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郴州 >> 北湖区 >> 安和街道

安和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安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安和街道简介

  北湖区安和街道,保和镇撤镇设安和街道办事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万人 ·北湖区旅游·北湖区特产·北湖区十大特产·北湖区十景·北湖区 431002010 423000 0735 查看 安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安和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安和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人民路街道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内中心商业区。东与苏仙区苏仙街道办事处毗邻,南与燕泉街道办事处和苏仙区南塔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连骆仙街道,北靠北湖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人民西路22号,辖飞机坪、人民西路、文化路、人民东路、北湖路、国庆北路、东风、万花冲、冠园、西街道、燕泉路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办事处以辖区内主要城市街道人民路命名。办事处的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县级郴州市五岭公社;1979年撤销五岭公社,改设红卫区;1981年更名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至今。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28263户,87740人。  

北湖街道

  北湖街道办事处位于郴州市城区北部,北与下湄桥街道办事处毗邻,南与人民街道办事处相接,东靠苏仙区苏仙街道办事处,西连骆仙街道。街道办事处机关驻郴州市协作路16号,辖解放路、健康路、建设里、孔家塘、升平路、桂门岭、流星岭、同新、城西、郴嘉、立欣洲12个社区居委会;同心桥1个村民委员会。   北湖区办事处辖区原为郊区农村,新中国成立后为新城区。1960年6月,始设北湖城市人民公社,因境内北湖而得名。1961年3月,北湖公社废为北湖、天堂2个城市人民公社。1978年12月,北湖公社改为北湖区。1980年11月,北湖区更名为北湖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8.58平方公里,29722户,94854人。  

燕泉街道

   燕泉街道办事处地处郴州市中心城区西南部,辖区面积15.6平方公里,是市委、市政府“南延东进”战略的承载地。辖西街、和平路、燕泉路、龙泉、五里堆、燕北、燕南、骆仙、环城南路、涌泉、柏树下、新塘冲12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2.6万余户、8.2万余人。人口出生率12.1‰,自然增长率9.95‰。    2006年,街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90.4万元。成功引进时光漫步中西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莎利文(香港)南国雨林分公司、恒泰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五个项目,引进资金4900万元,年内为街道创税达40余万元。外贸出口完成155万美元,外派劳务21个,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个,年内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3亿元,民营企业实交税金5100万元,从业人数达39980人,辖区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近1.7亿元。总量及增幅均创历史最高,名列全区街道前茅。  

下湄桥街道

   下湄桥街道位于郴州市城区西北部, 东起官庄坪,南接同心桥,西至温泉,北达梁家湾,面积8.16平方公里,辖下湄桥、同辉、金桥、司马洞、石头峡、新泉6个社区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2006年,辖区常住人口10544户,31162人,人口出生率9.11‰,人口自然增长率7‰。办事处机关驻工业大道31号。   境内原系郊区农村,1958年后辟为新城区,1983年4月,由北湖街道办事处析出下湄桥、石马洞居委会,设下湄桥街道办事处,辖下湄桥、通用机械厂、棉纺厂、石马洞、新桥、梁家湾6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4月,下湄桥村第一村民小组菜农转为居民,划入该办事处,增设工业大道居民委员会。   1995-1996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4个居民委员会,119个居民小组,1996年总户数6095户,18588人。办事处机关驻工业大道17号。   1997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市纺织厂、化肥厂、麻制品厂、市印机厂、恒辉陶瓷、轴承、床上用品、内衣厂、造纸厂、二四O 疗养院 14个居委会,5089户,19543人,119个居民组。   1998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市棉纺厂、省化工集团总公司郴州分公司、市麻制品厂、市印机厂、市恒辉陶瓷有限公司、市巨兴轴承有限公司、市床上用品总厂、市内衣厂、郴州纸业公司、二四O疗养院14个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6344户,19077人。   1999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等4个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20558人,办事处机关驻工业大道17号。   2000年11月,下湄桥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从工业大道17号迁入工业大道31号。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4个居民委员会,市棉纺厂、市化肥厂、麻纺厂、床单厂、瓷厂等10个企业居民委员会(即家属委员会),119个居民小组,8207户 ,23287人,其中男 11925人,女 11312人。   2001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工业大道、石马洞、石头峡等4个居委会,市纺织厂、省化工集团总公司郴州分公司、市麻制品厂、市印机厂、市恒辉陶瓷有限公司、市巨兴轴承有限公司、市床上用品总厂、市内衣厂、郴州纸业公司、二四O疗养院   10个企业居民委员会(家居委员会),119个居民小组,8217户 23388人。   2002年,下湄桥街道辖下湄桥、同辉、金桥、司马洞、石头峡、新泉6个社区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6958户,18860人   2006年5月,为加强党的工作,0下湄桥街道委员会正式更名为0下湄桥街道工作委员会,同年10月,辖区内新泉、同辉、金桥3个社区党的总支委员会更名为党的委员会,自此0下湄桥街道工作委员会辖区新泉、同辉、金桥三个社区党委,司马洞一个社区党的总支委员会和湘南麻业一个企业党的总支委员会共两个党总支,下湄桥、石头峡两个社区党的支部委员会,其他0党的支部委员会21个,有0党员884人。   境内交通发达,107国道、京广铁路穿街而过,市场繁荣,商铺林立,辖区内有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郴州市第四中学,郴州市第十一完小,市第五人民医院等教育文化、卫生组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锐意创新,扎实苦干,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以打造开放、富裕、诚信、平安、生态的下湄桥街道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街道”,经受住了2006年的“7.15”、“7.26”两次有史以来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确保了街道经济发展和辖区稳定。   街道在经济建设、抗灾救灾、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会事务、项目建设上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4万元,为全年任务的460%,实现民营经济9.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68%,实现利税9052万元,同比增长78%。规模内工业总产值5250成元,同比增长103.5%,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8020万元,同比增长10.3%,三私税收完成10.7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大,新引进了巨新机械设备、兴业矿产品、苏宁电器郴州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增强了街道财税实力和发展后劲。   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街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整治,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街道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有显著的改观,2006年,投资40余万元,改建了老下湄桥路、小游园路排水沟,配合市场服务中心,重点整治了下湄桥综合市场脏、乱、差现象,环境保护方面重点整治了郴北储运公司、郴州旺升金属矿产品公司、顺强物质储运公司使这几个挂牌督办企业做到了达标排放。计生工作上台阶,按照“强基创新保优”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保类进位,争创全市模范单位”的奋斗目标。深化基础管理,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计生协会活动经常,计划生育达100%。劳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有25人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50万元。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民政低保工作,建立了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做到了辖区居民应保尽保,并开展了一系列扶助-的活动,如爱心捐款捐物活动,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街道与各社区及驻街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责任书和禁毒责任状,建立健全了各种平安创建组织,及时对各社区、各单位进行了重大隐患的排查,对涉军群体的稳定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访行动。切实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健全了维稳信息员队伍,扩大了信息收集范围,加大了信息反馈速度,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群防群治、摸排监控、以宣传教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维护了一方稳定,确保了一方平安。  

骆仙街道

  名称来历 相传东汉真人成武丁常骑骡,石上尚有骡穴可寻。真人没后葬地称骡仙岭,后演变为骆仙岭。有古驿道东连郴州,西通桂阳,沿途设有店铺,取名骆仙铺。骆仙街道因此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57′45″~113°00′00″,北纬25°45′30″~25°52′00″。地处北湖区城区西北部。东邻下湄桥街道、北湖街道、燕泉街道,南连燕泉街道、增福街道,西接华塘镇,北靠苏仙区荷叶坪乡。街道办事处驻骆仙铺村,邮政编码423000。   政区沿革 清朝、民国时期属郴县境域管辖。1949年至1956年为乡级建制,称环城乡。1958年8月属县级郴州市,更名为市郊人民公社。1963年属郴县郴州镇。1977年属县级郴州市。1984年3月改为市郊乡。1995年4月属郴州市北湖区。2012年4月,撤市郊乡设骆仙街道办事处。划出铜坑湖、城前岭、塘尾、长冲4个村,划入原郴江镇的高壁村和燕泉街道的骆仙社区。   政区划分 2012年4月,设有骆仙社区居民委员会,杉山岭、欧冲、骆仙铺、高壁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个居民小组,33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4月,辖区总人口19358人。另有流动人口1712人。总人口中,男性9621人,占49.7%;女性9737人,占50.3%;14岁以下3852人,占19.9%;15~64岁14518人,占75%;64岁以上988人,占5.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9339人,占99.9%;另有瑶族人口共19人,占总人口的0.1%。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5.4 ‰,人口自然增长率6.2 ‰。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9千米,总面积23.8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3.81平方千米,占99.7 1%;水域0.07平方千米,占0.2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1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岗地、平原交错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水文 境内属湘江流域,四级河同心河,属郴江一级支流、耒水二级支流,河道长3.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0.07平方千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石,地质储量0.6亿吨,可采量0.2亿吨,集中分布在骆仙铺、高壁一带。境内林地3.92万亩,森林覆盖率59.9%,活立木储积量9.2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灾、洪涝、低温、冰冻等。洪涝一般为四年一遇。多受台风影响而形成,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概率较低,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500亩,人均0.1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0.61亿元,比上年增加26.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9.2%。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67吨,人均67.42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瓜果、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02亩,产量89吨。畜牧业以生猪、山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275万头,年末存栏7964头;山羊饲养量0.18万只,年末存栏0.12万只;家禽饲养量17.69万羽,年末存笼4.04万羽。   工业 境内工业以化工、铸造、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3.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8.3%。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423个,职工1716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8.3亿元,比上年增加12%;城乡集市贸易市场2个,年成交额5.2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96.98万元,比上年增加46.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15万元,比上年增加54.3%。人均财政收入79.67元,比上年增加37.4%。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综合文化楼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处,各类文化专业户8户,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17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280人,专任教师84人;小学2所,在校生179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100 %。   科技 2011年末有各类科技人才1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4人,经营管理人才27人,技能人才31人,农村实用人才66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村卫生室4个,门诊部2个,专业卫生人员273人,其中执业医师71人,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107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7.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660人,参保率98.6%。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场地6处,100%的社区和7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55%。   广播电视 2011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6376户,入户率89.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68户,人数378人,支出78.93万元,月人均17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225户,人数288人,支出31.1万元,月人均9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82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05人,比上年末增加10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627人,参保率98.4%。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1806省道穿境而过,南距武深客运专线郴州西站3千米,东距京广铁路3.5千米,有城市主支干道7条,公共汽车线路8条,城市桥梁3座。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乡村通邮率100%,固定电话用户5435户,普及率76.29%;移动电话用户6793户,普及率95.4%;互联网用户2342户,普及率32.9%。   能源 天然气(煤气)管线8.6千米,供(加)气站2个,天然气(煤气)用户3894户,其中工业用户15户,居民用户3879户,燃气普及率为54.67%。  

增福街道

  名称来历 因辖区增湖村“湖”与“福”偕音,郴州又称福城,故取名增福。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57′00″~113°00′45″,北纬25°42′30″~25°45′30″。地处北湖区城区南部,东与郴江街道、苏仙区坳上镇相邻,南与石盖塘镇、保和镇相连,西与保和镇接壤,北与燕泉街道毗邻。街道办事处驻增湖村,邮政编码423000,距北湖区政府驻地3千米。   政区沿革 2012年4月,从原市郊乡划出城前岭、长冲、塘尾3个村,从原万华岩镇划出增湖村,组成增福街道。   政区划分 2012年4月,设有城前岭、长冲、塘尾、增湖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7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4月,辖区总人口13366人。另有流动人口2500人。总人口中,男性6817人,占51%;女性6549人,占49%;14岁以下1938人,占14.5%;15~64岁9223人,占69%;64岁以上2205人,占16.5%。人口出生率6.7 ‰,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5.6 ‰。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1千米,总面积27.9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6.29平方千米,占94.4 %;水域1.66平方千米,占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78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走势。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岗地、平原交错分布。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5~55米。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水文 境内河道属湘江流域。四级河同心河属耒水二级支流,河道长3.1千米;五级河燕泉河属同心河一级支流,河道长2.8千米。境内流域面积1.66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4亿立方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石,地质储量0.8亿吨,可开采量0.2亿吨,集中分布在塘尾、城前岭一带。境内林地4.2万亩,森林覆盖率68%,活立木储积量11.4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冰冻等。洪灾一般为四年一遇。多因台风所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低温、冰冻灾害发生概率较低,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286亩,人均0.58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0.82亿元,比上年增加2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3.9%。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907吨,人均337.46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瓜果、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35亩,产量134.4吨。畜牧业以生猪、山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4万头,年末存栏2.2万头;山羊饲养量0.16万只,年末存栏0.11万只;家禽饲养量19.2万羽。   工业 境内工业以石墨加工、化工、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有工业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3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2%;城乡集市贸易市场2个,年成交额1.2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综合文化楼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处,各类文化专业户7户,各类图书室4个,藏书12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39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4所,在校生641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100 %。   科技 2011年末有各类科技人才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人,经营管理人才16人,技能人才11人,农村实用人才34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村卫生室4所,门诊部2个,专业卫生人员6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583人,参保率98.8%。   体育 2011年末有学校体育场地5处,86%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5%。   广播电视 2011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29户,入户率87%。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205户,人数215人,支出17.9万元,月人均7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人,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农村医疗救助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3人次,共支出1.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7 %;农村临时救济221人次,支出5.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341人,参保率98.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武深高铁、107国道、郴州大道贯穿境内。武深客运专线郴州西站坐落增湖村和塘尾村,占地面积7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站前广场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60米。侯车大厅可容纳800人,每天有175对列车停靠,日发送旅客6000人。有城市主支干道3条,公共汽车线路2条,城市桥梁2座。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1299户,普及率52.3%;移动电话用户2385户,普及率96%;互联网用户380户,普及率15.3%。  

郴江街道

  郴江街道因郴州母亲河郴江河流经境内而得名,位于郴州市城区东南部,东接苏仙区白鹿洞街道,南连苏仙区王仙岭街道和坳上镇,西与增福街道交界,北与燕泉街道接壤。其前身郴江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镇”、“郴州市经济十强乡镇”、“郴州市十大魅力乡镇”。辖区总面积17.2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19万人,共辖三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委会125个居民小组(待上级批复)。   郴江街道1963年4月始设,名郴江人民公社;1965年6月,郴江公社与市郊公社合并成市郊人民公社;1978年5月,恢复郴江公社建制;1984年5月撤社改乡,更名郴江乡; 2001年4月撤乡建镇;2012年6月撤镇建街,设立郴江街道。街道地处郴州城市建设和开发前沿,是市、区重点项目建设主战场之一,辖区项目云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街道、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务求必胜的信心,只争朝夕的精神,打造精品的意识和服务群众的理念,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以目建设为第一要务、城市管理为第一大事、转型发展为第一动力、和谐构建为第一目标、队伍建设为第一保障的“五个一”五年工作思路,坚持扎实工作,力争成就经典。  

涌泉街道

  新增设的涌泉街道辖惠泽、涌泉、新塘冲、柏树下4个社区,七里洞1个建制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万人,办事处驻原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万华路西侧的老办公楼。  

石盖塘街道

  名称来历相传“八仙飘海”中的铁拐李飞越南天时,护身宝玉不慎落入池塘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2°51′45″~113°00′42″,北纬25°34′00″~25°42′30″。地处北湖区东部,东与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相邻,南与永春乡接壤,西靠鲁塘镇,北连增福街道。镇政府驻五星村。邮政编码423025。距北湖区政府驻地10千米。   政区沿革清朝、民国时期属郴县境域。1949年称郴县专区石盖塘乡。1956年撤区并乡,成立小溪乡政府。1965年10月撤乡,一部分划入坳上人民公社,一部分划入良田人民公社。1980年12月,从良田人民公社划出板田脚村、大溪村,从坳上人民公社划出五星村(现五星村和石盖塘村)光明村、小溪村设立小溪乡,乡政府驻地小溪村。1994年2月,政府驻地由小溪村迁至石盖塘村。1994年12月,撤销郴县和县级郴州市,分别设立苏仙区和北湖区,小溪乡划入北湖区。1996年7月,设立郴州石盖塘乡镇工业小区。1997年4月,撤乡建立石盖塘镇,1997年8月,苏仙区坳上镇万寿桥村划入石盖塘镇。石盖塘乡镇工业小区与石盖塘镇政府合署办公。2012年4月,江口乡与石盖塘镇成建制合并,置石盖塘镇。   政区划分2012年4月,设有白石岭、小溪、五星、石盖塘、光明、大溪、脚田脚、万寿桥、江口、枫木岭、龙广洞、新屋、竹枧水、功德岭、上垅、下垅、白菊塘、高塘18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6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2年4月,辖区总人口18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100人,城镇化率28.33%。另有流动人1884人。总人口中,男性9036人,占50.2%;女性8964人,占49.8%;14岁以下6714人,占37.3%;15~64岁8946人,占49.7%;65岁以上2340人,占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9427人,占94.5%;少数民族有瑶族712人,占总人口的5.5%。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10.85‰,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6.5‰。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8.9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9千米,总面积92.0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66.52平方千米,占72.23%;水域25.57平方千米,占27.7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9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境内大部为丘陵,地势高峻,群山林立,最高点位于新屋村,海拔1345.5米。海拔最低点为镇政府驻地245米,东西高差1100.5米。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阳光充足。1981年~2010年平均气温14.8℃,年均无霜期288.2天,年均日照1463.3小时,年均降水量1501.3毫米,年均降雨日数为169.7天,极端年最大雨量2590.8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822.9毫米(195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6月。   水文境内河道属湘江支流耒水水系。郴江河从竹枧水村大排山发源,由西向南流入境内,境内河道长25千米。有水库2座,仙岭水库总库容2300万立方米;江源水库总库容1027万立方米。有白石岭、光明村、下垅村山塘3口。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矿产有白钨、铋、铜、锰、白云石、萤石等,集中分布在小溪村、白石岭村、板田脚村一带;萤石有探矿权的储量为38.5万吨,有采矿权的储量为10.9万吨,集中分布在白菊塘村至枫木岭村一带。   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山体滑坡等。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02年8月8日,连降暴雨约13个小时,受灾面积达1000公顷,减产粮食2.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3500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17319亩,人均0.86亩,其中水田15139亩,旱土2189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0266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099.08吨,人均402千克,其中水稻8047.99吨。经济作物以种植蔬菜为主,2011年蔬菜产量51728吨。畜牧业以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8198头,年末存栏17707头;牛饲养量3814头,年末存栏3246头;家禽年饲养量325868羽,其中鸡年饲养量为156067羽。   工业以冶炼、食品加工、制造、小水电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1755424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有规模企业12家。   财政金融2011年末财政总收入10287.9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8.7万元,比上年增长23.8%。工商各税636.7万元,区财政体制补助收入556.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76元,比上年增长6.1%。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1年末有乡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处,各类文化专业户45户,各类图书室18个,藏书4余万册。   教育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98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8所,在校学生227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学生651人,专任教师6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7.3%。   医疗卫生2011年末有乡级卫生机构2个,村级卫生室10个,共有床位54张,固定资产总值388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6名,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9681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560人,参保率92%。   体育2011年末有体育场6个。17%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广播电视2011年末有线电视开通124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33%。   社会保障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4户,人数994人,支出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8人次,共支出14.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0户,人数87人,支出33.4万元,月人均320元,比上年度增长13.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6.39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1.7%。社会福利费103.44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2.4%。敬老院1家,床位54张,收养农村五保老人48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8185人,参保率90.3%。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境内有武深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槐万公路经过。其中107国道、厦蓉高速公路、槐万公路3条干线在万寿桥村交汇。   邮政电信2011年末,有邮政所2个。   镇区市政建设   城市道路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6358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567米;道路铺装面积50520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   公共交通日发客运汽车260班次,日均客运量7800余人次。   供电2011年末,辖区拥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2所,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5.9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5条,总长度140千米,用电负荷1900千瓦,是郴电国际、湖南电力公司确定的重点供电网之一。   给排水2011年末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0千米,生产能力3200吨/日,年工业用水0.12万吨,生活用水0.28万吨。  

安和街道

  北湖区安和街道,保和镇撤镇设安和街道办事处  

华塘镇

  名称来历 因镇政府驻华塘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47′05″~112°57′38″,北纬25°42′15″~25°53′25″。地处北湖区西北部,东与骆仙街道接壤,南连保和镇,西邻桂阳县,北接苏仙区荷叶坪乡。镇政府驻华塘镇繁华路,邮政编码423022.东距北湖区政府驻地16千米。   政区沿革 清朝、民国时期华塘为郴县吉阳乡。1949年华塘为建制乡,属郴县。1958年改称华塘人民公社。1984年,华塘人民公社改为华塘镇。1995年划入北湖区。2012年4月,华塘镇与同和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华塘镇。   政区划分 2012年4月,设有华塘村、吴山村、招旅村、三合村、石山头村、太排冲村、腊下村、塔水村、油山村、土坑下村、南岸村、塘昌村、大泉头村、豪里村、同和村、茅坪村、梨园村、长廊村、潮田村、曹家田村、年溪冲村21个村民委员会和华塘、同和2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9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4月,辖区内总人口24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500人,城镇化率27.08%,农业人口17500人。总人口中,男性13100人,占55%;女性10090人,占45%;14岁以下3744人,占15.6%;15~64岁16752人,占69.8%;64岁以上3504人,占14.6%。2011年人口出生率11.79‰,死亡率4.6 ‰,人口自然增长率9.74‰。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约10.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约17千米,总面积171.2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海拔255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1981年~2010年平均气温17.8℃,1月平均气温6.3℃。   水文 境内河道属湘江水系。南岸河自四清水库由西至东入郴江河,流经境内6千米。西河自桂阳县入境,由南而北入栖凤渡,汇入耒水,河道长30千米。1964年建四清水库,面积2450亩,设计库容2220万立方米,有限库容1960万立方米。1990建成红卫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平方千米,总库容116万立方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现已开发煤矿两处,一处位于太排冲村西面,矿区面积0.5平方千米,年产量3万吨;另一处位于招旅村,已探明矿区面积3.2平方公里,储量131.8万吨。锰矿位于石山头村。林木资源也很丰富,面积达14万多亩。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灾害。1999年8月13日发生洪灾,全镇大部分村组受灾。2011年的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00多亩。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36万亩,人均1.03亩,其中水田2.74万亩,旱土面积0.54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0.95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30%。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3.19万亩,生产粮食16621吨,人均519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蔬菜、草莓、西瓜。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5800亩,产量18920多担;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32744亩,产量60851.7吨;2011年草莓种植面积2364亩,产量1700多吨;西瓜种植面积7398亩,产量16403.8吨。   畜牧业以猪、羊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6万头,年末存栏3.2万头;羊饲养量0.61万只,年末存栏0.36万只;家禽饲养量13.3万羽。   截至2011年末共有林地面积14万多亩,2011年全年累计造林4640亩,其中防护林540亩,经济林900亩,森林覆盖率43%。   渔业以淡水鱼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面积53公顷。2011年,人工水产养殖33公顷 ,水产品总产量580吨,主要品种有淡水鱼类、贝类等。   工业 境内工业以石墨加工、制造业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8805.6万元,同比增长18.3%。   商业外贸 2011年末有商业网点2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5亿元,比上年增加38%。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纯收入11230元,比上年增长18%。完成财政支出1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5 %。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乡级文化站2个,农家书屋18个,藏书9万余册。境内有一个“郴阳对子调”艺术团,成员13人,“郴阳对子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系花鼓戏的前身。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580人,专任教师48人;中心学校2所,农校1所,有教职工269人,共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40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万元,比上年增长2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 1%,比上年增长0.4%。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级医疗卫生机构 3个,门诊部(所)4个;有床位64张,固定资产总值31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名,其中主治医师11人,执业医师18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9780人次。2011年末城乡医保参保人数23000人,参保率达96%。   体育 2011年末有学校体育场16个。 2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广播电视 1995年建成华塘镇有线电视台,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600户,入户率23%。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8户,人数330人,支出73.86万元,比上年增长8%,月人均200元,比上年增长4%;医疗救助1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7人次,共支出1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4户,人数 903人,支出88.9万元,比上年增长32%,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长1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0.53万元,比上年增长9%。敬老院1家,床位40张。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5万人,参保率92%。   土特产品 境内土特产品有草莓、黄金梨、金秋梨、雾柚、红(黑)米。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境内有武深高速铁路、郴州大道、X090线通过。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处。报纸、杂志累计发行10万份。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电话普及率21.9%;互联网用户600户。   能源 煤炭企业有鑫华煤业和华达煤业2家,鑫华煤业和华达煤业年产煤分别为3万吨和6万吨。发电企业6家,2011年发电82万度。   镇区市政建设   公共交通 日发客运汽车100班次,日均客运量3000余人次。   供电 2011年末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1座,500千伏变电站(所)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340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7条,总长度150千米,用电负荷4100千瓦。110千伏变电站是郴电国际电网公司确定的重点电网之一。年售电量完成1900多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100%,供电可靠率98%。   给排水 2011年末城镇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6.2千米,生产能力2400吨/日。  

鲁塘镇

  鲁塘镇位于骑田岭山脉西北脚,东连月峰、南溪、大塘乡,南界桂阳县荷叶镇,西邻桂阳县太和镇,北接桂阳县清和、正和乡。土地面积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3%,有耕地16343亩,森林覆盖率达43.4%。辖太山里、太洞、水车洞、上鲁塘、下鲁塘、同祥、碧潭、冷水、天堂、前进、蕉塘、村头、仁和、鲤鱼湾、新屋背、陂附16个行政村,150个村小组,2 个居委会。2000年,全镇共有城乡人口3.7万人,常住人口2.2万人。镇政府驻同祥,距市中心58公里。    鲁塘东部以中山、中低山为主,群山连绵;西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较低平开阔。西河、鲁水河、对面江由东南向北面流经全镇.境内蕴藏着石墨、煤、石灰石、钛铁砂、褐铁、花岗石、锡、锰、铅、锌、银、铜等10余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煤储量3.4亿吨,微晶石墨储量3.6亿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素有“石墨之都”的美誉。鲁塘交通便利,省道1842线贯穿全镇,县(区)公路鲁塘至南溪、鲁塘至大塘伸向东北、东南,镇村公路纵横交错。    鲁塘经济以矿业为主,农业为辅,经济发达。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过亿元乡镇”称号,1997-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1998年被评为全市“十佳乡镇”。镇区人民生活质量高,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明星镇”,199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小康镇”。镇区基础设施完善,先后被省经贸委和省体改委列为“电话镇”和“湖南省山区小城镇综合改革与开发试点镇”。    鲁塘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明代侍郎何孟春、抗美援朝代司令员邓华上将和现任济南军区参谋长何善福中将的故乡。鲁塘旅游资源丰富,有名胜古迹何侍郎之墓和文峰夕照等八大景观.建于乾隆年间的文峰宝塔,矗立于城镇西侧山顶,当夕阳西下,余辉倾照塔尖映在3公里外的一口深潭里,有如巨笔醮墨,好不壮观。位于鲁塘西北处的金仙寨,地势险要,云雾缭绕,怪石嶙峋,山顶建一庵,站立山顶,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  

仰天湖瑶族乡

  芙蓉乡、永春乡、大塘瑶族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仰天湖瑶族乡   大塘瑶族乡位于北湖区西南部,骑田岭北麓。为北湖、桂阳、临武三县(区)交界之地,该乡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平均海拔800米。全乡总面积32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3.86%,其中耕地面积2473亩,林地面积35506.8亩。.    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03亩,水田1928亩。全乡人口4002人,其中瑶族人口831人,人口出生率6.73‰,自然增长率0.7‰。    2006年,全乡上下克服“7.15”“7.26”两次洪灾的造成的重重困难,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16万元,增长10.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86万元,增长1.26%,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41万元,增长12.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5万元,增长261.18%,实际利用内资9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42万元,增长121.77%,农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增加230元。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952人,实现劳务经济722万元,劳务经济成为瑶乡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006年全乡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建设完成大鲁水泥公路、大临简易公路外,全面完成了长3.88公里,总投资61万元的大塘至宽洞通村公路沙改砼工程建设项目。其它各村实现组组通公路。全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12万元,解决了600余人的饮水困难。有线程控电话建设项目已立项并施工,大塘的通讯不畅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在西江村6组投入13万元开展了以“三清五改一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理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开成了以波尔羊、甜玉米、生姜为主的特色规模养殖和种植,小水电产业成为全乡的一个主导产业。全乡加强了国家公益林保护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发展“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走“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兴业、以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乡的科教文卫事业、民生及其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齐头并进。    2006年度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及市级最充分就业乡镇。  

保和瑶族乡

  将原月峰瑶族乡的全部行政区域与原保和镇的10个建制村以及保和社区居委会合并,设立保和瑶族乡;   北湖区保和乡位于郴州市西南部,距郴州市区26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土地面积5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94亩,其中水田9242亩,旱地2852亩。全乡共2349户,农业人口8745人。002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4083万元,同期增长8.6%;企业增加值2549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26.59万元,同期增长1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393元,同期增8.5%。    2002年曾被授予湖南省“- ”学教活动先进单位、0郴州市委“六好”乡镇党委、郴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郴州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十佳单位”、郴州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合格乡、区级勤政廉政、科技、农业等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2002年,乡党委、政府以“转变作风聚民心,真抓实干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率先采用“三三制”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模式,改变传统耕作方式6000余亩,转移劳动力2000多人,发展订单农业3000余亩,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村,为农户增收640多万元;引进外资810万元,其中效益项目6个,每年解决劳动力300余人,为财政增收45万元 。    全年投资100万元兴建了乡自来水厂和修复了52处水利设施,自来水接通率达95%;投资46万元硬化了保和商业大道和修通了部全乡村组公路;投资80万元建立了手机发射 台等,程控电话普及率达40%,成为北湖区首批“电话目标乡”,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0%。全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心学校1所,村小7所,教职工114人,在校学生1214人,素质教育经省检验收合格。有乡中心医院1所,分设2个门诊部,医务人员18人。.  


安和街道特产大全




安和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