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星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八保。1951年4月,改保为村,第八保改为玉皇村(以村内玉皇观庙得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将玉皇村改名为红星大队。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红星大队复称红星村。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将红星村改为玉星村。2001年8月13日,撤销齐李村,并入玉星村。
玉星村位于隆盛镇以北,距镇上12公里,距渝沙高速公路16公里,距綦万高速公路口17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玉星村东临振兴村,南接葫芦村,西连三角镇后坝村,北与巴南区接龙镇桥边村。全村辖垭口、柴林口、大河坝、石坝、沙坝子、刘家坝、火地弯、黄家坝、黄桷树、田弯、回龙弯11个村民组,共有802户,常住人口3085人。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83人。有村集镇1个,个体户32户,每逢一、四、七赶集,老乡场热闹非凡。有幼儿班1个,一至五年级村小学1所。土地面积6814亩,其中耕地面积3214亩,田面积1882亩,土地面积1332亩,林地面积4589亩,水域面积120亩,其他用地18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00110115 | 401420 | 023 | 查看 玉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隆盛社区 |
隆盛社区在解放前叫隆盛场,属綦江县隆盛乡第一保。1949年11月25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到达隆盛场,宣告隆盛解放,解放后隆盛场改为兴隆村(街村)。1952年4月,土地改革全面结束后,村的主要任务转为领导农民发展生产,并领导手工业、商业恢复生产经营,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如今的隆盛镇社区位于綦江东面,占地面积0.17平方公里,辖区现有居民7034人,常住人口9700人,所辖6个居民小组,辖区共有25个单位,社区现有党总支一个,下设支部两个,共有党员71人,其中女性党员24人。 |
顺山村 |
顺山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十四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十四保改为顺山(以顺山沟得名)。1952年9月,分出新林村。2001年8月13日,撤销新林村,并入顺山村。 全村辖安子沟、松山沟、王家榜、竹林塆、虚足楼、苦竹坝、车盘沟7个村民组,总人口1308人,436户,幅员面积额7.8公里,耕地面积2570亩,其中田1098亩,土1474亩,林地40000亩。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正式党员46名。 |
中桥村 |
1952年9月,从长春村和石梁村各划出一部分,建立中和村(因从两个村划来,所以称中和村)。1980年12月实行政社分开,中和大队复称中和村。1983年6月,中和村更名为中桥村。 中桥村辖大鱼建、大田坝、旧弯、旧屋基4个村民组,总户数413户,其中农业户368户;总人口1312人,其中农业人口1254人;村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38人;幅员面积2.99平方公里,林地1076亩,耕地面积1326亩,其中田882亩,土444亩。中桥村是我镇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主要交通干道有新王路等。中桥村境内有12.26公里,其中硬化9公里。 |
石梁村 |
石梁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三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废除旧的保甲制度,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三保改为石梁村(石梁岗伸下一石头梁子得名)。2001年8月13日,撤销圆石坝村,并入石梁村。 石梁村作为隆盛的老品牌村,是隆盛的“门面”和“形象”。全村辖赵家岗、拱桥、圆石坝、石梁、太平庄、梅子坝6个村民组,608户,2065人,耕地2422亩,其中田1162亩,土1260亩。1个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3人。主要交通干道有石河路、綦隆路等。石梁村境内有9.5公里,其中硬化9.5公里,正在硬化赵家岗0.8公里。 |
长春村 |
解放前的长春村位于隆盛场西,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二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废除旧的保甲制度,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二保改为长春村。 如今的长春村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地处隆盛镇西面,东临新屋村,南接中桥村,西连石梁村北与狮铃村接壤,村办公室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距綦万高速路永城入口10公里,距区城22公里。 2001年村规模建制调整时,由原来的瓦房村、长春村二村合并而成,党支部下两个支部8个党小组、党员86人。全村8个合作社,幅员面积6.5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53亩,林地面积5250亩,水域面积440亩,其他用地720亩,全村共759户2454人。 |
狮铃村 |
狮铃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五保。1951年4月,第五保改为狮铃村(以狮铃寺得名),2001年8月13日,撤销鸭池村,并入狮铃村。 狮岭村位于隆盛镇西北面,距镇政府7公里,属低山深丘地带,全村幅员面积6.22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境内有新河、石河公路纵横交错,5公里的村级公路贯通东西南北。全村辖芋禾沟、上弯、水鸭池、桑树沟、崔家坝、新塆、石碑牌7个村民组,共615户,总计2063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0人,农民人口1989人,耕地面积2985亩。 |
葫芦村 |
葫芦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六保。1951年4月,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六保改为葫芦村(以地形似葫芦得名)。1952年9月,隆盛乡调整行政区划,划出部分给芋禾村和晓阳村。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大队复称村。1984年4月,村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13日,撤销晓阳村,并入葫芦村。 全村辖李槐沟、阳尘坝、代家坡、毕家堡、学堂岗、李厂沟、石朝门、斑竹沟、张家嘴、厅上、古石梯11个村民组。葫芦村总人口2117人,共650余户,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63人。耕地面积5419亩,其中田2803亩、土2616亩,去年人均收入4430元。 |
玉星村 |
玉星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八保。1951年4月,改保为村,第八保改为玉皇村(以村内玉皇观庙得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将玉皇村改名为红星大队。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红星大队复称红星村。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将红星村改为玉星村。2001年8月13日,撤销齐李村,并入玉星村。 玉星村位于隆盛镇以北,距镇上12公里,距渝沙高速公路16公里,距綦万高速公路口17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玉星村东临振兴村,南接葫芦村,西连三角镇后坝村,北与巴南区接龙镇桥边村。全村辖垭口、柴林口、大河坝、石坝、沙坝子、刘家坝、火地弯、黄家坝、黄桷树、田弯、回龙弯11个村民组,共有802户,常住人口3085人。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83人。有村集镇1个,个体户32户,每逢一、四、七赶集,老乡场热闹非凡。有幼儿班1个,一至五年级村小学1所。土地面积6814亩,其中耕地面积3214亩,田面积1882亩,土地面积1332亩,林地面积4589亩,水域面积120亩,其他用地1800亩。 |
十隆村 |
|
黄山村 |
黄山村组织机构的演变过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59年4月,从插莲大队和山林大队各划出一部分,组建黄山大队(以泥质呈黄色得名),而到1966年5月,由于“文革”开始,社会-,行政工作瘫痪。在1969年2月5日,成立黄山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实行政社分开,大队“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0年12月,实行政社分开,大队“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15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黄山村也就正式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隆盛镇黄山村是2001年规模建制调整村,由原来扦连村、黄山村合并而成。全村辖唐家榜、豆田堡、石碾盆、横房、山岗场、黄泥岗6个村民组。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中共党员67人。全村共656户,总人口2550人,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7亩,其中田1865亩,土1302亩,有林地10163亩。 |
双拱村 |
双拱村,解放时属綦江县莲花乡第六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六保改为双拱村(以光绪年间建的双拱桥得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1959年4月,分出双星大队。1980年12月,实行政社分开,大队复称村。2001年8月13日村规模建制调整时,撤销双星村,并入双拱村。 现今的双拱村东临梨子、山林村,南接金桥镇,西临荣农村,北与山林村接壤。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共有中共党员62人,村民小组5个,436户,总人口1366人。全村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80亩,其中田面积1880亩,土面积2400亩。全村海拔约500米,气候温和宜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主要的河流干道9公里,小溪流4公里,四面环山,是居家、休闲的好地方。 |
山林村 |
山林村,解放时属綦江县莲花乡第三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三保改为山林村(以山林成片得名)。2001年规模建制调整时,由原来的万明村、山林村合并而成,位于隆盛镇的东面,与万盛接壤,紧临黄山村、莲花村、梨子村,距镇政府1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辖杉树弯、椅子弯、庙林弯、小岩口、慈竹岗、长五间6个村民组,2个党支部,中共党员67名。 近年来,山林村积极发展产业,发展金银花1500亩,新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一个。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牛大户一户,现存栏36头牛,养羊大户一户,现存栏88只,引进永城鸡苗孵化场一处,每月出栏鸡苗9000只,新修人行便道300米,桥一座,引进移动公司机站一处。山林村办公场所集村公共服务中心、敬老院、规范化卫生站为一体。 |
荣农村 |
隆盛镇荣农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十三保,1951年改保为村,第十三保改为云龙村,云龙村因云龙寺(今天的竹亭岗寺)而得名,后因谐音改为荣农村,含新社会务农光荣之意。2001年村镇规模建制调整,原来的荣农村、芭蕉村二村合并成为今日的荣农村。 荣农村位于隆盛镇东南方,海拔600米,东挨金桥村,南接可乐村,西邻十隆村,北靠顺山村,东北方向紧邻双拱村。荣农村形似倒烟斗型,属丘陵地带,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1人。下辖6个村民小组,435户,1400人口,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田1350亩,土1350亩,森林覆盖率为75%-80%。村内土壤主要为页岩型红朱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60%,其次为黄泥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30%,另外含有少量的冷沙泥土壤。全村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导产品,以大豆、绿豆、洋芋为附属产品,以木瓜、辣椒为特色产品进行种植。 |
莲花村 |
莲花村地处隆盛镇最东端,东临南川,西靠巴南,面向本镇,是三区经济文化集散地,海拔高度900多公尺。2001年原莲石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隆盛镇管辖,莲花村成立。莲花村全村有户籍人口1700余人(加上莲石小学、莲石中学两所学校的场镇暂住人口1600人,总人口为3300余人)。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森林2000余亩,耕地3400余亩,村级公路12公里。莲花山是休闲度假的避暑胜地,北面有丰富的历史旅游文化景点梁山寨,莲花瓣、龙王殿、峰岩庙,西有自然文化美景方斗山、三县碑。 人文特色:莲石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綦江区前茅,常年教学读书的师生1600人,为綦江培养了众多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子,其中有2007年綦江县理科状元黄志江,2012年綦江区文科状元杨林、理科状元董小洋,为国家输送了一些优秀人才。莲花村海拔900多公尺,夏天休闲避暑,冬天温情赏雪;莲花村有土作坊酿制的纯玉米高粱酒,品质纯正,好喝不上头;莲花村有丰富的土鸡土鸭及土鸡蛋土鸭蛋,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上佳补品;莲花村种植300多亩的金科糯优质糯玉米皮薄肉厚口感粘甜,通过市场收购包装成上好的休闲食品;莲花村山上的李子丰产晚熟,个大香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特佳的精品特色水果;莲花村种植大量优质无公害蔬菜,营养丰富,无农药残留,是亲朋友好友来访或宴请嘉宾的特等食材。 |
梨子村 |
梨子村位于隆盛镇东北部(属原龙凤、桂花、梨子三村合并),与巴南区石滩镇相邻,幅员面积8.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650米,梨子村气候宜人,风光旖旎,钟灵毓秀,是休闲娱乐、避暑纳凉好去处。全村有插腊坪、芹菜湾、封家碥、米房、上坝、千秋榜、石门、青龙咀8个合作社,630户,2300余人,耕地面积4270亩,其中:田2073亩,土2197亩,村级公路9.8公里(其中村跨县主干道7公里,接巴南区石滩镇方斗村),社级公路19公里,村中心地距镇机关18公里;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世华是梨子村走出去的杰出代表。 现种植有日本甜柿350余亩,村注册成立了果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好柿来”商标,进一步强化柿子的品牌效应。种植木瓜400余亩,每年同食品园区的木瓜加工企业联系,争取尽快将木瓜销售出去,让村民取得满意的收益。梨子村发展有山羊养殖大户3家,年均出栏山羊250余头;另有养鱼大户1家,年均产出鲜活鱼苗12000余尾。 |
可乐村 |
可乐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十二保。解放后,以保为单位成立农民协会。1951年4月,改保为村,第十二保改为可乐村。1952年9月,分出八角村,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将可乐村改名为可乐大队。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可乐大队复称可乐村。2001年8月13日,撤销八角村,并入可乐村。 可乐村位于隆盛镇东部,距镇约20分钟车程,东接万盛经开区,西连新屋村,北靠荣农村,南临永城镇。全村幅员面积8.8平方公里,辖新龙塆、大塆、桐子塆、梁家厂、新屋基、吊草沟、梨子林7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868亩,森林面积2820亩,户籍总人口2042人,共629户。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人。 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导产品,种植木瓜、竹柳为特色产品。于2012年成立竹柳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模式,建设竹柳的生产和销售基地,现种植竹柳600亩。现有养羊大户2户,年出栏量为80头以上,采用放养式喂养,羊肉可口鲜嫩,营养丰富,各户年产值约为4万余元。 |
振兴村 |
振兴村,解放时属綦江县隆盛乡第九保。1951年4月,改保为村,改甲为邻,第九保改为振兴村(以振兴寺得名)。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改村为生产大队。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振兴大队复称振兴村。1984年4月,振兴村管理委员会改为振兴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13日,撤销集合村,并入振兴村。 全村辖碾田坝、张海湾、大院子、中坝、学堂、大竹湾、黄家嘴7个村民组,现有总人口数3108人,农户830户;田土总面积4913亩(田2885亩、土2026亩)。整个村南北长7000米,东西最窄处50米,北部与巴南区接壤。 振兴村被纳入市级重点扶贫村,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投入,大力实施人饮工程,不断改善群众饮水条件。主要交通干道有南接路、振古路等。振兴村境内有4.5公里,其中硬化4公里。位于镇干溪槽农旅融合示范区核心区,现发展构树产业300余亩,引进发展高端红心猕猴桃1200余亩,2014年——2016年连续举办三届猕猴桃采摘节。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