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重庆市 >>潼南区 >> 卧佛镇

卧佛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卧佛镇谷歌卫星地图)


卧佛镇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1万人 95.7平方公里 500152120 402660 023 查看 卧佛镇谷歌卫星地图

卧佛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卧佛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桂林街道

  重庆市潼南县桂林街道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桂林街道办事处位于潼南县西北,由原桂林镇与梓潼镇东风片区合并组成。是潼南县委,县0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桂林街道办事处东与梓潼街道办事处为邻,南与双江镇相接,西与玉溪镇相连,北与群力镇接壤,幅员面积80.38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个社区,134个合作社,耕地面积29316亩,总户数16034户,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余人。   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桂林街道国民生产总值达5.9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15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000元。  【乡镇企业和优势产品】  辖内有:化工厂3个,其中万利来化工、新华化工属国家中型二级企业,民丰集团属国家一级企业(2008年正式投产,工业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中小企业有绿色食品厂1个,加工厂2个,酒厂2个,木厂1个,纸厂1个,矿石厂3个,砖厂3个,预制场5个,加油站1个,养殖场1个,经济开发有限公司2个,蔬菜营销公司1个。  桂林农业优势明显,具有无公害蔬菜、杂交水稻、油菜、玉米、柑桔等优质农产品。其中,无公害蔬菜是桂林农业的绿色品牌,1991年,桂林建成重庆市第一个无公害蔬菜,2000年桂林蔬菜基地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重点示范基地,2004年,桂绿牌辣椒、蕃茄、冬瓜、苦瓜、黄瓜、萝卜6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授予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识。除此之处,在有条件的村社,桂林逐步规模发展生猪、奶牛、山鸡、鸭、鱼、蘑菇等。  2006年,全街道工业生产总值达到 4.8亿元,全街道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0.8亿元。   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利,渝遂快速铁路、渝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潼(潼南)——古(古溪)路,玉(玉溪)——潼(潼南)路贯通县城,村道网络已基本建成。  【自然资源】  桂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的特点。冲积坝土地肥沃属中性,水资源丰富,适合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的生长,坡地适合红苕、玉米的生长,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社会事业】  境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9所,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站15个,信用社2个,加油站1个。  全县多家市属下派单位及县直企事业单位在辖内驻地办公。  境内已全部开通光纤电视、程控电话。  发   展思路   桂林街道办事处将以建制调整为契机,紧紧围绕把潼南建设成为重庆西大门,山城后花园的全新目标,抓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开通的历史机遇,推进桂林街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绿色蔬菜基地品牌。目前,桂林蔬菜基地总面积已达1.6万亩,常年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量12万吨,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桂林蔬菜基地已成为潼南在外的一块金字招牌,规划五年内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要进一步发挥“土地特别适宜,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继续做大做强蔬菜品牌。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品种档次,加快现代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实施精深加工,开发冻干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饮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推出绿色旅游片,着力丰富蔬菜基地的绿色文化底蕴。与潼南 “红、古、佛”三色文化一道精心包装,逐步推进,营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把绿色蔬菜品牌和蔬菜观光农业推介出去,吸引成渝两地市民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充分展示菜都魅力。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流通建设,壮大新城经济实力。加强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医院、学校、超市、商业广场、农贸市场建设,为居民医疗保健、购物、子女入学、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实现便利。构筑起江北新城功能配套促进人气兴旺,人气兴旺推动商业繁荣的良好格局。切实做好工业开发区建设,打造一流的软环境。牢固树立0大服务意识,竭诚为园区企业服好务,协助辖内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外来企业落户开发区,以工业链琏带动商贸流通,拉动就业和扩大消费市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梓潼街道

  梓潼街道位于东经105度31分44秒~106度00分20秒,北纬29度47分33秒~30度26分28秒。海拔250~450米。距重庆市区150公里、成都240公里。   梓潼街道是潼南县经济、文化中心,是潼南县扩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位于潼南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川渝经济带的重要结点上,龙头带动优势突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充沛的天燃气和电力资源,地处中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和无规定动物疫病检测区域内。   -   名称来历   县城盐关垭口为梓潼街道发端地,明清于此设盐业批验公所,盘查过往盐船,民众于此开店设肆。1701年(清康熙40年)重建庙宇,装修帝像,祭祀文昌,兴建场镇,定名梓潼镇,隶属遂宁。建国初更名为城关镇,1981年恢复梓潼原名。境内大佛,下县坝为古县城遗址,398年,新置遂宁郡设治于此,708年置为遂宁县,1282年并入小溪县(今遂宁市中区)后废止。   -   历史沿革   1701年重建庙宇,装修帝像,兴建场镇。因镇内有梓潼宫而定名为梓潼镇。1722年,清廷分遂宁县丞驻镇兼盐业批验。民国元年(1912年)为东安县治。1914年为潼南县治。1915年改名城区镇。1915年建城关乡。1953年建城关镇。1981年恢复梓潼镇。 2006年改为梓潼街道   -   自然环境   梓潼街道以丘陵为主,是川中丘陵的一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水量为980.5毫米,年无霜期为329天。土壤以灰棕紫色土为主。   -   区位优势   梓潼街道是潼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潼南县扩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它是连接川渝两地的黄金通道,龙头带动优势突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地处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域内。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随着涪江南北两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和百镇工程建设的启动,为梓潼街道大力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人口民族   梓潼街道辖25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151.1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底,梓潼街道总人口13.1万人,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城镇人口8.3万人,占总人口的61.8%,农业人口4.8万人,占总人口的38.2%。勤劳聪慧的梓潼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亮点。对外交通 遂渝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穿境而过,至重庆、成都均只需1小时,梓潼街道将成为成渝两地的近效短程镇。南接国道319线,西接国道205线,省道国道四通八达。镇内村村通公路,社通公路率达到90%。以涪江河为主的水路上通绵阳,下达合川、北碚、重庆。  

上和镇

龙形镇

  潼南县辖镇。1926年设茶店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龙形公社,1984年置乡,1993年民主乡并入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1公里。面积38.6平方公里,人口2.5万。潼(南)古(溪)公路过境。辖鹅形、高桥、盘龙、长冲、红岩、天保、大竹、干坝、龙形、大安、南岸、池坝、经堂、史家、竹园、架井、园坝17个村委会。企业有农机、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  

古溪镇

宝龙镇

玉溪镇

米心镇

  潼南县辖镇。1952年建米心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西邻涪江,距县府22.6公里。面积30.1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公路,涪江通航运。辖鲁家、童家、桅子、竹台、郑家、双石、蝉鹤、白果、岳家、宝贝、毗卢、响水12个村委会和米心居委会。企业有农机、酿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境内建有电力提灌站一座,川中石油矿井四处。.  

群力镇

双江镇

  潼南县辖镇。1950年建双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1993年大埝、城西、智慧3乡并入。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8.6公里。面积104.6平方公里,人口4.7万。涪江、绵(阳)璧(山)公路过境。辖大埝、城西、智慧3个办事处和金龙、仙鹅、管店、踏水、姚堂、杜湾、小沟、五里、谢家、板仓、祖师、花沟、龙沟、白鹤、双林、竹山、祠堂、团义、河沟、塔四、新店、洪嘴、长五、垮岩、社田、菜湾、郭沟、林湾、高石、龙门、郭堰、丁沟、独树、老关、草坪、木井、陈湾、小湾38个村委会和双江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造、塑料编织、机械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油菜子,兼产生猪、养蚕。镇境为杨*"公烈士故居和-主席旧居。有杨*"公烈士陈列馆及禹王宫、惠民宫、关帝庙等古庙。1917年0战争时,四川省靖-川北总司令部设于此。.  

花岩镇

  花岩镇因一座山形如莲花而得名,地处潼南县西北部,与四川省遂宁市的马家、大安、磨溪接壤。距潼南县城25公里。   名称来历    清初建场,以花岩寺得名。1950年建花岩乡,1967年改名红岩,1981年复名花岩至今。   花岩镇概况    花岩镇幅员面积2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93亩,辖5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人口13559人,其中农业人口12853人,非农人口706人。    花岩镇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捷,距省道205线7公里,全是水泥路面,距遂宁市的大安、马家均为7公里,通行顺畅,拟于2003年底按三重三级水泥路标准进行改造。有村社公路42.5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了社社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已于去年全面完成。村村开通了光纤电视,用户达650户。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5000门。有自来水厂一个,日供水量达2000立方米。镇天然气供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可望在2004年初正式供气。有中心学校1所,村小学5所,有教职工98人,有中高级职称教师 16人,有初中9个班,小学23个班,有学生800人。有中心卫生院1个,医疗卫生点14个,从业医师28人。    花岩镇资源丰富。境内天然气储量丰富,利用值高,是四川第三大油气田—磨溪油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油气井5口。镇内农副产品丰富,主产水稻、梨、玉米、红苕等,矮株蜜梨已成全镇的主导产业,是重庆市梨子生产基础之一。现种植矮株蜜梨4800余亩,已挂果3500亩,年产密梨800余吨。到2005年产量可达1100余吨。“花岩粉条”是花岩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久远,其优良的品质已在重庆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年产各类粉条400吨。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4000多个,外出务工经商人达2300余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劳动力素质较高。   花岩镇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花岩人民勤劳聪慧。花岩镇这片热土哺育了许许多多优秀儿女,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商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政务公开    花岩镇机构设置科学合理,通过机构改革,花岩镇有干部员工32人,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三个行政机构,设财税所、村建国土所、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生殖保健服务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体育站等7个事业。.  

柏梓镇

崇龛镇

  崇龛镇位于潼南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琼江河27.35公里穿境而过,东靠双江、南靠柏梓、西靠四川的安岳县,北靠四川的遂宁市。镇政府驻狮泉上路18号。   崇龛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建于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期间曾设立隆龛县,县址瓦子堡,境内史家坝是古县城遗址(现大屋村)。名称来历,616年,隆龛镇升建为隆龛县,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名崇龛县, 967年,崇龛县降为崇龛镇,民国时期名崇龛镇,又叫漏孔场。1951年建崇龛乡,1967年改名光辉,1993年全县拆区建镇,并光辉、红星、朱家乡于一镇,取名光辉镇。2000年7月光辉镇更名为崇龛镇。是道家创始人之一陈抟老祖出生地,他的塑像供奉在恩威集团总裁薛永新先生投资修建的崇龛玉佛寺内。   社会状况   幅员面积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5728亩(田23074亩、土22654亩),12548户,523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09人);镇辖16个行政村(其中坝地村9个,坝地面积10800亩。沟地村7个),1个社区居委会,140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场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小城镇已建成三街八路,常住人口10000余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505万元、粮食产量1834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66元。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交通状况   境内共有5条主要道路,分别为崇柏(柏梓)路、崇双(双江)路、崇大(遂宁市大安镇)路、崇姚(安岳县姚市镇)路和崇龙(安岳县龙台镇)路。崇柏路为县级主干道,崇龛境内长9.6公里,所辖16个行政村都通村级公路。   资源状况   主产水稻、小麦、红苕、蔬菜、亦产蚕茧、油菜、花生、水果等。为县发展油菜、绿色甲鱼、柠檬、蔬菜等基地之一。  

塘坝镇

  潼南县辖镇。1950年建塘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1993年永康、康乐、胜利乡并入。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8.5公里。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6.2万。国道319线、绵(阳)璧(山)公路及潼(南)大(足)公路在此交会。辖永康、康乐、胜利3个办事处和营盘、邓家、石花、俞桥、小屋、十字、龙珠、松林、半街、金山、店子、管林、屋基、罗坪、天印、智灵、万年、帽山、普陀、环店、金龟、苏家、夜合、插旗、觉山、文昌、螃屋、老院、封坝、三角、磨子、桥坝、古家、小河、小*-、树林36个村委会和塘坝1个居委会。企业有粮油加工、建筑、运输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特产生姜、黄桃、柑橘。以养猪、养蚕为主。.  

新胜镇

  名称来历    清乾隆时建场,原名甄子场,因火烧迁现址重建,定名新场。民国初年改名富农场,乡亦以富农命名。1952年更名新胜乡至今。取庆贺土改新胜利之意。   新胜镇潼南县西南面,距潼南35公里,距国道319线9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5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农业人口2、8万余人;全镇辖8个行政村,64个合作社;境内基础设施完善,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光纤通信日新月异,“1小时潼南”工程胜利竣工,区位优势逐步明显。这里山清水秀,有九曲溪环绕境内,森林覆盖率达26%;这里气候宜人,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这里生态环境无污染,是无公害农产品的家园;这里经济发展迅速,建镇9年来,国民经济翻了一番,截止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09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656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53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元,城乡人民储蓄总额达到2950万元,80%以上的农民住进了小康房,全镇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向小康迈进。   机构设置    2001年实施机构改革后,我镇严格按照县委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团委、妇联、财税所、农业服务中心、村建国土所、文化体育站等九个镇内设机构。并各设置了负责人一名。其中,党政办挂综治办牌子,社会事务办内设计生办。通过此次改革,使我镇的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精简,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及首届工业强县大会召开后,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全民招商战略的0,我镇为全面推进工业强镇战略,振兴新胜经济,实现经济大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出了相关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工业强镇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当前一件主要任务来抓。.  

太安镇

小渡镇

卧佛镇

五桂镇

  五桂镇位于潼南县南端,幅员面积32.9平方公里,场镇面积2.5公顷,共辖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00人,镇机关内设三办一所(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税所)    近年来,五桂镇围绕“富民兴镇”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推进第二产业,培植壮大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业为基础,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材料为依托,以棕制品、刀把加工、林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交通方便、信息畅通、环境优美,全镇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   政务公开 :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定期不定期地对各项部门收费内容和标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及重大问题等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招商引资    五桂周边与大足县、铜梁县、四川安岳县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场镇改水二期工程已竣工,中塘公路2004年将建成,长期以来,制约五桂经济的两大难题—交通、水源得到了基本解决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承诺将为投资者做好优质热情的服务.   特色经济 :    五桂地处丘陵,森林覆盖率居全县之首,林业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棕制品、刀把加工业更是享誉县内外。.  

田家乡

别口乡

  区域位置   潼南县别口乡位于潼南县城以东,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东南与合川市太和镇、铜梁高楼镇接壤,西连潼南龙项乡,北邻潼南上和镇。解放前,别口乡属合川县。光绪年间为白盐乡,后称别盐乡,民国年间别盐乡又改为佛盐乡,后据乡设别口沱而更名。    名称来历    原属合川。清朝雍正时期建场于老场坝,嘉庆时迁至别口沱,民国时期改名佛盐乡,后更名别口。1954年,由合川划归潼南。   别口乡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别口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2400万元,年增长速度达到10%,粮食总产达到5278吨,人均占有粮食43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8元,农民存款储蓄余额达到1469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到1884万元,创利税82万元。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3个,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43个。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年上缴利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1个。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    政务公开   别口乡辖5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30.48平方公里,总人口123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4人)。乡直单位6个,内设机构10个,乡直单位是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店、兽防站、派出所;乡内设机构是党政办、经发办、社会事务办、民政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税所、人口与计生办、计生服务站、村建国土所、文体站。    风土人情   别口是潼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享有茶叶之乡、板栗之乡、蚕桑之乡的美誉。从70年代至今,别口已有30余年的种茶历史。成片茶林主要分布于金仙村和飞凤村,面积达到600余亩,年产绿茶10余吨左右,远销北京、-等地,市场供不应求。板栗栽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主要分布于金仙村、高岩村,年产板栗约17吨,是潼南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桑树栽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可养蚕4000余张,产茧约65吨。美国纯白豌豆种植面积近1000亩,成为重庆市白豌豆种子生产基地。乡科郎寺有一塔,俗称白塔,高7层30米高,矗立于青山绿水之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县级重点保护文.  

寿桥乡

  "区域位置    寿桥乡地处潼南县西南部,距县城47.5公里。西南与铜梁县平滩镇、斑竹乡交界,西北与卧佛镇相邻,东北与小渡镇接壤。   名称来历    原系青云、小渡乡辖地,1952年初新设置万寿乡,以境内有万寿桥命名。1981年更名寿桥至今。   镇乡概况   寿桥乡辖4个行政村,25个社,总人口11334人,2986户,幅员面积20.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100亩,园地1190亩,林地550亩,居民点及企事业占地2050亩,交通道路用地202亩,水域面积1475亩,未利用土地7609亩。   地属中丘中谷至浅丘宽谷带坝地貌的寿桥乡,物产丰富,水源充沛,由南至北的平滩河穿境而过。近年来,场镇建设日新月异,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寿青公路硬化全面开通,53公里的村、社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致富的交通网络;程控电话、移动联通架起了高速的信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城乡市场繁荣,经济活跃。.  


卧佛镇特产大全




卧佛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