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百胜镇位于北纬29°48’ˊ东经107°23’,距涪陵城15公里,东濒长江,南连江北办事处,西接丛林乡,北抵珍溪镇,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涪垫路、涪丰路北线横贯全境。
资源优势:百胜镇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耕地面积42881余亩;其中田16098亩,土26783亩;园地12043.7亩,其中果园2517亩,桑园9526.7亩;水域6752亩,其中水库926亩,溪河(包括长江)5826亩,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栽培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等为主,榨菜、蚕桑是百胜的两大主导产业,动物资源上百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材开采潜力巨大,有广阔的森林资源,畜牧业发展前景可观,全镇水能资源蕴藏量600千瓦,已开发150千瓦。
发展环境:百胜镇由92年撤区并乡时的百胜、河岸、河场三乡合并而成,现下辖15个村1个居委,208个农业社9个居民小组,具备了较好的硬环境:(1)、交通便利:全镇有国家二级路10公里,县道路13公里,乡镇道路22公里,村村社社通公路,特别是新建的移民场镇——河岸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涪丰北线横贯新场镇,拥有千吨级深水码头。(2)、基础设施雄厚: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宽带信息网络已通11个村;3个场镇和15个村实现了农网改造,村村通电话,场镇功能完善,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000余人,拥有城镇街道10条,长5.2分里,公厕7座,路灯41盏,城镇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5平方米,排水管道3.6公里,自来水厂6座,日供水1000余吨,移动、联通机站4个,天然气管道横穿百胜场镇。人民生活富裕,全镇95%的农民住进楼房,30%的农民用上自来水,拥有移动电话3000余部,大小机动车辆500余辆,人年均纯收入实现2213元。百胜政通人和,具有较好的软环境:百胜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了“人人处处都是发展环境,事事时时关系百胜形象”的发展理念,已形成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格局。
人口结构:全镇总人口41368人,其中农业人口33508人,非农业人口7860人,从业人员人数22488人,其中第一产业16937人,第二产业2816人,第三产业2735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之比为75.3:12.7:1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2万人 | 114平方公里 | 500102118 | 408000 | 023 | 查看 百胜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敦仁街道 |
重庆市涪陵区敦仁街道位于长、乌两江交汇处,涪陵城区核心区域,东、北以乌江和长江为界与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隔江相望,西、南以兴华路和黎明路为轴线与崇义街道、荔枝街道交错接壤,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全街辖15个社区居委会,1个移民小区管委会,16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35284户,户籍人口99438人(流动人口约6万人),辖区有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共135个,有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商业网点近7000个,是涪陵区唯一的一个纯城区街道,涪陵区商贸、文化中心,重庆市级文明单位。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下,紧紧围绕“经济增实力、文明塑形象、党建聚人心、稳定促和谐”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增添措施、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街道企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7050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累计完成6991万元。销售收入累计完成289353万元,企业增加值累计完成71610万元,利润累计完成8465万元,税金累计完成475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280万元,招商引资协议资金232100万元,新落户企业11家。街道一般性预算收入完成302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860元。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今天的敦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目前,辖区五星级酒店、涪陵大剧院、通江景观大道、南门金阶、友锦广场、高笋塘步行街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城市拆迁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敦仁街道“二次创业”步入关键阶段。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正在紧紧依靠辖区十万干群,凝万众之心,聚全街之力,不折不扣地始终抓紧、抓牢并推进城市建设工作。我们坚信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有全街十万干群的共同努力,敦仁街道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崇义街道 |
运而生的崇义街道是2008年5月涪陵区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建制调整的产物,由以前拥有“政经合一”职能的桥南开发区和原崇义街道6个社区构成,是承接重庆幅射涪陵主城的西大门,是涪陵主城江南片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城西经济带的核心增长极。办公地点位于涪陵区双宝路4号。辖区幅员面积11.24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移民小区管委会,常住人口8.3万人。辖区内水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景色纯朴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有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有天然“氧吧”聚云山风景区,有休闲文化长廊滨江大道,有千年名寺古刹天子殿法雨寺,有彰显百年榨菜的涪陵独特地方文化涪陵榨菜原创人邱寿安的故居,更有弥足珍贵的存量土地储备,是未来涪陵的主要商贸区、港口客运区、休闲娱乐区。 “崇尚信义、以德为本,开拓开放、倾注民生”是崇义人的精神之魂! |
荔枝街道 |
荔枝街道地处涪陵城市中心和主城西南、西北城郊结合部,东邻白涛街道,南接武隆县鸭江镇,西靠龙桥街道,北连崇义街道,成立于1992年,由原荔枝乡、靖黔乡合并而成,2008年5月又与梓里乡合并成新的荔枝街道,全街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辖顺江、建涪、大塘、黎明、稻香、望涪等6个社区居委会和鹅颈关、蒿枝坝、新大田、乌江、协合、荷香、小溪、金竺、百灵、方坪、东丰、平安等1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7.7万人。街道党工委直属党组织53个,其中党委7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91个(其中直属支部44个、下设支部47个),“两新组织”党支部29个,有党员2283人。其中城市社区党员1095人,农村党员606人,其它党员582人。 |
马鞍街道 |
增设马鞍街道。调整后,马鞍街道辖原李渡街道高岩口、双河口、太乙门、石马、两桂、玉屏、红星、马鞍、大石庙、和平、均安、大鹅、双溪、盘龙、金银、人和、倪峰、新阳、杨二坪19个社区和原义和镇鹤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鹤凤大道6号(原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办公楼)。 |
江北街道 |
云从铁柜起,风逐锦江来。在驰名中外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城对岸,有一块富饶丰厚、正在开发中的翡翠沃土——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近年来凭借重庆直辖、西部开发、三峡移民、城乡统筹、涪陵江北新城建设的东风,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谱写了和谐人文、开拓创新、城乡统筹及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和城乡建设的“江北速度”,引发重庆市内媒体及社会各界对“江北现象”的广泛关注。 江北街道成立于1995年12月。位于涪陵主城区长江以北,北纬29°43′11″--29°49′56″,东经107°19′22″--107°28′43″之间,幅员面积78.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19公顷,森林面积2023.92公顷,其中国有林157公顷。2011年末总人口51271人,其中男25558人,女25713人;非农业人口24734人,农业人口26537人。辖3个社区,11个村,分别是:点易社区、黄旗社区、碧水社区,来龙村、永柱村、韩家村、邓家村、二渡村、大渡村、李寺村、北雁村、松平村、北坪村、高家村。 辖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有程朱理学发祥地“点易洞”,程颐、黄庭坚等讲学的钩深堂、涪陵教育启蒙地北岩书院,以及被涪陵区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的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的北岩题刻,徐邦道墓、点易汉墓群,有始建于唐宋时期的致远亭、碧云亭、四贤楼、三仙楼、观澜阁,有集观涪陵“八景”的“松屏列翠”“铁柜樵歌”等历史文化古迹闻名中外,这里有道教盛地“北山道院”,佛教盛地“万福寺”,为北山留下了历史的神秘与厚重。随着长江沿线最长健身步道“北山天一健康梯”、北山坪综合户外体育运动公园、北山休闲度假中心(4☆)、重庆涪陵华帝王朝大酒店(5☆)等北山坪综合旅游开发项目以及涪州古城、沙背沱生态宜居新城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和完善,涪陵北部新城将从这里崛起。 涪陵城市北线交通枢纽优势明显 素有“涪陵城的北大门”之称,渝涪高速公路、“319”国道、涪丰北线二级公路、涪垫公路纵横全境,正在建设中的沿江高速公路出口由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与之相连,;四通八达的乡村社公路织成350余公里的公路网;辖区有长江岸线27公里,有包括涪陵旅游码头、建成投入使用的20万百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年通行18万两大型运输车辆的滚装船码头等大小码头14个,其中集装箱码头和滚装船码头成为重庆第二大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建设的渝-利(川)铁路横贯全境,涪陵火车北站据我街只有五分钟车程。 区位发展条件良好 长江大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将江北与江南主城区连成一片,成为100万人口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涪陵区城市规划中“一城五片”的城市组团之一。目前已成为涪陵江南主城的外环大街。重庆市委市府出台加快涪陵建设的决定 给了江北发展新机,涪陵区政府《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涪陵区北山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涪府函[2011]12号)文件的运行将江北街道这快热土成为建设涪陵北部新城的主战场。 |
江东街道 |
江东街道成立于2001年3月20日,位于风景优美的义乌江东畔。东与东阳市交界,南与佛堂镇隔江相望,西、北与稠城、稠江、廿三里街道相邻。总面积91.6平方公里,下辖53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7万,其中外来人口20万。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12.7%;实现工业总产值78.2亿元,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收入达14192元,同比增长17%。 近年来,江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江东是一片热土,更是一块福地。这里交通便捷,37省道、阳光大道、甬金高速公路、环城南路、稠佛路穿境而过;这里村民富裕,90%以上的村都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辖区有青岩刘电子商务村、五爱库存和二手货、下王门业和酒店用品、东新屋机械配件等专业街;这里文教卫体设施齐全,义乌工商学院、义乌中学、市委党校、市中心医院、国际博览中心、梅湖体育中心、广电中心等花落此处,占地近2000亩的市国际文化中心正在建设;这里人文荟萃,有吴百朋、倪仁吉等名人古居;这里文化繁荣,成功举办社区文化节四届,东洲大鼓、临江龙舟等声名显赫;这里村居和谐,7000多外商入住,享有“联合国社区”美誉;这里风景秀丽,鸡鸣山公园、钩鱼矶公园、江滨公园等风景点点缀其间。呈现出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热潮迭起,中外居民和谐相处,特色文化芳香四溢、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丽画卷。江东日益成为人文、生态、文娱、居住、商务于一体的投资纳贤之地。 |
李渡街道 |
|
龙桥街道 |
涪陵市李渡区辖镇。建国后为荣桂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迁址龙桥,与北拱乡合并建龙桥镇。位于区境南部,距区府7公里。面积63.2平方公里,人口2.8万。涪(陵)蔺(市)、涪(陵)南(川)公路过境。辖杨井、增银、南浦、双桂、永胜、沙溪、贺家、大龙、白庙、金银、金镯、袁家、圣水、永盈、太平、石塔、齐心、黄泥、高丰、黄角2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蚕桑、柑橘、烟叶为主,特产青菜头。. |
白涛街道 |
白涛镇位于涪陵区东南部,距涪陵城20公里,是涪陵区的南大门,同时也是主城和渝东地区前往仙女山、芙蓉洞、石夹沟、武陵山森林公园等著名风景区的重要通道。乌江黄金水道、国道319线、渝怀铁路纵贯全镇,白焦路、白龙路、白天路、白梓路使我镇与周边乡镇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幅员面积121.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1638人,其中农业人口11968人。海拔高度在160米—1127米之间,为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现有各类企事业单位75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和正在实施的重庆天原厂搬迁工程座落在集镇腹地。镇内水陆交通便利、广电通信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商贸流通繁荣,历来是涪陵东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千里乌江第一镇”的美称。2005年全镇镇属经济总量实现2.0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42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882.1万元(本级财政收入368.2万元),粮食总产量85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895元。该镇先后被重庆市列为重点建设的45个中心镇和103个经济强镇创建镇之一,同时被列为涪陵区重点建设的4个中心镇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为重点企业服务为重点,着力培育化工、旅游、物流、建筑和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把白涛建设成为涪陵新兴化学工业城、重庆市旅游名镇、乌江流域最大的山区特色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形成工业经济发达、商贸流通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功能完善、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兴小城镇。. |
南沱镇 |
【镇情简介】 南沱镇地处涪陵以东长江“几”字形内河套地区,海拔在146米至667米之间,属长江河谷浅丘地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早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榨菜、蚕桑、水果、生猪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全镇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10859户35958人。交通、通讯、商贸发达,为涪陵东部重要物资集散地。西距涪陵城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蜿蜒浸润28公里,涪丰公路纵贯全境,素有涪陵东大门之称。 南沱镇为三峡库区移民重镇。近年来,南沱镇结合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加速库区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将三峡移民迁建作为一次重塑古镇风貌,再创南沱新高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镇内2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00亩食品加工工业园区已具雏型。业主经营、规模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正在形成,农民生活正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三峡水库蓄水后,江中岛平西坝将成为三峡库区江心最大孤岛,经国家三建委规划,已列入国家长江上游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南沱镇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既有底蕴深厚的川江古迹,又有整齐划一的移民街景;既有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又有实干争先的南沱精神。平西龙眼闻名川渝,南沱榨菜远销中外。 南沱镇有务实求进的镇级领导班子,有灵活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南沱镇必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土。 【区位优势】南沱镇位于三峡库区经济走廊的轴心点上,涪陵与丰都之间,涪丰公路南线纵贯全境,陆路距重庆江北机场108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8公里,码头4个,三峡蓄水后,将形成可泊万吨巨轮的天然良港,水路距重庆142公里。拟建涪(涪陵)利(湖北利川)铁路设南沱站。南沱镇为三峡移民重镇,近几年的移民开发以及今后的移民后期扶持,给南沱带来无限的活力与机遇。. |
青羊镇 |
位置:位于涪陵城西南,距涪陵城42公里,南川63公里,东与马武、太和、武隆接壤,南与同乐、龙潭相邻,西与明家、两汇相连,北同堡子、惠明相靠。面积和人口:总面积107.4平方公里,总人口261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6人,历史文化:青羊镇于1992年7月,由原涪陵市青羊、双石两乡组建而成,以青羊铺石岩雕像“青羊”而得名。地形:全镇地势西南部较高,属低山丘陵地带,北部较低,属浅丘地带,海拔高度在300——1300米之间。气候:亚热带东南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日照丰富,无霜期长,年积温5200——5600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河流:7条(段)23.6公里。水、电: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一座,小二型六座,年发电量1亿千瓦以上,供电能力6000千伏安。交通:辖县道13.5公里,乡道25.8公里,村道90.7公里,社道162.8公里,涪(陵)南(川)水泥硬化县道贯穿全境,支生蔺(市)安(镇)路、安镇青(羊)同(乐)路、毛(里石)明(家)路、八(一桥-两汇)新(妙)路四通八达。通讯:镇内有线电视覆盖面100%,其中有线电视宽带用户已发展到1500门;有固定电话3500门,移动用户3000余户,全面实现电话镇。经济概况:工农业总产值1.00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3151万元,财政收入239万元,人均纯收入2266元。. |
百胜镇 |
"地理位置:百胜镇位于北纬29°48’ˊ东经107°23’,距涪陵城15公里,东濒长江,南连江北办事处,西接丛林乡,北抵珍溪镇,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涪垫路、涪丰路北线横贯全境。 资源优势:百胜镇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耕地面积42881余亩;其中田16098亩,土26783亩;园地12043.7亩,其中果园2517亩,桑园9526.7亩;水域6752亩,其中水库926亩,溪河(包括长江)5826亩,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栽培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等为主,榨菜、蚕桑是百胜的两大主导产业,动物资源上百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材开采潜力巨大,有广阔的森林资源,畜牧业发展前景可观,全镇水能资源蕴藏量600千瓦,已开发150千瓦。 发展环境:百胜镇由92年撤区并乡时的百胜、河岸、河场三乡合并而成,现下辖15个村1个居委,208个农业社9个居民小组,具备了较好的硬环境:(1)、交通便利:全镇有国家二级路10公里,县道路13公里,乡镇道路22公里,村村社社通公路,特别是新建的移民场镇——河岸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涪丰北线横贯新场镇,拥有千吨级深水码头。(2)、基础设施雄厚: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宽带信息网络已通11个村;3个场镇和15个村实现了农网改造,村村通电话,场镇功能完善,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000余人,拥有城镇街道10条,长5.2分里,公厕7座,路灯41盏,城镇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5平方米,排水管道3.6公里,自来水厂6座,日供水1000余吨,移动、联通机站4个,天然气管道横穿百胜场镇。人民生活富裕,全镇95%的农民住进楼房,30%的农民用上自来水,拥有移动电话3000余部,大小机动车辆500余辆,人年均纯收入实现2213元。百胜政通人和,具有较好的软环境:百胜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了“人人处处都是发展环境,事事时时关系百胜形象”的发展理念,已形成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格局。 人口结构:全镇总人口41368人,其中农业人口33508人,非农业人口7860人,从业人员人数22488人,其中第一产业16937人,第二产业2816人,第三产业2735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之比为75.3:12.7:12。. |
珍溪镇 |
|
清溪镇 |
|
焦石镇 |
|
马武镇 |
涪陵区马武镇,位于距重庆107公里的涪陵区西南部24公里处,是涪陵区七个重点镇之一,因东汉大将马武曾屯兵于此而得名。一九三一年置为镇,全镇幅员面积55.5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社区居委,103个农业社,1.86万人,涪(陵)南(川)公路纵贯全境,是原辖6乡1镇的马武区公所在地。 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拨高度在400—800米之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龙潭水利工程之枢纽—桃子沟水库座落其境,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碑记桥,明代四合院民居老虎冲、广慈桥、鹰舞寺碑等名扬四海。 马武镇地理位置优越,是幅射酒店、梓里、太和、青羊、惠民、蔺市周边乡镇6万多人口的区域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绿色无污染生猪、禽蛋、蔬菜等在这里汇集后被源源不断地销往涪陵、重庆等地,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马武镇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前景广阔。涪南路、马堡路、马太路等乡级以上道路全部实现了拓宽改造硬化,实现了100%的村、90%的社通公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广播电视建立了覆盖全镇及周边乡镇的网络,并在不断的加以延伸和完善;供水供电充足畅通,特别是重庆大电网为马武电力公司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现有单设中学一所,在校生1200人,中心小学、完小各一所,在校学生1800人,学校全部消除了危房,实现了电化教学,学生中考上线率、学生毕业率等名列全区农村学校前茅;有中心卫生院一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7人,乡村医疗点12个,乡村卫生人员16个,能够较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马武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农业综合开发方兴未艾。目前全镇共有大小企业40家,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5家,有与重庆电网联网供电能力达1.7万千瓦时的马武电力公司,有年产量10万吨的水泥厂2个,有年加工、销售涪陵榨菜1.2万吨的南昌川马榨菜厂,有年加工出口涪陵榨菜5000吨的乐味食品厂,有年产30万匹页岩砖的民协建材厂,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亿元,利润实现35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440万元。. |
龙潭镇 |
"一、基本情况 龙潭镇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距主城区60公里,东接同乐乡,南接新村乡,北邻明家乡。涪龙路及龙潭河横贯全境,县乡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捷,它是邻近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龙潭片区的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区位优势相对突出,全镇幅员面积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万亩。镇辖15个行政村,8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1974人,其中城镇人口9610。2004年农业总产值575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644万元,粮食产量1.7万吨,本级财政收入19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09元,是一个典型的粮猪“二元经济结构”的农业大镇。 龙潭镇地处涪陵区后山坪目地区,海拔650—800米,地貌以平坝为主,兼缓丘;地壤以红棕紫色泥和棕紫色泥为主的冲积型水稻土呈略酸性。主产优质水稻,是重庆市少有的生态农业种植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喻。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1038—1300mm,日照时数1167—1656小时,年积温5200—6000℃,空气相对湿度79。 二、农业状况 近年来,龙潭镇农业结构调整初具成效,优质稻种植从去年的0.4万亩到现在的1.5万亩,发展迅猛。2003年无公害水稻示范种植40亩,喜获成功。种植蚕桑3000亩,苎麻1700亩,经果林800亩。有小型水库(龙桥)2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124口,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粮食常年产量1.7万吨。生猪常年出栏3.6万头左右,小家禽70万只,畜牧产值达3100万元。2004年已涌现生猪大户15户,年出栏500头以3户。 三、小城镇建设 龙潭镇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10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涪陵区4个小城镇建设之一。《场镇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批,规划期限2020年,城镇面积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万人。 目前,城镇建设较为完善,有现代的通讯网络,有休闲购物的滨河小区,有子女就读的龙潭小学、涪陵十七中学。有甲等一级卫生院1个,有“农、工、贸”一体的龙潭众志批发市场。城镇建设突飞猛进,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由龙潭众志公司开发的滨河小区已投入使用,开发土地面积26万平方米,2003年规划城镇面积10万平方米。2004年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协议开发2—6万平方米,现基础工程已完工,可望2005年实现半成品精加工。 ". |
蔺市镇 |
|
新妙镇 |
涪陵市李渡区辖镇。建国前名新庙镇、建国后更名新妙乡,1958年置新妙镇,1992年开平乡并入。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44公里。面积81.7平方公里,人口3.1万,石(沱)龙(潭坝)、涪(陵)增(福)、新(妙)太(平)三条公路过境。辖新妙、石园、白象、白鹤、郑家、炮家、民结、行政、林主、北门、普陀、一阳、柳马、小垭、开平、岩口、二龙、小坪、平政、岔河、大竹、同协、长远、八岩、庆林、互助、合作27个村委会和群护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蚕桑、茶叶、烟叶、特产青菜头。有煤、石灰石、铁等矿。有市级名胜古迹双龙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金日成勋章的二级战斗英雄潘昌义出生于此镇的开平村。. |
石沱镇 |
|
义和镇 |
涪陵市李渡区辖镇。1930年建义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大山乡并入建义和镇。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区府15公里,面积70.4平方公里,人口3.8万。有两个轮船码头。319国道过境。辖东岳、马羊、松柏、五福、大鹅、万寿、塔石、长乐、长丰、双溪、盘龙、石二、双黄、芋坝、华严、鸭子、昭坪、珠砂、琴台、增福、王灵、火风、机房23个村委会和宏义、建兴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修造厂、水电厂、食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蚕桑、柑橘等,特产青菜头。有万寿桥、“涌秀”石刻。鹤凤滩巴人墓群0土有错金铜编钟、错银铜兽头饰件、镂空双龙纹铜镜,错银云水纹铜壶,巴式柳叶剑等。. |
罗云乡 |
涪陵市枳城区辖乡。1932年设罗云乡,建国后沿用,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和兴乡并入。位于区境东部,距区府21公里。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1.7万。省道过境。辖罗云、中堡、文昌、杜家、小堰、鱼亭、绿荫、铜矿、干龙、堰口、石盘、水竹、龙骨、杨柳、金家、后沟、段家、老龙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烟叶、油桐、蚕桑。林木资源十分丰富。1991年经四川省委批准定为“罗云革0据地”。. |
大木乡 |
大木乡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西南边缘,距城32公里,东与万盛区、南与南川市相邻。境内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 大木乡位于涪陵区东南部,距涪陵城57km,幅员面积96.3km2,海拔610—1980m,辖5个行政村 大木印象,1个社区居委会,3939人,耕地6465亩,森林10万亩,覆盖率75.4%。境内有武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木花谷等名胜景区。大木乡先后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重庆市园林式乡(镇)、重庆市森林生态乡等荣誉称号,有涪陵的后花园、重庆的第一高山花乡、中国的普卢旺斯等美誉。大木乡位于涪陵武陵山旅游景区核心区,与武隆县仙女山、丰都县南天湖组成重庆大仙女山景区。 大木乡紧紧抓住作为涪陵区四个城乡统筹示范乡镇之一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浪漫花乡、避暑天堂、旅游名乡、开放高地、富民之乡”。大木乡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工业污染,也没有规模的农业种养植污染,是难得的一方环保净土;大木乡具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气候宜人的居住环境和百花齐放的浪漫花乡,是避暑休闲的人间天堂;大木乡地处高山,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已建有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绝佳胜地。[1] - 自然资源 境内地貌属山区,地下为喀斯特地貌,土壤以中性土壤为主,岩石以砂岩、石灰岩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位于大山堡1977米,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220—240天,年平均日照2100小时,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7-9月白天平均气温27摄氏度、夜间20摄氏度。 - 区位交通 大木乡地处武陵山腹地,距涪陵城区57公里,距武隆仙女山景区30公里,距丰都南天湖34公里,距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10公里,丰都-涪陵(大木)-武隆(仙女山)高速公路,已形成初步方案设计成果。 自驾车推荐路线:重庆——涪陵——白涛——山窝——卷洞——大木 - 基础设施 场镇建有标准灯光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设施完备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乡内村村通水泥路,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45公里。建有水厂1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建成110千伏、220千伏环形电网。规划建设中的杨家湾水库和双江水库,将新增库容860万立方米。 - 风景名胜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区有大木花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花溪碧潭等。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是国家A-景区,景区观赏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8000亩,是少数未 大木花谷葵花景色被破坏的自然谷地生态景区之一。大木花谷以全生态、未破坏的大自然山林景观为依托,利用两边的群山延绵、绿郁葱葱,将景区内各种花卉成片种植,形成百花争艳、山水相依的峡谷花卉景观,并以此作为景区的主题和观光亮点。景区内包括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鸢尾溪、香草园、龙洞幽境等多个主要景点,展现出风格迥异的花卉景观。 花谷内花卉种类繁多,包括大量国外进口的奇花异草,让人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在山水花草间徜徉忘返。其中,夏季以盛开的向日葵为主要花卉,包括食葵、油葵及多种园艺品种的向日葵品种,呈现出别样的夏日葵花风情。除此之外,春季盛开的二月蓝、鲁冰花;金秋齐放的百花也会在各自盛开的季节展现出花谷的绚丽美景。同时,景区内栽种的倒挂金钟、波斯菊、硫华菊、百日草、薰衣草、落新妇、美女樱等国内外多种花卉组成的花海胜境向游客展现出一个美丽的风情花谷。[2]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景区,地处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海拔1620-1980米,面积约1633.33公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角顷,2001年建园。北抵长江、两临乌江,山上森林茂密,峰峦叠峰,具有中国少有的千顷柳杉林之奇、“鸟鸣谷”之幽、“揽月峰”之雄、“千尺崖”之陆、“常春谷”之野。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果,冬可滑雪,称得上“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大”,-茫茫,花果累累、奇峰异洞,风光旖旎,令人种往。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优美壮丽、划分为6个大只区、30少景点、3个接待中心、5个游乐场所。 花溪碧潭 花溪碧潭位于土井村二社,核心区由花溪、碧潭溪两小溪交汇而成,核心面积300亩,主景区1500亩,借景区4平方公里,其间山崖对峙、峡谷幽深、清水长湖、石桥拱架,规划建成荡舟游泳区、移民小街区、小桥流水区、碧潭福洞区、山野狩猎区、花卉田园区等休闲娱乐景点,打造成大木花谷的姊妹精品景区,成为大木“第二朵花”。 - 周边景点 乡域周边主要景点有:武隆仙女山、丰都南天湖、涪陵白鹤梁、白涛核军工洞、石夹沟等。 -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 已建成休闲避暑接待服务区5个,星级生态农庄3个,星级避暑山庄13家,特色农家乐158家、山庄11家。 - 特色产业 大木乡已建成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1个,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主要生产莲白、罗卜、辣椒、茄子、四季豆、西芹、糯玉米等品种,年产量达到9000吨;建成弥猴桃种植基地1个,种植面积60亩,年产10余吨。 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肾豆、蜂蜜、天麻、猕猴桃、雪莲果、金银花、土猪、山羊等。 |
武陵山乡 |
武陵山乡位于武陵山脉乌江下游东岸,距涪陵城区42公里,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2003年,武陵山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坚持以-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涪陵区“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和133奋斗目标,按照既定的思路,心无旁骛谋划地方经济发展,乡域经济凸现出特色魅力。 (一)地理位置 武陵山乡位于北纬29°26′—29°31′,东经107°30′—107°35′之间。地处涪陵区东南端,座武陵山脉,滨乌江河道,与武隆仙女山一脉相承。东与武隆县木根接壤,东北与武陵山林场边界,北与山窝乡毗邻,西北与白涛镇紧连,西与武隆县兴顺隔江相望,南与武隆县白马镇连山邻水。全境南北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渝怀铁路斜贯乡域东南。 (二)村镇体系 武陵山乡幅员面积103.3方公里,现辖5个行政村,32个农业社,共2120户,7220人,其中农业人口7170人,非农业人口250人。集镇人口989人,(含住集镇的农业人口和寄宿学生)占总人口的13.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人。 - (三)经济状况 武陵山一、二、三产业特色突出,一产稳步发展,二产迅猛增长,三产长足递增。全产2007年GDP值达1.78亿元,其中种植烤烟5000亩,产烟叶12000担,烟农收入528万元,二产业采煤完成经营收入1.6亿元,煤矿从业人员达1100余人,工资性收入超2200万元。三产以石夹沟景区为龙头,旅游收入达350万元,2007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500万元,农民纯收入达3261元。 重庆涪陵区武陵山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通过多次深入基层,反复地对市场前景、地理位置等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后,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农业产业化调整路子——烟菜轮作种植模式。目前,这种烟菜轮作种植模式已经在全乡烟农种植户中广泛推广。所谓烟菜轮作种植模式,就是在烤烟采收后的冬闲地上进行集中、成片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武陵山乡是涪陵区的烤烟种植基地乡,全乡种植烤烟5000多亩,烤烟采收后到次年烤烟移栽近半年时间土地空闲。烟菜轮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闲土地,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武陵山乡地处海拔1000米以上,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 武陵山乡优越,是发展和出售反季蔬菜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为了积极推动烟菜轮作种植模式在全乡的发展,武陵山乡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对烟农中种植蔬菜的农户的菜种每亩补贴10元;二是对烟农中种植蔬菜的农户每亩补助烤烟燃料费50元;三是开展蔬菜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使全乡蔬菜种植走上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五是努力创建武陵山无公害蔬菜品牌,逐步占据市、区两级市场,确立其良好的市场地位。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烟菜轮作种植和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积极性。武陵山乡今年计划种植白菜、萝卜等反季蔬菜4000多亩,可以为农民创收近12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可增加150元。 - (四)交通状况 全乡通车公路总长83公里,多为4级公路,其中硬化公路为31公里,主要对外公路为双龙路,现完成泥结石路面,等级为三级,已拿入2008年的通达工程,可望2008年底实现硬化通车,将会彻底改变我乡的区位优势,缩短了石夹沟景区和武陵山森林公园游客的行程,成了我乡物流的快捷通道。另有两 武陵山乡条公路(武—白路,龙—山路)也是对外和旅游发展配套的三级路,除公路外,乡域西南面的乌江河口码头,可集散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 - (五)主要基础设施状况 全乡实现村村通电话、闭路电视和宽带网络,农村电网经过改造,已消除尾电现象,猫儿沟饮水工程于今年七月竣工,使集镇和部分村社已用上了优质自来水,容量可满足五年规划的要求。 - (六)历史与地位 武陵山乡集镇原名为龙庆场,(至清末民初属重庆府涪州城长里下三甲,民国20年名龙庆场乡,1929年划入武隆木根乡,31年武隆县治局,后复置乡,更名龙塘,隶属武隆县羊角区,解放后几经变迁,于1958年涪陵专置批准,将龙塘乡划入涪陵县,隶属白涛区,后改为龙塘人民公社,文革期间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撤公社建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并到山窝乡,设龙塘为办事处,1995年恢复建乡,2002年龙塘乡更名为武陵山乡,乡政府于1999年9月由原驻地水淹上迁龙塘坝,位于乡域东北部,武陵山村中部,与西南的百花桥村地界接壤,现在成为涪陵区的“新兴工业乡、特色农业乡、旅游重点乡” 。- - 乡镇特色 经过三年的多次选育及科学饲养,涪陵区武陵山乡野猪养殖基地的特种野猪扩繁已初具规模。目前存栏特种野猪达200余头,并逐步开始向外销售,经济效益初步显现。据了解,该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在政府大力扶持、畜牧防疫等部门的科技支援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拉动了地方养殖产业。 - 旅游资源 主要有:(1)石夹沟自然风景区。境内悬崖绝壁,奇峰异石,山间清泉,青山绿水,景点有石夹门、如来掌、情人谷、五十五道拐、万丈坑、 “鳄鱼出水”,还有全国最大的地下瀑布、娃娃鱼等,数不胜数。(2)角帮古寨风情。寨境海拔1000米,一面临沟,面积10平方公里;寨内有99个“宝顶”,素有“百顶村”之称;景点有大小寨门、歇马台寨门、神仙岩寨门、红岩、令牌石、吊嘴、“乌江放跑” 武陵山乡遗址等;两人合抱的古松、千年银杏树、众多的野生动物如锦鸡、猴群等。(3)金子山宗教旅游区。金子山佛临寺,海拔1397米,可远眺百余里之遥。传说,西天如来佛来此收伏作恶多端的金狮子得名(金子山,又各金狮山)。佛临寺是涪陵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历来香火鼎盛。金子山地处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石夹沟景区之间,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的山脉,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铜仁地区,梵净山。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的黔江区,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湖北省的恩施州,所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八个县市和红庙开发区;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辖县市为: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贵州的铜仁地区,辖铜仁市、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等。 在武陵山深深的腹地,满眼所见的,是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千山万岭,峰峦叠蟑。农民们在狭窄的坡地上种瓜点豆,连一尺见方的泥土都不肯放过,统统被垦为耕地。山里汉子在那里犁地,三五步便到了头,半站在悬崖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于是,人们只得从泥土里提起沉重的犁辕,使劲儿往后拉,身子后 武陵山坐,几乎悬空在山崖外。这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其中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奇峰石怪,为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乌江画廊穿越其中;张家界,为世界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为古代的南长城;黔江的小南海为世界保存完好著名的地震遗址;恩施的清江河和黔江的阿蓬江、酉水河,为土家族的发源地。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武陵人已经走出“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园式梦想生活的禁锢,他们正在走出大山,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块土地正在成为中华大地腹心地带的一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 - 党政建设 2007年9月21日,武陵山乡党委、政府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采取“三抓”(即:抓学习、抓纪律、抓工作)硬措施,转变作风,强势推进各项工作。“抓学习”就是要求广大干部加强四个层次的学习,让学习形成规律、形成制度。一是党委中心组学习,每月两次;二是机关干部的学习,以学习政治理论、先进典型为主,每月两次;三是各部门的学习,以业务知识、法律法规为主,每个星期一次;四是党员党小组学习,保证每季度一次。“抓纪律”就是要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干部严守工作、学习、生活纪律,并通报了涪纪委发[2007]80号文件关于对全区干部违纪通报和处理情况及组织学习了公务员“七不准”等内容。“抓工作”就是要求广大干部抓工作业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就是加强我乡今年“项目推进年”中的七个大类、36个项目的实施,从而保证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是社会稳定和安全工作,在我乡经济发展迅猛,各类社会矛盾凸现的同时,全乡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压力较大,因此保障全乡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我乡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主要是加强爱国卫生、文明场镇、文明单位、文明农户、星级农户的创建活动,特别是今年我乡创建市级文明村镇活动,要脚踏实地,不走过场,通过以上创建活动,真正提高我乡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素质。 |
大顺乡 |
全乡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69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7635户,总人口24174人。 历史沿革 大顺乡是在2008年5月16日全区行政区划调整中,由明家乡更名而来,是涪陵区三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依托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被列入全区重点打造的革命老区和文化旅游乡镇之一。 幅员交通 区位及便利的交通:与涪陵城相距59公里,与重庆城相隔86公里。全乡公路308公里,硬化路44公里;乡内正逐步形成五个环形公路,交通便利。未来三年,重庆荼园新区至涪陵高等级公路和渝康高速路建成后,至涪陵40分钟车程,至重庆50分钟车程。 文化旅游 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建于1927年的李蔚如烈士陵园,有原涪陵县农民协会成立旧址——李家祠堂,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周煌墓,也有占地20多平方公里的48道寨门的天保大寨,有曾为川东第一丛林院的天宝寺遗址,还有涪陵区重点水利工程——天宝寺水库,再有旅居新家坡华人凌键开办的重庆首家私人会所——洋房子等。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全乡海拔在207米至836米之间,林地面积7000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50%左右;辖区内有15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山坪塘414口,水面6000余亩。有最适合城里人居住的人居环境。 社会现状 大顺是农业大乡,主要产业有:优质水稻、榨菜、苎麻、生猪、鱼类和以增福土鸡为主的小家禽等。至2008年12月,全乡经济总量实现13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28元,乡财政收入104万元,其中本级税收实现35万元,全乡居民各项存款余款8600万元,比去年净增2000万元。 乡镇企业有茶厂2家,小酒厂2家,小水电1家,砖厂1家,米业加工厂1家,加油站1家。至2008年12月,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667万元。 全乡现有乡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1所,村校2所,中心幼儿园1所,专任教师139人,在校学生2965人(其中入园幼儿104人)。现有乡级医疗机构3所,其中乡卫生院1所,门诊部2所。 |
增福乡 |
|
同乐乡 |
同乐乡古称铜锣,位于涪陵西南边缘,距城56公里,东与武隆县、南与南川市相邻。境内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最低海拔643米,最高1380米,幅员面积65.73平方公里,辖7个村85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546公顷,森林面积2333公顷,覆盖率35%,总人口167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5人,场镇常住户423户1400人。 这里资源丰富,有发展优势。 1、有鱼米之香的美称,农村结构调整力度大,经济活跃,实力较强。全乡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济发展项目主要是蚕桑、苎麻、畜禽。2002年实现粮食总产10543吨,其中优质稻产量达5000吨,工农业生产总值39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47万元,营业收入1043万元。乡财政收入94万元。已发展蚕桑2280亩,苎麻1797亩,饲养主要以养猪和养羊为主,全乡有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0户,10头以上养猪大户400余户。年出栏2万头,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 2、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信息畅通。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同聚路9公里已实现了拓宽硬化,场镇幅园面积0.8平方公里,有场镇住户423户,已硬化街道2000米,全乡已安装程控电话920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实现光纤电视地面接收,能收看35套节目,安装户达300户,建成电讯移动接收网站3个,手机用户1000余户,开通ADSL宽带网15户,涪陵同乐乡已在全国注册联网,随时可查看同乐基本情况和所需要的信息。 3、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水资源和草场资源丰富,全乡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4口,三坪塘190口,总水面达1098亩,有草场面积5000亩,气候湿润,温差小,适宜旅游和种养殖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