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基杨村情:现有总人口1070人,党员19人,耕地面积1100亩。杨村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宣务山北面,与霍庄相连最窄处相距300米。向东到西董村,向北到邻县柏乡县西汪村,向西到染红村,向南到霍庄,向西南到良村和大霍村,向东南到茅山营。向东北到西里村。
杨村是大村,分为:东杨、前杨、西杨、后杨和杨村共5部分,总称杨村。原本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划为5个大队。
村名由来:村内人口众多。5个村紧紧相连,在杨村东方中学(原杨村中学)后操场有石塔(只不过被分为几部分了)。杨村地理位置重要。考杨村大元至治间弥陀寺碑文:在去今八百多年前,杨姓村民在此地开铺设馆以招揽南北过客,后渐为村庄,村以姓氏而得名。清乾隆间《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均在此设过驿站,为旧尧山县五铺之一,即“杨村铺”,负责急递总铺(县城)与柏乡县之间的公文传递等事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30525102 | 054000 | -- | 查看 杨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良村 |
一:村内简介:总人口1450.耕地1783亩,党员28名,主要粮食产业和养殖业,无企业。 二:村名来历:从前良村是个大村,16个小队,从1961年分为东良、西良、前良、后良四个大队,每村四个生产队,无建筑物和历史名人。 三:换届后:硬化街道两条长400米,上变压器200千瓦两台,增容两台,打井三眼。 四:加强党的建设,完成各项任务,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 |
东尹村 |
东尹村现有人口4000余,耕地面积5000多亩。民风淳朴,现村里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以及药材的种植。并将107处3000余亩地规划为现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目前正大力招商中。 东尹村名字的由来:相传明代以前与西边的西尹村为一个自然村,曰“尹村”。系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据《唐山县志》记载,秦末汉将韩信“背水破楚”即此处。明永乐年间分为两个自然村,东边的叫东尹村,原隶内丘县,一九四五年划归尧山县。 上任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努力,建设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未发生一例-案件;公民道德建设方面,通过喇叭广播,发宣传单等方式,营造了浓厚氛围,在村民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绘制了文化墙,大力挖掘宣传好人好事,想方设法支持广场舞、戏曲协会等文娱活动的常态化;在项目招商上,重点围绕位于的尹村镇农业观光旅游园开展工作,到北京、石家庄、邢台、内丘等地拜访成功人士,引来邢台李卫国、内丘李杰等客商实地考察;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我们加大力度动用大量人力和物力清洁街道垃圾,同时也清理了一些违章建筑,违法占地,使得持续几十年的违法占地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完成通道绿化约1600余亩。 东尹村村北有一座土岗叫做麒麟岗。为何叫做麒麟岗呢?这里有一美丽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东尹村村北边的这座山岗上东西各有一清泉,浇灌着这里的几百亩土地,正所谓:清泉潺潺流,禾苗绿油油,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的人过这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年春天,高家老汉带着他的小儿子赶着耕牛去耕种,老汉一边赶牛,一边教儿子耕地。过了不到两个时辰,牛停下来不走了,高老汉举着鞭子要打牛的时候,突然牛生下一头怪物。龙头、牛身子,狮子尾巴,满身鳞甲,刚生下就把耕地耠子上的生铁犁镜犁铧吃个精光,高姓老汉见这只怪物吃起铁器嘎嘣脆,要是吃人还不是小菜一碟吗?于是就掂起耠子叉将此怪物打死。此时过往的人们看到异常纷纷上前来观看。看到这等怪物,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牛,有的说像鹿,有的说又像马,最后干脆称其为“四不像”。这时有一文人冲到前大声说“宝物史书曾有记载,此物叫麒麟。吃生铁,可屙金尿银,十分珍贵”。他还说两千多年前,那年孔子72岁,一猎人打死一只怪物,送到孔子面前问是什么东西。孔子神态异常的说到“麒麟呀,麒麟,你真是生不逢时,这可是国宝啊。它能镇灾驱邪,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只要亲眼看到它或者摸过它的人都会时来运转,逢凶化吉,这可是无价之宝啊!”此后孔子万分悲痛,神态恍惚,第二年便撒手归西了。 无巧不成书,东边有一个村子一个母猪生了一只“小象”,喂猪的妇女见猪生的这只怪物耳如大蒲扇,牙有半尺长,拿一木棍将此怪物打死。 与此同时,当朝宰相算出这里将降临两只吉祥之物,便向皇帝参了一本,皇帝立即派一钦差大臣前来查看,这位钦差来时乘一匹骡子,人们常说“铁打骡子纸糊马,”这个骡子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是个千里驹。不巧的是走到半路途中生下一只小骡驹。钦差大臣心痛这母骡子刚刚生产就休息了一日,结果因迟到一日,西边麒麟,东边象,双双死亡。 皇帝得知两个吉祥物双双死去,便怒气冲天,传下一道圣旨,要罚当地百姓加十倍交纳钱粮。当地农民叫苦连天,这位钦差大臣为保当地百姓的生活,宁愿自己吃苦不愿意让百姓遭殃,就把骡子生驹耽误公务的罪过一人担起,后来皇上便将这名钦差革职流放,并对骡子也降下一道御旨,称:今后骡子再不准你生驹。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骡子再也生不了千里驹,至今,骡不生骡,千里驹也就绝了种。 当时百姓为了纪念这位钦差大臣,所以把这座岗叫做麒麟岗,后来这里的百姓留下一支歌谣叫做: 牛生麒麟猪生象, 吉祥之物双死亡。 钦差大臣被革职, 为保百姓被流放。 从此骡子不下驹, 留下象城麒麟岗。 |
田村村 |
基本情况:田村现有人口2430人,位于京港澳高速入口及祁南线南侧,交通方便,现主要产业是蔬菜种植,有两大户,以及养猪业、养鸡业,有十几家。 村名来历:该系以田姓命名的自然村,相传田村原址与去南内丘县张村相唇齿,后因水患移与此。明永乐间,其他姓氏相继徒入,至今。 两委班子上任来主要工作以及今后工作谋划: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我们专门准备了汽车及铲车和专业人员,做到两天一清理,保证了村内及周围环境卫生。在民调方面,我们从小事萌芽做起,没有出现-现象。 为了进一步发展蔬菜种植基础上再发展蔬菜种植,为了使群众交通方便,村两委将进一步达到村村通道路硬化,及进村内道路硬化。 |
王村村 |
王村现有人口2131人,总户数567户,耕地面积4965亩,机井52眼,民风淳朴,现村里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在不断的扩展。 相传,王村系明代前因姓氏而得名的自然村,王村明嘉靖间碑文记为“王邨”,后改为“王村”(注:邨为村的古异体字)。 王村有历史人物郭庭坚,曾任明清时户部郎中。 |
大宁铺村 |
大宁铺村位于尹村镇中部,现有人口2218,耕地面积约为3000亩,党员68名,村主导产业为蔬菜种植和运输业,现在其境内有两个大规模冷库,四个运输场地,五个中小型企业。 相传,明代前即有,原名“大名咯塔”。明“燕王扫北”后,村址东移于此。时村西曾有一“官道”,为南九省上京之通道。明、清时均在此地设驿站(即,传递公文,换马歇脚之所),南接顺德府,北达正定府,为一古十里铺点。缘此,明代改“大名咯塔”为“大凝铺”,后又为“大宁铺”。至清道光年间,为避帝讳,复为“大凝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启用“大宁铺”至今。 |
彭村村 |
彭村,位于隆尧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隶属于隆尧县尹村镇管辖,全村人口3320人,耕地5950亩,是尹村镇较大的村庄之一,村南毗邻S327省道,向西三公里便是G4高速公路,再往西四公里更是连接107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西是尹村镇隆纺纺织工业园,园区内聚集大小企业10余家,村周边更有上千亩的陆地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向全国个地输送大量绿色蔬菜。 彭村始建于北魏,以彭乐将军之姓氏立村,据《唐山县志》记载:“北魏彭乐,字兴乐,安定人。骁勇善骑射以军功进爵泗阳俊公,食邑一千八百户,爱柏人山水,遂定县西北之彭村。”彭乐死后即埋葬于此地,现村东尚存彭乐墓遗址。 |
大霍村 |
大霍村位于隆尧县城西部10公里处,东临赵辛线南临s327省道。1953年建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霍公社,1961年析置尹村公社,1984年改建乡制,1987年7月废乡设镇。该镇所属行政村:西尹村、东尹村、田村、王村、彭村、大宁铺、屯里、大霍、染红、杨村、南西董、良村、霍庄、北小霍、西侯、东侯。 解放前大霍村归尧山县,1938年六月,尧山县设三个区,第一区(城北区,区治大霍)辖个自然村,大霍,北小河,良村,染红,杨村,霍庄,西董,东董,茅山营,山口,西山南,东山南,东齐村,西齐村,东尚村,西尚村,茅山庄,前苏薛,后苏薛,彭村,屯里,大宁铺,田村,王村,水饭。 1947年8月,隆平,尧山二县合并为隆尧县全县设六个区,分别为大霍析(第一区),东良区(第二区),公子村区(第三区),陈村区(第四区),牛家桥区(第五区),王村区(第六区), 第一区:大霍区,24个自然村 大霍,北小河,东候,西候,良村,染红,杨村,霍庄,南西董,茅山营,山口,西山南,东山南,北潘庄,齐村,东尚村,西尚村,彭村,屯里,大宁铺,田村,王村,西尹村,东尹村。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9日,按人口分布,对行政区进行调整,将原有的6个区合并为大霍,东良,城关,牛家桥4个行政区。 1953年5月在4个行政区下划为63个乡镇 1956年12月,保留原4个区,将原有的63个乡合并为27个乡 第一区(大霍区)辖7个乡 大霍乡,西良乡,双碑乡,固城乡,水饭乡,杨村乡,尹村乡 1958年2月,27个乡并为25个乡,7月撤销公子村,肖庄, 杨家窑,旧城,水饭庄等乡并为20个乡,20个乡又并为17个乡 1958年9月撤销乡制,实行公社化,全县共划为6个人民公社,花果(城关) ,绿岗(东良)宣务(大霍),行,滏澧(牛家桥),泜澧(千户营) 1958年12月,隆尧县并入了内丘县,隆尧县域内的6个人民公社划为花果,宣务,绿岗,滏澧4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隆尧县从内丘县析出,全县划为城关,东良,大霍,牛桥,固城,柏乡,固城店7个工委,辖32个人民公社,其中隆尧县域22个,柏乡县域10个, 1962年1月恢复隆尧县原建制,县辖22个人民公社, 1984年3月,22个人民公社改建为乡,其辖区不变, 1987年7月,魏家庄,尹村,山口,固城四个乡改建为镇,后大霍并入尹村镇,成为尹村镇辖区大霍村。 德才兼备的徐养元 明崇祯年间,隆尧县大霍村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进士—-徐养元。 徐养元(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善,号所庵,清朝唐山县(今隆尧县大霍村)人。崇祯末年二甲进士,兵部主事。升为陕西省驿盐道,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后调任湖广为湖北提学道。 |
北小霍村 |
北小霍村位于京广高速东6公里路北,现有人口3025人,耕地3000亩左右。村内主要以农业为主。 考近年来出土的陶器、兵器、农具等,约创建于战国后期。相传,当时村南曾有一条河,村因河而名“小河岗”,后河道变迁,此处成为冲积平原,村名逐渐沿为“小霍”。民国时,为与尧山县重名村有别,更此为“北小霍沿用至今。 |
西尹村 |
西尹村是隆尧县最西部的一个村,属尹村镇辖。它东与东尹村接壤,南隔泜河与内邱县高望及西张村接壤,西与临城县的冯村及南盘石接壤,北与临城县的古鲁营村接壤。村的西部和北部为丘陵,东部和南部为平原。泜河在村南面向东流去;京广澳高速铁路从村东南北贯通;京广铁路,107国道由村西南北贯通。全村948户,3460人,11个生产小组,皆为汉族。村共有水浇地1620亩,旱地1845亩。村有小学及幼儿园各一所。村内二纵三横主街道及部分辅街道皆已硬化。建有健身广场一个。村民以务农和打工为主,基本上是一个农业村。 西尹村是一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尹姓居民建立了村庄。后随杜姓,路姓居民的迁入尹姓居民人口又相对不旺,因而又东迁三里地另建村落,即东尹村。这可由村名及村北尹家岗为凭。从2016年3月份挖出的一块杜家坟的墓誌看出,早在唐朝时这里就形成了村落。 西尹村解放前一直是临城县所辖的村庄。1945年以后划归尧山县,1947年为隆尧县辖。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贯彻中央指示精神,促进农业农村升级,带领村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后两委工作重点:为县龙头企业远大发展大开绿灯,利用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以商养农,发展高产农业,使百姓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
东良村 |
东良村位于尹村镇东北位置.村内人口共计1460人.耕地面积1720亩.村内以种植为主(小麦,玉米),2016年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种植苜蓿项目.预计种植规模可达1000多亩.村内企业有两家(宏伟炊具厂,良村塑料加工厂) 考阎氏族谱:明代前此即为村落,但名称不详。“燕王扫北”后,此地只留一家阎姓民。明永乐间,王、李、曹等姓民由山西迁入,遂以嘉言名村为“小良村”。(按:考其名前冠以“小”字,是为与当时内邱之良村有别)一九四五年简为现名。一九六一年划良村为四个大队。 |
南西董村 |
南西董村有771户,3041口人,党员69人,耕地面积3240亩,村里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羊鸡为主。位于尹村镇东北,柏乡县西王镇南鲁南边,与山口镇东董村相连,西邻赵辛线。 村名由来:据传,在明代前,该与东董本为一村,村因姓氏名“董村”。后部分董氏民迁此另建村庄,明永乐间定为“西董”。民国时,为与同名村有别,更名为“南西董”,沿用至今。 |
前良村 |
前良村,属于良村四个大队之一村。位于良村西南角,全村耕地面积2000.01亩、农户281户、人口1326人、党员36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村名来历:考阎氏族谱:明代前此即为村落,但名称不详。“燕王扫北”后,此地只留一家阎姓民。明永乐间,王、李、曹等姓民由山西迁入,遂以嘉言名村为“小良村”。(按:考其名前冠以“小”字,是为与当时内邱之良村有别)一九四五年简为现名。一九六一年划良村为四个大队。 |
后良村 |
后良村坐落于隆尧县尹村镇东北部,是一个拥有1500人的村庄,村内有耕地1800余亩,主要产业是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现在发展蔬菜种植和其他经济作物。 后良村的历史悠久,在明清前此即为村,但名称不详,“燕王扫北”后,此地只留一家阎姓民,明永乐年间,王、李、曹等姓由山西迁入,名为“小良村”,1945年简为现名良村,1961年划良村为四个行政村,其中之一就是后良村。 现在后良村两委干部共4人,支部书记王占林,村主任张秋华,会计王忠良,委员李保华。村两委班子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后良村硬化主路2条,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亮化,新建大队部、村卫生室,组建了后良村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转变耕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今后,后良村两委班子还将继续为后良村积极谋划,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谋划后良村文化广场,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染红村 |
染红村地处隆尧县尹村镇东北部,与柏乡县接壤,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978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人员在北京从事橱柜制作。 染红村的历史悠久,南曾有宋时建筑的“白佛寺”,寺内“舍利宝塔”尚存,考其建村年代约在春秋时期,其村名来历尚待进一步考证。 染红村于2016年6月调整两委班子,支部书记王春岐、村委会主任赵建华、村会计王连群,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新上250KW变压器两台;筹备资金56840元,申请县财政资金100000元,进行村南街道硬化;积极协调特高压占地补偿工作;组建了染红村志愿者服务队,在村内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建设。 今后,染红村两委干部更要统一思想,除积极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交办的各项工作外,两委干部要跑出去、请进来,发展招商引资,谋划农业结构调整、街道硬化和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挖掘文化资源,保护好历史留下来的“舍利宝塔”。 |
霍庄村 |
霍庄村位于隆尧县城西北,宣务山北边,有600多户,2600多口人,主要有红山乳业、隆霍制管厂和福国砖厂,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霍庄村有1200多年历史,明朝燕王定村名为霍庄,解放前村北有“玄帝庙”,现已不存在。自2004年换届以来,在村支书张新国的带领下,修筑了8条街道,硬化了3个巷子,使村内交通方便,路面整齐,行走畅通,并且上了15台变压器,群众用电达到基本满足、方便。还美化3条主要街道,使环境更加美化,今后我们将更加为群众服务,在上两个文化墙,修7条街道,按上路灯,亮化全村,并准备发展1600亩苜蓿,使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过上小康生活。 |
杨村村 |
杨村基杨村情:现有总人口1070人,党员19人,耕地面积1100亩。杨村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宣务山北面,与霍庄相连最窄处相距300米。向东到西董村,向北到邻县柏乡县西汪村,向西到染红村,向南到霍庄,向西南到良村和大霍村,向东南到茅山营。向东北到西里村。 杨村是大村,分为:东杨、前杨、西杨、后杨和杨村共5部分,总称杨村。原本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划为5个大队。 村名由来:村内人口众多。5个村紧紧相连,在杨村东方中学(原杨村中学)后操场有石塔(只不过被分为几部分了)。杨村地理位置重要。考杨村大元至治间弥陀寺碑文:在去今八百多年前,杨姓村民在此地开铺设馆以招揽南北过客,后渐为村庄,村以姓氏而得名。清乾隆间《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均在此设过驿站,为旧尧山县五铺之一,即“杨村铺”,负责急递总铺(县城)与柏乡县之间的公文传递等事宜。 |
前杨村 |
基本情况:1960年以前,五个杨为一个自然行政村,当时称为五个连,之后才分为前、后、东、西4个杨加杨村工5个村。前杨有四个盛产小队,总人口约500人,分得土地1440亩。当时自村向东南有一条大道沟,5杨水自然流向东南凹地。地名有有老机井、高台井、牛角地、大斜地、墩台地、南凹地、东凹地、卧牛山等。通过土地平整,大道沟平整,将土地规划为4方,每队1方(160亩)。 |
西杨村 |
西杨村位于尹村镇东北部,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56户,989人。全村耕地面积933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 考大元至治间弥陀寺碑文:在去今八百多年前,杨姓民在此地开铺设馆以招揽南北过客,后渐为村庄,村以姓氏而得名。清乾隆间《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均在此设过驿站,为旧尧山县五铺之一,即“杨村铺”,负责急递总铺(县城)与柏乡县之间的公文传递等事宜。该原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九六一年划为五个大队,西杨为其中一个大队。 换届以来,村两委未解决村民用电难,经多方筹资新上200kw变压器一台,还计划硬化村内大街800米。 |
后杨村 |
后杨村现有人口1160人,总户数为223户,村内总面积为1360亩,其中耕地1100亩。 考大元至治间弥陀寺碑文:在去今八百多年前,杨姓民在此地开铺设馆以招揽南北过客,后渐为村庄,村以姓氏而得名。清乾隆间《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均在此设过驿站,为旧尧山县五铺之一,即“杨村铺”,负责急递总铺(县城)与柏乡县之间的公文传递等事宜。该原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九六一年划为五个大队,后杨为其中之一。 |
东候村 |
东候村地处隆尧县尹村镇东部,村东临山口镇山口村3公里。全村总面积4.28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村内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350户,党员40名,人均收入7100元,人口1498人。 该原系侯村(即西侯)的支系村庄,为便利上山采石而建。其建村年代与沿革同西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