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重庆市 >>彭水县 >> 双龙乡

双龙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双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双龙乡简介

  双龙乡位于县南部,面积62.04平方公里,总人口5087人,非农业人口61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大坝子。
  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GDP)1400万元,比2005年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2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实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全乡粮食生产总量3600吨。人均占有粮食实现750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无乱砍滥伐林木案件;加大稳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力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控制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保证民事纠纷调解率为100%,成功率达95%以上,控制民转刑案件,杜绝群体-和重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该乡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坚持以“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为方针,重抓科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稳定总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收购预检制度。全面完成种植面积2000亩,按照“科学育苗、科学管理、科学烘烤”的原则,加强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烤烟增产增收。实现收购烟叶40万斤,中上等烟叶比例占80%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实现财政税收40万元。在措施落实上实行利益与任务挂钩,推行“一专五定”责任制,成立抓烟领导小组,指导烟农按科技规程生产,为烟农交售烟叶保驾护航,真正实现烟农、行业、0三者利益均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2.04平方公里 500243223 0409600 查看 双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双龙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双龙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汉葭街道

  汉葭街道 —— 管辖原汉葭镇的鼓楼、石嘴、渔塘、沙沱、文庙、芦渡湖、青龙、下塘、长滩、麻油、土塘、白溪12个社区及亭子、白杨、北斗、大树、兴和、长溪、易家坝、双坪8个村,共8个村、12个社区,幅员面积189.73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南门洞原汉葭镇政府驻地。  

绍庆街道

  绍庆街道——管辖原汉葭镇的河堡、滨江、白云、阿依河、弹子、临江6个社区及镇南、天台、过江、坝竹4个村的行政区域,共4个村、6个社区,幅员面积122.05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河堡。  

靛水街道

  靛水街道 —— 2011年撤销靛水乡,设立靛水街道。管辖靛水、张家坝、五湖、火石垭、文武、朝阳6个社区及桂花树村、天井村、前进村、长沟村、古文村、肖坝村、大厂坝村、洋藿村、长岩村9个村的行政区域,共9个村,6个社区,面积225.46平方千米,办事处驻靛水坝(原靛水乡政府驻地)。      

保家镇

  保家镇位于郁江下游,处于彭水县中心地带,管辖原木南、羊头铺、清平、大河坝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212.42平方公里,总人口449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02人,其中,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15000余人,城镇人口8000余人;2007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余人,累计转移11000人。辖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0驻保家楼。   -   经济发展   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78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400万元,比2001年增长15%;第二产业300万元,比2001年增长14%;第三产业1100万元,比2001年增长20%;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810万元,比2001年增长15%;实现全年人均收入1504元,比2001年增长13%。    保家镇党委、0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利用资源抓产业,抓好产业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工业富镇、生态立镇、水电强镇、商贸活镇”大战略,竭尽全力把保家建设成“生态环保型,以工业为支撑”的新兴集镇。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积39532亩,其中田:8676亩,土:30856亩,有林地面积100000亩。该范围所辖群众主要从事商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业。清澈明净的郁江蜿蜒流经全镇,全镇水利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素有彭水的“乌克兰”之称。   同时,保家镇也是全县能源、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全镇大理石、莹石、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很大,极具开发潜力。郁江由北至南流经该辖区,流程长,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现三江口电站、羊头铺电站、斑竹园电站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   -   科教文卫   2002年全镇有中心学校5所,在校学生4540人,职工3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全镇通汽车的村有25个,通水的村有36个,通电的村有38个,镇有中心医院1所,医疗站16个。   -   历史沿革   2001年区划调整后,保家镇管辖原木南、羊头铺、清平、大河坝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64.42平方千米,总人口389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02人,辖41个村委会,镇0驻保家楼。  

郁山镇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黔之驴》的故事发生地。位于渝东南与湖南、贵州接壤处,面积149.6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2万人。   弯弯古盐道,静静石板街。置县两千年,建镇七百载。物华天宝,盐丹谱就辉煌史;人杰地灵,山谷吟出不朽篇。三江汇聚,闻夕阳牧笛,稻香两岸;四面交通,有小桥流水,物散八方。龙舟泛波,万人齐声起巨浪;狮舞腾巷,千盏宫灯不夜天。古井旧宅,秦砖汉瓦溢俊彩;老巷陈街,故酿新烹飘奇香。巴渝有古镇,凤凰栖郁山。   -   历史渊源   溯源于上古,5000年前,当地濮人(苗族祖先)发现了当时西南地区两处流出地表的天然盐泉之一——郁山伏牛山盐泉,遂取水提盐,开始了郁山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夏商至春秋为巴国重要经济命脉,战国时期,郁山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群雄所觑,先后为楚、秦所掠,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治郁山(以下所述之行政机构治所均设于今郁山镇);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设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为唐十五道之一,领五十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盐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镇;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讳(代宗朱祁钰即位)更名为郁山镇;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军民厅,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综上所述,郁山盐业开发利用史达5千余年,自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至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郁山先后为县、郡、州(相当于地及行政机构)、道(相当于省及行政机构)治所所在地,历时近千年,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置玉山镇至今,建制镇历史长达777年,千年古镇名副其实。   -   文化底蕴   郁山因盐兴镇,5千年余年的盐业开发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郁山文化。“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地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在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溶合、提炼,已深深地固化在以郁山为中心的广泛区域内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衍生出了盐丹文化、城镇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种类。   -   盐丹文化   漫长的盐丹开发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盐井挖掘、保护,卤水采集、提炼,盐水浓缩、蒸煮,食盐包装、运输的独特技术和炼丹工艺,制盐炼丹工具制造技术,盐泉保健功能研究,同时留下许多与盐丹有关的遗迹遗址和优美的传说故事。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兴起,尤其是商贸、煤炭、运输、饮食、制造、建筑等产业,同时促成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使各种文化相继产生。   -   城镇文化   作为一座历史古镇,在长期作为区域行政、经济中心的特殊氛围中,在历代文人墨客(宋代黄庭坚受贬居郁山)和开明政务(民国时期贺龙驻军郁山)的推动下,郁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在说唱艺术方面,产生了川戏坐唱(当地称“围鼓”)和大院说书(当地称“说怀书”)等新的艺术形式;在文学艺术方面,由于黄庭坚曾谪居于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他在郁山(当时称黔州)所写《竹枝词》中那“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句,尤为众所乐诵。而唐朝文学大师柳宗元根据黔州的趣闻所作《黔之驴》,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在大师的熏染下,当地崇尚文学之风尤甚,历代著书立说者甚众,解放后,当地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孕育了不少文学、书法艺术家;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更是产生了以端午龙舟竞渡(曾被授予省、地级龙舟之乡的称号)、元宵花灯狮舞为代表的群众参与性极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各社区纷纷成立腰鼓队、龙狮舞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成为当地有名的体育大镇,文化大镇。   -   饮食文化   长期处于区域中心城镇,在盐业的推动下,城镇商业,尤其是饮食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一大批特色食品的生产、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郁山擀酥薄皮厚馅,酥脆香软,食而不腻,曾为皇室贡品;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郁山晶丝苕粉,晶莹剔透,滑软爽口,蜚声南北;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糯米糍粑等更是美名远播的地方食品,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的青睐。   -   建筑文化   盐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使郁山为中心的大片区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风格。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高墙的土家大院,吊脚楼的苗宅,封火墙高耸的石街……木构的瓦房,雕花的窗棂,石雕柱础,花园古井,穿逗图纹,奇檐翘拱,明清气息,扑面而来。   -   民俗文化   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溶合,共同创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土家“摆手舞”和苗家“采花山”为代表的民族舞蹈,千百年流传不衰的苗家民歌和土寨山歌,具有鲜明特色的苗、土服饰,婚嫁、寿庆、丧葬、祭祀仪式,生产生活用品,构成了典型的郁山民俗文化。   -   交通状况   郁山镇地处彭水县东北角、与黔江区和石柱县毗邻距彭水县城有47公里,国道319线和郁山河穿城而过,新渝怀铁路和二级公路贯通全境,交通方便。   -   文物遗址   目前已列入各级0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近十处,其中黄庭坚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贺龙德政碑、古盐井都十分珍贵,同时汉砖汉墓、历代碑刻、旧式建筑比比皆是。   -   自然风光   自古以来,郁山这方水土便养育了一方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郁山人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朴民风,乡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悠然恬静,夕阳牧笛,鸟语炊烟的田园风光,城镇则展现出一派古榕依楼,小桥流水,童叟泳归的小镇风情。同时,郁山境内的三条各具特色的河流,更是形成了青山、秀水、奇洞、怪石于一体的郁山风光带,成为千里乌江画廊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经济潜力   郁山镇在历史上曾长时间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仍然是全县的第一经济大镇,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使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郁山经济一度削弱,但郁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秀美的生态资源,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   在彭水县委0的领导下,郁山镇已提出了“打造旅游业,重振古镇风”发展口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定了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思路,目前正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迎来古镇新一轮发展高峰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相信:古镇的明天会更美好!  

高谷镇

  高谷镇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24千米。面积106.49平方千米。辖狮子、陈家2个社区,大青山、庞溪、兴隆、群峰、共和、铜鼓6个行政村。镇0驻高谷场。乌江河道、渝怀铁路和国道319线过境。   [代码]500243103:~001狮子社区 ~002陈家社区 ~200大青山村 ~201庞溪村 ~202兴隆村 ~203群峰村 ~204共和村 ~205铜鼓村   [沿革]1932年置高谷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61.2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狮子、青山、大面、金池、庞溪、大水、店子、石柱、龙坪、陈家岭、岩峰、黄荆堡12个行政村。?年撤乡设镇。   2001年区划调整后,高谷镇管辖原高谷镇、共和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06.49平方千米,总人口167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44人,辖1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镇0驻高谷场。   附:共和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部,距县城21.8千米。 [沿革]1953年析高谷、文复(武隆县辖)两乡置共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45.5平方千米,人口0.5万,乡0驻铁碛坝,辖幸福、铜鼓、共和、群峰、石香、艾家6个行政村。1998年,乡0驻地由铁碛坝迁移到共和村凉风洞。  

桑柘镇

  桑柘镇位于彭水县东部,管辖原鹿箐、同河、桑柘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92.62平方公里,总人口276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88人,辖11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0驻桑柘坪。   桑柘镇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47千米。面积192.65平方千米。辖桑柘、青蒲、李家3个社区,易家、东风、白龙、豆家、烽南、鹿箐、大青、大喜、太平、尖山、茶心11个行政村。镇0驻桑拓坪。彭(水)小(厂)公路过境。   -   辖区代码   500243104:~001桑柘社区 ~002青蒲社区 ~003李家社区 ~200易家村 ~201东风村 ~202白龙村 ~203豆家村 ~204烽南村 ~205鹿箐村 ~206大青村 ~207大喜村 ~208太平村 ~209尖山村 ~210茶心村   -   历史沿革   1940年设桑柘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96.3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桑柘、潭水、烽白、楠木、易家、胡家、东风、下村、窦家、龙塘、白泥、李家、清水田13个行政村。2001年区划调整后,桑柘镇管辖原鹿菁、同河、桑拓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92.65平方千米,总人口276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88人,辖22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镇0驻桑拓坪。   -   辖乡介绍   鹿菁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58千米。 [沿革]1951年置寺坪乡,1953年更名鹿青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更名鹿箐乡。1997年,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0.4万,乡0驻四耳坪,辖四耳坪、盖阳、大青、石桥、花秋5个行政村。   同河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57千米。 [沿革]1941年设同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8.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乡0驻青蒲垭,辖青蒲、黄连、大喜、庙堡、大弯坪、尖山、茶心、下寨8个行政村。  

鹿角镇

  鹿角镇位于彭水县东南方,全镇幅员面积115.49平方公里,距县城29公里。地处乌江中下游,彭酉公路之咽喉,属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皱褶地带。东与诸佛乡接壤、南连鞍子、善感乡,西界双龙、石盘乡,北临新田乡,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镇。   全镇有冉、张、王、李等46种姓氏,涉及苗族、土家族、侗族、汉族。鹿角有水陆交通,不但是彭水至酉阳、秀山,外出东部沿海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周边乡镇的重要集贸中心。乌江由南向北横穿而过,境内流程7公里,诸佛江由东向西缓缓而来汇入乌江,境内流程26公里。   气候特征   鹿角地表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1423米,最低海拔340米,属东南亚季风湿润性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冬暖春旱,夏季多伏旱,年平均气温16.8℃,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5℃,年平均日照103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35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0%,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区划人口   鹿角镇是2001年8月经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撤大元、鹿角乡后成立的新镇,幅员面积115.49平方公里,现辖7个村(居委),鹿角、周家、乌江、红专、王家、水麻、横路1个居委6个行政村,48个村(居民)小组,3545户1153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7%,非农业人口占13%。   资源状况   全镇有耕地26005亩,其中土23625亩,田2380亩,荒山草坡28613亩。有林地4680公顷,森林覆盖率35%。鹿角镇是一个以农林生产为主的镇,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铁、莹石、重晶石、大理石等矿藏,石灰石遍布全镇;有银杏、杜仲等珍贵林木和尖吻腹蛇、红腹锦鸡、野猪等珍稀动物;家养畜禽主要有生猪、牛、羊、鸡等,畜牧业产值约占三分之一。境内山峦叠起,溶洞密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龙门峡、天生桥、乱石坝苗寨等主要景点。   经济发展   鹿角镇新组建两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逐步增大,农业产业结构有较大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交通、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烤烟、林果业、畜牧业基地正逐渐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鹿角索桥   鹿角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富民兴镇,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打造“乌江明珠”的奋斗目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25万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总产量5056吨,人均占有粮食506公斤。农业生产总值1411万元,第一产业1277万元,第二产业87万元,第三产业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元,增加14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全镇有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在校学生2550人,有教职工2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镇85%的村通公路,通电话村占85%,基本解决人饮问题。有卫生院2所,设病床16张,有医护人员25人。   旅游资源   旅游圣地“龙门峡”位于镇东南,地处乌江中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系的褶皱地带,属典型的喀斯特   彭水县鹿角镇龙门峡   地型,境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溶洞密布,清澈如画的诸佛江逶迤而至,两岸奇峰异石贯穿其间,   这山、水、洞、门构成一幅胜似“桂林”的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龙门”本天生,坐车从彭酉公路行五六分钟即到龙门峡山寨,顺石阶而下,便经过龙门,门高25米,宽20米,厚12米,门顶有“神足、蝙蝠、小龟”等形状各异的石钟乳,石头左壁有石刻“龙门峡”三个大字,遒力劲健、潇洒飘逸。相传这门原名“猪钻洞”,1686年彭水县令朱尔捷骑马路于此地,见景观迷人,问知叫“猪钻洞”,感不雅,便书“龙门峡”三字,从此更名龙门峡。  

黄家镇

  黄家镇位于彭水的西南面,距离县城46公里;东与朗溪相邻,西与润溪相靠,南与务川、龙塘相连,北与靛水、汉葭相接。海拔在320—1675米之间;面积有115.62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1个居委,共有耕地面积30657亩(其中:田5992亩,土24665亩)。全镇通车到村率100%,到组率80%以上。   黄家镇地处渝黔边区大娄山北缘山地,属中低山地带,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7.50℃,降雨量1104.20毫米,蒸发量950.40毫米,气压978.60百帕毫巴,无霜期311天。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地貌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各异。山脉走向呈东北向,低阶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顺逆地貌并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成层现象明显,多石灰岩,夹有页岩和砂岩。海拔在320—1675米之间。   历史沿革   黄家镇历史悠久,因集镇驻地有黄家河、双叉河在此汇入阿依河,故古时又称双河场。清初,肖氏兴起,改名肖家坝。迄止清代中期,肖氏没落,黄姓人多势大,又更为黄家坝,沿用至今。   民国29年,黄家坝曾为第三区驻地,辖有今黄家坝大部及武隆县江口区全部乡镇。民国31年,区治移至江口镇后,仍为三区辖境。   解放后,1951年建政时为第八区,区委、区公所均设在黄家坝。1952年土改时,又析置大厂乡。   1958年各乡改称人民公社。1994年1月撤区建制,设0彭水县委黄家坝区工作委员会。2001年8月机构改革,撤销原上岩西乡、猴栗乡、大厂乡等所属行政区域,合并组建黄家镇。   行政区划   黄家镇位于彭水的西南部,距离重庆主城区316公里,彭水县城46公里。东与朗溪乡接壤,南与贵州省务川县浞水镇相连,西与润溪乡、龙塘乡比邻,北与靛水乡、汉葭镇相连。   全镇面积115.62平方公里,下辖先锋1个居委、光辉、漆红、香楠、金池、新家、燕子、刘家坪、白沙河、鹿井、大厂坝、洋藿、长岩12个行政村。   民族人口   全镇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苗族、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镇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现有人口5341户,18019人,其中农业人口16876人,非农业人口1143人;劳动力资源8722人,转移劳动力4000多人。   物产资源   黄家镇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该县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镇域植物资源丰富,盛产享有“山珍菌王”美誉的大脚菌。   全镇现有耕地28646亩,其中水田5992亩,土22654亩,林地60657亩。粮油、烤烟都享誉全县,是全县重要的粮油基地之一。   同时,黄家镇也是全县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初步探测有莹石、重晶石、铁、铝等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有黄家河、白沙河、双叉河等3条溪河分别发源于茂云山东西两侧,阿依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东部,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现已建成装机2000千瓦的三县电站、飞水岩电站,正在拟建长欣电站。   社会经济    黄家镇主要以粮油、烤烟、辣椒为主导产业,以畜牧、旅游为特色产业。   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7269万元,同比增长27.5%;财政收入达到762.6万元,本级财政收入增长49.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5万元;粮食生产达到12583吨,人均占有粮达746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达到2759元。   一、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到2005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产粮实现11860吨,人均占有粮720公斤;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4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万元;财政征收收入实现105万元,完成分税制任务的125%。   1.稳定粮油基础,普及良种良法。一是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普及良种良法推广优质良种,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5975亩,产粮11860吨。   2.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支柱产业。全镇种烟规模2005年达4421亩(有9个村,40个组,350户种烟农户),其中种植地膜烟3000亩,露地烟1421亩,收购烟叶97万斤,上等烟比例34 %,中上等烟比例达到 82 %;总产值达430万元,税收达到79万元,超任务完成了年初目标。   3.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畜牧上台阶。   (1)努力扩大饲养规模,2005年出栏生猪20543头,牛650头,羊3257支,家禽34382只,存栏生猪18507头,牛6892头,羊5170支,家禽45842只。   (2)重抓典型引路,努力培植养殖大户,全镇共培植专业养殖大户9户,其中家畜养殖户5户,家禽养殖户4户。   (3)狠抓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春秋两季“三联苗”注射率达到100%,“五号病”疫苗注射率达100%。-防治实现零目标,圈舍消毒率达100%,确保了镇辖区内清洁无疫。   4.巩固植树造林成果,强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年成片造林3700 亩;全面落实天然林管护面积4.2万亩,强化林政执法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四无”即: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林权纠纷,无病虫灾害发生。   5.做活劳务产业,搞好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建立健全了资源调查、劳务培训、劳务输出三大体系,组建了机构,明确了领导,落实了人员,健全了制度,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2005年共组织劳务输出4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6.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商贸流通建设;一是引进外资800万元建成了长旗坝三县电站,工业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按照高起点、高规格的要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三是彻实做好茂云山、长溪河生态资源的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确保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严格人口计划,狠抓计生工作   该镇以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为重点,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狠抓计生基层基础各项工作。2005年全镇做到了符合政策生育236人,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4.92%,人口统计误差率,计外多孩率分别控制在了2.19%和4.24%以内,综合节育率达到96.27%;当年计外生育处罚面达到100%,兑现率达49.21%;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外出育龄妇女孕检证明寄回率达86.04%,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了出生婴儿性别比,实现了119:100的目标。投资12万元完成了计生服务指导站的建设。   三、强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1.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巩固“两基、普实”成果。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有计划地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历,从而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对镇辖区内的中学、中心校、猴栗完小、大厂完小全面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做到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满意。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救助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进一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救助工作,2005年解决了农村特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两免一补对象1888人,民政救助103人)。   2.卫生工作   (1)为了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农村,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求助体系。着重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了机构。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站点建设和农村医疗制度建设。全镇已建成16个农村合作医疗站点,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2)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工作已作为了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抓,真正做到了“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整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支持。从而有效杜绝了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和集体食物、药物中毒事件以及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1)严格坚持“按政策标准,集体把关审查,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2005年共足额发放低保金138520元(享受对象183人);发放抚恤金、定补款214627元(享受对象116人),发放农村五保户零花款43800元(五保对象73人)。   (2)认真做好了及时查灾,按时报灾工作。组织灾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切实为灾民排忧解难;今年以来镇相继发生风灾、雹灾及洪灾数起,使农作物受灾面积多达29730亩,受灾农户3233户。该镇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29350元并及时发放到了受灾农户的手中,以解灾民燃眉之急。基本做到了人心稳定社会安定。  

普子镇

  普子镇位于彭水县北部,管辖原砂石、桐荣、普子等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78.16平方公里,总人口   282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3人,辖9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0驻普子坝。   镇0驻溥洛铺,人口5.07万人,面积63平方千米博洛铺镇位于大石桥市中南部,地处东经122°26′12″-122°28′59″,北纬40°30′14″-40°32′25″。南与盖州市接壤,西与老边区柳树镇毗邻,东北与汤池、永安镇相连,西距沈大高速公路4公里,北距大石桥市区10公里,南距鲅鱼圈港45公里   -   辖区   辖21个村委会:孟家屯、詹家屯、江南屯、爱民、劳动、神树屯、李大屯、景家屯、刘大屯、卧龙、西山岗、母家屯、尹家屯、牛家屯、秦家屯、望马台、二道河、刘伯寺、溥洛铺、西胡屯、太平庄。   -   建设   博洛铺镇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首先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两年一届的全-动会已成为全镇人民的传统盛会。动物检疫工作得到有效加强,成功创建了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全镇安装固定电话达到6,000多部,入户率超过70%。  

龙射镇

  龙射镇位于县西北部,西邻武隆县鱼子乡,北邻丰都县都督乡,东邻保家镇,南邻平安乡,镇0驻地张家坝,距县城3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6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273亩,其中田4231亩,土31042亩,辖16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181个村民小组。2002年全镇总人口21390人,其中农业人口14885人,人口出生率为8%,自然增长率为0.9%。      基础设施   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339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25.2%,第二产业30万元,比上年减少6.2%,第三产业160万元,增加66.7%,粮食总产量9561吨,其中水稻1175吨,玉米4030吨,肥猪出栏9063头,财政收入180万元,财政支出233万元,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1428元,比上年增长7%。   2002年全镇中小学校4所,在校学生3250人,教职工1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镇通汽车村达95%,通电话村达50%,电话入户率为20%,镇有卫生院两所,医疗站15个。   -   资源经济   境内有铁、煤、硫磺、大理石、铅等矿产资源,年平均气温14.20C降雨量1350毫米,无霜期265天左右,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烤烟、苎麻、油菜、桐油、棕等。林产品有生漆、茶叶、黄连、杜仲、黄柏、厚朴等。境内有大面积的野生猕猴桃,年产10万公斤以上,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备受各地客商青睐。畜牧业生产势头强劲,牛、羊、猪养殖量居全县首位。建有葡萄水库一座,库容量71.5万立方米。乡办有水泥厂、陶瓷厂、自建两个发电站,装机228千瓦。有县办小河和燕家坪、珠山洞电站,是目前全县水力电力和主要基地和最大的水利工程,彭石公路和县城到普子公路经过境内10个村,交通方便。   随着龙射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境内有很多有价值的旅游景点有待开发。几年来,0至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而努力。几年来,全镇共种植山葵药材500余亩,山茱萸15万株,杜仲、黄柏药材10万株,场镇自来水安装良好,闭路电视入户率达80%。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委、0注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三户评选”以及“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使龙射镇形成了风气良好、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自建镇以来,龙射无重大的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文化生活丰富,活动开展频繁,人民群众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之中。  

连湖镇

  连湖镇位于彭水县东南部,面积73.16平方公里,总人口200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0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镇人民0驻乐地坝  

万足镇

  万足镇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部,乌江流经辖区中部,距县城15千米。辖小河、万足、廖家、爱   国4个行政村。(原万足乡500243220):~200小河村 ~201万足村 ~202廖家村 ~203爱国村。1940年改万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8.8平方千米,人口0.6万,乡0驻万足场,辖万足、小河、沙坝、卫星、洞头、爱国、瓦厂、廖家盖8个行政村。2007年,撤销万足乡,设立万足镇。   万足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临新田乡,南靠石盘乡,西接朗溪乡,北与汉葭、岩东乡接壤,幅员面积58.80平方公里。辖万足、小河、廖家、爱   国4村19组,1661户6396人。镇人民0驻小河村落塘坡,海拔330米,在县城南彭(水)酉(阳)公路11公里的乌江左岸。镇境地跨乌江两岸,处中低山丘陵河谷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群山环抱,峰峦陡峭,形如“锅”状。乌江由中东部入境,向西北穿流,下关溪、长溪河分别由南北注入。年均气温17.4℃,年降水量11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林业用地51500亩,其中,天然林29000亩,人工林17500亩   高峡出平湖   ,灌木林5000亩。有耕地7738亩,其中旱地6933亩。草地1.40万亩。境内年径流量20.02亿立方米,过境年径流量70.1亿立方,水资源总量85.2亿立方米。   截止2008年12月,全镇实现财政收入84万元,同比增长47.7%;人均经济纯收入达到3676元,比去年增加526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已修通了万廖爱、万足到洞头、万足到卫星3条主干道,实现了村村通。新建人饮工程12处,解决了1560人的饮水难,饮水最困难的人口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镇均实施了农网改造,解决了长期照明难。程控电话由2001年的34门发展到现在的250门   ,信息网络畅通。全镇4个村均能用电话联系,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   新建移民场镇驻地在小河村落塘坡、替溪沟岸上,集镇规划占地面积350亩。目前,移民新场镇和茶林坪主街、步行街以及码头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主街两边人行道已全部安上彩砖,人行梯道建起了防护栏。移民房前屋后及城周空地绿化工程、灯饰工程、集贸市场建设等有序进行,排污、垃圾处理设施投入使用,成为全县唯一没有污水直排的镇。  

岩东乡

  岩东乡位于彭水县境中部,面积73.06平方公里,总人口103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人,辖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大堰塘。  

鹿鸣乡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鸣乡  

平安乡

  平安乡位于县北部,面积73.64平方公里,总人口118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1人,辖12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平安寺。   该乡狠抓特色产业的示范带动和经济支撑。按照“一村一品”和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全力打造平安1000亩供港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魔芋产业,在大竹村公路沿线建成500亩的魔芋基地。建设仔猪、禽蛋等基地,大力发展适应平安生长的特色林业基地,如棕树种植,进一步壮大烤烟生产。 加大“两改四清”的工作力度,狠抓民房改造工程。努力拓宽集镇面积,增加集镇人口数量,争取三年之内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中期规划2019年达到8000人,远期规划集镇人口达1.2万人。同时规范公路两旁建房行为,对街道、房屋、下水道、绿化集中进行整治,统一规划设计集镇建房,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发展动力。力争在三年内全面完成通村、通组公路硬化工程;鼓励居民在房前屋后栽种常青树,美化民居环境;在全乡范围内修建沼气池,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完善农村人畜饮水设施,保障饮水安全;实施农网改造,解决农村用电问题;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在全乡成立文化广播站。开展村风、民风教育,弘扬勤劳守纪、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传统文化。  

棣棠乡

  棣棠乡位于彭水县北部,面积90.79平方公里,总人口111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人,辖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花地塘。  

太原乡

     太原乡位于重庆市彭水县北部,面积77.96平方公里,总人口11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人,辖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太原坝。下辖村:麒麟村、花园村、高桥村、区阳村。   太原乡是重要的蚕桑基地,蚕桑业也是太原乡支柱产业之一,乡党委0高度重视蚕桑业,视之为农民增收一重要途径。自蚕茧价格回升后,乡党委0及时抓住机遇,统筹规划,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太原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一亮点。目前,全乡已种桑树1000多亩,近100万株,为今年蚕农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义乡

  三义乡 位于县北部,面积76.73平方公里,总人口66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人,辖10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小坝子。  

联合乡

  联合乡 位于县北部,面积59.87平方公里,总人口132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人,辖1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蔡家坝。  

石柳乡

  石柳乡位于彭水县东北部,面积44.31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石峡子。  

龙溪镇

  彭水县龙溪乡位于彭水县东部,相邻黔江区沙坝乡和彭水县走马乡,面积80.76平方公里,总人口153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人,辖17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周家坝,活动中心设灯光村。   气候及资源经济   龙溪乡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全县现有耕地,草地,林业,森林面积丰富,覆盖活立木蓄积量,水能资源丰富,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等。   龙溪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桑、牧、菌、药、林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农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薯类。蚕桑、板栗、畜牧、土豆、油菜一直是全乡经济的支柱,近几年,大力发展畜牧业,产生了一大批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抓食用菌,蚕桑、黄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特色。   旅游   彭水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供观赏研究者达20余处,且多集中在鸡鸣山、插旗山、卧龙岭、钟坝等;主要景点为武陵鸡鸣山风景点,这里青山绿水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其它风景名胜多集中在灯光村和如榔村两村。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极具开发价值。  

走马乡

  走马乡位于彭水县东部,面积7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63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瓦厂堡。  

芦塘乡

  芦塘乡位于彭水县东北部,面积52.25平方公里,总人口83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板栗坪。  

鞍子乡

  鞍子乡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东南46公里处,是酉、黔、彭三县结合部,0驻地海拔720米(全乡海拔在612—1084米之间)。共辖9个村66个村民小组,有4487户,16658人,其中苗族15501人、土家族672人,汉族485人;总幅员面积12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04亩(其中:田8772亩、土15732亩),林地面积119119亩;全乡9个村都通公路,里程80余公里;有水库4座(伽山、高简、团结、东方红),库容107万立方米,可直灌溉田面积2700亩。   鞍子乡境内有大池石林、石磨风光、加山湖色、神皇泉水、田世丰墓刻等观光旅游资源,鞍子吊脚楼、民歌、糯米糍粑、鼎罐饭响誉四方;“苗妹香香”特色优质稻米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显。   -   做优农业主导产业   1、做优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36702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0719吨,人均占有粮食689公斤,总产量比上年增11%。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全力打造“苗妹香香”品牌系列农产品,苗香优质米专业合作社在推进优质特色农业开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强“苗妹香香”优质品牌大米、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成效明显,是该乡的一大亮点。   -   巩固烤烟产业   2、巩固烤烟产业。种植优质烤烟2595亩,实现产量65.4万斤,产值375万元,均价11.47元/公斤,上等烟比例37.98%,上中等烟比例68.42%。   -   发展畜牧产业   3、积极发展畜牧产业。充分发挥生猪发展优势,建设生猪养殖基地村二个,投放良繁母猪110头(另有公猪2头),培植养猪大户9户(现养殖规模在100头左右的有3户,200 头左右的有1户),实行滚动式带动发展。积极推广种草养畜、品种改良,切实搞好疫病防控。出栏生猪6630头、大牲畜534头、山羊826只、家禽12470只,实现畜牧业总收入1275万元,出售收入633万元。   -   突破性发展林业产业   4、突破性发展林业产业,稳妥推进和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建春季义务植树基地100亩,按照建设绿色彭水要求,积极启动森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冬季退耕还林封育任务1640亩(其中建领导示范片500亩),实施大池、新式两个村村镇绿化折合面积1000亩。   -   发展劳务经济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建体系、抓培训、拓输出、增收入”和“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多途径拓展劳务经济。向外输送劳务人员6083人,实现劳务总收入3200万元,乡内组织劳动力培训近500人次,县劳务办在该乡培训电工、焊工等技术作业人员60人,通过各类培训,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   -   重视安全稳定   6、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常年开展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排查整治,严密进行监管监控,强化信访接待,注重化解调处,在工作中做到打防并举,集中整治治安重点部位和突出治安问题。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驻村干部负责各村安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以“稳定压到一切”的工作方针,开展法制教育,强化信访接待工作,规定了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随时撑握稳定工作动态,及时处理信访案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有效营造了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7、着力基础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量力而行搞建设,投工投劳重实效,改水修路是目标”的方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乡已实施通村通达公路3个村,里程达48公里;鞍子石磨岩苗寨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盘歌堂建设如期推进;实施了何家村人饮安全工程和红星村3组蓄水10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工程;完成全乡农电改造,电网改造实现了100%;共建成农村沼气池1300口;在5个村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建造水池18口,蓄水能力达13500立方米;各项民心工程施工环境宽松,工程进展顺利。   -   发展社会事业   8、发展社会事业,营造和谐氛围。积极打造苗家文化品牌,发扬传承民歌娇阿依;加强景区保护,鞍子石磨岩、罗家坨苗寨旅游开发正在加快推进;开展电影下乡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修建了乡文化站,已经投入使用。全面落实儿童免疫规划,“七苗”接种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4167人,参合比例达到89。5%。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全乡当年出生人口186人,人口出生率为10.6‰,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计外多孩率为14%,当年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105.5,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均在控制指标之内,征收社会抚养费25万元。落实建卡贫困对象736 户2665人,认真实施贫困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了何家村127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落实农村困难人口最低生活保障480户1062人,保障金额达67.65万元,对五保对象81人、残疾人158人、优抚对象49人、城镇低保对象29人落实补助政策,及时发放救灾救济款物,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兑现落实水稻种植、种粮综合、喂养母猪等直补资金共172万元。   -   加强党的建设   9、加强党的建设,提高组织保障。坚持 “三级联创”,优化了乡村两级班子结构,完成了全乡6个村的阵地建设。并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不断加强0自身建设,有效提高全体干部的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规范干部廉洁自律行为,杜绝了“吃、拿、卡、要”现象,廉洁勤政行为蔚然成风。  

长滩乡

  长滩乡位于彭水县中部,处郁江下游西岸,管辖原长滩乡、凤鸣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94.93平方公里,总人口215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6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麻油口。   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0元,乡镇企业增加值500万元,上交税金0.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 500万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优秀党支部比率达到75%以上,合格党支部达到100%,发展党员20名以上;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100%的村均能按照基层民主管理新体制进行规范运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45%以上。   综合治理、文教卫生、计划生育、民政司法、青年妇女、文明生态村建设等项工作都要有较大进展,各项指标均力争达到并超过上级要求的标准。  

乔梓乡

  乔梓乡位于彭水县东部,管辖原乔梓乡、东流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63.19平方公里,总人口107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人,辖合心、金光、水花、茨塘、高5个行政村。乡人民0驻合心场。   -   历史沿革   清置乔梓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63.9平方千米,人口1万,乡0驻合心场,辖合心、新坪、金光、远峰、柿子坪、北丰、水花、双河口、茨塘、联合、红旗、高龙、新华、青峰14个行政村。2001年区划调整后,乔梓乡管辖原乔梓乡、东流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96.19平方千米,总人口13722人,辖19个村委会,乡0驻合心场。  

迁乔乡

  迁乔乡位于彭水县中部,面积54.52平方公里,总人口98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人,辖长湾、三合、龙汇3个行政村。乡人民0驻水田坝。   -   历史沿革   1932年置迁乔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9.5平方千米,人口0.9万,乡0驻水田场,辖长生、明香、猫坝、三汇、龙凤、龙虎、庙湾、国光、长岗9个行政村。  

新田乡

  新田乡 位于县东南部,管辖原新田乡、新场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27.68平方公里,总人口20876人,辖   2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头党坝。新田乡 位于县东南部,管辖原新田乡、新场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27.68平方公里,总人口20876人,辖2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头党坝。   新田乡位于重庆市彭水县东南部,西邻岩东、万足乡,北接迁乔乡,东连桑柘、鹿角镇,南隔乌江与石盘相望。乡0驻地距县城沿在建二级公路12公里。2002年新田乡国民生产总值31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粮食总产量8420吨,玉米产量3774吨,薯类产量12928吨,小麦产量1181吨,油料产量147吨,烤烟产量88万斤,比上年增长56.4%,创烤烟特产税67万元,比上年增长69%。出栏肥猪16313头,财政收入138.5万元,比上年增长86.5%。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4元,比上年增长7%。2002年新田乡有中学、完小、中心校各1所,村小8所,在乡学生2357人,学校教职工1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乡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站24个,卫校人员12人。  

梅子垭镇

  梅子垭镇位于彭水县城南部,距县城68公里,地处黔江、酉阳与彭水三县交界处,东接黔江石家镇的渗坝村,南接酉阳浪坪乡、鞍子乡的鞍子村,西接诸佛乡的石门村,北接诸佛乡的双合场村。全乡幅员面积86.4平方公里,素有彭水“鱼米之乡”之美誉.辖梅花、盖坪、合力、甘泉、联合、佛山、两河7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全乡户籍人口14388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9%。乡人民0驻地在梅花村1组,海拔750米。   -   经济情况   梅子垭乡有耕地16414亩,其中田7523亩,林地面积43220亩,有活积木量21346亩,草场17634亩,荒山35631亩,辖区内大量出产萤石矿藏,年出产量达4000吨以上,辖区内溪河纵横,其中的两叉河和小浩两条小河是诸佛江的主要支流,野生动物主要有山羊、野猪、荒狗、山鸡等,野生植物有大脚菌、老荫茶,更为珍贵的有银杏。   梅子垭乡是一个农林牧业为主的乡,粮食生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油菜、花生等,主要林业产品有油桐、生漆、白果、茶叶,尤以白果产量远近闻名。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门路,年经济总收入达1200万元。乡域企业有页岩砖厂、大米加工厂、菜油加工厂、家具厂等。   目前,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98%以上的村民小组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程控电话达530门,移动、联通通讯信号覆盖全乡;村村实现通电,但输电线路质量较差,80%的村组没有实施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正在逐步实施,在两河、合力、梅花等村饮水难问题仍然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均纯收入1895元,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   -   行政概括   乡党委设-1名,-任洪;设人大主席1人,吴安秀;设副-1名,杨秀举;纪委-张为;党委下设1个党委办,党委办下设组织人事办、宣传办、精神文明办、“先进性教育办”、-政协办。乡0设乡长1名,乡长杨秀举;设副乡长2名,张德双、李继林。其他职能部门和单位有:学校、卫生院、信用社、烟草点、畜牧站、邮电局分局、电信代办点。0下设:1个0办;1个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下设计生办、民政办;1个经济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下设安监办、综治办、林业站、农经站;1个财政所。党委办和0办合为1个党政办。   -   历史沿革   1941年置双鹤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梅子垭公社,1984年改梅子垭乡。1997年,面积65.6平方千米,人口1.2万,乡0驻梅子垭,辖梅花、七一、岩门、狮田、鸭塘、长安、官衙、火光、麒麟、白果树、山岍、石坎、马家、五星、联盟、高洞16个行政村。  

诸佛乡

  诸佛乡位于彭水县东部,管辖原诸佛乡、珍加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22.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3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人,辖双合场、红门、石化、治安、庙池、诸佛、红岩洞、清河、复兴、青灵10个行政村,乡人民0驻双合场。彭(水)梅(子垭)公路过境。   -   历史沿革   1944年置诸佛乡。1953年置珍加乡, 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5.7平方千米,人口0.7万,乡0驻诸佛岗,辖诸佛、红岩桥、田坝、清灵、复兴、严家、小里、清河8个行政村。2001年区划调整后,诸佛乡管辖原诸佛乡、珍加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19.85平方千米,总人口14362人,管辖16个村委会,乡0驻诸佛岗。2002年,乡0驻地由诸佛岗迁至双合场。   -   行政区划   [代码]500243217:~200双合场村 ~201红门村 ~202石化村 ~203治安村 ~204庙池村 ~205诸佛村 ~206红岩洞村 ~207清河村 ~208复兴村 ~209青灵村   -   交通   珍加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68千米。彭(水)梅(子垭)公路过境。  

大同镇

  大同镇——管辖大厂村、龙门村、大河村、马驴村的行政区域,辖4个行政村,幅员面积50.21平方公里,总人口7099人。乡人民政府驻大厂坝。  

桐楼乡

  桐楼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部,面积40.44平方公里,总人口49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人,辖3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桐木溪。   -   历史沿革   1953年置桐楼乡,1956年并入大同乡,1962年置大同公社置桐楼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36.4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桐木、白蜡、普子、徐家山、茶林、细沙6个行政村,乡0驻桐木溪。  

善感乡

  善感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47千米。辖农纲、善感、高山、罗兴、红仓、桂花、合元宝、水田、石盆9个行政村。彭(水)沿(河)公路过境。   -   经济发展   善感乡是乌江彭水电站库区,西瓜是善感乡的一大品牌,乡0做强西瓜产业,帮助移民致富,想办法为移民村群众培训种瓜技术、选购种子、翻土育苗。在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带动下,一大批移民群众已基本掌握了西瓜种植新技术。   -   历史沿革   1932年置善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78.8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农纲、善感、高山、罗兴、红仓、桂花、合元宝、水田、石盆9个行政村,乡0驻石槽坝。   -   经济发展   乡0做强西瓜产业,帮助移民致富,想办法为移民村群众培训种瓜技术、选购种子、翻土育苗。在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带动下,一大批移民群众已基本掌握了西瓜种植新技术。移民谢玖成、董建军等农户运用种植新技术,预计每亩产值达2000多元。善感乡党委、0用“本乡的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安置,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种办法使该乡移民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到4月2日,善感乡种植西瓜2000余亩,仅此一项,全乡移民可实现人均增收近500元。该乡还引导不宜种植西瓜地方的移民,发展烤烟、林业、畜牧和劳务产业,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全乡已输出劳务人员1300多人,发展梨园近2000亩。  

双龙乡

  双龙乡位于县南部,面积62.04平方公里,总人口5087人,非农业人口61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大坝子。   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GDP)1400万元,比2005年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2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实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全乡粮食生产总量3600吨。人均占有粮食实现750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无乱砍滥伐林木案件;加大稳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力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控制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保证民事纠纷调解率为100%,成功率达95%以上,控制民转刑案件,杜绝群体-和重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该乡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坚持以“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为方针,重抓科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稳定总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收购预检制度。全面完成种植面积2000亩,按照“科学育苗、科学管理、科学烘烤”的原则,加强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烤烟增产增收。实现收购烟叶40万斤,中上等烟叶比例占80%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实现财政税收40万元。在措施落实上实行利益与任务挂钩,推行“一专五定”责任制,成立抓烟领导小组,指导烟农按科技规程生产,为烟农交售烟叶保驾护航,真正实现烟农、行业、0三者利益均占。  

石盘乡

  石盘乡位于彭水县中南部,面积61.44平方公里,总人口33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人,辖2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洞上。  

大垭乡

  大垭乡位于彭水县西南角,距县城89千米,面积67.32平方公里,总人口55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人,辖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桃子湾。   -   历史沿革   1951年建大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67.3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大河口、白龙、芭蕉、硫磺、木蜡、火石面、龙龟7个行政村,乡0驻桃子湾。  

润溪乡

  润溪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部,东接黄家镇,龙塘乡。南邻大垭乡和贵州省务川濯水镇,西隔芙蓉江与武隆县浩口乡相望,北与靛水乡和武隆县文复乡接壤。   润溪乡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居中低山、丘陵、河谷地带,相对   润溪乡   海拔落差1214米,最高海拔1454米,最低海拔240米。幅员面积108.7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建制村,42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1244亩(其中田4531亩,土16713亩)。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居全县平均水平。形成了优质水稻、烤烟、畜牧三大支柱产业。   -   历史沿革   1932年置润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54.4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干溪场、锅滩、麻池、肖家沟、白果坪、石坝、保和、石板8个行政村,乡0驻干溪场。2001年区划调整后,润溪乡管辖原润溪乡、龙洋乡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08.72平方千米,总人口12749人,辖16个村委会,乡0驻干溪场。   -   经济发展   历年来,在县委、0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以及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达4276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居全县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继续增强,预算内财政收入2005年实现95万元,尤其是“十五”期间我乡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增量最大。   -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年达到3373万元。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优质水稻、烤烟、畜牧三大支柱产业,恢复性发展蚕桑,规范化种植油菜,大力发展果木和中药材等特种经济作物。农业规模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地推动我乡农业的转型升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   工业   工业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我乡把“大打工业兴乡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引资兴建金幸电站、润溪电站。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植农副产品产业,初步形成拥有规模效益的方解石、萤石厂。全乡工业总产值2005年达到506万元。   -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街道、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资2450万元。在改造街道和修复乡道的基础上,加快村级公路建设步伐,岩角村、肖家村、麻池村、樱桃村3、4组、莲花村4、5、6组已经通车,连接两个场镇的主干道润龙公路正在按四级路的标准全面启动即将投入使用。自来水工程,基本解决了街道和各单位的正常用水。通讯设施覆盖面加宽,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857门,移动通讯机座2台。电力农网改造已实施4个村。润溪场镇街道、龙洋场镇街道实施硬化、绿化,使街道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我乡今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社会事业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伴随乡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市场繁荣、商品充裕。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乡教育“两基”达标通过市县验收已基本达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素质教育全面推开,校园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96.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1年的11‰下降到2005年7‰。出生婴儿性别比大大地降低到115.91:100。积极推进卫生改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全乡电视覆盖率80%,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重点整治了龙洋场居民污水排放问题,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依法治乡进程继续推进,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反腐败斗争继续深入,基层民主得到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青少年学法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实现“两个转变”。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迈出踏实步伐,乡容乡貌有了明显改观。   -   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三讲”、“-”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狠抓了干部队建设,纯洁净化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了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加强了机关廉政建设,提高了我乡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水平,为群众多谋利益办实事,全力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升为群众生活质量。  

朗溪乡

  朗溪乡位于彭水县西南部,面积61.2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人,辖5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朗溪场。   行政区划   朗溪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65千米。辖朗溪、思南、马头、田湾、大堡5个行政村。   辖区代码   [代码]500243227:~200朗溪村 ~201思南村 ~202马头村 ~203田湾村 ~204大堡村   历史沿革   1951年置朗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7年,面积61.3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朗溪、红岭、大井、大堡、闵家、思南、四家、马头、田湾9个行政村,乡0驻朗溪场。  

龙塘乡

  龙塘乡位于彭水县西南部,面积80.31平方公里,总人口75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人,辖8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0驻龙塘坝。2002年4月30日,重庆市0(渝府[2002]50号)批复同意龙塘乡更名为武陵山乡。辖百花、石夹沟、武陵山、金子山、角帮寨5个行政村。曾置龙庆,后更名为龙塘乡。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有:(1)石夹沟自然风景区。境内悬崖绝壁,奇峰异石,山间清泉,青山绿水,景点有石夹门、如来掌、情人谷、五十五道拐、万丈坑、 “鳄鱼出水”,还有全国最大的地下瀑布、娃娃鱼等,数不胜数。(2)角帮古寨风情。寨境海拔1000米,一面临沟,面积10平方公里;寨内有99个“宝顶”,素有“百顶村”之称;景点有大小寨门、歇马台寨门、神仙岩寨门、红岩、令牌石、吊嘴、“乌江放跑”遗址等;两人合抱的古松、千年银杏树、众多的野生动物如锦鸡、猴群等。(3)金子山宗教旅游区。金子山佛临寺,海拔1397米,可远眺百余里之遥。传说,西天如来佛来此收伏作恶多端的金狮子得名(金子山,又各金狮山)。佛临寺是涪陵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历来香火鼎盛。金子山地处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石夹沟景区之间,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双龙乡特产大全




双龙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