业形成较大规模,加快了湘漓经济发展步伐,被评为2001年桂林市农村和农村干部工作先进乡镇、2001年度兴安县双文明建设一等奖、自治区先进科技乡镇。 0兴安县委二次全会为兴安县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框架,湘漓镇及时调整全镇规划,提出抓住四大发展主线,加快湘漓镇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思想,以发展工业化富镇、以发展城镇化强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兴镇、以发展第三产业活镇,促进湘漓镇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
界首镇 |
界首镇犹如-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兴安的北面,是-个农业基础好、工业蒸蒸日上、商贸业繁荣的古镇。在这块拥有1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6万人, 其中镇城区内及流动人口 8000多人。该镇依江而造,地理位置优越,是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四县以及湖南通往广西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十分发达,湘桂铁路、国道322线贯穿南北,资百公路、百灌公路东西相连,村级公路村村通达。 该镇资源丰富,有大量品位高的方解石、石英、黄金矿等矿产;农副产品有南丰蜜柑、白果、甜橙、西瓜、毛竹、杉木等,销往全国各地,成为界首人民发财致富的摇钱树,几代人精心打造的骨伤医院享誉全国。美丽富饶的界首,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界首人民团结拼搏,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创造性,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到2002年全镇共调整水田8000多亩,占全镇水田面积的30%;到2003年底水田调整面积将达到1.2万亩,占全镇水田面积的50%,确保农民增收。工业企业蒸蒸日上,到2002年投资500万以上的骨干企业3家,100万元以上企业12家,开辟了税源,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2002年人均收入2633元。由于该镇工作成绩的突出,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肯定。2002年获各项工作综合二等奖。党建精神文明、能源等获得全县单项一等奖,这都凝聚了全镇人民智慧和汗水。 当地党委、政府认为各项实际工作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全镇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要批准切入点,而且要配合强有力措施抓落实,按照"-"重要思想要求统览各项工作,那么就一定能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界首不失时机,认真总结,寻找差距,想办法,按照县委二次全会精神,在新一轮经济大建设中,找准定位,学习周庄、乌镇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界首的特点,解放思想,铸就希望,走一条适合界首经济发展的道路。 界首将以农业农村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龙头,以加快小城建设为重点戏的发展思路。界首将在1年内将公路沿线200米以内的所有水田全部调整为以南丰蜜柑、甜橙、马蹄等名特优水果为主的示范带。通过抓党建工作,把沿线15个自然村几年内建成富裕生态文明村长廊,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企业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力争每年引进1-2个投资500万以上的骨干企业,增强界首财力。乡镇是农村和城镇的结合点,界首小城镇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党委、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台高视角、高品位、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方案,以红军堂为基点,把界首古街建成了独特的"红军街",使之成为全国有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红色"品牌。 |
高尚镇 |
兴安县高尚镇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东北部,是湘江源头的第一镇,距桂林市59公里,县城2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296平方公里,4.8万多人。银杏、生猪、蔬菜是该镇的三大支柱产业,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 高尚镇物产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银杏产区之一,也是广西银杏的种植基地和交易中心。全镇共有挂果银杏树4万多株,矮嫁速生银杏树300多万株。年产银杏1000多吨。该镇也是桂北最大的乳猪交易市场,年销售乳猪近30万头。近年来,全镇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道路,调整水田1万多亩种植名、特、优水果及蔬菜。目前,全镇主要农产品有果、生猪、乳猪、西红柿、辣椒、豌豆、大白菜等几十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州等国及国内的广东、湖南、江苏等省份。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矿、硫铁矿、方解石矿等十多个矿产品。 高尚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桂海公路旁,二级公路直通县城。全镇村村通四级公路,交通十公方便。该镇水资源丰富,全镇有中小型水库12座,其中上桂峡水库是兴安县第二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1860万立方米,水库水面1200多亩,年平均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该镇电讯事业发展迅速,村村通电话,电话覆盖面达到100%。高尚镇集镇市场繁荣,集镇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该镇企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共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上百家,其中骨干企业8个,特别是银杏制药有限公司是该镇的"龙头"企业,有固定资产580万元,每年为国家创税100多万元。近年来,高尚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洽淡投资。该镇将为你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
严关镇 |
严关镇位于兴安县西南面,自古为湘桂走廊的交通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湘桂铁路、国道322线南北纵贯,镇北有“东方迪斯尼”之称的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交通十分便利。 严关镇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气势雄伟的古严关城墙,有宋窑窑址,有风光旖旎的太平寨水库,有洞奇石美的梳妆岩。将其开发得用,是兴安旅游景点的重要补充,是兴安秦文化旅游区的完善和延伸。 |
溶江镇 |
溶江镇地处兴安县西南部,全镇辖11个村委,一个街委,行政区域面积24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溶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是灵渠注入漓江的结合部,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筑城戌疆,至今还保存着秦城和古汉墓群遗址。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川,322国道和湘桂铁路纵贯全镇,成为沟通湘桂的咽喉要塞。溶江北距兴安县县城25公里,南距桂林市中35公里,两江国际机场60公里,西距旅游胜地华南第一峰猫儿山40公里,是桂北地区商品运输及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地。2002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8.8%,财政收入56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是广西首批“百强乡镇”之一。1995年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8年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被列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农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溶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蕴藏着金、银、铁、铝、铜、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以及毛竹、杉木、杂木等森林资源。其中金矿的储量大,极富有开采价值;每年可生产毛竹300多万根,原木6000立方米,是兴安县最大的竹木生产、集散地。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漓江、珠江二大水系之源,素有“九江八水一条河”之称。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溶江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水果,形成了百里长廊花果飘香的特色。仅葡萄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4.25万吨,是华南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享有“南方吐鲁番”的美誉,葡萄已经成为全镇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以三元杂瘦肉型猪花为主养殖业已成规模;修建沼气池3500多座,沼气入户率42.7%,其中莲塘村委被列为全国生态能源示范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格局。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溶江就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并逐步形成了以竹木、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是广西竹木加工和食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数十个国家。目前,全镇逐步形成了鹞子坪、黄泥坡两个工业园区,拥有企业1650家,其中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家,外资企业12家,出口型企业8家,成为兴安工业第一镇。 企业和其他经济以及海外客商到溶江投资兴办各种实业,当地政府本着扩大开放,加快溶江经济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溶江将为前来投资的外商在土地使用、水电及通讯设施的使用、企业产权的转让等方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溶江镇积极参加自治区“南珠杯”竞赛活动,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小城镇城市化步伐。相继对镇区进行了大规模旧改、高标准的规划建成了新开发区大街,使新、旧城区连为一体,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的目标,连续两届荣获“南珠杯”竞赛先进乡镇。同时认真抓好了农村新村建设,相继建起了“黄茅坝、大凸”等八个闻名区内外的小康文明示范村,-、曹伯纯、李兆焯等中央、区有关领导都曾前来新村视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国家领导人-到溶江视察、自治区领导曹伯纯参观大棚、自治区领导李兆焯田间考察 兴安作为大桂林旅游圈的次中心,其特色旅游内涵急需丰富和补充,溶江镇现有的“乡里乐”漂流,一甲村的大凸、黄茅坝等文明村生态景观,金银谷、古秦城黄城遗址等景点,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及古文化底蕴,成为烘托兴安旅游文化,连接桂林旅游北环线的重要环节。 |
漠川乡 |
地处高寒山区的漠川乡,过去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山外人说漠川是“莫穿”,令漠川人十分尴尬;又因为交通不便,出门就要爬山涉水,一双新鞋穿不了多久就磨穿鞋底,漠川人自嘲地说漠川是“磨穿”。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没有人说“莫穿”了,没有人说“磨穿”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三年以来,漠川乡的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突出优势抓工业,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漠川乡三年内新上工业项目2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980万元,是历史上新上项目最多的时期,形成了以林产品加工、矿产开发、水电开发为优势的工业结构。 ——突出特色抓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们在结构调整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宽。漠川乡以市场为导向,校正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采取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扶持的方式,从村情民意出发,改革了运作体制,初步扭转了水田改种徘徊不前的局面,群众的市场意识、品种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和效益意识不断增强。至2002年底,全乡农业产值达4002.2万元。三年共兴办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31个,引进了种桑养蚕等一批新项目,水田调整420亩,拂手菜、茄子、香芋、桑蚕、西红柿、辣椒等已初具规模,美国提子正开始引进,沿漠川河两旁冬闲田种植蔬菜已成气候,形成了漠川的特色。 ——瞄准市场,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抓林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漠川乡注重发挥山区优势,采取造、封、管、节的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林业,松林套种毛竹和药材,中、低海拔山区发展金银花,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白果早结丰产示范工程,下大力气功发展沼气建设,确保了漠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漠川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三年来,造林8400亩,种毛竹5750亩,三木药材4700亩,金银花1760亩,名优水果3100亩,新引种猕猴桃300亩,白果1200亩,兴建沼气472座。林业的优势、白果的优势地位继续得到巩固。 ——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得到加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新的改善。五里峡公路和协兴、保林、艳林、显里4条通村公路的复工续建,马竹塘、草子岭等6条自然村公路的建设,以及保林、显里公路三座桥梁建成,水毁桥梁的开工,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移动通讯、BP机的开通,固定电话的增加,方便了漠川与外界的联系;农网改造的启动完成了34个台区的建设,23个无电村通电工程逐步开工,漠川结束松槁照明的历史;完成了村村通电视工程,漠川人足不出门便能了解世界各地,丰富了文化生活;启动了卫生院、乡政府、宣传科技文化站、中心校、中学等单位的办公用房工程,榜上集市渐成规模;桥头、久中、财金、白面等村委办公楼的建成,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以治理水患为主的河道疏峻、防洪堤、堰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为群众提供了旱涝保收的条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实施进展顺利。昔日“磨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漠川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今天,同样,将以“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目标,以开拓进取精神,契而不舍的毅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白石乡 |
白石乡位于兴安县东南部,总面积86.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2万人,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居民以汉族为主,瑶、壮族为辅,交际操西南官话。有耕地面积13149亩。山上只能种植早稻、玉米、红薯、山下水田种植水稻。盛产白果、有林面积53582亩。 白石是典型的丘陵岩溶地貌,人均水田不足0.5亩,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谷地为辅。山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岩溶地貌奇特,境内有一公里之内就集四座天生桥于一体的世界奇观,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水源头古村秦家大院,保存完好。2000年,中科院刘少创博士以"唯远"、 "唯大"为依据提出"湘江主源头在兴安白石"更是使白石乡美名远播。2001年,自治区旅游局规划设计院组织精干的人力、物力为白石乡做好了《湘江源——天生桥群旅游景区开发规划》,为白石乡今后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近几年,白石乡党委、政府立足于本地实际,坚决贯彻学习“-”重要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白石经济,制定了"自然资源+种养亮点=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既围绕旅游规划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在"种"字上以白果种植为主,努力打造银杏之乡。“养”字上,以“塘口鹅”鹅种为突破口,打造品牌农业,同时对传统农业则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利用当地温差大的特点,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主抓白果高位嫁接,短抓西红柿、辣椒、茄子生产,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
崔家乡 |
崔家乡位于兴安县城东南部,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94.7平方公里,有水田1.78万亩,林地9.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12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瑶2个民族,总人口2.23万人。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GDP8618万元,农业总产值4746万元,财政收入19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元。 崔家乡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 "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新县、文化名县"目标要求,立足崔家实际,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突出效益抓农业,用足政策兴企业,依靠科技求发展,逐步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在巩固发展白果支柱产业的同时,引进并创立了"神仙"牌大果枇杷、优质早蜜梨、丰水梨、香甜板栗等名特优水果5000多亩,无公害标准化稻田养鱼示范成功,"枇杷之乡"、"禾花鱼之乡"已现雏形,"二元杂"母猪养殖呈良好的发展势头。乡境交通便利,电讯较为发达,矿产资源主要以锑矿为主,据地质勘测表明其品位较高,藏量丰富,极富开发价值。 崔家乡政府旁有一具20亩的鱼塘,四季水流充足,两旁是山丘,交通便利,在兴高三级公路旁,离桂林乐满地仅有5公里。有志之士在此处建一个钓鱼山庄是最佳选择。 |
华江瑶族乡 |
1、交通: 全乡已建成升高、升资、主干柏油路面全长40公里,其中升资正扩建成二级公路,村级四级公路7条,全长80公里,其中上实现了“村村通路”。 2、通讯 全乡已在升坪、千祥、同仁开通了程控电话,BP机已经普及,手机用户超过300,华江近70%的地域可收到手机信号,通讯的进一步改善华江的投资软环境。 3、电力 到2001年底,全乡共建有小水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达13000千瓦,已架通华江——千祥东村、千祥——高寨近10公里的35KV输电线路,修建了35KV变电站,解决了全乡近95%以上的群众的用电问题。 4、集镇建设 以1公里长、24米宽的民族大街为标志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民族农贸广场等公用设施已建成使用,街道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 5、村级建设 全乡9个行政村,现有6个村建有办公楼,剩下的三个村民委员会,高寨和升坪因旅游和公路建设的需要,卖了和拆除已建好的办公楼,现已做好重建准备,小河村正在建设之中,可在2003年前,实现村村有办公楼。 6、教育 全乡有中学一所,教学班12个,共有教学楼和宿舍楼三栋,在校学生800人,初中学生入学率100%。 全乡共有9个村级小学,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13人,在校教师163 人,儿童入学率达100%。 7、卫生 全乡有乡级卫生院1个,已建成蛇伤、烧伤等多门类的治疗中心。有医院门诊大楼一栋,医院职工宿舍楼一栋,医务人员20多人,拥有病床20张,年接诊2万多人次,1999年被评为区一等甲级医院。全乡拥有村级卫生所20个,实现了村村建有医疗点,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问题,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卫生乡镇。 8、文化体育 华江乡1997年建成了占地面积2888平方米的“华江民族文化体育中心”,该中心有能容纳3000多观众且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一座,室内文化活动室11间,简易舞厅4个,参加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的人达40%以上。建有文化广播站,由广播站定期利用电视节目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生在本乡内的大事。现全乡共有文体娱乐场地129所,其中,蓝球场78个(含2个灯光球场),乒乓球室13所,溜冰场2个,台球室32个,有龙、狮队8个,体育队16支。华江是一个拥有体育优秀传统的乡,本乡的李玲玲勇夺八运会、九运会女子柔道冠军,我乡的文化体育代表团在2001年的桂林山水旅游节上,一举获5个第一,成为全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