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口镇概述
平口镇位于县境西南,周边乡镇有渠江镇、古楼乡、柘溪林场等,并与新化县、溆浦县毗邻。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辖16个村、4个居委。2000年199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07人。境内多山,钟鼓山、九龙池山脉沿资江南北布列,峰蛮对峙,丘冈起伏,故有“平口不平”之说。镇境有大小溪流19条。有耕地7058亩,其中稻田4580亩;林地98671亩,蓄积量13.65万立方米,楠竹335万株;矿藏有石灰石、硅石、铅、锌等。且有区位优势,资水流经镇境,湘黔铁路和省道S225线途经,并有县级安化火车站,交通十分方便,是安化重要的边贸集镇。1992年,省体改委批准其为 经济开放区平口镇建置,历经多次变更:1953年建平口镇,位于平溪口,1958年建平口公社;1959年,润溪乡并入,迁治至独鸡垴;1986年,有平口乡并入,升格为县直属镇 。平口属移民区。1961年柘溪水库蓄水后,先后移民2019户8277人。淹没田土山林8000余亩,淹没住房1184栋。1986~2000年,平口镇充分利用移民政策和开发区政策,凭借区位交通优势,使经济建设步伐加快。1996年获“全省百强镇”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6元。
1986~2000年,先后由张人玉、彭平移、胡厚坤、邓宗祥、夏新华、夏玉恒任-,胡厚坤、梁恒胜、夏新华、夏玉恒任镇长。现任-胡佐颂、镇长刘军和。
基本建设
1986年以前,平口镇只有新正、永兴、建平、货坪等4条街道,且镇区不通公路。1986~1992年,新建和改建道路1670米,建疏通地下水道2460米,延伸了铁路货运装卸线,扩建了货运、客运码头,建35千伏变电站两座,完成通水、通路、通电 、通话等基础。1992~1996年,移山填库,开发建设用地19万多平方米,同时又与省、县移民局联合开发猴子冲、阿公山建设用地210亩。此期内城镇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新增建设用地840亩,完成公共建设项目38个,并有317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至此,镇区街道总长达13235米。至2000年,城区建成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商住楼9.8万平方米。1997年建成日产3500吨自来水厂;1998年平口立交桥建成投入使用,湘黔铁路完成电气化建设工程,是年新建500KVA变电站一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03.4平方公里 | 430923114 | 413000 | 0737 | 查看 平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清塘铺镇 |
清塘铺镇概述 清塘铺镇原为清塘乡,1985年改建制镇。1995年,将鱼水、廖家坪、太平3个乡和县属芙蓉林场蔡家村整体合并组建清塘铺镇。辖3个居委、60个村,面积234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57668人。为便于管理,下设清塘、鱼水、廖家、太平等4个管区 。镇处芙蓉山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4%,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9座,最高的蚂蝗山1431 米,最低的碧岩村182.4米。全镇人均3分稻田2分土,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柴 煤、烟煤、金、银、锑、钨、铁等20多种,素有“煤海”之称。在改革开放中,镇党委、政府扬本地矿藏资源之长,大力发展采冶等工业生产,拉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2000年,财政收入6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9元。 1995~2000年,先后由高多庆、喻成春任-,喻成春、邹雄彬、姚长春任 镇长。现任-姚长春、镇长陈世雄。 工商企业 清塘铺素有挖煤炼铁传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以采冶为主的乡镇工业、集体企业、联 户企业和个体企业迅速增加,四个轮子一齐转。2000年,全镇共有企业1911个,企 业总产值110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创利税1400万元。是年,清塘铺 镇被评为益阳市乡镇企业“十强”乡镇。 镇办工业1980年创建清塘建筑公司,并逐步跨县、跨省从业。1987年兴办廖家坪锑品冶炼厂,年产精锑达300吨。1993年兴办莲花井煤矿,1996年省煤炭厅批准莲花井煤矿立项扩改,年产柴煤达20万吨。1997年兴办剑峰水泥厂 ,2000年扩改设计年产水泥10万吨。是年3月,兴建镇机砖厂,年产机砖 300万块。6月,益阳市清塘煤矿破产移交给清塘铺镇。镇政府实施股份承包运作,年产煤4万吨。至2000年,镇办工业为主的企业共61家,产值3500多万元。 村办企业90年代以来,久泽、十里、锹溪、夏桥、洞天、袁桃等村办起 了集体煤矿。各村原有的村办茶场、药场、林场、商店等健全了责任制。2000年,全镇有村办企业85个, 产值约2800万元。 2000年,全镇联户兴办采煤、采锑砂、加工等企业415家,产值2500多万元。个体商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1350个,产值2200多万元。. |
仙溪镇 |
|
长塘镇 |
位于柳州市北面,距市区4公里处,209国道、柳洛公路、柳长路、湘桂铁路干线横贯其中,设有鹧鸪江火车站、鹧鸪江码头,交通十分便利。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全镇土地总面积7600.61公顷,耕地面积889.2公顷.全镇总人口13220人,其中农业人口132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是柳州市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生产特色品种蔬菜,蔬菜种植面积1155.3公顷,上市量达27810吨,上市量达27810吨,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菜的种植;引进新品种果树500多亩,高糖良种甘蔗1000多亩;进行低产林改造,推广丰产速生林种植,累计完成各种经济种植1850亩,迹地更新1550亩,完成沼气池建设51座。畜牧养殖方面引进瘦肉型猪、鸳鸯鸭、二元杂母猪等名特优新品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协助乡镇企业做好制改、技改工作,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596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20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31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78元。. |
小淹镇 |
|
羊角塘镇 |
羊角塘镇位于资江中游北岸,县城东北部48公里处,是安化的东大门。系丘陵地区,山地平缓,东临桃江、南接小淹、西靠冷市、北连鼎城、桃源。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5度,常年平均降水1614mm。全镇辖49个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246.8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623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9人。羊角塘得名有三种传说:一说此地常有旋风,“旋风名曰羊角”,故称羊角塘。又说,古时善溪涨大水,下来一只 金羊,到塘后不见了,故而得名。三说,此地古为羊角寨,故为名。 解放前属安化县二都乡,解放后属第五区。1951年划为羊角、湛溪、赤溪、龙形、王坪、大岩、金鸡、潘溪、汾水、塘九10乡。1956年撤区并乡,分别并入羊角、金鸡两乡,属小淹办理处。1958年公社化时,合金鸡为羊角公社,1961年又分为金鸡、羊角两个公社,1984年改称乡。1995年,羊角塘乡与金鸡乡合并建立羊角塘镇。1995~2000年,先后由-、王益文、彭仲元任-,胡夏初、梁湘贵任镇长。现任-周景书、镇长杨在和。 一、 地质矿藏 羊角地层受风化水蚀作用,古老的震旦系地层广泛出露,在燕山期地壳运动中,形成 大量含金、锑石英脉分布在震旦系岩层中。几乎所有村落地下都蕴藏金锑矿。地表风化明显、善溪、湛溪流域均产砂金。特点是点多面广,目前探明无大型矿床,不宜规模开采。 羊角采金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有人在溪河两岸淘金。民国期间,金鸡设有采金厂,在花岩冲、符竹溪、干溪口开采金矿。花岩冲曾采掘出一重达4.85公斤的金块,符竹溪已探明金储量853公斤。20世纪90年代,金鸡村有过上千人开采的场面。 二、农 业 羊角塘镇属丘陵地区,土层深厚,土地较肥沃,气候适宜,灌溉条件较好,有发展农 业的优越条件,是安化粮食主产区之一。 粮食 全镇有稻田37600亩,旱土7 234亩,园土21500亩。粮食作物以稻谷生产为主,旱粮有红薯、玉米。1949年以前,肥料缺乏,品种低劣。施用农家肥、火土灰。稻种为“长谷早”、“白谷早”、“油粘”、“火毯粘”、“红毛梢”等。常年亩产150~200公斤。旱粮中的玉米,是用来渡荒月的。红薯种植面不大。全年生产的粮食仅够全境半年食用。. |
冷市镇 |
冷市镇概述 1995年全县撤区并乡,原三洲乡、大桥乡合并建立冷市镇。全镇辖43个村、1个居委,总面积183.04平方公里。镇境以中低山、丘陵地为主,人均山地6.9亩、稻田不足4分。2000年,全镇总人口389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24 人,镇财政收入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 1995~2000年,先后由瞿长元、刘化、王益文任-,杨世怀、张先吉 任镇长。现任-姚志群、镇长夏赞生。 农业经济 粮食全镇共有稻田12192亩,常年作土14231亩。主要生产稻谷、红薯、玉米等,其中稻谷占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二以上。1996~2000年,粮食总产徘徊 在1.1万吨左右,其中稻谷产量8000吨左右。 林业林地面积26万亩,蓄积量38.19万立方米。黄茅、又一 、龙阳、中溪等村为重点林区,常年产木材0.5万立方米。1996年以后,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加强幼林抚育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林业生产稳步发展,林业收入逐年增加。1996~2000年,林业年度收入分别为151.9万元、232.5万元、201.2万元、215.2 万元、230.4万元。 牧业随着畜禽良种、配混合饲料和改放养为圈养等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牧业生产快速发展。2000年,全镇牲猪饲养量21611头,出栏6811头,比1996年分别增长6071头和2231头;养牛1706头,比1996年增加604头;养羊5427头,比1996年增加4521头;养禽63075羽,比1996年增加 32100羽。 企业镇办、村办、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三洲竹业有限责任公 司系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开发竹砧板系列产品为专利产品,畅销省内外。大桥变型拖拉机厂为安化首创的农用车生产厂家,主产各种规格的农用车和变型拖拉机,已通过省农机管理局技术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年生产能力360台。2000年,全镇共发展乡镇企业620家 ,产值1142万元。. |
奎溪镇 |
|
烟溪镇 |
烟溪镇概述 原烟溪镇位于烟溪与资水交汇处。相传附近之金霞山,雨过天晴时,金光万道,烟霞缭绕,故此得名。1935年,贺龙率红军长征,曾路过此地。抗日期间,国民政府兵工署十一兵工厂部分迁入烟溪建厂,一时盛况空前,成了数万人聚居的闹市。1939年12月,日军两次对烟溪轰炸,炸毁房屋600余栋,伤亡200多人。1961年,旧址被柘溪水库淹没,整体搬迁至大双塘,重建新镇,镇名依旧。1987年烟溪乡并入。1995年撤区并乡时,双龙乡并入。烟溪镇东北与古楼乡、南金乡隔河相望,西与溆浦县交界,南连渠江镇,北邻奎溪镇。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辖28个村、6个居委。烟溪山水资源丰富,溪河港汊多达数十处,是上好的养鱼水面。受库区水体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适宜作物及森林生长。地下石煤、锑、铀藏量丰富。2000年总人口25769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7376人;镇财政收入710万元。 1995~2000年,先后由夏瑞祥、刘光明任-,谌七桃、刘昭林任镇长。现任-夏凡来、镇长刘良科。 主要产业 粮食 全镇共有稻田3819亩,旱土3266亩。主产稻谷、玉米、红薯。稻谷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50%。2000年产粮4196吨,人均产粮仅165公斤,居民口粮大部从外地调入。烟溪镇属移民区,1996年,省政府将移民口粮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是年基数为75.34万元,此后,每年180~225万元不等 ,至2000年,累计补贴1235万元。 茶叶 全镇有茶园3882亩。初步形成了天星茶厂为龙头,以天星、丰里、胜利等村为基地,以“银币”、“颗颗香”为品牌的茶叶产业。1993年,在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朱光明教授的指导下,夏求喜制成“雪峰玉龙珠茶”,投放市场很受欢迎。1996年,又成功研制出“银币茶”,填补了国内绿茶压缩的空白,当年获“湖南省第三届湘茶杯名优茶金奖”,1998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银奖,并获“中华文化名茶”殊荣,其市场售价最高每公斤800元。1999年继而推出“颗颗香”茶,产品供不应求,成为烟溪茶叶的龙头品牌。1993年,产各类茶5260担, 产值425万元,为历史最高年;1994年始,茶叶生产出现下降趋势,但仍有相当规模 。. |
渠江镇 |
渠江镇概述 渠江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柘溪林场,南抵平口镇和溆浦县善溪乡,西与溆浦县两江乡、水田庄乡相连,北与烟溪镇接壤。总面积86.23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1960年前属平口公社,1961年建连里公社,1984年改称连里乡,1995年建渠江镇,镇治由灯塔迁至渠江。2000年总人口135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 53人。渠江镇地属雪峰山余脉,山地占总面积的85%,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资江流经镇境,并有渠江、沅大溪、枳木溪、天师溪、大仓溪、夫溪、楠木溪、城司溪、田冲溪、山门溪、娄溪、大安溪、黄茶溪等13条溪流,均属资江水系。渠江属柘溪库区,先后移民2700余人。由于淹没损失严重,长期存在林粮争地,交通闭塞等特殊困难,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制约。2000年,财政收入333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 1995~2000年,先后由伍柏生、龚高中、刘解放任-,龚高中、刘庭 科任镇长。现任-周德淑、镇长刘宝祥。 主要产业 粮食生产 有耕地5040亩,其中水田2534亩,旱土2506亩,人均水田不足0.2亩。耕地多为挂牌土、山冲田,地力不足,因粮食单产总产不高,常年自产粮人均仅200多公斤。稻谷约占总产的60%左右。每年须从外地购入粮食1000多吨,约占人民生活用粮的25%。为此,省政府对移民实行粮食补贴,1996年补贴39. 4万元,此后每年补100万元左右。 茶叶水果 早在唐代,“渠工薄片”即为宫廷贡茶。1986年,全镇茶叶生产达到顶峰,有茶园2880亩,当年产红茶1620担,创税52万元。90年代,因茶叶连年跌价,茶园面积减至2130亩,红茶产量降至1040担。全镇有桔园3400亩,主要品种为宫川、尾张、南丰、脐橙等,1999年产柑橘1800吨。 畜牧水产 2000年,全镇牲猪饲养量8200头,出栏6700头;养牛1200头,出栏300头;养家禽3.4万羽,出笼2.8羽。是年,肉类总产462吨。水产自1990年始快速发展,当年有网箱29口,产鱼32吨。1999年 网箱养鱼发展至120口,栏网养鱼300亩,产鱼180吨,产值140万元。2001年有网箱200口,拦网水面1250亩,产鱼300吨,产值200万元。优质鱼有鳜鱼、工程 鲫、美国叉尾班点餾鱼等。. |
平口镇 |
平口镇概述 平口镇位于县境西南,周边乡镇有渠江镇、古楼乡、柘溪林场等,并与新化县、溆浦县毗邻。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辖16个村、4个居委。2000年199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07人。境内多山,钟鼓山、九龙池山脉沿资江南北布列,峰蛮对峙,丘冈起伏,故有“平口不平”之说。镇境有大小溪流19条。有耕地7058亩,其中稻田4580亩;林地98671亩,蓄积量13.65万立方米,楠竹335万株;矿藏有石灰石、硅石、铅、锌等。且有区位优势,资水流经镇境,湘黔铁路和省道S225线途经,并有县级安化火车站,交通十分方便,是安化重要的边贸集镇。1992年,省体改委批准其为 经济开放区平口镇建置,历经多次变更:1953年建平口镇,位于平溪口,1958年建平口公社;1959年,润溪乡并入,迁治至独鸡垴;1986年,有平口乡并入,升格为县直属镇 。平口属移民区。1961年柘溪水库蓄水后,先后移民2019户8277人。淹没田土山林8000余亩,淹没住房1184栋。1986~2000年,平口镇充分利用移民政策和开发区政策,凭借区位交通优势,使经济建设步伐加快。1996年获“全省百强镇”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6元。 1986~2000年,先后由张人玉、彭平移、胡厚坤、邓宗祥、夏新华、夏玉恒任-,胡厚坤、梁恒胜、夏新华、夏玉恒任镇长。现任-胡佐颂、镇长刘军和。 基本建设 1986年以前,平口镇只有新正、永兴、建平、货坪等4条街道,且镇区不通公路。1986~1992年,新建和改建道路1670米,建疏通地下水道2460米,延伸了铁路货运装卸线,扩建了货运、客运码头,建35千伏变电站两座,完成通水、通路、通电 、通话等基础。1992~1996年,移山填库,开发建设用地19万多平方米,同时又与省、县移民局联合开发猴子冲、阿公山建设用地210亩。此期内城镇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新增建设用地840亩,完成公共建设项目38个,并有317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至此,镇区街道总长达13235米。至2000年,城区建成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商住楼9.8万平方米。1997年建成日产3500吨自来水厂;1998年平口立交桥建成投入使用,湘黔铁路完成电气化建设工程,是年新建500KVA变电站一座。. |
柘溪镇 |
柘溪镇是个安化县的库区镇,于1991年建镇,辖2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2.5平方公里,1.6万余人。近几年来,该镇从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入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镇域经济、全面发展旅游经济,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进步。财政收入由建镇时的不到10万元,飞速增长至2003年财税税收1590多万元,镇级可用财力达570多万元,完成消赤减债16.8万多元,人均可用财力居全市第一,已成为安化名副其实的经济强镇。 柘溪镇是一个集移民区、库区、城郊于一体的小镇,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稀有金属(如钨、金等)的储量大、利于开采,加上境内有柘溪电站,电力供量相对稳定,极利于发展工业企业。为此,柘溪镇党委、政府通过建立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监督监察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企地联动机制,改善企业周边环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员参与优化经济环境的积极性等一系列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路与举措,初步构建了一种纵到底、横到边、全方位、系统性的制约机制,实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体现出系统性、全局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真正形成了一种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营造了“人人都是经济环境,人人都是柘溪形象”的浓厚氛围。湘安钨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安化县的一家联营企业,总投资1848万元,拥有白钨矿金属储量4.2吨,平均品位为0.63%,1994年9月投产后,由于多方面原因,生产不到2年时间,亏损负债近900万元,1996年6月-停产。1998年,柘溪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公司整体租赁给湘西金矿,重新启动生产。2002年,进一步对原企业实行拍卖,由承租方买断产权成立新的湘安钨业有限公司。5年来,公司生产快速发展,成为安化矿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累计生产白钨精矿5089吨,实现销售收入8789万元,上缴税费1658万元。2003年,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0780万元,同比增长15.4%,乡镇企业实现税金625万元,同比增长10.2%。. |
乐安镇 |
安化县辖乡。1949年属第一区,1951年改属第九区,1956年撤区并横市、乐桥、伊南、团云、杉山5乡为横市乡,1958年划为乐安公社,1984年改乐安乡,1995年思游乡、浮青乡并入。乡以桥名。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6.5公里,面积191.9平方公里,人口4.7万。乡政府驻乐安桥。梅(城)新(化)公路经此。辖乐杨、乐兴、乐安、乐桥、乐高、乐群、乐华、建文、建石、建中、建华、建丰、-、伊水、伊北、伊南、团云、团红、团庄、团民、团安、团华、乐余、长赵、洞谢、葡萄、文白、鹰嘴、青园、青峰寨、盐井、孙家、碰檀、大禾、香炉、长春、马井、水溪、彭家、潭家、大兴、团乐、匡林、长竹、冲塘、温冲、官丰、官溪、官加、水口、巷树、快马、石马、古塘、青云、高排、八家亭、流香、砖屋、祝丰、油溪、红中62个村委会。特产紫沙陶瓷器。可开发的旅游景点有观音洞、古溶洞、驼峰岩、石林等。. |
滔溪镇 |
滔溪镇概述 滔溪镇位于县境中部,周边乡镇有长塘、仙溪、栗林、洞市、江南、小淹等。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辖43个村,294个村民小组,2000年总人口24987人。1995年,原上马乡、长乐乡合并,建滔溪乡,乡政府设滔溪。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百花寨,高890.4米;五龙山,高766米;土地界,高715米;鹅毛山,高658米。滔溪流经全境入伊溪。 1996~2000年,先后由邹吉祥、彭仲元、邹雄彬任-;何寿康、刘启化、 伍亮、黄志军任乡长。现任-镇长王直前.经济概况 全镇主要资源有:耕地23051亩,其中水田9462亩,人均0.38亩;旱土10474亩;山林6万余亩,森林蓄积量15万余立方米;楠竹立竹量512万多根,可每年采伐60万根。粮食以外,传统优势产业有竹木、茶叶、棕桐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科学技术,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粮食年产稳定在7000吨左右,林业年收入130万元左右,年产茶约100吨,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成为重要经济来源。200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905元。劳务输出成为滔溪经济的一个新特点,1996年以来,每年劳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镇财政总收入增至323.85万元。. |
梅城镇 |
安化县梅城镇人民政府地处益阳市安化县东南部,与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等市县毗邻。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61个村。总人口63000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2万人。 梅城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自宋熙宗5年(公元1072年)至解放初期为安化历代县署。梅城为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两次在梅城作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火种。 改革开放以来,梅城镇发展迅速。特别是1992年后,湖南省体改委批准梅城为经济开发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使梅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至1999年,城区面积在原来0.76平方公里基础上扩大3倍,集贸场发展到12个专业市场,新增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超过前40年建设的总和。城镇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先进,教育、卫生、通讯、供水、供电满足新时代居民的需求。小城镇建设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7.8亿元,财政收入达1000万元,市场交易额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 梅城镇具有无限发展商机,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贸繁荣,为湘中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现在,梅城镇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湖南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湖南省政府确定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湖南省经济百强镇。小城镇发展势头强劲,梅城镇党委、政府决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到2005年,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人,把梅城建设成为一个既有商贸、加工,又有文化品味和旅游休闲的文明城镇。. |
大福镇 |
大福镇是安化县东部的中心集镇之一,辖73个村(居委),总面积22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近年来,该镇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思想,通过招商引资,由安化县广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和大福镇政府投资2000万元联合开发建设大福镇集贸市场。工程占地16亩,于2003年8月动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目前已经基本竣工,共建成门面108个,商住房110套,摊位400个,大型超市“万家乐”已入场经营。同时,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路面硬化、下水道、水电、棚架等配套设施建设。集贸市场将成为大福地区农副产品的集中地和商贸流通的中心区,为大福的扩容提质、发展镇域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
马路镇 |
马路镇概述 马路镇原为马辔市,1960年因柘溪库区移民,镇治迁马路口,建马路镇。1986年,马路乡并入。1995年,岳溪、湖南坡乡并入。总面积284.92平方公里,辖51个 村、5个居委、一个园艺场。2000年总人口344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50人。境内山势绵亘,群峰耸翠,有800米以上山峰11座,最高峰铁山岭,海拔1008.8米。1964年,曾有乡民2人死于虎口。人均山地10亩,稻田不足3分。资源丰富,素称木材之乡、茶叶之乡、油桐之乡 、柑橘之乡、矿产之乡。有锑、铝、铁、钒、金、银、硫磺、石灰矿、烟煤等10余种矿,以唐家溪、桥边村、长堤村锑矿藏量多,品位高,其中已勘探的同心矿山金属锑储量达3万吨。2000年,镇财政收入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1元。 1995~2000年,先后由陈超刚、刘震任-,唐吉祥、谌章和、陈和清、罗亚平任镇 长。现任-张书田、镇长王有恒。 主要产业 粮食 全镇有稻田9043亩,常年作土16000亩,主产稻谷、红薯、玉米、黄豆。稻谷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一半。2000年产粮9187吨,比1986年增加286.6吨。由于食品结构的改善,人民已不吃杂粮,红薯玉米多作饲料。 茶叶 历为大宗产品,清代即有茶庄100余家,“云雾茶”为钦定贡茶。“云台大叶”为省定优良品种。1955年曾寄“云峰绿茶”请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回信:“寄主席茶已收到,内质很好,望努力发展”。1983年普查,有茶园15295亩。1989年起,曾连续7年产量突破10000担,产值500~800万元。1996~2000年,因市场变化,产量降至6000~8000担,产值在500万元 以下。 林业 1984年林业清查,全镇共有林〖HJ*3/5〗地35万亩,森林蓄积量76.68万立方,年产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1993年林业收入高达534.44万元,人平179元。由于严重过伐,成熟林和过熟林所剩无几,木材产量产值锐减,至2000年,林业收入降至288万元。1986~2000年,造林面积突破10万亩。 水果 全镇有桔园2224亩,年产柑橘2万担左右。. |
东坪镇 |
安化县辖镇。县府驻地。1955年置东坪镇,1956年改名城关镇,1960年属城关公社,1980年复置城关镇,1982年复置东坪镇,1995年与黄沙坪镇,城埠坪乡及中砥乡、杨林乡、青山园乡的部分村合并为东坪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北,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7.9万,镇政府驻解放街。1802省道经此,资水可常年通航。辖资江、民主、建设、黄合、硒茶、新建街、民富街、民强街、民东街、黄沙坪10个居委会和硒州、吴合、泥埠桥、闵家、大埠溪、黄金、青山园、青中、青合、青全、双溪、崇阳观、蛇溪冲、羊公、虎皮、宋家坡、马颈坳、田庄溪、通溪坪、上烟、中烟、下烟、大埠、莲台、舒家、铁炉、界山、辰山、八家、王头、福利、湘家、丰园、安乐、安中、永安、中砥、大沙、吉祥、乔口、城埠坪、林家、柳潭4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制茶、机械、化工、冶炼、建筑、印刷、粮油加工等厂。湘资市场和柳溪农贸市场闻名遐迩。矿藏有钒、花岗石、泥煤等。诗歌理论家、教授吴奔星和飞机设计专家张永泰出生于此。. |
江南镇 |
|
高明乡 |
安化县辖乡。1949年属第二区,1951年改属第十一区,1956年属司徒、驿头2乡,1958年属东山公社,1961年置高明公社,1984年改高明乡。位于县境东南角,距县城73公里,面积97.5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政府驻高明铺。1816省道经此。辖驿市、排头、建来、建江、建溪、建陈、磨丰、青山、眉毛、六升坑、华新、田庄里、仙茶、阴一、阴二、新凤、高明、独石、步岩、龙莲、适中、司徒、木瓜冲、双河、白花坳、安宁、花果、九彩河等28个村委会。特产有生漆、楠竹、油茶、油桐、茶叶、棕片。境内“飞仙岩”以岩悬欲飞得名,山下湄江水俗称“九关十八锁”。. |
龙塘乡 |
安化县辖乡。1949年属第五区,1956年撤并为龙塘乡,1958年并三洲、大桥、龙塘3乡为龙塘公社,1961年划出三洲、大桥乡,仍为龙塘公社,1984年复置龙塘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政府驻齐心。1802省道经此。辖黄沙溪、封家、山河、高流、柳山、尔禄、六甲、大头、小渭、柏梅、塘西、夏植、东溪、楚凡、岩门、大茶、百龙、坳头、和睦、齐心、陶贺、红星、柏溪、黄何、洗马、金山冲、沙田、尤家、人乐、陶金、黄家界、茅茨园、昆杨33个村委会。盛产百合、花生、茶叶。乡镇企业有竹器、茶叶加工等厂。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清道光皇帝的老师黄崇光、黄方洲、黄德廉三翰林出生于此地。. |
田庄乡 |
安化县辖乡。1949年属第六区,1951年属第二区,1956年并为田庄乡,1958年并文溪乡为田庄公社,1961年分为田庄、文溪两公社,1984年分别改乡,1995年两乡合并为田庄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207.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乡政府驻牌楼湾。湘(乡)安(化)公路直穿境内。辖新联、共同、杨泥田、高坪、田庄、农民、官溪坳、丛山、曹中、联桃、桃中、桃李、桐溪、四方、鹊坪、鱼胶、后湖、碧溪、朱林、工农、陇塘、大文、永乐、华天、永和、黄金溪、竹坪、茅园、乌沙、村庄、茶家、金竹坪、文中、湘中、白沙溪、文溪、沙坪、宋家、红庄、游马、岩屋、黄杨、田坪、廖家、中家、蒋家、高家、黄沙仑、板楼、竹水、金檀、三元、文山、双坳、萧家坳等55个村委会。盛产木材、竹子、茶叶、山楂。乡镇企业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童床等厂。. |
南金乡 |
南金乡境内有一南岳庙,庙前有金鸡坑小溪,各取一字而得名。位于柘溪库区南岸,属移民区。1995年,由南金、将军两乡合并而成。总面积194.84平方公里,辖24个村、137个村民小组。2000年末120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6人。境内群山起伏,有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8座,最高峰九龙池,海拔1628米,为益阳市境内最高山峰。资源丰富,素有“木材之乡”“药材之乡”、“水产之乡”、“水果之乡”等美称。2000年,总收入2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3万元。1995~2000年,先后由梁永安、张人玉、陈超纲任-,夏学阶、方仲山、胡佐颂、彭光明任乡长。现任-胡能华、乡长夏光义。 一、主要产业 粮食生产 有稻田1781亩,人均不足2分;旱土1325亩,人均1分多。2000年,粮食总产1817吨,其中稻谷776吨,约占粮食总产的42%。乡民生活用粮主要靠进口,1996年移民口粮补贴为56.78万元,次年补16 9.81万元,至2000年,累计补助235万元。 林业 据1984年普查,全乡有林地25.9万亩,森林蓄积量80万立方米,每年采伐商品材2000立方米以上。为严格控制采伐,1995年林业收入466万元 ,2001年降至235万元。80年代起,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利用将军高山区发展木本药材,大力种植杜仲、厚朴等。2000年,药材发展到10000亩,其中厚朴5000亩 ,杜仲3000亩,另有桔梗、尾参、五加皮等2000亩。 柑橘 柑橘为本地拳头产品,1985年,宝塔山产柑橘曾获全国优质水果“金杯奖”,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产品,曾远销全国各地及加拿大、俄罗斯等。1995年,全乡有橘园2000亩,产柑橘3万担;2000年发展到4000亩,年产6万 多担。 畜牧水产 1995年,全乡牲猪饲养量3000头,出栏2500头;2000年饲养4000头,出栏3200头;养牛1500头,养羊3000多头; 发展网箱千余口,栏网74处,产鱼上百吨。. |
古楼乡 |
古楼乡成立于1956年,位于柘溪库区中游。1958年并入南金公社,1961年 调整区划时从南金公社划出另立古楼公社,1984年改成乡建制,1995年撤区并乡仍 为单列乡。总面积171.83平方公里,(含国营柘溪林场)辖29个村。2000年总人口123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5人,移民人口6354人。人均山地12 .6亩,人均稻田不足2分。有着丰富的木材、茶叶、柑橘及渔业资源。2000年,乡财 政收入202万元,人均纯收入935元。 1986~2000年,先后由邓祖元、伍柏生、夏新华、廖文忠、魏智生、刘唐业任-,李显发、张忠民、夏设奇、廖文忠、罗亚平、刘唐业、周德淑任乡长。现任-刘唐业、乡长夏增强。 主要产业 粮食 有稻田2015亩,常年作土2361亩,主产稻谷、红薯、玉米、黄豆。稻谷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39~58%。2000年产粮2440吨,比1986年增加496吨。群众口粮不足部分,自1996年始,由省政府下拨粮补专款,直接补给农户,1996年为57.4万元,此后每年140万元左右。 茶叶 全乡有茶园2600亩,年产量一般在2000担以上,产值70~100万元。1996~2000年,因市场变化,产值降至70万元,但产量始终保持 2400担以上。 林业 全乡共有林地16.3亩,立木蓄积量达33.8万立方米。常年出产松杉原木5000立方米,高峰年达到1万立方米。木材收入占农民常年收入的25%以上。林业收入1995年高达351.8万元。此后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 降至254万元,约占总收入的19%。 畜牧水产 1986~2000年,畜牧水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86年,全乡牲猪饲养量6704头,出栏2766头;2000年饲养8042头,出栏6030头。养牛从单纯役用向养商品牛发展,2000年养牛3500头,比1986年增加2580头;养羊2988头,相比增加2984头;养家禽93390羽。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利用库区水域发展网箱拦网养鱼,形成新兴产业。1996年放养水面246 .5亩,年产鲜鱼8.7吨;2000年养鱼水面5500亩,产鲜鱼194.1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