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贵阳 >> 息烽县 >> 流长乡

流长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流长乡谷歌卫星地图)


流长乡简介

  流长乡位于息烽县西北部,东经106038/,北纬27 013/,乌江库区南岸,与金沙县隔河相望,和养龙司乡、小寨坝镇、鹿窝乡毗邻。距县城33公里,距川黔铁路、210国道及贵遵高等级公路21公里。境内交通方便,水电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0%,人口密度182.7人/平方公里,税改面积20843.83亩(其中田6859.8亩、土13984.03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非耕地面积11万余亩。全乡属中海拔地区,最低海拔为760米(水尾顺江),最高海拔为1304.8米(龙塘大槽坡)。常年平均气温150C, 年降雨量1000 — 1300 mm,无霜期290天左右。全乡三面低谷环水,有89公里河段,水域面积1万余亩。辖15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5012户,19880人。有汉、苗、布依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同胞86户,291人。有党支部1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5个,机关支部2个。有党员418人,其中:农村党员369人,机关党员49人。有团支部17个,团员483人。现有中学1 所,小学5所,在职教职工143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流长小学坐落在流长街上,离乡政府所在地300米,辖4个教学点,现有教师43人,在校生1176人。流长乡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乡,2005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为4456万元,其中一产2818万元,二产341万元,三产1297万元,财政收入213万元,人均纯收入2074元。粮食总产量4651吨,油菜籽产量976吨。有证个体工商户298户。油菜、西瓜、烤烟是群众增收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龙塘大槽坡硅矿储量丰富;待开发的乌江库区风光秀丽,景致宜人,万亩水域是网箱养鱼的理想场所和旅游的最佳胜地,现已发展网箱养鱼1024箱。流长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史上逐步形成的旧街,包括三条小街,总长500米;第二部分新街建于1997年,总长840米;第三部分商业一条街建于2002年,总长372米。现有居民2167人。流长乡集镇是流长乡政府驻地,位于流长乡中部,180县道通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捷,集镇是由一条老街和180县道过往公路形成的街道,从1999年由开发商开发长270米,宽8米。新大街由长97米,宽5米的支街形成,集镇占地18.61公顷,镇区有人口2000人,其中非农人口500人,集镇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分体现集镇的功能。2、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一至二层,布局较为零乱。3、集镇内部无公共绿地,无公共娱乐场所。4、无农贸市场,主要是沿路经营影响道路畅通。5、无停车场,现停车点沿公路而设,影响交通。6、集镇形象和面貌较差,无公共环境卫生设备。二、搞好规划促发展(一)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利用集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开展规划,发展经济,带动商贸的繁荣,促进集镇建设。2、树立生态环境贯穿于集镇建设的思想,加强环境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成小康镇。3、根据文明镇改造的契机,开发建设新区,带动老区的逐步改造,创造集镇的新形象。4、科学预测,并确定集镇区规模和集镇结构的发展形态,完善急诊功能,建立便捷、经济合理的道路网络,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商贸繁荣的集镇。(二)集镇规划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1、近期规划为2008年,集镇总人口为2500,建设用地6.49公顷。2、远期规划为2020年,集镇总人口为4000人,集镇规划范围总用地48.29公顷,其中集镇规划建设用地33.42公顷,人均用地83.55平方米。(三)集镇情况在进一步发展以商贸为主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加强服务集镇功能,促进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把流长集镇发展成为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服务设施为主的市场集镇。(四)集镇发展方向根据集镇现状建设特点,结合集镇发展动态,规划确定流长集镇近期建设发展方向,主要改造完善集镇中心,并视投资规模适度向南面发展,形成流长集镇初步规模。远期建设的发展方向向南部及东部扩展,具备集镇建设的多区位功能。(五)围绕规划抓建设为了充分体现集镇的功能,按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做到:1、坚持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原则。2、坚持基础设施超前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坚持连片建设,紧凑发展按需供给的土地原则。二、近期建设规模及建设项目1、近期建设规模规划确定流长集镇近期流长人口规模为2500人,建设用地6.49公里。2、近期建设项目(2005—2008)(1)农贸市场建设,已经启动。(2)环境整治工程,主要是对集镇内的卫生、自来水、管道改造、路灯改造、垃圾的处理。(3)停车场(4)完善老街道路,新建派出所到龙王庙的道路。(5)在集镇以北建立垃圾填埋场。(6)修建水冲式公共厕所2座。(7)修建服务办公楼(供电大楼、计生服务室、司法所)供电大楼正在修建,计生服务室已力项,司法所正在设计。四、加强建设,管理,搞好可持续发展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完善集镇建设的步伐,城管工作越来越重,以现在1个人的编制工作员是管理城镇建设的,根据工作实际,党委政府已安排4名工作员来进行城镇建设管理,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按规划实施,在实施建设规划工程中,处理如下几条与是关键:1、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以集镇为主,2、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应当以长远利益为主,近期与远期结合。2、是规划的严整性和局部调整是关系,在保持总体布局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建设需要,集镇建设中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整合开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05.9平方公里 520122205 551100 0851 查看 流长乡谷歌卫星地图

流长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茶园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茶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涌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长涌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水井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大水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兴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大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甘溪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甘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安寨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李安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流长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流长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泉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龙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塘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龙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奔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前奔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尾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水尾村谷歌卫星地图
四坪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四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宋家寨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宋家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中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新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营中村 ·息烽县旅游·息烽县特产·息烽县十大特产·息烽县十景·息烽县 0

----

查看 营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流长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永靖镇

  永靖镇地处息烽县城,总面积15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余人,位于贵州中部的“黔中产业带”黄金地段,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贵遵高速公路,川黔铁路,210国道南北贯穿全境,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福—杭—贵—成通讯光缆贯穿全境,数字化程控交换、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信息交流方便快捷。永靖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境内已探明有储藏较为丰富的煤、硅石、石灰石、铝矾土、铁矿等矿产资源。镇内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旧址、张露萍烈士陵园、关押过爱国主义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玄天洞以及邵云环烈士纪念馆等。镇内的秋淡季无公害蔬菜、阳朗辣子鸡等产业正在壮大和成熟。永靖镇自然条件适宜,民风民俗极为淳朴,大部份旅游资源有待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近年来,永靖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1—6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614万元,同比增长20 %,其中:一产2540万元,增长9%;二产20137万元,增长25%;三产15937万元,增长1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17万元。党的-以来,全镇上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群策群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提出了以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经济增强的工作目标,通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兴镇、工业强镇之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温泉镇

九庄镇

  概况:九庄镇位于息烽西北面,距县城33公里,离贵阳市105公里。朱家河源于盘龙山、火麻湾,汇合后,呈南北向流经境内,汇入乌江渡中上游。镇北部与金沙县后山乡、化觉乡隔河相望,东、南面分别与鹿窝乡、石硐乡、青山乡接壤,西邻修文县六桶乡,总面积114.36平方公里,有耕地33184亩,其中:田10032亩,土23152亩,森林面积53887亩,有以松木为主体的成材林34179,国有林4幅600亩,村有林5000亩,镇有林场1个350亩,联户林场4个2000亩,经济林3076亩,森林覆盖率为38.5%。区划:九庄镇共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6个村民组,7538户,30639人,其中:农业人口26800,少数民族306户,1532人,汉族人口占95 %,苗、布依、彝三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新沙、和坪、柏茂、后陇等村。气候特点:九庄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甚分明,一般气温在—3℃至28℃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全年无霜期270—300天,北部沿河一带的村农时季节提前7—20天左右。全年降雨日数在160天以上,且春夏两季是暴雨季节,春季有冰雹,6至7月常有伏旱出现,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危害。地形特征:九庄属多山地形,山间多坎子,地势由南往北倾斜,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海拔800—1000米,岐山、凉水井是主要山脉,酸性土壤居多,偏东一线从南往北水土流失由轻度逐渐变强。“六线四坝”区是主要的产粮带。物产经济:九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人口占90.65%,境内主产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洋芋、花生、辣椒、烤烟等,分布在25个村。已建成团山10万羽肉鸡养殖小区,新田1000亩生姜种植基地,腰寨村300亩艳红桃基地示范园区,鸡场、桐梓、三合、等16个村8000亩优质烟区,和坪200头肉牛养殖基地,杉林山鸡养殖场等。九龙炮竹厂、兴隆砂厂、页岩砖厂等10家企业入驻镇境内,纸房优质大玉远销镇外,团山坛罐独霸也有很好的市场。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17元。文教卫生:九庄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已完成主体工程。电视覆盖率达100%,电视普及率在80%左右,有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25个,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吃药难的问题。资源状况:境内资源主要有硫铁矿,具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储量为3000万吨,松木为主的木材蓄积量8000立方米。“多滨洞”、“岔口洞”均为喀斯特溶洞,现已探明两洞总长21.4公里。多滨洞位于桐枝驿村西面,距息烽县城40公里,通九花公路,洞身南北走向,探明长度13.4公里,洞内地形复杂,石笋、石花、石柱等千姿百态,异常奇特;分水旱两道,水道景物小巧玲珑,泉水清澈;旱道景物宏伟壮观,时与水道交织,计有大小洞厅54个,最大厅达1000余平方米,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和科研价值。全镇有灌木林15423亩,疏林地3538亩,荒山草地21473亩,相对集中连片,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养殖业;水资源比较丰富,大小山塘水库占地面积1892亩,河流占地面积241亩,都具有开发养殖的潜力。交通运输:境内有息九、九花、九竹、九鹿四条公路干线,勾通各村公路支线,已通公路组198个,全镇基本形成以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息九、九花两线开通定期客运车;九竹、九鹿靠摩托车、三轮车短途中转;货运车已通至各村,交通运输较为方便。流经境内的乌江河已全段开通汽轮,直达乌江、六广、鹿窝等地。电力通讯:目前,九庄镇境内高低压电线遍布境内,形成电网,境内初步实现村村有动力线,家家有照明电。新建移动机站7座,各单位已全部普及固定电话,境内60%以上的私人已安装固定电话,可直拔国内国际。发展思路:九庄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基础、调结构、谋发展、建集镇”。立足镇情,把“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作为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并在不断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团山10万羽肉鸡养殖小区规模,做大做强新田1000亩生姜种植基地,继续加大对艳红桃示范园区的资金扶持力度,辐射周边村寨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以烤烟为龙头,带动庭院经济;农业生产以“两杂”推广为龙头,带动科技兴农;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出台宽松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和优质服务,“借鸡生蛋”,开发资源,兴办九庄,实现强镇富民奔小康的目标。.  

小寨坝镇

  小寨坝镇位于省城贵阳与历史名城遵义之间,距省城贵阳82公里,息烽县城12公里,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素有贵阳市“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136.0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87个村民组,总人口37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078人。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镇内交通便利,渝黔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有高等级公路进出口1个,火车货运站2个;建有移动和联通基站,通讯网络覆盖全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硫铁矿、硅矿等,驻有中化开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林东矿务局南山煤矿、开磷集团息烽磷业有限公司、开磷重钙合资公司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磷煤化工坑口加工基地。同时还有康裕来磷肥厂、黔豫纸厂、楠木桥煤厂等1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底全镇GDP达5.3亿元,本级财政收入l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00元。小寨坝镇自1992年“建并撤”以来,结合镇情,立足实际,以“诚实、守信、立德”的小寨坝做人准则,以“建磷化工基地强镇,调整产业结构富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小寨坝”为发展总体思路,促进小寨坝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丰硕成果,1992年被列为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99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200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1年被国家五部委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镇”;2002年又被列为全省32个重点镇之一;2003-2005年度被评为省、市红旗文明单位;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镇”。.  

西山镇

  一、概况西山镇位于息烽县城西部,距县城6公里,东抵永靖镇,南邻青山苗族乡、石硐乡,西接九庄镇、鹿窝乡,北连小寨坝镇。全乡面积74.1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283亩,其中田8526亩,土5757亩,人均耕地0.87亩。辖13个行政村,102个村民组,总人口4362户16960人,农业人口16552人,非农业人口408人。有农业劳动力9679个,其中男劳动力5082人。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850万元,第二产业8360万元;第三产业1240万元。财政总收入481万元,粮食总产量6889吨,人均纯收入2340元。二、交通、通讯、信息状况交通状况:息九、金马公路贯穿全境,距川黔铁路3公里,距210国道2公里,贵遵高等级公路通过团园山、林丰、小堡三个村。全乡实现了村通公路率达100%,组通公路率达65%。通讯信息设施状况:乡境内程控电话全面开通,现已安装程控电话850门,移动电话2386门。农村用电户达100%;村通用户1230户,通闭路电视涉及4个村350户,电视覆盖率达95%。人饮工程状况:全乡已建人畜饮水工程21处,净水厂1个,解决了4182人饮水难问题。三、产业发展状况1、农、牧、林、渔生产状况西山乡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畜牧养殖以猪、牛、鸡饲养为主;2005年,全乡年末大牲畜存栏2987头(匹),大牲畜主要为役畜。其中牛2765头,马222匹,生猪年末存栏7191头,年内出栏9349头,家禽年末存栏27963只,年内出栏52586只。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淡季蔬菜(儿菜)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6889吨,油菜总产量725吨。柏香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前期工程已投资80多万元,建成生态渔业1200亩,集科技、生态为一体的观光型农业雏形基本形成。乡境内有森林面积23971.3亩(其中原始森林3000余亩),疏林地8545亩,灌木林6733.6亩;幼林地4951亩;荒地7618.7亩;天然草地8985.8亩;迹地112亩。森林覆盖率为43.6%。林区内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红豆杉、马褂木等。木材蓄积量为94423立方米,主要有松、杉、柏香等品种。2、能源及矿产资源状况西山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硅石,煤的储量300万吨以上,发热量都在6600大卡以上,主要分布在金星村;硅石储量2亿吨以上,含量在97%以上,主要分布在鹿窝、新寨沟、联合、胜利、西山、团元山等村。3、水利资源全乡水利资源丰富,鱼简河水库座落我乡,底寨河、小鹿窝河、胜利河贯穿全境,水域面积855亩。有山塘5口,小二型水库1个。4、旅游资源西山乡旅游资源丰富,有被称为“南来第一山”的西望山,曾是明清以至民国时期西南佛教圣地,山间有闻名遐迩的“凤池传灯”、“瞿昙问道”等八大景;有“瞿昙寺”、“知非寺”、“凤池寺”等八大庙和“玉乳泉”、“万卷书”、“公公背媳妇”等二十四小景观。另外还有风景优美的团元山侏罗纪生态带、景象万千的红鱼洞、凉风洞、流洞等地下溶洞,山、水、林、洞浑然一体,极具开发价值。5、气候资源西山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年均降雨量1168.3mm,无霜期276天。6、乡镇企业概况2005年引进的兴科铝业项目已办理入驻手续,建设工作已启动。座落在林丰村的新兴造纸厂,年总产值达90万元,页岩砖厂年产量达1200万块,产值200多万元。另外还有周家田煤矿、各村砂石厂、养殖场等企业。2005年全乡乡镇企业增加值2493万元,工业增加值1550万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达160万元。7、扶贫开发已建人畜饮水工程21处,净水厂1个,解决了4182人饮水难问题;帮助特贫困学生270人次重返校园,联系助学款35029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00多万元,建杨梅基地2000多亩,发展生态渔业1209亩,扶持800多户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实施串户路工程22个村民组,共39公里,惠及农户761户2982人。目前,根据省市新贫困标准,西山乡仍有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3019人,其中924—629元低收入人口350人,628元以下未解温饱问题的333人。有危房及无房户1110户。8、可投资项目①、水资源丰富,境内有贯穿全境的底寨河、小鹿窝河、胜利河,这些河流均无污染,其流域面积在乡内达2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优势;②、有储量在2亿吨以上,含硅量97%以上的优质硅矿可供开采;③、西望山白茶基地1000亩;④、柏香山、小鹿窝2000亩优质米生产基地;优质米加工;⑤、西山中药材生产基地7500亩;⑥、兴办蔬菜(儿菜)、食品加工厂;⑦、竹园基地1000亩;⑧、杨梅基地2000亩。四、乡的发展思路总体思路是: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教兴乡、旅游富乡、依法治乡”战略,以“四发挥、三发展、两抓好、一实现”为基本工作思路(即发挥交通优势、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工业小区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强乡升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营造和谐西山。 2006年主要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14200万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080万元,增长9.6%;第二产业总产值9738万元,增长13.8%;第三产业总产值1382万元,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410万元,力争有新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0元,增长14.69%;村民自治率达到61%,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2.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围绕总体思路和目标,2006年着重采取以下八条措施: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新的突破。1、立足西山优势,抓住当前面临的农村政策最优,农民负担最轻,农业发展环境最好的重要机遇期,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拉长农业产业链,巩固和扩大肉牛、二杂母猪养殖基地,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惠及更多的农户。2、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十基地”“一园”建设。即“无公害蔬菜基地、林白茶基地、苦丁茶基地、肉牛养殖基地、杨梅基地、生态渔业基地、辣椒基地、优质米基地、千亩梨园基地”和“柏香山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乡的经济总量。3、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县内味美、苗姑娘等以及县外市场,继续实施儿菜、辣椒、萝卜等订单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4、用活农村劳动力资源,着力于民生为先,素质为本,把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努力拓宽农民基本增收门路,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二、继续推进“工业强乡”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项目推进的有力保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领先地位,采取“引导、扶持、鼓励”措施,提升二产比重。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力协助息烽铝厂、新科铝业加快建设进度,早日达产。 三、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西望山开发创造良好条件。树立大旅游观念,依托乡内团员山、西望山、底寨河、鱼简河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力打造西山乡村旅游品牌,建成集山水风光、佛教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重点在文阁大桥至五色树,文阁大桥拦水坝至底寨河与息烽河交汇点两段实施乡村旅游开发。 四、加强财税金融管理,确保财政税收实现稳步增长。 把财源建设作为发展经济,强乡富民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培育新税源,应收尽收。严格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做好信贷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支农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依托西山卫星城镇和扎南公路等优势,结合西山旅游开发沿着南北扩展、新建农民新村、旧集镇改造,启动柏香山小城镇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二是加快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等基本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柏香山坝区为主,辐射小堡、文安两个村的农业综合治理,完成底寨小河的河道治理,维修沟渠15条46.8公里。六、统筹兼顾,确保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巩固“两基”、“普实”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工作,力争参保率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巩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继续推进“三结合”、“村为主”、“村民自治”工作进度,确保村民自治率达60%以上,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3%以上。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和优抚安置各项政策,切实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殡改工作成果。七、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1、认真组织开展以实践“-”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内监督,常抓党员干部、职工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强化“远程教育”、“双带”致富、“双千”工程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4、抓好乡级换届选举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为乡的发展充实中坚力量。 八、狠抓社会稳定,打造平安西山。一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群防群治长效机制,坚持排查、调解、防范、综治相结合,健全社情民意信息网络。二是继续加强信访工作,积极推进依法信访,依法治乡工作,及时处理信访问题,抓好扎南公路的协调服务工作。三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积极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企业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的检查整治力度,健全应急预案。四是深入“平安西山”工作进程,扎实开展“无毒乡”创建。.  

养龙司镇

  养龙司镇位于息烽县北部,北抵乌江与遵义市乌江镇接壤,南与小寨坝镇相连,西以息烽河为界与流长乡隔河相望,东与温泉镇相交,距县城30公里,省会贵阳98公里,历史名城遵义70公里,面积96.26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6年将18个村(居)合并为了个办事处,办事处下辖16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19户23537人,其中:农业人口5408户22187人,少数民族人口194户922人,养龙司乡现有23个支部党员440名,其中:机关党员94名,农村党员346名,男385名,女55名;少数民族党员20名。机关干部职工87名。退休干部(含离岗休养人员)43名。教师208名,退休(含民办)41名,2006年元至七月全乡共完成财政税收224.79万元,占目标任务的64.23%.2006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600亩,完成蔬菜种植3268亩,其中牛腿南瓜种植2150亩,黄瓜318亩。全乡为喀斯特地貌,为低中山丘陵河谷地区,耕地多零星分布,且坡耕地多,土壤以石灰石土为主,黄壤次之。[气候气象]本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年降水量1000-1040mm,日照时数1411.9小时,无霜期250-290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蔬菜、小麦、油菜、烤烟等,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收入是本乡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矿 藏]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煤、硫铁矿、铝钒土、粘土、大理石、石灰石等。本乡紧邻乌江渡发电站、能源丰富,贵遵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210国道和养温公路直穿我乡腹地,交通便利,利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产品外运。 [万亩绿色食品蔬菜基地]根据国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优势,结合我乡养龙司坝区历年来的种植习惯,在市县有关领导及单位、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乡养龙司坝区建立万亩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共涉及到灯塔、养龙司、幸福、坝上、堡子、坪山、高坡七个行政村,姜家湾、黄家湾、堡子等79个村民组2682户10701人耕地面积12403亩,其中:田5252亩,土7151亩,其发展条件:(1)便利的运输条件(210国道、川黔铁路、贵遵高等级公路、养温公路直穿我乡腹地)。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外运;(2)良好的区位优势(距贵阳市90公里,遵义70公里),为万亩绿色食品蔬菜基地提供广阔的市场环境;(3)适宜的气候条件(年均气温15℃,年降水量1000-1040mm)日照时数1411.9小时,无霜期250-290天),有利于发展季节性蔬菜种植;(4)丰富的水源有(钟家山、麻林、擦耳岩三座蓄水30万方的小二型水库和甘溪、王家塘等十二座蓄水20万方的小山塘以及即将开工修建日供水1000吨的高坎子自来水供水工程和息烽渔箭河水库引水工程)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水源;(5)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①投资近百万元的机耕道建设有利开展大型的农业机械化作业;②投资620万元的基地排洪大沟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投资360万元的钟家山水库以下的河道治理工程。)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6)传统的蔬菜种植结构(①养龙司常年蔬菜以莴笋、大头菜、白菜、大蒜等品种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750亩;②灯塔村常年以花菜、大头菜、白菜、大蒜、分葱、白菜及芹菜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950亩;③堡子村常年以莴笋、蒜苗、花菜等品种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450亩;④高坡村以大头菜、白菜和儿菜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300亩;⑤坪山村以辣椒、白菜和折耳根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560亩;⑥幸福村以莴笋、萝卜、白菜、花菜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650亩;⑦坝上村以白菜、莴笋、萝卜和折耳根为主,其种植面积约为940亩。)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品种保证;(7)“二改一气、一种一养”(改圈、改厕、沼气池建设、种植业、养殖业)生态项目建设为万亩蔬菜基地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8)养龙司坝区无工业企业,因而为我乡的万亩蔬菜基地无公害化提供可靠保证。通过一系列工作争取在三年内把我乡的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入。 [荆江旅游码头] 位于乌江主航道与息烽河交界处,外与乌江主河道相通,与金沙隔河相望,上连修文六广河、库区七峡、远近闻名的乌江小三峡、有专线公路直通荆江旅游码头,距贵遵高等级公路、210国道16公里、乌江渡电站9公里,距尚待开发的月亮湾旅游风景名胜区6公里,水域面积2400余亩,由省公路公司投资日接待人数可达2000人次的集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山庄。 [月亮湾旅游风景名胜区]月亮湾因山水相拥形似弯月而得名,隶属于息烽县养龙司乡茅坡村,位于乌江库区荆江码头支流上游6公里处,距贵阳103公里,县城34公里,温泉26公里,是乌江库区人工湖的一个部分。外与乌江主河道相通,与金沙县隔河相望,上连修文六广河、库区七峡。即将开工建设的肖茅旅游公路直达月亮湾所在地茅坡村。茅坡村距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仅7公里左右。 月亮湾水域面积大,河道长,正常水位时水面平均宽250米左右,深30-100米。景区内有老鹰岩、长岗、观山、铜鼓岩、关中洞、两层楼等自然景观,也有保护完好的因古时作战扎营得名的营盘山遗址,还有迷妖洞迷妖大娘的神奇传说。现沿江已建起荆江旅游码头、铁江码头、马尔河码头、流长的顺江码头等。 当地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海拔780米。月亮湾有水域面积约1000余亩,河道长6000米左右,陆地面积52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500余亩,可还林还草面积达1500余亩。现有日供水量400吨的优质出水点两处;高低压农网改造已完成。 由于月亮湾具有水面宽、河道长、占地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又处在息烽县乌江峡旅游开发规划范围内,因而是难得的待开发的大型旅游景点。下步开发将得到息烽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可供开发的水上项目有:天然游泳场、水上餐厅、水上夜总会、游船、摩托艇等;2、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利用两岸的荒坡、荒地建农业生态园,如柑桔园、桃园等;3、可建休闲度假村。心怡湾(暂名)三面环山,幽静怡人,是难得的修身养性、休闲度假之处;4、沿岸可建一个风格多样的民俗风情园。.  

石硐镇

  石硐镇地处息烽县西部,东与青山苗族乡、永靖镇相邻,北抵九庄镇,西南与修文县大石乡、六桶乡接壤。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贵阳市优质烤烟基地乡。现有人口2.32万人,其中以苗、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2109人,占总人数的9.4%。下辖18个行政村205个村民组,231个自然村寨。 石硐乡东距县城21公里,西距修文大石乡和六广镇19公里,东南距修文久长镇18公里,是息烽县西上贵毕高速的便道之一,也是我县缓解黎安至息烽通达遵义交通压力的必经之道。石硐乡森林覆盖率达36.8%,境内难桥一带和大洪村一带原生天然林多,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是息烽县避暑胜地之乡。石硐乡地势高低起伏均衡,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5C,年均降雨量1203毫米,大部分村庄全年无霜期在285天以上。石硐乡总面积120.56平方公里,全乡现有耕地面积341544亩,其中田8300亩,旱地26244亩,是息烽最为典型的旱农作物乡。主产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以烤烟、洋芋、金秋梨、黄花菜、大蒜、香葱、生姜等为主要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硫铁矿、钾矿等,其中尤以煤储藏最丰、品位最高。乡境难桥片区的水资源丰富,是底寨河的源头,年平均径流量0.35亿立方米。且多年不干涸。发展优势:乡内交通便利,有石硐至息烽、石硐至九庄镇、青山乡等县乡硬化公路,有石硐至修文久长、大石、六桶等出境公路,到省城贵阳的车程仅2小时。18个村已初步实现村村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煤矿、硫铁矿、钾矿储蓄量大。目前已有年产3万吨的马家箐、大兴田、石硐、小红寨等四家煤矿。电力充足,已建成投入使用的35KV变电站一个。通讯网络完善,全乡已有13个村通程控电话,建立移动、联通基站6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现有金秋梨基地4000亩、黄花基地2000亩、香系菜基地1000亩、优质烤烟基地8000亩、洋芋基地15000亩。全乡有坡耕地面积10300亩,草地面积50000余亩。发展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依据不同自然村的资源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抓好7000亩优质稻、8000亩优质烤烟、14000亩优质玉米的规范种植。以难冲桥、泉湖等村的肉牛养殖为中心,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业,正在启动建设难桥、泉湖奶牛基地建设,目前,有林齐志养殖场、文关仙养殖场、高峰养殖小区等12家成规模的养殖产业,其中县级养殖场2家。以水利工程、公路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四个煤矿和石硐昌达页岩砖厂成功落户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加速发展二、三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青山苗族乡

  青山苗族乡位于息烽县西南部,距县城21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从1996年起,是历届市委-的联系点。全乡总面积49.5平方公里,全乡所辖5个村57个村民小组,1744户,人口7076人;劳动力3826人,其中女劳动力1732人;少数民族528户,2055人,共有支部6个,党员159名。全乡有耕地面积12530亩,其中田1545亩;全乡有公路15条,总长为68.5公里;林业用地面积33575亩,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3340亩;其中有林面地15700亩,灌木林面积1050亩,草场面积5000亩。水域面积124.8亩,其中水库面积30亩,山塘面积55亩,苇地面积39.8亩。境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日照13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雨量充沛,人均耕地1.9亩,平均海拔1260米,是典型旱作乡镇。.  

鹿窝乡

  鹿窝乡位于息烽县城西北部,地处乌江南岸、西望山北面,东与小寨坝镇、西山乡连界,南与九庄镇毗邻,西与金沙县隔河相望,北与流长乡接壤。全乡土地总面积97.85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共3962户、16012人,其中,少数民族176户6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3%,移民户119户4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乡内最低海拔760米,最高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17.8℃,平均降雨量950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全乡总耕地面积17261亩,其中田745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2%,土98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8%,人均耕地1.07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大葱、烤烟、西瓜、生姜、花生、草莓为主。全乡129个村民组全部通电。鹿龙、老窝、田坝、新民、杨寨、瓮舍、三友等7个村通程控电话。13个村均通公路,组通公路率80%,3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全乡有中学1所,10个班级,在校学生509人,教师28人;有小学6所,教学点5个,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92人,小学教师84人。有乡机关在职干部职工66人,鹿窝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一无工业企业,二无探明的矿产资源。其最大的优势是森林植被丰富,全乡有林地56262亩,森林蓄积量11731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5%;乡境内的老窝寨地处乌江库区上游回水地段,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库区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河面宽阔,河水清澈,两岸植被茂密,奇山异石,峰峦叠嶂,风光旖旎,景致迷人。我乡的旅游开发正处于乌江库区旅游的黄金地段,素有小三峡之称的乌江峡奇山秀水,富有精彩传说的姊妹峰都在我乡境内。其次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素有远近文明的乌江峡流域,其间包括鹿窝河、瓮桶河、雨淋河等,面积较大,且终年不断,水质明净无污染;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鹿窝乡党政一班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按照“打基础、保资源、攻一产、促三产、拉二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旅游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及围绕“三农”政策,夯实“三项”工程,(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突破,以“三教”统筹为依托,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素质工程,以水电路等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工程,以环境保护和创造为主的生态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落实“三个”基本(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群众基本素质;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力开发旅游资源,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的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执政能力为重点,红色旅游为龙头,人口工作为突破,科技推广为支撑,集镇建设为依托,社会进步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坚韧不拔,奋力拼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的力度,种植的6000多亩经果林郁郁葱葱,果满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乌江峡被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命名为10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2005年,贵州千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5亿全力开发乌江峡,计划把乌江峡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景色。目前,已经完成了三养坛绿化,遐度渔村建设初具规模,办公大楼的水电管线已经预埋完毕,王家昌安置小区的城镇建设开始动工。 “十一五”期间,我乡将按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继续按照“打基础、保资源、攻一产、促三产、拉二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旅游强乡”的发展战略,做好全乡的旅游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后,鹿窝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将是果实挂满枝头、彩雾飘逸山间、绿树处处成荫、空气清新可吸、清泉环镇而流的胜景;将是河道治理清洁、集镇风格独特、景区举世触目、贵客八方汇集、人民安居乐业的胜景。.  

流长乡

  流长乡位于息烽县西北部,东经106038/,北纬27 013/,乌江库区南岸,与金沙县隔河相望,和养龙司乡、小寨坝镇、鹿窝乡毗邻。距县城33公里,距川黔铁路、210国道及贵遵高等级公路21公里。境内交通方便,水电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0%,人口密度182.7人/平方公里,税改面积20843.83亩(其中田6859.8亩、土13984.03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非耕地面积11万余亩。全乡属中海拔地区,最低海拔为760米(水尾顺江),最高海拔为1304.8米(龙塘大槽坡)。常年平均气温150C, 年降雨量1000 — 1300 mm,无霜期290天左右。全乡三面低谷环水,有89公里河段,水域面积1万余亩。辖15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5012户,19880人。有汉、苗、布依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同胞86户,291人。有党支部1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5个,机关支部2个。有党员418人,其中:农村党员369人,机关党员49人。有团支部17个,团员483人。现有中学1 所,小学5所,在职教职工143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流长小学坐落在流长街上,离乡政府所在地300米,辖4个教学点,现有教师43人,在校生1176人。流长乡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乡,2005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为4456万元,其中一产2818万元,二产341万元,三产1297万元,财政收入213万元,人均纯收入2074元。粮食总产量4651吨,油菜籽产量976吨。有证个体工商户298户。油菜、西瓜、烤烟是群众增收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龙塘大槽坡硅矿储量丰富;待开发的乌江库区风光秀丽,景致宜人,万亩水域是网箱养鱼的理想场所和旅游的最佳胜地,现已发展网箱养鱼1024箱。流长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史上逐步形成的旧街,包括三条小街,总长500米;第二部分新街建于1997年,总长840米;第三部分商业一条街建于2002年,总长372米。现有居民2167人。流长乡集镇是流长乡政府驻地,位于流长乡中部,180县道通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捷,集镇是由一条老街和180县道过往公路形成的街道,从1999年由开发商开发长270米,宽8米。新大街由长97米,宽5米的支街形成,集镇占地18.61公顷,镇区有人口2000人,其中非农人口500人,集镇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分体现集镇的功能。2、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一至二层,布局较为零乱。3、集镇内部无公共绿地,无公共娱乐场所。4、无农贸市场,主要是沿路经营影响道路畅通。5、无停车场,现停车点沿公路而设,影响交通。6、集镇形象和面貌较差,无公共环境卫生设备。二、搞好规划促发展(一)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利用集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开展规划,发展经济,带动商贸的繁荣,促进集镇建设。2、树立生态环境贯穿于集镇建设的思想,加强环境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成小康镇。3、根据文明镇改造的契机,开发建设新区,带动老区的逐步改造,创造集镇的新形象。4、科学预测,并确定集镇区规模和集镇结构的发展形态,完善急诊功能,建立便捷、经济合理的道路网络,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商贸繁荣的集镇。(二)集镇规划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1、近期规划为2008年,集镇总人口为2500,建设用地6.49公顷。2、远期规划为2020年,集镇总人口为4000人,集镇规划范围总用地48.29公顷,其中集镇规划建设用地33.42公顷,人均用地83.55平方米。(三)集镇情况在进一步发展以商贸为主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加强服务集镇功能,促进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把流长集镇发展成为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服务设施为主的市场集镇。(四)集镇发展方向根据集镇现状建设特点,结合集镇发展动态,规划确定流长集镇近期建设发展方向,主要改造完善集镇中心,并视投资规模适度向南面发展,形成流长集镇初步规模。远期建设的发展方向向南部及东部扩展,具备集镇建设的多区位功能。(五)围绕规划抓建设为了充分体现集镇的功能,按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做到:1、坚持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原则。2、坚持基础设施超前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坚持连片建设,紧凑发展按需供给的土地原则。二、近期建设规模及建设项目1、近期建设规模规划确定流长集镇近期流长人口规模为2500人,建设用地6.49公里。2、近期建设项目(2005—2008)(1)农贸市场建设,已经启动。(2)环境整治工程,主要是对集镇内的卫生、自来水、管道改造、路灯改造、垃圾的处理。(3)停车场(4)完善老街道路,新建派出所到龙王庙的道路。(5)在集镇以北建立垃圾填埋场。(6)修建水冲式公共厕所2座。(7)修建服务办公楼(供电大楼、计生服务室、司法所)供电大楼正在修建,计生服务室已力项,司法所正在设计。四、加强建设,管理,搞好可持续发展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完善集镇建设的步伐,城管工作越来越重,以现在1个人的编制工作员是管理城镇建设的,根据工作实际,党委政府已安排4名工作员来进行城镇建设管理,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按规划实施,在实施建设规划工程中,处理如下几条与是关键:1、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以集镇为主,2、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应当以长远利益为主,近期与远期结合。2、是规划的严整性和局部调整是关系,在保持总体布局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建设需要,集镇建设中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整合开发。.  

新华社区服务中心

  新华社区于2011年7月31日正式挂牌运行,辖新华居委会、龙腾居委会、北门居委会,社区总面积约3.9平方公里,为原铁路新村、龙港新城、火炬往南2、4、6、8四栋楼和从十字街往西沿文化东路——老教育局——花园东路——息烽中学大门——东门路——十字街,以及南大街和老贵遵路协和医院中间段,规划入住15540户,38200人,现已入住6216户,人口15277人,流动人口4771人。   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30余个。新华社区位于息烽县城中心,地理条件优越,辖区内有客运站、火车站各1个,有标志性建筑息烽大酒店、息烽县直机关办公大楼虎城大夏,有十字街活动广场、息烽一中、永靖小学、永生私立中学、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文化活动中心,有中国人民银行、工行、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是集金融、交通、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融为一体的文明社区。   社区内设党政工作部、社会事务部、城市管理部、群众工作部4个服务机构,外设邮政服务窗口、综合服务窗口、民政服务窗口、社保服务窗口、党务服务窗口、城市管理服务窗口、计生服务窗口、卫生服务窗口、家居服务窗口9个服务窗口。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重点,“敦亲睦邻,知心相守”是社区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计划生育、人民调解、综合治理、安全、信访、环境卫生、低保、老龄、工青妇等各项工作。辖党支部7个,有党员139名,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华社区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社区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着力在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内有活动中心,内设文明市民培训学校、棋牌、乒乓球、音响等配套设施,为居民群众学习、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社区文化活跃,有中老年健身队、舞蹈队、腰鼓队、老年合唱队等经常组织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新华社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形成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的良好氛围。社区治安状况良好,社区环境整洁,公共场所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辖区的“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持之以恒。通过各项服务,宣传教育,提高了居民素质,居委会与居民、辖区单位关系密切,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了,居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变得和谐了、文明了。   


流长乡特产大全




流长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