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坪镇位于云阳长江南岸,距新县城28公里。东与新津乡相连,西与凤鸣镇相邻,南与普安乡接壤,是云阳的特大乡镇之一。全镇辖2个社区,12个村,218个组,11180户,4.5万余人。幅员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63亩,其中水田15514亩。有“宝堰路“、“宝龙路”等交通要道,有乡村道路28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属丘陵山区立体气候,海拔175——813米,常年平均气温18℃。土质为红棕、沙壤土。全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油菜为主。养殖业以毛猪、山羊为主。盛产柑橘,以“宝坪夏橙”尤为出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8元。
镇内建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1所;有卫生院1所;有供电所1个,电力开关站1个;程控电话交换机房3个,移动、联通基站4座;邮政支局1个,信用社2个,邮政、信合实现全国“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5万人 | 123.5平方公里 | 500235127 | 404500 | 023 | 查看 宝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双江街道 |
云阳县双江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8年10月31日,随移民新县城的建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而生,是目前云阳乡镇建制调整中最年轻的初级行政机关之一,与同时成立的青龙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双江镇的所属行政区域。 双江街道办事处驻地望江大道(原县群众文化中心办公楼,云阳师范(进修)学院斜对面)。设有党工委、办事处,8个机关科室、4个机关事业单位,拥有班子成员11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58人,下设支部28个、党员1592人;辖区幅员面积3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外滩、桂湾、莲花池、杏家湾、大雁、黄金包、梨园、稻场、蜀光9个社区和东风、石云2个农村行政村,共95个居民小组、18947户、59506人(其中城镇人口53106人,农业人口6400人),另有流动(暂住)人口约15000人左右。 双江街道办事处位于云阳“西城区”,东于登云梯与青龙街道接壤;西在双江大桥与人和镇为邻;南隔长江与盘龙镇相望;北承高速公路与黄石、水0界。辖区交通便捷、资源汇集、商贾繁茂,堪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移民新县城持续纵深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承担了加快城镇化步伐、再造云阳新工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等多项重任。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的项目有:北部新区开发、工业C区建设、龙脊岭文化长廊、市民文化活动中心、30万吨盐化工、迎宾大道…… 双江街道办事处秉承“发展第一要务,服务第一职责”的理念,始终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诚招八方客商前来投资开发、经商、办企业,让我们携手围绕县委、县府“五大战略”总体目标,共同打造新的和谐双江、平安双江、文明双江、宜居双江、魅力双江。 |
青龙街道 |
青龙街道是云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是全县城镇人口最多城镇移民最多的行政区域,于2008年10月31日设立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其中移民4万人)。 青龙街道辖青龙嘴、天鹅、磨子岭、白鹤、滨江、张家坝、民德、柏杨湾、白云、复兴、杨沙、道湾12个社区和马沱、黄岭、建民、龙溪4个村。青龙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和办事处内设党政办公室、人大工委办公室、经济发展科、社会事务科(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民政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信访科、安监科)、城镇建设管理科、财政科、移民科,有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所、畜牧兽医站、生殖健康服务中心5个直属事业单位,所辖直属单位7个。 青龙街道人居环境优越,商气人气兴旺,交通方便快捷,发展前景广阔。长江大桥连接南北,移民大道横贯东西,滨江公园傲视长江,磨盘山下云梯飞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商贸引领产业,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城乡实现互动发展。 青龙街道办事处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造福人民为宗旨,以“153”的总体思路统揽全局,即突出一条主线: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推进五项建设:宜居青龙、平安青龙、森林青龙、健康青龙、畅通青龙五项建设;实施三大工程:实施移民安稳致富、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三项工程,展树青龙新形象,开创发展新局面。 |
龙角镇 |
龙角镇地处长江南岸,云阳至利川公路从境内穿越而过,磨刀溪、泥溪诃玉带般环绕小城镇 ,镇0与新县城相距3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8.7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1个村,78个组,5396户,共2.1万人,耕地面积18628亩,公路150公里。2007年全镇GDP8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元。镇内环境优美,有风景秀丽的汪家沟森林公园和四面环水的中洲山,森林覆盖率37%。龙角镇是云阳江南重要的区域中心镇和移民大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正在创建市级卫生、文明小城镇,正在打造歧耀山市级扶贫开发区门户靓镇! |
故陵镇 |
故陵镇位于云阳县东南部,紧邻长江,为先秦巴楚文化交汇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素有“千年古镇”之美誉。全镇幅员面积114.0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万。境内交通便捷,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是云阳、奉节边界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故陵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探明的生物资源达500余种,更蕴藏着数亿吨水泥矿、石灰矿、煤炭等矿物。依托黄金水道,故陵工商业、运输业发展较早、较快、较好,目前已有企业12家,店铺300余个;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有古蜀汉丞相诸葛亮驻兵遗址——坪扎营天鹅岛,与“小三峡”媲美的渝东碧玉——黄金峡,以“烟波谵荡摇空碧,杨柳青青江水平”著称的富贵堂等;美味特食众多,碰柑、白酒、豌豆粉条、麦子粑等享誉渝东。 |
红狮镇 |
红狮镇是革命烈士彭咏梧的故乡,位于云阳东部,东接龙洞乡,南临长江与故陵镇、新津乡隔江相望,西连云阳镇,北邻洞鹿乡,镇内海拔在175米至1300米之间,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34460万人,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一、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一)南临长江。境内有长江岸线23.2公里,建有东洋子、岩湾2座码头,可停靠船舶2500吨,码头日装、卸量达600-800吨。 (二)镇道通畅。云(阳)至龙(洞)通乡路横穿全镇,横穿尖峰、中坪、兴红、永福、向阳、水田、石宝等村,分别连接至沿江码头,里程45公里。村村通达,有村级道路210公里。 (三)高速快捷。建设中的“沪—蓉”高速路途经水田、永福、尖峰、兴红社区等,贯穿红狮镜内13.2公里。并在永福村设有互通和服务区(是云阳县仅有的两个互通之一),距云阳新城32公里,邻奉节县34公里。县委县府规划的红狮工业园区正在招商建设中。 二、经济发展,产业重点突显 (一)矿产、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石灰、硫、铁、铜等矿藏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特别丰富,全镇有林地125346亩,森林覆盖率达37.3%。 (二)“红狮”脐橙市内有名。红狮镇是全国优质脐橙基地镇。红狮脐橙因汁多肉嫩口感好的特点,被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为无公害产品。近年来,红狮镇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脐橙,已发展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量达4000余吨。今年开始品种改良换代,以晚熟品种为主。 三、集镇建设,日新月异 集镇建设扩规模增亮点,在“一心两翼”的指导下,城镇规模扩大到2.3平方公里。红狮商贸城、市民休闲广场、商业步行街基本建成;小区商铺林立,人丁兴旺,生意兴隆;投资1000万余元的红狮车站已启动建设;城镇消防、灯饰、绿化等各项配套设施完备。 四、社会事业,兴旺发达 一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辖区内有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师资力量雄厚,在校学生达5500余名,为红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以革命烈士彭咏梧名字命名的彭咏梧小学,是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各届人士前来瞻仰。“为民吃尽天下苦,甘洒热血染山河”,烈士精神将世代激励红狮儿女为家乡建设而奉献。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较好解决了五保老人供养、残疾人住房、城乡低保户救助等问题。 |
路阳镇 |
路阳镇地处云阳县城西北部,距新县城61公里,素有“小盆地”和“云阳北部米粮仓”的美誉。东连江口镇;南与南溪镇接壤;西靠双龙镇;北与后叶乡、开县毗邻。路阳镇地处中高山区,海拔在200—1200米之间,幅员面积5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52亩,其中:稻田面积10784亩。辖4个村1个社区,56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8827户37208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3人,拥有劳动力18211人,外出劳动力占10926人,是一个以“粮猪型”结构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业大镇。拥有“云阳县华东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和“云阳县爱华养殖专业合作社”。 路阳镇党委0认真贯彻-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产粮坝、生态周、加工镇”的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
农坝镇 |
农坝镇地处云、开、巫三县交界处,位于云阳县的最北端,距云阳新县城101公里。幅员面积86.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0%,海拔高度为540-1809米之间,地势呈梯级分布,立体气候明显,常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80天左右,全镇共辖7个村,1个居委会,98个村民小组,共29520人,耕地面积 11700亩,全镇农业农村经济中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洋芋、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高山蔬菜、雪梨、药材、花椒,养殖业生猪、山羊、家禽为主。 全镇地质结构复杂,属喀斯特地貌,海拔级别明显,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含硅达98%的西南第一硅谷,有品味较高的硫铁矿,有储量颇丰的热量煤,有极具开发价值的方矸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物,同时,镇内还有一柱擎天的云山石笋、峻险奇秀的大堰仙女寨、幽深绿蔟的大小寨沟,雾系峰腰的云峰玉带等自然景观。 近年来,镇党委、0坚持以打造边贸重镇、经济强镇为目标,扎实推进“五大战略”,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
渠马镇 |
渠马镇位于云阳县西北部,与开县接壤,距县城45公里,长江支流澎溪河穿越境内。呈河面看山丘,山上见平地的地貌特征。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1.9万人。场镇因三峡工程而全部搬迁,新集镇功能完善,风貌独特,是全县首个待创的市级园林式小城镇。渠马资源丰富,1万余亩耕地,1000口山平塘,近万亩优质柑橘,牛羊年出栏1万头(只),沙地西瓜享誉县内外,肉兔养殖蓬勃兴起,白银观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正待开发。 |
黄石镇 |
黄石镇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新县城西北方,距新县城9.4公里,距万宜高速公路云阳段出入口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辖7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15020人。三峡移民涉及我镇6个村1个居委,淹没耕地996亩,农村移民1558人;集镇系移民全迁集镇。境内有澎溪河由北向南横贯经新县城注入长江,云开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镇党委、0紧紧围绕县委、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本地优势,把全镇定位为城郊经济镇。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着重突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业主开发的模式,租用黄石、杨柳、中湾三个村4000亩土地,连片建成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区,园区农民除每年直接获取土地租金外,还可在园区就地务工,为园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利用移民后扶项目,引进业主建成了高标准的生猪种繁场基地,整个项目占地81亩,总投入1500万元,建筑面积21706平方米,年产优质“洋三元”仔猪37000头;利用农业综合项目,引进业主在铁炉村建成了400亩相思茶叶基地。全镇初步形成了柑橘、生猪、茶叶为主导的三大骨干产业基地。 |
巴阳镇 |
巴阳镇基本情况 全镇七个村,60个组,4609户,16526人,其中有劳动力9488个,男5075,女4413,长期外出在市外务工3653人;幅员面积5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45亩,其中田4700亩,坡地2845亩;林地面积38859亩,重点公益林12020,地方性一般公益林16854,商品林面积9985亩,退耕面积9159亩。 一、基础设施:有三座水库,山坪塘347口,人饮池450口,村级公路120公里,有省道横穿其中7公里,有长江水道15公里从境内通过。有固定电话2000门,移动电话5000部,安装自来水1550户,占总户数的30%。生态家园沼气池建设312口。 二、产业建设:农业以水果为主,借助退耕还林机会完成柑橘和枇杷14000亩,其中枇杷6000亩、柑橘8000亩。库区柑橘产业建设规划在我镇再建8000亩,于2010开始实施;枇杷规模再扩大4000亩,力争在两年内突破10000亩。为促进产业发展,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帮农枇杷专业合作社、绿翔榨菜专业合作社;全镇有养猪专业大户5户、养牛专业大户5户、养羊大户15户,家禽养殖大户4户,其中注册的5户。 三、企业发展:有煤矿、绢纺厂、页岩砖厂、预制板生产厂各一家,企业年产值达3600万,个体工商户350户、营业额达500万元。 四、城镇化:中心集镇一个,占地0.2平方公里,建房面积30000平方米,休闲广场2500平方米,绿化面积2200平方米,街道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利用移民、二级路、高速路、易地搬迁、扶贫等机遇建有七个居民点,有巴阳、楼子、永利、望丰四个村赶集,人气商气旺盛。 五、社会事业:机关有公务员24人,工勤人员1人,事业编制18人。机关内设6个办公室和一个社保所,一个农技服务中心和一个文化站。 基层组织。七个村,享受财政补助的19人,离退休村干部有51人享受财政年定额补助金。基层党支部11个,有党员585人,农村党员502人,机关事业83人。 教育。有小学七所,27个班,在校生1171人,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80人。中学一所,在校生587人,教职工29人,其中教师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99。6%,青壮年非文盲率95%。成人学校一所。 卫生。在册职工16人,其中有一个中心院和三个卫生点,有新型农村卫生医疗点13个,院内有X光机、B超、手术室、化验室、心电图等设备,有住院病床20张,2008年可达到100万元。有13762人参加农村新型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 民政。有敬老院1个,五保家园2个,集中供养28人。民政优抚对象94人,城镇低保50户、60人,农村低保156户,336人;2007年登记注册稻草基金一个。 计生。统计有人口17601人,有育龄妇女4784人,其中已婚3600人,采取节育措施2980人(当年42人),独生子女-270人,其中当年-79人、办流动人口证90人。有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84人。 |
沙市镇 |
沙市镇地处云阳县东北部的汤溪河畔。云巫路横贯其中,与巫溪、奉节接壤,距新县城89公里,素有云阳“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2064人。镇辖机关事业单位18个。全镇有山林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近50%。沙市镇山大坡陡,林多地少,海拔高达1400米,属云阳边远山区、边贸重镇。 沙市镇交通较为便利,乡、村公路网络较为健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有中小学3所,村级小学8所,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定点医疗点4个,通讯、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 90%的村进行了农网改造。 全镇商贸繁荣,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商贸批发辐射周边巫溪、奉节两个县20余个乡镇,边贸作用充分发挥。全镇社会零售额达4064万元。镇域经济以民营企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尤其新建了沙市电站、龙源电站、协和电站3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年创利税约150万元。劳务输出主要以加工面条为主,沙市面工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誉享全国。全镇1万余个外出务工人员中面工或面房老板占80%以上。年均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0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打造城镇建设,强力改善基础实施,倾力发展水电产业,大力整治投资环境,带领全镇人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着力把沙市镇打造成为林业大镇、水电大镇、劳务大镇、边贸大镇和生态经济强镇。 |
鱼泉镇 |
鱼泉镇位于云阳县北部,东接沙市,南与江口接壤,西邻江口(原帆水),北靠沙市、巫溪,全镇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77米,最低海拔237米,平均海拔800米。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00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全镇总户数6971户,总人口30589人,其中:农业人口25416人,非农业人口5173人,场镇常住人口7150人;全镇耕地面积23518亩,其中:田5239亩,地18279亩。镇内辖2所中心校,1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卫生院,距新县城77公里,渝巫路横贯其中。 |
凤鸣镇 |
凤鸣镇是云阳的江南重镇,是市级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市级蚕桑产业示范镇、县级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镇0所在地距新县城仅12公里,云利路、云万南路呈东西和南北方向横贯全境而过。该镇于2006年11月由原凤鸣、里市、院庄、凤桥合并而成,幅员面积129平方公里,辖20个村、4个社区,344个组,17060户,67889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凤鸣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城镇建设方面,凤鸣镇抓住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心镇的机遇,全面推进集镇建设。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场镇面积增加到0.8平方公里,新入驻商家和单位55个,常住人口近20000人。随着集镇的不断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餐饮、休闲观光、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日渐兴旺。尤其是天然绿色食品——凤鸣野生鳝鱼远近闻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吸引了市内外的大批客人前来品尝。 凤鸣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镇党委、0紧紧围绕县委、县0“工业立县”战略,以镇域现有工业为基础,立足市场,优化投资环境、搭建良好发展平台。在毗邻场镇的梧桐村、阳凤村新规划占地1.5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主要承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玩具等行业。现已完成场坪近300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庆政通公司投资1800万元的凤凰包装印务厂已落户工业小区,投资3000万元的重庆帮豪种业已开工建设。目前,还有玩具厂、冷冻鸡分割厂等多家企业正在洽谈中。 凤鸣镇海拔在600米左右,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是县里的“米粮仓”。近年来,全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将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是全县唯一的市级蚕桑产业示范镇,已发展2万亩密植桑园。2008年全镇养蚕17123多张,实现产值9589216元。今年,投入资金80多万元,开展新技术培训,购置方格簇、省力法养蚕平台等先进设备3000多套,100%推行小蚕共育、集中消毒、省力技术、使用方格蔟等新技术。同时积极探索蚕桑综合利用,在桑园里套种蔬菜、养殖桑园鸡、用蚕沙养鱼等,提高了蚕农的综合经济效益。十五期间的贫困村五同村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凤鸣镇也是全县的教育大镇。全镇辖区内有高完中一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小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13000多人。百年老校凤鸣中学是江南唯一的一所高完中,占地108亩,现有在校学生4100人,55个教学班,教职工180人,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现正申报重庆市重点中学。凤鸣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的彭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鸣镇党委、0围绕县委、县0的总体部署,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教育兴镇、商贸富镇、交通活镇”的工作思路努力工作,全镇人民正信心百倍,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
盘龙镇 |
盘龙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与云阳县新县城一桥相连,是云阳县四大古镇之一,是三峡库区移民搬迁重点镇,是云阳县南岸各乡镇必经的要道全镇辖22个村2个居委,总人口50539人,其中农业人口42491人,全镇幅员面积92.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92亩。随着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盘龙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机遇扑面而来。目前,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旅游带动战略开局良好,农业产业化开始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盘龙小城镇建设占地0.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万人,建设规划合理,水、电、路、视、讯配套设施齐备。 |
宝坪镇 |
宝坪镇位于云阳长江南岸,距新县城28公里。东与新津乡相连,西与凤鸣镇相邻,南与普安乡接壤,是云阳的特大乡镇之一。全镇辖2个社区,12个村,218个组,11180户,4.5万余人。幅员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63亩,其中水田15514亩。有“宝堰路“、“宝龙路”等交通要道,有乡村道路28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属丘陵山区立体气候,海拔175——813米,常年平均气温18℃。土质为红棕、沙壤土。全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油菜为主。养殖业以毛猪、山羊为主。盛产柑橘,以“宝坪夏橙”尤为出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8元。 镇内建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1所;有卫生院1所;有供电所1个,电力开关站1个;程控电话交换机房3个,移动、联通基站4座;邮政支局1个,信用社2个,邮政、信合实现全国“一-”。 |
南溪镇 |
南溪镇是2006年11月乡镇建制调整时,由原南溪、长洪、新阳、青山、富家五镇乡和塔棚乡的楠木、塔棚两村合并而成的特大镇,幅员面积288平方公里,现有28个村4个居民社区,人口11万人,是云阳县的次中心,也是重庆市100个中心镇之一。南溪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清朝乾隆年间以来逐渐兴市成集,境内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寺庙建筑众多,较为著名的有“安宁观、八角庙、凤凰台、滴水寺、花果山(寺)、祖师观、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目前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祖师观、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人文景观。 近年来,作为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任务最大的乡镇,该镇始终坚持“移民搬迁与集镇建设相结合”,新场镇紧紧围绕“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培育”四大目标科学规划,按照“移民镇、仿古镇、江湾(平湖)镇、特色镇”四大定位,突出“教育、宜居、商贸”三大特色,理性推进,占地3.5平方公里, 近期居住容量3万人,中远期4至6万人。目前,新集镇水、电、路、讯、视等基本功能完善,镇0、派出所、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医院、学校、金融等单位和集镇移民均已迁入。文化教育、商贸流通、特色加工等小区建设仍在建设之中。今日的新场镇房屋建筑新颖别致,古韵浓郁,风貌独特。漫步南溪新镇,色调鲜明的红柱白墙,青砖绿瓦,传奇古朴的烽火墙,巧夺天工的古装吊檐,字体各异的古刻牌匾,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三峡工程四期蓄水后,南溪境内已形成一个约25平方公里的大平湖,坐车或乘船路过新集镇,汤溪河蜿蜒绕城,南溪湖碧波荡漾,古镇青山掩映,高楼倒映湖中,雕梁画栋如诗如画,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南溪,南溪镇委镇0,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及目标是:环境美,风貌特,经济活,文化丰,民风淳,秩序好。 硬环境建设:一是抓好现有森林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积极推进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三是以植树造林和成片经济林发展为重点,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四是对所有集镇居民的垃圾和污水实行环保无害化处理。五是两年内将原拆乡镇住地道路全部硬化,建设南溪—长洪—新阳—盐渠—南溪、南溪—青山—富家—南溪两个循环圈,实现通畅目标,所有的村实现通达目标;渝巴路、渝巫路、开巴路、开巫路均从新场镇环绕湖周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六是2009年新集镇天然气开通。 经济文化建设:重点抓好“三业两矿两街一区”。三业:即以蔬菜、杨树、蚕桑、山胡椒、油桐等为主的“种植业基地”,以长毛兔、蛋肉鸡、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基地”,竭力打造平湖古镇观光休闲的“文化旅游业”,逐步开发“高祖庙”、“郭家大院”、“述仙桥”、“祖师观”等旅游景点,传承历史文化并延伸形成加工销售五大产业链。两矿:一是青云的青石,二是楠木的煤矿。两街:一是将3号路打造成村民办事服务和农副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二是依托渝巴路和渝巫路交通优势,以卫星农民新村为重点,培育汽车修理和配件销售一条街。一区:为中、小企业构建创业平台,打造长洪至安灵观滨河工业小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充分利用水陆交通地理优势建云阳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集镇建设:实施 “一心0”战略,以移民仿古集镇为中心,辐射新阳、青山、富家三个居民聚居点,带动若干农民新村。从2009年开始,重点围绕滨河库岸及安宁观综合整治,引资开发特色加工园区,教育园区,物流商住区。 软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稳定祥和的政治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环境”。一是抓干部勤政廉洁,努力教育培养一批想干事、会干事,热爱基层工作的干部队伍。二是以开展“公民道德档案建设活动”为突破口,抓住“农民教育”这个 “牛鼻子”,创建农村和谐民风。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镇分期分批开展“公民道德档案建设活动”,全面推进新形势新时期乡村治理工作。该活动组织多部门参与的宣讲团,深入村组院坝开展道德、法律、科学实用技术的宣讲;量化道德标准,对每个村(居)民的道德行为实行量化,并以计算机软件方式记录在案,实现“一户一档,一人一卡”,让每个村(居)民的道德行为都能以数据形式进行表现,并落实专人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将道德档案建设成果与国家惠民扶持政策的落实紧密联系起来,让这看似软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变成人人积极关心参与的硬约束,最终实现民风的根本转变,并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
双土镇 |
双土镇位于云阳县东北部,东接石门乡、大阳乡,西连南溪镇,南靠洞鹿乡,北临江口镇、桑坪镇。现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101个村民小组,8910户,36700人。0驻地大石包,距云阳县新县城68公里。现有小学3所,卫生院3个。全镇幅员面积9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100亩。渝巴二级公路干线、咸双、双塔通乡油路横贯全境,是石门、大阳、桑坪、洞鹿等乡镇出入县城的必经之路,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双土镇党委0紧紧围绕县委县0工作思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农业稳镇、文化兴镇、交通活镇、民营富镇、商贸强镇”战略,按照“产业抓基地、工业抓招商、集镇抓发展”的工作思路,有力促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4500亩大果水晶梨基地,5000亩优质粮油基地,3000亩油桐基地,1000亩秋姬李基地,1200亩标准化密植桑园;建成7个生猪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 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喜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投资建成2个废旧塑料回收厂,3家粮油加工厂,1个油桐加工企业和1个香蜡制品厂,2600平方米农贸市场正常运营。 集镇发展建设态势良好:双土场镇现有常住人口4500人,个体工商户180户,派出所、供电所、邮电支局、农村商业银行、农贸市场、腾龙超市、电力、电信等城镇功能配套完善。拟开发200亩集镇小区, 3000平方米的市民文化休闲广场,2000平方米的车站。1500米的场镇接头路正在规划,3个农民新村正在建设中。一个区域性物流集散地正在形成。 |
桑坪镇 |
桑坪镇是云阳东北部边贸重镇、著名的“楠竹之乡”、全县山羊养殖重点基地和6个年产10万吨原煤的乡镇之一。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23000亩,平均海拔780米 ,人口35000人,辖9个村1个居委会,15个党支部,党员664人,0机关职工50人。 发展方略 2007--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全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组织人才、安全稳定、社会保障“三个保障”,突出经济发展“一个中心”,强力推进“111233”( 一镇一劳一业两网三畜三树)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全镇快速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为: 一镇,统一建筑风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工桑坪新大桥、垃圾处理场建设,启动客运中心、集镇排污设施建设,完工桑坪农贸市场、牲畜市场建设;完善集镇自治管理,实现集镇绿化、美化和亮化,全力打造边贸重镇完善集镇规划; 一劳,每年输出劳力8000人以上; 一业,工业经济方面一要适度发展采掘业,年产原煤10万吨以上,实现税收200万元以上;二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户; 两网,完成农网改造,畅通公路交通建设网,完成通乡干道硬化,改造10个村的村级公路,硬化4个村的村级公路; 三畜,年出栏山羊20000只、黄牛1000只、生猪30000头; 三树,联手邻近乡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为本镇2家楠竹制品加工企业建设楠竹基地3万亩;建设3000亩密植桑园;种植油桐5000亩,建立四条油桐产业带,真正帮助农民把增收落实在产业上,把庄家种在市场上。 特色产品 黑白山羊:桑坪山羊以肉质鲜嫩,味美膻味少,营养价值高,板皮质量好等特点享誉川陕鄂渝等省市。 桑坪楠竹:桑坪楠竹有单株围径大,竹肉厚,竹节稀,头尾匀称,篾性坚韧等特点。 桑坪竹荪:桑坪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被称为“真菌之花”。 板栗:桑坪板栗甘甜质糯,品质上等。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值,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天然天然活性酶以及钙、磷、钾、铁等矿物质。 黄花:桑坪黄花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爽滑、嫩糯、甘甜,有“席上珍品”之美誉。 办公电话:55756018 -:刘兴林 镇长:丁功安 地址:云阳县桑坪镇街道229号。 |
江口镇 |
江口镇地处云、开、巫三县交汇处,省干道“渝巫路”横贯其中,距万宜高速路不到20公里,幅员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679亩,其中田23738亩、地16941亩、退耕还林面积27000亩,森林覆盖面积70975亩。城镇化率为24%,城镇建成区面积为2.05平方公里。新江口镇由原向阳、帆水、千丘、盛堡、江口五个乡镇合并而成,辖32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6万人,经济总量占全县的十分之一。 江口镇是国家建设部试点小城镇、重庆市百强镇和重庆市首批启动的45个中心镇之一,是云阳北部沟通渝、陕、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云阳北部开埠最早的工商业集贸重镇之一,在全县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镇内物产丰富,资源独特。煤炭年开产量达20余万吨,是全县第一产煤大镇。瘦肉型生猪、反季节蔬菜、纽荷尔脐橙等特色农产品量大质优,特别是油桐、白山羊板皮等土特产品闻名遐尔,成为国家级油桐之乡和山羊发展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江口镇抢抓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重庆市百强镇、中心镇等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负重拼搏、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
高阳镇 |
高阳镇位于云阳县西北部,距主城24公里,系三峡库区第一农村移民大镇,已迁移民1.7万,占云阳县农村移民总数的1/4,全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平湖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21686,林地面积9.7万亩)。辖21个村,2个社区,228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人口4.5万。高阳镇是重庆市100个基层组织建设示范镇和重庆市100个重点中心镇。新集镇驻地大包岭,镇属单位33个,人口1.3万人。 高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高阳文化底蕴深厚,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李家坝文化遗址和被业界称为“中国二大唐城”的明月坝唐代小城镇建筑遗址,有夏黄氏节孝牌坊。是中国三峡移民精神的发源地,享有“库区移民看云阳,云阳移民看高阳”的美誉。 高阳景色秀丽,生态怡人。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三峡蓄水后,辖区内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巨大平湖,风光优异卓绝、美轮美奂,湖中水鸟成千上万,岛屿、半岛众多。湖水清澈、岸绿景美、优静休闲,让人流连忘返。 高阳区位明显,交通便捷。距渝宜高速公路云阳出口12公里,距万州五桥机场60公里,云开深水航道、云开二级公路贯穿南北,云万北路横贯东西,水陆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高阳经济发展,特色鲜明。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高阳镇委、0始终坚持以工业企业大发展来壮大镇域经济实力这个主体,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这两个平台;突出抓好“假日经济、特色产业、城镇靓化”这三个支撑;努力推进“创业高阳、特色高阳、宜居高阳、平安高阳”四大建设,培育出了“平湖边鱼、养生红糖、生态魔芋”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今年以来,先后引进了重庆松茂林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重庆金昌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天宾糖业有限公司、重庆辉谐家具有限公司、平湖竹木工艺有限公司、鹿头水厂等多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突破亿元大关。 |
平安镇 |
平安镇是云阳县八个特大镇之一。位于风景秀丽的四十八槽,处于云阳、万州、开县三个城市群的中心区域。东临高阳,南接人和、巴阳,西靠万州铁峰,北连养鹿、开县赵家。辖20个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有19家镇属驻镇单位和32家企业。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000人。 平安资源丰富。 境内石灰石、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小水电站2个。森林资源丰富,四十八槽森林涉及11个村,林地面积达10万亩。 平安交通便捷。在全县率先通高速公路,距云阳、万州、开县城区均只有半个小时车程。境内主干道呈十字形分布,云万北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关莲公路、平养公路等出行公路全部硬化。 平安经济发展。工业、农业、三产业齐头并进。云阳县玻璃厂、龙塘煤矿、天乙公司、七一同心煤矿、向前煤矿等企业坐落其间,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全镇野鸡养殖园、肉牛养殖园、生猪养殖园、立体式果园、生态渔业养殖园、山羊养殖园星罗棋布;鸿源超市、家吉超市、腾龙超市生意兴隆;平安酒店、云鸿酒店、味佳酒楼人气兴旺,通信、金融、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密布,第三产业生机盎然。 平安社会事业发达。中心卫生院、白龙卫生院、龙塘卫生院、养鹿中学、平安小学、白龙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龙塘小学等院、校发展较快。社区群众文化风生水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当前,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平安镇党政领导班子一班人,正在县委、县0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扩大开放,坚持抓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旅兴镇、开放活镇、生态靓镇”五大战略,努力把平安建成云开万高山渡假休闲地、万开云生态禽果采购区、开万云绿色果菜自留地,让依托云开万三大百万人口大县的休闲购物旅游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
人和镇 |
人和镇位于云阳县西部的长江北岸,紧邻新县城主城区,东经108°38′45″-108°43′15″、北纬30°56′30″-31°02′00″。东邻澎溪河,与新县城仅一桥之隔,西接巴阳镇,北依高阳、黄石镇。全镇面积101.19平方公里。辖立新社区、莲花社区、晒经、中兴、千峰、龙水、民治、民权、长河、桃花、木古、清凉、人和、桔园、岭山、凤山、牌坊、莲花村共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226个村民小组,9372户,总人口34322人。镇人民0驻地立新社区3组,双江大桥头,云阳县新县城组团乡镇。陆路距万州38公里,渝巴二级路和兰(州)—杭(州)高速路横贯其境。 ◆建制沿革 清末民国初属北岸崇善里木石甲,民国中后期属双江乡,1954年置人和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人和镇解放以来就已建制成乡,1998年改人和乡为人和镇。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人和镇辖原人和镇、莲花乡的行政区域和原白龙乡牌坊村所属行政区域。共龙泉、民和、长河、大顺、民治、民权、杋香、骑龙、桃花、人和、木古、清凉、牌坊、桔园、建强、兴强、中强、西沟、加强、千峰、健康、岭山、七凤、凤山、晒经25个行政村,立新、莲花2个社区,面积96.42平方千米,总人口36524人。镇0驻木古坝(原人和镇0驻地)。2008年进行了村建制调整,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2008年10月由木古村5组迁至立新社区3组。2009年,将平安镇莲花村划归人和镇管辖,区划调整后,全镇共16个村,2个社区,面积101.19平方千米。人和镇是县工业园区A区主战场,重庆市市级试点小城镇。同时该镇有18平方公里土地、10个村被纳入新县城规划修编。 ◆地势、地貌: 人和镇地处背斜低山,深丘缓坡地貌,深处“四十八槽”山壑之中,山高坡缓,地势复杂,高海拔地区土地瘠薄,底海拔地区土壤肥沃,干旱、风暴、滑坡等自然灾害较多,土壤以紫色土、山地黄壤土为主。 ◆气候: 人和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于粮油、蔬菜、蚕桑、水果等多种农作物和柑橘、枇杷、桂圆等林果特产作物及经济林木生长。其主要特点是春旱、夏热、秋凉、冬暖,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温湿适度,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水热充足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8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5小时,平均降雨量1180mm左右,具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经济现状: 人和是一个地势平坦,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的城郊农业大镇。98年以前属双江农业开发区,群众基本以农业种植果品贩运为主,98年双江大桥修建后,人和的经济发展主要分为小城镇建设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区、移民拆迁区、农村种养发展区四大块。其工农业产品主要以食品、饮料、建材、生猪、山羊、小家禽、蔬菜为主。该镇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围绕为城市服务做文章,突出规模和特色,大力发展城郊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全镇土地流转率达15%。至2008年末,新发展凤山龙眼基地500亩,建成晒经、民权蔬菜基地500亩,发展中兴特色西瓜80亩,引进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企业一家,引进牛魔王公司发展肉牛120头,引进同兴农业公司发展山羊300只,千峰蛋鸡规模扩展到10万只,龙水蛋鸭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新发展专业合作社2家。同时,积极引导做好城郊休闲服务业,引进业主建起了千峰避暑山庄,并引导莲花山庄、森林公园、仙女洞等提档升级,为城市休闲旅游服好务。2008年末,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2.9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90元,实现财政收入270万元。 ◆社会事业: 现有各类学校14所,在校中小学生5322人,在编教职工287人。镇有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16个,医护人员61人。有90%农民能收看到电视节目,全镇村村组组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120公里,到2008年末,全镇已硬化村级公路70公里,村主干道畅通率达80%,到村(社区)办公室都通水泥路;2/3的农户通程控电话,通讯和电视覆盖全镇。有集贸市场3个,场镇居民和部分农户都能吃上自来水。人和镇2002年5月获重庆市级文明镇,12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先进镇”。2005年该镇千峰村评为“全国整村推进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集体”;2008年人和镇获“全国百佳乡镇工会”称号。 ◆发展规划 人和是重庆市级文明镇、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其近期发展规划为“一城三园”,即以城镇化建设为中心,推动人和特色工业园、绿色生态农业园、生态旅游园的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人和镇以建设工业城和新县城主城团为目标,注重民居建设。全面推进双江大桥头立新小区建设,逐步与主城区的建设规划合拢。二是建设好人和特色工业园。以建市级工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引进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利用人力资源多的企业,着重在立新桥头到开发区沿线,从而与新县城、巴阳、万州形成一片;三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城市转化,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围绕新县城、万州等大市场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等主导产业,成片规划建设两大优质果品园区。四是建设好生态旅游园。依托人和镇东邻新县城,西接万州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品作为龙头产业来培养,旅游开发以一山一河为重点,即与新县城遥遥相望的穆龙山,着力打造穆龙山度假山庄,开发木古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休闲景观,进一步完善仙女洞、观音岩、龙井湾农家乐、山野水乡、佛园等农家休闲景点,建设富有特色的星级农家乐,发展观光农业。形成:看园区——拜佛园——敬仙女——观穆龙——游农家—特色为轴线的人和旅游圈。人和镇寨堡较多,风景如画,出名的有人和寨、五姓寨等,人和寨雄居穆龙山之首,山上森林繁茂,远可望长江,近可见云阳新城,与云阳新城遥遥相望。五姓寨跨居五个山顶,外形似龙,内含轻松翠柏,山泉流淌,是一块绿色风水宝地,这些地方有极好的开发前景,稍加开发即可是绝好的休闲避暑胜地。同时,人和镇背靠四十八槽森林公园,世界第一大汉字“佛”雄居此地,加之多年开发成形的农业产业园、农家乐等休闲园,如果统筹规划,完善交通设施,将是云阳、万州人观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
云阳镇 |
云阳镇位于长江支流汤溪河畔,东连红狮镇,栖霞乡,南邻长江与宝坪镇隔江相望,北和硐鹿乡、南溪镇、云安镇接壤,汤溪河将全镇分为东西两境,全镇海拔最低175米,最高处尖峰寺海拔1442米,平均海拔754米。 一、基本情况 云阳镇辖10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9052户,总人口31180人(其中农业人口27893人,城镇居民3287人)。全镇幅员面积124.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411亩,其中田4791亩,地5620亩。辖区内有云硐、、庙中2所中心校和梅峰九年制学校1所,村校10所,私立学校4所(其中初中1所),学生近4000人,教职工158人。另外敬老院、邮电支局、信用社各一个。 二、交通状况 镇0驻地距移民新城双江镇陆上交通45公里,长江水道约28公里,全镇陆上交通有80%的村、60%的组通公路。辖区内有双红公路通过。正在完工中的万宜高速公路穿越辖区内的云硐村、桐盛村、民强村、光华村,陆上交通较为便利。水上交通有汤溪河和长江黄金水道。 三、 经济总貌 云阳镇属典型的山区农业经济镇,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殖水稻、玉米、小麦为主,还有少量高梁、洋芋、红苕、荞麦、油菜、芝麻、花生等农作物分布在各村。养殖业以山羊、肉牛、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油料为主,2008年全镇实现国民总产值14598.58万元,企业总产值1592万元,粮食总产量2172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4元,计划生育率为80%,人口自然增长率6‰。 |
云安镇 |
云安镇地处云阳县城北部,汤溪河、渝巴路贯穿而过,距新县城38公里,是一个千年古镇。镇0驻地黄角丫,全镇幅员面积64.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68亩,辖6个村、5个社区、116个村民小组。农户5671户,非农户2268户,总人口28317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3089元,工农业总产值8935万元。 我镇主要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壮大非公经济为抓手谋发展,形成了优质雪梨、枇杷、柑橘、莲藕、非公经济五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毛坝村2000亩农业综合开发脐橙示范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有“万步”人行梯道、“长龙”引水堰、清洁蓄水池等。同时,非公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有个体工商户285户,水泥预制厂7个,水力电站1个,引资2000多万元完成散装货运码头3个,年创利税2000余万元。 云安镇历史沿革 云安镇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城北部,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工业古镇,古名汤溪(一说永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扶嘉率众凿井煮盐,开城镇发展之始。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陶、郭、周、林等10姓人集资到云安开发盐业,工场规模扩大,成为全省有名盐场。盐业兴起,带动粮油、棉布、食品、百货、屠宰、医药各业渐次繁荣。街道发展为黄洲、江西、陕西、公平街等11条,民居从沿河、沿盐灶周围向四面扩展。清朝末年,全镇工人、居民5000余人,商号300余家,为川东重要工商业城镇,人口超过县城。 进入民国,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中,川盐第二次济楚,刺激盐业迅猛发展,工人和居民增至近万人,商号近500家,公用设施有邮电所1家,盐工诊疗所1家,中药铺7家,西药铺1家,私立中学1所,小学3所,教职工共70余人,学生1000余人。 解放后,云安由乡级镇发展为区级镇,辖八个居委会,107个居民小组,无农业人口。到2000年,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3450人,教职工322人;医院2所,病床147张,医护人员168人;1000座电影院1家,说书茶社6家,敬老院1所,工商企业1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20余个,人口1.4万。 名胜古迹有全国第一座实验性斜张桥(2006年10月17日,由于三峡工程蓄水,该桥爆破成功,中国第一座斜张桥结束了33岁的历史)、玄天宫、白兔井、宋邵雍宣讲《易经》故地演易台、学山石、纪念扶嘉的龙王庙、佛家寺庙滴翠寺等遗迹。 云安,因盐而兴,因三峡水而没,后还是因盐而存。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后,云安本应销号退出,但在一片争论声中,考虑云安是云阳最早的建制镇,是工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考虑云安这个灿烂的名字是历史赋予给后人的一笔无形资产,征求各方意见后得以保存下来,在2009年1月,重庆市0批准成立新建制云安镇,撤消毛坝乡划归云安镇管辖,辖6个村,5个社区。从此,云安镇又迎来第二春。 |
栖霞镇 |
栖霞镇因道教祖师爷张三丰在栖霞宫修道成仙而得名,位于云阳县域的中心长江北岸,省道渝巴路、县道红双路及万宜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达30余公里,江岸线6公里且客货码头齐备,是奉节、巫溪、巫山上重庆必经之路。距离云阳新县城23公里,距离宜昌和重庆只有300公里左右。全镇幅员面积66.8平方公里。属于东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全镇为高中山地及丘陵地势走向西北面高,东南面低,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110米,常年日平均气温18C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无霜期约310天,年日照时间约1500小时,土质为中性夹沙和扁石泥土约占3:2。栖霞镇境内石灰矿储量丰富,有大量的煤矿、铁矿、页岩矿。其中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煤矿和石灰矿,是生产水泥和轻钙的优质原料。 行政区划和人口情况: 全镇现有6个行政村(分别是栖霞村、福星村、吉平村、小山村、古城村、红龙村)、1个居委会(小丫口居委会)共67个组;现有总户数5595户,常住人口21839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2439人,另有外来流动人口1500余人。 产业发展情况: (1)农业产业:党委0提出了“1235”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即到2011年全镇实现油菜种植10000亩,肉牛出栏1000头,出栏生猪20000头,肉兔20000只,柑桔3000亩,水产业300亩,油桐5000亩,蔬菜500亩。目前,万亩油菜基地在九龙坡九禾公司的对口帮扶下己基本建成。10000头生猪养殖基地己在福星村启动,肉兔养殖己在古城、小山村启动建设,柑桔己落实规划2000亩,栽植纽荷尔1000亩,水产业在小山村己发展60余户、近200亩,福星村龙虾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之中,油桐己完成1500亩,蔬菜基地己申报立项。 (2)工业经济:做大盘强栖霞水泥厂和吉平煤厂,新引进永兴、永成、万顺、顺昌、云怡五大煤碳公司以及三重皮革厂,为全镇工业经济培育了新的支撑。 2008年度上交税金1000余万元。 (3)劳务经济:抓住高速公路和集镇建设机遇,就近吸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外出务工3000余人。2008年实现劳务收入5000余万元。 (4)商贸物流:栖霞集镇从事餐饮、服装、汽车配件、美容美发、百货经营、电器维修等个体工商户150余家。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达80余辆。农贸市场投入使用,100余个蔬菜摊位生意火爆,极大丰富了群众菜篮子。 (5)集镇建设:集镇规划0.49平方公里,开工建设0.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40亩、二期27亩、三期规划150 亩。已开竣工建筑面积17万平米。目前集镇入驻单位30余个,常住人口5000余人,大力实施集镇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集镇功能日益配套。 基础设施: (1)道路建设。镇道40公里,村级公路106公里。(2)水利工程。有供水站1座,水库3座、总库容76.5万方,山平塘672口,渠堰14.3公里。(3)电力。全镇架有100KW、350KW的高压线6条,集镇新安装250KVA和315KVA变压器6台,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集镇电网扩容。(4)通信。设有邮政所1个;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为3600门,己安装1500余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建有移动通讯基站2座,移动电话2500余户;小灵通全部开通;互联网上网用户80余户。(4)广播电视。闭路电视安装2100余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事业:(1)教育。有国办中学1所,镇完小1所,村校4所,教职工170余人,在校学生2300余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两基普实”达标。栖霞小学迁建主体工程完工。(2)医疗卫生。有中心卫生院2所、生殖健康中心1所、卫生室12个,医疗点28个,有医务人员40余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己经全面推开。群众“参合”率达90%。 |
双龙镇 |
双龙镇位于云阳县西北部,西邻开县,北接路阳镇,南通渠马镇,距云阳新县城48公里,开县新县城35公里,云开路穿境而过,团双路横贯其中,交通网络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幅员面积76.19平方公里,总人口41420人,下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125个村民小组。柑橘、花生是全镇特色主导产业,现已建成优质柑橘园区16500亩,花生园区5000亩,是全县柑橘主要生产基地。 双龙镇党委、0在县委、县0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务实创新、奋勇争先的工作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314”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强镇富民为己任,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13453”战略(即锁定一个目标,把双龙镇建设成为柑橘花生之镇、西部边贸大镇;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和谐、为民服务;围绕四个重点,经济建设、城镇建设、重点工作、社会和谐;推进五大工程,以优质柑桔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工程、以双龙中学建设为主的社会事业工程、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工业经济工程、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以以人为本的和谐工程;夯实三大保障,思想解放、组织制度、公共财力),组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克难攻坚,扎实苦干,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双龙橘海,四月花开,十月果甜! 双龙边贸,拜明月洞,吃农家饭! |
外郎乡 |
外郎乡位于云阳县长江南岸,岐耀山脉尾部,乡0所在地距新县城42公里,距万州主城区5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48.8平方公里,东靠龙角镇,南邻泥溪乡,西接万州长滩镇,北连凤鸣镇、万州太安镇,磨刀溪河流自西向东横贯全乡。耕地面积5475亩(其中:田3200亩),林地面积3.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00亩),森林面积35701亩,森林覆盖率达52%。荒山草地面积10000亩、水域面积3000亩、可供林下经济开发面积35701亩,其中生态林30701亩、经济林5000亩、水产养殖3000亩。全乡山大坡陡,属典型山区,主干道20多公里,村级通达路37.5公里。海拔120米至1500米,年平均温度18.7摄氏度,年降雨量1145毫米,年日照1528小时,土壤偏酸性,地力较差,农业基础条件十公脆弱。 乡人民0驻于金竹沟社区,全乡辖1个居民委员会,4个行政村,62 个村民(居民)小组。辖区共有中学1所,小学2所,敬老院、卫生院、五保点、邮政所各一个,基层党组织8个,党员425名。2009年底全乡共有家庭户2682户、总人口10310人,其中农业人口9889人,农村劳动力690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9万元,本级财政收入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9元,户均纯收入11685元。全乡有2个贫困村,建卡贫困户528户1670人。 外郎乡属典型山地,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磨刀溪自西向东横贯全乡。全乡海拨200至1100米不等,属县内山地温暖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6℃。全乡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及油菜、豌豆、黄豆、芝麻等经济作物。全乡经济林木品种繁多,尤以橙、李、杏的面积大,产量高,明德脐橙更是闻名全县。副业以牛、羊、猪、鸡、鸭的饲养为主,是云阳县绿色食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外郎乡资源丰富,其中以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为最。全乡共有林地1740余公顷,以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有马尾松、楠木、中华蚊母等树种。全乡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五峰山、仙女溪一带更是鸟语花香、山水相融,极具休闲旅游开发价值。投资约2.5亿元、装机容量25000千瓦的门坎滩水电站已经竣工投产。全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沙石等。 |
泥溪乡 |
泥溪乡位于云阳县长江南岸的歧耀山麓,泥溪河畔,因0驻地泥溪口而得名,是两乡(原泥溪乡和桐林乡)合一的较大乡。乡0驻地距新县城约43公里,据万州区城区约50公里。东挽蔈草乡、云峰乡,南邻万州区梨树乡、团结乡,西接外郎乡,北连龙角镇。全乡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4337户,17322人,幅员面积10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万亩,森林面积达10万亩,森林覆盖率65%,居全县之首。全乡党支部共17个,党员总数488名,外出流动党员125名。(其中有红岩(武汉)流动党支部1个14名党员、黑木耳产业党支部1个40名党员)。 乡域地势呈现两河三大片,沟壑纵横,属中山深丘地貌。 资源方面一是地下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煤,铜矿等。二是水能资源富足。有水能电站3座(包括在建的1座)。三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风景旖旎的南三峡自然风景区和被誉为“天然氧吧”的鱼鳞森林公园。南三峡自然风景区可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经纳入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进行连片开发。鱼鳞森林公园可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因我乡境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山灵水秀,自然风光别具一格,被誉为“原始自然生态乡”。 乡域特产主要有泥溪黑木耳、蜂蜜、泥溪植物油等。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有泥溪黑木耳、劳务经济产业。2007年,泥溪乡被县委县0评为“五优”乡镇,被市林业局命名为“重庆市黑木耳之乡”。08年被县0确定为工业创业基地乡。 |
耀灵乡 |
耀灵乡位于云阳县长江以南,距新县城57公里,东接清水土家族乡,南与湖北利川市、万州区普子乡相邻,西与万州区地宝乡一桥相连,北与泥溪乡接壤。全乡幅圆面积53.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13593人,耕地面积8270亩。全乡以发展以牛为主的养殖业和以种植黑木耳、香菇为主的种植业、劳务经济为主导产业,市场活跃,物流频繁。南三峡之一的藏龙峡,岐耀山南方草原等风景旅游景区位于本乡境内。 |
蔈草乡 |
蔈草乡位于云阳县东南歧耀山脉,辖13个村151个组、5923户、23874人。海拔300—1100米,幅员面积100.8平方公里,乡境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呈现“山多水少”、“林多地少”的自然特点。2009年以来,蔈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以“完善一个思路、突出五大抓手、强化三个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153工程。完善一个思路。充分挖掘蔈草资源潜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实施“三抓两改”产业发展思路即抓肉牛主导产业为主的林草经济,打造渝东牛乡;抓购物美食特色旅游为主的配角经济,建设龙缸门户;抓云利路沿线经济作物带及建筑商贸物流为主的路边经济,建设歧山粮仓;改善集镇风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突出五大抓手。实施千户万牛亿产值工程、实施旅游产品加工业重振计划、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创建巴渝民居特色风貌集镇、创建MP3+广播及百姓讲坛乡村文化品牌。强化三大保障。牢固树立“自强不息、开放兴业、实干为民”的蔈草精神,凝聚一心一意抓发展的精气神,强化思想保障,解放思想谋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以人为本保发展;创新工作特色,构筑开放平台,强化机制保障,开放创新促发展。 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实行“全民散户养殖+专业大户养殖”主导模式,建设牛源基地乡和牛业加工贸易示范乡,全年肉牛存栏4325头、出栏3860头,其中母牛近2000头。歧阳茶业3000亩标准化茶园改造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受到中央重庆市肯定的MP3广播村级覆盖率100%;百姓讲坛再次创新群众性宣传文化活动载体;实施八大文化工程,全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宜居建设再掀0。巴渝民居风貌特色集镇、集镇公园和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购物美食街规划建设开始启动,集镇亮化及连接路硬化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集镇新建房屋12处 2万平米。 开放和谐喜结硕果。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拓宽,江苏和九龙坡对口支援、重庆知青蔈草联谊会、蔈草成功人士联谊会、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吉林伊通牛业协会等成为蔈草加快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党建工作呈现亮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百姓讲坛、发展会诊、组织生活到农家”为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挥了很好的载体作用。 2009年全乡GDP达2.91516亿元,增幅达14.2 %;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6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771万元,同比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53万元,同比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同比增长9.9%;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达80.5%。2009年荣获重庆市草食牲畜科技示范乡镇、全县牛羊产业发展先进乡镇、全县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民主法制建设先进单位、全县安全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全县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渝东牛乡、龙缸门户、歧山粮仓——蔈草欢迎您! |
堰坪乡 |
堰坪乡位于云阳东南部,有“云阳东南门户”之称,距县城96公里,与奉节县羊市镇一桥相连,隔河相望。境内有风光旖旎的长滩河。投资超10个亿的盖下坝梯级电站的两级发电机房均在其境内。全乡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7920亩,其中田2140亩。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53个组,4795户,14905人。2008年,全乡人平经济纯收入3056元。 境内交通方便,乡、村、组公路纵横交错;石灰石、石膏、水泥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黄金峡、羊子嵌、刘家河坝、水晶棺风景迷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是观光旅游清水歧山草场、龙缸、龙洞、奉节天坑、地缝的交通枢纽,并建有于商贸、食宿、休闲、娱乐、会务于一体的和谐大酒店。 乡党委、0把堰坪建设成为云阳边贸生态旅游经济乡作为奋斗目标,理性地推进了“五大战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地引进了云海药业公司发展小茴产业,成功地引进了“三联”养鸡场发展蛋鸡产业,成功地引进了友好牧业公司发展肉牛产业,成功地引进了和谐大酒店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极大地鼓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搞劳务输出,使全乡形成了生态小茴产业、草食牲畜产业、旅游服务产业、劳务输出产业“四大经济支柱”的经济发展格局。 |
新津乡 |
|
普安乡 |
普安乡位于长江南岸磨刀溪河畔,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峡水位上升后,境内平湖众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山水园林式的自然风光,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水陆交通便利,客船直航新县城。全乡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15000余人,是全县农村移民安置四大乡镇之一。 乡党委、0领导一班人立足乡情,解放思想,着眼长远,扩大开放,把握大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修好一条路、栽好一棵树,建好一个园,修好一口池”四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山羊、生猪、柑桔等产业,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磨刀溪河沿岸规划种植柑桔6500亩,种植速生杨5000亩,油桐1000亩。23公里普龙路的修建,彻底打通了我乡至龙角的瓶颈,新修村级路15公里。全乡有种养大户125户,极大地推进了全乡畜牧业发展。马安杨家坝柑桔示范园,已注册“云阳县江南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柑桔产业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以来,普安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了新台阶,群众吃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场镇道路硬化1.5公里,普龙路可望全部实施硬化工程,全乡发展非公有经济260户,安装程控电话1500部,开通了移动手机站,基本实现全乡网路无盲区,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普安乡正迎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奋勇前进。 |
龙洞乡 |
龙洞乡因境内有一石洞,并传说洞中有龙而得名。位处云阳县最东部、正东方,与云奉两县交界六乡镇接壤,是全县唯一跨江而治的边远大乡。建置沿革,最早可溯及明朝。1948年12月18日始建人民0乡制,其后又数度分合。全乡幅员辽阔,面积132.7平方公里,且地质情况复杂,曾被全国地质大师崔炳权称为“库区地质博物馆”。三峡水库蓄水淹没的云阳的第一寸土地隶属境内,外迁移民1553人,内安移民630人,万宜高速公路云阳段横穿境内3个村,里程13公里,乃全县最长,全乡因移民迁建而兴,因高速公路而活。现辖8个村,83个社,5962户,23916人,有乡属单位7个,党支部12个,党员472名。乡人民0驻地1958年设址坝上,1999年迁至龙槽四组大麦沱,西距云阳新县城95公里。集镇占地7公顷,集镇人口4000余人。 总 体 工 作 思 路 近年来,龙洞乡党委、0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0的坚强领导和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凝全乡之智,聚全乡之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乡党委、0将按照“夯基础、兴产业、靓屏障、保平安、强党建,建好云阳东方之乡”的总体思路,狠抓以修路、治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以猪、牛、羊养殖和葱花、蔬菜种植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乡镇建设,狠抓以长江两岸生态林和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林培植为重点的森林工程建设,狠抓以森林防火、水陆交通、煤矿矿山、社会稳定等为重点的平安龙洞建设,狠抓以“5+X”目标考核(对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重点考核产业发展、人口计生、安全稳定、森林防火、党建工作以及重要单项和交办工作)和村级党建“一村一品”(在全乡8个村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农村实用人才评比、专业合作社等村级党建品牌创建)等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龙洞的综合实力,不断拓宽龙洞的开放平台,不断增强龙洞的发展后劲。 |
洞鹿乡 |
洞鹿乡位于云阳东北部山区,东临奉节县红土乡,南与红狮镇接壤,西接双土镇和云硐乡,北靠石门乡。0驻地洞鹿村椅子湾,距云阳新县城90公里,全乡辖5个村,43个小组,现有户数4282户,总人口13868人,其中集镇人口2203人,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森林8万余亩, 3个特困村、2个煤矿,通乡公路20公里,村级公路39公里,2009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500元。 洞鹿乡不仅蓝天碧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优化投资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力保证。全乡把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加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打造绿色品牌,走特色之路。兴畜牧,增收入。乡党委、0正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总体思路,倾力打造生态经济强乡。如今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蓬勃、健康、和谐发展态势。 全乡人民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将以饱滿的热情和辉煌的成就迎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
石门乡 |
石门乡位于云阳县陆上东端,东面与奉节县红土乡接壤,南与硐鹿、西与双土、北与大阳相邻。是云阳陆上东大门,渝巴路横贯全乡,乡0距新县城80公里。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840米。全乡有耕地面积:6286亩(退耕还林3000亩),有林地面积39898亩,森林覆盖率达76%。主产大米、玉米、生猪、山羊,辖4个村委员会19个村民组,2168户9235人。乡集镇面积现有0.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956人。石门乡也是我县典型的高寒边远贫困乡镇之一。“十五” “十一五”扶贫都是列为了县级贫困乡镇。 近年来,乡党委0按照"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特色种养、规模经营"的思路,突出做大、做强蔬菜、畜牧、果品、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乡党委0依托网上交易、订单种养、特色市场等途径,大力做好后勤服务指导工作。目前该乡已发展魔芋2000亩,中药材2000亩,大棚蔬菜1000亩,成林果木800亩,养殖大户200余户,良种猪羊兔近6万头(只),仅种养业人均可增收80余元。 如今,"小坝的雪梨不愁嫁,茶园的茶叶销天下,石门的魔芋进万家,广益的蔬菜早出发,柳林的猪羊跑万达(铁路)。"这是石门人新编的特色农业闯市场的新歌谣。 |
大阳乡 |
大阳乡地处云阳县东北部,长江北岸,东与奉节县红土乡接壤,南与石门乡相邻,西接双土镇,北连桑坪镇。乡0驻地距新县城8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947亩(其中田7535亩),林地14500亩,宜林荒山草坡37600亩。全乡辖7个行政村(其中十一五规划重点扶贫村3个),54个村民小组,4230户,16300人(其中农业人口15976人),2008年经重新审定建卡贫困人口816户2569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75户603人)。2007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3480万元,人均纯收入2330 元。 大阳乡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优质米和蚕桑生产是全乡的两大主导产业。1996年就被县0命名为“优质米基地乡”,2005年重庆市审核认定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乡”,2006年被县0命名为“优质粮油示范基地”,2007年再次被县0明确为“蚕桑基地乡”。大果水晶梨、返季节蔬菜、牛羊养殖也有一定规模。 大阳乡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风力资源十分丰富。规划建设的冷风槽风力发电站位于该乡大阳村境内,目前正在进行风力测试设备安装。 大阳乡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县前列。现有经林业部门登记在册、保护完好的独柏树、龚家老屋桂花树存活分别在400年和300年以上。乡0驻地门前及黄陵土地堂存活在100年以上的柏树达20棵以上。 |
后叶乡 |
后叶乡位于云阳县西北部,东与向阳乡接壤,西接路阳镇毗邻,北靠开县白桥乡隔岭相望,南与江口镇鸡犬相闻。后叶乡全乡幅圆面积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米至1200米之间,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总体地势特征呈“三梁夹两沟”之势,鸡公梁、凤凰山、武城山纵横分布,后叶沟、石家沟平行分镶嵌其间。后叶乡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因受地形抬升和多种地貌形态的影响,暖湿气候较显著,具有明显的山体气候的特点。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50小时。全乡土地资源按坡度分,小于15度面积110公顷,15--25度226公顷,大于25度580公顷。按海拔高度分,430---600米435公顷,600---800米553公顷,800---1000米176公顷,1000米以上42公顷。土壤以沙土为土,土质松软,土壤肥沃,是传农作物的主要产区。后叶乡拥有丰富的资源,在动植物资源方面,全乡现在森林覆盖率达70%,有完好的植被和成片森林,物种也十分丰富,有国家保护植物银杏,有数百年树龄的桂花。同时,也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野鸡、野兔、麂子等。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大量的煤、铁、天然气储量。 ◇经济总貌:后叶乡共辖金星、万福、大力、后河、新屋、前进、下七、杉湾、大咸、民政、民生、平梁、顺利、清白等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5036户20465人。居民全是汉族。乡0行政驻地犀牛背距新县城88公里。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二元型”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为主,间作西瓜、高梁等,并借助退耕还林之机,在乡内大量种了黄金梨、核桃、蓖麻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乡镇企业有发初步发展,现有小水电站一座,红砖厂一个,煤厂2个。后叶乡交通较为便利,省道渝巫路擦境而过,乡内公路纵横,全乡公路通车里程达80公里,实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后叶乡场镇位于后河、万福、新屋三村交界处,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人口3000人,现有小学一所、初中一所,卫生院、邮电所、信用社、电信机房,加密电视、移动信号、网络宽带覆盖全乡,全乡现有电信用户2000余户,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到2003年末,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015万元,粮食总产量11696 吨,出栏生猪7400头,油料317吨,肉类735吨,水果40吨,蔬菜1054吨,经济总产值3200万元,财政收入122万元,人均纯收入 1485元。 ◇行政机构:清末民国初年属云阳县北岸崇善里,后叶甲。民国中后期属黄农乡,当时后叶分为4个半保。1949年12月6日全乡解放,1953年民主建政,从农坝乡分出6个村组成后叶乡,将后叶分成3个半乡,命名为柿坪乡、中合乡、青顺乡,白坪乡(后叶占半个,农坝占半个),1956年合并为后叶乡。1958年成立后叶人民分社,后更名为后叶乡,现辖14个村,共74个村民小组,现进行合并后有6村1社区。乡0驻后河村犀牛背,全乡机关共有行政编制18人,事业编制30人,现有职工共25名,其中行政13名,事业12名,其中班子成员6人。内设党政办(55825001)、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现暂由-黄学勇和乡长罗斌主持党委、0工作。 ◇民政:乡0现正投资30万元修建可以接纳30名老人的敬老院一所,全乡现有社会五保户91 户91 人,特困救济121 户521人,优抚对象80人。 ◇科文教卫生事业:到2003年末,后叶乡已有乡办初中1所,学生达700多人,规模居片区同级学校之首;中心校达12个教学班,学生近1000余人,村级小学(含私立)10所,全乡在校生达3400多人。全学区学校建筑面积达12202.44平方米,在职教职工80多人,代课教师20多人,大专文化程度占80%以上。幼儿园3 所,入园幼儿260人。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8人,职业医师32 ,医师3人,其中中专生8人,大专生2人。2000年,借卫VIII项目之东风,耗资19万元新建业务用房460m2、宿舍520m2,现医院配有照光机一台、心电图、双管显微镜、简易手术床、酒精无影灯、产床5套、病床12套。全乡13个卫生室,70名医生,13名妇幼医生,给全乡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要想富,修公路”,近几年来,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乡民的努力下,新修后叶至路阳断头公路、大咸至河堰断头公路、金星至开县白桥公路计36公里,目前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组级公路达95%以上,公路总程达147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000门,目前村村通电话,40%以上的农户通电话,闭路电视覆盖全乡10个村,拥有闭路电视户近2000户,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投资178万元建起日供水400吨的场镇供水站,场居民和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全乡农网改造已告成功,有定点农贸市场1个,面积 500平方米,摊位56个,场期商品交易额1万余元。计划生育率达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8‰,两基、普实、合格村校建设再上新台阶。信用社实现年存款总额1000万元,贷款总额470万元。 【发展战略、思路】 后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县委、县府“五大战略”和“经济强乡、精神富乡、文明兴乡”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内经济,以人为本,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以退耕还林为契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将借助国家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以加强已实施的2500亩退耕还林地的管护,同时加强原已种植的25万株核桃、红太阳杏树、黄金梨等果树的管理,尽快让群众受益,继续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加大对全乡2500亩蓖麻的管理。 以通乡油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乡0投资6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0办公楼,投资20万元新建了床位达50张的后叶乡敬老院,投资12万元新建了后叶乡计生服务站。并于年内实现了电信扩容2000门,联通、移动信号覆盖全乡。明年,乡0将投资250余万元,对青菊洞至后叶乡场镇的公路实施硬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后叶乡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共有外出劳动力达9800余人,主要是到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从事旧房改造,部分有经济头脑、善于市场运作的农村外出能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拆房中闯出了一片天地,全乡通过外出拆房就可创产值近5000万元。乡党委、0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报效家乡提供便利,发展后叶经济,通过带动,早日实现全乡人民致富奔小康。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在“两基普实”教育硬件设施初步完善的基础上,争取教委早日批准后叶小学成为九年制学校。在巩固小学部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初中部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乡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争取更多、更好的教育到后叶任教。“软硬”兼施,全面提高后叶的教育水平。以加强对卫生机构的管理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借助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加大对乡卫生院的管理,进一步理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同时加大力度吸引卫生人才,实现小病不出村,普通病不出乡,确保全乡群众的健康。 【特色产品】 后叶乡是农业大乡,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尤以“生姜、花生、蕉藕、红辣椒”最为出名,被广大客商称为“后叶四宝”。生姜、花生、蕉藕、红辣椒属于后叶乡的传统作物,种植时间长、面积大、产量丰富。后叶有大规模种植生姜、花生、蕉藕的历史达20年之久,每年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产量数百吨。 后叶乡的养殖来也较为发达。全乡根据山多草场宽的特点,在全乡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全乡山羊饲养达3000只,有兰江黄羊、波耳羊、土种山羊等品种,纯天然饲养,绿色无污染。 |
养鹿乡 |
养鹿乡位于云阳县西北边陲,地处云阳、开县、万州三区县的交界处,这里曾因佛手而兴,是全县有名的佛手之乡;因三峡移民而名,历史上经历了小江电站移民和三峡移民,移民人数达5100人;同时,这里也因生态良好而美,位于澎溪河畔,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是佛手、速生杨、夏橙三棵树最适宜生长的区域(现有佛手种植面积5500亩,投产2500亩;速生杨栽植面积8000亩,长势良好;夏橙栽植面积3050亩,已有500亩开始投产)。全乡幅员面积56.1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22263人,有劳动力资源数13208,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0867人。 近年来,乡党委、0坚持以“产业发展、移民安置、安全稳定”为重点,立足乡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立了养鹿农村经济发展“113”的目标(即大力发展一柱香、一幅刺绣和三棵树)。大力发展张桓侯香厂,打造香文化、做强香品牌;同时,利用农村闲置妇女零就业这一特色,积极引导,成立刺绣纺织协会,编织十字绣,提高农民收入;全力抓好佛手、速生杨、夏橙这“三棵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水口乡 |
水口乡位于新县城北面,距县城1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14200余人,辖4个行政村1个社区。近几年来,水口乡党委0确立了“发展城郊型经济,打造新城后花园”的战略目标,制定了“1245”发展思路。现已建好新街一条,小区一个,新建房屋1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集镇人口近2000人。蔬菜产业不断扩大,以莲藕、生姜、西瓜为主的蔬菜800余亩,村民年增收200多万元。果园已发展柑橘1000多亩,晚熟桃500余亩,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养殖园六畜兴旺,以养猪、养羊、养鸭为主的养殖大户层出不穷。以桃园、登云寨、石佛寺为载体的休闲乐园正在规划实施之中。 2010年,乡党委0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县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委会、县人代会、政协会和县委县府年初工作会精神,以全面启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中心,围绕”抓项目、强产业、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五大重点,大力实施”1245”战略,突出七个一工作任务,力争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镇化建设、民生事业和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努力为构建生态、特色、和谐水口奠定坚实基础。 |
上坝乡 |
上坝乡位于云阳县最北端,东与奉节接壤,西北与巫溪县毗邻,南接沙市镇,是云阳县的“北极圈”。全乡属高山地形,立体气候明显,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无霜期约240天,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海拔1761米,最低海拔320米。幅员面积71.6平方千米,辖6村,33个组,3315户,12868人。境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完备。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0%,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也是中药材宝库,野生动物的乐园,避暑的好地方。因属喀斯特地貌,群山逶迤、峰峦叠嶂、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高耸如云的剪刀架;有形象逼真的轿顶山;栩栩如生的九狮坪;更有由溶岩形成的“四方洞”、“千人洞”“黑风洞”等自然景观。 上坝乡气候寒冷, 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粮食亩产较高,适口性好,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万亩脱毒马铃薯和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县农业局定为伏调蔬菜基地。全乡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产品肉质上佳,特别是腊肉享名县内外,全年供不应求。境内有丰富的煤矿、硫铁矿、大理石等矿藏,发展潜力巨大。 |
清水土家族乡 |
清水土家族乡是云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全县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位居云阳最南端,距县城64公里,与万州、奉节和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86亩,其中水田4328亩,旱地4058亩。全乡辖16个村(其中“十一五”贫困村7个),211个组,4839户,18960人,2005年末全乡建卡贫困人口4836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40人,相对贫困人口3496人。其中土家族1118户,39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71%。, 2006年10月经重庆市人民0批准,将清水土家族乡和云峰乡合并为清水土家族乡。 全乡境内有国家级地质公园——龙缸风景区;市级森林公园——歧山草原;正在与万州潭獐峡联合申报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在我乡境内也有8.2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全县自然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价值最高的地方。全县最大的两个招商引资项目——盖下坝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歧山风力发电站正在筹备建设。清水土家族乡将是云阳县发展前景最好的乡镇之一。 清水土家族乡抓住岐耀山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0万元,同比增长121.4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13元,同比增长20.17%。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0万元, 同比增长27.02%。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实现850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达151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达12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30万元,同比增长24.41%。 清水土家族乡主导产业发展迅速。春辉牧业公司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的标准化山羊种繁场,可年提供能繁母羊3000余只,仅此一项可为我乡增加山羊存出栏量9000头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基金大力推行养殖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50户以上的养殖小区16个,已借山羊1200头,可增加年出栏量近4000头;全乡养羊存栏量达20头以上的大户有176户,至今年年底可实现人均一头羊的目标。高山伏调蔬菜基地3200亩,杨树和芍药间作基地2100亩。 我乡山大坡陡,人杰地灵,是革命先辈刘孟杭、战斗英雄徐泽贵的故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乡独特的旅游资源,神气优美的自然风景,古朴神秘的土家风情,是人民观光猎奇、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