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 灌阳县 >> 灌阳镇 >> 文化村

文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文化村谷歌卫星地图)


文化村简介

  文化村简介
   文化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上与新街乡上甫村相邻,下与三联、福星村相邻。全村辖2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全村485户,总人口1701人,村党总支1个,有党员58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全村粮食总产量约60万公斤,人均360公斤,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以红薯、玉米等为主。
   在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修通福星至村委会四级公路长3.8公里,但华山片半个村交通还不方便。于90年代,投资14万元修建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改善了教学设施;2005年自筹11万元资金修建28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
  上级资助4万元修建敬老院一座,约300平方米。
   本村是一个山区村,村集体收入不足40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村民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50327100 541000 -- 查看 文化村谷歌卫星地图

文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文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仁柜村

  仁柜村简介       灌阳镇仁柜村位于灌阳镇政府北面,距县城1.5公里,省道70162线旁,北与仁渡村、徐源村相邻,西与雷坪村相邻,东与灌江为界,南与县城相邻。全村1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442户,总人口1626人,有党员21人,党员电教科技中心户3户,全村总面积8.9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47亩,其中水田530亩,旱地317亩,平均耕地面积0.52亩,到目前为上,年产粮食60万公斤,人均有粮350公斤,粮食以水稻种植为主,旱地种植红薯、玉米、经济作物,辣椒、生姜、蔬菜为主,水果生产有柑桔、柿子、雪梨、村集体收入靠房屋出租,年收入0.6万元。    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仁柜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驻村工作组的直接指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因地自宜地调整产业结构,为农建促发展,利用本村的地里条件,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矿山机械制造,选矿,修理,客运和其它服务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很多村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周边村民群众务工就业,使村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住宿条件,还有一大部份地民有房屋出租,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村民富起来的同时,一是村民自觉搞好生态环境,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改水改侧200户,沼气池三改80座。村道硬化、全村的卫生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为了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村民自筹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集6万元资金对村小学装修和场地硬化,校园面貌大有改观。四是村党支部还鼓励剩余劳动力在家种植蔬菜、辣椒、生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上王村

  上王村简介    上王村位于县城的东面,距离县城8公里都庞岭下,共720户,2500多人,有水田1200亩,旱地700亩,荒山荒坡2500亩,主要靠种田、种地、种果为主,近年来,种下黑李500多亩,柿子200亩、梨子150亩,其每年种有西瓜100亩,现人均收入1800元。  上王村与仁柜村、秀凤村、长坪村、大仁村、福星村、文化村、三联村、仁江村、莫家村、胡家村、鹤龙村、车田村、排埠江村、仁狮村、仁义村、仁合村、雷坪村、鱼塘村、马头村、翻身村、大源村、徐源村、苏东村、仁渡村、城关村相邻。  

秀凤村

  秀凤村简介    秀凤村位于灌阳镇东边,距离县城7.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11个自然村,共18个村民小组,1个党总支部,现有总人口2069人,其中有党员51名,电教工程4户,全村有耕地面积1460亩,其中旱地335亩,水田113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柑橙、雪梨、月柿等水果及经济林为主,个别农户还发展了特种养殖。    近年来,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建设“五个一”农村党支部,深入开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党总支以科技为依托,以“四培双带”“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五村两规范”建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该村梨、柿、柑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7500余亩,育苗面积80余亩。2006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  

长坪村

  长坪村简介    长坪村距县城约4公里,2006年底,全村共有450户1502人,耕地面积992亩,该村以种植果树为主,有水果2099亩,总产250万公斤。是形成灌阳镇江东“万亩水果带”主要村落。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灌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迎接全区生态能源建设会议召开为契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经常组织机关干部深入长坪村,帮助村民学科技用科技,引导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做“瓜果”致富文章,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致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村容村貌发生极大变化,初步实现“四大改观”的目标。    一是村建规划大改观:全村共投资100余万元对李家屯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按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建筑居民住宅楼,完成了硬化村内主干道1000米,巷道800米,户间道3000米,另投资两万多元,修建和维修学校至对门山长1.5公里的村道,让村民出行上学更为方便。二是村容村貌大改观。除保护好村内原有树木竹林外,还在村道两旁砌上花坛凉亭、种上了观赏植物。拆除破旧的猪栏、厕所等54间,拆除面积1500m2;三是环境卫生大改观。大力创建生态家园,建沼气池75座,并全部进行“三改三配套”。根据该李家屯的实际情况,投资14万元新建了一个140平方米沼气池集中供气点,可供20农户使用沼气;投资二十多万用于人畜饮水修建三个蓄水池,共三百多立方米,铺设近20千米长的水管,让家家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四是文化生活大改观。投资10万元建起了集办公、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图书阅览于一体、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和450 m2标准的水泥篮球场,购置报刊10余种、图书3000余册和电教设备,以供村民开会、休闲娱乐和学习。  

大仁村

  大仁村简介    灌阳镇大仁村位于灌阳县城东部,距县城约2公里,辖18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4亩,人口2638人。1999年12月大仁村成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7名。   近年来,大仁村党总支紧紧围绕“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创建目标,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开展知识分子“四个一”活动和党员“六带六包”活动,引导农民依托拥有一定水果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优势,走依托科技,做实做强“瓜果”文章的发展经济之路,把大仁村建成全县重要的雪梨、黑李、西瓜、柑桔生产基地,让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目前,大仁村果园面积发展到3693亩,人均有果树面积1.4亩,水果总产量3742吨,果园年套种西瓜2500亩,年产西瓜6000多吨,全村水果年收入130多万元。随着村民生活的逐步富裕,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科技意识和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2001年,大仁村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全县一流的集村委办公、科技培训、党员电教和商业门面为一体的综合楼,把米珠山自然村规划建设成全县第一个小康文明新村,把白竹坪规划建设成全县第一个生态村。通过科技示范和电化教育,全村90%以上的农民和95%以上的党员熟练掌握了雪梨花芽嫁接,西瓜高产栽培,果树保花保果等科学种养技术,“西瓜+晚稻+蔬菜”、“果树+西瓜+蔬菜”的栽培新模式在全镇得以普及推广,2006年,大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0元。    2003年,大仁村在全区第三轮农建检查验收工作中,是全县唯一一个被市委推荐到区党委接受评比表彰的农村党支部。  

福星村

  福星村简介    福星村位于灌阳镇南部4公里,地处半山区。辖20个自然村,859户,3169人。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5亩,其中水田2088亩,旱地437亩。森林面积9598亩,以松、杉为主。境内河流有懈江,属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沙岗,河长17.39公里,水资源共享.该村党总支下设6党支部,现有党员76名。    近年来,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建设“五个一”农村党支部,深入开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党总支以科技为依托,以“四培双带”“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五村两规范”建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该村梨、李、桃、西瓜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育苗面积100余亩,每年种植槟榔芋,马蹄、甘蔗等经济作物达500余亩。200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村党总支还通过扩种杉树、松树、毛竹面积和修建水电站,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该村现有集体林场4个,修建水电站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四万元以上。    富裕起来的福星村民还自发组织起了四支文艺宣传队、乐队,其中茶子山屯还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演员140多人,多次到全县各村巡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福星村的华山雪霁和山峰烟雨属灌阳八景之一,华山脚下有清凉寺和农家乐山庄,福星的芋头和福星的草鱼美名远扬,福星村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

文化村

  文化村简介    文化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上与新街乡上甫村相邻,下与三联、福星村相邻。全村辖2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全村485户,总人口1701人,村党总支1个,有党员58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全村粮食总产量约60万公斤,人均360公斤,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以红薯、玉米等为主。    在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修通福星至村委会四级公路长3.8公里,但华山片半个村交通还不方便。于90年代,投资14万元修建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改善了教学设施;2005年自筹11万元资金修建28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   上级资助4万元修建敬老院一座,约300平方米。    本村是一个山区村,村集体收入不足40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村民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善。  

三联村

  三联村简介    三联村共2896人,24个队。修建上芳田路、果木塘基耕路、李家屯道路硬化,村委办公楼、敬老院、长坝塘排洪道、210亩水土流石改造工程、三面光水沟1680米。   

仁江村

  仁江村简介   仁江全村18个自然村,共有958户3261人,拥有耕地面积2886亩(其中水田2333亩)。   近年来,该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在灌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做了数件造福于村民的民心工程,投资几百万元从山上接来了甘甜的山泉水,全村家家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投资数十万元修通了通往瓦渣塘的机耕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陈家村村中道路实行了硬化,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莫家村

  莫家村简介    灌阳镇莫家村位于灌阳县东岸,与学州新区隔江相望。江东绕城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38户,总人口为795人。耕地面积370亩,其中水田308亩,旱地62亩,人均稻谷314公斤。水田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蔬菜为主,现全村有3户养猪大户,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养猪事业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外出打工,房屋租赁等。  

胡家村

  胡家村简介    灌阳镇胡家村位于灌江东岸,距县城仅1.5公里,与县城隔江相望。县城——鹤龙、县城——福星两条四级公路穿村而过,县城——新街江东公路沿村而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442户,总人口1435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7名,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中心户4户。全村总面积 1.67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47亩,其中水田560亩,旱地287亩,人均耕地面积0.62亩。1999年全村产粮62万公斤,人均产粮418公斤。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种植以红薯、玉米为主。主产柑桔、雪梨、柿子等多种水果。集体经济项目主要有果场,房屋出租等,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1万元。    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胡家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县、镇驻村工作组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围绕农建促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办了一个500亩的毛竹基地,种植了1000余亩的雪梨,投资21万余元修建了村小学教学楼和校园花圃,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村党支部在号召、鼓励和支持群众种植雪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40元。村主要集体经济项目有村办果场和房屋租赁,199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余元。今年胡家村党支部将在上级的领导下,继续围绕农建发展经济重点搞好雪梨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鹤龙村

  鹤龙村简介    灌阳镇鹤龙村位于都庞岭山下,距县城11公里,地处丘陵。全村辖1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574户,总人口1998人,其中瑶族336人,村委会驻地斑鸠坪。村党支部有0党员49名,有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中心户4户。    全村土地总面积 约18.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8亩,其中水田955亩,旱地543亩。农作物以水稻、红薯、小麦、玉米、西瓜、水果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量1010吨,人均有粮461公斤。森林面积18818亩,山地以种植种松、杉、毛竹为主。县城——泡江公路将县城与鹤龙连接起来,交通方便。    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鹤龙村按照自治区党委“1234610”工作思路,在县委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镇驻村工作组的直接指导下,围绕农建抓经济,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利用本村“山多地广”的特点,大做“山”文章,采取长抓松、杉用材林,中抓竹、果、经济林,短抓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做法,先后创办了一个4万亩的集体山场,一个1000余亩的种植反季节优质嫁接西瓜的基地,同时利用党员电教传播科技知识。村党支部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办厂办场,大搞产业结构调整。三年来,先后投资26万余元修建了集市场、门市部、卫生室、停车场于一体的村委办公楼。投资9万余元修水坝、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4038元,是全县有名的自治区级“小康文明示范村”。今后,鹤龙村党支部将继续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利用自身优势,把鹤龙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车田村

  车田村简介    灌阳镇车田村位于县城北部3公里,地处灌江东岸,古时架设筒车引水灌田,故称车田。上至大箐口与县城隔江相望,下至汇江口与水车乡相邻。    全村辖1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村382户,总人口1301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7名。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5亩,其中水田393亩,旱地312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199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0万公斤,人均有粮266公斤。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以种植红薯、玉米、高梁、粟米为主。    第二轮农建工作期间,在县、乡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围绕农建促经济,根据本村实际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太子庙大桥、官塘大桥及5公里的村四级公路,全村9个自然村都通了公路,解决了历来交通不便的难题。投资2万余元修建了6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改善了教学设施,投资11万元,修建了200多利用本村靠山、靠水、靠近县城的优势,大搞农业综合性开发,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河水养鱼和捞沙。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13元。县绕城公路穿村而过,依托交通便捷的有利条件,促进了该村经济飞速发展。  

排埠江村

  排埠江村简介    排埠江村位于灌阳镇的北大门,省级公路穿村而过,距县城约5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08户,1265人。全村有耕地799亩,人均耕地0.63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1908元。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巩固辣椒、西红柿的种植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雪梨种植和二元杂瘦肉型母猪养殖。2006年,该村建有一个80亩竹场,种植新世纪雪梨300多亩。新增辣椒种植面积600多亩、西红柿300多亩;新增杉树种植面积300多亩,湿地松600多亩,仅这四个项目可人均增收200元。还建有二元杂瘦肉型母猪养殖场5个。该村还极积筹集资金,维修自然村公路、修建人畜饮水设施等公益事业。    2002年,该村筹资9万多元兴建了一幢面积达22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购买了电视机、VCD等电教设备,健全了各种活动室,改善了办公条件。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更新,排埠江村在不断向前变化,未来的排埠江村一定会更加美丽、辉煌!  

仁狮村

  仁狮村简介   仁狮村距县城四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山青水秀,水利条件十分充沛,有森林面积一万二千多亩,耕地面积一千二百多亩,其中水田面积810亩,现有人口1378人,385户,7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有男女劳动力800多人,劳务输出300多人。   我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主要经营种植业,有水果面积3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700多亩,每年向外输出杂优种子20-30万斤,创收入80-90万元,平均每人增收650元。   

仁义村

  仁义村简介    全村21个自然村,3900人,水田175亩,18亩果园场,2007年基本项目制种面积300亩,修建仁义完小大桥栏杆70米。2008年计划维修,仁义段公路补修项目。  

仁合村

  仁合村简介    仁合村位于县城西部,属山区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全村有21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7人,716户。全村耕地面积2307亩,其中水田1488亩,旱地819亩,人均有耕地0.98亩。全村有党员40名,村班子有脱产干部5名。2004年人均收入1500元,人均有粮400公斤。    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发展林业,管好原有树木,并扩种经济林木、毛竹、三木药材等;二是调出水田和旱地,种植水果经济作物等,2004年扩种黑李、柑桔水果300多亩,种植生姜200多亩,反季节西瓜100多亩;三是发展畜牧养殖,实现年人均出栏生猪2头,出笼家禽10只,并发展牛、羊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村委会有集体经济项目二个:一个是林场,面积约有600多亩;二是有礼堂和村级敬老院各一个,新村委办公楼也于2004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该村设有圩日,建有卫生院、百货商店等,开通了广播电视、控程电话,群众的生产生活非常方便。  

雷坪村

  雷坪村简介    灌阳镇雷坪村地处灌江北岸,离县城约8公里,全村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有耕地560亩,其中水田280亩,旱地280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2006年人均亩产粮食800公斤。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种植以红薯、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柿子、李子等为主。    近年来,我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驻村工作组的支持下,结合本村实际,围绕农建促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3年自筹资金3万元,上级支助5万元,修建了一条长300多米的屯级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交通;2005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敬老院;2007年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村办公大楼,改善了村委的形象。今年我村党支部将在上级的领导下,继续围绕农建发展经济,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  

鱼塘村

  鱼塘村简介    鱼塘村位于灌阳县城西面,地处海拨1000多米的山区上,距离县城16.5公里,东接仁合村,南连新街乡良北村,西靠西山乡北江村,北依马头村。全村辖43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2003年未全村总人口1881人,其中少数民族1430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6%;全村耕地总面积为1805.5亩,其中水田1406.5亩,旱地399亩。该村人均纯收入为780元,村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5人。森林面积11934亩,山地种植松、杉、毛竹、桐、茶等,境内有高山雷王殿,海拔1756米,是沙罗源江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山上有数千亩茂盛的草坪。该村有集体林场一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为3000元。    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滞后,是全镇五个贫困山区村之一,也是全区重点的贫困村。1998年该村投资18.5万元修建了一栋三层9个教室,建筑面积为530m2的教学楼,较好地改善了村教学条件。2002年鱼塘村农网改造工程竣工,使灌阳镇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积极引导群众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种毛竹、松、杉、三木药材和薇菜等,山林经济效益不断壮大,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全村养牛1000多头,养猪1300多头,家家户户鸡鸭成群。该村每年种植反季节西瓜和蔬菜100多亩,辣椒、生姜100多亩。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该村气候特别,水资源丰富,草场宽阔,山上有丰富的高岭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马头村

  马头村简介    马头村位于灌阳镇西部,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27公里,是本镇最边远的一个瑶、汉两族山区村。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68户,612人,2006年人均收入7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外出打工为主,外出务工人员9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610亩,其中水田351亩,旱地259亩,现有森林面积800亩,荒山面积5600亩,经济林以杉、竹为主。该村设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50岁以上的党员有12人,预备党员5名;并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其中支书、主任一肩挑1人,副主任1名,文书1名,党支委委员2名,村委委员3名。该村有中心教学点1所,现有学生20多名,教师三名,开设有一、三、五、0个年级。马头村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在市、县、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翻身村

  翻身村简介    灌阳镇翻身村位于县城西面,距县城16公里,地处边远山区。全村辖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233户,总人口697人,其中瑶族215人,村委会驻地黄花园。村党支部有党员30名。    全村土地总面积 17.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2亩,其中水田335亩,旱地287亩,主种水稻,兼营林业,旱地种植红薯、玉米、豆类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180吨,人均有粮219公斤。森林面积6254亩,以种松、杉、毛竹、薇菜为主。境内河流有大源江,两叉江电站正在建设当中。    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以来,翻身村党支部,在市农建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发动全村群众开展公路建设大决战,1997年便修通了村四级公路。现在,全村9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车。同时,翻身村党支部还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发展薇菜生产。村内建有千亩薇菜基地,1998年被列为桂林市副食品生产基地。村主要集体经济有林场、薇菜场、办公楼门面出租等项目,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翻身村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在市、县、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大源村

  大源村简介       灌阳镇大源村位于灌阳镇西部,距县城15公里,全村辖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61户,862人,其中少数民族186人,该村总面积6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77亩(其中水田273亩、旱地204亩),水果面积95亩,该村了和养为主,森林覆盖率90%,辖区内有木村加工厂二个,村级林场一个。  

徐源村

  徐源村简介    灌阳镇徐源村位于县城西北,距镇人民政府9公里,三面环山,中间是田垌,旧称灵源洞,又名源口洞。全村辖10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773户,总人口2507人。村委会驻地蒋家。村党支部有党员49名,建立党员电教科技工程户2户,电教户2户。    总面积 11.7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5亩,其中水田1403亩,旱地273亩,以农为主,主种水稻,旱地种植红薯、玉米、豆类、水果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1360吨,人均有粮481公斤。森林面积3419亩,主种松、杉。境内河流有大源江,建有国有徐源电站,在建的还有私有银华电站。全村通四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1998年以来,在桂林市农建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特别通过市烟草局的资助,对原有村办集体林场树木进行了全面管护,并新建了面积1.5亩鱼塘1个,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年达3万元以上。此外,村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修筑水利工程。全村共多方筹措资金4万多元,对全村13个电网台区进行全面改造 。三年共投工投劳修建防洪堤420米,使全村供电用电质量和农业基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苏东村

  苏东村简介    灌阳镇苏东村位于县城北部7公里,地处平原,现有柏油路通往黑岩风景区。辖10个自然村 ,1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516户,1932人。村党支部有党员47名,5个党小组,建立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中心户4户,电教户6户。全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5亩,其中水田1156亩,旱地419亩。全村以农为主,主种水稻,旱地种红薯、小麦、豆类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123万公斤,人均有粮571公斤。特产红枣、石榴,现开发种植西瓜、脐橙、辣椒、板栗、甘蔗等。199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开始对境内素有“天下第一水洞”之称的黑岩及其附近的亮岩进行开发,现已完成二期旅游开发工程,成为大桂林黑岩旅游风景区。    1998年第二轮农建工作开展以来,苏东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苏观园自然村调出水田80亩、旱地90亩、开发荒山约30亩建立起200亩脐橙示范场,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1999年苏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在市、县民政局等包村单位的扶持下,村党支部多方筹措资金30多万元,积极改善办学、办公、交通、能源、通讯、卫生等条件。先后修建了700多平方米的村小学教学楼和268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并在县武装部的帮助下修通了村委会通往徐源四级公路的1.2公里道路。此外,村党支部还广泛发动群众实施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通程控电话等多项“民心工程”,使全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苏东村集体经济近年来也得到较大发展。现集体经济项目主要有150亩林场1个,碎石场1个,办公楼门面4间,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仁渡村

  仁渡村简介    仁渡村位于县城北大门,距县城约2公里,全村634户,6个自然村,1939人。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委班子积极整带领本村群众发家致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前年,本村村民分别在社湾屯、窖子山新建两个黑李场,共计200亩,总投资50万,今年的长势良好,明年的收成有望丰收;今年共完成两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00人的饮水问题;今年6月的重大水灾使得仁渡村水田、道路、桥梁多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峡口屯的一处桥梁被冲断,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生产。10月份,村民在村干部的号召与带领下,自筹资金3万元,重新修建了一座宽5米左右,长20米的钢混桥,解决 附近300多名村民的出行问题。  

城关村

  城关村简介    灌阳镇城关村位于灌阳县中部,地处灌阳县城。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06年来全村629户,总人口1998人。村党支部有党员46名,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中心户3户。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65亩,其中水田173亩,旱地195亩。   辖区内有村集体经济小区一个,有民营针织厂4家,石材加工厂8家,机械修理厂30家,木材加工厂10家,铸造厂4家,印刷厂3家。村集体林场一个;杉木成材林面积380亩,生态林面积1469亩。果场一个95亩;村办公综合楼一座,商贸综合楼二座,总投资238万元。全村有固定资产1386万元。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200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31万元以上。  


文化村特产大全




文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