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郫都区 >> 合作街道

合作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合作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合作街道简介

  合作街道(高新区托管)东邻金牛区、青羊区,南与温江区永宁镇、郫县德源镇隔河(清水河)相望,西与郫县郫筒街道相接,北与郫县犀浦镇、红光镇相连。合作街道介于30°43′17″N——30°48′28″N、103°52′59″E——103°58′57″E之间,东西最大横距9.9km,南北最大纵距9.6km。合作街道交通发达,西芯大道、西源大道、新业路、天河路、蓉昌高速、成都绕城高速纵贯其境。
  合作街道幅员面积35.5k㎡,管理4个社区(独柏社区、檬梓社区、清江社区、顺江社区)、19个行政村(西华村、红光村、顺江村、玉泉村、合作村、金凤村、石院村、古楠村、杨柳村、晨风村、光明村、安埠村、清水村、独柏村、檬梓村、清平村、前锋村、三合村、八圣村)。鉴于街道正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需要,初期辖区内社区和行政村两种建制并存。合作街道常住人口12万多人,户籍人口3.9万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计划生育为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人口出生率为6.2%。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9万人 35.5平方公里 510124019 611730 028 查看 合作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合作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合作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郫筒街道

  郫筒街道办事处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郫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建于公元前314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是古蜀国杜宇建都之地。   郫筒街道东接成都高新西区,南接德源镇,北邻红光、新民场镇,西与安德、友爱镇接壤,幅员面积35.0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万人,外来居住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   郫筒街道是成都市卫星城——郫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成都市西北面,距市区仅33楼远眺33楼远眺14公里,地处县城周围,国道213线、成灌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早在2900多年前,古蜀国第一个帝王杜宇在此建都,秦汉以来即为县治。幅员面积35.0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户籍人口10万。下辖1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郫筒街道现有耕地面积18054亩,农业以水稻、油菜、蔬菜、林果、花卉等作物种植为主,已建成1500亩蔬菜基地、700亩鲜盆花基地、200亩月季花基地,“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村初具雏形。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粮食总产量1.13万吨。其中大春种植面积1.67万亩,产量0.87万吨,水稻单产575公斤,小春种植面积0.83万亩,产量0.26万吨。完成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个,投资总额500万元。全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村道花卉基地共5.5公里道路,整治水利渠系,修建永兴六斗太平段,五斗文星段,三斗中心段共1400米“三面光”,整治渠系6000米。  

合作街道

  合作街道(高新区托管)东邻金牛区、青羊区,南与温江区永宁镇、郫县德源镇隔河(清水河)相望,西与郫县郫筒街道相接,北与郫县犀浦镇、红光镇相连。合作街道介于30°43′17″N——30°48′28″N、103°52′59″E——103°58′57″E之间,东西最大横距9.9km,南北最大纵距9.6km。合作街道交通发达,西芯大道、西源大道、新业路、天河路、蓉昌高速、成都绕城高速纵贯其境。   合作街道幅员面积35.5k㎡,管理4个社区(独柏社区、檬梓社区、清江社区、顺江社区)、19个行政村(西华村、红光村、顺江村、玉泉村、合作村、金凤村、石院村、古楠村、杨柳村、晨风村、光明村、安埠村、清水村、独柏村、檬梓村、清平村、前锋村、三合村、八圣村)。鉴于街道正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需要,初期辖区内社区和行政村两种建制并存。合作街道常住人口12万多人,户籍人口3.9万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计划生育为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人口出生率为6.2%。   

团结镇

  " 团结镇位于成都西北郊的府河水源头,郫县的东部距成都市区13公里,县城10公里,北邻成彭公路,南靠国道317线,成都市沙湾西延线8车道高等级公路横穿全镇,成为通行成都的主要快速通道。犀团路(犀浦至团结)由北向南纵贯全镇,与国道317线相连,镇域范围内村村通沥青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因府河起源于镇内的石堤堰,故有“府河第一镇”美称。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排渠通畅,幅员面积28.8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总人口26500余人。府河自北向南纵贯全镇镜内形成了府河水为主的自流灌溉渠系。220KV变电站和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石堤堰水闸分别座落于本镇永定石堤村,近年来,团结镇抓住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前后有成都铁路警官培训中心,四川隆生集团、科幻世界培训中心、四川国宏汽车内饰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成都创新电子商务学院、成都市种子公司良繁育基地、五月花计算机学院等一批优秀企业和高等院校落户团结。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地处成都市上风上水的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现,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统揽工作全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把团结镇建设成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安康、社会政策稳定的府河生态第一镇。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到团结投资和作客。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0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6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左右。   ".  

犀浦镇

  "【概况】   2000多年前,大秦王朝蜀太守李冰为民治水,沉石犀成浦,犀浦由此得名。该镇距成都市区7公里,位于成都市城郊内环经济带;移交西区后,全镇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辖11个村,7个街道居委会,1个社区,总人口近6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近20万人。国道213线、沙西线和成灌高速公路并行穿越全镇,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环绕城镇,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著名的重镇。近年来,犀浦镇党委、0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打造健康和谐的中心城市片区,成效明显。2006年,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亿元,较2002年增长(下同)57%;全口径税收1.2亿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6亿元;工业增加值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亿元;农业增加值19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亿元。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犀浦镇交通便捷,镇内国道317线、羊西线、沙西线纵贯全境,成都绕城高速路环绕,犀安路、犀方路、犀团路、银河东路、银河西路、围城路等道路纵横,乡镇公路里程88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城镇交通网。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由成都市自来水公司供水,110千伏安变电站供电,西南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市煤气公司三家天然气公司供气。通讯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和图文传真及ADSL、LAN宽带上网。   【丰富的人才资源】   犀浦镇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目前,入住犀浦的大学有: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分院、西华大学、中医药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每年为全国各地,特别是成都地区提供上千名高校毕业生。   【现代的生活设施】   近年来,犀浦大酒店、铁西大酒店、浦园、犀浦园等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酒店在犀浦建成营业。西区花园、今日花园、明珠花园、金犀庭苑、天益佳苑、水榭花都等中高档住宅小区相继建成。镇内拥有交通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2所医院。拥有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分院、西华大学、中医药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郫县四中、犀浦实验小学、南洋国际学校等学校。.  

花园镇

  v  花园镇距县城12公里,国道213线2公里,建镇已有九百余年,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总人口23154人,以城镇为中心,中心村为辐射点穿越东西的郫花公路、花土公路横跨南北的温竹路,加上连接各村的8条新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城市化交通网络,水、电、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并入省大网。该镇以农业为基础,狠抓“三高”农业发展,形成了花草盆景、水产养殖、川芎种植、产品加工等八大基地,造就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支柱,鼓励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发展,形成了机械冶金、轻工、化工、食品酿造、建工、建材、包装印刷等十余个工业体系。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依靠社会大市场,发挥小城镇作用,推动商贸服务业,建筑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唐昌镇

  "一、概况   唐昌镇地处郫县西部,距郫县县城17公里,与彭州市、都江堰市接壤,幅员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万人。全镇有支部(总支)53个,党员1686人。镇域内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公路、国道317线、沙西线、温、郫、彭快速通道纵贯全境。有四川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省邮电印刷厂、省茶研所等多家省、市驻镇单位。   二、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2006年全镇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3756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6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462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0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62元,计划生育率达96.9%。   工业方面:镇域内初步形成了以电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印刷、调味品酿造为重点的工业发展体系。   农业方面:有无公害蔬菜11000亩,花卉苗木3500余亩,大棚蔬菜2000余亩,形成了以青春村、金星村、火花村为主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西北村的板鸭加工基地,战旗村榨菜种植基地,青春村花卉苗木基地,金沙村、平乐村的水果基地。   小城镇建设方面:城镇建成区规模达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社会事业方面:镇域内有县重点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两所、小学三所、幼儿园一所、县级医院一所、卫生院一所,同时有寺庙1座。   三、2006年工作思路及目标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郫县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镇政府将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郫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全委会精神,以经营城镇为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以产业支撑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深化项目年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社会政治稳定为重点,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以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全力打造成都西部商贸文化旅游重镇奠定坚实基础。.  

安德镇

  "  安德镇被誉为“川西工贸重镇”,其得名源于下场石碑上镌刻的“安平德正”四字,意为一方土地平安,人民品德纯正。安德镇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成灌高速、国道317线、温彭快速通道交汇处。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享有“旱码头”之美誉。     安德镇历史悠久,建置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是宋代成都府递送文书的中转驿站,镇上于每年正月十二举行大型民间物资交易“春台会”。在该镇出现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抗战期间为躲被空袭,“和平老人”邵从恩曾在安德生活三年,去逝后葬于镇西侧望乐台,其墓仍保留至今;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云游至安德樱桃村(现名新店村)品尝樱桃,并作诗《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宋代诗人范石湖为此曾作《樱桃花诗》:“惜暖冲寒不用煤,均朱匀粉最先来。玉梅一见来痴小,教向旁边自在开”。   安德镇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源纯净,人居环境极佳。在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3.8万勤劳、智慧的安德人民。安德镇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近年来,食用菌、蔬菜、花卉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1998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豆瓣、大米加工、食用菌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丹丹豆瓣在郫县豆瓣生产行业已跃居全国前列。安德这一方投资热土先后吸引了成都铁山集团、四川西鑫生物、成都棒棒娃等一批优秀企业到这里落户发展。同时,安德是川内联接西北省市的重要咽喉,贸易业尤为发达,蔬菜专业市场、牦牛专业市场、汽车修理、粮油批发、民族餐饮娱乐在周边乃至三州地区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2004年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被确立为30个重点建设镇,2005年被确立13个“成都市优先发展区域重点镇”、成都市十个镇级工业发展点之一,2006年分别被确立为四川省、成都市“安德民族工业园区”“安德民族贸易市场”。到2007年安德镇城镇规划面积将由3. 1平方公里调整到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将由现在的0.8万人增加到3万人。.  

三道堰镇

  都江古堰的两大支流--柏条河、徐堰河流经这里,宛如两条婀娜多姿的彩带,从西北至东南翩翩起舞,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自然灵性和盎然生机。 三道堰镇地处成都市近郊,属成都平原腹心地带,踞四川省省会成都市16公里,踞成都市卫星城郫县仅6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人口1.82万,辖6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   三道堰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紧邻成灌高速公路和国道213线,国家二级公路郫彭路、沙西线(成都国际会展中心至都江堰)横跨全镇,城区通过沙三线(水乡大道)与沙西线相连,与各村的柏油路形成网络式交通。   三道堰镇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生态环境非常优越,这里不仅有日供水量达145万吨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活用水供水厂--成都市水六厂,还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已并网通水。镇内电力充足,市政设施完善:有装机容量3750千万的罗家桥水利发电厂和日供气3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配气站,光纤电视、通讯已实现村村通。   三道堰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国农业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小城镇试点镇、四川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相继汇聚在这片热土上投资置业,城镇开发、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四大投资板块正等待您的加盟。   

安靖镇

  " 安靖镇明朝末年时称“太平庄”,清乾隆年间改名“安靖”,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属成都县管辖,1952年成都县撤销后划归郫县。安靖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位于“银郫县”东端,北邻新都县大丰镇,南接郫县犀浦镇,东邻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乡接壤,距成都火车北站仅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区域内居住总人口11万余人,其中本地常住人口2.3万余人,外来人口近8万人。镇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灌溉便利,物产丰富。历史上的安靖素有“刺绣之乡”的美誉,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聪慧勤劳的安靖绣女,曾以她们灵巧的双手,精湛的技艺绣出了一幅幅配色典雅、造型生动、做工精细的艺术珍品,其中《百鱼图》、《百蝶图》、《文君听琴》等双面绣品先后被国家和省赠与原美国总统卡特和美国友人杰拉特莱维先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级黑色路面基本网络化,沙西线川镇而过,市公交95、311、362等路车直通成都。通讯发达,有高等级电信支局1个,电信模块站1个,开通程控电话10000门,安装电话8000门。光纤电视光缆主干线架设已基本完成,有光纤电视用户2000户。连接成都市大网的自来水供水主管道、排污主管道已铺设至场镇境内。镇内有天然气站1座,供气管网连接城镇和农村,天然气用户逐年增加。镇内有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电力资源丰厚。城镇现有面积1平方公里,力争三年内扩大到5平方公里,建成生态型小城镇。    近年来,安靖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挖掘区位优势资源,科学实施“三个集中”,大力发展城市近郊特色经济,努力打造生态物流重镇,成效十分明显。2006年,全镇招商引资3.4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工业投资1.4850亿元,占目标的114%;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占目标的102%;民营经济增加值1.6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0.12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9%;技改投资完成1.49亿元,占目标任务的248%;税收总收入3000万元,占任务的150%。.  

红光镇

  "【概况】红光镇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距省会成都市区仅13公里。成灌高速公路、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317国道穿越全境,交通便捷,是毛主席1958年亲临视察过的地方,具有光荣的历史。红光镇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人民富足,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小城镇。镇域人口约6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2004年被成都高新区西区整合约10平方公里,现幅员面积为33.5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辖14个行政村,125个社,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现已初步形成以电子软件、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链,现有镇属、三资、外资、民营及个体工商企业1200多家。2005年全镇实现全口径税收3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8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640万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66725万元。    改革开放前,红光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元,几乎没有工业和第三产业,直到92年,红光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工农业总产值不足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90%,第二产业占8%,第三产业占2%;从92年开始,红光镇利用小城镇建设试点这个契机,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兴办第三产业。目前,红光镇正向着新兴工业强镇迈进。   【人文景观】一年一度的3.16庆典,是闻名县内外的大型-。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16日视察了当时的合兴乡红光社,为了纪念伟人,合兴乡后来改为红光乡,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1995年,红光镇政府修建了毛泽东广场,广场中央是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的雕塑。近年来,镇政府组织的3.16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受到了各级领导关注,吸引了八方来客。   红光镇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名人街上有著名的画家赵蕴玉、古琴家喻伯荪在此定居。    【人才结构】全镇政府机关共有干部6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5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2人,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9岁,文化程度都是大专以上。全镇教师队伍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42人,医疗卫生系统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有6人,农业科技队伍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有4人。.  

新民场镇

  "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民场镇为四川省省级小城镇试点镇,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地处郫县西北部,距郫县城区6公里,幅员面积达17.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93个农业社,总人口1.61万人。北距“沙西线”2公里,南距国道317线.2.6公里,距成都30分钟车程。距都江堰市30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所处区域交通极为便利。    近年来,新民场镇党委、政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水、电、气、路、光纤、通讯6通建设。    城镇区域经过三年的改造,已建成三条新街,2个综合市场;城镇面积由0.08平方公里扩展到2.4平方公里。完成了红东路(24米宽,国家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拓宽工程和29.5公里村道黑色路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    2005年镇内已建成占地农副2000亩的红东路鲜盆花生产基地,年产鲜盆花6000万盆,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建成占地30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生猪、奶牛、禽、蛋、鱼及各种蔬菜如萝卜、白菜、马铃薯、蒜苔、韭菜、三露菜等,蔬菜面积达7000亩。在云桥村、净菊村有上千亩的萝卜生产基地,其中本地特产“春不老”圆根萝卜更是远销全国各地。全镇白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总产量达540万公斤。兴增村是葡萄种植基地,葡萄园更是远近闻名。云凌村有反季水果基地100余亩,除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供应上市水果外,还一年四季供应果苗。    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02个,其中酿造厂9个,产品有豆瓣、盐渍菜、川味豆瓣等;鱼场4个,年产鲜鱼3万多斤,鸡场9个,年产肉鸡10万余只;水力发电站1个,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精密铸造为一体的新民工业园正在逐步形成。    新民场镇被评为2002年度四川省乡镇综合经济200强。.  

德源镇

  德源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大禹治水途经此地,掘井七眼,解百姓干旱,后人感念其恩德,立庙祭祀,故又名大禹庙。2004年10月,与原合作镇整合后,镇域面积由原来的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20745亩增加到26425亩,人口由2.05万增加到2.5076万。全镇共有20个行政村(其中新华村剖村划与高新区)134个社,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有党支部42个,党小组145个,党员1186人。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现代工业港南片区在德源境内,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德源镇东连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南邻温江区永宁镇,北与郫县城区紧紧相连。成灌高速公路和郫温公路纵横贯穿全境。从镇政府所在地到郫县县城二环路仅4公里。镇内现有1所初中、2所中心小学和1所示范幼儿园;有1所建设标准、设备齐全的中心卫生院和20个村级卫生医疗点。   镇域内有工业企业近50余家,拥有成都勃克啤酒有限公司、四川新斯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报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军区印刷有限公司、成都岚牌实业有限公司、四川新斯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龙牌汽车车身制造工业有限公司、成都德源线缆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印刷包装和机械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勃克啤酒有限公司年税收已超过1000万,名列全县第三,成都岚牌实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的创汇企业。2004年,全镇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9020万元,全口径工商税收1700余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6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615万元,技改投资275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2元,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1049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325万元。   清水河流贯全境,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拥有省内外闻名的万亩“红七星”优质大蒜生产基地,规划发展了郫县蜀都花卉产业园区(德源片区),形成了以新华、普安、胜利等村为中心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永光村为中心的樱桃番茄种植基地,以前进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扶持壮大了中法合资成都克里木育种有限公司、成都国治花木研究所等一批龙头种养企业,全镇现有养殖专业户2000余户,年出栏商品猪3.7万头,小家禽190万只,年产商品蛋100多万公斤,是川西地区闻名遐迩的生猪产地和禽蛋之乡。.  

友爱镇

  " 友爱镇属成都市重点镇,东距县城2公里,距成都市区16公里。成灌高速公路、温(江)彭(州)快速通道和郫花公路贯通全境,区位优势较为突出。走马河、江安河夹镇域而过,西汉大儒扬雄(字子云)出生并安葬于此,境内“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全镇幅员面积46.2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12个农业社,2个居委会,人口4.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800人。    2005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747万元,全口径工商税收33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10个,协议资金56600万元,到位资金12511万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527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06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90万元,技改投资2512万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450万元,民营工业经济增加值5250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2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9元。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931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82人,其中失地农民61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6.72%,计划生育率达到96.65%。    友爱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农家乐”发源地,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全镇花卉面积近2万亩,农家旅游接待户百余户,形成了以农科村为中心的花木盆景生产、销售和农家旅游基地,先后获得了“中国盆景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AAA景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来村视察,美国、德国、日本、泰国、菲律宾、荷兰、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专家、记者来村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友爱镇将立足于提高旅贸型特色镇的区域整体竞争力,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加快项目建设、做大产业支撑为核心,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观光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断提高“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腾飞。".  

古城镇

  " 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魏延屯兵牧马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开始在此建立乡级行政机构,因乡政府驻地附近有古城遗址,故命名古城乡。2000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置古城镇,镇域地处郫县西北面,与新都区、彭州市交界。行政区划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91个社,1个居民委员会,2所学校,1个卫生院,总人口15563人,总户数4598户,集镇居民人口3500人,非农业人口498人,有17个党支部,607名党员。2004年全镇GDP1.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古城镇按照“西蜀古城”总体规划,特色古镇建设初具规模。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城、古典影视建筑城、四川最大的优质奶牛繁育基地。成都平原有名的“草编、竹编、棕编”之乡,“古城柚”种植基地,优质水稻制种基地。新的黄金旅游通道沙西线、郫彭快速通道贯穿全镇,交汇于此,距县城8公里,成都市18公里,彭州市8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新都区9公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古城历经千年,风光依然,境内一马平川,河道蜿蜒纵横、农田翠绿、竹林掩映、四季宜人,特别是“古城遗址”的发掘,更彰显西蜀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2000年10月“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今天的古城得天时,享地利,聚人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祝愿古城明天更美好。".  

唐元镇

  "  [概况] 唐元镇位于郫县西北部,地处蒲阳河中游南岸,距成都市区19公里。镇境东接古城镇,东南接三道堰镇,南连新民场镇,西北连唐昌镇,北与彭州北君平、太清两镇(乡)为邻。辖永安、宝井、临石、青杨、报春、福昌、沙河、五龙、锦宁、寿星、千夫、福田、钓鱼、长林、天星、飞龙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6个农业社,2005年6月因合村,将原来的16个行政村合并为10个行政村,即永安和保井合并为永安、报春与福昌合并为福昌村、沙河与五龙合并为沙河村、锦宁与飞龙合并为锦宁村、寿星与天星合并为天星村、福田与钓鱼合并为钓鱼村、保留临石村、青杨村、千夫村和长林村。幅员面积23.6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22879人,其中农业人口21317人,非农业人口1562人。唐元镇政府驻地万寿场。   1952年前名元觉乡,1952年分设唐昌、元觉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从两乡乡名各取首字,命名为唐元镇人民公社。“0”被称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为唐元乡。1993年元月与新民场乡合并为新场镇,1998年11月又分为唐元乡,2000年5月撤乡设镇,更名为唐元镇。    [人文景观] 二百余年前,唐元钓鱼村“罗家花果园”即为清王府种花植木。目前全镇已形成以钓鱼村为主近5000亩花卉连片发展区,钓鱼村也由此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境内古时有寺庙二座(元觉寺、福昌寺),且青杨村有解放前建造的清真寺一座,该村至今有回民10余户。每年二月初三的“春台会”,是全镇有名的集传统文化活动与物资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历届物资交易额均达到百万元以上。   [人才结构] 全镇机关共有干部2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 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人。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5.5岁,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镇内获中、高级职称的教师67人,医疗卫生系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人。农业技术力量雄厚,有农技、农艺、果技、兽医、水产、蔬菜等方面的技术骨干35人。.  


合作街道特产大全




合作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