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彭州市 >> 丹景山镇 >> 丹景村

丹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丹景村谷歌卫星地图)


丹景村简介

  丹景村位于丹景山镇西北部,是距镇中心2公里的丘陵旅游山村,丹景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本辖区内有320户,1021人,共有14个小组,劳动力数819人,农业从业人员560人,转移劳动力178人,旱地569亩,林地980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182107 611930 028 查看 丹景村谷歌卫星地图

丹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丹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洞埝社区

  石洞埝村(社区)地处彭州市北方向,距市区20公里,有S106线路贯穿而过。全村(社区)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77亩,年平均气温22℃,降水量1000mm。全村共有12业生产合作社和2个集中居住小区,共有农户468户,其中低保户77户,困难户5户,共有1554人,其中党员57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石洞埝社区共有426户受灾,其中,原址重建5户,异地安置5户,统规统建320户,统规自建0户,其他受灾群众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加固。    石洞埝社区以水果为特色,水稻为支柱产业。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大蒜为主,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32亩。   

关口场社区

  关口场社区概况   关口场社区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距市中心13公里,彭关路、川西旅游环线穿场而过,是丹景山镇政府驻地。社区面积2.1平方,有居民小组15个,981户,3311人;有农贸市场1个;有东方瓷厂、农商银行彭州市支行和邮政储蓄所、牛心山电站、湔江堰管理处等驻镇单位;有小学1所。社区有红太阳舞蹈队,老街小乐队,老年健身队三支自治组织。低保户89户。残疾人117个。三无人员2人。优抚人员社区主要街道有花街村、新润街、建设路、南郡路、丹景路、南郡东街、南郡西街、一共七条街道。   社区干部由公推直选,推选出书记陈开渠,负责社区党和其它事务委事务;主任何斌,负责社区低保等各项事务;副书记黄小萍负责社区的财务和其它社区的事务、文书彭玉祥,负责社区财务统计。陈生平负责电脑录入和其它事务。设有社区实行民主管理,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一切事务,重大事务由社区支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召集社区全体党员与村民代表共同协商决定。社区主要经济来源,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社区各项租金收费。社区实行居务公开方式,实行民主监督制度,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小事及时处理,大事集体研究,建立了社区档案。成立调解委员会、老协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委监督委员会5人小组等组织。   

集埝村

  集埝村解放前夕,由于年年兴修水利,集中几亩田充公,作为修埝淘沟之费用来源,所以名为集埝村。    88年前集埝村由隆丰镇管辖,分镇后划分给丹景山镇。全村公7个社,总人口约1500人,水田约690亩,旱地约170亩,农业以大春种水稻,小春种大蒜为主。现村内交通优势明显,川西旅游环线、南安大道等道路贯穿全村,机械加工等企业在集埝村也发展较快。    经过改革,村务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定期公布村务财政状况,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集埝村还有不可估量的潜力,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前景不久将展现大家面前。   

五柏村

  五柏村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东北部,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10个组,常住人口1800余人。五柏村处于川西旅游环线什邡至都江堰段。主要发展农业、养殖业、餐饮等产业。   

杉柏村

  杉柏村位于丹景山镇小石河右岸,以蔬菜、瓜果为主要产业,幅员画积4.2平方公里,耕地1368.5亩,辖内共有村民小组14个,村民512户,1679人,村支两委共4人,村民小组长14人,议事会成员20人,村民代表数34人,0党员46人,因四川石化项目发展需要,杉柏村部份土地被租用,房屋全部被拆迁,杉柏村因此属于拆迁村,拆迁后杉柏村的5、6、7、8、9、14组部份村民被安置在天彭镇锦阳社区,剩余的各组村民将在2014年内被安置在丹景山镇新政府旁的新建小区,目小区未命名,杉柏村目前还仅剩1、2社土地未被租用,村民仍在继续耕种。  

东方村

  东方村位于丹景山镇东南方向,村民户507户,11个村民小组,村民1875人,党员50人。幅员面积约1.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经济收入主要以蒜苔、热莴笋等农业种植为主,灌溉生活用水仅由中游干渠提供。   

双松村

  双松村简介   丹景山镇双松村位于丹景山镇西方,距彭州市市区12公里,地处丘林小区,全村幅员面积 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余,林地面积3000余,1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310户总人口968人。村支部组织机构人数4人,书记1人,村委委员3人;村组社长14人,村民代表70人。   双松村经济发展贫困,主要原因是丘林山区,交通不便,产业规划落后,无项目的产业发展。群众生活一般,经济收入不均,人均年收入3000元,村内低收入户有:五保户6人,低保户18户,61人;特殊困难户13户,36人;残疾人29余人。   三昧禅林坐落在彭州市丹景山镇双松村,为唐代悟达国师所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13年(公元872年),迄今已有113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悟达国师著的《慈悲三昧水忏》仍在佛教界享有盛誉。从彭白路驶入隆桂路再沿村道前行,连绵秀美的浅山出现在眼前,与之前地道的乡村景象形成明显对比,给人“柳暗花明”之感。步入禅林,身旁流水潺潺,以“三昧水忏”典故而作的雕塑十步一景,禅意盎然。三昧禅林有5处可观,千佛崖、石牌楼、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风光如画,典故在耳。在令人对前人所言“西游不到三昧水,枉自蜀中走一回”生出几分共鸣之时,更对三昧水景区的前景平添信心。祝立跃说,目前,台湾建筑业公会已经形成意向,将引进民间资金对三昧水景区进行打造。   近年来,双松村充分利用地理和土质适应种植竹子、茶叶的优质条件,适时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整村致富”的思路。正确利用村上得天独厚的这个优势,把双松村的农村资源变成了资本,实现了农民经济的增收,为发展魅力双松谱写了新的篇章。   

东前村

  东前村位于丹景山镇北边,与丹景山镇的石河村为邻,南面与东方村为邻,西面与石牛村为邻,北面以湔江西山河闸为界。全村幅原面积5平方公里,辖区共有10为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0人,农户602户,党75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全村耕地面积约1954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约3000元,东前村有两个已经发展的产业:杨氏牡丹和清泉大棚蔬菜,这两个产业带动村民致富,2013年底全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约4000元。由于东前村地处湔江河畔,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都非常通畅。   

丹景村

  丹景村位于丹景山镇西北部,是距镇中心2公里的丘陵旅游山村,丹景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本辖区内有320户,1021人,共有14个小组,劳动力数819人,农业从业人员560人,转移劳动力178人,旱地569亩,林地9800亩。   

新春村

  新春村位于丹景山镇与葛仙山镇交界处,东与葛仙山相邻,南以小石河为界,西与丹景山镇武备村接壤,北与将军村相接。覆盖面积2平方公里,辖9个组,总人口1572人,耕地面积1801亩,林地50亩。村干部4人,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该村按照党员,分层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新春村发展所需,在发展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该村改变了面貌。   

武备村

  武备村概况   鸭溪龙家是由武备村20个社、125户农户因5.12地震重建的聚居地,因鸭子河横横穿该小区而得名,该小区占地约48亩,设有管委会、帮教小组、治安巡逻队、调解委员会及物管机构,小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依山傍水、道路畅通,是一个新型的居住小区。   静文苑是2008年5.12地震后又一个重建小区,因地处永定九年制学校而得名,小区由1 8社共38户143人组成,占地约30亩,S106线从小区前过,交通便利、卫生整洁、治安条件极好,是一个新型的居住小区。   

石河村

  石河村位于丹景山镇的东北方向,属于平原丘陵结合式村庄,日照充足,气温适度,空气清爽,道路畅通,交通便捷,通讯覆盖率100%。   辖区15个农业合作社,全村共有662户,人口2170人。   全村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720亩,山地560亩,可利用林地7890亩,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水稻、大蒜等农作物,林业主要是竹子   

石牛村

  石牛村现目前共11个生产小组,总户数为708户,人口2110人,共耕地面积1338.095亩。   主要产业: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全村主要从事水稻和大蒜两种农业生产,大春以水稻为主,小春以大蒜为主,也有少量油菜种植。目前有养鸡专业户等一些自发性养殖户,规模较大,收益也比价可观,前景很好。另有私营企业9家。   地理位置:石牛村位于丹景山镇南部城乡结合处,彭白路从村内经过,地震后福建南安援建的“南安大道”更是让石牛村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地域特色:石牛村因解放初期村内有一尊石头犹如水牛,当人们赶牛经过此处时,牛会卧在石头侧,人们就近买一把谷草在石头前烧过之后,牛就会自然起来,因此取名为石牛。文革期间曾将此名更换为红星大队,文革后,又改回石牛村。   

白塔村

  白塔村(社区)地处彭州市以北方向,距市区13公里,有彭白路贯穿而过。全村(社区)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520.36亩,退耕还林1182.84。全村共有12农业生产合作社和2个集中居住小区,共有农户440户,其中低保户40户,困难户30户,共有1178人,党员39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白塔村共有383户受灾,其中,原址重建16户,异地安置1户,统规统建144户,统规自建68户,其他受灾群众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加固。    白塔村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小水果(樱桃、米枣)为支柱产业。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水稻、蒜苔为主,其中蒜苔种植面积达200亩。    白塔村地处丘陵山区,是丹景山镇的城乡结合部,又是石化建设项目的上风上水处,据彭州市区13公里,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丹景村特产大全




丹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