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协乡南临成温邛国道,东隔西河接崇州市市区,距成都3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6.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605亩,辖4个行政村、1个社区、1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42人,3583户。全乡党员458名,党支部9个。济协乡居东经103°37′,北纬30°38′,海拔550米,属亚热带。常年气候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002毫米,年平均气温16℃,霜期很短,雨量充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1万人 | 16.3平方公里 | 510184208 | 611230 | 028 | 查看 济协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协和社区 | ·崇州旅游·崇州特产·崇州十大特产·崇州十景·崇州名人·崇州 | 0 |
---- |
查看 协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济民村 | ·崇州旅游·崇州特产·崇州十大特产·崇州十景·崇州名人·崇州 | 0 |
---- |
查看 济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昌村 | ·崇州旅游·崇州特产·崇州十大特产·崇州十景·崇州名人·崇州 | 0 |
---- |
查看 文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宫村 | ·崇州旅游·崇州特产·崇州十大特产·崇州十景·崇州名人·崇州 | 0 |
---- |
查看 天宫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凤村 | ·崇州旅游·崇州特产·崇州十大特产·崇州十景·崇州名人·崇州 | 0 |
---- |
查看 双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崇阳街道 |
崇阳街道是崇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面积37.28平方公里。辖正东街、大北街、小东街、江源路、中南街、南米市、西街、金带街、辰居路、三元街、上南街、文化街、杨祠街、小北街、永康路、唐安西路、蜀州中路等17个街道居委会,辖北楸、白碾、三和、北郊、瓦窑、兴昙、棋盘、南河、西河、西郊、梅花、高墩、小罗、新民、白石、石羊、永安、黑铺、黄泥、石埂、白云、太和、毛桥、王殿、唐安等25个村。耕地面积23,248亩。居民90,509人,其中农业人口34,232人。镇人民政府驻唐安路39号,东距成都市区28公里。 该镇系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李雄分蜀郡江源县地置汉原郡后,一直是历代郡州军府县治地。1980年10月定名为崇阳镇。 2000年,全镇拥有生产经营企业674家,包括建材、建筑、家具、制革、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以胜通有限责任公司、亨通机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富邦皮革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为代表的公司制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当年,镇属企业总产值达101,437.1万元,实现利税4,160.7万元,招商引资10643万元。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丰产增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均收入达2,88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全镇城市建成区达12.8平方公里,大小街、路、巷119条,城区骨架干道四纵四横,成温邛高等级公路和省级怀华路交叉穿境而过,街道整齐美观,各式楼房林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大、小广场9座,星罗棋布,风景独具。城区内还有始建于晚唐的罨画池,纪念南宋著名大诗人的陆游祠,始建于明代的州文庙,清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府邸──宫保府等布局典雅,景色宜人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公立幼儿园3所,社会事业单位配套齐全。目前全镇正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而努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
三江镇 |
" 位于市东南隅,地处新津、大邑、崇州三县(市)交界处,因黑石河、羊马河、青羊河汇流镇境故名“三江”。全镇面积25.9平方公里,耕地19400亩,总人口30552人。1985年,三江乡并入三江镇后,其行政区辖沿河、永同、蒙渡、双池、舒桥、雷湾、胜利、古泉、方碾、江口、牂牁、富国、西江、何店、绿合、永兴、双水等17个村,红旗、桥东、崇奉、东风等4个居民委员会。到2000年底,三江镇场镇已建规模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0余人。镇人民政府设于三江镇共和下街,距市区16公里。 该镇交通发达,崇双(流)公路穿境而过,新建省级怀华路临场镇边缘与崇双路相接,距西南航空港20公里,距成都市区28公里,是传统型的全市第三大工贸中心集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全境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及-、郁金等经济作物,所产金丝郁畅销中国东南地区及东南亚国际市场。镇境西河沿岸河滩灰石丰富,可烧制石灰用于建筑;青羊河底温泉蕴藏量巨大,有待开发。乡镇企业主要有:三江机械厂、三江型钢厂、三江电厂、崇州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三江汽车附件厂以及已经改制的华冠光电有限公司等,以生产汽车配件、钢锭模型材轧制、农业复合肥、太阳能发电机等优势工业产品为主。2000年,三江镇国内生产总值24462万元,乡镇企业生产总值60201万元。全镇拥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幼儿园13所。自来水厂、医院、邮电支局、广播电视站、银行、信用社等各种机关单位齐备,程控电话、光纤电视等配套设施完善。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该镇尚有保存完好的昙云寺石壁石柱殿宇,大悲寺汉白玉佛像,更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温泉度假区——江心岛等旅游胜地。 ". |
江源镇 |
" 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地处金马河西岸,与温江、双流两县交界,面积2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65人,辖红土、石鱼、大庙、江源、文观、桅杆、崇福、邓公、寨子、唐兴等8个村和2个社区。全镇沟河纵横,土地肥沃,耕地面积25128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兼产郁金、白芷、荆芥等药材,粮油产量名列全市前茅。2000年,江源镇国内生产总值135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1302万元,农业总产值4860万元,人平年纯收入2995元,为崇州市达标小康镇。 江源镇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元末撤县为江源镇。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乡的建置,1992年撤乡建镇。江源历史上英才辈出,有东晋《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有清代振威将军周志林。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就战死在江源。1987年由当地村民集资、利用河滩地建成一座占地88亩的农民公园“萃英园”,园内环境优美游乐设施粗具规模。 1986年以来,全镇建筑、皮革生产、皮革加工、服装生产、木器加工业均有极大发展,食用菌种植蓬勃兴盛,素来享有“缝纫之乡”的称誉。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0年,引进项目2个,到位资金180万元。随着小集镇粗具规模,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镇东江听路直通听江至双流金桥镇,西面大江路与怀华路连接,北面江羊路与成温邛公路相交。境内有自来水供应设备和医院、邮电所、供电所、信用社、文化站等配套设施,程控电话业已全面开通。此外还拥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中心幼儿园1所。". |
羊马镇 |
" 羊马镇东至成都市中心29公里,西距崇州市区5公里,与温江区永胜镇和崇州市崇平镇,廖家镇、江源镇、大划镇、崇阳镇毗邻,是崇州市的东大门。海拔高度在530米左右,是成都平原灰色冲积土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日照1161.5小时,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为1010mm,24小时暴雨均值为124mm。境内有黑石河、羊马河贯穿而过,水资源充足。 ". |
廖家镇 |
" 位于市东北角,东靠金马河与温江县相望,南同羊马镇、崇平乡接壤,西与锦江乡、观胜镇连界,北靠梓潼乡和都江堰市的沿江乡。全镇面积2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00亩,辖建华、龙岗、民和、廖场、高庆、新桃、詹湾、龙福八个村及一个天元社区,总人口20787人。镇人民政府驻廖家场镇,距崇州市区9公里。 廖家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由廖姓人兴店设场而得名。明朝时为玉圭乡属地,清初为崇庆州北丰甲。1909年,建立廖家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廖家乡。1992年撤乡成立廖家镇。 境内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兼产川芎、叶菸等。其中尤以种植川芎、叶菸历史悠久,所产川芎块大饱满,呈菊花心,药用价值高;叶菸俗称“州菸”,以醇香味浓著称。境内有黑石河、金马河、羊马河、青羊河等四条河流由北至南穿越而过。河滩、沙石、水力资源丰富。全镇利用荒滩修建精养鱼池600亩,利用河沙地种植蔬菜达800多亩,新建花卉苗木种植园约500亩。 廖家镇基础设施完善,现有安梓公路通达都江堰市、崇州市区和成都市,数条水泥路乡道通达邻近乡镇,实现了村村公路畅通,场镇街道实现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硬化;光纤电视、通信电缆、电力主干线已铺设到全镇8个村。 ". |
元通镇 |
"[地理.人口] 元通镇位于崇州市中部偏北一隅,全镇呈飞蝠状,幅员面积23.12平方公里,东与观胜镇相近,南与锦江乡、公议乡接壤:西邻怀远镇、北靠上元乡和都江堰市的安龙乡。全镇辖7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总人口为20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6人。 元通镇地势东低西高,相差2米左右。中间有一梗界,西北海拔594米,东南最低海拔570米,高差24米,平均坡降3‰。土壤多为冲积泥沙土,沿河边为砂土,南部为下湿槽田土。元通镇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量1002毫米:平均日照1158.8小时,风力一般3—4级,夏季风力较强,可达6级,无霜期为284天。 元通镇地处川西平原,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三江在元通镇(区)汇合后称汇江,水资源丰富。沿江两岸,砂石冲积,藏量相当人,其中钙质砾石可烧制石灰,所以沿江石灰窑较多。镇境内陶土储量较大。镇域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薯芋、豆类等。经济作物有川芎、油类、蔬菜、食用菌等,商品农业有水果、花生,农民普遍饲养家禽,以养猪为主,兼养牛、鸡、鸭。 [建制.沿革] 元通镇的政区建制,始于晋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当时称水渠乡,南北朝时期改为兴渠乡,南宋时称集贤乡,明初分为涌泉、济兴两乡。明嘉靖元年(1522年),两乡合一,取名园通。因政府所在地有名声显著的园通寺而得名。民国以后,人们为书写方便,简“园”为“元”,书为“元通”。民国29年(1940年),建元通镇。解放后,1950年恢复为元通乡。1953年乡镇分治,镇区为元通镇,镇区以外为元通乡。1958年乡镇合并,称元通人民公社。1961年,镇社分治,镇区为镇,镇以外称公社。1958年镇社合并统称元通镇。1993年,将何家乡并入仍称元通镇,1997年,何家乡划出另设乡建制,元通镇的管辖范围恢复到93年前,直到现在,辖聚源、禹王、景汇、三宝、清溪、通顺、大罗七个行政村和双凤、麒麟两个社区。 [经济] 2006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81473万元,农业总产值11251万元,占总值的6.2%,工业总产值148808万元,占总值的82%,第三产业总产值21414万元,占总值11.8%。因此,元通镇经济结构处于二、三、一模式。. |
观胜镇 |
" 位于市北,北与都江堰市的柳街、安龙两乡为邻,东与梓潼乡相接,南与锦江乡相连,西临沙沟河与元通镇隔水相望。全镇面积23.67平方公里,总人口21,122人,辖八角、胜观、五奎、青竹、联村、柳叶、白鹤、洪流、解放、双桥、义乡、柳林、池塘等13个村,耕地面积有21,268亩。镇人民政府驻观胜场镇。 观胜清代末属廖家乡。1935年为观音联保。1940年建观音乡。建国初沿用此乡名。1953年分为观音、胜利两乡。1956年撤观音乡合为胜利乡。1984年春,更名为观胜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观胜镇。 境内上、下各有一条支渠,四支斗渠环抱着整个观胜区域,碧水常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绿野丰饶。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主要产川芎、甘蔗、泽泻等。“石观音板鸭”色鲜味美,为川西名小吃之一。近年来以电厂、铸造厂等为龙头的镇办企业、私营联办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20,186万元。镇内有中学1所,小学6所。交通发达,东至安梓路,西至元通,北至都江堰市均为柏油路面和水泥砼路面。 ". |
怀远镇 |
" 位于市西北,西靠邛崃大山脉,与西山乡、万家镇连接,镇南3公里傍无根山麓紧邻大邑县青霞乡,镇北与何家乡、三郎镇接壤,镇东与元通镇相连。西河上游文井江流经全境,全境面积37. 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55亩,总人口29000人,辖红星、富丽、定江、福寿、福桥、黎店、龙潭、前峰、泉水、枫香、宝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等15个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怀远集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12所,公立幼儿园1所。 怀远是崇州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相传东晋十六国时期,李雄曾设汉原郡于此,至清乾隆置分州于境内。民国初沿袭旧置,1940年设怀远镇,同时为区署所在地。1950年成立怀远乡人民政府。此后屡经分合、改置。1997年恢复现辖地 。 该镇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根山区建有规模200亩以上的板栗和银杏基地各1个,千亩果园1座,蚕桑基地千余亩;藤、棕、竹编制品极富盛,蜚声海内外;沿山一带贮藏有大量的白陶土和黑泥炭资源;境内8公里长的文井江河滩,蕴含丰富的灰石和砂石原料。 境内有企业2300多家,涵盖机械、钢铁、水电能源、粮油加工、造纸及建工建材等行业,其中水泥、木材及其加工业为该镇支柱产业。农业主产水稻、麦类,盛产柑橘、茶叶、桐油、银杏、棕片等土特产品。名小吃豆腐帘子、冻糕、叶耳粑被誉为“怀远三绝”,名闻遐迩。2000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8101万元,人均收入2835元。". |
三郎镇 |
"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三郎镇位于市境内西北,处于山区与坝区交接地带,东与街子镇为邻,南与怀远镇相连,西与万家镇、苟家乡相连,北面与都江堰两河乡、汶川县白石乡接壤,辖区内有省级风景旅游区九龙沟。三郎镇处山坝结合部,面积104.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丘陵和平原占5%。山区山势陡峭,从平原拔地而起,形成峰弯无数,山间溪谷纵横。最高为崇汶交界处的大崩槽老顶,海拔2591米。其余,萧家山、令牌石、六顶山、横断山、长老坪,板登崖、马鞍山、笔架山、龙石崖、尖尖山、翠围山等海拔在680-2000米之间。干五里河横贯全境。其水源分别出自令牌山和六顶山,汇于红纸厂,向东南流经三郎镇出山口,全长27公里,镇境内长21公里。总人口14860人,辖和平社区和天国、欢喜、三台、益善、红纸、茶园、凤鸣等7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有6704亩(其中山地1950亩)。镇人民政府驻三郎场镇,距崇州市区28公里。 【建置、沿革】三郎镇,因场镇有三郎殿得名。元朝称大栅镇,明属清泉乡,大乐乡,清末属怀远镇。1941年改为三郎乡。1953年分为三郎、和平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和平乡。1959年1月,和平、双河(今上元)、街子三乡合并,成立上元公社。1991年12月,撤乡建镇为三郎镇。 【经济发展状况】2005年三郎镇国内生产总值19354万元,农业增加值4430万元,人平年纯收入4000元左右。三郎镇经济发展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镇进行了综合规划,使三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优化。 【乡镇企业和优势产品】乡镇企业有电站、竹木制品厂、衡器厂、消防器材厂等。农业优势产品有:川芎苓种、茶、棕、漆、水果等。 【基础设施】川西旅游环线穿境而过,境内有至九龙沟旅游专线、三古路、三化路、三茶路等旅游专线。 【气候条件】三郎镇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年均气温1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4℃,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4℃,夏季平均气温比青城山景区低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80毫米,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年平均日照1000小时以上,风向频率以静风最多,植被覆盖率90%以上,形成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 |
街子镇 |
" 街子镇有一千多年的建置历史,为青城山古镇,著名古县城之一,后蜀广政十六年(公元953年)设永康县,隶属蜀州(治所在今街子场镇),它集中反映了四川省西南山坝结合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积淀;其物产曾经影响过全国的政治、军事。 街子镇位于崇州市西北群山之麓,东经109度33分,北纬30度49分。东北毗邻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北临青城后山、高尔夫球场,西北毗邻四川省级风景旅游区——九龙沟,距成都市57公里,距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崇州市23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5公里,距青城山8公里。目前都江堰实施成青路与街子镇接壤,建成后将街子镇至成都车程缩短至30分钟。 街子镇镇域幅员面积41.18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区11.7平方公里,东南坝区29.4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镇总户数9637户,总人口31538人(其中农业人口28538人,劳动力人口13878人)。镇区人口7600人,城镇公共绿地55亩,人均公共绿地4.5平方米。镇域耕地面积24036.43亩(其中水田面积20567.36亩)。 街子镇场镇建成区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占地26.5万平方米,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有着闻名遐迩的名牌效应和深厚典雅的文化内涵,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晚唐著名的“一飘诗人”唐求就生长于今街子唐公社区。街子镇的唐公祠、字库、御龙铁索桥、国家级双河遗址、上元宫、上、下古寺和近7.3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清代川西民居更增添了街子历史文化的神韵。街子镇定位旅游、度假、休闲、居家为一体的具有浓郁的川西风味的特色城镇,是崇州市城镇体系中的二级城镇,对周边乡镇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力。 2007年5月前,街子镇将以古镇旅游特色镇全面对外推出,热忱的街子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 |
文井江镇 |
" 位于市西北,地处山区,属文井江中游,东邻怀远镇,南与大邑县金星乡接壤,西连鸡冠山乡,北接三郎镇,全镇面积50.63平方公里,总人口12511人,鸡冠山旅游公路(省道)穿境而过,距崇州市区37公里。因明清时万姓人氏聚居于此,而得名万家坪,新中国成立后为万家乡公所、万家乡,1992年撤乡建镇,2006年更名为文井江镇,辖2个社区4个村:万家社区、大坪村、马家社区、清泉村、铁索村、大同村。 文井江镇属中度山区,地势从西北向东倾斜,最高山峰海拔1748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形成了“品绿茶、观竹海、泡温泉、耍农家”的旅游强镇品牌。". |
王场镇 |
"[地理·人口] 王场镇位于崇州市西大门,2004年10月与原东关乡合并。318国道线穿境而过,东与白头镇相连,南与崇德乡、燎原乡接壤,西与大邑县晋原镇、青霞镇毗邻,北与道明镇相接。全镇幅员面积29.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245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8人。2005年5月合村并组为五福社区(辖原干溪村)、中心社区(辖原花园村)和觉皇(辖原双河村)、桂花(辖原老挖村)、清明、东风(辖原五泉村)、大雨(辖原花园村)、板槽、莲花、菜花(辖原冬水村)村共两个社区八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地义兴街,距崇州市区9公里,距大邑县城5公里,场镇面积 1.5平方公里,住户 1650户,人口3500人,义兴街贯穿全镇,长达1.5公里,王东公路、王崇公路构成主要交通支线,农村客运班车每日数趟往返于崇州城区,有直达成都的客运班车。 王场镇属西河以西山丘平坝兼有的镇。山丘海拔600-650米,平坝海拔55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三合堰自东向西将原王场镇和原东关乡一分为二,三、四、五支渠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是全境主要农业灌溉用水之源,境内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耕地面积19023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山丘为红紫色泥土和老冲积土,平坝为紫色冲积土,山丘平坝无霜期285天,平均日照1170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山区是崇州市“国家级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范围,种植有板栗、布朗李、枇杷、柚子、梨等水果,已建成有优质板栗基地、布朗李基地、黄金梨基地、特种中药材基地,栽桑养蚕基地、种草养牛基地和优质水稻制种基地,已初步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区”。平坝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大麦、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花卉、苗木、水果、食用菌等,畜牧业以猪、牛、鸡、鸭、兔为主。 [建置·沿革] 1950年3月成立王家乡临时治安委员会。1950年11月成立王家乡农民协会。1952年3月成立王家乡人民政府。1955年11月并入白头乡。1961年7月白头人民公社更名为王场人民公社。1962年4月,白头分出复置。1970年1月成立王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撤消革委会,选举产生王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4月,王场公社召开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王场乡人民政府。199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王场乡,建立王场镇。1994年6月称崇州市王场镇。. |
白头镇 |
" 位于市西。东与西江乡、济协乡为邻,南与隆兴镇相接,西与王场镇相连,北面与东关乡、道明镇接壤,面积15.3平方公里。总人口14500人。辖安定、和乐、双庙、积余、高笕、天竺、三洞、甘泉、五星、白头等10个村及天竺居委会。耕地面积13820亩。镇人民政府驻地白头铺,距崇州市区4公里。白头镇(原名白头铺)因民间传说换头铺得名。清末属义兴乡。1935年属王家联保。1940年属王家乡。1952年从王家乡划8个村、东关乡划2个村,合建为白头乡。1992年10月撤乡建镇。 白头镇属平原地带,海拔527.6—564.2米。桤木河自北向南纵穿全境。农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油菜等。建有2500余亩优质杂交稻基地,1200亩返季节蔬菜基地,坝区建有花卉园林63亩。镇内企业主要从事轧钢、酿酒、建筑工程、砖瓦玻璃制品等行业,2000年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33350万元。该镇现有市属完全中学1所,镇属中学1所,小学5所,卫生院1座。 ". |
道明镇 |
" 位于市境内西北部,处于无根山丘陵区与坝区交接地带,东与济协乡接壤,南与白头镇、东关乡为邻,西与大邑县青霞乡和崇州市怀远镇毗邻。全镇面积36.1平方公里,总人口21935人,辖龙黄、顺交、双杨、升平、永乐、天水、四河、斜阳、红旗、三龙10个行政村及东岳、白塔路2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镇竹乡路1号,距市区5公里。 境内丘陵和坝区面积约各占50%。丘陵区海拔600—750米,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油菜等。近年来,注重生态农业建设,在丘陵山区实施“坡改梯”工程,新栽经济林木17万株,面积2000亩;成活桤木、桦木、香樟、火炬树等树种13万株,800亩;新建“U”型漕沟17万米;种植蚕桑近2000亩。境内盛产慈竹,为竹编制品的上好原料。 道明镇系四川省首批100家小集镇建设试点镇,1994年底完成城区建设总体规划,不断完善集镇基础配套设施。近年来更斥巨资完成了镇区主干道水泥路面和银桦路街道工程,扩容1000门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电话畅通。 道明镇历来重视发展以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农业开发项目。境内有始建于隋代的白塔、白塔寺院和省级风景旅游区——白塔湖相映成辉,先后有鸵鸟园、港湾宾馆、成都华神有限集团公司、成都紫泥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十多个项目在此落户,总投资5000多万元。 ". |
隆兴镇 |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隆兴镇位于崇州市境内以南,东与集贤乡为邻,南与桤泉镇相接,西与燎原乡相连,北与崇阳镇、白头镇接壤,面积19.2平方公里,1992年调整乡镇建制时,隆兴撤乡建镇,2005年合村后其行政区划6个村,11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13629亩,总户数4755户,其中农业户4255户,总人口1.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余人(安置汶川县农村移民1210人),镇人民政府设在隆兴镇府青路,距崇州市区8公里,距成都市区42公里,双流国际机场40公里,318国道线3公里。 【建置、沿革】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肖齐时期(公元478-501)更晋原郡为晋康郡,清初隆兴属集贤乡所辖,民国时期1940年8月设立隆兴乡。解放后1951年8月正式设立隆兴乡人民政府,隆兴乡隶属崇庆县。1991年12月撤乡建镇为隆兴镇。1992年8月燎原乡并入隆兴镇,1998年10月,镇乡分设,安顺地区恢复燎原乡制。 【经济发展状况】 二00四年隆兴镇国内生产总值2700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16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000元。 【乡镇企业和优势产品】 乡镇企业有:酒厂8个,水泥厂1个,砖厂1个,小电厂2个,加油站1个,纸厂2个,建有35KVA变电站和220KVA国家重点工程二滩输变电站。农业优势有杂交水稻,蔬菜、果树等。养殖业有:猪、牛、鸡、鸭、肉鸽、兔、鱼等。 【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利,西(西江)——安(安仁)路,隆(隆兴)——燎(燎原)路,太极路(隆兴——工地)三条水泥硬化公路穿境而过,全镇6村1社区公路,100多个村民小组公路全部水泥硬化,村村通汽车,可谓四通八达。 【自然资源】 隆兴镇地外成都平原,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公里,海拨520米至530米之间。水资源丰富,有桤木河、泉水河、深溪堰,千功一支渠等等,纵贯全境,全镇农田均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域,土地肥沃属中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度;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为1200小时以上,无霜期达280天左右。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还有花卉苗圃300亩,柑桔果树等250亩。 【社会事业】 境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卫生院1所、信用社、供销社各1个,天然气配气站1个。. |
大划镇 |
" 大划镇位于崇州市东南,东连江源镇,东南接三江镇,西南界西河与大邑沙渠、龙凤乡相望,西临集贤乡,北邻崇阳镇、羊马镇,面积22.48公里,人口2.24万人,其中藏族6人,高山族5人,傣族5人,白族3人,瓦族3人,羌族1人,土家族1人。非农业人口0.18万人。辖崇镇、石桥、德寿、登田、灰窑、划石、净居、白果等8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和一个大划场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怀(远)华(阳)一级公路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境内,并与乡道大(划)江(源)路相接,再与村道相通,直通市区和双流县境,进而直达省会成都和西南国际航空港。镇政府驻地大划场镇临江街,距崇州市区7公里,交通便捷。场镇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住户600户,聚居人口1700人,已实现程控电话组组通。 大划镇属河车平坝地区,地势平坦,西北稍高,东南略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90-310天,年均降雨量970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84%,年均日照1250小时。2005年大划镇国民生产总值29800万元,农业总产值789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2130万元,工商税收570.11万元,人平收入3796元。西河流于西界,黑石河和白马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全镇农田主要由黑石河干渠七、八支渠灌溉。有耕地面积17097.5亩,水田面积15488.98亩,人均耕地0.76亩,土壤以灰色冲积土和紫色冲积土为主,生产水稻、小麦、油菜,兼产土菸、川芎。民营企业有立申实业有限公司、里辉特种石棉瓦有限公司、四川省崇州市大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市刚毅机械制造厂、预制构件厂、建辅材料厂、宏存石棉瓦厂、蓄电池厂、华泰鞋业。有千亩精养鱼池水面养殖面积和食用菌生产大户165户,年袋装生产种植规模2300万袋。 集镇有大划镇食用菌协会1个,净居食用菌合作社1个,科技推广站5个,百货摊区1个,镇卫生院1所,中学1所,村小2所,中心幼儿园1所,个体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4所,加油站2个,邮政代办所、电信代办所、保险代办所、变电站、供电所、水利站、地税所、电信交换机站、信用分社各1所。". |
崇平镇 |
" 崇平镇位于市东北,东界羊马镇,南接崇阳镇,西邻锦江乡,北连廖家镇。面积1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24亩,总人口17371人,辖春风、全兴、新乐、君渡等4个自然村和明珠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地太平场,距市区6.6公里。 崇平镇原名太平乡,清末属中兴乡,1935年建立太平场联保,因场头有明代寺庙歇马台,一名太平殿,故名。1940年与崇江合并为崇平乡,1941年析出崇江后名太平乡。1980年10月地名普查中因与邻县之太平乡重名,复名崇平乡。1991年与羊马乡撤并新建羊马镇,1998年10月与羊马镇分置,设崇平乡,2002年撤销崇平乡设立崇平镇。 崇平镇地处坝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591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引黑石河三、四支渠水灌溉。土壤以灰色冲积水稻土为主,宜种性广,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产油菜、川芎、土菸等。有4000余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禾嘉集团合作开发优质稻4800亩。 镇内拥有私营鞋厂76家,生产规模较大的皮鞋厂有蓉歇、雄风、三秋、三亚达、三利达、帝利斯、俏妮儿、小白鲨等。家具厂12家,其中成都市明珠家具集团公司总产值1.5亿元,上缴国家利税560万元。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179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1276万元,农业总产值239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20元。 境内公共设施齐全,建有医院、学校、供电所、邮电所、广播电视站、文化站、敬老院等。该镇至今保存着明代修建的庙宇——歇马台,每月逢初一、十五游人络绎不绝。 ". |
梓潼镇 |
" 位于市境东北,地处平坝,东和北与都江堰市毗邻,南与廖家镇接壤,西与观胜镇相连。面积16.3平方公里,总人口14506人,辖真武、天寿、兴裕社区、自公、城白、天府5个村和1个社区,耕地面积13850亩。镇人民政府驻梓潼场,距崇州市区13.5公里。 该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群众集资募捐修庙宇时,因庙内供奉“梓潼帝君”而得名“梓潼庵”。1940年设梓潼乡。 镇域内属岷江冲积扇西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77米,黑石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自流灌溉,土壤为灰色冲积土,耕层深厚,宜种性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油菜等。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有较大发展,有制革、制鞋、铸造、酿酒、发电、建材等企业,其中尤以制革、制鞋为全镇支柱产业,镇境内遍布近百家大小皮鞋厂,享有“皮鞋、皮革之乡”称誉。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8936万元,乡镇企业生产总值17780万元。 境内自来水厂、邮电所、广播站、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有医院1所,初中1所,小学5所,幼儿园2所。 ". |
桤泉镇 |
" 位于崇州市以南12公里,东面与大邑县董场镇接壤,西与燎原乡相连,北与隆兴镇相接,南紧靠大邑县安仁镇,幅员面积19.8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18907亩,总人口14308人,辖中和社区、生建村、灵通村、群安村、千功村等4村1社区,镇人民政府驻桤泉场镇。 该镇属平坝区,桤木河、泉水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历年都是商品粮食基地、崇州市生猪发展基地,全镇养鸡大户24户,每年向市场销售鲜蛋30吨,提供食品鸡10万只。企业生产主要以酿酒、制革、竹编为主。桤泉镇生产的酒类产品,以其酒香醇正、回味悠长而畅销全国。制革行业中的“蜀渝皮鞋”,已成为崇州制革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产品,除畅销内地各省市外,还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境内建有自来水厂、医院、中小学、邮电所、广播站等。光纤、道路、电话、供电“四通”工程,遍及全乡,形成网络,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
锦江乡 |
" [地理位置、人口]:锦江乡位于崇州市北大门,东与崇平、廖家两镇相邻,南与崇阳镇接壤,西靠西河与济协隔河相望,北与元通镇、观胜相连,面积18.69平方公里,人口16103人,其中羌族2人、藏族9人、白族3人。非农业人口456人。辖白马、新华、乌尤、天民、余塘五个自然村(原辖白马、利禾、新华、乌尤、茅草、茨街、燕溪、天民、挖断、余塘十个自然村,于2005年5月---6月上旬合并为五个自然村),九十个村民小组。华怀路南北贯穿全境,六车道水泥硬化路面畅通无阻。每天有数十班客车来往于成都、崇州、都江堰市、街子、怀远,是去九龙沟、鸡冠山、凤栖山风景名胜区必经之地。城市客运车在锦江设站,客运交通畅达。境内有9条村道与华怀路衔接,构成交通网络。锦江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白马场,距崇州市城区4公里。场镇面积1平方公里,住户212户,人口780人。有集镇过境路1条,街道5条,已实现程控电话组组通。 锦江乡属平坝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品质优良,西河流于西界,七分堰、白马河同新修的5条支渠由北向南流于全境,灌溉着16870亩农田,农民人均耕地1.06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 [建置、沿革]:锦江乡宋属夹江乡清远里,明属四界镇,清属北上二甲、北中二甲和西五甲。清宣统元年(1909年)全县统一改甲为二镇六乡,北上二甲划归廖家乡,北中二甲划归通义乡,西五甲划归道济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区设置联保制,设立倒座、乌尤两个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联保建乡政,倒座、乌尤两个联保合并建立白马乡。解放后沿用白马乡,1958年改建为白马乡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为锦江乡人民公社。因地处文井江(西河原称)之畔,取“井”为“锦”,故名“锦江”。1983年更名为锦江乡。 [经济]:2005年,锦江乡国内生产总值(GDP)22824万元,乡企业总产值达到7128万元,农业产值达到283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0元。乡境内企业有:金盆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兴纤维板有限公司、成都科化通有限责任公司、华安电器有限公司、建国复合建材厂、锦江复合建材厂、敏得汽配厂、锦兴鑫彩砖厂、川兴酒厂、茅草钢木椅厂、天林水泥厂、锦江砖厂等。. |
公议乡 |
公议乡位于崇州市西北,无根山边缘的中段,属西河的河西地区,距崇州市区10公里,东与元通、南与道明、西与大邑青霞、北与怀远交界,县道街安路横穿全境,省农牧厅下属果树良种繁殖站和都江堰外江管理处所属的三合堰电站等二家省市单位在本乡境内。全乡总面积为26.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1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402亩,下辖5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全乡有农户4200户,总人口为1500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678人,人均耕地面积0.97亩。. |
鸡冠山乡 |
" 地处市西北隅,西北与汶川县交界,西南邻大邑县,西与芦山县接壤,东与三郎镇毗连,东南直抵万家镇境。该乡面积达293. 12平方公里,为崇州市25个乡镇之首,全乡总人口3655人,辖芶家、薤子、大木、竹根、岩峰、琉璃、赵家等7个村。乡人民政府驻鸡冠山乡鞍子河场镇,距市区45公里。 该乡属高寒山区,峰峦重叠,断崖峭壁,溪谷纵横,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94%,发源于鸡冠山北面的文井江直贯全境。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矿物资源极为丰富,常见兽类30余种,禽鸟类60余种,水产类10余种,国宝大熊猫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细鳞鱼、石巴鱼为芶家特产鱼类。乡境内盛产野生药材、野菜、奇花异草等,有“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境内地下矿藏丰富,有石灰石、花岗石、硫磺、-、煤、石墨、金、铁、铅、锌等,天然气储量尤为巨大。". |
济协乡 |
济协乡南临成温邛国道,东隔西河接崇州市市区,距成都3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6.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605亩,辖4个行政村、1个社区、1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42人,3583户。全乡党员458名,党支部9个。济协乡居东经103°37′,北纬30°38′,海拔550米,属亚热带。常年气候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002毫米,年平均气温16℃,霜期很短,雨量充沛。. |
燎原乡 |
" [地理·人口]燎原乡地处崇州市西南部,东接崇州市桤泉镇、大邑安仁镇,南与大邑苏家镇接镶,西接大邑县晋原镇,北接王场镇、王场工地和隆兴镇,属平原地区。全乡幅员面积27.9平方公里。原有行政、铧头、梓乐、涌泉、紫竹、双塔、歧江、石堰、治水、净泉、回龙、沙坝、壁山、极乐、七洞等15个行政村。2005年5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后,共成立2个社区(安顺社区——辖行政、歧江、石堰3个村;崇德社区——辖治水、净泉2个村)。新成立6个村:铧头村、梓乐村(辖原梓乐村、涌泉村)、紫竹村(辖原紫竹村、双塔村)、回龙村、壁山村(辖原沙坝村、壁山村)、七洞村(辖原极乐村、七洞村)共16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6646户,总人口248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4人,共有耕地面积21213.49亩。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境内菜花河(三合堰支渠)、千功堰支渠、前螺沟、觉皇堰支渠等贯穿全境。燎原乡地质属于再积黄泥平坝湖积物,地壤PH值6.8——7.5显中性。主产水稻、小麦、大麦、油菜。 [建制·沿革]燎原乡原名安顺乡。1948年5月,中国0派人来安顺秘密活动,后以星火燎原之意改为燎原乡。1951年5月建立乡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合并安顺、崇德两乡成立燎原乡。1962年1月燎原公社又分为安顺、崇德两个公社。1980年10月安顺公社复名燎原公社,1981设燎原乡。1992年10月与隆兴合并成立隆兴镇,设安顺办事处。1998年10月恢复燎原乡建制,辖原有区划。2004年9月与崇德乡合并成立燎原乡。 [经济]燎原乡距县城17公里,水泥路贯通全境,交通较方便属于农业乡镇,乡党委、政府本着“打造基地抓建设、统筹城乡谋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基地十企业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成都亿源食品有限公司蜀西泡菜厂,绿邦公司成功打造了4000亩大田蘑菇种植基地,2000亩蔬菜基地以及1000亩早熟梨基地和年出栏数5000头肉牛养殖基地。进一步拓宽了成都飞龙蓄电池公司,成都巨龙蓄电池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领域。200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9306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6069万元,农业总产值11246万元,工商税收60万元。. |
集贤乡 |
" 集贤乡地处崇州市南门外、西河岸边,位于东经103度41分,北纬30度34分,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崇州一桥相连,大划、金鸡隔河相望,龙凤、董场自古接壤,桤泉、隆兴和睦为邻,西江、崇阳至今相接。 集贤乡属川西平坝地区,从整个地形看,略成长形,东北最短3公里,南北最长为7公里,西北地势略高,平均海拔512米左右。土壤主要是冲击性水稻土类和再积黄泥水稻土类,有紫色泥田、类沙泥田、沙田、沙土田、漕田、黄泥大土田等,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日照1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80毫米,无霜期为290天。农业灌溉属都江堰灌区,紧靠西河,境内有千功堰支渠和石头堰支渠,灌溉十分便利。 全乡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10亩,其中:水田面积11985亩。人口13644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1人,总户数3847户。集贤乡原有金石、华兴、梁景、山泉、五龙、文锦、楞严、铁溪等8个行政村,2005年5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了1个社区:文锦社区(辖原文锦、五龙两个村),新成立了3个村:华兴村(辖原金石村、华兴村)、梁景村(辖原梁景村、楞严村)、山泉村(辖原山泉村、铁溪村)共72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地文锦社区,距崇州市区4.5公里左右。 集贤明代为涌泉乡,清宣统年间为集贤乡,喻群贤毕集之意。从民国元年(1912年)起相继称集一区、牛皮联保、牛皮乡。1958年建牛皮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为集贤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集贤乡至今。牛皮场因附近牛皮渡而名。 2005年集贤乡国民生产总值11341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7015万元,肉类总产值2126吨,农村人均纯收入4038元。以种植优质杂交水稻、优质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双低高产优质油菜为主。 全乡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63家,其中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39家,主要以生产白酒、汽车配件铸造、建材为主。特色经济主要有“一壶一塘”,即:以年代久远的姚林大曲为代表的传统酿酒业和以“草、鲫、鲤”为主产的鱼类养殖业。自清代以来,集贤就有盛产“姚林老窑”曲酒的悠久历史,故有“酿酒之乡”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