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侯村位于三家镇西部,北邻昌化江,是三家镇的革命老区,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430户,人口约为176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约2720亩,其中水田面积约730亩,旱田面积270亩左右,坡地面积约1720亩。村民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冬季瓜菜,大力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交通运输、外出务工、家庭副业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5 | 572600 | -- | 查看 居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官田村 |
官田村位于三家镇中南部,东临代鸠村,北连旺老村,西靠老乡村,距镇政府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交通方便,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492户,165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80亩,其中水田810亩,旱地570亩,坡地面积2100亩,现有党员数47人,其中36-59岁17人,高中以上学历36人,妇女党员6人。 官田村近年来利用地理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红薯等农作物及养鸡、外出务工为主,村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官田村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实现民房改造10户,为五保、低保户建房4间,解决了一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0年,在组织部支持下,建起一间120平方米的文化室。2015年,在市统计局(党建包点单位)的支持下,配套了会议室,办公桌椅,使官田村两委办公环境得到改善。截止2014年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共硬化村道22条,共计15200平方米,建造一个标准化的篮(排)球场,并在部分主道上种上了风景树。官田村正在积极地打造文明生态村建设,使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居乐业。 |
红草村 |
红草村地处三家镇东部,东南依西线高速公路。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3个,628户,2878人。全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00亩,其中水田面积1200亩。坡地面积270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12名,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5名,村委会班子成员7名。全村现有党员45名,其中35岁以下的9名,36岁至59岁的26名,高中以上学历20名,妇女党员5名。 红草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共有53户农民以土地参股,每年创收100多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荒地资源,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积1.23万亩。几年来,村“两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反季节瓜菜以及甘蔗、芒果等经济作物,发展以养猪、养鸡为主的养殖业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在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截止2011年,红草村已投入132万元建起了篮球场、排球场、农贸市场、硬化村道小巷11980米,环村排水沟2200米及二层办公楼一栋,配备了办公桌椅及远程教育设施,为党员、群众学习、生活提供有利条件。2012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筹集资金40.5万元,市级财政奖补94.5万元硬化村道1500多米,排水沟1400多米;2014年在高速公路两旁红草路段种植波罗蜜350亩;2014年“一事一议”村道硬化2312米,路灯12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 |
窑上村 |
窑上村位于三家镇的西部,缘昌化江南岸一线,是三家镇14个镇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48户,1134人,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党支部5人、村委会5人,平均年龄42岁,现有党员39人,其中高中学历29名,全村总面积为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水田面积600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等及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在市委员组织部的支持下,建设一栋125平方米的两层办公楼,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及镇政府的帮助下,窑上村实现了路、水、电三通,硬化了多条村道,全长约5公里,大大的改善了窑上村的生活环境,2012至2016年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头下,开发了村边的坡地约300余亩进行菊花的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窑上村也注重生态建设,在窑上村路两旁种上2.5公里的生态保护林,确保发展不忘保护生态,目前窑上村的公共设施得到了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窑上村的美丽蓝图呈现亮丽的新农村。 |
代鸠村 |
代鸠村位于三家镇东南部,东邻红草村,南接八所镇那等村,北连玉雄村,西靠官田村,面积4.5平方公里。村共有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有4个村民小组,292户92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279亩,其中水田面积529亩,旱地面积250亩,坡地面积1500亩。全村现有党员20人,35岁以下的6人,36到59岁11人,60岁以上的3人,妇女党员2名。 代鸠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辣椒、南瓜、香蕉,少量副业主要有鸡、羊、牛、猪等畜禽类饲养。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村两委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2010年,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建设一栋125㎡的文化室,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截止2014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完成环村公路、村道小巷硬化约4000米,完成民房改造6户,解决一少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了群众用水难的问题。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群众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打造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
水东村 |
水东村位于三家镇南部,南接岛西林场马岭分场,交通方便。全村共有村民小组6个,453户、1827人;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5亩,其中水田面积930亩,坡地面积4425亩。设一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2人,高中以上学历19人,妇女党员3人。村委会坐落于村西南即村入口处。村方言为哥隆话,俗称村话。 水东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经济作物。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在村务工村民主要靠种植花生、冬季瓜菜等农作物及养殖猪、鸡、牛等副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近年来,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在党及政府支持下,水东村在民生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危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村道硬化、路灯安装,为村的环境整洁创造了条件;文化进村,主要发展通俗易学的广场舞,村话对歌等文化交流,丰富了农民生活;此外,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 |
岭村村 |
岭村位于三家镇东北部,北临昌化江,东邻乐安村,西接玉雄村,南望红草村,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共1078户,4426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82人,35岁以下14名、36岁至59岁47名、60岁以上21名、妇女党员9名。村两委干部14名,其中支委成员7名,村委成员7名。 岭村山地面积10000多亩,耕地面积2760亩,其中水田6530亩,旱地230亩,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为主,兼种反季节瓜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近年来,岭村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紧跟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组织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香蕉、甜玉米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畜牧业以养牛、猪为主,兼养鸡鸭。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2014年,上级拨款130万元帮助新建一栋两层140平方米办公楼,配备办公设施,修建围墙,绿化村委会场所办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建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00人,教师11人。卫生医疗室2个,参加新农合群众超过3000人,覆盖将近面80%。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班子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问题,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目前村两委班子关系协调,凝聚力战斗力较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突出。 在文明生态村建设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累计完成硬化道路8公里多,灌排水沟8公里,有效保护3.5公里长原始防护林,造林面积3000多亩。田园道路、灌溉渠道整治方面,2014至2015年争取上级拨款拓宽、整修3公里长的田园道路,开通7公里长的灌溉渠道及2公里长的排洪沟。现在村道规划整齐,家畜基本实行圈养,卫生环境整洁,群众创建热情高,创建精品文明生态村的基础较好。 |
三家村 |
三家村地处三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昌化江畔,全村共有村民小组21个,1300户,5300人,全村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0亩,其中水田面积1530亩、坡地面积130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14名,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7名,村委班子成员7名,全村党员69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35岁以下15名,60岁以上15名,妇女7名,大专12名,高中36名。 三家村土壤以红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地肥沃,生产条件较好,村两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仅季节瓜菜,并引进花卉项目,发动群众种植菊花,利用三家村所处镇政府的优势,结合三家村人多地少,引导农民发展小商品经济,跑运输,搞建筑,组织村民外出打工,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目前,全村外出打工地劳动力占40%,全村农用运输车25良,电视电话已100%普及。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带领群众创建文明生态村,2011争取省城区改造资金160万元硬化村道2795米,8300平方米;利用“一事一议”项目筹集18万,市财政奖补42万元硬化村道1345米,3100平方米,2014年“一事一议”工程建设村道硬化1800米,4375平方米,水沟建设800米,共筹集1000000.00元,2012年利用改水项目为群众拉上自来水,在2012年绿化宝岛大行动中种植树木850株,珍贵树种华丽400株,达到了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地效果。村两委班子团结一直,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
乐安村 |
乐安村位于三家镇东北方向,被靠昌化江,距离镇中心约15公里,是个“革命老区”村庄,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672户、2816人,土地总面积约2.3万亩,耕地面积3179亩、其中水田面积1814亩、旱地面积443亩,坡地面积902亩。现有“两委”干部14人,其中支委、村委各7人,平均年龄48岁;乐安村现有党员65名、其中35~59岁有49人,高中以上学历有43人,妇女党员6人。 乐安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开始各种经济作物,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及养殖猪、牛、鸡为主;大力的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为。村党支部立足乐安村资源优势,利用国家政策,带领群众开垦荒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南瓜5000亩,种植橡胶及绿化造林4000亩,成交显著;发展订单农业,特别是冬季瓜菜;圣女果辣椒等4825亩;招商引资,引进公司老板,种植香蕉等作物3200莫;并引进科学技术营建果蔬冷藏库,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全村人年均收入达2500元以上,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在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利用政府的奖补政策,建设了“村一事一议”村道硬化:从2010年至2014年逐步完成硬化村道26000㎡、达到村硬化的75%,尤其是新建了篮球场、美化绿化村委会;2015年实现民房改造6户,解决一少部分村民的住房问题。在村饮用水方面、铺设4公里长的自流饮用管道,解决了群众用水难的问题;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建设了一间120㎡的文化室;创卫工作中,实行户户门前三包责任责,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了一流整洁亮丽的新农村气象。为打造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
小酸梅村 |
小酸梅村位于三家镇西部,是东方市三家镇的行政村之一,东邻酸梅村,西接窑上村,南接四更镇长山村,交通方便,距离镇政府3.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79户,790人,面积为4.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56亩,其中水田面积341亩,坡地面积280亩,小酸梅村现有党员33人,其中60岁以上7人,36岁至59岁18人,35岁以下12人,高中以上学历22人,妇女党员5人。 近年来,小酸梅村利用小酸梅村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了以种植花生、香蕉、玉米、芋头、尖椒为主和养猪、鸡等多种农养殖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村民生活得到很好的改善。 同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小酸梅村2010年,基本完成旧村改造,硬化了村道1260米,便捷了村民的出行。2011年,建起了一栋120平米的文化室,使村民有了充实自己的活动场所。2012年,全村通了自来水,全村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3年,村委会门前建起了标准化的篮排球场,为村民开展活动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2014年修建村委会四周围墙130米并建造了村级卫生所,村民不用出村庄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就诊。 截止目前,小酸梅村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推进,下一阶段,小酸梅村将开展:一、加快推进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美化村容村貌,在村道两旁种植景观树,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小酸梅村特色的农业,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更翻一层。三,不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树立良好的服务群众意识,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四、抓好计生、农保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同时狠抓村治安工作,为村民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争取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 |
酸梅村 |
酸梅村地处昌化江的下游冲积地带,北邻昌化江,位于三家镇政府驻地的西部,距离2公里。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1020户,人口4650人,耕地面积7200亩,水田面积2510亩,坡地面积4000亩。 村“两委”干部14名,支委、村委各7名,全村党员71名,其中女党员12名,35岁以下25名,36岁至59岁26名,60岁以上2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9名。 酸梅村利用地区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每年种植反季节瓜菜近3000亩,还种植香蕉、菊花等。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村民勤劳致富,已有300户的群众盖起楼房。电视、电话已普及90%以上农户,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0部,汽车8辆,轿车20辆,挖机、铲机各1台,已设置路灯40盏。村庄环境卫生整洁优美,呈现出新农村新气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5万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带领群众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2010年在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市拨款修建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排球场,2012年至2015年初,通过市政府的拨款和村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共300万元硬化了村庄的主道路和巷道10公里,硬化水渠2.5公里,全村家家户户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目前村“两委”干部还在探索新的致富途径,使村名走上更富裕的道路。 |
居侯村 |
居侯村位于三家镇西部,北邻昌化江,是三家镇的革命老区,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430户,人口约为176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约2720亩,其中水田面积约730亩,旱田面积270亩左右,坡地面积约1720亩。村民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冬季瓜菜,大力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交通运输、外出务工、家庭副业等。 |
玉雄村 |
玉雄村地处昌化江畔,位于三家中部。东面与岭村相连,南与旺老相交,北邻昌化江,西邻三家村,全村共有小组25个,1852户,7762人。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20亩,其中水旱田面积3250亩,坡地面积287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14名,其中党支部成员7,村委会班子成员7名。全村现有党员96名,其中35岁以下的18名,36至59岁的42名,高中文化以上学历49名,妇女党员16名。 近年来,玉雄村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一是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外商进行土地开发,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种植香蕉、甘蔗、木瓜、小南瓜、毛豆等热带经济作物。二是组织青年到深圳、珠海、广东等务工。三是引进村民发展小商品经济,跑运输,搞建筑。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5万元,电视、摩托车、移动电话已普及90%以上的农户。 在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带领群众创建文明生态城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1年村筹集资金50多万元建设一个56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怎去上级资金60万元硬化村道1500米,争取上级资金159万元,在村东南面建立一座“老张桥”,争取上级资金硬化水头山至那横分渠2000米和那月分渠3000米。在2015年村筹集资金475万元硬化村道15.5公里,扩大主道原3米多宽至现扩大7至8米宽,为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123盏,投资148万元,村主道硬化1.3公里,投资180万元,主道路灯安装48盏,投资49万元。争取群众猪圈养保持村庄环境卫生清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和睦相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 |
老乡村 |
老乡村位于三家镇南部,东邻官田村,南邻水东村,北邻三家村,西邻酸梅村,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20户,1188人,土地总面积3750亩,耕地面积3100亩,其中水田面积800亩,坡地面积230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10名,其中党委委员5人,村委委员5人。全村党员53名,其中高中以上学历38名,35岁以下16名,60岁以上7名,妇女11名。 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毛豆、南瓜等农作物及养殖鸡、鸭、猪等畜禽为主。村党组织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劳务输出,村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5300元以上,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实现民房改造9户,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截止2015年,硬化村道26条;新建1个篮球场;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建成1间144㎡的文化室;在市文体局的支持下建成1间120㎡的文体活动室,群众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