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 灌阳县 >> 西山瑶族乡

西山瑶族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山瑶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瑶族乡简介

  西山瑶族乡 辖:李家、罗家、鹰嘴、盐塘、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涧、大坪10个村委会。
  西山瑶族乡位于灌阳县西部山区,西与兴安县毗邻,西北与全州县接壤,北、东、南三面与县内灌阳镇、新街乡、黄关镇、观音阁乡四个个乡镇相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140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2308人,其中少数民族有瑶、壮、回、仡佬族,该乡建于1957年,后称谓几经更改,1984年10月恢复西山瑶族乡,沿用至今。  该乡处于海洋山脉环抱之中,地势北高东低,海拔在400——1700米之间,山多耕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7%,主要林产品有优质松、罗汉竹、紫竹、四方竹等,天然草场达15万多亩。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钨、陶土等。总落差为1477米,水能总蕴量达2.74万千瓦。地下水中,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水质好,属偏酸、硅高、低钠、低矿化度,含有丰富的锶、锌、锂、氡、铁、硒等2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成分,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全乡共建有小水电站44座23座,总装机量1.4万千瓦,总投资4396万元。拟建的电站9个,计划装机3500千瓦,投资1500万元。全乡现办有海洋山、甲天下、桂源等三家矿泉水厂,年产量6000吨,其产品远销区内外及东南亚各国。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村村通高压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开通了移动、联通通信,7个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农田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获得全县财政税收工作一等奖。  全乡旅游业蓬勃发展。素有“好个云天源,五马口朝天。狮子座水田,玉笔点青天”之美誉的西山瑶族乡,山水秀美,风景奇特,旅游景点主要有佛教圣地——高草禅林寺;桂北瑶民起义遗址——五龙庙;还有五马山、盘王殿、火焰滩、二十四花凸、仙人下棋、三姐对歌台等等,是一个集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万人 188平方公里 450327202 541000 -- 查看 西山瑶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瑶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山瑶族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灌阳镇

  灌阳镇位于灌阳县中部(1999年3月原红旗乡与原灌阳镇合并而成),为灌阳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镇东与湖南道县、江永县交界,南的新街乡毗邻,西与西山瑶族乡、全州县接壤,北与新圩乡相连。辖26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49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340万人,非农业人口1.7352万人。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7046万亩,其中水田2.7096万亩,旱地0.995万亩。全沙二级公路横贯全镇,秀丽的灌江横穿而过,交通便利。   灌阳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水果以雪梨、西瓜、柑桔、柿子为主等。经济作物有红薯等,红薯株量高达181公斤,驶名中外。其中,雪梨以其肉质雪白的、香甜多汁、清脆化渣、营养丰富、驰名中外,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农业生产   近年来,灌阳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围绕“富民强镇”和“创一流乡镇”的奋斗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3元,工业总产值4.67亿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655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215.7万元,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890万元。2005年全镇水稻播种面积4.34万亩,优质稻3.6万亩,占80%以上。水果面积2.58万亩,扩种水果3170亩,种植西瓜7000亩,商品蔬菜2.16万亩1200公顷,西红柿1200亩,槟榔芋1000亩,扩种改造薇菜27公顷,改造果园333公顷。粮食总产量259万吨,水果总产量4.6万吨9657吨。   -养殖业   养殖业朝着良种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全镇现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48个,其中有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场6个,200头以上瘦肉猪养殖小区6个。新增规模养牛小区6个,小尾寒羊养殖示范点2个,库塘、稻田养鱼1.1万亩,水产养殖村2个,1000只以上良种鸡场6个,年出栏家禽2.6万羽。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9%。   -投资环境   灌阳镇党委、政府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小水电、建材、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第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格局。全镇有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1833家1825家,从业人员7025人。在建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18个,累计完成3655万元,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的项目3个,100~1000万元的顶目12个,企业总产值突破4亿元。西山坪工业区的建设日臻完善,将为灌阳镇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2005年,全镇已有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90%的行政村通电话,80%的行政村开通了县城专线班车,解决人畜饮水工程4处,2000多人受益,投入360万元进行了7个行政村8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等。特别是经过规划设计的新型农村——米珠山村更以崭新的姿态奔向小康社会。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有黑岩、千家洞等,黑岩因其神奇瑰丽、鬼斧神工的景色美名远扬。洞中钟乳石遍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留连忘返。瑶族发祥地——千家峒地处密林幽谷中,-莽莽(福建柏、红豆杉、长苞铁杉等名贵珍稀树种)碧草如织,四季山花映衬,泉水叮咚,具有神秘缥渺的意境……   辖:城北、城中、城南3个社区居委会;城关、莫家、胡家、鹤龙、上王、秀风、长坪、大仁、福星、文化、三联、仁江、仁柜、车田、仁狮、仁义、雷坪、仁合、鱼塘、马头、翻身、大源、徐源、苏东、仁渡、排埠江26个村委会。  

黄关镇

  黄关镇 辖:黄关、中秀、唐官、李官、东阳、大竹山、陡水、兴秀、联德、正江、龙吟、大倚、猫儿石、商家、顺溪15个村委会。   黄关镇位于灌阳县中南部,距县城21公里。东南与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恭城县相连;西南与观音阁乡接壤;北连新街乡;西与西山瑶族乡毗邻。总面积210.3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4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42851人。少数民族有瑶、壮、侗等1674人,其余为汉族。镇人民政府驻地黄关街侧面有一石山,山形若黄牛,横卧江边,而斯山之巅,宽广平坦,深林蓊蔚,南北有二路,可通山崖,各立关隘,故名黄牛寨。后来居住的人增多,形成街市,改名黄牛市。民国中期为黄关区,辖狮龙、峰峻、月山、源远、崇顺5个乡;1947年改称为英俊乡。解放后,1949年12月成立黄牛市区人民政府;1952年8月改称为第二区;1957年12月,分设为黄关、商家、西山瑶族乡、陡水瑶族乡四个乡;1958年8月,黄关、陡水、商家、西山四个乡合并为黄关人民公社。(1959年4月增设西山公社);1961年7月,分设黄关、白竹铺两个公社;1962年7月,合并黄关区公社;1968年4月,改为黄关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黄关公社管委会;1984年,改称为黄关乡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为黄关镇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该镇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省道全沙公路横穿全镇。商贸繁荣,特产丰富,是全县的经济文化发展重镇及主要的商品粮、水果和肉类生产基地,农产品主要有优质水稻、碰柑、脐橙、沙田柚、优质梨、生猪等。乡镇企业主要有水泥、精致石英沙、酿酒、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等。  全镇有优质水稻4.9万亩、美国黑李2000亩、南方优质梨1100亩、优质脐橙1000亩、沙田柚1900亩、野生薇菜300亩、山苍子400亩、金银花420亩及八角林200多亩。大力发展饲养特色品种:二元杂瘦肉型母猪、野猪、小尾寒羊、野鸡、野鸭等。2005年,全镇生猪出栏3.37万头,家禽出笼18.71万羽,肉类总产量2982吨,水产品512吨,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业服务体系。  全镇企业发展迅猛,商业贸易发展较快。全镇现有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2215个。其中,该镇龙头企业黄关水泥厂年产水泥达8万吨,产值800多万元、黄关玉峰酒厂生产的“乾隆枣糯液”荣获国家金奖——“百花奖”。镇党委、政府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2005年外地老板来黄关投资160多万元。每月逢2、5、8为圩日,赶圩人数5000人左右,旺季达10000余人。现建有1200平方米农贸市场两个,是农副土特产品等商品购销交易集散地。  黄关镇旅游资源丰富。有街区大小石山、“玉笔峰”、白沙古墓群、“狮子坐水口”等。“玉笔峰”又名俊山,从田垌中突然矗立,宛若一支玉笔,石壁陡峭,山峰挺秀,自古有“玉笔点青天”之美称。境内汉晋时期的白沙古墓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极具历史参观价值。  

文市镇

  文市镇 辖:文市、大湾、西就、吉田、吉头、瑶上、月岭、玉溪、清塘、桂岩、勒塘、集全、北流、陈家坪、同仁、王道、昭仪、会湘、马莲、达溪、联合、月岭、瑶山23个村委会。   文市镇位于灌阳县境内东北部,东与湖南道县交界,西北与全州县接壤,处在湘桂边界的两省(区)三县六乡镇相邻的中心地带,有“金三角”之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9公里,辖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15个自然屯,23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6487万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3504万亩,其中水田1.9942万亩,旱地1.3562万亩。   文市镇境内资源丰富,物产众多 文市镇石材工业区   ,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地处灌江中下游,灌江流经10个村委会,省道20164线横贯镇中心,途经9个村委会。文市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灌阳橙、灌阳长枣、红瓜子、雪梨、奈李、石榴等是主要特、优水果产品,2005年产量达4.6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列全市140多个乡镇的第15位。粮食产量年年稳中有升,人均有粮达530公斤以上,畜牧业发展迅速,人均出栏生猪1.3头,水产品养殖处于全县领先地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7公斤。   -自然资源   文市镇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石、花岗岩量多质优,总储量约为10亿立方米,石材产品已成为我镇乡镇企业的龙头产品,形成了生产规模,长达6公里的生产线,有“文市石材一条街”的美誉。石材厂80多家,石材荒料开采点110家,年产板材70万平方米,荒料13万立方米,年总产值达1.9亿元,营业收入达1.56亿元,创利税980万元。   -旅游资源   文市镇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较多: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文市怪石林,犹是南京的“大观园”的月岭古民居,及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雕刻精美“孝义可风”的石牌坊,文昌阁、步月亭、催官塔、文峰塔、将军庙、唐孔林墓、石寨和白竹岩等名胜古迹。境内永安关,自古为湖桂两省区的重要通道。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北上、第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先后三次经过永安关出入灌阳。   -经济发展   文市镇自2003年被自治区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到2005年已投资2600多万元,共修建了1.5公里长一级的过境公路,政府办公大楼、邮电大楼、文化宣传大楼、供电大楼、税务办公楼、农贸市场、供销大楼等综合办公楼15座,并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布局合理,全面规划,做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相统一。文市镇党委、政府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使基础设施日臻完美,服务功能齐全,人力资源丰富,是投资的理想之地。  

新街镇

  2013行政区划:灌阳县新街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撤乡设镇后原所辖行政区域不变。至此,灌阳县已有4个建制镇。   新街镇 辖:新街、永富、马山、三树、车头、戈洞、龙炼、龙云、烈溪、邓家、龙中、石风、青箱、江口、虎坊、坪涧、娘北、飞熊、上甫、叶官、三江21个村委会。   灌阳县新街镇,地处灌江中游,地势较开阔,东与湖南江永县为界,西汉时期为灌阳县城城池。全乡辖21个行政村,人口4.30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万亩,其中水田3.4万亩,旱地6550亩。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盛产享誉区内外的红枣、雪梨、红薯粉丝、禾花鱼、马山草鱼等。  经济建设  新街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冶炼、小水电、石材和食品加工为重点,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财政增长、社会进步的目标。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5586万元,工业总产值1.501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0.9049万元,财政总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3元。  该乡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短抓菜、鱼、猪、禽,长抓林果竹”的发展思路,以开发“名、特、优”产品为主,创建了红枣、雪梨、黑李等为主的五个名特优水果“万元果园”。该乡水果面积1963亩,产量12562吨,产值1350万元。“三元”杂交瘦肉型母猪场、“鸭+鱼”立体养殖场和甲鱼、果子狸特种养殖场及土鸡、三黄鸡养殖场及黄牛、水牛养殖场等五大养殖基地;其中,年出栏生猪54352头。种植商品蔬菜1.25万亩;以马蹄、青刀豆为主的订单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新格局。  

水车镇

  水车乡 辖:水车、修睦、璃碧、伍家湾、官庄、合成、下泡、上泡、三皇洞、德里、大营、东流、江塘、同德14个村委会。   水车乡位于灌阳县东北部,东与湖南省道县交界,南与红旗乡毗邻,西接新圩乡,北连文市镇,总面积213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57个自然村,总人口31688人,现有耕地27574亩,其中水田18354亩,旱地9220亩。该乡山多耕地少,自然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76%,主要品种有杉、松、毛竹等,兼有泡桐、樟树等杂木,珍奇树种有铁树。主要经济林有油茶、油桐、山苍子,其中山苍籽产量居全县第二位。土特产有水车香芋、香菇、木耳等以及五倍子、杜仲、厚朴、黄柏、山薯等10多种药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采的金属矿有钨、铜、锡、金、银等,非金属矿有大理石、花岗石、陶土等。其中大理石、花岗岩品种多、储量大,极有开发前途。   -经济发展   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坚持“积极引资、正确引导、淘劣扶优、多轨运行、全面开花”的方针,乡镇农业、工业、企业、民营经济迈上了新台阶。2005年底,全乡粮食总产量19303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9678万元,人均有粮609公斤;水果总产达7156吨;生猪出栏2万多头;家禽出笼11万多羽;实现工业总产值2248万元,营业收入2678万元,工业增加值578万元,上交利税务局60万元,企业固定资产投入361万元,比上年增加11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全乡共有各类企业451家,其中工业企业266家,实现形成了投入、产出、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局面。该乡森林覆盖率高,水力资源丰富,现建有县内最大的水电站——水车电站,总库容500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9600千瓦,年发电量2390多万千瓦小时,其次为附属电站,年发电量250多万千瓦小时。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有:投资700多万元的泡江电站和投资300多万元六江源电站。水车电站东西两干渠,流经乡内8个村委会,灌溉水田1200亩。境内建有全县最大的铁口源水库、最长的官庄隧道和单跨最大的创新渡槽。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得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水车乡辊快小城镇建设,改变全乡面貌的民心工程,对此,乡党委、政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水文公路扩改工程水车段已完成路胚和挡地墙建设;村级公路养护得到加强,水车大桥全面维修加回,宾家桥新桥主体工程已初步建成;街道扩改成效辉煌。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宽了街道,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街道路灯,解决了圩日人群拥护,车辆堵塞现象;市场建设全面竣工,建成了集市、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农贸市场;两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0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通信设施日趋完善,建成移动通信发射台。全乡14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手机进入平常百姓家;政府院内改造、村办公楼建设全面进行,如今,90%的项目相继竣工,硬件设施建设又取得重大突破。卫生、商业、金融、通讯、服务等机构设施一应俱全。  

洞井瑶族乡

  200 洞井瑶族乡 辖:洞井、桂平岩、椅山、太和、石家寨、保良、野猪殿、大竹源、小河江9个村委会。   洞井乡全名为:洞井瑶族乡 [以下简称为洞井乡]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恭城县交界,西北与灵川、兴安县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8公里,古属吉宁乡、崇顺里四小甲、崇顺堡、崇月乡辖地。全乡辖9个行政村,140个自然屯,1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61万亩,其中水田0.7564亩,旱地0.4046万亩,农作物以水稻、红薯、玉米为主,另有花生、黄豆、饭豆、粟等。保良村的反季节西红柿闻名区内外,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   -经济发展   洞井乡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结构调优,经济调活,农民调高,调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富民兴乡”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使两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7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8473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303万元,工业总产值608万元,财政收入48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基础建设效果显著。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借西部大开发东风,大搞招商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1997年公路大决战为契机,相继修建了村级公路7条,47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随着洞大公路的开通,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在完成洞井开发小区建设的同时,保良新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开通了程控、移动电话,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达81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洞井乡的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农业资源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的原则,走“长抓林,中抓“两子”(果子、竹子),短抓“一菜一畜”(反季节蔬菜和生猪生产)”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项目为载体;采取“连片开发,规模种植,统一规划,化零为整”的办法,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引导,使农业综合开发一年一个新台阶。至2005年,全乡共调出2100亩水田种植新、特、优经济作物,种植反季节西红柿作物1500亩,毛节瓜300亩,马蹄200亩,荔浦芋200亩;现有水果面积3890亩,其中脐橙2500亩,黑李760亩,柑桔420亩,沙田柚210亩;全乡种植优质谷5107亩,生猪出栏5785头,家禽出笼27万羽,森林覆盖面达85% 。   -旅游资源   洞井乡地处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水利潜力巨大,境内莽莽森林,峭壁幽谷,自然资源丰富,有林面积达153万公顷,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有优质的纯天然淡泉水,其中太子山原始森林被列为灌阳县重点开发项目,拟建成一个休闲、度假的森林公园。目前,集灌溉、旅游、水力发电为一体,需投资6000多万元的小盘洞水库建设正在筹建之中。随着自治区对桂北区域经济的定位和大桂林旅游圈的逐步形成,乡党委、政府拟将洞井乡建成旅游生态农业乡,现正朝这一宏伟目标开拓前进。  

观音阁乡

  观音阁乡 辖:文明、桃花、自振、大井塘、立强、盘江6个村委会。    观音阁乡   观音阁乡位于灌阳县南部,南与恭城县交界,北与兴安县接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1公里,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99个自然屯,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总人口8614人。全乡有水田489公顷,旱地212公顷,有森林面积11085.4公顷。森林覆盖率84.37%,其中用材林5711公顷,主要以松、杉木为主,经济林2045.3公顷,主要有柑橙、柚、山苍子、三木药材等。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旱地主要以种植红薯、玉米、花生为主。境内水产资源丰富,落差大,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经济发展   200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的“1234610”工作思路 历史上的观音阁乡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于农业,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钱粮并举、效益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做活地理、山水优势做文章,积极广辟财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实现农村总产值3350万元,工业总产值1075万元,财政收入1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人均增收212元。粮食总产量6691吨,水果产量593吨,新增水果面积69.3公顷,主要以脐橙、沙田柚为主,基本形成了全乡海拔500米以下环形水果带的规模,牲猪饲养量13493头、家禽养殖37585羽。全乡新上项目75个,办有食品厂、林化厂、工艺雕刻厂、酒厂等。其中工艺雕刻厂总投资46万元,产品造型精美,做工细致,畅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兴建水电站2个,总装机容量2320千瓦,其中盘江水电站装机容量2000千瓦,投资800万元,为灌阳县最大的私营水电站,于2001年3月底竣工发电。养殖业方面,建有粮所1000头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场和兽医站300头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场。形成了一个以松脂、食品、木材加工、交通运输、能源为主,多业并举的企业新格局。企业固定投入累计完成758万元,引进资金265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665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投金资入22万元兴建了自振小学项目工程教学楼,小学、初中学生入学率达到上级颂发标准,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出生率为9.5‰,计生率为97%,城建工作起色大,建好了推广大楼、邮政大楼、供销大楼等9幢大楼。同时,还进行了街道的硬化、亮化、绿化、香化。电讯事业迅猛发展,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乡有线电视覆盖率为74.5%。村村修通了四级公路,修通了阻碍该乡经济发展的咽喉——二十五里峡二级公路。  

西山瑶族乡

  西山瑶族乡 辖:李家、罗家、鹰嘴、盐塘、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涧、大坪10个村委会。   西山瑶族乡位于灌阳县西部山区,西与兴安县毗邻,西北与全州县接壤,北、东、南三面与县内灌阳镇、新街乡、黄关镇、观音阁乡四个个乡镇相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140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2308人,其中少数民族有瑶、壮、回、仡佬族,该乡建于1957年,后称谓几经更改,1984年10月恢复西山瑶族乡,沿用至今。  该乡处于海洋山脉环抱之中,地势北高东低,海拔在400——1700米之间,山多耕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7%,主要林产品有优质松、罗汉竹、紫竹、四方竹等,天然草场达15万多亩。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钨、陶土等。总落差为1477米,水能总蕴量达2.74万千瓦。地下水中,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水质好,属偏酸、硅高、低钠、低矿化度,含有丰富的锶、锌、锂、氡、铁、硒等2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成分,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全乡共建有小水电站44座23座,总装机量1.4万千瓦,总投资4396万元。拟建的电站9个,计划装机3500千瓦,投资1500万元。全乡现办有海洋山、甲天下、桂源等三家矿泉水厂,年产量6000吨,其产品远销区内外及东南亚各国。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村村通高压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开通了移动、联通通信,7个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农田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获得全县财政税收工作一等奖。  全乡旅游业蓬勃发展。素有“好个云天源,五马口朝天。狮子座水田,玉笔点青天”之美誉的西山瑶族乡,山水秀美,风景奇特,旅游景点主要有佛教圣地——高草禅林寺;桂北瑶民起义遗址——五龙庙;还有五马山、盘王殿、火焰滩、二十四花凸、仙人下棋、三姐对歌台等等,是一个集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新圩镇

  新圩镇 辖:新圩、桂阳、平田、新卫、光明、和睦、国豪、共耕、龙塘、潮立、龙桥、小龙、大龙、解放、合力、洪水箐16个村委会。   新圩镇是桂北一个山区乡,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西、北与全州县交界,东北面与文市镇接壤,东与水车乡相邻,南与灌阳镇毗邻。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新圩距灌阳县城15公里,距桂林市144 公里。全乡交通比较方便,省道全沙公路从北至南贯穿全乡,3条乡级公路横向成川字形分布。是灌阳的北大门,也是灌阳县九个乡镇中唯一不沿江的乡镇,是桂林四大旱区之一。   相关介绍   全镇总面积191.2平方公里,辖:新圩、桂阳、平田、新卫、光明、和睦、国豪、共耕、龙塘、潮立、龙桥、小龙、大龙、解放、合力、洪水箐16个村委,119个自然村,242个村民小组,人口2.5万人,人口密度为132.6人/平方公里。乡内居住着汉、瑶等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11%, 瑶族占2.67%,其他民族占0.22%。耕地27034亩,其中水田16158亩,旱地10876亩。水果总面积达2.7万亩。境内山多耕地少,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全乡森林主要品种有松、杉、毛竹等。经济林主要有灌阳黑李、奈李、蜜柑、月柿、灌阳长枣、油桐等。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主要有锡、锰、铅、大理石、花岗岩等。  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平原地带少,地势东、西两面高,中间低。最高处为海洋山主峰宝盖山,海拔1944米。境内主要有深浦源和流溪源两条河流,总长28公里。年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650毫米,年均无霜期290天。境内水田多为“望天田”,加之气温偏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多数水田不能种植双季稻。旱地多,主产红薯、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经济作物有烟叶、苎麻和红瓜子。农民技术员陈辉根据乡旱情多的特点,培育出“灌新一号”良种小麦,在乡内外大面积推广。杂交玉米亦在此乡大面积种植。水果生产以枣为主,种植面积达3614亩,枣子年产约8000担,居全县之首。境内有两个圩场,新卫圩日为二、五、八,新圩逢三、六、九为圩日。  新圩乡全境干旱,但西部地处华南第二高峰宝盖山下,电力资源丰富,水位落差大,发展小水电是新圩的一大优势,现已建和在建的有小江口、大龙、小龙、两江口、残联福利、合力等电站,装机容量达8000KW。该乡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两江两黑”,即红辣椒,西红柿,黑李,禾花乌鲤鱼,在旱区找到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该乡红辣椒大小均匀,色泽鲜美,肉质肥厚,香辣俱全;禾花鲤鱼肉质细嫩 , 骨头松软,香甜爽口,远近知名。近年通过品种改良,黄牛和生猪养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二元杂交瘦肉型母猪的饲养户达到60多户,有母猪800多头。猪仔全部销往外省。  该乡乡镇企业以建材、食品加工、鞭炮等为主。食品加工有灌阳酸辣椒、灌阳米粉等系列产品。  全乡卫生、金融、通讯、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  境内群山环抱,景色秀丽。小龙村的龙山,状如卧龙蟠伏,山下有石洞与灌阳神宫相通,洞内奇石玉树,美不胜收。  该乡新建的文化广播电视办公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00多册,全乡村村通有线电视,全乡有1所普通中学,16所小学,有教职工195人,在校学生2450人。  乡人民政府办公室电话 : (0773)4052705  邮编 : 541605  在百灌二级公路47公里处的灌阳县新圩乡光明村委,有一个小型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一口井、一个碑、一座塔,几株苍松翠柏构成了这里的主体。100多位红军烈士长眠于这里。据碑文介绍: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团、十五团、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100多名伤病员-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0灌阳县委员会于二00三年十二月在酒海井建立纪念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西山瑶族乡特产大全




西山瑶族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