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邛崃市 >> 南宝山镇 >> 川王村

川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川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川王村简介

  川王村幅面面积7.7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56户农户,1518人,劳动力895个,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08人,全村农用地1745.17亩,其中耕地1690.92亩,园地54.25亩,有林地3200亩;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56人;全村有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24户(37人),贫困党员7人,留守儿童1人,困难户10户(32人)。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6012元。村民代表人数有65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183211 611530 028 查看 川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川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川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桃花社区

  桃花社区地处邛崃市西路山区,村委会距邛崃市区25公里,为乡政府所在地,全社区辖17个社区民小组,1016户3196人,其中劳动力1902人。劳动人口中现外出务工820人,就地转移530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530人。全社区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5.36余亩。全社区现有贫困户57户181人,贫困学生53人,享受政府低保人口97人,五保户9人,残疾人78人。全社区已建成水泥路5.2公里,碎石路10公里,组道泥路5公里,便民路1公里;退耕还林1193亩,森林覆盖率为40%,山坪塘1口,灌溉毛渠3500米;人畜饮水工程1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饮用水困难;全社区通电户数1016户,通电率达到100%,有190户安装了程控电话。该社区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竹业收入、劳务转移收入和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收入,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2011年该社区农民人均收入6146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天池村

  天池村位于邛崃以西,油榨的西北,南与本乡桃花社区接壤、西与本乡静室村相邻、北和水口镇隔山相望、东与本乡新桥村相连。村委会距乡政府2.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0亩,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户362户,总人口1342人,党员38人,外出务工人数221人,2013年人均收入8500元,全村主要以竹林、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外出务工为辅的经济结构收入形势。   一条3.0m宽的水泥村道穿过天池村与桃花社区相连,在上届村两委的努力下,又建成了一些分组路,天池村的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天池村的交通条件和居住环境。村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冰川石臼奇石是天池村的独特资源,从白家山蜿蜒流淌的溪水养育了天池村勤劳朴实的先民,还养育天池村的后代。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以竹林、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收入为经营结构模式。天池村件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抚育,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养殖也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依据地理优势,合理进行旅游开发,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林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实现天池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天池村建设,围绕市委“363”工作计划,“四大基础工程”建设为契机,改善民生环境,改善交通通信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天池村共同富裕的梦想。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堰坪村

  堰坪村位于油榨乡东部,距乡政府0.5公里,东与平乐花秋村交界,南与川王村相连,西与桃花社区隔河相望,北与马岩村相邻。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701人,劳动力85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20人,2014年统计年收入8700元。   全村共有耕地1400亩,林地2100亩,优质茶300亩,猕猴桃150亩,现已投产80亩。   全村硬化水泥路9公里,8个组全部实现互通。全村良田1117亩有u型渠4千米,提灌站1座。现已建成集中居住地两个。   堰坪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堰坪村二组;会议,远教,广播设备基本齐全,设党支部1个,下设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1名,预备党员1名。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新桥村

  新桥村地处邛崃市西路山区,村委会距邛崃市区23公里,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728户2420人,其中劳动力1566人。劳动人口中现外出务工320人,就地转移480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766人。全村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0.5亩,林地面积4770余亩。辖区内聚居点3个,聚居户240户,人数927人,集中居住达50﹪。2014年人均年收入11300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川王村

  川王村幅面面积7.7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56户农户,1518人,劳动力895个,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08人,全村农用地1745.17亩,其中耕地1690.92亩,园地54.25亩,有林地3200亩;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56人;全村有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24户(37人),贫困党员7人,留守儿童1人,困难户10户(32人)。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6012元。村民代表人数有65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堰滩村

  堰滩村位于油榨乡南面,全村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7.23亩,林地882.56亩,全村辖区9个村民小组,530户1524人,其中劳动力927人,劳动人口中现外出务工524人,辖区内有聚居点1个,聚居户数126户,聚居人数468人,集中居住度80%。201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1398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马岩村

  马岩村地处邛崃西路山区,村委会离乡镇3.75公里。幅员面积3.7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326人,404户,其中劳动力674个,外出务工308人,在家务工299人,外来在马岩村务工的17人。马岩村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共有林地2475亩,基本农田664亩,其中田664亩,地380亩,经济地600亩,其中茶地395亩,其他经济地205亩。   有残疾人51个,五保户4户10个,低保户34个,优抚4户4个,困难助学16个,其中初中以上的10个。   全村有党员31名,困难党员8名,特困4名,先进积极分子4名。   全村有404户,已参与建设小区234户,不集中的有98户,困难未集中68户。   全村有地质灾点3处,共18户54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龙洞村

  (一)人口、幅员面积及经济发展状况   1.全村总户数136户,人口488人,其中残疾人18人,低保户3户8人,五保户2人。共有劳动力220人,其中男劳动力116人,女劳动力104人,大部分从事农、林业生产。   2.全村所辖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4000亩,耕地480亩,常年种粮面积280亩。   3.主要经济来源于竹木,劳务输出和传统小规模种、养殖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00余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0万元,林业收入120万元,畜牧业收入80万元,其它收入5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7000余元。   (二)自然资源及水利设施   南宝乡龙洞村位于邛崃西面,与邛崃市区相距45公里,距南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村内海拔最高处1500米,最低处8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升,年平均日照时为1104小时,村内溪流纵横,水量丰富,森林覆盖率90%以上。全村分布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土层深厚,适合发展林木和药材。   (三)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龙洞村主要以林业为主,盛产林竹和木材,2013年林地面积14000亩,年出售木材1000多立方米,竹1000多吨。中药材种植面积280多亩,年产药材20余吨。   龙洞村内气候环境宜人,自然条件优厚,适合发展旅游业,但前期受交通限制,旅游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木梯村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产业分布等。   二、人口现状   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户,总人口251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188人,劳动力143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0人。全村有贫困户10户,五保户0户,低保户62户,残疾人14户。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624亩(其中水田0亩,旱地0亩),林地面积1.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51亩。   四、经济水平   全村的年粮食生产总量4万斤,经济作物年收入10万元,林竹经济收入0万元,其他务工收入115.5万元;   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500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现有广播室一个,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共700平方米;   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5人组成;   现有党员4名,其中男性党员4人,女性党员0人。   六、其他情况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没有集体经济资源和主打产业增收项目;   全村15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0.5公里,碎石路0.5公里,入户路全村通(其中:未改建0公里),毛路0公里;   现有提灌站1座,有山坪塘0个,灌溉沟渠4公里;   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地下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全村组组通电及电话。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秋园村

  南宝乡秋园村地处邛崃西部,距邛崃市区65公里,东与我市水口镇金山村相邻,南与本乡茶板村、金甲村相连。西与芦山县大川镇相接,北与大邑县安顺乡接壤。村内海拔高度1200一一2000米,平均气温16度左右,年均降雨量1300毫升,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全村幅员面积32000亩,耕地565.72亩。现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6户,总人数6352人,其中劳动力312人,全村有贫困户22户,五保户6户,低保户15户。全村耕地面积566亩,人均占有0.89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林木、竹、中药材为主,畜牧业以小家畜家禽饲养为主。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大葫村

  邛崃市南宝乡大葫村属于市级贫困村,地处邛崃市西面,距南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5000亩,林地24500亩,耕地500亩。年产竹2000吨,商品林2500立方米。辖6个村民小组,157户,607人,其中劳动力348人,外出务工208人,全村党员26人,残疾25人,五保5人,低保7户8人,2012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收入8565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金花村

  南宝乡金花村地处邛崃市西路山区,距邛崃市区50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5户541人,其中劳动力214人。劳动人口中现外出务工112人。全村村民是“5、12”地震因灾失地异地安置群众。现所有户数都是低保户。全村有20户安装了程控电话。金花村目前群众主要靠政府每月发放米、油及低保金生活。金花村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低保金发放、就近及外出务工收入,新栽茶叶要三年后才能有收入,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种养殖业脆弱,没有形成特色较明显的支柱产业,收入偏低,路子较窄,亟需进行产业调整和优化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培育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强力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努力打造茶桑、蔬菜产业发展。目前金花村正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南宝山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力争打造成为“绿色、休闲”的原生态森林氧吧,供避暑、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常乐村

  常乐村位于南宝乡人民政府的西南面,距成都市区150公里,距邛崃市区56公里,距南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83万亩,森林覆盖率92%,年平均气温15℃,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之间。全村98户农户,常住人口398人,劳动力215人。常乐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主产木、竹、药、棕;全村基本通公路的4个组,村道6公里,前3公里为水泥路,后3公里为碎石路;2015年人均纯收入11050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金甲村

  金甲村位于南宝乡东面,地处邛崃西部,与邛崃市城区相距40公里,距南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村内海拔最高处2000米,最低处750米,全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升,全年日照200天左右。森林覆盖率85%以上,全村幅员面积16538亩,耕地面积600余亩。全村下属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6户,总人口896人,其中男性470人,女性426人。全村共有劳动力639人,计划输出劳动力310人,其中男劳动力173人,女劳动力137人,残疾人31人,低保户21户44人,党员56人。全村有林地面积16293余亩,主要树种为竹、柳杉、杂木。耕地面积391亩,粮食播种面积2246亩,其中良种推广面积2200亩。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茶板村

  茶板村地处邛崃西部,全村幅员面积25000亩,耕地150亩,有九个村民小组,201户农户,总人口710人,其中劳动力334个,全村低保户18户、33人。   茶板村是以林为主的山区村,群众的收入主要以木、竹、药为主。茶板村属高寒山区,大部分农户居住在离公路较远的两边高山上,人畜饮水和行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要靠肩挑背磨背运,给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受到制约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川王村特产大全




川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