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村基本情况
清华村地处籍田镇南端,幅员面积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9亩,人口2722人,总户数50户。有6个村民小组。主要产业有:水稻植种1000亩,疏菜种植350亩,水果200亩。养猪大户2户,月出栏生猪2700头左右。有低保户26户,49人。残疾人83人。精简职工3人。优抚临困16人。五保户17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10122106 | 610200 | 028 | 查看 清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回江社区 |
回江社区基本情况 回江社区属籍田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6个组,占地面积2.716平方公里,总人口5258人,农村人口1283人,流动人口5000人,农村耕地面积500亩。属浅丘地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常年日照时数1242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自然灾害有旱灾和水灾等。社区内有柴山河、鹿溪河由北向南从社区西面蜿蜒流过。全社区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并建有蓄水池(塘)8口,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都有充足的保障。社区内植被繁茂,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为民营企业、个体经商、养殖、蔬菜。 2013年底全社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7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198万元,工业产值1.6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72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农业以蔬菜、养殖产业为主。2013年回江社区蔬菜产量达2055万公斤,养殖产业过4万斤,是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回江社区位于籍田场镇,受场镇经济发展影响,工业不断发展,社区有规模工业企业2个,其它工业企业51家,个体加工坊20个,个体工商经商1328户,社区引导外出经商和外出务工986人。社区现有经济构成是以二、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已形成明显趋势。 回江社区现有楼房户1300户,3605人,156000平方米;平房127户,1463人,87780平方米,土坯房22户88人7832平方米;规划搬迁22户88人,搬迁人口按人均综合占地30平方计算,规划场镇集中居住,由政府统一规划。 回江社区交通便利,主要交通道路有籍黄路、籍红路、新华路,街道19条,全社区以场镇为支撑点,以道路为主骨架,建有一条围城滨河路,道路全长2000米,滨河路已铺设为水泥路,路长1000米,路宽6米到12米,通往场镇并连接主要街道。 社区已通电力、电讯线、光纤线和自来水管道,其线路基本上沿道两侧引入,各组电力来源于彭山35变电站,电力条件充足,村上设有多处配电房。社区内已安装有线电话1400户,拥有电脑户数2000多户,金融机构4个,光纤用户1500户。 村民日常用水主要为岷江自来水厂供应,由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集中处理。有独立设置的公厕,社区内垃圾为集中收集处理到洛带垃圾场;居民购物有社区放心店,自选连锁店,小孩到镇学校幼儿园入学。另外,社区内有卫生站1处,职工人数2人,占地810平方米。 全社区燃料结构以天然气为主,另外建有沼气池12余口。 |
蔡堰社区 |
蔡堰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双流县籍田镇蔡堰社区地处籍田城镇以东,紧邻籍田城镇。居委会综合服务楼设立于籍田中心广场。辖区幅源面积0.85平方公里,属涉农性社区。社区下设6个居民小组,共8个经济社,其中经2004年并村并社工作调整,原蔡堰村更名为蔡堰社区,原1、8社合并为第一居民小组;5、7社合并为第五居民小组。社区共有居民户数783户,2440人,劳动力人数1614人,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1430人,耕地面积1112亩;其中蔬菜、水果面积约5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3762元。 蔡堰社区地理环境优越,堪称为籍田文化古镇的鱼米之乡。交通十分便利,宽畅的213国道灌穿南北,东山快速通道跨越东西,籍田镇中心文化广场地处社区腹地,是广大居民文化、体育的活动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携全体居民真诚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辖区内投资、开发、发财! |
红碑村 |
红碑村基本情况 红碑村地处双流县籍田镇东端,紧邻213国道线,幅员面积6.047平方公里,9个村民小组,20个生产合作社,1174户,3886人,村议事会成员21人,村民代表99人,设有劳动保障工作站、计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农资放心店,耕地面积3774亩,人均纯收入10069元,落雁河川村而过,是成都市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已硬化道路25公里,提灌站15处,集聚点5个。周家堰小区已安装自来水、天然气。光纤改建户达95%以上。 |
西安村 |
籍田镇西安村位于籍田镇西部,交通十分便捷,东与籍田镇回江社区为邻,南与籍田镇铧炉村相交,北与籍田镇长征村和双流县永安镇接壤,西与双流县黄龙溪镇相邻。幅员5.83平方公里,共3870人,村小组9个,党小组9个,党员97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1800元,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租赁费,村民人均年收入12800元。全村主导产业农业,主要特色产业是蔬菜、水果种植。 |
五圣村 |
五圣村位于籍田镇南,属于彭山、仁寿、双流三县交界处。全村幅员面积4.525平方公里,耕地3445亩,退耕还林604亩。辖区内6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社,有633户2068人,现人均收入7680元。 全村有水泥路面公里,沟渠米,建有微水池47口,大小蓄水塘36口,提灌13处,全村主要以丰水梨、宝石梨、红樱李、食用笋、特殊养殖鱼、鸡以及各种农作物产业为主。 同时有五圣场、霍麻沟两个特色农家乐。 |
铧炉村 |
铧炉村基本情况 铧炉村座落在二峨山麓下,柴山河贯穿铧炉村,与黄龙溪镇相邻,毗邻国道213线,交通较为便捷。铧炉村地处浅丘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度,年日照时数1242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自然灾害有旱情和雹灾等,无地震史。全村幅员4.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79亩,其中水田2330亩汉地449亩。铧炉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59户,其中五保户13户,低保户25户,残疾户64户,优抚对象12户,总人口2852人,其中老人565人,享受老龄补足的75人。铧炉村有6个党小组,党员68人,其中女党员15名。集体建设用地353亩。农业生产用水受东风渠尾水灌溉,地下水资源丰富,辖区现有塘堰15口,提灌14处,微水池4口,农业生产用水较为困难但村民生活用水有充足的保障(经红层找水打井后)。2001年和2002年已完成退耕还林1010亩,村域范围内植被繁茂,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为畜牧生产为主。 铧炉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内有4家企业,2008年全村地区总产值1824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15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工业及其他生产值66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6483元。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并以畜牧为支撑产业,第三产业以农民外出务工为增收渠道。 铧炉村现有楼房547户,1914人,占全村户数的66%;平房(含小青瓦房)121户,363人,占15%;草房及土木结构房89户,312人,占11%;无房户71户,200人,占8%。农民安置点规划修建在位于铧炉4组1#点3塘坎儿安置点,占地80亩。 铧炉村交通条件极为便利,村内有五圣公路贯穿而过,并与国道213线相连,社社都有道路相连。村道路长6200米,其中,柏油路面1000米,水泥路面5200米。社道路属碎石路和机耕道,长10000米。 村上已通电力、电讯和光纤入户。目前正在建设岷江自来水工程,电力来源于籍田三五变电站,经10千伏输电线引入,电力条件充足,村内设有5座配电房。电讯线路和光纤顺道路两侧引入到各户,全村现已安装有线电话120户,移动座机613户,光纤用户634户。 村民日常用水主要以抽取地下水为主,垃圾实行了集中清运,村内建有一处生活便民店和农资放心店,群众生产及生活极为方便。另外,村设有卫生室,卫生室占地60余平方米,配备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方便群众就医。全村燃料以柴草、沼气和电力为主,近年来,建有290口沼气池,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 |
红阳村 |
红阳村座落在巍巍二峨山麓下,清澈的柴山河畔,与彭山、仁寿接壤,毗邻国道213线,交通极为便捷。红阳村地处浅丘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全村幅员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6亩,总人口2036人,集体建设用地340亩,人均纯收入7600元。农业生产用水受东风渠尾水灌溉,地下水资源丰富,辖区现有塘堰21口,提灌14处,微水池28口,农业生产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有充足的保障。2001年和2002年已完成退耕还林652亩,村域范围内植被繁茂,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作物以优质丰水梨和优质桃生产为主。 |
长征村 |
长征村基本情况 长征村属浅丘地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年日照时数1242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自然灾害有旱灾和水灾等,村内有东风渠、鹿溪河和落雁河,鹿溪河由北向、落雁河由东向西蜿蜒流过。全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都有充足的保障,村内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作物为梨子。全村现有六个村民小组织部总户数877户总人口2669人。全村有耕地2374亩。 2010年底全村地区生产总值2037万元,其中:农业值为135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6%,其他经营收入671万元,占32%,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6万元,占2%。人均纯收入8110元。农业以梨子为支柱产业,2009年水果产量达1700吨,长征村优质有机“宝石梨”畅销国内各大城市,成都美食频道和双流电视台曾做过多次报道。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称赞。2009年度,长征村的优质梨“绿宝石”和“丰水梨”供不应求,由于长征村离场镇较近,长征村被列为场镇无景规划,导致工业发展较为薄弱,村内没有成规模的企业。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随着梨子产业的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和全村经济新的一个增长点。 , 长征村交通便利,正籍路贯穿全村,成仁路紧靠本村社道,川西旅游环线横穿本村,此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年底全面通车,到时将会给本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村村道2500米,社道10100米,村道2.5公里已全面铺设成水泥路面,村道6.5米,社道3.5米,通往村内连接主要大型院落。 村上已通电力、电讯线、光纤线和自来水管道,其线路基本上沿正籍路两侧引入各组,电力来源于籍田镇35KV变电站,电力条件充足,村上设有多处配电房。村内已安装有线电话315户,光纤用户486户。 村民日常用水主要抽取地下水,原水供应,有望在今年年底使用泯水水。村内污水为分散自流,无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无独立设置的公厕,村内垃圾为集中收集,政府集中处理。由于距离场镇较近,村民购物主要到场镇,小孩就学主要在籍田小学和金铃完小。另外,村内有卫生站1处,职工人数1人,占地120平方米。 全村燃料结构以电力和农作物秸秆为主,另外建有沼气池300余口,但始终不能完全解决全村的燃料问题。 长征村规划情况:通过规划搬迁600户,人口1800人,集中安置在本村崖子扁安置点和火烧房安置点,人均综合占地面积30平方米,社道整治规划9000米,社道整治范围:1社600米,2社500米,3社500米,4社1000米,5社800米,6、7社2300米,8社1500米,10社1000米,11社800米。 长征村产业结构布局规划:本村现有梨子600亩,葡萄200亩,枇杷100余亩。计划在2010年在长征11社发展葡萄150亩,在长征7、8社发展梨子260亩。力争在三年之内,改变现在传统的耕作模式。 |
地平村 |
地平村基本情况 地平村幅员面积5.07平方公里,辖区8个村民小组,15个社,有农户988户,人口3344人,总耕地面积4120亩,企业单位8个。2013年入均纯收入12568元,2010年度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发展产业结构,成立两个专业合作社:先华红樱李专业合作社,种植红樱了300亩;宗良蔬菜合作社,种植蔬菜120亩,现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亮点。 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引导作用,按照“三位一体、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秉承新农村建设“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原则,围绕天府新区南部现代农业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完善了地平村村庄规划。2011年地平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农户556户、1876人;整理集体建设用地562亩,净增集体建设用地394亩。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业互动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优美的”的 “地平新家园”农村新型社区,占地140亩、建成安置房526套,安置农户411户、1440人。 地平村新建便民服务中心现有面积120平方米,可扩展的面积10余平方。地平村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完善,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民事代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法服务、党员服务、信息公开查询、工会服务等窗口。 |
鱼鹤村 |
成都市天府新区籍田镇鱼鹤村位于成都双流南端,素有双流南大门支称,南与仁寿县视高镇接壤,属浅丘地带,辖区6个村民小组,661户,共计2348余人,幅员面积3.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00余亩,草莓面积30亩。成仁路穿村而过,村内现已实现“三通”(通电、通讯、通光纤)。 鱼鹤村现以生产粮油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现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二、三产业相互融合。2013年人均纯收入13110元 鱼鹤村党组织共设书记1人,委员2人,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0人。 |
粮丰村 |
籍田镇粮丰村位于籍田场镇附近,国道213线穿境而过,新规划的人民路南延线延伸段擦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东与大林镇交界,南与籍田镇鱼鹤村相邻,西与籍田镇清华村、籍田镇铧炉村相邻,北与籍田镇蔡堰社区相邻。幅员面积5.51平方公里,总人口3586人。9个村民小组、8个党小组,党员人数80人,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3218元。全村主要特色产业是“杂柑”产品,并荣获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书,并注册了“望香”牌国家级商标。 |
清华村 |
清华村基本情况 清华村地处籍田镇南端,幅员面积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9亩,人口2722人,总户数50户。有6个村民小组。主要产业有:水稻植种1000亩,疏菜种植350亩,水果200亩。养猪大户2户,月出栏生猪2700头左右。有低保户26户,49人。残疾人83人。精简职工3人。优抚临困16人。五保户17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