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马村座落在四更镇东南部,西南面与四而村相邻,东面与长山村接壤,北面与土地村相连,付马村讲的是独一无二的“付马话”。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36户,2016人,耕地面积1486亩,其中水旱田580亩,坡园地870亩、瓜菜种植面积600亩。付马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8岁;有党员28名,平均年龄50岁,女党员2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3名,高中学历18名。
付马村土地肥沃,农业种植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反季节瓜菜,尖椒、西瓜、疏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已达4100元。
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106 | 572600 | -- | 查看 付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沙村村 |
沙村简介 沙村位于四更镇的西部,西面与大洛工区盐场相邻,东面与下荣村相接,北面与英显村接壤,以哥隆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有83户,510人,有耕地面积1868亩,其中水旱田310亩,坡园地1558亩,瓜菜种植面积700亩,沙村种植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土地宽广,生产条件较优越,盛产紫心地瓜、大西瓜、花生等。 沙村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6岁;有党员24名,平均年龄48岁,女党员6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7名,高中学历7名。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尖椒、西瓜、花生、紫心地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充分利用荒坡荒地多的优势,引进外地老板到种植大西瓜,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3800元。并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多方集资,共投入资金250万元,硬化村道4.5公里,建篮球场1个,铺设彩砖1200平方米,种植花梨树、沉香树等珍贵树种5.8万棵,给村造就了较好的生活环境。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年年达标。 |
英显村 |
英显村地处昌化江入海口的南岸,位于四更镇北部,西面与旦园村相邻,东面与居多村接壤,南面与沙村相邻,北面与旦场村隔江相望。 英显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有着光荣的村史,群众思想进步,上进心强,村风、学风较好。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459户,2567人;有耕地面积1950亩,其中水旱田1150亩,坡园地799亩。英显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的重点村庄,盛产各类海产品和尖椒、苦瓜等各种蔬菜。 英显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0名,其中35岁以下的10名,妇女党员4人。现有村“两委”干部12人。 近年来,英显村“两委”班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大力发展尖椒、西瓜等热带高效绿色农业和海水养殖业的思路,种植和养殖面积逐年扩大,热带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海水养殖面积近1000亩,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村集体经济8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600元,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2010年多渠道筹资60多万元,动员党员群众投工投劳5000多人次,铺设自来水管道4.8公里,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题,目前全村百姓都喝上纯净、安全的自来水。近几年,英显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30万元建设硬化村大道500米,利用“一事一议”硬化5公里长的村道,种植风景树200多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7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168万元,建造了面积25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500平方米的和谐堂,配备设置了党员活动中心、会议室、警务室、健身室、图书室,完善了电视机、DVD机等党员教育设备,修建了一个文化戏台和排球场,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娱生活。 英显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英显村多次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合格村”、“平安村”等。 |
旦场园村 |
旦场园村是100多年前旦场村人到靠海的园地耕作居住而形成的一个自然村,村委会管辖两个自然村,即旦场园村和旦场田村,位于四更镇的西北部,东面与英显村相邻,南面与大洛工区盐场接壤,北面与旦场村隔江相望,村民以村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251户,1687人,党员40名。海水养殖面积850亩,耕地面积1240亩,其中水旱田360亩,坡园地880亩。主要盛产各类海产品和瓜菜,是四更镇海水养殖业和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大力发展花生、白萝卜和海水养殖的思路,种植和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如今村集体经济已有固定的基地(靠承包虾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已达4800元以上,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村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正逐步向多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产业化道路迈进,现在已逐步形成以海水养殖和瓜菜种植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格局,海产品年产量近达100吨,产值在150万元以上,油料(花生)种植面积300亩,产量在60吨以上,产值在40万元以上。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多方集资,共投入资金280万元,硬化村道4公里,建篮球场1个,文艺舞台1个,铺设彩砖220米,安装路灯27盏,种植风景树400棵,给村造就了较好的生活环境。 |
上荣村 |
上荣村位于四更镇的中北部,西面与下荣村相邻,东面与来南村接壤,北面与日新村相连接。村民以哥隆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98户,626人,耕地面积1970亩,瓜菜种植面积500亩。上荣村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 上荣村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8岁;有党员24名,平均年龄59岁,女党员3名,大专学历以上2名,高中学历11名。 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村委会有200平方米的两层楼办公室,有“两机”一室。“两委”团结协调,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上荣村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已打响了四更的品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3200元,但还略低于全镇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8%。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水利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下荣村 |
下荣村位于四更镇的中部,西面与沙村相邻,东面与上荣村接壤。村民以哥隆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84户,608人,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旱田503亩,坡园地797亩、瓜菜种植面积200亩。下荣村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 下荣村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51岁;有党员29名,平均年龄51岁,女党员6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4名,高中学历14名。 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村委会有150平方米的两层楼办公室,有“两机”一室。“两委”团结协调,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下荣村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已打响了四更的品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2800元,但还略低于全镇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8%。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荣村生活环境条件较好,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下荣村属于全镇的中等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经济发展不如其他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
付马村 |
付马村座落在四更镇东南部,西南面与四而村相邻,东面与长山村接壤,北面与土地村相连,付马村讲的是独一无二的“付马话”。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36户,2016人,耕地面积1486亩,其中水旱田580亩,坡园地870亩、瓜菜种植面积600亩。付马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48岁;有党员28名,平均年龄50岁,女党员2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3名,高中学历18名。 付马村土地肥沃,农业种植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反季节瓜菜,尖椒、西瓜、疏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已达4100元。 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
四必村 |
四必村(又称猪茫坡村)是一百年前四更大村的村民,在面前海的猪茫坡耕作居住而形成的一个自然村。村庄位于四更镇的西南部,西面是北部湾的面前海,东面与四而村接壤,南面与八所港遥遥相望,北面与四南村相连。地处向海伸援的三角沙带,人称四必沙角,每年全国二类保护动物的黑脸皮鹭都会到此过冬。村民以海南话为主要语言,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有560户,2894人。村耕地面积850亩,其中水旱田200亩,坡园地650亩,瓜菜种植面积520亩,海水养殖面积800亩,其中高位养殖池200亩,渔船60条。村土地是贫瘦的沙地,生产条件较差,海滩养殖资源丰富,捕鱼业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的重点村庄之一,盛产各类海产品。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多方集资,共投入80多万元,硬化了村主道3条和小道8条共280米,还安装了路灯90盏,硬化连接四更公路的道路1公里,种植风景树500棵,使村民有了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必村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较发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几年来,四必村种植业转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农户逐年增多,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达5100元,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年年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 |
四中村 |
四中村是1980年从四南村分割出来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四更镇的中部,东北与四北村相接,东南与四更村相邻,西临面前海与四南村相连接并和大洛盐场工区接壤,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703户,2656人,辖区面积420公顷,耕地面积3926亩,其中水旱田550亩,坡园地796亩、瓜菜种植面积2500亩,海水养殖面积80亩,四中村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 四中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2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7人,平均年龄53岁;有党员64名,平均年龄48岁,女党员6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7名,高中学历7名。 四中村种植业较发达,经济稳步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是油料(花生)、蒜头、地瓜、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四中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蒜头、地瓜,已打响了四更的品牌,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如今年收入已达5万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已达3500元,与全镇的平均水平持平。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9%。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都同步发展。 |
大新村 |
大新村位于四更镇北部,南面与来南村相邻,东面与赤坎村接壤,西面与日新村相连,北面与昌江县浪烟村隔江相望,村民以哥隆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617户,2613人。现有村“两委”干部12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7人,党员人数43人,男性党员37名,女性党员6名。有耕地面积15871亩,其中水旱田650亩,坡园地937亩。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筹资约300万元,修建一栋200㎡的两层办公楼,办公设备配备完善,村道硬化3公里,建篮球场1个,安装户外健身器材1套等。 大新村种植业较发达,村“两委”班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大力发展尖椒、香瓜、玉米、花生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村集体经济逐年增加,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3000元。多数农户拥有电视机、摩托车,部分农户还安装了程控电话,带上了手机,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8%,社会治安较稳定。 |
赤坎村 |
赤坎村由赤坎村和小赤坎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437户,1883人。全村耕地面积1025亩,其中水旱田450亩,坡园地575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 赤坎村党支部设5个党小组,党员40名,其中妇女党员4名,35岁以下党员9人、占22.5%,36-59岁有21人、占52.5%,60岁以上有10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5名、占12.5%、高中(中专)学历上20人、占50%;流动党员6名,主要流动在三亚、海口地区。赤坎村现有“两委”干部9名,其中党支部班子5人,村委会班子4人,妇女干部1人。近年来,赤坎村党支部班子战斗力弱、工作推拉扯皮,党员队伍老化,党组织建设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2014年,被定为全市软弱涣散党组织。 针对赤坎村存在问题,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进行整顿:一是与两委干部谈心谈话,由镇党委书记对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诫勉谈话1次,与两委干部集体座谈2次,包点镇干部也分别与“两委”班子进行了谈心谈话一遍,确实转变干部思想观念。二是加强干部管理。完善执行镇村干部联合坐班制度,制定镇《干部驻村坐班时间安排表》,每天安排2名干部进行坐班,建立了村民情簿、民情卡,每年走访农户达到98%,深入听取群众真实需求。三是规范村民议事规则,对村里的重大事项、经费开支、发展党员等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制。严格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台账和后备干部信息库,共培养了2名发展对象和6名优秀后备干部。四是配套完善村组织场所建设,投入4万元完成组织活动场所征地工作;投入89万元建设文明生态村,新建篮排球场1个,配套建设了文化长廊和公开墙;争取市委组织部支持,投入3万元配套办公设备。五是大力夯实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水务局投入40万元铺设小赤坎村自来水管道,解决小赤坎村56户360多人“饮水难”的问题;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配备了4名保洁员,指派1名村委监督检查,建造垃圾池1个,配套垃圾运输车1辆;投入5万元安装路灯66盏;投入3000元疏通水利渠道堵塞,有效缓解了群众旱季用水难的问题,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经过一年的集中整顿,赤坎村各项党务村务逐步走向规范化,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有了明显好转,村容村貌有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由软弱涣散党组织到先进党组织的转变。 |
四更村 |
四更村简介 四更村座落在四更镇中部,西面与四南村相邻,北面与四北村接壤,南面与四而村相连。由于历史上四次更换村址,故称“四更村”。 四更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806户共3070人,其中妇女总人数为1472人,儿童总人数为576人,单亲母亲(指孩子未成家立业的)有6人,留守儿童62人。 全村共有7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有8人,村“两委”干部现有12人,其中女干部有2人。村“两委”成员之间团结协调,党支部能够很好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东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于前年集资修建一栋两层高的楼房作为办公用房,目前一楼已投入使用,各项制度都已配备齐全,原办公旧楼用于村琼剧团排练和存放杂物,目前已腾出用于创办儿童之家。 四更村原国土“二调”面积有1126亩,经这次土地确权重新进行测量,面积更新为2000亩。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尖椒、西瓜等经济作物,但由于耕地资源较少,村里近200名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大部分靠开出租车为生,主要分布在三亚、八所等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年集体经济收入达7000元,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人均收人达4200元,与全镇平均水平相当。 |
长山村 |
长山村简介 因村东头有一条长长的土山(丘)而得名“长山村”,村座落在四更镇东部,西面与土地村相邻,东面与三家乡水流东村接壤,南与付马相邻,北面与赤坎村相连,村民以村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680户,2787人,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水旱田2000亩,坡园地900亩、瓜菜种植面积800亩。长山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1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7人,平均年龄45岁;现有党员45名,平均年龄42岁,女党员6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8名,高中学历28名。 长山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和油料(花生)的重点村庄之一。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是油料(花生)、水稻、反季节瓜菜。近年来,长山村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4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村基层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还有部分问题亟需解决: 1、村级建设方面:需绿化美化村委会并建造一个篮球场。 2、道路硬化方面:需要硬化村道600多米,并安装路灯40盏。 |
日新村 |
日新村简介 日新村又称笃村,300年前村址在昌化江北边,由于昌化江一次特大洪水冲垮了赤坎村后的拦水坡,昌化江改道,才搬至现在的村址,位于东方市四更镇的北部,座落在昌化江入海口的南岸,南面与下荣村相邻,东面与大新村接壤,西面与居多村相连,北与昌江县杨柳村隔江相望,全村以村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有324户,1380人,现有村“两委”干部9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4人,党员人数43人,男性党员38名,女性党员5名。有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旱田390亩,坡园地410亩,瓜菜种植面积300亩,日新村种植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和油料(花生)的主要村庄之一。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经多方集资,共投入资金420万元,硬化村道6公里,建篮球场1个,文艺舞台1个,安装路灯60盏,给村造就了较好的生活环境。 日新村村“两委”团结协调,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几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卫生医疗和水利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多次受到表彰。 |
旦场村 |
旦场村简介 旦场村座落在昌化江下游的孤岛中,四周环水,位于四更镇的西部,北面与昌江县昌化镇咸田村隔江相望,南面与英显村隔江相望,西邻北部湾海,村民以村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230户,1230人,耕地面积1082亩,其中水旱田450亩,坡园地,632亩,瓜菜种植面积300亩,虾场500亩,种养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四更镇海水养殖和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盛产各类海产品和尖椒、蔬菜以及花生等。 旦场村党员人数28人,平均年龄53岁,女党员3名,文化程度偏低。 目前党支部借用二层防洪楼来的办公,有“两机”一室。“两委”团结协调,党群干群关系紧密,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旦场村种养业较发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和海水养殖业。近年来,旦场村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芒果、疏菜,以及海产品已打响了四更的品牌,村集体经济较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2500元,与全镇的平均水平持平。截止目前,旦场村不少农户拥有电视机、摩托车,部分农户还安装了程控电话。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来南村 |
来南村简介 来南村位于四更镇的中部,西面与上荣村相邻,东面与土地村接壤,北面与大新村相邻。村民以哥隆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275户,1386人,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党员人数37人,男性党员34名,女性党员3名。有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旱田1120亩,坡园地1380亩。来南村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 来南村种植业较发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在村“两委”干部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芒果、疏菜,打工经济也是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有近300人在外打工,年收入近百万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3250元。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经多方集资,共投入资金34万元,硬化村道1.8公里,铺设彩砖400平米,种植风景树200棵,给村造就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村“两委”团结协调,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等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
土地村 |
土地村简介 “土地”村,寓意是这块土地是宝地,祈求年年农业大丰收。土地村座落在四更镇的东北部,南面与付马村相邻,东面与长山村接壤,西面与四更村连接,北面与来南村相邻。村委会辖下有土地村和小土地村两个自然村,小土地村又称官道村,该自然村主要语言以村话为主。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91户,1380人。耕地面积920亩,其中水旱田520亩,坡园地400亩、瓜菜种植面积310亩。现有党员人数30人,其中36-59岁有17人,60岁以上有8人,妇女党员2人,高中以上学历16人。 土地村种植业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生产条件较好,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和油料(花生)的主要村庄之一。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有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土地村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尖椒、西瓜、芒果、疏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达3500元。 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建设文明生态村,改善村基层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近几年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新建村办公楼、群众休闲活动中心、水利维修、危房改造、硬化道路1000米等工程,不断完善村民居住和办公环境条件,群众的生活生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
四而村 |
四而村简介 四而村(又称马岭田村)是建国前四更大村的村民到马岭田耕作居住而形成的一个自然村庄,位于四更镇的南部,南面与八所镇田庄村相邻,西面与四必村接壤,北面与四更村相连,东面与付马村相接,地处北部湾面前海旁,村民以海南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有137户,872人。有耕地面积1045亩,其中水旱田195亩,坡园地850亩,瓜菜种植面积650亩,海水养殖面积180亩,其中高位养殖池60亩,渔船18条,四而村土地粉沙为主,适合种植瓜菜,海水养殖业资源丰富,是四更镇海水养殖业和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海产品有对虾、白虾、螃蟹和各种鱼类,瓜菜有苦瓜、花生、蒜头、大西瓜、香瓜等。 四而村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平均年龄47岁;党员人数30名,平均年龄48岁,35岁以下的有8人,60岁以上的有6人,女党员6名,大专学历1名,高中学历14名。 四而村海水养殖业和瓜菜种植业较发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海水养殖业和瓜菜种植业。近年来,四而村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瓜菜种植和海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达3000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 |
居多村 |
居多村简介 居多村座落在四更镇的北部,地处昌化江入海口的南岸,北与昌江县昌化镇隔江相望,西和英显村相邻,东与日新村相接壤,南与下荣村相连。 居多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是四更镇文明生态建设村之一,是建国前党员较多的村庄之一,现还有3位建国前的老党员健在。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42多户,人口1285人;耕地总面积676亩,其中水田310亩,园地366亩,是人多地少的村庄,是戈枕水利灌溉区之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党支部现有党员47名,妇女党员6名。现有村“两委”干部9人。2009年修建了一栋160平方米的两层楼办公室,修建了一个篮排球场和戏台,配备了老人活动器材。 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是油料(花生)、粮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芒果、疏菜,共计600多亩。同时打工经济发展较好,现在全村的三分之一人口在外打工,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全村年人均收入5200元,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万元。 居多村属于全镇先进村,“两委”成员团结协调,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之间也较团结,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众对党支部评价较高。近年来曾获得市委和省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奖;市委颁发的人口管理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五个好”村组织;省司法厅颁发的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省民政厅颁发的村民自治示范村。 |
四北村 |
四北村简介 四北村是五十年代从四更大村分割出来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四更镇中部,东与四更镇政府相邻,南与四更村接壤,西与四中村相连,北与下荣村相连接。村民以海南话为主要语言,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688户,2602人,耕地面积1350亩,其中水旱田600亩,坡园地750亩、瓜菜种植面积350亩。四北村农业生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优越,是四更镇瓜菜种植业的重点村庄之一,盛产苦瓜、豆角、冬瓜、油料(花生)等反季节瓜菜。 四北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平均年龄51岁;有党员64名,平均年龄52岁,女党员9名,其中大专学历以上8名,中专、高中学历29名,文化程度偏低。 四北村种植业较发达,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油料(花生)、反季节瓜菜。近年来,四北村在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尖椒、西瓜、芒果、疏菜,已打响了四更的品牌,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现已达5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已达3200元,略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青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年年达标,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