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邛崃市 >> 天台山镇 >> 冯坝村

冯坝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冯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冯坝村简介

  冯坝村地理位置处邛崃市西南,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0户,总人口2300人,其中劳动人口1083人,其中外出务工465人。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村内道路19.7公里。其中水泥路7.7公里,其余都是碎石路和泥路。自来水已覆盖全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722.2亩(其中田1159亩、地1563.2亩),园地443.18亩,现茶叶面积为985亩,猕猴桃面积650亩,山林面积7769亩。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全村现在有贫困户32户(98)人。在校学生87人,其中贫困学生14人。已享受政府低保29户(52)人,五保户12人,残疾人82人,已办理残疾证69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林竹、茶叶、猕猴桃,劳动力转移收入和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183118 611530 028 查看 冯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冯坝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冯坝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角社区

  天台山镇三角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社区办公点实在场镇背后小区内。夹高(夹关——高何)路呈“S”字型穿境而过,村紧邻高宇集团(天车坡电站)。天台山景区游客中心、政府和机关单位、犀牛湖和接引寺景点位于社区内。   全村幅员面积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6亩,有11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1858人,农户520户,党员77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50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686亩,主要类型为水田和水浇地;园地面积130亩,主要类型为农产品种植;农村居民用地总面积150亩。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特色产业以高山蔬菜种植和林下生态养殖为主。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农副产品销售和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冯坝村

  冯坝村地理位置处邛崃市西南,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0户,总人口2300人,其中劳动人口1083人,其中外出务工465人。幅员面积11平方公里,村内道路19.7公里。其中水泥路7.7公里,其余都是碎石路和泥路。自来水已覆盖全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722.2亩(其中田1159亩、地1563.2亩),园地443.18亩,现茶叶面积为985亩,猕猴桃面积650亩,山林面积7769亩。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全村现在有贫困户32户(98)人。在校学生87人,其中贫困学生14人。已享受政府低保29户(52)人,五保户12人,残疾人82人,已办理残疾证69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林竹、茶叶、猕猴桃,劳动力转移收入和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清水村

  清水村地处邛崃市西南,属于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东连凤乐村、南接冯坝村、西临马坪村、北与三角社区相邻。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4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02户,1392人,其中0员46人,村两委干部4人,议事会成员25人,五保户7户,低保户32户,45人,残疾人52人,特困户12户,43人,劳动力839人,外出务工385人,常年在家种养殖业454人。   清水村有八座山、七条沟九个湾,三溪,两坝。幅员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7亩(其中计税面积1113.4亩),林地面积5847亩(其中退耕还林892亩)全村仅有水泥路8.4公里,组道碎石路7.5公里,还有3公里毛胚路,群众钦水十分困难,生产生活用水还要靠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户与户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极为不平衡,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清水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7502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纪红村

  天台山镇纪红村位于邛崃市西南边陲,与火井和高何接壤。村委会距离邛崃市区53.05公里,距离天台山镇政府3.5公里。全村幅源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11亩,其中良田面积1100亩。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314户村民,目前有人口1138人,外出务工人数约312人。全村共有贫困户19户,享受低保人口数31人,残疾人53人,已-53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480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为主。竹、木、茶叶、小规模种养殖业。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发展不均衡。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凤乐村

  天台山镇凤乐村位于镇政府东南方向,村办公点距天台山镇5公里。沿寿高路、成温邛高速接邛名高速,夹关出站口3公里,观音崖两百米处。   全村幅员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0亩,辖18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1986人,农户538户,党员47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20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760亩,主要类型为水田和茶地;竹木、林地面积4600亩,主要类型为林地;农村居民用地总面积812亩。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林竹。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茶叶、竹林和养殖、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土溪村

  土溪村地处邛崃市西南,村委会距邛崃市区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辖六个村民小组,267户共1053人,劳动力人口680人中外出务工340人。全村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紫荆村

  天台山镇紫荆村位于镇政府西南,村办公点距天台山镇政府15公里。太上(太和—上里)路贯穿全村。东连土溪村,南邻名山、雅安,西连天井村,北连杨田村。   全村幅员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6亩,辖10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1271人,农户382户,党员54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878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286亩,主要类型为水田和旱地;林地面积6800亩。农村居民用地总面积2286亩。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竹子、茶。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养职业、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马坪村

  马坪村属邛崃市西南边远山区,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内。村委会距邛崃市区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65户共1230人,劳动力人口660人中外出务工352人。全村幅员面积39.39平方公里,村内道路为42公里,其中水泥路为35公里,其余为碎石路。耕地面积2679.99亩,其中田610亩、地344.34亩,园地1735.65亩、林地面积3400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73.86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5754.35亩,水稻种植面积为400亩、玉米种植面积为180亩。现茶叶面积1100亩,经营农家乐70余家。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0元。全村现有贫困户20户(76人)。全村在校学生72人,其中贫困学生10人。已享受政府低保33户58人,五保户8人,残疾人57人,已办理残疾证56人;全村党员41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旅游服务、茶叶、竹林、劳动力转移收入和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由于马坪村幅员面积较大,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规划起点低,眼光不长远,自身基础又差的原因,导致了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天井村

  天井村辖18个村民小组,585户2090人,其中劳动力1376人,贫困人口399人。劳动人口中现外出务工588人,就地转移156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632人。村幅员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18亩,林地面积12680亩。村已建成水泥路5.2公里,目前尚有泥路15公里(不含机耕道入户路),退耕还林907.84亩,森林覆盖率为59%,人畜饮水工程15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饮用水困难;村通电户数585户,通电率达到100%。村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杨田村

  杨田村位于邛崃市西南,幅员面积9.98平方公里,村委会距邛崃市区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杨田村境内为山区地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80天以上。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劳动力转移收入,传统小规模种养殖业以及茶叶、林竹、桂花、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种植。   二、人口现状   杨田村11个村民小组,511户共1881人,党员75名,预备党员2个,村两委干部5人,劳动力947人,外出务工532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耕地面积1621亩,其中田648.4亩、地972.6亩,林地面积9199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02亩。全村水稻种植面积为560亩、玉米种植面积为680亩、茶叶面积300亩、竹林2643亩。   四、基础设施现状   杨田村基础设施落后。全村11个组,现有村组道路近20公里。其中,水泥路仅4.9公里,其余均为毛路、碎石路,出行运输难,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水利设施方面,2011年、2012年新建水渠2335米,灌溉2、3、10、11组,灌溉面积400亩,受益人口600人,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山溪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   全村组组通电及电话,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五、经济水平   全村2010年粮食生产总量165.37万斤(玉米、水稻、小麦等),养殖业年收入148.7万元,茶叶种植收入155万元,林竹经济收入14.9万元,猕猴桃种植收入48.6万元,其他务工收入452万元。2010年村人均收入4300余元,村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六、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党员活动室1间5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室15平方米,图书阅读室1间12平方米,计划生育指导办公室1间9平方米;   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4人组成;   现有党员75名,其中男性党员61人,女性党员14人。   七、其他情况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茶叶种植、林竹产业和传统小规模种养殖业收入,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总体收入偏低。全村现有低保30户44人,五保户13人,其余贫困户25户102人;在校学生220人,其中贫困学生30人;残疾人37人,已办理残疾证35人。   --------------------------------------------------------------------------------   杨田村位于邛崃市西南,幅员面积9.98平方公里,村委会距邛崃市区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杨田村境内为山区地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80天以上。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劳动力转移收入,传统小规模种养殖业以及茶叶、林竹、桂花、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种植。   二、人口现状   杨田村11个村民小组,511户共1881人,党员75名,预备党员2个,村两委干部5人,劳动力947人,外出务工532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耕地面积1621亩,其中田648.4亩、地972.6亩,林地面积9199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02亩。全村水稻种植面积为560亩、玉米种植面积为680亩、茶叶面积300亩、竹林2643亩。   四、基础设施现状   杨田村基础设施落后。全村11个组,现有村组道路近20公里。其中,水泥路仅4.9公里,其余均为毛路、碎石路,出行运输难,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水利设施方面,2011年、2012年新建水渠2335米,灌溉2、3、10、11组,灌溉面积400亩,受益人口600人,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山溪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   全村组组通电及电话,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五、经济水平   全村2010年粮食生产总量165.37万斤(玉米、水稻、小麦等),养殖业年收入148.7万元,茶叶种植收入155万元,林竹经济收入14.9万元,猕猴桃种植收入48.6万元,其他务工收入452万元。2010年村人均收入4300余元,村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六、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党员活动室1间5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室15平方米,图书阅读室1间12平方米,计划生育指导办公室1间9平方米;   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4人组成;   现有党员75名,其中男性党员61人,女性党员14人。   七、其他情况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茶叶种植、林竹产业和传统小规模种养殖业收入,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总体收入偏低。全村现有低保30户44人,五保户13人,其余贫困户25户102人;在校学生220人,其中贫困学生30人;残疾人72人,已办理残疾证68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冯坝村特产大全




冯坝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