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沧州 >> 沧县 >> 刘家庙乡 >> 堤口村

堤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堤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堤口村简介

  堤口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南2公里处,东边是西代村的地,南邻大浪淀排水渠,北接刘家庙通西代公路,西边紧连着刘家庙村该村始建于永乐年,村名为六合庄,1943年更名为堤口村。
  该村共有人口681人,178户,主要居位于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025亩,人均耕地1.5亩。该村有深机井6眼,水浇地90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多年来,石油收入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30921208 061000 -- 查看 堤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堤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堤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袁庄村

  大袁庄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北5公里处,东与小袁庄相连,南与中肖官屯村相连,北与高庙村相连,西与邢庄子相连,该村始建于明公历1402年,村名为大袁庄。   该村共有180户,728人,现有耕地1100亩,人均耕地1.54亩,该村有深机2眼,水浇地500亩,种植枣树20亩,该村农业以玉米、大豆、棉花为主,在二、三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养殖为主导产业有养鸡厂6个,年可实现产值35万元,利润7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2800元。   

堤口村

  堤口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南2公里处,东边是西代村的地,南邻大浪淀排水渠,北接刘家庙通西代公路,西边紧连着刘家庙村该村始建于永乐年,村名为六合庄,1943年更名为堤口村。   该村共有人口681人,178户,主要居位于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025亩,人均耕地1.5亩。该村有深机井6眼,水浇地90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多年来,石油收入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茅洼村

  茅洼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2公里处,东是西代村,南边是堤口村,西边与刘家庙村相接,北面与新王庄相邻,该村始建于明朝。   该村有139户,524人,现有耕地850亩,有深机井两眼,水浇地7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是出门打工,或在家务农,种植、养殖无特色,以传统的粮食种植和农户零散养殖为主。   

西代村

  西代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南3公里处,东与东代庄相连,南与堤口村相接,北与范圈相依,西与茅草洼村接壤,该村始建于清代,1964年与东代分为两村,起名为西代。   该村共有630户,2137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3240亩,人均106亩,该村有深机井7眼,水浇地3000亩,种植枣树250亩,苹果树50亩,山楂树10亩,新摘冬枣树苗50亩,特色以玉米、小麦为主,在二三产业以养殖户10户左右,主要以鹌鹑、猪、牛、羊为主,实现人均纯收入1500元。   

东代庄村

  东代庄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3公里处,东与大浪淀相,南与孟村县自来屯村,马庄子村相接,北与土塔村相依,西与西代村接壤,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东年,村名为戴家庄村,1947年分为东代庄、西代庄二大队办公。   该村共有574户,人口1811人,该村有大院、官院、吴家院、随家院、后新房五个自然村组成。现为耕地2600亩,人均耕地2亩,有深机井9眼,全部浇灌,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旱涝保收,在二三产业中以养肉鸡、猪为特色产业,有年产千万元的化工厂一个,年利税百万元。我村是大港油田南部油气开发公司的重采区,是工农共建文明村。   

范圈村

  范圈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北3公里处,东与仵龙堂乡土塔相连,南于西代庄相接,北与仟龙堂乡王官屯村相依,西与新王庄接壤,原村岣为南花园,后改为范圈村。   该村有210户,826人,主要居住在大、小范圈两个部位,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格局,现有耕地1200多亩,人均耕地1.66亩,该村有深机井2眼,水浇地800亩。本标兵形成了以桃、梨、山楂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结构,年可实现产值50万元。我村是个养殖大村,有规模养殖户8户,蛋鸡存栏9000多只,猪存栏400头,年创收20万元,在第二三产业发展中,新建乳品厂一个,预计年产值40万元,利润10万元,该村有抗土队2个,挖掘机3台,翻斗车12辆。人均纯收入2970元。   

新王村

  新王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东北3.3公里处,东与范圈村相连,南于茅覃洼村相接,北与王屯村接壤,西与范家楼村相连。该村始建于清代,村名为新王村。   该村共有310户,1263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021亩,人均耕地1.6亩,该村有深机井水眼,水浇地2021亩,种植枣树150亩,葡萄80亩,桃树300亩。该村农业以枣、桃树、棉花、辣椒为主。   1996年被县命名为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县政府颁发了奖状。   

范家楼村

  范家楼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北2公里处,东与新王村相连,西与马庙村相依,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名为范家楼。   该村共有130户,490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790亩,人均1.6亩。该村有深机井1眼,浅机井20眼,全部水浇地,种植桃树500亩,2400棵,该村农业以桃、小麦、玉米为主,并形成枣树、杏、柿、李等特色种植产业,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并在二三产业中,形成了建村、加油站、养鸡等主导产业,年可实现产值的500万元,利税40万元。   2003年被沧州市命名为信用村,并颁发了奖杯   

马家庙村

  马家庙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北2公里处,东与范家楼相望,南与刘家庙相接,西与刘浩屯相连,北与仵龙堂乡王官屯村接壤。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村名为马家庙。   2004年,该村共有222户,854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245 亩,全部为水浇地,人均耕地1.45亩,该村有深机井4眼。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农业,实现了统一购种、统一耕作,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村集体收入以石油占地补偿或污染补偿为主。   该村2001年、2002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2003年被评为两个文明先进村。   

刘浩屯村

  刘浩屯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北3公里处,东与马庙村相连、西与东王辛相接,北与黄浪连,南与刘家庙村相望,该村始建于清代年间(公历1730年)。   该村共有265户,1070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720亩,人均耕地1.6亩,该村有深机井5眼,水浇地150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现有梨树200亩,共存果品储存库7座,人均实现纯收入2900元,1983年-2003年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县政府颁发了奖状。   

东王辛村

  东王辛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东与刘浩屯相连,西与黑徐家相接,该村始建明洪武二年村名东王辛庄。   该村共有340户,1250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710亩,人均耕地1.3亩,该村有深机井5眼,水浇地1500亩,该村以农业为主。   

刘家庙村

  刘家庙村概述   刘家庙村是刘家庙乡政府所在地,东与堤口、茅草洼相接南与岗碱接壤,西与后生金刘,胡洼子相依,北与马家庙相连。   该村始建于明代,原名青龙镇。至清代由刘姓官宦出资在该村兴建大型寺庙2座,众多僧人住守,故更名为刘家庙。后因战争将寺庙破坏,庙内大钟2吨多重,直到1955年当废铁处理。   该村共有660户,2585人,现有耕地3250亩,人均1.25亩,该村有深机井6眼,水浇地2000亩,种植梨树150亩,苹果150亩,新发展枣树20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苹果、鸭梨为主。   畜牧养殖形成规模。40头以上养殖场4个,肉羊饲养非常普遍。生猪、蛋鸡、土鸡饲养也为相当规模。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有:圣华橡塑厂、铝合金六窗厂、工业碱片厂、木材经销加工厂、建材预制板厂、果品冷库、食品加工、中小饭店、五金百货、批另超市、汽车运输、建筑装璜、农机修配、化肥农药、家具、电器修理等。全年工农业总产值900万元,上交税金30万元人均纯收入2980元。   刘这庙村属石油集中开采区,大港油田南部开发公司,第六作业区在刘家庙境内,李寨公路依村而过。   

高庙村

  高庙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北四公里处,东与黑徐村接壤,南与小元庄相连,西与张官屯乡相接,北与汪家铺乡杨家桥村一河之隔。该村始建于明代,原名高庙台子,后改名为高庙。   该村共有61户,272人,现有耕地661亩,人均占有耕地2.4亩。该村有深机井2眼,水浇地约占400亩左右,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几年加大对棉花、花生等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几年来,发展枣树苗10,发展规模养鸡户一个,鸡存栏4000余只,发展珍珠岩厂,地膜加工厂等个体企业2个,年可实现产值60万元.   

乡岗碱村

  乡岗碱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庙乡政府南3公里处,东与堤口村接壤,南与南皮县小张官相接,北与刘庙村相接,西与王占村相接,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名为岗碱村。   该村共为244户,895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587亩,人均耕地2.9亩,该村有深机井1眼,主要有村民饮水,该村农业主要以棉花、红薯、花生、大葱为主,该村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多年来,生产的红薯鲜0味美,是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农业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该村共有企业2摊:沧县华海扣件厂、沧州棉麻公司刘庙加工厂。年可实现产值300万元,利润25万元,年上缴税金 8万元,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2980元。   

小袁庄村

  小袁庄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北5公里处,东与黑徐家相连,南与东肖屯、中肖屯接壤,西与大袁庄相依,北与高庙村相接。该村始建于清道光18年,由大袁庙迁出,村名为小袁庄。   该村共有224户,865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010亩,人均耕地2.3亩,该村有深机井两眼,水浇地面积600亩,该村农业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2004年,由村长赵宝海引种鲜姜1亩,实现纯利润4万元,创造了沧州境内鲜姜种植的先例,在他的带领下全乡及周边乡镇共种植鲜姜近百亩。养殖为以养牛为主,2002年底存栏400头。个体手工业25户,主要是玉米花加工,私营企业3个,年产值70万元,利润6万元,年上缴税金2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2750元。   

大王村

  大王村概况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1.5公里处,东与胡洼子村相连,西与小王庄村相接,北连王辛、刘浩屯,南与石庄子相接,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名为大王庄村延用至今。   该村共有220户,815人,现有耕地900亩,人均1.1亩,该村有机井2眼,水浇地75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自70年代该村建集体企业帆布厂一个,年产值40万元,利润5万元,由于经营不善,于2001年倒闭。   

小王庄村

  小王庄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上家庙乡政府西2公里处,东与大王庄村相连,南与石庄子村相接,北与黑徐村相依,西与东肖官屯村接壤,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名为小王庄村,一直延用至今。   该村共有120户,433人。现有耕地560亩,人均耕地1.3亩,该村有深机井1眼,水浇地400亩。该村农业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并形成蔬菜等特色种植产业,年实现产值60万元,人均纯收入2850元。   

西肖屯村

  西肖屯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4公里处,东与中肖相交,南与肖九拔接壤,西与邢庄子相接,北与大袁相依,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与中肖、东肖合称为肖官屯,1961年分三村,起名为西肖官屯。   该村共有280户,1112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814亩,人均耕地2.53亩,该村有浅井2眼(供吃水),真空井50余眼,可浇地1000余亩,该村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几年又逐渐形成棉花特色种植,在二三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肉鸡运输为主导产业,年可实现利润7万余元,年上缴税金4000余元,并可提供农村闲余劳动力50余个,可为农民增收1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660元。   

中肖屯村

  中肖屯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4公里处,东与东肖相接,南与肖九拨接壤,西与西肖屯相连,北与大袁庄相依。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称为肖官屯。1961年分为三村,更名为中肖屯。   该村共有310户,1100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于部位。现有耕地2850亩,人均耕地2.5亩,该村有深井1眼,可浇地800亩,浅水井2眼仅供吃水。   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近几年又逐渐形成了棉花、枣树等特色种植,年可实现产值6万余元,在二三产业中以橡胶厂为主导产业,可提供劳动力20余人,年实现利润3万元,上交税收2000元,全村人均实现纯收入1700元。   1996年被县命名为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县政府颁发了奖状。   

肖官屯村

  肖官屯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3.5公里处,东与石庄子村相连,南与南皮县肖九卜村相接,北与小袁庄村相依,西与中肖官屯村接壤,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村名为东肖官屯村,一直沿用至今。   该村共有211户,824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559亩,人均耕地3亩,该村有浅井30眼,水浇地1000亩。该村农业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并形成棉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在二三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加油站,面粉厂等主导产业,共有各类摊点7个,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利税15万元。   

石庄子村

  石庄子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2.5公里处,东临胡子村,南与小王庄相接,西与东肖官屯相连,北隔河与南皮县小九卜村相对,该村原从沈阳大槐树底村一名叫张汉初的人家举家迁入,河北省沧县刘家庙处,原名叫张汉初村后改名石庄子村。   该村共有75户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共有人口309人,现有耕地339.9亩,人均耕地1.1亩,该村有深机井1眼,水浇地200亩,种植枣树5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经济发展优势,在于人少地少,便于管理,以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在全乡属中等水平,人均实现纯收入2800元。   

胡洼子村

  胡洼子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1公里处,东与刘家庙村相连,南与后刘庙村相接,北与大王庄村接壤,西与小王村接,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村名为胡洼子村。   该村东有33户,112人,主要居住地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70亩,人均耕地1052亩,水浇地9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发展中,顺达冷饮厂年可实现产值10万元,利润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后刘村

  后刘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2公里处,东与刘家庙村相连,南与前生金刘相接,北与大王庄村相依,西与石庄子接壤。该村始建于清代,村名为后生金刘村。   该村共有245户、1278人,主要居住在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2888.28亩,人均耕地2.26亩,该村有深机井2眼,水浇地200亩。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传统农业为主,年可实现产值80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2500元。   

前生金刘村

  前生金刘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西南4公里处,东与刘庙相接,西与大浪淀相接,南与王占村相连,北与后生金刘接壤。   该村共有122户,486人,主要居住地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1200亩,人均耕地2.4亩,该村小麦、玉米为主,并发展枣树200亩,速生杨120亩,人均纯收入1800元。   

王占村

  王占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南4公里处,东与岗碱村相连,南与南皮县倪官屯村接,北与前刘村相依,西是大浪淀大洼,村名为王占村。   该村共有252户,1056人,主要居住地该村(东、南、西、北等部位,现有耕地3200亩,人均耕地3亩,该村有深机井3眼,水浇地1600亩,种植枣树100亩,该村农业以棉花、玉米、小麦、红薯为主,多年来,出产的红薯鲜0味美,该村红薯种植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形成以种植为为主的农业大村,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2600元。   2000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县政府颁发了奖状。   

黑徐家村

  黑徐家村概述   该村位于刘家庙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东邻王辛庄西与小袁接壤,南与大王庄相邻,北与汪家铺乡杨桥村相邻,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历约1400年)原分为白徐家、黑徐家两村,后白徐户少,并入黑徐家。   该村现有395户,1733人,居住相当集中,耕地3000余亩,人均1亩9分多,深机井5眼,水浇地1300亩,梨树200余亩,因效益降低,80%已刨掉,枣树共计有50余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由于近些年干旱,浇地成本高,效益不好,造纸厂副业一处,该村劳动以木、瓦工出外打工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   2004年修村外人公路,因村上财政困难,修路只能靠乙方垫资,政府财政补助,慕捐解决。   


堤口村特产大全




堤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