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东南端,东与鼎城区中河乡相邻,北边是澧水大堤,中心村村域面积4100亩,其中耕地面积3180亩,水面面积75亩,林地面积45亩,总人口1796人,总户数489户,劳动力1125人,外流人口596人,年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全村15个自然组,党员58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21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
全村经济以粮棉为主,全村有200立方米的冻库一个,年产红苔菜150000万斤,给农户创收近百万元,经村支两委研究,今年又引进多项菜种项目,再建一座400米2的冻库,将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致富。
中心村村支两委研究,经多次召开广播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已将全村1180亩面积流转给了河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心村出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80%的道路已经硬化,安全饮水已达98%,全村五保户20户,低保户53户,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已达97%。
中心村有村支两委干部5名,片组长5个,党员58名,村民代表34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30781102 | 415000 | -- | 查看 中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桥社区 |
保河堤镇大桥居委会位于津市市正北端,北与安乡县澧水河畔之隔,南与青苗村抵界,西与龟山居委会相邻,大桥居委会地处保河堤镇童城之角,湘北公路、岳阳路二桥桥梁贯穿我居委会,变化莫测在本居委会二、三组、五组之间,交通方便,民风纯朴,四周创办几家个体企业,石龟山油脂厂、东旭饲料厂,便民液化汽气站,历史悠久文化龟山寺修复精细创造大桥四组,是津市市的北大门。 大桥居委会地域达到了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1亩,水域面积95亩,全居委会五个居民小组,全居委会129户,人口441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72%,五保2人,城镇低保55人,农村低保22人,投入新农合全覆盖已达100%,社保已覆盖总人口90%。 大桥居支两成员共4人(其中女性一名,群众支委一名),全居委会群众代表10人,其中人大代表1人,正式中-员29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上进的大桥居委会居民,不甘满足于现状,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改变渐已落后的大桥居委会面貌,鉴于一桥建设后征地面积大、处于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现状,相继外去打工人员约150人,家庭收入大大改善,提高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大桥居委会会从青苗总支分开后,重建立大桥居支两委班子成立以来,我居委会在全居委会居民的努力下,2013年在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好工作成绩,2014年同时继往,我们在政府包组干部领导下,全面按照我居各项建设大大投入,3组便民公路硬化,义庄公路配套全程拉通,各小组耕地道、4组抗旱沟渠配套等,其它工程确有改变。路修好了,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观,而且一直保持先进单位,得到了政府领导好评,以前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替代的是全居委会老少争先恐后,为庭院绿化、美化村庄,一起栽树、种花草,清除陈年垃圾,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种良好卫生习惯在全居委会自然形成良好风气。 大桥居委会居民的主导产业,从事传统产业粮、棉、油人员大约23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150人,经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大户2户,养殖业在大桥近几年出得到了大力发展,全居委会各类养殖户有10户,上规模户其中1户,为全居委会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全居委会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居委会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自来水入户率已达60%,安全用电已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了60%,摩托车、手机基本上普及,全居委会互联网、宽带网用户也在逐步增多。大桥居委会正大步迈向美丽乡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龟山社区 |
保河堤镇龟山居委会于1999年3月经常德市民政局批准成立。 该居委会地处保河堤镇政府东侧,东靠石龟山中学,南靠岳阳路,西靠保河堤镇河口居委会,北靠西湖垸大堤。 该居委会现有居民小组4个,居民358户,居民1388人。其中党员30人。 总耕地面积929亩。其中:水田708亩,旱地221亩,荒地22亩,水面120亩。 |
河口社区 |
河口居委会成立于1984年3月,全居委会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6个居民小组,全居委会总户数695户,人口总数4842人,有一条商业街,4条宜居街道,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是全镇集政治、文化、商贸、加工、交通、通信、金融、娱乐等于一体的市级发展重点集镇的中心社区。 河口居委会居、支两委会成员共5人(其中女性一名),全社区共有正式0员153名;五保户5人。社区共有七里湖移民户43户,135人。本社区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合作医疗全覆盖。 社区以商业街为中心,临街铺面400多间,是全社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各商家纷争之所。 |
长寿村 |
保河堤镇长寿位于本镇的西南端,西与白衣镇交界,南与西湖抵界。 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数712人,总面积3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550亩,林地600多亩,以粮、油、棉及茭果种植为主。 从税费改革以来,勤劳的长寿村人民不甘满足此现状,为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渐渐落后的长寿村面貌,相继有250多名有志青少年外出打工创业总收入将近柒捌万元,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家乡的生活水平。 在长寿村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长寿子孙老百姓安居乐业,但是长寿村是本镇最偏远的地带之一,各项基础设施与其他村居相比,距离较大,条件最差。几年前,在老书记严钦泥同志和现任村支书雷秋生同志,他们一路赶赴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向外出务工的知名人士及爱心人士共募得万元,加上国家的配套。把长寿的第一条主干公路硬化了2.9公里。直到2013年由国土整治项目到长寿村又增添了全村主干公路,通组路的硬化,把两个大型机埠进行了维修,沟渠硬化到组,还整治了十个堰塘。 路基本修好了,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观,以前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全村的老少争先恐后,为绿化庭院、美丽村庄,一起栽树种花,清扫陈年垃圾,人人动手,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全村展开。 长寿村老百姓正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在不远的将来,长寿村的面貌将和长寿村人民一样,将更上一层楼。 随着第九届村支两委会换届工作的结束,以支部书记雷秋生同志和村主任刘仕舫同志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将不负全村人民的重托,再接再厉,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走向富裕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
川门村 |
川门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南端,与美丽的西毛里湖相连,川门村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石保公路贯通全村,地域达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8亩,林地面积1186亩,水域85亩,居民区258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85户,总人口68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2人,低保户30户,低保人员33人,五保户3户,3人。其中各类种养殖6户,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1.5%。 川门村村支两委成员共4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32人,正式0员31人,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川门村的主导产业:以粮、油、茭果为主,从事这些传统产业人员约35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120人,经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大户1户,近向导年来也得到大力发展,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提高,川门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的道路硬化准备2.5公里,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5%。自来水入户率准备达95%,安全用电已经达到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8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逐步增加,川门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花桥村 |
花桥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南端,与美丽的西毛里湖相连,花桥村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石保公路贯通全村,地域达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13亩,林地面积600亩,水域110亩,居民区26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78户,总人口66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2人,低保户27户,低保人员27人,五保户4户,4人。其中各类种养殖6户,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1.5%。 花桥村村支两委成员共4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32人,正式0员31人,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花桥村的主导产业:以粮、油、茭果为主,从事这些传统产业人员约30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120人,经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大户1户,近向导年来也得到大力发展,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提高,花桥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的已硬化道路2公里。准备硬化2.5公里,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5%。自来水入户率准备达95%,安全用电已经达到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8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逐步增加,花桥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中南村 |
中南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正南端,由原来的中南村与双合村合并而成,下设8个村民小组。全村拥有农业户540户,总人口1855人(其中男897人,女958人)。占地面积4.25平方公里,总面积为5740亩,其中耕地3240亩,精养鱼池水面1100亩,高效食用菌种植基地3500平方米,黄鳝养殖网箱4500口,蛋鸡养殖基地二处,棉籽刮绒加工厂一处。 中南村现有中-员88名,低保对象91人,五保对象14人,有石门移民户数20户,共62人。 中南村村支两委共5人(其中妇女1人),支部书记:田兴村,村委主任:肖汉国;村会计:郝朝辉;妇女主任:万和香;治安、民兵:周文贵。 中南村主导产业以粮棉油为主,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120人,从事第二产业人员35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385人,经过土地流转大户2个,面积1200亩,已形成规范的产业(如食用菌种植、黄鳝养殖、蛋鸡养殖、棉籽加工),在经济上已产生极高的效益,为中南村的发展前景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大道,也为中南村致富起到了一个典型的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中南村的发展,村里的主体道路已基本硬化。小组硬化已达40%,全村320人已吃上了自来水,420户已安上了有线电视,200户并安装了宽带网。全村冰箱、空调用户已达80%,摩托车及电动车已基本普及,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农村新型社保率达90%。中南村已正走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民兴村 |
民兴村位于保河堤镇东南端,与七星村、中心村、青苗村相邻,属镇边沿地区,其地理优势良好,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有幼儿园一处(校址在民兴村三组),纯净水厂一个(厂址在民兴村十三组)。 民兴村地域达到了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0亩,水域面积324亩,山林面积75亩,居民区500亩,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08户,总人口1922人,劳动力人口占总人数的70%,五保户16人,低保户69人。 民兴村村支两委成员共5人,全村共有村民代表32人,正式党员68人,预备党员1名。 民兴村的主导产业,以传统产业粮、棉、油为主,经过土地流转,引进5个农业大户,其产业以经济作物蔬菜、高粱、玉米为主,其面积达到了千亩左右,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成翻增长。养殖业在民兴村近几年来也得到大力发展。全村各类养殖户有15户,其中规模超过十万元的有4户。在其带动下,村中逐渐形成了养殖产业,土地流转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民兴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98%的道路已经硬化,通过国土项目,水利设施有很大的改进,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80%,自来水入户率已经达到了90%,安全用电已经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热水器用户达到了75%,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在逐步增加。农用车、小车及各类运输车辆,用户达到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民兴村已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达到了90%。民兴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美丽和谐的生活。 |
澧赋村 |
澧赋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西南端,与津市市渡口镇交界,澧赋村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东至省道1804线,西至毛里湖,与渡口茶场相邻。 澧赋村集雨面积达到了3.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0亩(其中3186亩,旱地1214亩),高效水面1000亩,林地200亩。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分5个片区,共536户,总人口1888人,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数79.3%,五保户13人,低保户85人。 澧赋村村、支两委成员共5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31人,正式0员53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澧赋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主要以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种植为主,水产主要以养鱼为主导产业,并有黄鳝、鳖等特种养殖,称之为“鱼米之乡”。从事传统产业人员大约90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530人。经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大户4户,全村各类养殖户有15户,其中规模超过二十万元的有10户,在这15户的带动下,村中逐渐形成了养殖产业,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澧赋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40%的道路已经硬化,其中从1804线硬化4千米贯穿整个澧赋村,成为全村交通主干,方便了澧赋村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出行,拉动了澧赋村的经济提升,人平年收入近万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5%,网络入户率达到了10%,自来水入户率已经达到了80%,安全用电已经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了8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大小营运机动车辆近50辆。 |
七星村 |
保河堤镇七星村位于津市市最南端,北与安乡县接壤,南与鼎城区抵界,是津市市的南大门。 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总人数1938人,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86亩,水塘面积450多亩,林地面积50多亩,以棉花和油菜种植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上进的七星村人民,不甘满足于现状,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改变渐已落后的七星村面貌,相继有480多名青年人外出务工,年创总收入近一千五百多万,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七星村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七星子孙,人们安居乐业,百废待兴,但是,七星村却地处偏僻,远离集市,各项基础设施与其他村居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五年前,七星村的村级公路还没有一寸硬化!令全村人民和过往行人无不感慨,断头路遍布全村! 2009年,以村支书沈文泉同志为首的村支两委班子,发誓将不遗余力,开始筹资修路。 他们曾日夜兼程,一路奔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向外出务工的知名人士、家乡的游子募得了第一笔善款——22万元!于是,属于七星村的第一条七百五十米长的水泥路诞生了! 五年来,在全村人民的努力下,一条又一条的白色水泥路又屹然在七星村的怀抱倔强的蜿蜒!它们表明着不屈的七星村人民勇往奔向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念!优秀的七星村儿女们必将创造七星村村史的又一个辉煌!为建设靓丽、和谐的保河堤镇添色增彩! 路修好了,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观,以前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替代的是全村老少争先恐后,为绿化庭院,美化村庄,一起栽树种花,清除陈年垃圾……,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全村悄然形成! 七星村人民正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着!不久的将来,七星村的面貌将和七星村的人民一样出类拔萃,一样令人瞩目! |
荣台村 |
荣台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南端,与美丽的西毛里湖相邻,荣台村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保河堤镇车站位于荣台村十一组),湘北公路、石保公路贯穿全村,教育设施非常好,旭光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保河堤镇中心小学都建立在荣台村十组。 荣台村地域达到了2.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亩,水域面积2600亩,居民区600亩,全村辖十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05户,人口达到了1560人,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数71.3%,五保户6人,低保户67人。 荣台村村、支两委会成员共4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25人,正式0员52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 荣台村的主导产业:从事传统产业粮、棉、油大约53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200人。经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大户1户,养殖业在荣台村近几年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全村各类养殖户有14户,其中规模超过二十万元的有3户,在这14户的带动下,村中逐渐形成了养殖产业,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荣台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75%的道路已经硬化,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85%,自来水入户率已经达到了95%,安全用电已经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了8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在逐步增加。荣台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田家山村 |
田家山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西端,与花桥、澧赋、中南及西毛里湖相邻,石保公路横穿而过,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是一个集农林牧渔比较发达的村庄。 田家山村土地面积7.16平方公里,其中耕3613亩,水域4000亩,居民区800亩,全村辖十二个村民小组,共有610户,人口2265人,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73%,五保户19人,低保户77人。 田家山村村支两委共5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代表33名,正式党员96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田家山的主导产业:从事传统产业粮、棉、油人员大约900人左右,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大约350人,特色茭果产业蓬勃发展,产品远销中外,为田家山村人民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养殖户在田家山村近十年得到了大力发展,全村共有渔业养殖户五十三户,其中百亩以上渔塘有2户,还有特色水鱼养殖43户,养羊百头专业户2户,养猪年出栏牲猪500头以上的有8户,在这些养殖户的带动下,村中逐渐形成了养殖产业规模,为全村致富起了带头作用。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田家山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前任书记田初喜同志的努力下,国土项目落户田家山村,道路硬化率可达65%,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7%,自来水入户率年底有望达到90%,安全用电已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用户率达到了80%,摩托车、电动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也在逐年增加,田家山村人民正在大踏步地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大山村 |
津市市保河堤镇大山村位于津市市东南端,保河堤集镇北端全是大山村居民户,且邻湘北公路。全村村域面积2290亩,耕地面积1448亩,水面面积300亩,林地面积170亩,总人口1772人,总户数372户,劳动力759人,外流人口430人,年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全村辖11个自然组,党员49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15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 全村经济以棉、农业为主,村域内有一座400吨籽棉生产企业,一个200吨籽棉加工合作社,一座中石油加油站,拥有小型大米加工厂、油脂加工厂,有小型规模牲猪养殖户等,现正在筹备一个特种养殖场(以水鱼为主)。 大山村村支两委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经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准备将9、8、9、10、11组共计370亩面积进行流转,平整后引导农户进行有机蔬菜种植,并以公司+农户(入股)的方式进行运作。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大山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89%的道路已经硬化,网络有线电视入户370户,饮水安全人口1290人,料用沼气户48户,安全用电已经达到了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了9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上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在逐步增加。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已达90%,大山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镇东南端,东与鼎城区中河乡相邻,北边是澧水大堤,中心村村域面积4100亩,其中耕地面积3180亩,水面面积75亩,林地面积45亩,总人口1796人,总户数489户,劳动力1125人,外流人口596人,年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全村15个自然组,党员58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21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 全村经济以粮棉为主,全村有200立方米的冻库一个,年产红苔菜150000万斤,给农户创收近百万元,经村支两委研究,今年又引进多项菜种项目,再建一座400米2的冻库,将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致富。 中心村村支两委研究,经多次召开广播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已将全村1180亩面积流转给了河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心村出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80%的道路已经硬化,安全饮水已达98%,全村五保户20户,低保户53户,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已达97%。 中心村有村支两委干部5名,片组长5个,党员58名,村民代表34个。 |
青苗村 |
青苗村是一个垸区村,位于保河堤中心集镇的东面,青苗村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交通方便,并与湘北公路、石龟山大桥紧紧相连,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86户,998人,总面积1782亩,其中耕地面积1406亩,公共设施占地36户,宅基地90亩,湖面220亩,林地、果园及其它面积30亩,劳动力人口650人。为支持皂市水库移民建设,青苗村已安置皂市水库移民50户,152人,其中按新农村规划建房16户,今年青苗村引进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全村85户于7月15日前全部搬迁,集中规划建房。 青苗村村支两委会成员共5人(其中女性一名),全村共有正式0员39名,村民代表30人,农村低保户53人,城镇低保19人,五保户6人。 青苗村的主导产业:从事传统产业粮、棉、油人员约400人左右,从事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大约250人左右,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原始的粮棉油基本上改种高粱品种。 随着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提高,青苗村也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全村70%的道路已经硬化,主沟渠硬化60%,网格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自来水入户率已达98%,安全用电已达到100%,空调、冰箱用户达到80%,摩托车、电机车基本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在逐步增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新型农业保险覆盖率100%。青苗村正大步迈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