侣俸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西北部,距县城7公里,东与巴川镇紧邻,北与太平镇、斑竹乡接壤,南与平滩镇邻界,全镇幅员面积51.13平方公里,地处浅丘,海拔在260-481米之间,全镇有21个行政村、182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3.1万。侣俸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物产丰富。镇域以浅丘为主,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较好,历史资料无破坏性地震发生记载。侣俸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摄氏度,无霜期298天,平均日照189天。侣俸土地肥沃,传统农业发达,全镇耕地面积30766亩,2004年,粮食产量为18951吨。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经济作物有柑桔、花椒等,是全县有名的“米粮仓”。镇域内水利资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库6座,有三坪塘220口,水面面积达3047亩。侣俸交通便利,通讯畅通。距重庆主城区87公里,距县城7公里,全镇21个村全部通公路,社通路率达60%以上,村社公路里程达112公里,最远的村离镇政府驻地6公里;电话、电视实现村村通,社通电话、收视率均在90%以上,移动电话等通信网络覆盖全镇;电力充足,可提供各类型的工业用电;铜梁至侣俸的天燃气输送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附近有铜梁第二饮用水源的双寨水库,可确保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侣俸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辖区内有中小学13所,其中中学1所,为县级重点中学,中心小学2所,村小10所,学校占地面积50448平方米,4所学校建立了微机室,3所学校建立了地面接收站,学校办学规模93个班,在校学生4379人,其中小学62个班,在校学生2564人,初中31个班,在校学生1833人,适龄儿童入率达到100%。有两所学校达到一级办学水平,素质教育侣俸小学获得一等奖,走在全县前列。我镇有中心卫生院2所,村村有医疗站。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沉心静气打基础、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镇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增加值6889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59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984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16元,人均增收476元;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辖区内现有纺织基地、制药厂、机电等企业49个,工业产值达13332万元,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二、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1万人 | 51.13平方公里 | 500120129 | 402560 | 023 | 查看 侣俸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巴川街道 |
巴川街道 在重庆市的西北部,“中国龙灯艺术之乡”、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故里,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铜梁县巴川街道。 巴川街道,地处铜梁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前身为巴川镇,幅员面积37.33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和5个村,截至2010年底,城镇人口近6万,农村人口2万多。 巴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自唐·长安四年建县以来,巴川已有1300多年历史,既是旧石器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又是历代兵家驻军之要塞;既有古代巴川令赵延之六战六捷的卓越政绩,又有近代刘雪庵歌谣的绕梁之音。 近年来,巴川街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强化“三大服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要动力,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奋力争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街道先后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重庆市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示范街道”、“重庆市文明街道”、“重庆市双拥模范街道”“重庆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党工委连续四年被评为铜梁县“五好”乡镇党委,街道连续四年被评为“政绩考核优秀单位”。2010年全街道财政收入达到7183万元,比2009年同口径6120万元增加1063万元,增长17.37%,税收收入完成6806万元,占财政收入比重为9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652元。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五个铜梁”的重要一年。巴川街道按照“2345”工作思路,突出科学发展与城乡统筹两条主线,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三位一体,运用“强商贸、惠民生、重党建、促和谐”四大抓手,稳步推进“五个巴川”建设,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努力推动巴川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1年底,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工业增加值增长15%,农业增加值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城镇化率提高3%的目标。 巴川街道正以昂扬的斗志、踏实的作风,乘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好东风,带领全街道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朝着实现文明、富裕、和谐、小康巴川的奋斗目标扬帆勇进! |
东城街道 |
东城街道位于重庆铜梁县。下辖: 500224002003 121 全兴社区 500224002004 121 塔山社区 500224002005 121 晏渡社区 500224002006 121 金龙社区 500224002007 121 袁家社区 500224002008 122 姜家岩社区 500224002226 122 飞凤村 500224002227 122 花院村 500224002228 122 安全村 500224002229 220 水星村 500224002230 122 柿花村 500224002231 220 梁祝村 500224002232 220 青羊村 |
南城街道 |
南城街道。管辖原巴川镇的南门、南城2个社区居委会和两路、太阳、河东、大垭、西来、铁石、鱼溅、翠英、黄门、桐子、牛王、岳阳、白马、梯子、聚星、老店等16个村及原土桥镇的垣坝、会水、梭罗村和原石鱼镇的巴岳、沙塆、交通村所属行政区域,辖22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60.34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铜大路。 |
石鱼镇 |
石鱼镇位于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巴岳山脚下,地处国道319线与省道铜永公路、县道“庆石”公路三线交汇处,东邻毓青山和西温泉,距重庆市80公里,南至永川60公里,西与巴岳山相邻,北至县城巴川镇5公里。全镇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24500人。镇内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捷,镇村公路达160多公里,通讯发达,水电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石灰石、页岩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庆建设渝西经济走廊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兴工富镇”战略。全镇工业企业达到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2.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213万元,实现利税近千万元,初步形成了铝型材、复合肥、原煤生产三大产业。石鱼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需要,实现三大转变”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兴工富镇”为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两个需要,努力实现农业乡镇向工业乡镇、农税财政向工商财政、外出务工向就地转移劳动力的三大转变,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力抓好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作基地建设;以蚕桑、水禽和撑绿竹重点的农业特色基地建设;以巴岳山风景区为依托,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超常发展。. |
土桥镇 |
位于铜梁县的南大门,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距县城1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0.5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9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8559户,总人口27200人,其中农业人口26525人。耕地总资源38644亩,耕地27780亩。乡村劳动力总资源17240人,其中从事一产业8506人,镇内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492人。全镇共有机关干部61人,其中:行政26人,正科级以上干部16人;事业35人,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0人。2005年镇财政收入实现1280万元,收支有节余。辖区内通讯网络健全,有程控电话6000余门,建有数字微波站、无限寻呼和移动电话站共5处。电力资源充足,有小型水电站1个。交通发达,辖区内共有县级公路7.5公里,镇级公路11公里,村级公里30.5公里,社级公路34公里,县、镇、村、社四级公路,纵横交错、条条相通,连接起全镇的各村各社,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水资源丰富,淮远河横贯全镇。土桥镇是全县十四个重点工业乡镇之一。提出工业企业“2222”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即依托两园(重庆铜梁金龙工业园区和镇特色工业园)、发展两业(锶盐化工和轻纺服装业)、培植两企(超亿破仟和超仟破佰企业)、实现两番(到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比2003年翻两番,达到8.5亿)。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506万元;增加值16528万元。镇内重点企业有重庆市中昊集龙有限公司,玉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金坪坝纺织有限公司,怡天羽绒有限公司,重庆跃力畜牧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 农业围绕县重点工程,提出了“333”发展战略,即奶牛养殖达到3000头,种植撑绿竹3000亩,水禽饲养量达到300万只。突出重点,以规模化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2005年禽类饲养总量达到100万羽,其中:出栏80万羽,存栏20万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大户214户。奶牛小区被国家奶协评为全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园区占地面积6000亩,其中牧草5000亩,规划用5年时间,新建单个规模为50头的饲养场60幢,奶牛存栏数达3000头,远期规划达到5000头,小区现存栏奶牛500余头,日产鲜奶2.9吨。到目前为止,共有50头规模的养殖场11幢。. |
二坪镇 |
二坪镇位于铜梁县东北部,幅员面积26.4平方公里,大部份为浅丘地形,分别与本县的旧县镇、全德镇、水口镇、永清乡和合川市接壤,距县城16公里,全镇有14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共4919户,人口14443人. 近年来,二坪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加快发展,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阔步前进。(一)经济实现持续发展,近几年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05年全镇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06.73万元,工业增加值635万元,农业增加值29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工业经济开始起步,除原建成的羽骨粉厂、精米加工厂等企业外,依托二全路改造后的地理优势,2005年引进业主投资800万元,在本镇新建成重庆金峰食品厂,实现了县外招商引资5200万元。近几年先后被县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强镇、文明示范单位、卫生场镇、蛋禽、撑绿竹建设基地乡镇等。(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物产丰富。近几年来,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突出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林浆纸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结全退耕还林工程,自2004年来已栽植优质撑绿竹8000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鱼鸭综合养殖高效农田示范片2600亩,为发展渔业和水禽创造了条件,现引进2位业主到示范片发展渔业。粉葛成片栽植4500亩,每年产粉葛达50吨以上,并通过粉葛加工向外地销售。建成规范桑园3800亩,蚕桑发展加快,2005年发蚕种1554张。(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1、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全镇把交通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几年努力,改变了因交通造成的区位劣势,建成出境公路5条,分别为二坪到旧县镇、二坪到全德镇、二坪到水口镇、二坪到永清乡、二坪到全德镇的新兴,实现村村通公路,108个社已有65个社通公路。其中二坪到旧县镇和二坪到全德镇两条公路已建成柏油路面。场镇距县城的里程16公里,距遂渝高速公路入口的距离为8公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2、场镇规模较大。建成场镇水泥路面街道1500米,车站一个,公厕2所,垃圾站一处,完善了果皮箱15个,路灯20盏,投资20万元,改造了场镇自来水站,更新了全部管网设备,对饮用水进行了消毒处理。场镇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现有场镇居民351户,634人。. |
水口镇 |
水口镇地处铜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全镇辐员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11234人,辖1个居委会、10个村、65个社。该镇坚持以“-”重要思想为统揽,坚持“心贴群众,超常发展”为主题,以“兴工富镇”为中心,认真落实县委“2363”发展战略和农业“222”工程的发展思路,奋力拼搏,强抓机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和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该镇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生产布局、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广杂优良种,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500亩,水果总产量450吨。蚕桑、种养殖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年产茧124吨,水禽饲养量达到70万只, 2000亩撑绿竹长势良好。积极改造和提升特色农业:以粉葛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重庆市铜梁县天星寨粉葛食品有限公司“天星寨”牌粉葛系列产品开发,进一步做大做强了该镇粉葛产业,年产优质野生葛粉5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产量和质量,使君子、棕制品产业得到加强和发展,年产鲜使君子500余吨,产值500余万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使君子基地;扩大棕制品生产加工规模和品种,扩大销售市场,规范市场运作,形成水口棕制品的特色优势。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遂渝高速公路出入口距离水口镇7公里。镇村道路全部硬化,且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全镇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2000门,电话普及率70%。招商引资再结硕果。已引进工业企业3家落户铜梁金龙工业园区,重庆金驰皮鞋厂征地5.5亩,投资850万元;重庆新艺印务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印刷企业将于今年10月建成投产,成为铜梁第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印刷包装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的重庆市天星寨葛粉有限公司落户该镇,现产品已投放市场。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全镇有小学1所,集贸市场1个,镇级中心医院1所,文化站1所,广播电视站1所。农村群众文化体活动日益丰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进一步提高,全镇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
安居镇 |
铜梁县安居镇位于县城西17公里处,距重庆市区60公里,地处琼江、涪江交汇的南岸,距渝遂高速公路入口2公里,国道319线横穿境内,因其水陆交通方便,曾于明朝成化17年(公元1481年)建县,后于清雍正6年(1728年)撤并入铜梁县,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百强乡镇”,商贸中心镇。安居镇幅员面积57.4平方公里,全镇约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城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区位优势:安居位于琼江、涪江交汇处,历来是铜梁、大足、潼南、遂宁、合川等县(市)的物资集散地,国道319线、212省道穿境而过,遂渝公路通车后,到市区40分钟车程。场镇功能:场镇有安居汽车站,发往各地客车100多班次,安居船运公司有大小客货船近500艘,黄家坝货运码头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场镇有日供水近万吨的安居自来水厂,日供气近万立方米的安居配气站;农业银行、信用社、邮政、电信均在安居设有营业机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信号覆盖全镇每个村社,并设有营业厅;宽带、有线电话、有线电视随时安装到户。自然资源:安居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有琼江、涪江总长33公里。可利用发电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投资2.1亿元、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安居水力发电站是重庆市“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安居经济的腾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砂石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安居古镇旅游景点众多,“安居八景”和“九宫十八庙”闻名遐迩,安居景色清幽奇特,风光旖旎,既有别具特色错落有致的古镇建筑(传统街区),又有遍布古镇精湛的历史遗迹(九宫十八庙,历代名人手迹);既有风光绮丽的山水美景(特色生态农业),又有独具韵味的传统风情(龙舟竞渡,民间彩扎,名特小吃)。产业优势:一是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形成了以食品、丝绸、医药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林浆纸一体化为主的造纸业,以汽摩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业,以砂石为重点的建材业,以天青石为原料的锶盐化工业。辖区内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户,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户,3000万元以上企业5户。二是农业特色项目明显。其中已具相当规模的“四大基地”已成市级农业示范基地。即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发种1.5万张的万担蚕桑基地;以水禽为主的水禽养殖基地;特色肉食品加工基地。. |
白羊镇 |
白羊镇位于铜梁县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东北与合川市铜溪镇接壤,东南与水口镇相连,南与巴川镇为界,西南与太平镇相邻,西北与安居镇相依。全镇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个居委会,103个社, 1万7千余人,耕地2.3万亩,其中土1.4万亩。白羊镇土壤肥沃,土质为沙溪庙组,灰棕紫泥土。镇境内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溪河纵横,有164口山坪塘和水面达146亩的上游水库,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为主导产业,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蔬菜、蚕桑、生猪、山羊。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风光迤逦,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挥映,既有秀丽的狮子山、金鸡山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悠久的万寿宫、石船寺等人文景观。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立足白羊实际,提出了“打基础,抓主导,突特色,求突破”的工作思路,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镇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稳中有升,达到285万元;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6.9 %;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865万元;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2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7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农业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蚕桑生产和蔬菜加工是全镇的特色产业。蚕桑发种量名列全县前茅,特别是蚕桑新技术推广,更是我县蚕业发展的一朵奇葩。镇党委政府本着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原则,引进铜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以腌菜为主的绿色蔬菜系列产品,打造绿色蔬菜加工特色基地。. |
平滩镇 |
平滩镇地处重庆市铜梁县西部,距县城18公里,北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宝顶相距10余公里,南与潼南县接壤,是铜梁县第二大镇,也是该县西部经济文化中心。 平滩镇辖3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幅园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人口5万人。 平滩镇是铜梁县优质高效农业重镇,平滩大米远销西南各省,72-1锦橙荣获国家农业部食品博览会金奖,平滩鲫鱼体大肉嫩味美,不愧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抓好农业三个产业。一是以龙章纸业等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二是以铜梁县益农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良种鱼鸭模式示范基地。三是以龙寰公司为龙头,打造万亩蔬菜基地。龙寰公司与我镇合作建立“龙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该基地规划五年建成:2006年建成1000亩大棚核心示范区,大棚投入由公司提供900万元借款,最终达到10000亩。基地运作模式是企业(市场)+种植大户。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1000亩核心示范区的规划、业主引进等工作,来自浙江、荣昌的有生产经营经验的5个投资业主和五位机关干部与社(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并已全部支付了农户2006年土地租赁费,目前,大棚已基本搭建完成,正在育苗阶段。另外还有霖林花椒公司、绿硕果树公司、中才物流公司等带动我镇农业发展。平滩工业初具规模。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条工业经济带”。带区工业企业已达6家,带区聚集优势正在形成。“登丰为龙头的制鞋业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正在形成,今年新引进重庆业主王永鑫投资200多万元,分别在插腊村、洪太村开办畜禽肉制品加工厂及野猪养殖场,已引进种猪50头。建设“一大”基地。重点培育龙寰集团的蔬菜加工厂,支持益农公司禽产品加工厂,佳丰米业加工厂、整合包装平滩现有糖果加工产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精品包装上市的路子,打出平滩品牌,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2005年镇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2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税收(不含农业税)完成12.04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700万元,占年计划的13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61万元,占年计划的158%;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2650万元,占年计划的142%;农业增加值完成10632万元,占年计划的109%。. |
福果镇 |
福果镇位于铜梁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辖20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119个村民小组,6699户,总人口19194人,其中:农业人口18271人,劳动力11775人。全镇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西侧为巴岳山,东侧为平坝地区,有耕地面积14884亩,林地面积1480公倾,森林覆盖率达42%。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富有原煤、白泡石、青砂石、竹木等资源.有大小溪河6条,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座。境内环境优美,保安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境内交通发达,实现了100%的村通公路,省道铜梁——永川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信息网络畅通,实现了互联网。近年来全镇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兴工富镇战略,全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达到10家,初步形成了“原煤、造纸、建筑建材”三大骨干产业。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年纸品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年生产建筑石材30万平方米,石英砂粉30万吨以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基本建成了拦河堰特色农业基地,全镇发展蚕桑3000亩,发种突破3000张,发展水禽45万羽;发展核心草场2000亩,发展肉兔108万只,建成了“百万只兔业之乡”基地镇。粮食生产稳步增长,涌现出了一批县级养猪、养鸡、养兔、养鸭专业大户。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福虎路、联虎路整治已全面完成,实现了全镇100%的村、98%的社通公路;农村电讯事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达2440门,有线电视用户达368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5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创建了“百村工程”6个村,全镇农村社会稳定。2005年,全镇工业增加值实现3448万元,农业增加值实现4077万元,镇级财政收入达到356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9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 |
维新镇 |
维新镇地处铜梁西北,距县城43公里,辖14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05万人,与潼南县永胜镇、龙项乡,铜梁县的高楼、少云、中和等乡镇接壤,属典型农业乡镇。 近年来,维新镇立足镇情,努力培植“一园两点”(良种山羊示范园、水禽养殖示范点、蚕桑养殖示范点),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到2005年底,全镇山羊饲养量达6万只,镇山羊交易市场初步形成,赶集日交易量300只以上;水禽养殖总量达53万只,1000只以上大户达72户,500只以上大户达350户;蚕桑成片桑园达6200亩,年蚕桑发种5000张以上,产茧近4000担。与此同时,全镇还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500亩,栽植撑绿竹3000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初步明显。. |
高楼镇 |
高楼镇位于铜梁北部边陲,与合川、潼南接壤,座落涪江河畔,距县城33公里。是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镇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8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3981户,总人口13266人,其中农村12400人,幅员面面积2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70亩。全镇基础设施齐备,水陆交通便利,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社通电话。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盛产涪江清波、岩鲤、鳊鱼、黄腊丁、桂鱼、大口鲶等优质野生鱼类,蚕桑、蔬菜、生猪水禽等农业产业也颇具规模。近年来,高楼镇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精神,以“心贴群众、超常发展”为主题,以“走出高楼谋发展,立足高楼保平安”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县委、县府关于建设“三大县”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安全稳定,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楼镇是著名的“铜梁火龙”之乡,火龙文化历史悠久,盛名远播。近年来,“铜梁火龙”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凤凰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火龙雄姿频频出现于国内外。成功地参加了重庆人民广场国庆50周年庆典、2000年重庆中国首届铜梁龙灯艺术节、2001年中央电视台元旦联欢晚会长达10分钟的现场直播、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AAPP会议)和世界银行信息年会文艺演出、2005年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等重大庆典演出。现有20余支火龙队伍可分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
大庙镇 |
大庙镇地处铜梁南部,距县城近30公路,幅员面积41.4平方公里,人口26787人,其中农业人口23835人,辖25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场镇面积80公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其中蚕桑、肉兔和水禽是该镇的三大主导产业,2005年底,该镇实发蚕种7738张,产茧255吨,仅此一项,该镇人平收入达到250元,石院高新蚕业带还成为市、县蚕桑示范地区而受到关注,肉兔、水禽发展迅速,2005年出栏均超过100万只,并分别建立了肉兔和水禽养殖基地,组建了相应的专业协会,以带动肉兔和水禽的发展。此外,该镇的教育发展也很有特色,大庙小学成功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并率先在全县修建了学生公寓楼,推行小学生寄宿制试点,大庙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县乡镇中学名列第2名,连续3年取得辉煌成绩。. |
围龙镇 |
围龙镇位于铜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距重庆主城区80公里。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人口2.5万人,耕地1.9万亩,林地2万亩。通讯畅通,交通发达。省级公路铜(梁)永(川)线、大(足)璧(山)线纵横贯穿全境,即将开工建设的渝大高速公路从境内中部通过;境内富藏天青石、碳酸钙、青砂石、粘土、白炮石、白云石、石英砂、矿泉水等矿产资源。电力充足,距大庙110千伏变电站3公里。水资源丰富,境内有500万立方的桥亭水库和300万立方的梅良寺水库自来水饮用水源。桥亭湖万亩原始森林、千亩如镜湖面、温泉活水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待开发。镇委政府坚持“-”重要思想和“心贴群众,超常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兴工富镇战略,已逐步建立起了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锶盐化工、花炮研制、矿泉饮品、石材产业、石灰石开发五大骨干产业和蚕桑、水禽农业主导产业,以及“三场(围龙、四合、双碾)环型商贸流通网络,餐饮文化娱乐业极具旺盛的人气。围龙人民致力于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同步发展。系县委县府命名的十强工业乡镇、小康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特色文化乡镇、文明卫生场镇。开放的围龙将以优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务,优越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您提供无限商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热忱的围龙人民欢迎有识之士到围龙镇投资生财,共创美好的明天。. |
华兴镇 |
华兴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南端毓青山麓。与璧山、永川接壤,距铜梁(县城)35公里,距璧山19公里,距永川50公里,距重庆市主城区6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0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4870人。华兴镇东临璧山“白云湖、青龙湖”,南靠永川“茶山竹海、野生动物园”;西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望;北与市级风景名胜区巴岳山相邻。境内交通、电力、通信、闭路电视等公益设施配套完善。华兴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白云石、石灰岩、钾矿、煤炭等资源。近年来,全镇大力实施“兴工富镇”战略,形成了锶盐化工、纸制品和建筑建材三大产业,成为铜梁县南部工业重镇。现有规模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水禽养殖、笔尖海椒种植和蚕桑三大农业骨干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镇委、镇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于2005年创建成为铜梁县首个市级文明镇。. |
永嘉镇 |
永嘉镇位于铜梁县南部,距县城48公里,离永川“成渝”高速公路和铁路3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34000多人,是铜梁县六大镇之一。辖区内有山坪塘201口,水库5座,溪河3条,且安溪河横贯大土、窝沱、三龙、会龙、永东等5个村;铜(梁)—永(川) 公路横贯刘家、许家、菩堤、复兴、新六等5个村,长达4.9公里,其它村村村通公路;铜梁在永嘉范围内设有3个移动通讯站,并且开通了“小灵通”业务。良好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条件为永嘉发展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永嘉镇山青水秀,资源丰富。辖区内有森林2万多亩、楠竹(笋竹两用)林5000多亩。目前我镇正在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建设,广泛栽种撑绿竹、麻竹,全镇竹资源量超过了1.5万亩,可发展较大规模的笋竹加工业;有成片桑林10700亩。在新技术、新簇具大力推广运用下,蚕茧质量、产量大幅提高。2005年全镇发蚕种8002张,居全县第二,是发展纺织业的良好基地;辖区内东西两山石矿、煤矿资源丰富,圣水村石灰石的存储量极为丰富,可进行矿石开发,永红煤业年产原煤可达6万吨以上;以伍家水库为中心的农业特色养殖示范园区建成,实行立体开发,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水禽养殖总量2005年超过100万只,是种养殖业发展的良好基地。未来几年,永嘉镇将充分利用铜(梁)—永(川)公路沿线的有利条件,活用各种政策,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发展工业企业,逐步形成采矿、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和特色养殖四大产业。同时,在我镇东山大土、窝沱等村,有成片楠竹(笋竹两用)林5000多亩,山内空气清新,泉水甘冽,竹笋、野生菌、蕨菜等味道鲜美,且与永川茶山竹海相连,观光旅游开发前景广阔;西山圣水村风景独特,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唐氏古墓至今保存完好。我们将充分利用东山万亩楠竹资源和西山圣水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作好发展规划,开发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永嘉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朝着经济腾飞,事业发展的更高目标健步迈进。同时将以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良高效的服务,诚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和创业,共享资源,共创未来。. |
安溪镇 |
安溪镇位于铜梁县的南端,地处毓青山旁,与永川、壁山吡邻,清洁的小安溪河如玉带缠腰横贯全境。全镇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0亩,辖11个自然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一万余人。硅酸盐、煤、竹木、茶叶等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学校、医院、信用社、邮电所等单位配置合理、设施完善。工业发展强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个,即环保型的金禾纸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健康发展的吊线沟煤矿。目前正发展壮大的铜鑫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富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嘉兴加工厂等个私企业发展迅速,业主投资热情高,企业生产正常有序,创税能力年年提高。农业形势喜人。农业结构以粮、蚕、茶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安溪“毓青碧露”优质茶叶远近闻名,畅销全国各地。已建成规模达3000亩的茶叶生产园区1个,引进了6个茶叶加工业主。作为西南大学教学试验示范基地的葡萄园区现已完成300亩,近年将达到2000亩以上。全镇有良桑3500亩,年发种量达3400余张,产茧130余吨。丰富的竹木资源是安溪人的骄傲,全镇竹木面积达20000余亩,其中楠竹4500亩。粮食、水果、蛋禽、养殖等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可观。基础设施完善。全镇镜内交通方便,地理条件优越。西可通往铜梁、永川,东可通向壁山、重庆。村村社社公路畅通,各村主干道路面达准四级公路标准,基本形成了以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场镇设施齐备,居民生活便利。商贸繁荣,信息畅通,镇内已开通程控电话770门,移动、联通无线网络遍及每个角落,宽带电脑用户迅速增加,农村有线电视基本普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无污染、清洁的优质水。. |
西河镇 |
西河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南部,与永川市、大足县接壤,距重庆主城区88公里,全镇幅圆面积40平方公里。全镇2万余人,另有常住外来人口近1万人。2002年被列为铜梁县9个工业重镇之一,2004年度我镇被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强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近3 亿元,镇级财政收入5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电力:有3.5万千伏安水力发电网变电站和3.5万千伏安火力发电网变电站各一座,不但可供业主自择用电企业,而且电价低廉。水源:有日供水2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同时还有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的石桥水库一座及较好的地下水资源。道路:有出境通向成渝高速公路的28公里二级混凝土公路,有通向永川市火车站的29公里二级混凝土公路,还有镇内通向各村与场镇间的较好基础设施。通讯:程控电话容量为4000门,现普及率近50%,还有全覆盖的中国移动、联通手机和小灵通微波网站共四个。西河镇治金机械加工特色工业基地,紧靠铜梁至永川二级混凝土公路边,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分A、B、C三个小区。区内供水、排污、交通、供电、通讯、设施齐全。目前,重庆闽乐钢管有限公司、重庆兰英汽车板簧有限公司、重庆拓华碳素有限公司、重庆铜梁共和水泥有限公司、铜梁鸿利机制焦厂分别落户三个小区,尚有部分闲置土地可供有效开发建设。西河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加工、建材为主的特色工业企业。到2005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工商企业10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达到10:80:10。. |
太平镇 |
铜梁县辖镇。1919年置凉水乡,1958年并入上游公社,1959年析建凉水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4年撤凉水乡建太平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48.2平方公里,人口2.9万。319国道穿境。辖印盒、板院、楼房、垣杆、白云、余家、太平、坪坎、楠木、白庙、教化、本清、团碾、黄桷、漆碾、铁楼、鹅项、万寿、碉堡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企业有酿酒、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理、建筑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兼产柑橘、蚕茧。. |
虎峰镇 |
虎峰镇领导班子共有成员10人,其中女性1人,包括-1名、人大主席1名、镇长1名、专职党委副-2名、副镇长3名、武装部长1名、人大副主席及纪委副-1名(班子成员任职情况见附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2岁,其中30-35岁的2名,36-40岁的4名;学历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研究生1名,大学5名。整个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多次被县委评为“六好乡镇党委”。虎峰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距重庆市区63公里,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东与壁山县大路镇接壤,南临西泉镇、大庙镇,西与福果镇、石鱼镇相连,北靠庆隆乡,全镇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1.4公里,辖区面积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86亩,林地面积22000亩。全镇辖3个街道居委会,32个村、225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36874人,其中农业人口32532人。虎峰镇交通运输条件方便,国道319线由东至西穿越全镇,小安溪河由南往北贯穿全境。5条镇村级公路与周边地区相连,全镇通车总里程200多公里。场镇总规已通过专家组评审并报经县政府批准,目前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新建房屋6.85万㎡,街道路面硬化2.6万㎡,城镇化率达到35%。商贸流通业发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综合超市2个、商业门面530多个、餐饮店66家,年商贸交易额1.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有30KVA变电站一座,实施农网改造23个村,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000方,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500门,实现100%的村通程控电话和95%的村通闭路电视。教育卫生综合实力强,有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4500人,卫生院属一级甲等医院,建有4200㎡门诊综合大楼。作为全县工业重点乡镇之一,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兴工富镇”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培育再生纸业、机械加工和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全镇共有凌华纺织有限公司、治龙造纸厂、一九轻轨制造厂等企业1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841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 |
少云镇 |
少云镇位于铜梁县的西北部,是国际英雄邱少云烈士的故乡,距离铜梁县城20公里,幅员面积51.5平方公里,总人口23316人,总户数6888户。辖18个村,1个居委会。一、少云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全镇2005年有工业企业55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个,集体、私营企业17个,个体工业企业3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69亿元,工业增加值6300万元,营业收入1.5亿元,实现利润336万元,税金216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年发电量86万度,水泥预制件10800立方米,建筑砖1300万匹,丝织品109万米,白酒156吨,汽车配件55万件,水洗和水煮猪鬃380吨。工业经济存在总量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二、少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兴工富镇”为中心,以新型工业化为统领,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制订了工业经济发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翻两番,到2010年翻三番的目标(即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以上,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以上,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亿以上,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强力打造少云镇成为铜梁西部的工业重镇。(二)主要工作措施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把少云镇建成工业重镇,根本在于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基地向西部转移,全市产业布局调整等重大机遇,加强与沿海产业基地的对接和承接重庆“退二进三”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开展多元招商,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企业。2.切实抓好渝遂高速路少云互通口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互通口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交通便利的优势,设立工业园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工业园区规划,按照布局合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原则,形成以园区为中心的工业发展新格局。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 |
蒲吕镇 |
蒲吕镇位于铜梁县东部毓青山下,小安溪河畔,距离县城12.4公里。境内“一山”(毓青山)、“两河”(小安溪、淮远河)、“三路”(铜合路、蒲全路、渝遂高速路),在建的渝遂高速公路在蒲吕境内设有互通立交出口,距重庆沙坪坝42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1个街道社区,132个合作社,总人口25198人。接受安置三峡移民1053人。几年来,该镇先后被市、县授予“双拥模范镇”、“重庆市小集镇建设试点镇”、“重庆市两基普实验收合格镇”、“六好党委”、“经济实力强镇”等称号。近年来,该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业富镇、开放活镇、科技兴镇”战略,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该镇是铜梁县的九大工业重镇之一,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民营企业80家。重庆市铜梁特种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飞龙纸业有限公司、重庆拓源华冠碳素公司、铜梁安彩有限公司、矸砖厂、煤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技改扩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建立的1万头生猪养殖、100亩鱼鸭养殖和500亩蚕桑三大示范基地初具规模。2005年全镇工业增加值完成17792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714.96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05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68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725万元。几年来,该镇大力实施场镇旧城改造。蒲吕农贸市场、蒲吕大桥改造、场镇一级标准路建设、公厕、垃圾台修建、农行蒲吕营业所、蒲吕中心卫生院等工程相继竣工,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安溪河畔征地150亩建设开发区,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了长400米,宽30米大街的道路硬化、绿化和电力、通讯、灯饰、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邮政支局、农村信用社、广播电视站、中心幼儿园等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豪盛酒楼”,“星月大酒楼”等28家个体户也纷纷在这里安家落户。辖区内已建好程控电话和数据传输网络,已安装程控电话3500门,通讯畅通便捷。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建设了三个-地面接收站,完成了广电光缆转输工程技术改造,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境内县级公路40公里,村村通公路,120个合作社通机耕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
侣俸镇 |
侣俸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西北部,距县城7公里,东与巴川镇紧邻,北与太平镇、斑竹乡接壤,南与平滩镇邻界,全镇幅员面积51.13平方公里,地处浅丘,海拔在260-481米之间,全镇有21个行政村、182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3.1万。侣俸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物产丰富。镇域以浅丘为主,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较好,历史资料无破坏性地震发生记载。侣俸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摄氏度,无霜期298天,平均日照189天。侣俸土地肥沃,传统农业发达,全镇耕地面积30766亩,2004年,粮食产量为18951吨。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经济作物有柑桔、花椒等,是全县有名的“米粮仓”。镇域内水利资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库6座,有三坪塘220口,水面面积达3047亩。侣俸交通便利,通讯畅通。距重庆主城区87公里,距县城7公里,全镇21个村全部通公路,社通路率达60%以上,村社公路里程达112公里,最远的村离镇政府驻地6公里;电话、电视实现村村通,社通电话、收视率均在90%以上,移动电话等通信网络覆盖全镇;电力充足,可提供各类型的工业用电;铜梁至侣俸的天燃气输送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附近有铜梁第二饮用水源的双寨水库,可确保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侣俸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辖区内有中小学13所,其中中学1所,为县级重点中学,中心小学2所,村小10所,学校占地面积50448平方米,4所学校建立了微机室,3所学校建立了地面接收站,学校办学规模93个班,在校学生4379人,其中小学62个班,在校学生2564人,初中31个班,在校学生1833人,适龄儿童入率达到100%。有两所学校达到一级办学水平,素质教育侣俸小学获得一等奖,走在全县前列。我镇有中心卫生院2所,村村有医疗站。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沉心静气打基础、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镇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增加值6889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59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984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16元,人均增收476元;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辖区内现有纺织基地、制药厂、机电等企业49个,工业产值达13332万元,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二、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
小林乡 |
小林乡地处铜梁县西部,与我县平滩镇、双山乡相连,与大足县化龙镇、国梁镇接壤,距县城25公里,距大足石刻9.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0.67平方公里,辖10个村8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有农业人口12300人、城镇人口500人;有耕地19477.8亩,其中水田11628亩;森林覆盖率达36.8%。全乡海拔在269.5米—450米之间,小部分为中高丘窄谷地貌,大部分为浅丘宽谷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2℃-18.8℃,最高温度可达40℃,年均降雨量1003.6毫米。 小林乡交通方便,全乡有公路60公里,10个村、79个村民小组都通公路;有连接本县平滩镇、双山乡和大足县国梁镇、大足石刻的4条出境公路。 小林乡通讯发达,全乡程控电话达80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辖区内建有3个机站,手机信号处处畅通。 小林乡水利资源丰富,平滩河在小林段达9公里,境内平滩河两条支流共6公里,河流流经9个村46个村民小组;境内小Ⅰ型水库同福水库面积达170亩、蓄水量达105万立方米,其距小林场镇3.5公里,与大足石刻只有一山之隔,水库中间有一座4500平方米的岛屿。 小林乡是我县有名的鱼米之乡。全乡水稻种植面积10500亩,每年蓄留再生稻9000亩,是我县有名的再生稻生产基地。全乡60%以上农户养鱼,有2个养鱼专业社。全乡养鱼面积达4000余亩,其中净养鱼面积1000余亩,每年产鱼400余吨。 小林乡是个农业乡,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乡已实施退耕还林3000余亩,其中笋竹两用林1000亩,花椒1000亩,目前已全部投产,农民已见效益。2005年,全乡水禽养殖量达42.8万只,常年存栏量达16万只,有养鸭专业社7个。在同福水库建成了水禽生态养殖场,养有SM3优质种鸭8000余只,年产种蛋208万枚。. |
双山乡 |
双山乡位于重庆市铜梁县西北部,与潼南、大足两县接壤,紧邻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旅游胜地大足石刻,因境内有仙隐山、掌印山而得名。双山乡距县城23公里,距重庆6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1个居委会和8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3万人。全乡处于深丘地带,海拔280——585米,森林覆盖率达45%。近年来,勤劳的双山人民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心贴群众、超常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有力地推进了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境内盛产优质粮油,“绿色食品基地”闻名遐尔;“优质瘦肉型生猪示范乡”、“波尔山羊繁殖”两大基地推进迅速,目前,已经形成年出栏生猪5万头和山羊1万只的规模,这已成为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境内交通发达,二级水泥公路直通县城,138公里村级公路连通每个村社,山区群众行路不再难。全乡呈现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近几年,双山乡党委被县委评为“五好党委”;双山乡被县委县府评为双拥模范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和全县唯一的文明乡,被重庆市命名为绿色食品基地,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水土办长防委授予“全国青年绿色示范园”和“水保示范乡”称号。. |
庆隆乡 |
庆隆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国道319线4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000亩,耕地面积15000亩,辖13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90个农业合作社,全乡4639户,总人口15263 人。近年来,庆隆乡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坚持“农业富民,工业强乡”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1234”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 174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286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 157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4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6元;偿还政府性债务70余万元。农村经济发展“222工程”进展顺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蚕茧实现销售收入49.9万元,水禽饲养总量达 39万羽,新栽植撑绿竹 2019 亩,加快优质梨基地建设步伐,梨子总产量达到1500吨,实现销售收入 300 万元。牢固树立农业乡向工业乡转型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积极参与集团式招商。共引进项目11个,协议引资6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237万元,现有工业企业31个,2005年企业总产值达到4200万元。投入资金40万元,新修村公路 5 条 5.5 公里,投入资金80.27万元,完成了原乡中学教学楼、长石小学、生殖健康服务指导站新修、庆隆老桥加固等工程建设。全乡程控电话总数达到2500门,有线电视入户2660余户,入户率达到58%。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了7个村的农网改造,场镇卫生进一步改善,连续三年获卫生场镇称号。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被命名为村民自治合格乡,13个村被命名为村民自治合格村;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国策和<<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每年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文教卫生工作积极巩固“双基”普实成果,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完成了4600户10091人的入保任务。参加全县首届舞龙锦标赛获得三等奖,. |
旧县街道 |
铜梁县旧县镇位于渝西经济走廊中部、铜(梁)合(川)公路两县市交界处、即将完工的遂渝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旁之间(距遂渝铁路11公路,距遂渝高速公路8公里),距重庆主城区85公里,素有“龙乡明珠”之称。公元735—779年,唐朝曾建县城于此,旧县由此而得名。旧县自古商贸繁华,经济发达,是铜梁的工业重镇。全镇辖26个村、2个居委会,幅员面积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000人。2003年被市政府评为“亿元经济强镇”,全市首批启动建设的中心镇、商贸中心镇。2005年又成功创建成市级卫生镇。 截止2005年底,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660万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镇级财政收入912.6万元,同比增长36%;工业增加值13734万元,同比增长32%;农业增加值7964万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4950万元;辖区内固定资产投入19903万元,同比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70元,人均净增255元,归还政府性债务223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560人。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93家,其中新申世纪化工有限公司、铜梁兴财纸业有限公司、铜兴建材厂等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的7家,铜龙纸厂、竹丝保健床垫加工企业等产值500万元以上的22家,26个村中有16个村都办有了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农业发展格局。2005年,该镇新引进项目12个,投资1500万元的重庆鸿瑞纺织厂和投资1500万元的铜梁县筠梓灵纤维制品有限公司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将在2006年8月底初全面竣工投产。此外,化工电子、饲料添加剂加工生产、淀粉专业化生产等几个年产值上千万的项目正在紧张洽谈之中,尤其是落户旧县箭高村的铜梁县嘉盛保鲜库业有限公司的保鲜储藏项目,填补了旧县镇历史上保鲜防腐行业的空白,对优质水果保鲜、优质蔬菜、笋竹等农副产品防腐有了新突破。旧县镇还规划14个村的特色农业园区,面积8000余亩,其中优质水果片区,畜牧养殖片区和笋竹生态林片区三个特色农业片区现已基本形成。旧县镇一直秉承建设城镇与繁荣城镇并重,主张建镇与兴镇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作,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