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温村位于大广坝库区边上,三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距乡政府东北方向2公里处,村所在地距离东方市67公里,是民风纯朴的黎族村庄之一。全乡共有5个村民小组,196户,人口831人。现有坡地面积4500多亩,耕地面积920亩,其中旱地305亩,水田615亩。布温村残疾人数15人,五保户8人,低保户45人。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支委3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26人,36-59岁16人,女性党员7人。
布温村经济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较低,全村农户以橡胶、槟郎、芒果等长期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粮食瓜菜自给自足。现种植橡胶3480亩、槟榔113亩、芒果380亩。另外有部分村民以在大广坝库区捕鱼为生,或到本乡土地承包商种植园参与经济作物管理来增加收入。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是我乡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村,也是我乡较早进行茅草房改造的村之一。2016年人均纯收入1921元。
目前,布温村路、电已通,群众已饮上山泉水,但全村改造建设时的房屋已大部分成为危房,现正逐步进行危房的改造工作。2014年1月,在市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硬化、铺设水利沟3000多米,解决了冬春水田缺水的问题。新建卫生室一栋,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新建公厕一栋,有效改善了村环境。布温村按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精神,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又结合我乡打造的“庭院经济”种植大量的花梨木和沉香树,现布温村是我乡花梨和沉香种植最多的村庄之一。
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村委会门前建有一个综合广场,并在村委会旁边安装宣传公示栏。在村委会大楼里,专门设置了一间“农家书屋”,里面整齐的排放各类图书500多册,书屋由村支部书记负责,每天晚上定时开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委会在综合广场安装大灯,村民从自家拿出音响设备,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晚上,村民都会自发的集聚在广场唱歌、或者是跳舞。全村民风纯朴,无治安案件,村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69007201 | 572600 | -- | 查看 布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白查村 |
江边乡白查村委会座落在政府驻地西部,距离乡政府4公里,距离八所约60公里,是一个民风纯朴的黎族村庄。白查委会下辖白查、田头、南龙3个自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63户,747人,耕地面积514亩,其中水田93亩,旱田186亩,坡地233亩,村民以种植反季节瓜菜、水稻和香蕉为主,现种植芒果树458亩、橡胶853亩、槟榔39亩,人均收入1080元。白查现有党员19人,其中36—59岁11人,初中以上学历16人,妇女党员2人。 白查自然村是一个黎族村庄,人口384,共83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206亩,其中水田38亩,旱田131亩,坡地37亩。白查是江边乡黎族(美孚支系)“船形屋”构造最受关注的村庄。2008年全村群众已移居由政府实施的住房改造的新村,村庄旧址尚存76户茅草屋(船形屋),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查老村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未改造茅草房之前,群众居住以低矮潮湿昏暗的茅草房为主,房屋修建杂乱,村道坎坷,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没有公共厕所,没有路灯,没有排水渠道,每逢雨天或是台风恶劣天气,村民便会担心上不能遮雨,下不能挡风,在秋冬季天气干燥易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经济发展方面较为薄弱,主要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水稻、木薯、芒果等低效经济作物,加上水利设施较为落后,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粮食单产低。全村种植水稻仅有35亩,木薯70亩,芒果125亩,外出务工人员较少,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2元,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较差,人文素质较低,实属典型的少数民族“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的山区贫困村庄。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白查村,使白查村的外观形象和村民素质上一个新水平,彻底消灭“脏、乱、差”,从2008年始白查自然村进行茅草房异地搬迁改造86户。目前,全村86户已2008年搬迁入住新居,户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硬化村道4条,修建排水沟长600米,种花梨木树1120株。这些新居规划美观整齐,且独立成户。任意走进一户房院,基本都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地面铺好的水泥地和粉刷一新的墙壁让人眼前一亮。正房、厨房、卫生间等等一应俱全。改造后的房屋不仅宽敞明亮,村民家里还配备了电视、冰箱等电器。白查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永远告别低矮潮湿的茅草房。2013年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白查村文化室也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文化宣传主阵地。 白查村近年来利用地区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山地资源优势,按照“长、中、短结合”的发展模式,香蕉、橡胶已成为农民的主打产业,目前全村共有橡胶560多亩,套种香蕉200亩,外出务工经济也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路子不断增多,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800元,农民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也逐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 从2000年始进行全省茅草房改造田头自然村进行改造52户,2007年南龙村茅草房改造22户,2008年白查自然村进行茅草房异地搬迁改造86户。2009年该白查自然村船型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船型屋营造技艺名录库”。使白查村的船型屋得到了重点保护,让白查村一下成为了世人关注的村庄,将来白查村将成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西部旅游的一个亮点。 |
俄查村 |
江边乡俄查村座落在乡政府西南部,距离乡政府约1.5公里,距离八所约65公里,是一个民风纯朴的黎族村庄。设有村民小组3个,人口563,共130户。全村耕地面积928.3亩,其中水田260.19亩,旱田115.51亩,坡地556.5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支委2人,村委2人。全村现有党员15人,其中36-59岁党员有9人、妇女党员4人。 俄查村黎族文化传承悠久,氛围浓厚,是全乡具有旅游开发亮点的村庄之一。2010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全村全面完成了茅草屋改造,家家户户入住崭新的砖瓦房,村庄发生巨大变化,村道规划整齐统一,全村农民思想观念也得到明显转变,发家致富的思想十分活跃,踊现出了一批批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在村“两委”干部的引领下,全村农民围绕“长短结合”的农业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橡胶、芒果等主打产业,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全村共种植橡胶3045亩、芒果389亩、槟榔180亩,2016年人年均纯收入1543元,村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全村民风纯朴,无治安案件,村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
那文村 |
江边乡那文村座落在乡政府西南部,距离乡政府3.5公里,距离八所约62公里,是一个民风纯朴、黎族世居的村庄,那文北面靠山,南面毗邻314省道,环境优美,是全省少数茅草房改造后的村委会。全村由那文、干沟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个村民小组,160户,693人口。那文耕地面积1237亩,水田228亩,旱田317亩,坡地689亩。其中,干沟村自然村座落在乡政府东南部,距离乡政府4公里,距离八所约63公里,是一个黎族世居村庄,全村共有48户人家,203口人,耕地面积279亩,水田90亩,旱田99亩,坡地90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19人,其中36-59岁12人,高中以上学历4人,妇女党员6人。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那文近几年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香蕉、橡胶为主,水稻、芒果、木薯等为铺的种植业,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人均纯收入1941元。干沟自然村主要以种植香蕉、橡胶为主,芒果、木薯等为铺。现种植橡胶1773亩,芒果175亩,槟榔310亩。 从2009年开始,那文委会的干沟和那文两个自然村先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高标准制定了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民房改造规划,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民房175户的改造工作,其中干沟村茅草房改造50户,那文茅草房改造125户。2012年发动全村农民在自家坡地、房前屋后等空旷地共种植花梨3万株,人均种植达45株。 目前干沟村民房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建房46间,户均80平方米,硬化道路和厨房、卫生间配套建设工作已全部竣工。村道硬化长475米,户间厨房828平方米,卫生间184平方米。那文今后将在完成民房改造和厨房、卫生间配套建设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绿化美化家园工作,大力发展庭下经济,主要种植芒果、龙眼、荔枝、花梨木等庭院经济作物,在绿化美化家园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
新明村 |
新明村位于在乡政府东北面,距乡政府6公里,距八所64公里,辖下有新明村和国界村两个自然村庄,其中新明自然村是库区移民村庄,国界是江边乡三个还没有完成民房改造的黎族村庄之一。全村委会共有210户人家,902口人。其中新明自然村总户数130户,人口545人;国界自然村80户,人口367人。耕地面积342亩,其中水田180亩,旱田162亩,坡地887亩。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村书记和主任由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4人。全村现有党员27名,其中36-59岁党员有18人、妇女党员有4人。 新明村地理条件适宜发展种植业,通过近几年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根主线,大力发展香蕉,橡胶,浆纸林等产业。全村共种植橡胶4479亩,槟榔50亩,芒果384亩。 新明村的优势是山坡地,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结构,开山种树,做活“山”字这篇文章。鼓励村民率先在各自承包的荒山地上、屋前屋后种上了各类珍稀树种。把坡度低于25度的坡地都种上了荔枝、龙眼等果树。在经济树种林地,大搞立体式养殖,挖塘养鱼,圈养鸡鸭,并种植地瓜、蘑菇等矩期经济作物,目前,村集体经济收达5万余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2044元,是我乡贫困村庄中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之一。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国界村“脏、乱、差”局面,让老百姓尽快告别住在低矮潮湿茅草房屋的日子,新明村在抓好经济的同时,从2009年开始,制定了“整村推进”的民房改造方案,从此拉开了建设新国界村的序幕。新明自然村是我乡库区移民村庄之一,全村共改造125户,2011年底,全村库区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农民们顺利入住宽敞明亮的小洋楼。 新明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辖界内有两处瀑布,以及多处农田与自然山水结合如画的风景景观。随着民房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富足,一个自然人文双优的新明村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 |
土眉村 |
土眉村位于我乡东南方,距乡政府3公里。是一个黎、苗共居的村委会,由土眉黎和土眉苗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个村民小组,人口445,共113户。其中土眉黎村86户,总人口310人;土眉苗村27户,总人口135人。全村耕地面积354亩,其中水田41亩,旱田23亩,坡地228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14人,其中36-59岁9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妇女党员2人。 土眉村居住在俄查水库边上,水田常常被水淹,导致颗粒无收,致使土眉村的贫苦人口居多,人民生活困难。随着橡胶种植进入经济收益阶段,土眉村经济收入也逐步增加,贫苦的情况也逐步好转,经过近几年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长、中、短相结合”的经济作物发展模式,香蕉、橡胶已成为土眉村的主打产业,土眉村委会是我乡种植橡胶最多的村委会之一,经济收入主要以橡胶、香蕉为主。现有槟榔300亩,芒果112亩,橡胶1125亩。外出务工经济也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路子不断增多,农民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2016年人均纯收入1823元。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土眉村,使土眉村的村民收入和村民素质上一个新台阶,土眉全村积极响应江边乡委乡政府的领导号召,主动创造发展机会,我们相信,一个更富裕、文明的土眉村的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 |
冲俄村 |
冲俄村座落在江边乡西南部,南距乡政府1.5公里,北距东方市区64公里,是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冲俄村是一个民风纯朴黎苗同胞聚居的库区移民村庄。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45户,173人口;耕地面积221亩,水田69亩,旱田152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9人,其中36-59岁7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妇女党员1人。 近几年经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香蕉、龙眼、橡胶已成为农民的主打产业。现种植芒果100亩、橡胶483怒、槟榔30亩。随着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和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冲俄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元,是我乡村庄中经济发展中等的村庄。 冲俄村是东方市与昌江县、乐东县接壤的深山老林里,是东方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冲俄村是东方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因群山阻隔,加上1995年大广坝水库建成后,冲俄村几乎与世隔绝,交通极其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长期沿袭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生产和生活极端困难。2003年8月,时任市委书记黄成模同志带领市四套班子成员徒步深入冲俄老村进行调研后,决定把冲俄村迁出大山。市委市政府投入207万元,建成民房32间,并配套厨房、厕所、猪圈、沼气池,同时种上印度紫檀,小叶榕等风景树,还赠送每户电视机和VCD,在一个荒坡上建起一个崭新的文明生态村,圆了冲俄村黎苗同胞走出大山的梦。 冲俄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扎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近几年来曾荣获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东方市“五个好”村党组织和东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
江边营村 |
江边营村委会是黎族聚集的村,辖下三个自然村,江边营村委会所在地距离东方市67公里,距乡政府2公里,南接天新公路,北靠山。江边营村委会由江边营、马眉和永洞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个村民小组,206户,人口898人。其中江边营总户数123户,总人数532人;永洞村总户数52户,总人数234人;马眉村总户数31户,总人数132人。全村耕地面积877亩,其中旱田196亩,坡地661亩,水田20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2人。全村现有党员20人,其中36-59岁党员有10人、妇女党员有5人。 江边营村是一个从大广坝库区搬迁出来的移民村庄,耕地面积缺乏,经济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较低。江边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扩大橡胶、香蕉等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模式,积极进行实验性的牲畜养殖(尤其是养殖五脚猪)等方式逐渐改变了过去的贫困的相貌,农户也从中受益,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现种植芒果488亩,橡胶1268亩,槟榔38亩。2016年人均纯收入1776元,是江边乡八个移民村庄中较贫困的村庄之一。 现江边营村委会的三个自然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标准建设库区移民危房工程,共改造122户,2014年5月改造全部竣工,现江边营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呈现环境优美,风情迷人的洋房别墅型现代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目前,江边营村已通路和通电,引用山上泉水。2014年组织部为村委会修建2层办公楼,改造办公区环境,改善办公条件。 |
布温村 |
布温村位于大广坝库区边上,三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距乡政府东北方向2公里处,村所在地距离东方市67公里,是民风纯朴的黎族村庄之一。全乡共有5个村民小组,196户,人口831人。现有坡地面积4500多亩,耕地面积920亩,其中旱地305亩,水田615亩。布温村残疾人数15人,五保户8人,低保户45人。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支委3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26人,36-59岁16人,女性党员7人。 布温村经济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较低,全村农户以橡胶、槟郎、芒果等长期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粮食瓜菜自给自足。现种植橡胶3480亩、槟榔113亩、芒果380亩。另外有部分村民以在大广坝库区捕鱼为生,或到本乡土地承包商种植园参与经济作物管理来增加收入。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是我乡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村,也是我乡较早进行茅草房改造的村之一。2016年人均纯收入1921元。 目前,布温村路、电已通,群众已饮上山泉水,但全村改造建设时的房屋已大部分成为危房,现正逐步进行危房的改造工作。2014年1月,在市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硬化、铺设水利沟3000多米,解决了冬春水田缺水的问题。新建卫生室一栋,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新建公厕一栋,有效改善了村环境。布温村按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精神,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又结合我乡打造的“庭院经济”种植大量的花梨木和沉香树,现布温村是我乡花梨和沉香种植最多的村庄之一。 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村委会门前建有一个综合广场,并在村委会旁边安装宣传公示栏。在村委会大楼里,专门设置了一间“农家书屋”,里面整齐的排放各类图书500多册,书屋由村支部书记负责,每天晚上定时开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委会在综合广场安装大灯,村民从自家拿出音响设备,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晚上,村民都会自发的集聚在广场唱歌、或者是跳舞。全村民风纯朴,无治安案件,村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
江边村 |
江边村 江边乡江边村座落在乡政府西南部,距离乡政府2公里,距离八所约64公里,是一个民风纯朴的黎、苗族村庄。村委会下辖江边、江边苗、赤好3个自然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6户,663人.江边村耕地面积414亩,其中旱田336亩,坡地78亩。江边村现有党员13人,其中36-59岁7人,初中以上学历7人,妇女党员3人。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江边村近几年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香蕉、橡胶为主,江边村委会也是我乡种植橡胶最多的村委会之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人均收入已达1739元。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江边村三个自然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库区移民民房改造,其中江边村已经搬入新居。江边村委会的江边苗村苗族文化传承悠久,现江边村庄在重要的日子里载歌载舞纪念先祖,祈求风调雨顺,是一个具有苗族文化结晶的村庄,也是具有旅游开发亮点的村庄。 |
老村村 |
江边乡老村坐落在乡政府东北面,距乡政府1.5公里,距离东方市67公里,南面毗邻314省道,北靠山,处在大广坝水库流城内,水源丰富,农业发展资源丰富,是一个民风淳朴的黎族村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1户,653口人。老村耕地面积276亩,其中旱田152亩,水田69亩;坡地204亩。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村书记和主任一人兼任,其中支委2人,村委2人。现有党员20人,其中36-59岁8人,高中以上学历3人,妇女党员3人。 经过近几年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香蕉、橡胶已成为农民的主打产业,现种植橡胶4843亩,芒果490亩,槟榔259.5亩。为了拓展收入来源,农民积极外出务,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45元,农民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老村是8个大广坝库区移民村庄之一,2012年底全村库区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全村共改造146户,农民们顺利入住宽敞明亮的小洋楼。硬化村主要干道和修建排水沟,新建一间90㎡文化室,并配备了办公设备、电教设备和文化娱乐设备。 在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下,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相处,多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教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人居环境日渐改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