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彭州市 >> 葛仙山镇 >> 八井村

八井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八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井村简介

  葛仙山镇八井村位于葛仙山镇南,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总耕地面积2548亩。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水稻、川芎、大蒜为主。全村水资源十分丰富,长年自流灌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与四川仙林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鸭子河生态旅游项目。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182123 611930 028 查看 八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井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八井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楠杨社区

  西华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一、社区辖区    楠杨社区位于楠杨北街149号,由东,南,西,北,楠木场老街五条街。   二、社区办公    社区办公场地设在楠杨北街居委会内,位于楠杨北街149号,有9间办公场所   三、社区组织机构和成员    社区设立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成员共3人,其中党支部3人,居委会4人,交叉任职1人,社区下设有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成员分别是:   罗敏强 社区党支部书记 负责全面工作   白淋晖 社区党支部委员 居委会主任   王梦妮 代理妇女主任文书 岳先奎 社区党支部委员 市场管理员   四、辖区基本情况    楠杨社区管辖2所学校和1个市场,辖区总人口1900人,党员23人。自社区成立以来,我们按照区里和街道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运行,规范化建设,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迅速起步,目前社区各工作正有序开展。   

万年社区

  彭州市葛仙山镇万年社区位于葛仙山镇中部,东北靠葛仙山镇蒲沟村,西南临葛仙山镇乐江村,覆员面积1.5公里,辖区内有居住户256户,376人,其中0员15名。万年场历史悠久,清同治三年建址于今址,分上场、下场、中街、新街四段,鸭子河上桥名万善桥,严家河上桥名万年桥,均为风雨廊桥建筑结构,各街两头均有寨子门楼,在菜市坝崽子门上嵌有石匾,-“古万年场”。   

八井村

  葛仙山镇八井村位于葛仙山镇南,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总耕地面积2548亩。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水稻、川芎、大蒜为主。全村水资源十分丰富,长年自流灌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与四川仙林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鸭子河生态旅游项目。   

文林村

  四川省彭州市葛仙山镇文林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南部,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全村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   文林村现有人口1807人,607户,年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2010年社会总产值为180万元,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大蒜、川芎、水稻等为主。   该村南与楠新村隔路相望,西邻永乐村,东邻敖平镇南桥村,北与华南村相邻。全村共有劳动力1463人,外出务工人员486人。该村现建有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示范点一个。   

永乐村

  永乐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南部,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   永乐村现有人口1735人,630户,年人均纯收入为4800元。2010年社会总产值为832万元,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大蒜、川芎、水稻等为主。境内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500余亩永乐农业生态园区。    永乐村先后被彭州市评为先进文明村,为了更好地保护永乐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永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杨柳村

  杨柳村地处葛仙山镇西南方,距彭州市17公里,位于S106川西旅游环线敖关路重要地段。全村共14个社884户2357人,幅员面积达2.5平方公里,2012年人均收入约5700元。    葛仙山镇党委、政府及杨柳村两委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灾后重建,大力改善农村住房及其它生活条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提升全村环境面貌。同时,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村民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100%。截止目前: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1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以上,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并建有垃圾房2个,堆沤房1个,污水处理池3个,分检房1个。现根据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对垃圾房进行加密;沼气处理池4个,并成立物管公司,聘请保洁人员7人。村支两委根据实际,不断加强对道路、沟渠的垃圾清理,镇配套垃圾车每天定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坚持做到“日产日清”, 洒水车每天定时对道路进行冲洗保洁。同时强化对灾后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环境管理,坚持“治脏”和“治乱”相结合,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营造了干净、清爽的乡村环境,为实现旅游兴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花园村

  花园村位于彭州市北部,东与张泉、蒲沟相邻。南与乐江熙玉村连接,西靠白鹿镇,北与红岩相邻。从成都出发30多公里就到花园村。全村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2000余亩,林地7000余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    花园村成立了支部、村委果业协会、议事会和监事会。全村下设11个村民小组,有353户,965人。其中统规统建142户,464人,异地安置17户37人,原值重建和维修加固194户464人。议事会成员38人,监事会成员5人,0员51人,预备党员4人,低保户15户,五保两户,优抚4人。    花园村村民以种植业、林木和农家旅游为主导经济。种植以著名的花园李为主,伴随有樱桃、枇杷、杏、梨、桃、核桃、桔子等。花园村以水果支撑农家旅游,农家旅游带动水果发展。全村人均收入6000余元。    花园村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地质公园,葛仙山飞来峰。有水果基地3000余亩。成都贵腾食品公司种植梅子200余亩。有著名的宝台寺、严华寺。石牛角有待开发,那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天赏花,夏秋品果。是游玩的理想之地。   

乐江村

  乐江村地处葛仙山镇万年场,村内有鸭子河、严家河两条河穿村而过,全村总人口1746人634户,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 村内建设了两个居民小区入住498户,入住人口1397人,下设13个村民小组,2、3、4、5、6、10、11、12、13组以平坝为主;1、7、8组以山地丘陵为主;9组以场镇为主。其中耕地面积2349亩,水田1591亩,果园经济林面积111亩,生态林面积647亩。平坝主产水稻、川芎、大蒜、蔬菜,每年种植面积约1500亩,山地丘陵主产柚子、樱桃、板栗、李子、梨子等为主。   乐江村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环绕场镇三方镇上的单位和滨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都修建在乐江村境内,已建好的敖万路、万红路、万白路及惠安大道在村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乐江村以后全方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利于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在过去2012年里除了抓基本的农业发展,更着重招商引资工作,经过努力招商两家企业入住乐江村,开发园林工程乡村旅游项目,共流转土地500亩。其中四川仙林园绿化工程公司流转251亩,成都颐心源园林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49亩。   

蒲沟村

  一、基本情况:   蒲沟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北部,全村共有人口1165人、9个小组、山地800亩、林地400亩、水田600亩、属平地与丘陵交接区域,水资源丰富,有鸭子河、顾家河穿梭而过,并且有两组电动力大型抽水机器设备的提灌站,方便浇灌田地。   二、特色资源   1、本村有800亩山地、400亩水田,土壤肥沃,山地坡度不大。蒲沟村交通便利且相邻熙玉村农业生态园、花园村乡村旅游景区、葛仙山地质公园,很适合搞旅游开发、农业开发等。   2、本村有一闲置综合市场,占地约7亩,市场内地面已硬化,四周有围墙,内有四个钢架大棚,适合搞手工作坊、加工坊等。   3、蒲沟村小学校占地约3亩,空闲教室10余间,适合小型加工坊等。   4、7组、8组蓄水塘,两个蓄水塘在09年村委会投入10余万元进行了围堰加固,水资源丰富,适合搞水产、家禽养殖等。   三、人文地理   蒲沟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民群众热情好客,思想开放,全村所有人倾向于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近几年来,全镇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蒲沟村小区村民现已全部入住,小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产生活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本村连续被评为示范村。    蒲沟村交通便捷,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村内有饭店和农家乐,服务周到,让您感受到不一样的农家风情。    在彭州葛仙山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看不够得风光美景,有数悠久的名胜古迹,有听不够的风情名歌,有尝不够的美味佳肴,让您流连忘返。   

大曲村

  大曲村地处葛仙山镇西北部,面积6.5平方公里,水天面积1024亩,旱地和林浣地385亩,林地7685亩;全村共有584户2112人,妻子低保户47户,五保户9户,优抚对象12户,外出务工417人。村内现有水泥路5条,大约8公里,鸭子河等两条主要河流流经本村,有千年古塔一座(云居院塔),1966年兴建水库一座(冷秦沟水库)。全村16个村民小组,村主要产业为种养业,人均耕地0.5亩,2009年人均收入4396元,2010年人均收入5259元(人均增加863元)。全村79名党员,村党支部、村委员会班子健全;本村设立议事会,由各组选举产生的代表51名组成;设立监事会,5人组成。   

东虎村

  东虎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东部,全村幅员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占地总面积为1673亩。灾后统建点人均综合占地面积30.05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4.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5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4472.64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208.65平方米。总安置户数325户,安置总人数988人。有村、组干部10人,8个村民小组,党员66人,城乡低保户6户。东虎村分一个统建点(旭日东升小区)、两个自建点(牛塘晓苑、巴桥人家)。其中牛塘晓苑入住11户,巴桥人家入住24户。    全村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东虎村南邻百顺村,西邻八井村,东邻敖平镇,北与官仓村相邻;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大蒜、川芎、水稻等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境内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2100余亩东虎农业生态园区。   

楠新村

  一、本村基本情况   楠新村是由原新民村和楠林村合并而成的大村,位于葛仙山镇南部,离镇政府7公里;东与敖平镇的罗林村接壤、南与军乐镇隔河相望、西与永乐村交界、北与本镇文林相邻,全村共有15个小组,全村809户2340人,灾后80﹪以上的住户都集中居住。统规统建604户,自建和维修加固共205户,一个统建点和两个自建点,均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灾后重建示范点。全村党员91人,其中2名预备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低保户36户,五保户5户,劳动力1824人,常年外出务工400人,残疾人69人,耕地面积2399.12亩,主要靠粗放式种植蔬菜为主。   楠新村党支部在建设中,首创建立了培养选育农村“双强”、“双带”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创新了“创先争优”的活动形式,提出将楠新村打造成“四型”的特色党支部:即,从党员村民增收致富入手,打造“致富型党支部”;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入手,打造“环保型党支部”;从平安建设入手,打造“民主法治型党支部”;从服务特殊群众入手,打造“扶老助残型党支部”。多次被镇、市评为先进党支部。   二、产业发展    1、 楠新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农发局、就业局来村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村民利用土地沙泡和本来就有种蔬菜习惯的优势大量种植蔬菜和药材,种出有特色农产品。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包括复种),总产值 600 吨,收入 600万元。   2、楠新村在抓蔬菜种植的同时,大量发展养殖。依托小石河旁河滩地350亩发展特种养殖业。又新建设了一个占地20亩的养猪场。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   3、楠新村为了让村民更富裕,将有文化、懂技术、有劳动能力人员向用工单位输出。今年年初在村上首次举办招聘会。输出务工人员65 名。   4、楠新村为让妇女们即能照顾孩子、老人又不耽误打工,开办了两个家庭车间,解决了村民的后顾自忧。现在此务工人员35名,年收入49万元。   三、三星文化建设    楠新村之前在地税局的关心指导下组建了三薪文艺宣传队、太极拳队、健身球队……等多支队伍。利用这些队伍对村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提升等各种宣传。   四、大胆工作,开创思路。   我们村积极推进各种人性化服务方式。全面开展“面对面”零距离服务。扎实推行“心贴心”互动交流。开展民生帮扶,以“手拉手”互助互建、“一对一”帮扶。落实扶贫帮困措施,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农村集中居住区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摆在全体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楠新村结合本村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大胆开展工作,不断克服和战胜困难,总结管理工作经验,把集中居住区建设成居民和谐、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的“现代田园小区”。   

张泉村

  张泉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东北部,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全村现有人口1743人,528户。全村有新农村建设居住点2处——葛仙春晓和涌泉晨曦。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种植业,其中,种植中药材以川芎为主,种植蔬菜以大蒜、茄子为主,种植水果以蜜橘为主。   

百顺村

  葛仙山镇百顺村与东虎村和华南村相邻,辖区面积2.5平方千米,全村总共489户,总人口数1432人,统建分两个点,人和百顺入住157户,入住人口476人,家和百顺入住181户,入住人口500人。自建分三个点,全顺苑54户,入住151人,万顺苑32户,入住105人,红砖苑31户,入住128人。全村党员37人。全村分7个生产小组,其中低保户7户16人,五保户4人,其中入住敬老院3人,散居1人。   

华南村

  华南村    华南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北部,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    华南村现有人口1866人,698户,年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2010年社会总产值约为2300万元,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大蒜、川芎、水稻,等为主。   该村南邻敖平镇罗林村,西邻百顺村,东邻敖平镇平安村,北与东虎村相邻。全村共有劳动力1508人,外出务工人员398人。该村现建有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示范点三个。    近年来,华南村依托资源优势,狠抓生态建设,先后被彭州市评为先进文明村。现在的华南村已经成为了一个路通水清、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文明村。   

官仓村

  官仓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东北部,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地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 官仓村现有人口1490人,建有统规统建点1个314户。自建点3个分别为:天鹅苑26户,三十一户31户,高升苑33户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大蒜、川芎、水稻等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境内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2463余亩官仓村农业生态园区。   

熙玉村

  熙玉村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浅丘山区,距市区21公里,幅质面积10.587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30人,总户数748户。人均纯收入6824元。   党支部基本情况: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共有党员85名,其中男性党员69人,女性党员16人;大专及以上文化4人,高中文化8人,初中及以下文化72人。   村委会基本情况:村委会由3人组成,分别成立有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熙玉村5.12地震后农民新村建设大有进步,熙玉村在灾后重建方面,有自建点53户167人,统建点3个,分别是:玉河清溪268户865人,熙林0105户353人;龙凤呈祥53户169人。异地安置17户32人,原址重建106户330人,维修加固139户481人。   

群柏村

  群柏村位于葛仙山镇西南部,幅员面积约3平方公里,距离镇政府约6公里。全村人口2209人,共有686户,14个村民小组。有党员61人,村干部4人。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大蒜、川芎、地瓜等经济作物为主,现有川芎基地一个,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元。    柏林鹤鸣小区是地震灾后重建统建小区,位于群柏村1组,共占地约100亩,有61栋,75个单元,建筑面积62090平方米,安置人口1774人。   

红庙村

  红庙村幅员面积205平方公里,耕地1811亩,辖区内共有村民小组12个,村民750户,共2700人,0党员73人。村主要经济作物是川芎和三露。   

普胜村

  普胜村情况简介    普胜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西部,距葛仙山镇场镇3.5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755戶,人口2066人,57名党员,4个党小组。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土地面积2600亩,其中有耕地面积2360亩,闲置建设用地9.05亩,产业主要出产大蒜、川芎、水稻、油菜等作物,2012年全村农业产值实现1620余万元。为加快推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该村2010年建立了彭州市绿农宏发蔬菜产销农民合作社,通过引进保鲜技术,畅通产销渠道,提高蔬菜产品和经济作物产品价值。    普胜村在“5.12”地震后建有统建小区2个普天同乐和胜世民安,统规自建小区1个祥和院,集中居住人口达1526人,小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有公共服务基本配套。   

建新村

  建新村位于彭州市葛仙山镇西南方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75.74亩。设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76户总人口1549人,集中居住共3个,分别是久久甜小区261户,共计803人;德衡苑小区145户,共计407人;洪发苑小区18户,共计59人。村域经济以种植川芎、大蒜、蔬菜为主。   

山泉村

  山泉村地处葛仙山镇,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554户,总人口1729人,劳力人数1080人,全村耕地面积2253亩。设党支部1个,13个党小组,57名党员。   


八井村特产大全




八井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