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兴镇位于都江堰市中部,距成都市50公里,都江堰市8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及道教圣地青城山3公里,省道大三线、县道玉沿线、元中路穿镇而过,岷江渠系金马河、黑石河、沙沟河横贯全境,全镇幅员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中兴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2oC,年降雨量1243毫米,日照955小时,无霜期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镇内建有日产4000吨的自来水厂,邮电通讯、天然气、光纤电视、工业用电等已具规模。中兴镇属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目前全镇已形成科学合理的“四区”、“一园”发展格局。
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区内开通一条长2.5公里,宽20米的工业大道,区内现有企业20余家,已投资1.3亿元。
国家级科技生态示范住宅小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属国家重点项目,基础配套设施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商贸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仿古商业街、中环大街、中兴大道、工业大街、中兴大桥,总投资1.5亿元,城镇居住人口6000余人,已形成都江堰市河西片区商贸中心。
王婆岩风景旅游开发区处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中段,是青城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环境幽静,宫观古迹众多,是盛唐时期道教活动中心,现景区开发正在启动。
中兴镇──青城山高科技“软件园”,该园依托高新技术项目和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产业。
中兴镇农业经济发展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业的四个龙头,在上元村开发青城优质茶山800亩,以及大三线中兴镇境内段形成生产、观赏、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带的两个看点,拓展了生态效益农业。
中兴镇教育基础设施齐备,镇内有高完中一所、中学一所、成人中专校一所、完小一所、村小九所,1994年经国家普九验收达标。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1万人 | 45.7平方公里 | 510181109 | 611830 | 028 | 查看 中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耆亭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耆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永安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永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九龙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九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两河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两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三溪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三溪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梅花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梅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永胜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永胜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新益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新益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上元社区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上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梓桐村 | ·都江堰旅游·都江堰特产·都江堰十大特产·都江堰十景·都江堰 | 0 |
---- |
查看 梓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灌口街道 |
灌口街道办事处辖南桥、文庙、瑞莲、柳河、栏马桥、平义、灵岩、蒲阳路、建兴、紫东、玉带桥、太平、伏龙、西川14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 灌口镇因位于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灌溉渠口而得名,其建镇历史可上溯至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古巴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镇幅员面积16.70平方公里,有非农业人口6.5人,是都江堰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集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充足的能源于一身,可谓蓉城西来第一镇,更有“离堆江水接天流,满城水色半城山”的赞誉。 灌口镇处岷江冲积平原之首,三面环山,二水竞流,为天府的源头。地理位置优越,镇域城区与郊区,其中有众多如市委、市府等市级首要单位地处辖区。镇内工业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包括建工、建材、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光学光电、能源等行业。其中都江防火涂料、川丰拖拉机、巨龙农用车、都江堰市信凿岩钎具等十多种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声誉,受到用户好评。2000年全镇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5000万元,财政收入1410万元。 灌口镇除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外,其旅游和第三产业也较发达,与著名的都江堰景区相邻,已成为山、水、城、林、堰相互交融、城中有景、景内是城的美丽而温馨的城市。随着成灌高速公路的贯通,灌口镇与中心城市成都的距离仅25分钟,这为灌口镇的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 |
幸福街道 |
幸福街道办事处辖观凤楼、翔凤桥、幸福、彩虹、岷江路、莲花、解放7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 位于市区东南部,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其最北端顶点。东西最大横距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2公里,幅员面积24.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33亩。东与胥家乡接壤,南与聚源镇相连,西南隔金马河与玉堂镇相望,北与灌口镇隔岷江内江、柏条河毗邻,是成都到都江堰市的门户。 幸福镇原为城市郊区。1952年夏,将城关区辖境原志城、新民两镇的农村部分,分别设为志城乡、新民乡。1955年秋,区划调整后,两乡合并置为新城乡。1958年9月与聚源、胥家合并,建立幸福人民公社总社。1961年10月体制下放,分别建立聚源、胥家、新城人民公社。1969年7月,改新城人民公社为幸福人民公社(因1958年3月21日,0中央主席毛泽东曾视察该乡莲花村,故此更名)。1983年12月,改幸福人民公社为幸福乡。1989年7月,撤销幸福乡,设立为幸福镇。新设置的幸福镇与灌口镇在仰天窝闸以上以岷江内江,以下以柏条河为界,将市区一分为二,与灌口镇各占其半。1999年,辖太平街、公园路、奎光路街道管理委员会及13个居民委员会和永丰、莲花、联盟、永桂、万寿、石马、民主、观凤、幸福、塔子10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771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441人;农业人口26685人。镇政府原驻迎宾大道观凤楼三角岛李冰父子雕塑北侧,2000年4月迁都江堰大道下段左侧。 镇区属纯平原地貌,最高海拔734米(都江堰鱼嘴),最低海拔70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走马河、江安河、柏条河穿越镇境,首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籽、蔬菜、水果等。1998年以后,以市场为导向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永桂、万寿、石马、民主4个村发展一批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建立起新的蔬菜种植基地;在巩固莲花村花卉种植基地的同时,新建立了永桂村花卉种植基地。 幸福镇境历为城市附近农村,既无街道,也无集镇。历史上仅有榨油、碾米、磨面、挂面等作坊式粮油加工业。 1985年以后,企业发展速度加快。1989年,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镇乡。1992年以后,企业质量逐步提高。1999年末统计,全镇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企业102个,其中个体私营86个。实现企业总产值31500万元。主要产品有碳酸钙系列、金属电解锰、磁性材料、木材制品、预制构建、日用化工产品等。 ". |
银杏街道 |
2014年,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幸福、银杏、永丰、奎光塔5个街道办事处。 银杏街道办事处辖宁江、银杏、王家桥、高埂、百花、万岭、学府、锦绣、惠民、朝阳、高桥、上游、壹街、尚阳14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 |
永丰街道 |
2014年,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幸福、银杏、永丰、奎光塔5个街道办事处。 永丰街道办事处辖民丰、民主、永丰、石马、永寿、友爱、联盟、新联8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 |
奎光塔街道 |
2014年,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幸福、银杏、永丰、奎光塔5个街道办事处。 奎光塔街道办事处辖奎光塔、观江、龙潭湾、安青、安顺、金江、滨河、勤俭人家、张家湾9个社区所属行政区域。 |
蒲阳镇 |
都江堰水利灌溉枢纽工程是两千多年前修建且至今仍在发挥其灌溉功能的无坎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奇迹,斐誉全球,二000年十一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蒲阳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东郊,距都江堰市区仅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28.5平方公里。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2℃降雨量1243.8mm,无霜期269天,大气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优。年日均值总悬浮微粒0.168mg/m3。全镇总人口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万人,劳动力价格为每人每年7000-8000元。 蒲阳镇交通发达。距省会成都仅20分钟时空距离,到双流国际机场也仅需要40分钟,毗邻都江堰火车站,该站货运吞吐量为250万吨,运输非常方便,40米宽的蒲阳工业干道横贯蒲阳工业区,成灌高速公路,国道北线,省道""三大线"",川西旅游公路市二环路及市级公路交错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能源充足,岷江主支流--蒲阳河纵贯全境。电力蕴藏量3.33万千瓦,现已建成两座装机容量1万千瓦和1.32万千瓦的水电站和三个村级小电站,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尚有一座装机容量为0.9万千瓦的水电站已完成初设和立项,待开发。工业用电电价便宜,高耗能项目录,高科技工业项目用电电价可控制在0.25元/度以内。并有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相互补充。都江堰市天然气配气总站建设在辖区工业干道一侧,天然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贯穿整个工业区,日供天然气30万立米,工业用气价格1.12元/m3,民用气1.25元/m3,区内水资源丰富,蒲阳河穿镇而过,且水质优良,区内建有自来水厂一个,日供水能力为 ,生活用自来水为1.25元/吨,工业用水水价1.45元/吨,若取用地下水,水价0.1元/m3。 通讯发达,信息畅通。建立了程控电话网络,中国联通手机基站,光缆通信与国内外开通了电话、电报、传真、互联网等业务,信息反馈方便、迅捷。. |
聚源镇 |
" 聚源镇是都江堰市河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重镇”。全镇幅员面积34.2平方公里,辖1717个自然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500余人。聚源镇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全镇境内有国道213线、成灌高速公路和省道灌温路穿境而过,东距成都市仅40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区仅8公里,是成汶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阿坝州的主要生活品供给地。聚源镇全年平均气温在15.7篊,年降水量适中,年均为1234毫米,平均日照1050小时,全年无霜期260天。全镇有四条河流穿境而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聚源镇现有各类企业70余家,其中以建材、光学镜片和木地板为支柱产业。2000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2.8亿元,完成税收800余万元,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五强镇”之一。 近年来,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共同努力,使聚源镇有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小集镇建设试点镇。按照试点规划,聚源集镇是镇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产品集散、加工为主的都江堰市卫星城镇。聚源集镇的发展规模是:近期(1994年-2000年)人口规模3500人,用地规模0.606平方公里,远期(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7000人,规划占地1.55平方公里。 ". |
崇义镇 |
" 崇义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东大门,东距四川省会成都25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城区12公里。地理位置:东与郫县新胜镇、唐昌镇接壤,西与都江堰市聚源镇相连,南接郫县花园镇和都江堰市土桥乡,北以都江堰市天马镇为邻,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2000年,全镇总人口28000人,耕地总面积28500亩,拥有各类企业47个,2000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55亿元,工商税收入304万元,农业总产值1005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9元,镇财政收入638万元。 ". |
天马镇 |
" 位于市区东南的柏条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5公里。幅员面积37.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04 亩。东与彭州市、郫县交界,南与崇义镇相连,西南、西北分别与聚源镇、胥家乡接壤,北与驾虹乡交界。镇境以平原为主,有七头山、童子山、涌山等少量浅丘,平均海拔643米。1999年辖向荣、高基、金陵、金玉、安阜、涌山、乐民、禹王、二郎、绿凤、长虹、吉星、金华、崇金、法华、仙鹤、童山、建华、净土、金马20个行政村、140个村民组及场镇1个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0177人,其中农业人口28932人;非农业人口1245人。镇政府驻天马场,西北距市区14公里。 天马镇原名金马乡,清宣统三(1911)年置,辖今天马镇、胥家乡地。1926年析出部分地置胥家乡。1936年置金马联保,1940年复金马乡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天马,1991年12月撤销天马乡设置为天马镇。 镇境有灌天路、崇天路、天唐路等主要公路交汇,公路总长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沥青路面9.5公里。有村道22条,总长46公里,一般宽度3米,其中水泥路1条,长2.5公里。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镇境除少量浅丘外,平原区有柏条河、柏木河、蒲阳河、右干渠灌溉之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和其它经济作物。1999年,在巩固发展原有商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绿凤、乐民、仙鹤、金马、高基、二郎、吉星、建华等村以禽畜养殖为主的示范区的带动下,全镇专业养殖户增至340户,年出栏小家禽52万只、肥猪3.3万头;向荣、吉星、金玉、长虹、乐民、涌山等蔬菜种植基地村,引进""双膜覆盖""和""大棚种植""技术,重点发展春秋""两淡""蔬菜,形成了""早春蔬菜+水稻+晚秋蔬菜""的高效产出模式;除前几年开发荒山荒坡及林院发展的樟州柚已有500多亩投产外,又同省农科院合作,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开发七条山,建成面积100亩的黄花梨示范园,带动全镇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林盘及低产田土种植的黄花梨和枇杷,已初具规模;高基、金玉、仙鹤、崇金等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村,已形成以白果为主的经济苗木7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果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99年,全镇粮经比例已调整到8:2,实现农业总产值8760万元,粮食总产240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 |
石羊镇 |
都江堰市石羊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一一青城山之间,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距成都37公里。石羊镇是都江堰市中心集镇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黑石河和沙沟河穿境而过。集镇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都崇公路纵贯其中,石徐、石柳、石青等干道与周边乡镇紧密相连,集镇内有4横3纵14条街道。有工商、税务等分支机构,有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有自来水厂、变电站、天然气管网和发达的通讯网络,商业繁荣,功能齐备,是河西片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兰花圣地 石羊镇素有兰花圣地、花卉之乡的美誉,兰花品种齐全,奇花异草争奇斗妍。桩头盆景千姿百态,镇域内几乎家家有花草,户户飘兰香,目前仅兰花种植大户就达数十家,全镇兰花在地产值达三千余万元,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川芎故里 石羊镇又称川芎之乡,历史上便以出产川芎而闻名遐迩。川芎种植历史悠久,川芎品质优良,种植规模大,目前已成功申报了川芎GAP基地,种植面积6000亩,即将实施的川芎深加工项目和川芎市场将进一步带动整个川芎的产业化。 |
柳街镇 |
" 柳街镇是沿江乡与柳街镇合并的一个大镇,位于都江堰市南端,距都江堰市区27公里,温江城区18公里,成都市区30公里,是都江堰市唯一直接融入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乡镇,是成都市集镇规划发展试点镇之一。全镇幅员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00亩,总人口38600人,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218个村民小组。 几千年滔滔不息的岷江水泽被了这一方沃土,金马河、羊马河、黑石河、沙沟河如四条绿色的飘带,给柳街古镇带来了无穷的神韵和灵气,为柳街镇打造“青城湖”,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都----青城山快速旅游通道、中崇路、玉沿路、柳安路及四通八达的乡村机耕道水泥路在镇域内纵横交织,为柳街镇奠定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基础。集镇新区和拆院并院建设的启动及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培育,5000亩绿化园林基地的打造,显示出柳街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机勃勃,前景喜人的壮现景象。建制1600多年的柳街古镇青春焕发,勤劳、纯朴的柳街人正在用他们崭新的思维、无畏的胆魄书写最辉煌的篇章,他们正在把柳街镇打造成为扬天下的“诗歌之乡”,独具特色的“兰花之乡”,举世瞩目的“川西水乡”。 ". |
玉堂镇 |
" 玉堂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处国道213线与省道大三线之交点,是进出阿坝藏羌自治州的咽喉,通往青城山、黄龙、九寨、四姑娘山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节点,地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之间,距国际大都会成都5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0余平方公里,人口2万余人,其中城市人口约4000人,辖16个村,2个居委会,103个农业社。玉堂镇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特产丰富。主要粮油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农副土特产品有猕猴桃、秋淡菜、川芎、花卉盆景、黄柏、杜仲、厚朴等。 玉堂镇作为都江堰市西城区,近年来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00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亿多元,预算内财政收入670多万元,工商税收入库634万元,农村人平年均可支配收入2838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0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各项任务。二00一年1~7月已入库税金31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37.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2元。全年农业税入库任务46万元,全镇农民人均负担提留统筹20.31元。 在都江堰市综合目标考核乡镇排名中,玉堂镇一九九八年列23位,一九九九年列13位,二000年列第4位。二000年七月,荣获都江堰市委“四好”班子称号,八月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法治乡镇创模达标单位称号,二00一年二月荣获成都市委、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
中兴镇 |
" 中兴镇位于都江堰市中部,距成都市50公里,都江堰市8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及道教圣地青城山3公里,省道大三线、县道玉沿线、元中路穿镇而过,岷江渠系金马河、黑石河、沙沟河横贯全境,全镇幅员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中兴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2oC,年降雨量1243毫米,日照955小时,无霜期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镇内建有日产4000吨的自来水厂,邮电通讯、天然气、光纤电视、工业用电等已具规模。中兴镇属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目前全镇已形成科学合理的“四区”、“一园”发展格局。 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区内开通一条长2.5公里,宽20米的工业大道,区内现有企业20余家,已投资1.3亿元。 国家级科技生态示范住宅小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属国家重点项目,基础配套设施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商贸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仿古商业街、中环大街、中兴大道、工业大街、中兴大桥,总投资1.5亿元,城镇居住人口6000余人,已形成都江堰市河西片区商贸中心。 王婆岩风景旅游开发区处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中段,是青城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环境幽静,宫观古迹众多,是盛唐时期道教活动中心,现景区开发正在启动。 中兴镇──青城山高科技“软件园”,该园依托高新技术项目和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产业。 中兴镇农业经济发展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业的四个龙头,在上元村开发青城优质茶山800亩,以及大三线中兴镇境内段形成生产、观赏、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带的两个看点,拓展了生态效益农业。 中兴镇教育基础设施齐备,镇内有高完中一所、中学一所、成人中专校一所、完小一所、村小九所,1994年经国家普九验收达标。 ". |
青城山镇 |
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都江堰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紫坪铺镇、虹口乡和翠月湖镇,将紫坪铺镇和虹口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池镇管辖,将翠月湖镇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青城山镇管辖。 一、基本情况 青城山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旅游景区,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是国家、省、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域面积96.1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9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2.71万人,其中,建成区常住人口1.3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1%。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26元。 二、自然资源 境内年平均气温16.8度,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91%,境内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文化底蕴丰富,地下水品质优良,是“青城贡茶”主要产地,是著名的“三木药材之乡”。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寿资源、茶叶、中药材和农家庭院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了1500亩青城红阳猕猴桃农业观光基地和1000亩青城绿茶农业观光基地,建立起了农家休闲旅游、中药材、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带。 三、历史文化资源 青城山镇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据统计,全镇人均寿命78岁,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28%,百岁以上老人6位,占0.022%。据成都市老龄委掌握的情况,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是长寿老人最密集的地方,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长寿之乡”称号。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城遗址,隋末唐初药物学家孙思邈曾在药王山隐居,并著成《千金翼方》,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孙思邈殁期纪念日”,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三届“青城长寿文化节”。 近年来,青城山镇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和宝贵的长寿资源,先后建立起青城长寿旅游园区、生态农业观赏区(红阳猕猴桃、青城贡品堂茶叶基地),以及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长江上游新石器史前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城遗址参观区。. |
龙池镇 |
|
胥家镇 |
" 位于市区东柏条河上游,东西最大横距10.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东与驾虹乡、天马镇接壤,南与聚源镇相连,西与幸福镇、灌口镇为邻,北与蒲阳镇交界,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060亩。纯平原地貌,平均海拔690米。1999年末,辖羊合、十里、歇马、新店、高桥、土什、马鞍、红砂、桂林、石龙、桂花、正林、羊叉、大林14个行政村、108个村民组和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2000人。镇政府驻胥家场,西距市区7公里。 镇境有灌天路、成汶铁路穿越,聚胥路、蒲胥路在集镇交汇,公路总长1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6公里,沥青路面6公里。有村道16条,总长48公里,一般宽度6米。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已形成以机械制造业为龙头的冶金、电子、化工、食品、日用品等工业门类,以川都建工机械厂生产的""川都""牌系列搅拌机、""岷都""牌运输型拖拉机、""莱岭""牌藤器、""五六""牌预混饲料等企业已形成规模经营。全乡已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46家,其中个体私营44家,主要工业产品除搅拌机、运输型拖拉机、藤器制品外,尚有木材制品、铝材、磁性材料、钢材、食品、化妆品等,1999年实现总产值752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815万元。 镇境农田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产粮油和经济作物。1999年,在红砂村建起以百亩枇杷园为龙头的水果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各种水果300余亩;在羊合村、桂花村、歇马村建立200余亩的蔬菜基地;在新店村建保温大棚,发展反时令蔬菜;在清泉村建珍稀动物养殖场;在场镇周围发展以盆景桩头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坚实的步伐。年末统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元。 ". |
安龙镇 |
" 安龙镇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陲,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市南端,距都江堰市区26KM,距世界文化遗产--青成山10KM,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26KM,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40KM。全镇辅员面积16.7公里,耕地面积10831亩,人口1.2万,辖9个行政村,56个社。安龙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65天,夏无酷署,冬无严寒。镇内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地势平坦,阡陌纵横。 安龙人民自古崇尚园艺,他们精心培育的桩头、盆景古朴典雅,名花异草秀丽端庄。据史载,安龙人民在清乾隆年间,就建有""付家土城""、""胡家花园""、""向家花园""等园艺场。据安龙现存的汉代古墓和残存古迹考证,安龙是川派盆景的发祥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安龙花木产业不断扩展,安龙人民的园艺技艺也日臻成熟。1981年四川省外贸公司在我镇建立花木基地;1987年我镇李碧茂、王开成培育的川派盆景瓶兰(金弹子)、贴梗海棠进入北京颐和园展示,受到中外游客的好评;1989年我镇园艺界老前辈周茂和老先生培育的川派盆景""蔬影斜横""刊入《中国盆景》被介绍给海内外读者;1995年李碧茂先生的川派盆景瓶兰20余件(盆)冬渡扶桑,倍受日本朋友青睐;1997 年刘清良培育的川茶精品""三友""植入昆明世博圆;2000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界盆景展上我镇王国良、吴太中的盆景作品""坦诚露根底""、""古象""、""盘龙出山""分获""金奖""、""银奖""。 迄今为止,全镇已建立占地650亩的""四川安龙天然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占地50亩的""都江堰安隆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占地100亩的成都市妇联、都江堰妇联""妇字号""基地 ,占地30亩的""成都军区花卉苗木基地""等四大花木基地。 全镇现有在地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8户,5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60户。有各种川派盆景3000余亩、3500万盆(株),各种高档绿化苗木4000余亩,在成都西部花卉市场、青石桥市场有花木经销户45家。花木产品远销广州、上海、广西、北京、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江苏、陕西等地。. |
大观镇 |
" 都江堰市大观镇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的一部份,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距成都60公里,成青路直达,距都江堰19公里,S106线直达。西部山区系邛崃山脉东支脉,最高处为一把麻原始森林马鬃岭山顶,海拔1985米,最低处为大通村平坝区海拔619米。大观镇现辖11个行政村,128个农业社。镇内人口17258余人,汉族为主,住户4500余户,以东部平坝区分布较多,西部山区较少。镇属邛崃山余脉与平坝交融之地,群峰峭立、山青水秀、古柏森森、空气清新,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镇内佛寺古刹、经楼塔碑、晨钟暮鼓,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景区内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尔夫运动场,具国际标准18洞72杆之规模。 整合优化各类资源,突出旅游产业特色,实施“三大版块”发展战略:一是以普照寺景区、天国寺景区为依托,建设自然、生态、佛教文化旅游版块,打造大观镇为自然生态、佛教文化旅游观光胜地;二是以青城高尔夫为核心建设高尔夫文化版块,发展高尔夫运动文化,着力建设高品味居住社区;三是以青城味江河流域为轴发展两岸山水旅游房产,打造高档山水别墅群。以此壮大我镇经济,推进大观镇的城乡一体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 |
向峨乡 |
" 位于市区东北部 ,东西最大横距10.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2公里,东连彭州市,南接蒲阳镇,西与西北靠金凤乡和虹口乡,北临彭州,幅员面积5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1亩。地处高山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最高峰二峨山海拔1804米,最低处狮子桥海拔720米。1999年末,辖鹿池、莲花、石瓮、棋盘、石碑、茶房、月耳、龙竹、石花、火石、东林、红花、海红、花龙、虹槐15个行政村、102个村民组和1个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2000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增建居委会1个。全乡总人口13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7人;农业人口12793人。乡政府驻向峨场,西南距市区14公里。 乡因场名。向峨场于1942年6月竣工开场,因场处二峨山东麓,故取名向峨。乡域原属蒲阳乡,1950年10月划蒲阳乡所辖第15至第20保新建向峨乡,与蒲阳乡同属灌县第一区管辖。 向峨建场前除有一药铺和两个烧房(酿酒)外,无其它商业。1980年后,商贸逐步发展,集市贸易日益兴旺。交易品种以蔬菜为大宗,日上市量逾万斤。至1999年,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4平方公里,有街巷8条,其中水泥路面2条,长1500米;沥青路面2条,长500米。建起了总面积2700平方米市场2处。场镇有日生产能力500吨的自来水厂1座,有医院、邮电所、广播电视站、文化站等设施。 乡境有大三公路纵横东西,有紫宽路在乡境和彭州市交界处与大三公路交汇,另有厂矿企业专用道9条与大三公路相接,公路总里程5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2公里。有村道12条,总长48公里,一般宽3.5米,1981年,已实现村村通行汽车。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乡境有山溪和人工河道8条,山平塘11口,水库2座及提灌站等设施,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为主。1998年以来,先后确定了以猕猴桃、""三木""药材、""干果""、""四瓜""种植,高腿小尾寒羊饲养为主,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1999年调减粮食作物面积5091亩,为改革开放以来调减总面积的1.09倍。新发展猕猴桃3661.6亩、""三木""药材800亩、""干果""630亩,引进高腿小尾寒羊230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