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成都 >> 邛崃市 >> 大同乡 >> 中华村

中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华村简介

  大同乡中华村地处邛崃市西部,属山区地区,距邛崃市34公里,距大同乡政府1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9.9平方公里,全村有林地7600亩,竹子3500亩,老川茶面积300亩,种植猕猴桃400亩,耕园地面积2105.8亩。其中耕地面积1146.8亩,园地面积958亩,退耕还林面积481亩,森林覆盖率为85%,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94户928人,有党员26名,村两委干部4人,劳动力620人。其中外出务工290人,就业转移劳动力30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300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林、茶、竹、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无集体经济收入,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有困难户10户,35人,享受政府低保19户,35人。五保户6人,残疾人25人,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8650元,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经济发展缓慢。
  发展规划:
  一、道路建设。2014年中华村通过融资解决修路的资金缺口问题,准备融资180万元。修水泥路6公里,主要解决坡度较陡的地方,河坝。
  二、向相关部门联系,解决移动通信信号较差,网络不通的问题。
  三、依托三甲公司作技术指导,引导农户新发展猕猴桃种植300亩,达到700亩。
  四、发展三木药材400亩,引导性发展红豆杉、银杏等绿化树的种植300亩,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将为以上项目的实施目标的完成尽心尽力地工作。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183212 611530 028 查看 中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永兴社区

  永兴社区是大同乡政府所在地,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约3.86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660户,总人口2229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136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80人。社区有贫困户30户,五保户6户,低保户27户,残疾人43户。社区有村议事会成员23人,党员68名。   全社区耕地面积1658.82亩(其中水田454亩,旱地1204.82亩),林地面积423.3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95亩。群众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收入和其他务工收入,2015年社区人均纯收入9643元.   永兴集镇地理位置非常特别,自然风光优美,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东有观音山柿花坡、南有白阴山、西有九鼎山和南山、北有川洞山,两叉河穿场而过,形成有山有丘有河有坝的多彩格局。集镇自然资源良好,靠近车站集中有16株树龄300年以上金丝楠木林(即将打造的成都市珍稀林木生态园),有距离成都最近、成因非常特别的石灰岩红层地貌假整合形成的川洞山溶洞,全社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社区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街、有可以寻踪古丝绸之路大户人家豪华气派宅院的侯家大院遗址,有传递感恩正能量的涌泉井、百年古廊桥等;社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家老宅、陶氏祠堂、丝路遗迹、传统牛儿灯和花杆舞等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干塘村

  邛崃市大同乡干塘村位于大同乡东南面,全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497户,总人口1401人,全村有耕地2406.37亩、园地48.03亩、林地387.08亩、基本农田379亩。干塘村无农民集中居住区。2011年,干塘村人均纯收入为6432元。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建中村

  大同乡建中村据邛崃市西路15公里,距大同乡政府东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1780亩,荒地面积121亩,所辖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9户,人口1420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古坪村

  古坪村地处成都市邛崃市大同乡古坪村,全村16个小组。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82.23亩、林地1633.65亩、总户数420户、人口1245人,其中非农业户12户,人口20人,农业人口1225人,有村组干部4人,党员61名,10党员小组,城乡低保户36户,人口63人,困难户17户,人口46人,五保户11户,人口11人。2012年在大同乡的全域土地整理政策,古坪村报名搬小区269户,人口808人。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会龙村

  大同乡会龙村据邛崃市区西路12公里,距大同乡政府东10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2000亩,林地2666亩,荒地380亩。所辖11个村组,总户数420户,人口1200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9932元。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最高气温33摄氏度,日照时间860小时左右,无霜期27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有水泥路9.3公里,泥路3.5公里。现有村委会活动室一个120平方米,配套有文化设施及办公实施。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孔家山村

  一、基本情况   大同乡孔家山村位于大同乡西北部,距离大同乡场镇10公里,距邛崃市区30公里,距大邑县花水湾7.5公里,西岭雪山27公里,孔家山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1100米,属高山地区,东与大同乡盐水村相邻,南与陶坝村相邻,西与大邑县出江镇相邻,北与出江镇上坝村相邻。大三旅游环线贯穿全村,为孔家山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人口现状   孔家山村有九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2户,总人口815人,其中男438人,女性377人,劳动力528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10人。全村有贫困户10户,五保户5户,低保户13户,残疾人25户。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449.6亩(其中水田939.0亩,旱地1510.6亩),林地面积2988.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01亩。   四、经济水平   全村的年粮食生产总量648万斤,经济作物年收入884万元,林竹经济收入83万元,其他务工收入328万元;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6360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现有广播室一个,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共120平方米;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现有党员22名,其中男性党员20人,女性党员2人。   六、其他情况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没有集体经济资源和主打产业增收项目;全村9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4.5公里,碎石路10公里。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地下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中华村

  大同乡中华村地处邛崃市西部,属山区地区,距邛崃市34公里,距大同乡政府1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9.9平方公里,全村有林地7600亩,竹子3500亩,老川茶面积300亩,种植猕猴桃400亩,耕园地面积2105.8亩。其中耕地面积1146.8亩,园地面积958亩,退耕还林面积481亩,森林覆盖率为85%,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94户928人,有党员26名,村两委干部4人,劳动力620人。其中外出务工290人,就业转移劳动力30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300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林、茶、竹、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无集体经济收入,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有困难户10户,35人,享受政府低保19户,35人。五保户6人,残疾人25人,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8650元,由于受地理位置所限,经济发展缓慢。   发展规划:   一、道路建设。2014年中华村通过融资解决修路的资金缺口问题,准备融资180万元。修水泥路6公里,主要解决坡度较陡的地方,河坝。   二、向相关部门联系,解决移动通信信号较差,网络不通的问题。   三、依托三甲公司作技术指导,引导农户新发展猕猴桃种植300亩,达到700亩。   四、发展三木药材400亩,引导性发展红豆杉、银杏等绿化树的种植300亩,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将为以上项目的实施目标的完成尽心尽力地工作。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景沟村

  大同乡景沟村地处邛崃市西路山区,村委会距邛崃市区25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景沟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3户,总人口1113人,其中男性590人,女性523人,劳动力701人,常年从事农业生545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6人。全村有贫困户103户,305人,五保户9户,9人,低保户39户,53人,残疾人75户。81人。2013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全村幅员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2亩,林地面积2100亩。组道泥路15.5公里;退耕还林385.8亩,森林覆盖率为50%,提灌站1座,灌溉毛渠2000米;景沟村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转移收入。目前景沟村种植业布局:与嘉禾公司签订种植优质小麦制种500亩,粮食作物面积874亩。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周沟村

  大同乡周沟村据邛崃市区西路14公里,距大同乡政府东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1640.11亩,林地2000亩,荒地1000亩。所辖10个村组,总户数284户,人口857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9998元。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最高气温33摄氏度,日照时间860小时左右,无霜期27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有水泥路6.6公里,碎石路7公里,泥路4公里。现有村委会活动室一个90平方米,配套有文化设施及办公设施。村内设支部一个,党员35人,村民代表21人,现有专合组织2个。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盐水村

  一、人口及幅员面积及经济发展情况   (一)人口及幅员面积   盐水村位于大同乡西北面,距大同乡2公里,东临青杠坪村,南接永兴社区,西靠陶坝村,北连景沟村。全村幅员面积约6.4平方公里,总人口1293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653人);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427户。(附图1)   (二)农用地面积   全村有耕地1849.9亩、园地644.9亩、林地5222.2亩、基本农田312亩。(附图2)   (三)农民集体居住区情况   盐水村无农民集中居住区。   (四)农民年人均收入情况   2010年,盐水村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   二、自然资源及水利设施   (一)气候气象   盐水村属山区,最高海拔1182米,最底海拔45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最高气温33.3摄氏度,最低气温-0.7摄氏度,年日照时间860小时,日照率27.3%,全年无霜期达273天,年平均降水量1180毫米。常年风向以东北、西北风为主导风,年均风速为1.65米/秒。   (二)地质地貌   盐水村属深丘区,土质以粘土为主,亚粘土夹层,但分布区较小,土质中性。耕地质量较好,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水稻、桑树等。   (三)水利设施   境内有河流3条、微水池1个、塘1口、堰20处。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   盐水村主要特色产业有蚕桑、林竹、畜禽。桑树600亩,年养蚕400张,出售鲜茧8吨,收入16万元。水稻465亩、玉米1098亩、小麦458亩、油菜354亩、金条椒100亩、榨菜60亩。畜禽方面存栏生猪1950头、年出栏3960头,存栏小家禽5600只、年出栏15000只。   (二)农业产业化情况   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主要产业是蚕桑。依托大同丝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桑树600亩,带动农户286户。盐水村目前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产业。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陶坝村

  大同乡陶坝村距邛崃市19.5公里,幅员面积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3亩、园地84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5亩,林地面积9589亩,森林覆盖率75%。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93户,总人口1583人(其中男性861人,女性722人),劳动力1063人,占总人口的67%,村域内陶姓村民系东晋陶渊明后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29人,占劳动力人口的69%。现有党员50名(其中男性党员44人,女性党员6人)。全村有贫困户81户(其中低保户36户69人、五保户6户、贫困残疾户21户、困难户27户)。“4.20”地震陶坝村房屋受损严重户19户,中等受损48户,轻微受损83户。全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特色产业有佛手瓜、金银花、林下养殖等,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6510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陈院村

  陈院村基本情况简介   大同乡陈院村位于邛崃市西北部,距邛崃市区10公里,距大同乡政府8公里,陈院村自镇乡合并后,由原来的陈院村、陈塘村、杨桥村三村合一。   全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2256.25亩,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75,人口2001人,其中农业人口1627人,党员人数59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000元。   全村房屋总数1850间,辖区用工单位3个。现退耕还林面积943户,森林覆盖率50%,陈院村主要产业是竹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以茶叶、枇杷、玉米、水稻、油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中华村特产大全




中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