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张家界 >> 桑植县 >> 官地坪镇

官地坪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官地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官地坪镇简介

  官地坪镇位于桑植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与马合口白族乡、人潮溪镇毗邻,是边贸经济交易中心。
  全镇总面积211.83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8577户,2.41万人,有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等4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耕地面积121887亩。
  官地坪镇是桑植县优势产业聚集区,“主业强劲,多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烟叶生产、畜牧养殖作为支柱产业稳步发展,位居全县第一;桂花、魔芋、娃娃鱼等新型产业齐头并进,行业特色明显。官地坪镇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官地坪镇是资源大镇,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山地资源、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天然气蕴藏量巨大。
  官地坪镇是一块干事创业的热土,更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宝地,热情好客的官地坪人民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投资兴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41万人 211.83平方公里 430822102 427000 0744 查看 官地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官地坪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官地坪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澧源镇

  澧源镇位于桑植县南部,因位临澧水之源而得名,是桑植县经济、政治、文化、城市建设中心,东临瑞塔铺镇,南界永定区,西与利福塔镇接壤,北与洪家关、刘家坪白族乡相连。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7.6平方公里,辖20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2545人,其中农业户口6784户21290人,非农业户口23613户,非农业人口51384人。全镇耕地总面积14401亩,其中水田面积8764亩,旱地5637亩。 2017年全镇农业总收入151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87元。   澧源镇地处澧水之源,山水秀丽,名胜较多,有苏维政府旧址,县农民协会旧址,烈士公司、永生亭、观音洞、梅山公园以及兴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六方七级高l3米的宝塔等,都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澧源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文教卫发展迅速,村(居)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话、通邮、通有线电视,其中9个村已实现水泥路面硬化。自来水受益的村(居)14个。水利条件优越,灌渠纵横,水源充足,有Il、I型水库6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齐全,各村(居)都有村级卫生室,人人享有卫生健康保健;沼气池建设正在全镇推广普及,现已有沼气池440口。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3所中心小学,片小2所,村小l0所。  

瑞塔铺镇

  瑞塔铺镇位于桑植县城东部,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37.64亩,其中水田9904.24亩,旱地2433.4亩。辖1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万多人,其中集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48%,2015年末,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7800元。   瑞塔铺镇区位优势明显,是张桑公路、桑慈公路和瑞官公路的交汇之地,张桑高速、黔张常高铁穿境而过。瑞塔铺镇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务院授牌的“中国花灯之乡”、文化部授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红六军团司令部驻地和长征出发地。瑞塔铺镇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示范镇,境内聚集了华新水泥、天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提质瑞塔铺,打造新东城,努力建成商贸集聚地,西线旅游集散地”为战略目标,着力打造桑植“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文化名镇”,辖区内的水、电、路、农业产业等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都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展望未来,瑞塔铺镇将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去创造更大的成就!  

官地坪镇

  官地坪镇位于桑植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与马合口白族乡、人潮溪镇毗邻,是边贸经济交易中心。   全镇总面积211.83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8577户,2.41万人,有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等4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耕地面积121887亩。   官地坪镇是桑植县优势产业聚集区,“主业强劲,多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烟叶生产、畜牧养殖作为支柱产业稳步发展,位居全县第一;桂花、魔芋、娃娃鱼等新型产业齐头并进,行业特色明显。官地坪镇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官地坪镇是资源大镇,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山地资源、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天然气蕴藏量巨大。   官地坪镇是一块干事创业的热土,更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宝地,热情好客的官地坪人民欢迎社会各界前来投资兴业。  

凉水口镇

   凉水口镇位于桑植县中部,距县城33公里,澧水北源流经此地,桑鹤公路穿境而过,是原凉水口区公所所在地,也是澧水北源区域中心镇,凉水口镇辖10个村,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共3687户,15029人,总面积81.3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660亩(其中:水田6833.8亩,旱地4819.2亩),林地面积66400.67亩。2013年进入全县9个特色乡镇建设序例。    “凉水口”因澧水北源从渔兰溪至凉水口小桥一段,河流切穿山地,形成峡谷,峡口出水温常年偏低而得名。这里林业、矿产、水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硅矿品质高具有广泛的开采价值;水资源丰富,不仅是周边各乡镇的饮水源地,还宜进行小水电站开发。集镇通讯、电力、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完备,群众生活较为便利。境内聚居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等5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民风纯朴。傩戏、花灯戏、狮子灯等民间文化广为流传,文化底蕴深厚。  

龙潭坪镇

  龙潭坪镇地处湘鄂边界,距县城71公里,俗有“桑植北大门”之称,东北面与湖北鹤峰县走马镇接壤,南与沙塔坪乡、桥自弯镇毗邻,西与五道水镇、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相交。镇域面积256.1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5个村(居)民小组,5442户2.14万人,镇内山川秀丽,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了以烟叶、茶油、蔬菜、粽叶、药材、蜂蜜、畜牧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基地,烟叶产业是桑植县内半县唯一一个烟叶生产基地单元。龙潭坪更是一块红色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任弼时等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桑植、鹤峰、慈利、石门、咸丰、长阳)六县联合政府,现旧址依在白竹坪村,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道水镇

   五道水镇是湖南桑植的西北大门,距桑植县城76公里,与湖北鹤峰、宣恩县毗邻,是湘鄂西边界的千年古镇和边陲重镇,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8亩,其中水田4745亩,旱地1773亩。辖8个村(居)委会,123个村(居)民小组,2879户,总人口1.22万人,其中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    五道水镇地处南方原始森林八大公山缓冲地带,镇内天平山有地球上濒临灭绝的“活化石”——香果树、毛红椿、红花玉兰等,有全世界仅存最大的珙桐王,森林覆盖率达91%,是得天独厚的森林王国,素有“森林王国、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度假天堂之美称,是国家级生态镇”。   五道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湖南桑植和湖北容美司宣蔚使曾在五道水境内对酒为盟,立下疆土界碑,刻着“山高水长、亿万斯年”八个大字见证着历史,见证着岁月,见证着民族团结。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贺龙元帅刀劈盐税局武装革命的起始地。    五道水古老的土地因水的渊源而引人注目,因过五道河水而得名。境内山转水环、生态优美,拥有七眼泉、玉龙温泉、穿洞峡、黄连台大峡谷、冲天溪瀑布群、红岩壁漂流等质优的水资源。水是镇内最好的导游,是张家界市180万人民的母亲河——澧水发源地。    有山有水的地方,必有歌。五道水镇是桑植民歌的发源地,也是全省8个民歌乡镇之一。劳动歌、号子表达了镇内人民对生活的感悟,是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    五道水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要求,围绕“旅游促镇,产业富镇、文化活镇、生态靓镇”的总思路,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穷山秀水闹革命、青山绿水要脱贫、金山银山奔小康”。  

陈家河镇

  陈家河镇位于桑植县西北部,澧水穿境而过,东与凉水口镇交界,南邻两河口乡,西连上河溪乡,北接蹇家坡乡。1985年前属仓关峪公社范围,1985年建镇。1995年11月撤区并乡,原仓关峪乡、蹇家坡乡、新街乡、陈家河镇合并成立陈家河镇。1998年10月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由原仓关峪乡、新街乡及陈家河镇二乡一镇合并成立现今陈家河镇。2016年1月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由原岩屋口乡、河口乡及陈家河镇二乡一镇合并成立现今陈家河镇。   全镇总积2226亩。下辖20个村,2个居委会,143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123户,总人口16575人,有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汉族5个民族。   陈家河镇属典型的小盆地温湿气候,群山环抱,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示范区,也是桑植县水果生产基地。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466吨,花生总产量500吨。山地资源丰富,果园达8800亩,年产水果1100吨以上。以粮食、花生、油菜、干水果为主的种植业是陈家河镇的经济主体,2000年农业总产值39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元。   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该镇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拥有煤矿、建材厂等一批镇办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龙头,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商业、运输业的发展。   陈家河镇交通通讯十分便利,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全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和有线电视。水利条件优越,境内小II型水库、山塘使工农业用水都有保障,有效灌溉面积达4500亩。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5个,中小学校14所,在校学生2840人。作为桑植县的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八街两桥一市场”的格局,集镇设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齐全。   陈家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著名的“陈家河战役”发生在境内的陈家河、蔡家坪、毛塔一带,“陈家河大捷陵园”先保存良好。境内有土家、白、蒙古等少数民族,民风十分淳朴。境内群众文化氛围比较浓厚,有摊戏、阳戏、花灯戏等民间文化较为活跃。   陈家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桑龙、桑鹤公路穿境而过,是桑植内半县的一个区域性中心集镇。境内村村通公路,农村客运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建有一座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农村客运站,开通了5条农村公交线路。   陈家河镇是张家界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现已初具规模。镇区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由四桥八街为基本框架,分为机关区、居民区、商贸区、文教卫区等区域,功能区分明确,布局合理。镇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有大型综合农贸市场一个,有摊位280个,门店150多个。是湘、厄、渝三省边界的物资集散地,镇区现有集镇人口近7000多人。   陈家河镇资源丰富,美丽富饶。澧书中源流经11个行政村(居),境内岳虎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000KW,年发电量400万Kw/时.耳洞坪、三漤子、剖腹溪、仓关峪、龙潭沟、甘溪、厂湾等村蕴含丰富的煤炭资源,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有企业13家。劳动和人力资源充足,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近4000人。陈家河镇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花生、油菜等,主导产业有以椪柑为主的干水果、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商贸服务业,这些主导产业已经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  

廖家村镇

  廖家村镇位于桑植县西南部,澧水南源,与洪家关乡、上洞街乡、永顺县万民岗乡接壤、陈家河镇毗邻,距县城35公里,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为7944.71亩(其中水田6074.65亩,旱地1870.06亩),林地13000亩。    全镇辖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94个村民小组,3653户,11694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7%,土家族占80%,8120人,苗族占15%,白族占1%。廖家村镇民国属沐育乡7保、8保、9保,1952年4月分属廖家村乡、二户田乡、丰岩乡、卧云界乡,1956年6月廖家村、二户田、丰岩、卧云界乡合并为廖家村乡。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1959年2月红旗公社更名为廖家村公社。1961年分为廖家村公社,1984年4月为廖家村乡,1995年4月廖家村乡、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合并为廖家村镇,1998年10月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划出,仍为廖家村镇。   廖家村镇以"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特色镇,加快建设生态文化休闲新型廖家村"为工作目标,以"产业重镇、生态名镇、文化强镇、旅游兴镇"为工作思路,在冲天溪已经建成了大鲵养殖基地和外销型鲜菜和加工蔬菜基地。在产业发展中,以"一村几品"的模式,打造各村产业发展的亮点,以建成西南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试验带。   我镇正在实施特色乡镇建设,以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力为重点,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实现赶超跨越创造良好新环境,努力将廖家村打造成为桑永边界新福地。到2017年,把廖家村镇打造成"农村城镇化、产业多元化、边贸立体化、生态文明化、管理社会化"的综合发展体。   廖家村镇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并且紧靠桑贺大道,交通便利,同时又是老区所在地,有着良好的传统优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民勤劳,民风淳朴,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廖家村镇正在敞开怀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这里考察、投资,与廖家村镇一起发展,走向更好的明天!   【历史沿革】   廖家村镇民国属沐育乡7保、8保、9保,1952年4月分属廖家村乡、二户田乡、丰岩乡、卧云界乡,1956年6月廖家村、二户田、丰岩、卧云界乡合并为廖家村乡。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1959年2月红旗公社更名为廖家村公社。1961年分为廖家村公社,1984年4月为廖家村乡,1995年4月廖家村乡、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合并为廖家村镇,1998年10月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划出,仍为廖家村镇。  

利福塔镇

  利福塔镇位于桑植县西南部,地处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和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县(区)交界之地,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全镇辖区总面积84平方公里,185个村(居)小组,5079户,总人口21745人,其中劳动力11008人。共有20个党支部,其中镇直党支部6个,村级党支部14个,共有678名党员,其中女性119人。耕地面积12317亩,其中水田面积8394亩,旱地面积3923亩,林地面积73148亩。   这里是规黔张常铁路桑植火车站、张桑高速公路西互通至九天洞连接线(境内8公里)建设主战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居住着汉、苗、白、土家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5%,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是张家界市西线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自然风光绮丽,有“一洞”(亚洲第一洞九天洞),“一山”(峰恋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湖”(苦竹河平湖游),“一寨”(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苦竹古寨),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是桑植县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省级工业集中区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B区和C区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桑梓公司、三木能源、大中鞋厂、九天食品、金励矿业、裕丰米业、广宇建材等多家企业入园,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八大公山镇

  湖南省八大公山镇于2016年因省区划调整改革,由原蹇家坡乡(10个村)、细砂坪乡、八大公山乡合并而成立。地处武陵山脉桑植西北边陲,距县城78公里。北与湖北宣恩县龙潭乡、五道水镇相邻,西与龙山县大安乡接壤,东同沙塔坪乡毗邻,南接河口乡、陈家河镇。全镇总面积321.15平方公里。   全镇共辖16个建制村,共204个村民小组,人口1.86万人,是一个土家族、苗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镇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050米,境内群山耸立,连绵起伏,走向不一。气候条件良好,属山原型亚热带气候,是我省四大暴雨中心之一。全镇有耕地面积1.89万亩,森林面积19.3万亩,林木蓄积量10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6%。全年降雨量2105.4毫米,雨日176天,全年四季分明,气温偏低,年平均温度10度,夏季凉爽,紧紧相连的斗蓬山风景区山泉淙淙,原始森林遮云蔽日,是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   这里盛产药材,素有“基因药库”之称,有药用植物1000余种,尤以被称为“四大药王”的白三七、扣子七、乌金七、金盘七分布较多,七叶一枝花、四两麻、天麻等药则俯拾皆是,构成“基因药库”的精华,至于黄莲、杜仲、厚朴等名贵药材屡见不鲜。这里更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已查证的脊椎动物14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7种,如金钱豹、云豹、猕猴、毛冠鹿、苏门羚、水鹿、水鲵、红腹角雉等。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强镇,产业重镇,旅游名镇”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万担好烟,两万亩好茶、三木药材看不到边、四季花儿常开、不知天堂在人间”的美丽富饶宜居的八大公山镇,逐步形成茶、烟、药、蜜、游的产业新格局。目前,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55亿元,农业收入1.86亿元,农民年均纯收入4072元。已发展茶叶12000多亩、烟叶3000多亩,天麻、黄连、黄柏、厚朴为主的药材产业种植12万多亩,养殖全省高山生态优质蜜蜂达6000多箱,此外还发展中华圣桃、红心猕猴桃、青钱柳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八大公山镇也是桑植县重点打造“一圈两点”之一,是张家界的最美后花园。镇党委、政府将着力把八大公山镇打造成桑植县西线旅游发展新高地、生态健康产品生产新基地、群众小康生活新福地。  

桥自湾镇

  桥自弯镇,地处桑植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东界芙蓉桥白族乡,南临洪家关白族乡,西接凉水口镇,北邻龙潭坪镇。东西两侧群峰逶迤高耸,不远不近巍巍对峙,中间留下一条狭长平坦地带,奔腾不息的澧水河从镇境两边一路蜿蜒穿流而过,经两河口、南岔,直抵桑植县城。相传在很久以前桥自弯境内有一株天生弯曲的古柳树,横跨在干涸的溪沟上,形成一座天然的木桥,供行人过往,故名桥自弯。2015年区划调整谷罗山乡并入桥自弯乡,更名为桥自弯镇,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水田8194,旱地3859,林地面积8783公顷,森林覆盖率83.2%。辖区有14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4995户,总人口19236人。全镇土家族为主、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资源物产丰富,境内矿藏10余种。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冬暧夏凉,四季分明,盛产水果、蔬菜、中药材。力争打造“产业强镇”,目前黑山鸡、八月瓜、霉茶等赫赫有名。桥自弯镇也是红色旅游地之一,这里有开国中将廖汉生将军的故居,贺龙元帅罗峪整编旧址。也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原创地。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的战略架构,扎实推进我镇经济工作会各项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速转型。农业经济稳中增新。八月瓜新增30亩,增涨0.3%;2017年莓茶124亩,新增270亩,增涨217.7%;香椿新增196亩,增涨196%;2017年养蜂2000多箱,2018年上半年新增养蜂箱300箱,预计下半年年底可发展到3722箱,增涨15%。优之稻2017年130亩新增100亩,增涨76.9%。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镇重点项目1个,牛洞口水库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实施芷方溪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个,项目总投资385万元,工程设计总库容24.16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1.15万人口的安全饮水困难,兼顾解决农田的灌溉用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共35条路,5月前下达自然村畅通25条路,6月初下达贫困村道路10条。增减挂钩项目改旱地90亩,改水田30亩,已改旱地26亩,改水田4亩,进度完成25%。项目建设完成,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八月瓜产量稳中有升,平均单产2000公斤,霉茶干叶平均单产150公斤,优之稻单产600公斤 ,辣椒单产1500公。2018年上半年经营主体规模流转土地面积500亩。新增家庭农场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4家,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家。打造“一村一基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功能,王家村村和三和村形成了1030亩八月瓜种植特色产业基地,龙潭村和牛洞口村形成了300亩霉茶种植基地,对周边村带来产业辐射效应。桥自弯村大棚蔬菜水果500亩。标准化饲养场 2个,其中发展黑山鸡规模养殖场1个,新建生态猪养殖场1个。养殖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全镇“产业联动”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人潮溪镇

  人潮溪镇建制成立于2016年1月,由原人潮溪乡、西莲乡、白石乡9个村合并成立,位于桑植县东北部,总面积317.2平方公里,距离县城72公里,为“两省三市四县”交界之地。东南与慈利县三合镇毗邻;南与竹叶坪乡、慈利县赵家岗乡交界;西与走马坪白族乡、官地坪镇接壤;北与常德市石门县和湖北省鹤峰县毗连。全镇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700米,最高海拔1571米(笔架山)。境内河道属澧水流域,最大河流为溇水。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高温37.8℃,极端低温-6.4℃,是桑植县温差最大的地区。   镇辖17个建制村,196个村民小组,5850户,总人口17100人,主要民族有土家族、白族、黎族、苗族、汉族等,少数民族约占全镇总人口的97%,移民人口约占总人口19%。全镇现有政府干部58人,基层党组织19个,党员750人。   近年来,全镇人民围绕县委“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战略部署,紧扣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主题,努力把人潮溪镇打造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大镇、边界重镇、小康强镇和旅游新镇”。通过大力发展以千亩果园、千亩渔场、万亩茶园、万亩草场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2.7亿元,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实现562.6万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达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72元。   人潮溪,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生态宜居。境内植被原始,物种多样,尤其榉木、金弹子、黄杨、竹叶楠、红豆杉、水杉、珙桐、银杏、黄杨木、迎客松等珍稀树种分布广泛;有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多种,如穿山甲、猕猴、果子狸等。溇水绕乡缓流,水域面积达680公顷,玉女峡、棓子溪、夹河湾、五里溪、一线天、落响潭、中里石林、万人洞、抱儿岩、南滩草场、南滩水库、白砥城遗址、邓土司署衙官屋场等多处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人潮溪,人杰地灵,文化悠久,民风淳朴。人潮溪镇素以文化立镇,以向佐绒为代表的桑植民歌传承人,带出了《冷水泡茶慢慢浓》、《太阳出来照白岩》、《螃蟹歌》等桑植民歌名曲;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2017年人潮溪学校初中综合教学质量名列全县第一,白石学校名列全县第三,西莲学校名列全县第五。   2018年,我镇工作的思路是:立足四个镇建设,“即产业大镇、边界重镇、旅游新镇、小康强镇”,实现完成五个年,即“脱贫决战年、党建提质年、产业提升年、项目推进年、规范管理年 ”,积极对接我县“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建设,在发展中加速升级,在升级中加快提质,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精准脱贫为主抓手,以依法治镇为基础,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空壳树乡

  一、乡名由来   早年,空壳树原名竹园坪,后因坪中长有一株直径2米的空心大树,故改名空壳树。   二、建制情况及人口规模   新中国成立前系大泉乡, 1952年属陈家坪乡,1958年属燎原人民公社范围,1961年成立空壳树、走马坪、汩湖三个人民公社,1984恢复乡建制,1995年空壳树乡并入瑞塔铺白族乡,1998年,区划调整恢复原乡建制。2016年区划调整原辖14个村合并为空军、陈家坪、汤溪峪、虎形、龙虎山、莲花台、白马泉、罗家坪、八斗桥共9个行政村,共13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52户,总人口15785人。有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4个民族,其中土家族占80%。   三、情况概述   全乡总面积6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97亩,其中水田6688亩,旱地2409亩,林地71000余亩。空壳树乡盛产烟叶、油茶、蔬菜、药材等农业产业。煤的蕴藏量较为丰富,有团结煤矿、石家湾采石场。畜牧业以娃娃鱼、野猪、豪猪等为主。传统加工农产品有腊肉、野猪肉、香肠等。   四、区位交通    空壳树乡位于桑植县东部,乡政府驻地空军村桂花组。距县城16公里、张桑高速10公里,东与走马坪白族乡相邻,西与瑞塔铺镇毗连,北与马合口白族乡、芙蓉桥白族乡接壤,南与武陵源区中湖乡、天子山镇交界。S305桑慈公路干线贯穿全境,连接正在建设中的天子山至竹叶坪、瑞塔铺至中湖两条旅游公路,临近武陵源核心景区,连通刘洪景区,突显张家界西线旅游的战略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是泛张家界旅游圈的重要连接点。   五、旅游资源    空壳树乡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红色优势、区位优势,根据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形势,能很好地发挥“旅游+”功能,精准定位布局,努力打造出“红色教育基地、温泉疗养圣地、休闲农业、蜜源花海胜地”等旅游精品。目前有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贺龙单枪会陈黑”廊桥遗址,有“炎液暄波能愈疾”美誉的汤溪峪温泉疗养圣地,有垂钓休闲、体验农业、品尝四季果蔬的金土地“生态庄园”,有观彼岸花海、避暑修心的龙乔花海农庄等红色与自然生态体验旅游资源。   

竹叶坪乡

  竹叶坪,桑植的东大门,地处两县一区(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交汇处,东与慈利县交界,南与武陵源区兹临,西与走马坪乡接壤,北与人潮溪镇汇融。全乡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1297人,11个党支部,345名党员。有土家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系江垭库区移民大乡。省道S305线贯穿全境,通讯网络覆盖全乡,村级道路交错便捷。   竹叶坪,几经变迁,1949年前分属慈利县楠竹乡、桑植县达泉乡,1952年分别建立慈利县娄南乡、桑植县叶家桥乡,1958年11月建立汨湖公社,属桑植县。1961年析为竹叶坪、汨湖、走马坪公社,1984年分别置乡,1995年撤区并乡,汨湖、走马坪、竹叶坪三乡合一,并为竹叶坪白族乡,1998年三乡重新分设,2015年合乡并村独立未变。   竹叶坪,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全乡林地91平方公里,有14个千亩林场,鸡公垭、三百墩2个万亩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5%,金弹子、黄杨、竹叶楠、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分布广泛,自然野生药材十分丰富,有大鲵、中华鲟等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境内蕴含丰富的煤、硫磺、铁矿、铝土、硅等矿藏资源;域中山岭起伏,层峦迭嶂,溪河如织,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玉女峰”、“三月滩”、“贺龙父亲英勇纪念碑”遗址等8个景点,成了竹叶坪乡的一张旅游名片。五星级柳杨溪度假村依山临水、惬意无限,是全市旅游观光、假日休闲垂钓娱乐绝佳场所。   竹叶坪人恒以立业,多年来,山上栽烟,山中植树,水面养鱼,立足“短中长”相结合,立体开发,有3000亩水产养殖、2000多亩烟叶种植,药材种植初具规模,畜牧产业悄然兴起。有焱煌食品、野牛湖水电站、神龙牧业等各类企业、合作社11家。历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基础提质,产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游边陲小镇、商贸重镇,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和谐奋进。  

走马坪白族乡

  走马坪白族乡是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新组建的乡,位于桑植县东部,东与桑植县竹叶坪乡接壤,北与人潮溪镇、马合口乡相邻,西临空壳树乡,南与武陵源区天子山镇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全乡总面积 132.6 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19℃,地域地质属泥盆系,地质构造为褶皱扭动性斜裂式,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面积9100 公顷,耕地面积11337 亩,其中水田6469亩,旱地4868亩。全乡辖前村坪、碾子堡、走马坪、滚水峪、天合、龙洞坪、桂竹垭、广文台、安家峪、叶家桥、护国、向家坪、白石溪、汨湖14个行政村,185个村民小组,5430户,1.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7万人,少数民族1.74万人。全乡1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9名。2015年人均纯收入为 5500 元,农民主要以传统种养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产业发展:2016年,我乡大力发展烟叶、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旅游事业。今年种植烟叶1000亩,种烟农户60户;养殖乌鸡500只,土鸡300只,野猪养殖300余头。全乡发展养殖大户达到15户,产值达到300万元。前村坪村流转土地300亩,栽种金钱柳18000株,红豆杉900株,滚水峪村种植莲藕50亩,金丰界村新栽木瓜200亩,天合村种植中药材50亩(天麻和金银花等)。    走马坪白族乡以市委提出的“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为指引,坚定不移地实施桑植县“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符合桑植县建设美丽乡村的方案,受市、县委的高度重视,旅游融合作为我乡的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重点建设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白石溪空中休闲度假型酒店项目、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湿地公园项目、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天桥沟大峡谷项目三个旅游扶贫项目,以旅游为载体,以脱贫为目的,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做精做美城乡环境,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全乡旅游水平和档次,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白石乡

  白石乡位于桑植县东北角,东邻常德石门县,南接人潮溪乡,西临娄水河,与官地坪隔河相望,北与湖北鹤峰县交界。乡政府距县城121公里。1995年被并入人潮溪乡,1998年10月份设立白石乡。全乡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54亩,其中水田1650亩,旱地5404亩。下辖12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55户,总人口5612人。主要民族有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等,白石乡是高寒偏僻山区,降水量少。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700吨。草山资源丰富,18万亩南滩草场是国家农业部的种草养畜示范基地,也是省、市、县的重点项目。2001年农业总产值3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元。    该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殖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南滩草场为龙头,以发展养殖业为主,辅以发展烟叶、反季节蔬菜、磨芋、木瓜、猕猴桃等种高效种植产业,大力培植财源,确保农民增收。全乡已有8个村通公路,其它4个村级公路正在修筑过程中。在艰苦的条件下,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境内南滩水库,蓄水量34万立方米,南滩电站装机容量144千瓦,三级电站正在施工过程中。全乡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740余人,卫生院等单位一应俱全,科教文卫事业有很大发展,白石乡将加快步伐,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新世纪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刘家坪白族乡

   刘家坪白族乡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桑植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全乡辖6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241户, 11297人,白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5%。    刘家坪白族乡境内有刘家坪白族乡境内有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白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有相传700多年的白族文化节,有熊氏本主神马公元帅、熊氏家神“雨钱堂”的传说,熊氏白族每年七月初十赶会、祭祖等传统文化节日热闹非凡,民间祖传手艺竹编花背笼曾多次获国家农博会的奖励。官瑞公路、高速连接线、刘洪公路、何刘公路等高级公路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靠便利交通、优美环境、红色旅游、白族文化等优势资源,围绕“红色旅游”、“白族文化”、“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全面小康”等“六大”目标,正在全面建设红色旅游风情乡镇,努力打造“美丽、和谐、幸福新刘家坪。  

芙蓉桥白族乡

  芙蓉桥白族乡位于桑植县东北部,距张家界市区62公里,离桑植县城19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205.5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3 万人,其中白族占85%以上。辖芙蓉桥、金藏、淋溪河三个片区。其中芙蓉桥71.2平方公里,金藏41.8平方公里,淋溪河92.5平方公里。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了 “世界恐龙之父”无牙芙蓉龙的化石。芙蓉桥白族乡素有“大鲵之乡”之称,是娃娃鱼的理想栖息繁衍之地,属于国家级大鲵核心保护区。乡内白族风情浓郁,是湖南省白族中心乡镇、桑植白族区域文化中心,被列为桑植县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国家级非物遗产杖鼓舞保护区。   我乡将结合县委“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打好“芙蓉龙、娃娃鱼、白族文化”三张名片,以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为重点,为把芙蓉桥打造成“民俗生态文化名乡,旅游休闲宜居新乡”的白族风情小镇而努力奋斗。  

马合口白族乡

  马合口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北部,武陵山脉北段,东邻官地坪镇、走马坪白族乡,西、北与芙蓉桥白族乡接壤,南抵空壳树乡,官瑞公路穿乡而过。乡政府驻地梭子丘村距县城38公里。乡域总面积119.18平方公里,全乡总耕地面积15137亩,其中水田面积7241亩,旱地面积7896亩。下辖9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67户,总人口15572人,其中白族13723人。   境内为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多山峦、溶洞,地势复杂,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全境日照充足,降水丰沛。林业资源保护较好,植被以松、杉等常绿针叶林及其他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乔木为主,盛产板栗、柑橘、梨等果品和黄柏、杜仲等“三木”药材,林内松脂油、菌类等资源产品也非常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煤、页岩气矿藏,其中又以赤铁矿为主,集储藏在芦阳、青峰溪等村。已探明储量1622.3吨,且富矿比例高,开采价值大,具有良好的工矿产业发展前景。   粮食生产、烟叶种植、特色养殖、劳务输出是马合口白族乡的支柱产业。全乡经济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主要种植稻谷   玉米、油菜、薯类、豆类、烤烟等农作物。烟叶、黑猪、黑山羊、黄羊等传统种养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名贵苗木、蜜蜂养殖、莲藕栽植,高山野茶、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始起步,梭子丘咸鸭蛋深受领导和客人好评。   马合口白族乡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双泉水库、五龙湖水库、自生桥、芦阳梯田、将军洞、茶马古道、茶场天池等自然景观,加之全乡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山地户外运动、房车狩猎休闲旅游开发潜力可观。马合口白族乡还是全县白族人口最早迁入地,境内有白族宗祠、钟氏祠堂迁一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居民至今保留着跳仗鼓舞、唱傩愿戏、赶庙会等白族传统习俗,是湖南白族“仗鼓舞”“游神”“九子鞭”“板凳龙”的主要传承地,白族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广阔的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乡村两级鼓励支持建立了梭子丘文化艺术团,组团参加“欢乐潇湘.民歌桑植”群众文艺汇演,“春耕的节奏”获全县第一名;成功承办桑植民歌王总决赛;组织文艺活动20余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荣获全县第三名。由老百姓自己表演的大型白族文艺演出《马合口故事》精彩纷呈。  

洪家关白族乡

  洪家关白族乡地处桑植县城北部,距桑植县城11公里,东与芙蓉桥、刘家坪白族乡交界,南与澧源镇毗连,西与利福塔、陈家河镇接壤,北与桥自弯镇乡邻,2015年区划调整打鼓泉乡并入洪家关白族乡,总面积1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46亩,其中水田15501亩,旱地6345亩,森林覆盖率81.3%,辖23个行政村,318个村民小组,共8356户,34400人,党员1045名,有白、土家、苗、汉等民族,其中白族占70%。   洪家关白族乡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张家界市第一批特色旅游风情镇,贺龙故居、美丽乡村、烈士陵园等景点融汇而成的洪家关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红色旅游为主导,民俗体验为特色,田园风光为亮点的综合旅游体,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是“全国民族体育先进乡”。洪家关白族乡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在全县率先整乡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帅乡新跨越,稳步打造美丽帅乡、项目帅乡、生态帅乡、文明帅乡、平安帅乡。  

沙塔坪乡

  沙塔坪乡位于桑植县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乡辖有10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5511户,16282人。境内有汉、土家、苗、回、壮、高山等民族,以土家族为主,约占90%,城镇化率35%。   沙塔坪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东西最长约19公里,南北最宽约13.2公里,总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境内多丘陵洼地,气候差异较大。海拔最高点九龙山1310米,最低点大湾口360米,全乡固定耕地面积11737亩,其中水田7678亩,旱地4059亩。   沙塔坪乡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桑龙公路、桑鹤公路横贯全境,澧水可通航。我乡辖10个行政村,已实现村道村村通,农村客运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沙塔坪乡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野生资源丰富,是野生茶叶、野生绞股蓝、野生青钱柳、野生葛根的故乡,境内海拔最高的九龙山被誉为野生资源的宝库,森林茶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全世界。   沙塔坪乡正在走一条“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生态之路,政府正在全力引导及打造沙塔坪乡“生态康养福地”,正在进行的生态种植及养殖、莓茶、铁皮石斛、蜂蜜、油茶等“一村一品”的特色逐渐成形。  

河口乡

  河口乡位于桑植县西北部,东南和蹇家坡、岩屋口乡接壤,西南与上河溪乡交界,西邻龙山县乌鸦乡,北与八大公山乡毗邻,1995年并入岩屋口乡,1998年10月恢复河口乡,乡政府驻河口村牌路组,距县城49公里。全乡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44201亩,耕地10855亩。辖20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2959户,11124人,有土家、苗、蒙古、白、汉5个民族。   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花生、玉米、大豆、油菜等;矿产品有铅锌矿、萤石矿、硫铁矿和石灰石等;林产品有松、衫等,年木材输出量2800立方米。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产业兴乡”这一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主要目标,采取“山上烟叶+山腰油茶与茶叶+山下牛羊和蔬菜”的发展模式,攻坚克难,加快了产业化进程步伐。发展油茶1550亩、茶叶500亩、栽种烟叶3500多亩,现已成为我乡的支柱产业。同时,我乡鼓励发展养殖业,能繁母猪存栏近287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山羊3000头,黄牛500头,豪猪60只、异蛇3700余条。农民人均纯收入1758元。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电视。农网改造工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户的用电需求。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0个,中、小学8所,在校师生1000多人。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村村实现通宽带。   河口乡位于澧水源头,山清水秀,沿河两岸皆高山峡谷,风景迷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河水晶莹透彻,更有甚者乃沙洲至河口段的澧水漂流,令人流连往返,回味无穷。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河口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上河溪乡

  上河溪乡地处桑植县西部,海拔593米,距县城56公里,是桑植县通往龙山、鄂西、川东的必由之路,有桑植“西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08.79亩(其中水田6899.79亩,旱地3209亩),下辖15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13520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   上河溪乡群山连绵,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埋藏着丰富煤炭和重晶石。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我乡已建成了全县具有较大规模的煤碳产业乡镇,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另外烟叶、油茶发展势头红火,已成为我乡的一项富民项目,劳务输出也是我乡经济组成部分,每年为全乡农民创收在1000万元以上。我乡坚持抓项目、办大事,致力于改善民生,2012年共计完成了近19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近12公里的小农水改造在去年四月份已全部竣工,农村农网改造涉及五个村,熊家坪村已全面竣工,刘家垭村完成60%,桃树湾村、狮子坪村、比时溪村已开始动工,预计今年六月按质按量完成,惠及10村2000户8000人;完成刘家垭村至上河溪村沿线高压改造10公里,改造了近20公里的低压线路,架设5台变压器,惠及400户1690人。截止2012年年底,累计解决我乡近7800人的饮水困难,通讯信号全覆盖,村村通宽带,95%以上的户能看电。我乡独具特色的边贸大市场占地5000米,街道延伸近千米,一个繁荣的上河溪集镇基本形成,一支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队伍活动在上河溪集镇和乡村,一个美丽、繁荣的上河溪展现在了你的面前。   为按照打造独具特色边陲小镇,边贸重镇,保持发展势头不减的总体布局,我乡紧紧围绕烟叶、油茶、畜牧、煤炭四大产业做文章,整体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提出了打好“资源牌”合理配置优势产业,打好“区位牌”发展边贸经济。在发展措施方面,着力实施四个带动,提升四种能力,即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基础带动战略,提升发展承载能力,实施边贸市场带动战略,提升聚集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战略,提升核心发展能力,这些工作为加快乡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为寻找新的产业突破口,乡政府大力支持各村自主发展新兴产业, 2012年初,竹园冲村成立了桑竹园果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里主导、村民参股的模式发展猕猴桃生产,并从湘西凤凰县引进米良一号、红星猕猴桃两个优良品种,种植基地发展到了500亩,计划明年发展到1000亩,三年挂果,预计每亩收入达6000到12000元。   

上洞街乡

  一、 上洞街乡简介   上洞街乡1954年设立建制乡,1995年并入廖家村镇,1998年恢复设乡,乡址设上洞街村。位于桑植县西南边陲,距县城36公里,与本县利福塔镇、廖家村镇、打鼓泉乡及永顺县砂坝镇、毛坝乡、盐井、万民岗乡接壤。辖11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2457户,总人口10356人。全乡总面积为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32亩,其中水田6585亩、旱地2447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及外出务工。   全乡地势较为平坦,海拔300-500米,最高为900米,澧水南源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河域生态保护良好,境内院子村有野生娃娃鱼天然繁殖基地,每年产鱼苗1200尾。传统经济作物有水稻、生姜、油菜、花生、玉米、红薯、马苓薯、烟叶;藏有铜、铁、白莹石,尤以铁矿居多,已探明全乡铁矿储量为250万吨。   上洞街乡是我县土家族聚居地之一,民间素有习武传统,民风彪悍,向姓是全乡大姓,占全乡总人口30%多。   二、 本乡推介   1、鲵养殖业。按照“大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在上洞街、院子、麻洛等村新发展了大鲵养殖业。现有5个大户从事大鲵养殖,规模已达700尾。今年7月成立了桑植县上洞街乡源泉大鲵养殖合作社,有57户入社,计划明年养殖大鲵2000尾。    2、烟产业。强抓烟叶质量,确保烟叶品质,在稳定上洞街、麻洛、院子、二户溪等10村烟叶种植面积的同时,确定烤烟为卧云界、矿洞山、院子等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全乡种烟1760亩,产烟4420担;2013年烟叶产量最低保证完成4000担,力争突破5000担,烟叶单项产值达到600万元,确实让烟叶产业在我乡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官地坪镇特产大全




官地坪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