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4万人 | 35.9平方公里 | 500156202 | 408500 | 023 | 查看 庙垭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火炉镇 |
|
巷口镇 |
武隆县辖镇。县府驻地。1931年设巷口镇至今。位于县境中南部。面积163.1平方公里,人口3.7万。川湘公路横贯其中。辖建设街、中山、复兴街、冯家坡、红豆树、后街、南溪7个居委会和黄渡、凤山、水井、高桥、太坪、万营、银山、凉水、芋荷、中嘴坝、梓桐、柏杨、方坪、中台、青坪、黄荆、茶林、茶坪、中坪、杨柳、荆竹、石坝、矿洞、裕华、光辉、广坪、杨家、红旗、绿红29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电冶、稀土、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兼产薯类、青麻等。自然景观有万营洞、黄鱼峡。人文景观有武隆城标、森林公园。1991年乌江大桥建成通车。. |
白马镇 |
白马镇是武隆县第二大镇,东邻车盘、贵州,南邻水江、南川,西接白涛、涪陵、北挨、武隆、黔江,位于武隆县城西北部,以石梁河与乌江交汇处,一色礁石形如卧马而得名。该镇东邻县城24公里,北邻涪陵区中心45公里,来往游客较多,常年居住人口1万人以上,域境幅员面积13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0亩。(田5000亩;土18000亩)林地80000亩,管辖20个村;4个居委会;142个社;8131户人家,总人口25000人。农业人口17500人;城镇人口气7500人;外来人口3000人,全年盛产粮食总产量8500吨,农民人均粮食480公斤,工农产值1.2亿元,工商建服收入8536万元,农业产值34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6元,人平税费负担36元,全镇财政收入400万元。 白马镇规划区面积2.5平方公里,现建成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交通、通迅、卫生教育等功能齐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乌江干流沿镇而过,白马港为全县最大港口之一,国道319,川湘公路交汇穿街而过,是涪陵、武隆至南川必径之路,又是武隆交通""金三角""之美誉,在建中的渝怀铁路纵贯全镇,并设有火车站,汽车站、于此处,供电、供水、通讯、市场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等到了较快的发展,城镇景观建设为重点绿化,街道灯饰,初具规模。 白马镇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已初步形成以纺织、机械、建材、印刷、家具、食品等产业体系,自然资源丰富。煤、铝、土矿、大理石、水电等可供开采。另有神奇1000里的乌江画廊等景点,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油菜、油桐、木材、药材、石榴、枣子、野菜、茶叶等。养殖业有生猪、山羊和南江、黄羊、黄牛等。 白马镇总体发展思路,是在2010年把白马镇建设成为政治、经济、交通、科技、文化、贸易中心以发展纺织、机械、交通以及农产业加工为主的工贸港口型城镇。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突出景观风貌建设,整治环境卫生,创建文明卫生城镇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把规划变为现实,把措施落实到实处,力争使小城镇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把白马镇早日建成重庆市级小城镇建设为示范镇而努力奋斗。. |
鸭江镇 |
鸭江始建于延熙(250),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乡,以驻地鸭子塘命名,隶涪陵县正南区,1956年6月划入武隆。全镇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6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4000人。境内海拔最高1600米,最低160米。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600万元,增长5.5%,农业增加值4320万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增长1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0万元,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30万元,增长9%;完成财政收入6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2万元,增长29%。是全县城镇化试点镇、全县清洁能源基地、传统农业大镇和武隆的文化大镇。 鸭江地处大娄山褶皱地带,武隆西部,乌江最大支流大溪河下游,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西接涪陵的白涛镇、太和乡、梓里乡,南接乌江,东接和顺镇,北接平桥镇、庙垭乡,距县城56公里,距重庆120公里。境内形成了大溪河航道、319国道、303省道、鸭大路县道等交通骨架。穿境而过的南涪铁路、涪南高速公路、长南线天然气管道建成后,鸭江至涪陵、南川20分钟车程,至县城40分钟车程,至主城1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鸭江自然风光秀美、地质地貌独特。融山、水、洞、泉、林、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绝于一身,山灵水秀,景色怡人。鸭江小三峡风景区是国内著名的八大小三峡之一,是西北经济区唯一的市级风景名胜区。鸭江小三峡风景区包括谷雨峡、花园峡和犁源峡。景区内两岸雄岩嵯峨,沟壑险峻,水平如镜,微泛涟漪,舟行其间,波光棹影,如入画廊,是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外仙景。张果老打凤凰、鸭子塘的传说等神话故事更令人神往。 鸭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全镇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矿、石灰石等多种,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水能资源丰富,有中小型水利发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37%,土特产丰富,鸭江老咸菜、泰安大米、高兴肉鸽、保禾土鸡、鸭江肉鸭、双河园生猪等久负盛名。鸭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适宜人居。 鸭江镇党委、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勾画了未来鸭江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城乡统筹发展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县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富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科教强镇、依法治镇”战略,着力建设“富裕鸭江、文化鸭江、生态鸭江、平安鸭江、和谐鸭江”,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着力把鸭江镇建设成武隆县特色工业重镇、城镇化示范镇、一小时经济圈沿圈名星城镇,使鸭江镇真正成为武隆县西部的重要增长极。今天的鸭江人正在以“敢为人先、抬头苦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鸭江精神,努力创造开放奋进的新鸭江,未来鸭江更加美好。 |
长坝镇 |
武隆县辖镇。1931年置永顺镇,1952年改为长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茶园、东山乡并入建长坝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2.1万。319(川湘)国道贯境。辖镇宜、沙窝、何家堡、红光、红丰、新生、白沙、尖峰、鹅冠、大岭、光明、胜利、简村、乐道、大园、灯坪、信义、生基坪、茶园、板崖20个村委会和长坝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铸铁、发电、农机制造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以花生、水果、蚕桑、烤烟为主。生猪、牛、羊发展较多,商贸、服务业齐全。. |
江口镇 |
江口镇位于武隆县东部,东与文复乡、彭水县相接,南与贾角乡相接,西与石桥乡、中嘴乡毗邻,北与火炉镇接壤。距县城18公里,距重庆市200公里,幅员面积92.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和12个居民小组,共4809户,14061人,其中:农户3139户,农业人口10948人。 历史沿革 江口古镇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到石斧,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钺,汉代铜釜铁釜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置信安县于芙蓉江西岸马鞍山,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信安县更名为信宁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信宁县治地迁芙蓉江东岸边罗州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省信宁县为镇如彭水县。其间江口为县治地447年.明万历年间改称信宁县,清康熙年间改信宁县为江口镇,设巡检司、武器讯置于镇上;光绪四年改造江口镇为遗爱乡、民国二十四年复称江口镇。1953年划归武隆县,1958年,人民公社时与蔡家人民公社合并,又于1992年建制调整恢复为江口镇至今。 经济状况 2004年,全镇GDP达到10763万元,同比增长16.5%;完成乡镇企业产值3515万元,增加值988万元,同比增长15.7 %、38.8%,其中工业产值实现2920万元,工业增加值715万元,同比增长15%和15.5%;社会固定资产达到4220万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5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86万元,同比增长14.6 %;实现城乡各种存款余额7000万元、贷款余额3200万元,同比增长5%和10%;完成财政收入344.8万元,其中镇级财政收入227.8万元;新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502人。 特色产业 芙蓉洞、芙蓉江的相继开发,使旅游业成为了我镇的一大特色。同时,以鲜美可口闻名的“江口鱼”也成为了旅游业之外的另一大特色产业 旅游景点 江口镇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土地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是重庆市的八大特色旅游区之一,也是全市37个重点旅游镇之一,有被誉为“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丰富的洞穴科学博物馆”—芙蓉洞,被誉为“川东九寨沟”的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观和“唐长孙无忌墓”、“李进士故里石刻”等人文景观。. |
平桥镇 |
|
羊角镇 |
武隆县辖镇。1952年分置重云乡、羊角镇,1958年改重云乡为羊角乡,1964年撤羊角镇与羊角乡合并,1992年建羊角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69.9平方公里,人口1.2万,巷(口)白(马)公路贯境。辖朝阳、青春、鹿池、田坪、重岩、庙岭、田湾、石床、菖坝、大树、院子、艳山红、梨花、茶岭、罗家、山垭16个村委会和羊角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煤、商贸、饮食服务,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油桐、卷子、青麻、水果、烤烟为主。. |
仙女山镇 |
仙女山镇成立于2002年6月20日,是充满活力的年轻镇。2004年11月全县进行乡镇建制调整,现在的仙女山镇是由武隆县原来的白果乡,核桃乡和巷口镇的杨柳村、荆竹村与茶坪村,土坎镇的四合村、和顺村,以及双河乡的仙女村归并组建而成。 仙女山镇位于武隆县中北部,处于乌江北岸,距县城20km,是我县“一江两翼”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东接火炉镇,南与巷口镇接壤,西与土坎镇、双河乡相连,北邻土地乡。全镇幅圆面积278km2,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镇政府驻石梁子。镇辖22个村,121个社;农户3938,人口1.5万;可耕地4500hm2;海拔高度在260—1930m之间,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已达63%。境内植被保护好,空气清新,无工业废气、废水污染,是绿色食品的理想生产地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其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拥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著名景观。 - 历史沿革 1931年置白果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7年,面积70.7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白果、团结、双岭、爱国、金星、庙树、龙河、继光、龙宝塘9个行政村。 2002年6月20日,撤销白果乡,并将巷口镇的荆竹村、杨柳村、茶坪村、土坎镇的四合村、和顺村,双合乡的仙女村共6个村划出设立仙女山镇。仙女山镇管辖原白果乡的行政区域和荆竹、杨柳、茶坪、四合、和顺、仙女等6个村的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地石梁子。 2003年底,将茶坪村1组划归巷口镇管辖;区划调整后的仙女山镇,辖原核桃乡和仙女山镇龙河、庙树、白果、团结、双岭、爱国、金星、荆竹、杨柳、四合、和顺、仙女、继光、龙堡等14个村、茶坪村第2、3、4、5、6等5个村民小组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77.9平方千米,人口14031人,镇政府驻石梁子。(22个村,121个社) - 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工农业增加值4420万元,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320万,农业增加值410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68万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85元,比去年增加502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0万元,增长25%。 加强了对原有入驻企业——太极、光正、长松、华邦等的联系,帮助他们做了一些协调事务。积极为新引进或投资的企业——重庆山川旅业有限公司、重庆美韵装饰公司、金星红砖厂提供服务,客户比较满意。与县招商局经常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召开会议,对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制定了工作意见,分解了目标任务,拟订了考核办法,成立了工作机构。已储备11个项目,制作了《仙女山镇招商指南》 ,部分招商项目发布在“武隆公众信息网”上,扩展了招商渠道。重庆山川旅业有限公司在我镇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注册资金1500万元,目前已投资90万元。重庆美韵装饰公司拟投资300万元,在我镇阳光村开发旅游农业项目,现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 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效应,以旅游体制改革为契机,结合仙女山新区开发,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无污染的高端产业和洁净工业,逐步形成以旅游休闲、度假酒店、房地产等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以此带动和促进消费升级。 一是景区上档升级工作,启动了天生三桥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山创建5-旅游景区和假日酒店申报五星级酒店三大工程,启动世界自然遗产博览馆、世界自然遗产标识系统和旅游接待中心建设。二是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实现“安全、质量、效益、秩序”四统一,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确保旅游产业持续、快续、健康发展。三是培育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的同时,发展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龙宝塘塘湾发展厚朴、观赏桃150亩;在白果曲家坝发展樱桃400亩,建领养区100亩;在石梁子钻天铺发展板栗400亩,建领养区50亩。四是现代服务业。新建星级农家乐37家,农家公寓20家,重点在武仙路、仙女湖和天生三桥景区以及白果村曲家坝等地发展24家,带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2000人,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五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以实施农村市场“双建工程”为重点,继续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强化农村市场服务功能。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0户,新增250个就业岗位。 |
桐梓镇 |
一、镇情简介 土坎镇位于县城西北方。政府所在地土坎场距县城仅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1.3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总数10470人。全镇主要为东高西低的坡形地势走向,海拔高度在200-1400米之间不等,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土坎正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农工并举的方向发展。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9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250万元。乡镇工业企业达到28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一家。二00二年,全镇农民人均产粮420公斤,人均收入1872元。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28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80万元,人均纯收入1983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90元 目前土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集中体现在:一是交通运输便捷,不仅有武丰公路,乌江黄金水线穿越其境,更有建成通车的渝怀铁路,设有货运站距政府所在地仅100米之远。二是土坎是川东电力能源,主要集散之地,有丰富的电能资源,工业用电价格在西南地区最低,三是土坎通讯十分发达,联通、移动两大公司在土坎建有微波站,电信业更是发展到了各村社,全镇总装程控电话二千多门。近几年,域外有识之土,正在不断走向土坎建企业,办公司。四是、企业投资环境十分宽松,全镇近几年来积极营造人人为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五是土坎镇已纳入武隆县工业园区规划。 二、丰富的资源宝地 (一)、清水村冷水资源:土坎镇清水村是一个冷水资源极其丰富的村,全村有大小 9处地下泉水,常年温度在摄氏12度左右,可用流量在2立方米/秒,水质清冽无比,毫无任何污染。是一个投资冷水鱼养殖的最佳地方。 (二)、五龙村矿物温泉资源:离土坎政府 500米的五龙村,有极其丰富的地下矿物温泉资源,温泉的硫化物和氯化物含量极高,对人体皮肤有极好的保健作用,对人体的皮肤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三)、清水村和尚崖风景资源: 和尚崖风景区东临仙女山森林公园,南接天生三桥和白果地狭。景区面积约 5平方公里,整个景区集雄奇险秀俊于一体,各种自然景观、景点极其繁多,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山谷长廊,有刀劈斧削般的悬崖栈道。有千姿百态的石柱、石峰,有碧绿如染的高山湖泊,有神秘莫测的天降“神碑”,有触云摸天的雨台极顶,极具开发价值。. |
土坎镇 |
土坎镇位于县城西北方。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仅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1.3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总数10862人。全镇主要为东高西低的坡形地势走向,海拔高度在200-1400米之间不等,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 土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渝怀铁路、武丰公路、乌江黄金水线穿越其境,场镇设有铁路货运站,距政府所在地仅100米之远。2010年,巷双公路竣工并投入使用,21公里二级路贯穿全镇,截至2010年年底,全镇实现100%村通畅。 土坎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澎湃飞雷”石刻、古县城遗址、瀑头观峻、响水临江、层岩两榜、和尚崖风景区等多处人文、自然景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土坎正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农工并举的方向发展。二0一0年,全镇工业生产总值3.8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4438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3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3万,本级财政收入18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393元。 |
和顺镇 |
" 和顺乡地处武陵山系,弹子山上,东与本县白马镇相连,西与平桥镇、鸭江镇接壤,南邻白云乡、长坝镇,北临乌江,与涪陵区相望,新旧319国道贯穿全乡9个村。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64米(寺院坪),最低海拔为大溪河入乌江口处164米,政府驻地沙子沱,海拔1130米,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人口145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31耕地面积12162.4亩,其中田2075亩,人均耕地约为1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乌金”之称的煤炭资源为甚,有各类工矿企业23个,其中县属企业1个,共有煤矿12个,水泥厂3个,非煤矿山8个,是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烤烟是全乡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全乡财政收入390万元以上,是全县率先摘掉贫困帽子的乡镇之一。 历史沿革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置乡,以戒斗为和睦相处命名。1931年兴顺乡并入,隶属涪陵县第八区(今长坝)。1935年隶属涪陵第五区。1942年后,曾隶属武隆第三、六指导区。1951年由第三区(长坝)划属第六区(平桥),同年4月析祝家、清水、田坎、兴顺、周家、大竹、双龙、荆竹、三合、玄武10个村置石拱乡。1953年8月析苍堡、洗马、共和、印盒、五盐、金坪置金坪乡。1955年12月省石拱乡入;1964年7月省金坪公社,其保卫、共和大队入白云公社,其余并入和顺公社。1985年辖弹子、沙子沱、青木池、石拱坝、花院、清水塘、杨柳坝、祝家、虚楼、金坪、大坨11个村,66个村民组,乡人民政府驻地弹子山场。2002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乡人民政府驻地搬迁至沙子沱。2003年12月撤和顺乡、兴顺乡,重新组建和顺乡,政府驻地沙子沱,辖原和顺、兴顺乡18个村,107个村民小组。2004年6月村规模调整后,全乡设9个村,49个农业社,1个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 特色产业 工业:境内矿藏丰富,有丰富的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等。现有煤矿企业12个,水泥厂3个,年产原煤25万吨以上,水泥15万吨,是武隆的工业大乡之一,工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农业:由于这里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所有农业品质量较高,对种植水果、干果、玉米、烤烟、蔬菜十分适宜。烤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干果已成为和顺的支柱产业。. |
双河镇 |
|
凤来乡 |
|
庙垭乡 |
|
石桥乡 |
|
黄莺乡 |
|
沧沟乡 |
沧沟乡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置乡,因驻地在延沧河下游沟沿得名。沧沟乡位于武隆县东北部,北与桐梓镇、后坪乡、西与火炉镇、土地乡毗邻,东与彭水县鹿鸣乡相接。距县城56公里,距重庆193公里,幅员面积73平方公里,辖关庙村(原石岭、长干、关庙村合并),青杠村(原龙坝乡五一村、沧沟乡青杠村合并),大田村(原白家、大田村合并),沧沟村(原花地、沧沟、丁木村合并),大水村(原向山、大水、瓦屋村合并)5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农村居民2559户,总人口10583人。 沧沟乡主要是高、中、低典型的山区地貌,木棕河和沿沧河分别以西南和东西方向穿越其境,在大田村与青杠村交汇后注入乌江,两条河流可开发为旅游业。地貌形成由低到高梯形态势;海拔高度在280米—1400米之间,呈立体地形,山地气候明显,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060.7毫米,年平均光照1075小时,无霜期296天,四季分明,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更适宜农业生产。 |
文复乡 |
|
土地乡 |
武隆县辖乡。1952年置土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59公里。面积75.8平方公里,人口0.7万。中(嘴)桐(梓)公路横贯其中。辖寨子、沿河、石屋、车阳、小岩、六井、长青、天生、冉家9个村委会。商贸、饮食服务业发达。农业主产玉米、薯类、水稻,经济作物有油桐、茶叶、生漆、苎麻等,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 |
白云乡 |
|
后坪乡 |
|
浩口乡 |
武隆县辖乡。1953年置浩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与贵州省相邻,芙蓉江于贵州省穿峡入境处。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何家、厚山、浩口、花溪、落心、邹家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薯类、水稻,经济 作物以油桐、卷子、茶叶、生漆、青麻为主。境内有水电站一座。. |
接龙乡 |
武隆县辖乡。1954年置接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95公里。面积111.4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高坎、小坪、马庙、梨子、两河、盖坪、九角7个村委会。有以酿酒、炼焦、商贸、饮食服务为主的乡镇企业。有钾矿、铁矿等。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有茶叶、漆树、黄莲、天麻、黄柏、厚朴、五倍子、棕片、烤烟、林木等。. |
赵家乡 |
|
大洞河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