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溪镇位于合川市西南隅,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7公里。镇域东南与本市的南办处、合办处接壤,北与渭沱镇隔江相望,西与铜梁县的安居镇、白羊镇、水口镇毗邻,全镇幅员面积85.36平方公里,耕地41251亩,区域地貌为浅丘,质地肥沃,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全镇辖14个村、1个居委会、91个社、6个居民小组,2004年,全镇总人口427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9人。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14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增加293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92万元,增长20.6%;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4253万元,增长16.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4万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0万元,增长7.2%;计划生育率96%,人口呈负增长趋势,计划生育工作获合川市目标管理一等奖;综合目标考核获市一等奖;安全工作、“创平安镇街”、农业结构调整等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在结构调整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抓粉葛基地建设。2004年新发展粉葛500亩,实现种植粉葛面积2500亩。二是抓蔬菜基地建设。建成了纱帽、檀木、漕坝等村的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与永生食品厂、个体营销大户签订了6000亩榨菜等订单,以名、优、特、新蔬菜和种植的反季菜、淡季菜填补了合川市场空缺,深受消费者好评,农民喜获丰收。三是加强水产基地建设。新发展网箱养殖240m2,现有的江河网箱养殖专业户14户,养殖面积840 m2,年产量151.2吨,产值100万元,户均收入7万元。四是巩固蚕桑基地建设。全年蚕桑发种5931张,增幅46%,农民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五是蛋鸡工程实现新的突破。2004年新建年出栏10万只土鸡养鸡场1个,全镇现有养鸡场4个,养鸭场1个,全年共出栏商品肉鸡15万只、蛋鸡2万只、产蛋600万个、肉鸭5万只,实现产值505万元。同时,充分利用三江千里绿化工程的优势,引进业主在退耕的林地里种植牧草,饲养黄羊,已初步获得成功。全镇已形成了莲藕、大葱、西红柿、美蛙、春芽、青波、大叶麻竹笋、葛根面、华牧猪、黄羊等十大农业绿色产品基地,建起了蔬菜、粉葛、莲藕、药材、蚕桑等“绿色走廊”和鞍子综合生态园、燃灯药材生态园、袁桥粉葛生态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3万人 | 85.36平方公里 | 500117109 | 401520 | 023 | 查看 铜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合阳城街道 |
合阳城街道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主城区,是合川区商贸、金融、教育、文化中心。幅员面积38.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9863人(其中,城市人口10 街道一角万)。嘉陵江、涪江汇流于境内,东与钓鱼城街道相邻,南与南津街街道相望,西邻渭沱镇,北接大石镇,距重庆主城区高速公路58公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城市整洁;水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嘉陵江、涪江在这里交汇,使合阳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城;是重庆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和卫生城区、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版块。建制历史悠久。合阳曾为巴国别都,历为州郡治所。公元前314年建制,设置垫江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公元556年改置州,取名合州;1913年改称合川县;1992年8月,设立合阳镇;2001年设立合阳城街道办事处。人文积淀厚重。合阳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古有“瑞映清风、涪江晚渡、濮湖夜月、金沙落雁”等自然风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作合州判官6年,开合州理学之宗;清初于成龙任合州知州,勤政为民,励精图治,“一双草鞋,一身布衣”,被誉为“清官第一”;合川籍爱国主义实业家卢作孚在合川创办民生公司,成为近代中国船王。 - 经济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办事处紧紧围绕“提速发展、跨越赶超、率先崛 农业经济起”的总要求和“1235”工作思路,以提升城市档次为核心,大力培育商贸文化中心,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队伍建设“四个重点”,群策群力,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截止2008年6月底,全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58.65%;工业总产值实现9.56亿元,同比增长17.02%,增加值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18.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亿元,同比增长68.5%;财政总收入达1.3亿元,占预算收入的41.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12万元,占预算的37.7%;城市化率达到81.87%,提高6.3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同比增加307元。街道辖区内有商贸流通企业800余户,个体工商户7600余户,各类商贸网点2000余个。2011年1—10月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31.4亿元,同比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总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23.1%;招商引资23.62亿元,到位2.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15.3%。是重庆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街”和区级文明单位。 - 街道建设 重庆天嘉、华丰、永生等六个骨干工业企业纷纷投巨资技改扩建;合州市场、三鑫、金九等大型商贸集团上等升级。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办经济的主力军,发展迅猛,惊喜连连。创新实干,高校园建设又有新突破,全力以赴做 清洁街道好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扩建的协调服务及重庆邮电大学移动通讯学院征地工作。同时,加大工作力度,为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学院等三所大专院校落户合阳,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档次上打好主动仗,城市形象和管理取得新进展。投资8万元,在51条背街小巷安装了96盏路灯,对309条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实行了市场化运作,投资5万元,整治了3条下水主管道堵塞。在提高市民素质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与文明同行,为合阳添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有130名村(居)民骨干参加的“认清合阳形势,争做文明市民”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一个守秩序、讲卫生、护环境、重信用、献爱心,人人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贡献的新局面正在合办处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有各级各类学校20多所,其中大学5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有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和规范化的图书馆,7个村、10个社区均有标准健身场地、活动室;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城市登记失业率为3.6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了失业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
钓鱼城街道 |
钓鱼城街道位于重庆市合川城区东北部,辖10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23 个居民小组,人口49767人;幅员面积61.7平方公里。钓鱼城街道紧靠主城区,东接草街镇,武合高速、合肖公路、川东公路穿境而过,是合川东北面毗邻县镇的经济走廊。钓鱼城街道是合川商贸旅游重镇。 钓鱼城街道位于重庆市合川城区东北部,于东经106°15′15″,北纬29°59′35″。幅员面积61.7平方 公里。辖10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居委会,23 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6994户,人口49767人;其中农业人口35998人。钓鱼城街道紧靠主城区,东接草街镇,武合高速、合肖公路、川东公路穿境而过,是合川东北面毗邻县镇的经济走廊。钓鱼城街道是合川商贸旅游重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足,年均气温在18°C。地形以丘陵为主,全境海拔最低186.7米,最高393米,全办耕地面积23740亩,其中:水田16618亩,旱地712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办事处连续7年获合川区(市)综合目标考核评比一等奖,计划生育工作连续8年获合川区(市)政府一等奖,并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合川区(市)文明单位、合川区先进党工委等荣誉称号。还先后荣获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重庆市“-”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合川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办事处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五个重点”、做好“两 项工作”和办好“六件实事”工作思路,团结协作,创新实干,全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增长31.37%,其中,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33.61%;财政总收入4035万元,增长35%,其中,本级财力811万元,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投资5000万元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增长28%;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3500元,同比增长18 %;城镇化率提高到59%,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95人,突出水产、蔬菜、生猪、蚕桑、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农村流通服务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稳定基础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的思路,高标准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构筑城郊农业发展园、龙多山台地片、嘉陵江片、华蓥山片“一园三片”相互衔接联动的产业格局。按照都市型、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做大生猪、水产、葛(药)、蚕桑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蔬菜、花木、茶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尽快建成重庆特色农产品基地。 - 旅游资源 辖区内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钓鱼城;八角亭、鱼城烟雨、甘泉滴乳、金沙落 雁、三佛滩、簸箕岩、洪恩寺等众多旅游景点点缀其中;石泉庵、龙湖清泉、印象皇田等30余家集休闲、娱乐、商贸、旅游度假于一体、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度假村沿产业大道两翼分布;以钓鱼城为龙头,协助搞好钓鱼城景区保护性开发,重点发展以钓鱼城—涞滩古镇“精品一日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着力抓好世代思居乡村旅游驿站建设,发展好农家乐、度假村、乡村旅游假日酒店等第三产业,努力推进打造“一环”,激活“一线”,培育“一心”,整合“一片”的发展。办事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决心以实施 “钓鱼城—涞滩”精品游及东渡片区开发建设、北城商贸文化区建设、滨江堤防二期及内侧开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项目为契机,扎实搞好重庆楼宇工业孵化园建设,积极协助搞好思居工业拓展园规划发展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构建和谐钓办。世代思居乡村旅游驿站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
南津街街道 |
南津街街道办事处是合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滨临嘉陵江、涪江,背倚九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对望钓鱼城古战场,内镶重庆江城工业园区,幅员面积95.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1平方公里;共14.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6万、农业人口5.6万、农村劳动力3.4万,辖16个村、11个社区。全办党组织(含总支和党委)97个,党员3978名。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元。 办事处是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重庆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乡镇、重庆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 - 区位优势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南距重庆93公里,北距南充118公里,是合川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和渝西重要物资集散地。嘉陵江、涪江汇流境内,212国道、渝【重庆】合【合川】高速公路、渝【重庆】武【武胜】高速公路、遂【遂宁】渝【重庆】快速公路、铁路贯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合川出口、遂渝快速铁路合川站紧临城区,千斤滩码头、铜合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辖区水运通航里程49公里,公路里程178公里,农村水泥便民路78公里,基本形成村村通水泥公路、社社通公路、院院通水泥便民路的农村道路网络。 |
盐井街道 |
位于合川市南部,距合川主城区15公里,与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草街镇和铜梁旧县镇、壁山县八塘镇、北碚澄江镇接壤,幅员面积58.66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4个居委会,总人口31283人。镇属小学5所,在校学生1509人。市直属中学1所,初中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018人;高中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424人。 水泥、钢铁两大主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4.1万吨、4万吨。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4户,新建成振兴采石场、诺其思化工等工业企业16户。2004年新引进振兴石业、钟鑫石业等项目 6个,协议资金9700万元,到位资金6873.7万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新推广PIC父母代种猪100头,出栏PIC商品猪15552头;新种植粉葛1160亩、杜仲中药材360亩。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共减免农业税26.1万元,及时兑现了170多万元的退耕还林直补资金,6278户农民领取了17.2万元的粮食直补资金,28户农户全年享受1824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资金,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获全市一等奖。 农民新村建设步伐加快,场镇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荣获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创建平安镇街、建设平安合川”先进单位称号,顺利实现了“平安镇”目标。 2004年,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获市综合目标一等奖。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65万元,同比增长13%;工业增加值11812万元,同比增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384万元,同口径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2元,同比增长32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850万元,同比增长35.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650万元,增长1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计划生育率为96.4%。. |
草街街道 |
草街镇地处合川东南部的嘉陵江畔,距重庆主城区37公里、合川主城区10公里。幅员面积96.28公里,总人口40758人,农业人口35823人,辖12个村2个居委会。有7所小学1所中学,2所大学,中小学生3426人,大学生8000多人;有2个信用社,2个医疗机构;有8个集贸市场,76个企业。渝合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嘉陵江、渠江绕镇,江岸线长达50公里,村村通公路,里程131.4公里。原煤储量1亿吨,石灰石储量10亿吨,森林面积6.5万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创办的育才学校世界闻名。独特的峡砚石,碳酸锶矿享誉中外,大藠头,豌豆尖、火葱、番茄等特色蔬菜畅销市内外。 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已于2004年12月30日在重庆举行了开工典礼。2004年成功引进珊瑚建材厂、宏泰建材厂、闽渝建材厂等碎石企业10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培育了一个百亩花卉示范园。全年蔬菜复种面积12018亩,其中发展无公害蔬菜5620亩、订单蔬菜1000多亩。重庆昌野药业公司中药材GAP规范种植分公司创建10000亩中药材基地,现已有黄柏、金银花、花椒、白术育苗共300余亩,栽种吴芋等中药材共计25万株以上。肉兔养殖、樱桃谷肉鸭、热带鱼特种养殖颇具规模。 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453万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2635元,增长19.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62万元,增长35%;工业增值11484万元,增长21.7%;财政总收入2042.8万元,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535.8万元,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6万元,增长25%。计划生育率达到93.04%,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全年综合目标考核获合川市一等奖和特殊贡献奖。. |
云门街道 |
云门镇位于合川市东北部,距主城区9公里,是合川通往南充、广安等地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现辖31个村、7个居委会,幅员面积13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401亩,其中退耕还林地 7900亩,总人口84572人,农业人口77394人。是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也是重庆市“百个经济强镇工程”试点镇之一。 全镇交通便捷,镇内水、电、通讯等市政设施齐全。村级公路村村通,建设中的渝南铁路、武合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渠江、嘉陵江交汇,有云门、白沙、双江等6个合川有名的水运码头;镇内已建成程控光缆数字、移动通信和宽带综合信息的传输网络,有线电视覆盖率达47.6%以上。镇内有中学2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0588人,等级幼儿园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法庭、税务、工商、公安、银行等职能部门服务体系健全。 云门镇自建制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但是新中国第一位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故乡,也是美誉重庆市内外的龙舟之乡。镇内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佛教胜地——云门山,与合川市重要旅游景点钓鱼城至涞滩二佛寺、双龙湖共同构成北线黄金旅游带。全国最大的PIC万头种猪场在镇内建成投产,合川市规划的十里观光农业带开发建设在镇内全面启动。镇域内河沙、条石、鹅卵石储量丰富,盛产天星麸醋、钢丝刷、毛排笔、老糟酒、建筑建材等。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36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39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66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4407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元。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实现招商引资协议资金4310万元,到位资金2097万元,签约引进了合川万家灯具厂、重庆富农肥业有限公司、云门肉鸽生产基地、云门兴达竹制品加工厂、郭家巷旧城改造项目、云门大地超市、云门武松摩配销售中心等项目,均已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科技推广重大突破,推广科技新成果10项,开发新产品5项,争取市科技专项费3.5万元,大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
大石街道 |
大石镇幅员122.86平方千米,辖3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共有人口8.23万人。现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13个民族。大石镇是合川市北出南充地区的第一个重镇,距合川主城区约10公里,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境内嘉陵江流泾52公里,溪河交错。国道、县、乡、村级公路横跨纵贯,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已探明地下蕴藏丰富的盐卤、天然气、石油、煤等多种矿藏资源。平均海拔高度为280米,属小浅丘地域,可耕种植面积7万亩,主产水稻、玉米、红苕、豆类等农产品。主要经济收入有农产品、农副产品、种养殖业、劳动力输出、企业务工、商贸流通、建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镇内有大石中学、渝南职业中学2所市管中学,有大石中心完小1所,完全小学6所。镇内有大石中心卫生院1所,另有水口、内口2个门诊部,及利泽、尖山诊所2个,全年接待病人共13万人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8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大石镇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规模、品种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上做文章,提出“面向市场、营造规模、发展特色、效益优先、生态家园、休闲观光”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需求,采取业主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相链接,大力发展多品种错季上市蔬菜。2004年,继续扶持重庆巴南区业主在本镇沙沱村100亩大棚无公害蔬菜,种植近3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鼓励农民用50%的旱地,采用地膜覆盖,施用生物肥料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大大提高了上市蔬菜质量,丰富了品种,调剂了市场淡旺季需求。在大力发展传统水果的同时,引导农民引进“真龙柚”、“皮球硬桃”等良种,改进栽培技术,见效快,收益好。在渝南公路沿线苟乔、普岩等8个村集中成片发展枇杷特色产业带。 大石场镇建设近年有较快发展,场镇建设现已达到4平方公里。在建设中,注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使用、管理、维护,特别加强了教育事业区、文化娱乐区、居民住宅区、商贸以及工业区的合理布局,重点对学校的建设规划用地、排污等实施情况进行管理,严格按城镇规划上报并监督施工。对大石小学、内口小学的综合教学大楼、大石中心完小、利泽小学设施均实行了定人定点监管。2004年,场镇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化水平、新增建成城区等指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人。. |
沙鱼镇 |
沙鱼镇位于合川东北部,是合川的北大门,距主城区37公里。其幅员面积22.64公里,耕地面积14617亩,三座大中型水库,属典型的浅丘农业镇;辖7个农业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总人口17196人场镇人口增加到2385人。辖区内有中心完小1所,一级幼儿园1个,初级中学一所,共有在校生1738人,一个功能齐全的卫生院,拥有上亿元的储蓄的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所。沙鱼镇积极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促进干群关系的改善。 2004年共实施退耕还林2513户2500亩,落实粮食直补4480户11万元,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27人1.71万元。实现了零-。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
官渡镇 |
官渡镇位于合川市东北部的渠江西岸,距离合川市主城区28公里,幅员面积57.5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76个合作社,共10399户,总人口36883人,其中农业人口34036人,三峡移民362人。城镇规模为0.8平方公里,被重庆市命名为园林绿化小城镇。2004年,全镇GDP为 146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685元。 官渡镇是合川市蚕桑生产基地镇和水产养殖基地镇。已建成“十里蚕桑科技示范带”和基地村10个,培育养蚕大户18户,规模小桑园栽植面积达3000亩。2004年发种5290张,产茧4230担,总收入275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0元。水产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培育养鱼大户3户,网箱养鱼总面积达700平方米,全镇产商品鱼570余吨,总收入300多万元。优质水果产业发展较快。依托110亩优质葡萄、大五星枇杷水果科技示范园,发挥125亩油桃示范园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水果产业;全镇PIC生猪规模养殖户已达8户,全年出栏商品猪33280头。兔、鸡、鸭等特色养殖业也得到较快发展,新发展规模养兔场5个、养鸡户1户;积极搞好粮食生产,认真做好撂荒地复耕。对全镇2219亩撂荒地落实了复耕措施,将种粮直补政策落实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全镇粮食总产量达21017吨。 官渡镇作为市政府确定的项目实施镇,在工作中严格按照“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的标准实施。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1350户建设任务,建设户年平均增加收入600元以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深受农户欢迎。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1560人,教师98人,2004年被评为合川市民主管理合格学校;小学3所,在校学生2442人,学生入学率达100%,幼儿园18所,共有学生756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镇。在创建“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主题活动中,被市委市府评为“平安合格镇”。计划生育工作获市一等奖。. |
涞滩镇 |
涞滩镇位于合川东北部的渠江西岸鹫峰山上,距合川主城区32公里,幅员面积79.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32亩,人口45736人,下设21个行政村,138个农业合作社,3个居民委员会。 镇内有“合武路”、“小正路”、“涞龙路”三条主干道,乡村公路48公里,实现通车的村19个,通航的村8个,全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3所,共有中小学生3000多人。镇内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话实现了社社通,全镇拥有水库6座,常年蓄水量5640万立方米。 涞滩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拥有重庆市第二大湖——双龙湖和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涞滩古镇。“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是古镇给人的第一感觉。涞滩古镇始建于宋,清嘉庆年间修筑城寨,同治元年加筑瓮城,成为典型的山寨式城镇。古镇以城寨为主导,临街房屋多为二层,两侧房屋毗连,高低错落有致,街道皆以青石铺地。座落在老街尽头的二佛寺、文昌宫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精品,其中二佛寺为唐代古刹,寺内有摩崖造像42龛,1700尊。其中释迦牟尼像12.5米,更是有“乐山大佛,涞滩二佛”美誉。早在1956年,二佛寺就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涞滩古镇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9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十大保护古镇”,2003年被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古、奇、特、秀、韵味独特,名扬于世。镇内的双龙湖景区有6800亩的水面,经过几年的开发,使双龙湖的青山绿水更添灵气,成为合川旅游中的又一个看点。 涞滩镇在加快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方面,着力实施“两线”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猪、水产、蔬菜、粉葛、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2004年,全镇共出栏生猪42156头,创经济效益3380万元,人平创收800元;利用21公里的渠江沿线及双龙湖,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引进翘壳鱼、白甲、表龙棒、鲈鱼、江团等10多个品种。建立了2000亩的蔬菜基地。新建蚕桑示范园200亩,全年共饲养蚕种2513张。 在2004年中,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涞滩小学建成“校校通”工程,实现多媒体教学;成功举办三次大型庙会活动,每次活动都吸引近万人参加;完成了全镇的农电网改造,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新增闭路电视250户,电话400门,开通了电信宽带;投资56万元,对文昌宫进行了维修。. |
肖家镇 |
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故乡—肖家镇,是合川市东北部的绿色农业镇,距市区38公路,与武胜、岳池接壤,幅员面积2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辖8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2.6万人,非农业人口2548人,城镇化率近10%,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61万元,粮食总产量13418吨,年出栏肥猪1.78万头,财政总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6元。 合武路穿境而过,是合川辐射广安、岳池物流通道的枢纽,有特色突出的边陲名校(原合川市明明小学),现有中小学各一所,在校学生2700人,文化、通讯、卫生设施齐备。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肖家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创新实干的精神。 2004年,通过减轻、规范、稳定农民负担,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镇全年种植粮食26494亩,产粮13418吨。巩固发展小家禽养殖大户17户,出栏小家禽28万余只;大力实施改良生猪品种工程,出栏肥猪1.78万头,其中PIC商品猪5000头;争取农业科技立项,“茂田冬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西瓜和各种小水果的种植长足发展;新发展麻竹笋20亩,蔬菜种植发展好,科学养蚕、养蜂逐渐形成。通过多种形式全年共培训劳动力240人,年劳务输出5820人次。通过上述综合措施,确保了农民增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肖家镇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面完成了小学D级危房改造;筹资2.5万元,解决全镇90名贫困学生读书问题。 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完成农村改水712人,使群众喝上放心水。认真搞好合川、武胜边际文明示范带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九部门“以城带乡”共育共建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全镇全年发放优抚、优待资金6.6万元,强化低保工作管理,发放低保资金20.6万元,确保全镇117户、198人应保尽保。抓好全镇散居五保户和集中供养五保户工作。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70户、330人,累计资金45万元。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新安装广播20个,新发展闭路电视入户300户。2004年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平安镇街”、“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
古楼镇 |
古楼镇位于合川西北部,距主城区24公里,国道212线、嘉陵江穿境而过。幅员面积6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36亩,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乡村户数11791户,人口39804人,其中农业人口36600人。 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588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6万元,增长10%;农业总产值3803万元,增长11%;财政预算内收入479.6万元户,增长12.8%,其中: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9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2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19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余万元;粮食总产量19832吨;生猪出栏3.84万头;水果产量2850吨;蔬菜产量14980吨;水产品产量681吨,人平增收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1元,比上年净增317元,增长12%。 古楼镇着力建设“六大”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建设1万亩优质枇杷生产基地,重点实施业主包地建园。全镇枇杷种植面积50亩以上大户近20户,建成枇杷示范园2000余亩。枇杷总量突破125万株,60万株已挂果,产量达到3050吨,农民人平增加收入300元。规划建设5000亩优质花生基地,其中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花生2000亩,年产泥籽花生1700吨,人平增收80元。规划建设2000亩立产养殖基地,其中实施休稻养鱼工程1000亩。规划建设PIC商品猪养殖基地,出栏PIC商品猪7080头。规划建设以沙嘴、骑龙、孙坝、安塘等村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规划建设2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 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从严控制场镇房屋最低高度,突出房屋设计和骑龙、七间两个场子镇的外观造型,做到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特别是要求新建房屋色彩要与原有建筑色彩相协调,突出小巧玲珑型场镇。古楼场镇嘉陵江引水工程顺利完成,城镇居民饮水质量得到改善。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60%的村通闭路电视的目标。 2004年招商引资通过外引内扶,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其中,投资20万元、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古楼鑫力翻胎厂和投资5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古楼再生塑料厂,已竣工投产。重庆双斧钢锉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万元,占地20亩,产品供不应求。. |
三庙镇 |
三庙镇位于合川西北部,距合川主城区36公里,周边与古楼、燕窝、龙凤、隆兴等镇相邻。全镇辖14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413人(其中场镇人口3188人),幅员面积7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91亩。地貌由丘陵和平坝构成,海拔230—370米,人口密度426人/平方公里。境内积水面积42.9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480万立方米,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白鹤水库”(原名“红旗水库)是合川市的第二大人工湖。 全镇有完小2所、初中1所,在职教工148人、在校学生3209人,幼儿园13所(其中乡村幼儿园12所),入园儿童456人;医院2所,有副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的医护人员95人,病床98张,村级卫生室14个;广电站、文化站、电影院、计生生殖保健服务站、民用天然气站、自来水厂各1个。 蚕桑、水产、榨菜,是三庙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基地。2004年,全年共发蚕种5030张,产茧总量达20.12万公斤,产值262万元,人均养蚕收入85元;新建小鱼池75口,发展稻田养鱼700余亩,培植水产示范点5个、10吨以上养殖大户12户、营销大户3户,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00吨(其中特色水产品达62吨),产值达210万元;种榨菜450亩,产榨菜600余吨,产值15万元。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17万元,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14万元,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8万元,增长2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9元,增长19%;财政预算内收入总计469.5万元,预算内财政总支出467.7万元。. |
二郎镇 |
二郎镇位于合川西北部,距合川市区60公里。与蓬溪、武胜、潼南交界,素有“五马归槽”和油盐场之称,是商业贸易中心城镇。幅员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居委会,85个合作社,总人口25207人,人口出生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密度686人/平方公里。中学1所,在校生1550人;小学2所,在校生1860人;卫生院1所,专业医疗技术人员23人。集镇建成区面积1.33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9268人,城镇化率14.5%。 2004年,实现GDP853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9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9672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建成了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其中优质水稻6000亩、油菜4000亩。出栏生猪18500头(其中PIC商品猪8800头),成片栽植优质梨200亩,优质薄壳核桃200亩,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养蚕技术,成片种植桑树300亩。养鸭3000只以上的大户20户,禽蛋加工专业户2户,孵抱房13户,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地。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立足重庆百个重点中心小城镇目标,引进业主改造旧房2600平方米,完成场镇建设17000平方米,投入295万元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城南农民新村、城北返乡创业园五百分之一地形图测绘,进行片区详规设计;投资1200万占地22亩的综合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投入正式运营;修建了二郎镇中心幼儿园;天燃气工程主管铺设已全面完成。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师素质显著提升,95%以上教师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4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教育教学质量在合川镇乡学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度二郎中学联招上线164人,学科竞赛获国家、重庆、合川级奖45人次,列合川镇(乡)第一,创历史新高。小学在全市毕业统考中,语、数人平成绩居全市第一名。镇政府投入83万元,对1772平方米学校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率为92%。对635户实施了改厕改水工程,改善了农村卫生生活条件;完善了村卫生室建设,方便农民群众就近求医的需求;开工建设合川人民医院二郎分院,促进二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城镇居民低保53户97人;抓好优抚工作,全年发放优抚金210746元。闭路电视入户达715户,比上年增加50户。. |
龙凤镇 |
龙凤镇位于合川市西北部,东与燕窝镇接壤,南与隆兴镇交界,西与潼南县檬子乡毗邻,北与二郎镇相连,距市区70公里,属典型的山区农业镇。风景秀丽的龙多山距场镇约2.5公里,海拔828米,道、佛两教并存一山。 龙凤镇幅员61.26平方公里,耕地34916亩,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0944人(非农业人口1568人)。2004年实现GDP1167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0万元,招商引资突破4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59元、达到2101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做强优质稻、山羊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年推广优质稻15000亩、饲养山羊15000只,两项可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二是培植两个经济增长点。完成了万亩工业用苕、万亩干果2个项目的规划、论证,预计正式投产可增加产值1800万元,吸纳500人就业。 场镇面貌日新月异。加快了旧城拆迁步伐,2004年拆除旧房2000平方米,场镇新建房屋5200平方米,完成街道硬化400平方米,新铺人行道320平方米,新建占地10亩300个摊位的农贸市场1个,能同时容纳12000人入市交易。 科教兴镇步履坚实。投资70余万元完成长伍小学的整体改造,新建面积近800平方米的赤水小学学生公寓楼。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有1人获重庆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殊荣,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人获市级三等奖,小学各年级合格率达90%以上,优生率超过65%,中学毕业考试合格率为100%,有53人上联招线。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进步。镇卫生院成为市中医院对口支援医院,新增科室5个、设备5台、医务人员16名,接待病人近万人次,实施较大手术24例,实现营业收入43万元,净资产增加9万元。. |
隆兴镇 |
隆兴镇位于合川市西北,素有“永隆高原”之称,全镇幅员面积8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9万亩,辖21个村,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33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粮食总产28707吨,增产6%。落实粮食直补面积34397.64亩,直补资金34万元。 根据本镇的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把“栽好一棵树”、“建好一个库”、“修好一条路”作为工作重点,按照“产业调整重规模,场镇建设树形象,基地建设为方向,财政收入增数量,提高素质作保障,强镇富民奔小康”工作思路以及“发挥蚕桑优势,重振蚕业雄风;改良水果品种,打造水果名牌;实施“麻人经济”,建设花椒之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场镇建设;发展原料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经济发展思路,全镇人民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确保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04年实现GDP16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375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92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5980元,增长5.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项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1.2:10.9:37.9调整为51.7:11.9:36.4;固定资产投入达到6950万元,增长2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680万元,增长1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8.51万元,同比减少20%。农业总产值10888万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379元,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6元,比上年分别增加225元、30元、107元。全年实现工业经济效益41万元。 2004年种植桑树28万株,全镇共有桑树1120万株,面积达7260亩;新嫁接桑树250万株,推广省力化蚕台580套,纸板方格簇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培植养蚕大户550户。加快了10个基地村建设, 2004年全镇发种3170张,产茧12.6万公斤,产值160多万元,人平增收40元。加大了优良水果的管理力度,改造各种劣质水果5万株。全镇现有果树94.5万株,14780亩,挂果树62.7万株,产优质果1568吨,产值240万元,仅此一项人平增收40元。新发展成片种植蔬菜10—50亩大户55户,全镇蔬菜种植面达5340多亩。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为花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
铜溪镇 |
铜溪镇位于合川市西南隅,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7公里。镇域东南与本市的南办处、合办处接壤,北与渭沱镇隔江相望,西与铜梁县的安居镇、白羊镇、水口镇毗邻,全镇幅员面积85.36平方公里,耕地41251亩,区域地貌为浅丘,质地肥沃,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全镇辖14个村、1个居委会、91个社、6个居民小组,2004年,全镇总人口427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9人。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14万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增加293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92万元,增长20.6%;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4253万元,增长16.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4万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0万元,增长7.2%;计划生育率96%,人口呈负增长趋势,计划生育工作获合川市目标管理一等奖;综合目标考核获市一等奖;安全工作、“创平安镇街”、农业结构调整等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在结构调整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抓粉葛基地建设。2004年新发展粉葛500亩,实现种植粉葛面积2500亩。二是抓蔬菜基地建设。建成了纱帽、檀木、漕坝等村的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与永生食品厂、个体营销大户签订了6000亩榨菜等订单,以名、优、特、新蔬菜和种植的反季菜、淡季菜填补了合川市场空缺,深受消费者好评,农民喜获丰收。三是加强水产基地建设。新发展网箱养殖240m2,现有的江河网箱养殖专业户14户,养殖面积840 m2,年产量151.2吨,产值100万元,户均收入7万元。四是巩固蚕桑基地建设。全年蚕桑发种5931张,增幅46%,农民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五是蛋鸡工程实现新的突破。2004年新建年出栏10万只土鸡养鸡场1个,全镇现有养鸡场4个,养鸭场1个,全年共出栏商品肉鸡15万只、蛋鸡2万只、产蛋600万个、肉鸭5万只,实现产值505万元。同时,充分利用三江千里绿化工程的优势,引进业主在退耕的林地里种植牧草,饲养黄羊,已初步获得成功。全镇已形成了莲藕、大葱、西红柿、美蛙、春芽、青波、大叶麻竹笋、葛根面、华牧猪、黄羊等十大农业绿色产品基地,建起了蔬菜、粉葛、莲藕、药材、蚕桑等“绿色走廊”和鞍子综合生态园、燃灯药材生态园、袁桥粉葛生态园。. |
双凤镇 |
双凤镇地处合川东南部,紧临渝合高速,离合川城区26公里,幅员面积90.28平方公里,依山傍水,耕地面积3.9万亩,林地5万亩。全镇辖19个村,124个社,三个居委会,总人口44093人,其中非农人口2306人,人口密度490人/平方公里。共有1所中学,4所小学,教师283人,学生46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文化站1个,卫生院2所,自来水厂3个。境内现有茶厂2家,粘土、矸砖、煤厂、机焦等各类企业34个,从业人员2400人。全镇以茶花产业为名片,以矿产资源为优势,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追求,全力打造文化名镇。 茶叶制作是双凤镇的传统优势,保持了双凤“鱼城茗剑”的绿茶名牌,生产的“蓥凤”牌绿茶经重庆市鉴定为合格产品,并荣获重庆市“三峡杯”名优茶奖项、重庆市消费者满意产品。加大了对新品牌“青山绿水”的种植,双凤茶叶已全面走向市场,誉满江城。全年茶叶总销量达70吨;茉莉花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全镇规划在江北、黄池、保合等村建万亩茉莉花基地,以茉莉花种植、观赏、窨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项目,整体实施,逐年分步建成。生态林、麻竹和反季节水果种植也成了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亮点。 双凤镇矿产资源丰富,全镇有工矿企业30余户。金山资源有限公司产煤5万多吨,产砖1200万匹,实现产值450万元,上缴税费7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20人。两煤业公司8个矿井年煤产量8万吨。招商引资的重庆车山焦炭厂已成功投产,上缴利税13万元。民营企业“合川市汇通磷肥厂”,年产过磷酸钙2万吨,产品供不应求,是合川唯一的一家磷肥厂,该企业是消协和市工商局授予的2003-2005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先进私营企业,2003年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质量信誉满意企业。 天然林管护面积达到27000亩,葛产业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400亩,已初具规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学校接通了互联网络,实施了“校校通”工程。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镇卫生院一次性被评为一等甲级医院。 2004年,全镇实现GDP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增长15.5%,粮食总产量2(净值1310万元),产原煤8万吨,磷肥422676吨,固定资产投入10698万元,同比增长22%。工业总产值9100万元,固定资产总. |
狮滩镇 |
狮滩镇位于合川市东部,华蓥山支脉西北麓,东临三汇,小沔两镇,西接双凤镇,南靠清平镇,北与官渡镇隔江相望。东眺华蓥山横亘,青山连绵,北望渠江,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74个社,人口2.96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00人,耕地总面积2100公顷,林地667公顷,森林1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 狮滩镇有中学1所,完小3所,中学在校学生1081人,小学在校生2343人。有文化站1个,文化茶园11个,广播电视站1个;镇中心卫生院1个,属国家卫生部乙级一等医院。自来水厂1个,日供水能力300吨。 全镇属中度丘陵与半山区,镇内山峦起伏,沟壑交错,天然的地理位置和温光差异,具有开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镇城区建设规划面积为150亩,现已建成约60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有街道四条,其中三条为新街;新增城镇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00人。 近几年来每年基础设施投资达130多万元,主要用于街道硬化、绿化等;加强了农村广播电视,已完成80%的农户开通闭路电视,完成了全镇农网改造工程。完成了狮安路绿色通道工程,实施了青山碧水工程,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栽植柚、梨经果林1000余亩;全镇绿化率达到33%以上。渔业发展成效显著,藤藤菜基地植面积110亩,收入近20万元;成功从湖南引进了罗汉果蔗的栽植和管理技术,种植面积80亩;建成蚕桑专业村。 狮滩中学公寓式学生宿舍楼,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70余万元,狮滩小学公寓式学生宿舍楼,总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总投资8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场镇自来水取水点搬迁到黄花村铁炉沟,场镇居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同时解决了农村1700人的饮水困难。 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合川市永吉铸造厂、聚能煤焦厂、吉祥铸造厂以及两家碎石厂落户我镇。5个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主要生产金属铸件、焦煤及煤焦油、碎石。引进了第一家商贸公司——重庆金龙建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碎石等建筑材料的开采、销售。. |
清平镇 |
清平镇位于合川东部,地属华蓥山脉丘陵山区,东与北碚区接壤,南连土场镇,西连双凤和狮滩镇,北接壤三汇镇,距合川主城区58公里,幅员面积54.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67个农业合作社、3个居委会、总人口20661人。 清平镇拥有玻璃制品、机械铸造、精细加工、矿山四大特色支柱产业。镇内玻璃企业达21家,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7家,其余资产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玻璃企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化,已逐渐成为清平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新发展重庆啸风机械厂和扩大重庆代发铸造有限公司,铸造行业由原来的几十个品种扩大到150多个品种。重庆博腾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康尔欣工业产品有限公司是该镇新兴精细化工业,已初具规模,市场潜力大。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多层次多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务工人员达7500余人,其中本地务工6170人,占全镇劳动力的48%,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 新建清平场镇排污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场镇卫生环境差的问题。实施了杨柳坝场镇和厂区绿化及路灯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杨柳坝的场镇面貌。2004年完成场镇建设1.2万平方米。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0万元。新增场镇人口350人,占任务的174.1%,转移农村剩余劳力5000余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0人,拆除旧房1500平方米,新增路灯30盏,新增场镇绿化工程2公里,完成场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置,改善了教学条件,开通了“校校通”工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镇文化站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和华丽礼仪乐队,利用春节和节假日,深入农村院坝和企业厂矿慰问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2004年,全镇实现GDP13391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达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9元,比上年增长6.3%。工业产值31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9%,销售收入完成29580万元,增长27%,利润实现930万元,增长21%,工业入库税金1800万元,增长14.7%,工业增加值完成9700万元,增长19%,0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获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突出贡献镇街一等奖。. |
土场镇 |
土场镇位于合川东南部华蓥山末端,东与北碚区接壤,西与本市双凤镇连界,北与清平镇相连。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8218人。 抗战时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母亲赵君陶在土场创建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收养革命遗孤300余人,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爱我中华,培育英才”的保育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土场人奋发向上,永争一流。 2004年,土场镇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招商引资落户企业10个,到位资金4200万元。小城镇建设新增建筑面积31500平方米,新增场镇常住人口1874人,城镇化率提高10.2个百分点,达到36.1%。西进街改造工程、凤凰街建设、中心完小操场改造等工程达到靓丽城镇的目标。重庆万发万头养猪场竣工投产,带动了生猪喂养业,全镇年产商品猪2万余头。新培育养殖大户4户;年养鸡10万只规模的养殖场开始建设;100亩以上花木种植大户1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6期,培训208人,解决就业192人,全镇镇内和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000余人(含外来务工人员800余人)。镇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共有中小学生2000余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镇卫生院新添制医疗设备10余万元,新增病床20余张,村村建起了合格卫生室。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发放低保金144569元,救灾救济款85954元,救灾救济粮食11800公斤,实现了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和扶贫济困全覆盖。健康文娱活动开展丰富,老体协参加合川市拳、操、剑等比赛多次获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 200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57万元,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0元,增长21.4%。完成财政总收入634万元,其中本级一般预算收入350.5万元,分别增长25.3%和14.4%。2004年,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448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02万元。. |
小沔镇 |
小沔镇地处渠江东岸,华蓥山麓以西的深丘地带,东邻黄土、三汇,南接狮滩,西与官渡、涞滩隔江相望,北与渭溪紧密相连。全镇幅员面积57.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07.2公顷,林地1758.67公顷,森林覆盖率38.6%。镇辖12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镇有市直属中学一所,在校生3000余人;完全小学4所,在校生1700余人;重庆市示范文化站1个;中心医院1个,床位36个,医务人员52人。全镇总人口318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11人,人口密度为 551人平方公里,计划生育率为9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3‰。 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31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粮食总产量1.7万吨,完成农业总产值3155万元,比上年增长11%;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38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56万元,同比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招商引资协议资金90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12.5%;到位资金468万元,占全年任务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5元。综合目标考核、安全工作获合川市一等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2004年末发展到8000头,其中规模养殖200头以上的有4家。鼎罐村发展成为PIC生猪养殖专业村,成立了PIC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效果明显,创建了“大井丝瓜”蔬菜品牌,引导农民种植“二金条”海椒1000亩取得了成功,实现全镇人平增收30元,种植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到8500亩,其中规模种植2000亩。养殖名优鱼90000余尾。粉葛产业蓬勃发展,全镇种植优质粉葛2300亩,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
三汇镇 |
三汇镇位于合川市东部、华蓥山南麓,毗邻北碚、渝北两区,与四川省华蓥市接壤,是全国重点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中心镇和合川市规划建设中的小城市。全镇幅员面积88.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75亩。镇辖15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298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2.1亿吨,石灰石分布32平方公里,富含硫铁矿、白云石;工业经济发达,有大型的国有企业天府一矿、三矿和重煤五处、十处;全镇84户企业,有民营企业47家,以建材能源业为支柱产业;商贸繁荣,人气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交通四通八达,襄渝铁路、仪北公路穿境而过,双槐大件路、盐三路、木姚路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57%,国有林、长防林、生态经济林等73000多亩;旅游资源丰富,千年古洞康佳洞和奇峰异石的龙家湾石林极具开发价值;名优土特产品种多样,三汇白橙糖、华蓥山云雾茶、工艺陶瓷、老龙洞鲟鱼、富丰牌水泥等享誉重庆市内外。 2004年,三汇镇党委、政府坚持按照“三大产业一齐抓、三化进程一齐推、三个文明一齐建”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 “工业强镇、城建靓镇、农业稳镇、科教兴镇”战略,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全镇已基本形成了能源、建材两大支柱产业,水泥、煤炭、电力三大拳头产品。新发展私营企业18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1户,新增规模企业5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工业增加值3.15亿元,营业收入9.26亿元,实现利润4883万元。全年非公制企业安置失业人员235人,新增个体工商户201户,达到了1457户,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全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完成协议资金1.33亿元,到位资金8110万元。按照合川市小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古城新韵、边城绿洲”城市品牌。全年完成城镇建设面积5.8万平方米,城镇面积扩大到3.1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3%,基础设施投入830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创建重庆市级文明单位2个,重庆市级诚信文明先进单位1个,重庆市表彰诚信文明家庭6户、重庆市荣誉市民3人,合川市表彰诚信文明模范家庭80户;创建合川市级最佳文明单位8个,合川市级文明单位 7个。. |
香龙镇 |
香龙镇位于合川东北边缘,与四川省的岳池、华蓥等县市接壤,是合川的绿色边贸镇。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5个农业合作社,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5公顷,山坪塘164口,水库1座,总人口(1.12万户)3.98万人,人口密度636人/平方公里。 镇有文广站1个,设有文娱场所和电影放映队;中学1所,在校学生1306人,小学3所,在校学生29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院1个,设有病床15张,卫生技术人员27人。 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69万元,增长5%。蚕桑、蔬菜、水竹、水产、生猪等稳步发展。全年养蚕3185张,产茧127400公斤,其中方格簇茧42992公斤,产值172万元;发展无公害蔬菜6000亩,其中成片大头菜2000亩;流溪河水竹发展到3000亩,其中新栽水竹1470亩;发展稻田工程化养鱼900亩,网箱养鱼2处;推广PIC商品猪5162头,培育养殖大户5户;建立4个特色经济园;粮经结构比例调整为62:38。全年财政资金投入农业104.66万元,其中粮食直补28.7万元,退耕还林供应粮食558吨计66.9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1579吨,增长6.1%;巩固退耕还林5450亩;输出劳务人员7366人,实现收入3500万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4年落实低保3820人次(共199300元),发放救灾救济金126580元,其中救灾粮6400公斤,并为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21450元 。 2004年,镇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人均4168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99.8万元,减少2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903万元,增长20%;生猪出栏3.1万头,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2426元,增长15%;城镇农村居民储蓄额1.03亿元,人平2588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4万元,增长18%。. |
钱塘镇 |
钱塘镇地处合川市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和商贸重镇,进入了重庆市“百镇工程”,是合川市规划建设的三个小城市之一。全镇幅员面积134.15平方公里,辖3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92898人,城镇常驻人口18000人。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2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元。2004年全镇获合川市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钱塘镇牢固树立“工业支撑”和“无工不富”的观念,按照“立足镇情、优化条件、万众一心、实现突破”的总体要求,引进了金丰工贸有限公司等4户中小企业,合同资金4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890万元;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木材、家具、印刷、运输、供水等传统优势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制砖、采石、采砂等建材工业,帮助重庆市合川东立建筑工程公司整合钱塘30余个建工队发展建筑业;完成了以新型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创业园区规划。 钱塘镇大力实施“1135”工程,及时兑现各种粮食直补,基本形成了万亩雪梨带,梨子总产量超过了350万公斤,产值达560万元;积极支持金丰工贸公司平建云发展果桑产业,已承包土地720亩,栽种果桑100万株,凤寺村的大行桑也发展到1300亩,新的万亩果桑带已见雏形;把握农副产品价格上扬的机遇,及时指导农民发展生猪、蔬菜、蚕桑、养鱼等优势农产业。 按照“特色立镇、城建靓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以地生财,招商引资,改善人居环境,为商贸流通聚集人气,增加财气搭建平台。重庆大地仓储超市登陆钱塘,结束了该镇无大型连锁经营店的历史;扩建整治了第一农贸市场,新修了第二农贸市场,规划了生猪市场的改建和旧货市场、家具市场、水果市场、家禽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和平街为核心的商业旺区。进一步完善了隔日逢场的管理,免收卫生费、摊点费,促进了人流物流和商贸的繁荣,有力的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到场镇建房,加快了城镇环境和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整治了场镇景观,新铺装彩色人行道板1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73盏,栽种行道树400棵,新建钱金支街、和平街等主要街道,全镇建设量达到了85080平方米(其中城镇建设量为42580平方米),基础设施总投入616万元,建成区面积扩大了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 |
龙市镇 |
龙市镇位于合川市东北部,属浅丘绿色农业大镇,距合川城区32公里,紧靠双龙湖风景旅游区和涞滩古镇,东望香龙,西邻肖家,北接四川岳池赛龙。合武公路从南至北穿腹而过。幅员面积121.02平方公里,辖28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8.2万人,耕地面积78000多亩。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1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势头强劲。一是推动鸭产业发展。成立高滩村鸭业合作社,销售优质肉鸭280万只。二是引导蚕农走集约化、专业化之路。新补栽桑树100万株,巩固建成规范化成片小桑园6000余亩,嫁接改造良桑200万株,培育壮大蚕桑专业村10个,蚕桑专业社100个,蚕桑大户1000户,推广纸板方格蔟8000片,建成省力化蚕台500套,培育养蚕大户500户。全年发种3840张,实现产茧11.9万公斤,产值142万元。三是PIC种猪和商品猪实现了良性循环。采取各种方式推广PIC猪及其他优质良种猪。全镇有养殖100头以上的PIC种猪大户3户,机关干部集资建起的PIC科技示范场,现已养殖PIC种猪、商品猪等上1000头。全镇年养殖PIC种猪600头,年出栏PIC商品猪8100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泛开展了文明村社、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系列创建活动,建成重庆市级文明单位1个,巩固和新创合川市最佳文明单位3个、合川市级文明单位14个、镇级文明单位19个。2004年镇机关被评为重庆市级“诚信文明示范单位”。组织录制了《龙市镇创重庆市级文明单位电视纪实片》、《合川城区以北的园林式商贸重镇--龙市镇》等电视纪实片4部。龙市中学高考上线的学生人数稳居非重点中学的榜首,并迈入了合川市级联招中学行列。计生办、服务站优质服务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计生工作连续5年获合川市目标考核一等奖。. |
燕窝镇 |
燕窝镇位于合川市西北部,距合阳城54公里,辖22个自然村,3个居委会,人口 15988户、56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19人。基本普及九年制教育和实验教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文化站、电影院1个,医院2个,病床94张,卫生技术人员78人。 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8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金额达14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52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9176.2万元。存款总额达到1.5亿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社开通程控电话共250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谱新篇。粮食产量达到26437吨,蚕茧产量87吨,水果产量683吨。栽植优质枇杷、日本丰水梨等2500多亩,成片栽植优质梨枣1100亩,干果长廊建设开始起步。在水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地抓好养殖鱼户的发展。把养殖青波、岩鲤等名优鱼种作为发展重点,提高河里养鱼的科技含量,增强了示范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借凤山米优质品牌的声誉,通过宣传发动,在全镇常年有效推广优质水稻占农田总面积的90%以上;常年集中发展无公害蔬菜1000亩、花生800亩、油菜3500亩。建成蔬菜种植基地社1个,户户有菜苗外销武胜、南充、广安和周边沿途镇。新发展小桑园100余亩,嫁接良种桑树30万株,新建规范化省力蚕台2处1500平方米;切实抓好PIC商品猪的大户饲养推广工作,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换代的步伐。 在场镇建设上,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托“王兴”路新建的契机,新开发合燕街和“王兴”路两条街。2004年在合隆场镇安装了光纤传输有线广播24只,在大塘村,投资3万元,新建了占地2亩的垃圾场1个。 燕窝镇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了“边际文明示范带”活动,深入开展了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城信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诚信政府,打造文明镇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全市先进集体。. |
太和镇 |
太和镇幅员面积193.35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302个社,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00858人。全镇共有镇属学校6所,共有在职教师257人,1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669人。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3668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12733万元;全镇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98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8元。全年地方预算财政收入760.2万元。 2004年,太和镇全力推进蚕桑、蔬菜、生猪三大产业,巩固“退耕还林”和“三江千里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乡建设“抓规划、筹资金、办实事、树形象”的基本思路,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张森楷绿化广场,场镇灯饰绿化工程,并报区建设”四大工程建设,围绕遂渝铁路和富金坝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地质灾害环保等工作。当年新增城镇建设区面积0.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3.2%,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达18400人,完成转岗培训260人。 太和镇围绕丝绸特色,狠抓技术改革,促进企业发展。2004年,新增丝绸企业5个,有21家缫丝生产企业,全年缫丝产量达1100吨,同比增长11.1%。产值达19520万元,同比增长17.5%。啤酒厂销售量达3.36万元,税收近1600万元。 争取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加大护税协税力度,强化税收征管,合理配置税源,千方百计化解财政债务,2004年,严格控制债务,当年偿还175万元,降负率达17.3%,增额完成市下达的每年偿还1%的偿还目标。. |
渭沱镇 |
渭沱镇位于合川西部的涪江北岸,距合川城区17公里,遂渝铁路途经渭沱镇境内11.36公里。辖23个行政村民委员会,3个街道居委会,幅员面积100.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总人口54314人,其中,非农人口2975人。2004年全镇人口出生率4.75‰,死亡率5.2‰。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5所,有文化站1 个;卫生院3所,其病床34张,卫生技术人员24人,总诊疗人次6万人次。 2004年全镇GDP 10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农业49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9%,粮食总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增长7%,生猪出栏3.41万头,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2563元,比上年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942万元,比上年增长36.1%,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445万元,比上年增长91.4%,实现利润460万元,上缴税金308万元,乡镇企业总数(含个体经营企业)达到30个,从业人员(含个体经营企业)1335人。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91.1万元,比上年下降25.3%,本级财政支出509万元,比上年增长3.5%。 渭沱镇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鑫威、金威两个大型防火设备厂落户在渭沱镇大岚村。渭沱丝厂于2004年改制重组为重庆渭沱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强了内部管理,增强了企业的活力,2004年该公司实现总产值1204万元,上交税金34.9万元,成为合川市蚕业茧丝绸龙头企业之一。重庆国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农业科技开发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花卉、苗木、果树栽种、销售为主业,其直杆楠桉生产基地设在渭沱镇辖区四个村社,产业态势发展良好。. |
双槐镇 |
双槐镇地处合川市东北角渠江边,离合阳城主城区70公里。境内山青水秀,生态坏境优越。全镇幅员面积97.81平方公里,呈东高西低的丘陵地貌;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39个合作社,7个居民小组,16547户,55171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9户52014人。耕地面积47842亩,其中:田32868亩。年产粮3.27万吨;塘库堰299口,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年水产品总量500余吨;年出栏生猪4万头,出栏土鸡土鸭44万只。 渠江北南向穿流全境,江岸线长38公里;陈(天坪)小(沔)路、修建中的三(汇)渭(溪)大件路和规划中的合(川)华(莹)路纵横境内;镇内有丰富的河沙、坚石、页岩等矿产资源和3.3万劳动力资源;重庆市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暨合川市十二项重大任务之一的“合川双槐火电厂”一期工程正在紧张而有序的建设。 2004年,全镇GDP实现17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