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生桥村概况
通济镇天生桥村位于成都市西北方向约65公里、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入口处。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区域内有高山、丘陵、平坝、河滩等多种地势,平均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植被覆盖较好。县道小夫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现有常住人口453户,1433余人,其中劳动力1146人。全村耕地1086余亩,山地和林地约2700余亩。
二、天生桥村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房重建:灾后重建以来,天生桥村建成统规自建182户,安置全村656人,统规统建106户,安置366人。货币安置69户,维修加固64户,原址重建2户。
(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1+13”的建设要求,现已基本建成村级活动中心、卫生站、放心店、劳动保障站等配套设施。
(三)小区管理:经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成立了小区管理委员会。其中管理人员7人,管委会主任3人、保洁员4人,负责小区日常的管理、保洁和治安工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10182106 | 611930 | 028 | 查看 天生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景山社区 |
景山社区位于彭州市以北,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景山社区总户数888户,2106人。社区建有通济镇最大的统归统建小区景山苑,居住人口达6000余人,多条市政道路贯穿社区,客运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灾后重建之后,景山社区将致力打造成为以旅游为主的商贸聚集中心。 |
通济场社区 |
通济场社区座落于彭州市以北30公里处,涧江河谷旁,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总户数529户,1124人。通济场社区主要以商贸为产业,灾后重建之后,在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致力于打造汉代古镇,努力发展成为集餐饮,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彭州北部古城镇。 |
思文场社区 |
思文场社区位于通济镇东南部,距离通济镇4公里,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小组12个(其中城镇居民1个),居民500户(农村411户、城镇89户),在册人口1320人,党员43人,低保户162户(农村低保户133户、城镇低保户29户),残疾人43人。社区现有地貌以丘陵地貌为主。 |
麻柳村 |
麻柳村位于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全村共25个社, 2079人(其中男性:1130人,女性:949人),在地震中房屋全部损毁。麻柳村地处高山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林业和乡村工矿业。主要种植玉米、土豆以及核桃、黄柏、杜仲、厚柏、黄连等三木药材,经济收入偏低,百姓生活困难。在《麻柳村村域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引下,麻柳村将确立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种植业(生态蔬菜和特色中药材)、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疗养、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业等产业。 |
羊叉村 |
羊叉村村情简介 羊叉村位于通济镇东南部,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89.71亩(其中水田240.61亩,山地面积149.1亩,退耕还林148.21亩)。全村有11个社,共计1272人,总户数415户(其中劳动力846人,60岁老年人65人,残疾人30人,贫困户18户,五保2户,孤儿1户)。灾后重建中,羊叉村建设“阳光苑”统规统建点1个,共有315户,共有1087人,统规自建点2个,分别是盛源山庄,麻流河畔,共有49户自建户,共有186人。 |
筒西村 |
筒西村位于彭州市通济镇,全村共16个社, 1563人。筒西村地处山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林业和乡村工矿业。主要种植玉米、土豆以及核桃、黄柏、杜仲、厚柏、黄连等三木药材。筒西村将努力做好产业发展工作,特别是“百竹园”项目的建设,为村民谋福利,提高村经济水平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村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规范筒西村建设,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利用水平;促进筒西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筒西村是由原通济镇西婵村和原通济镇筒车村合并而成,那筒车村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老人讲,筒车村在解放前叫“四保”,后因现在1、2、3、4、10组有200多亩田地无水栽秧,居于该地段的十八户村民自发筹资筹劳修了一个大型水车,将湔江河中的水引上来灌溉农田,加之筒车引水在路边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故而后人将该村取名为筒车村。那西婵村又是怎样来的呢?相传明朝年间,有一对夫妇因不孕多次到原白鹿寺(现双杨村)烧香求佛都未遂心愿。后有一次夫妇俩走到现在筒西16组(原西婵村5组)的一块大石旁,因劳累就在大石旁睡着了,梦中有菩萨托梦说白鹿寺无足庙,你如果在此修建一座足庙,你就能喜得儿子。该夫妇2人醒后,就在此修建一座庙宇,因该庙地处白鹿寺的西边故取名西禅寺,修好后回去不久该妇女果然怀孕并产下一子,后该寺香火旺盛直至文革期间被破坏。所以,后人将该村命名为西婵村。 |
涧安村 |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涧安村位于通济镇西北角,由涧漕沟和安家梁子两大地域组成,故而命名为“涧安村”,村级公路与县级公路“小夫路”贯通,平均海拔840米,属浅丘山区。该村周边幅射有以下旅游景(点)区:距离九陇镇“三昧水”15公里,回龙沟休闲避暑区10公里,银厂沟风景区15公里,白鹿镇国家级森林公园4公里,著名的法国教堂“-院”8公里。周边还有“5.12”地震遗址——白鹿中学校“最牛”的教学楼、小鱼洞大桥遗址等旅游景点。 涧安村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平均气温15℃左右,日照充足,天然绿化面积达到70%,空气清爽,具备旅游带动经济的潜力。 二、社会经济状况: 涧安村幅员面积1524亩,其中耕地424亩,林地950亩,荒山120亩,人均耕地0.7亩。管辖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户211户,总人口582人。其中劳动力396人(2010年外出务工248人),特困户26户58人,低保户30户74人,党员25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主产玉米、土豆、油菜籽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8元。 1985—1996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村办集体煤矿3个,砖厂1个。 涧安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之一,农房垮塌96%,村民饮水工程供水管网毁损3000余米,毁损蓄水池5个,村民饮用水困难。村支两委在镇党委领导下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现有80户共计282人入住统规统建永久性住房,66户共计212人入住统规自建永久性住房,26户共计51人选择货币安置,现已得到妥善安置,14户36人维修加固,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三、基础设施现状: 1、“5.12”地震毁损了2002年以来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人畜饮用水工程、2010年新安置“无塔上水”饮用水工程一套已投入正常使用。 2、村级公路硬化路面毁损600余米未修复。 3、电力、通讯恢复正常。 4、生活用水通过“净化池”排放,垃圾收集到垃圾池(桶)集中处理。 5、居民燃料以电、燃气(正在建设中)为主,柴草作业辅助燃料。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就近公立学校就读;商店1个;村委会原办公室已被“5.12”地震毁损,村级活动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内设卫生站、图书室、民事调解室、妇联计生办公室、警务室、劳动保障站、广播站等社会服务机构。 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党支部基本情况: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共有0员26名,其中男性党员23人,女性党员3人;高中文化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21人;35岁以下3人,35-45岁9人,45-55岁6人,55岁以上17人;外出务工9人。 2、村委会基本情况: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分别成立有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民兵应急分队、计生妇联协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财务公开领导和监督小组。 |
龙定村 |
龙定村基本情况 龙定村位于通济镇北部地区,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距离通济镇大约7公里,与国有林场、红山村、麻柳村、大坪村、春芽村接壤。 龙定村以川芎、黄连、三木药材、核桃笋用竹为主导产业。林产业也非常丰富,发展林下产业的前景也比较大。 龙定村现有9个社,230户村民、700人,其中有劳动力450人。在灾后重建中有95%的村民选择了异地安置(包括统规统建、货币安置),另有5%的村民选择了在龙定村安置 |
双杨村 |
双杨村位于通济镇东北部,辐源面积2平方公里,三面环山,距通济场镇5公里。双杨村共有7个社,总人口721人,其中劳动力410人,总面积3810亩,其中耕地面积482亩,林地面积3293亩。 |
大坪村 |
大坪村位于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全村11个社,289户,825人,在地震中房屋全部损毁。大坪村地处高山区,平均海拔1100米,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林业和乡村工矿业。主要种植洋姜、玉米、土豆以及黄柏、杜仲、厚柏、黄连等三木药材,经济收入偏低,百姓生活困难。在《大坪村村域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和《木瓜坪生态产业及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大坪村将确立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种植业(生态蔬菜和特色中药材)、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以木瓜坪集体验、教育、疗养、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业等三大主要产业。 |
红山村 |
通济镇红山村位于彭州市通济镇西北部,距通济镇1.5公里,距彭州市27 公里,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是一个山 丘 坝俱全的村,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境内有3米宽的村道贯穿全村,全村共有12个组,389户农村居民,总人口134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856人,外出务工316人,年人均收入3360元。 |
黄村村 |
通济镇黄村位于成都市的西北方向约60公里处,位于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入口处,黄村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区内有高山、丘陵、平坝、河滩等多种地势,境内平均海拔860米,常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植被覆盖率达到9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晰、适合休闲养生,是宜居之地。彭白公路贯穿全村,村内交通便捷,现有有常住人口608户,2200余人,其中劳动力1270人,有人口集中的较好条件。全村耕地约1500余亩,林地和山地约3300余亩。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彭州小城投公司作为业主,在黄村实施小“拆院并院”项目。黄村有608户村民,选择统规统建住房的有595户,约占全村农户的98%。 黄村小区管理每年开支12000元,村支两委每年日常开支30000元,2011年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前期投入400000元,全年共使用约442000元。 住进小区后每户农户每年各项开支共比以前多开支约1800元,全村住户共增加开支约1094400元。 |
官田村 |
官田村地处通济镇东方,距彭州市25公里,位于小夫路旅游线通济镇至白鹿镇重要地段。全村共有14个社,420户人,1320人,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2011年人均收入 5000 元。议事会成员38人,村民代表54人。 |
姚家村 |
姚家村幅员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下辖17个村民小组,村民1500余人。 |
天生桥村 |
一、天生桥村概况 通济镇天生桥村位于成都市西北方向约65公里、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入口处。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区域内有高山、丘陵、平坝、河滩等多种地势,平均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植被覆盖较好。县道小夫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现有常住人口453户,1433余人,其中劳动力1146人。全村耕地1086余亩,山地和林地约2700余亩。 二、天生桥村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房重建:灾后重建以来,天生桥村建成统规自建182户,安置全村656人,统规统建106户,安置366人。货币安置69户,维修加固64户,原址重建2户。 (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1+13”的建设要求,现已基本建成村级活动中心、卫生站、放心店、劳动保障站等配套设施。 (三)小区管理:经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成立了小区管理委员会。其中管理人员7人,管委会主任3人、保洁员4人,负责小区日常的管理、保洁和治安工作。 |
崇德村 |
崇德村位于通济镇中心地带,是通济镇的镇乡结合部,交通非常便利。崇德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名小组,525户,共有1312人。三沟河贯穿崇德村境内,麻柳河绕崇德村汇入湔江。崇德村分为小河谷平原和丘陵两种地势,河谷平原土壤肥沃,适应耕种,丘陵金景山树木葱郁,果园成林。地震后,崇德村大部分村名都搬进了新居小区金山苑和崇德苑小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