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位于久长村境内。直隶久长政府,有汉、苗、彝、布依等居民。2009年共575户2424人。
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成立久长街道居民小组,彭玉林为首任组长。1964年街道居民自发组织,经久长公社党委批准,成立久长居民服务站,首任站长彭玉林,居民小组同时撤销。1990年3月建久长镇街道居民委员会,选举产生首任主任杨正武。2003年11月久长街道居民委员会改称长久社区居委会,并建立0长久社区居委会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刁有奎。
清代,社区驻地称狗场坝,有数十住户,由于地缘优势,成为集市点。民国初年发展到近百户。十七年(1928)贵(阳)赤(水)公路沿西侧过境,路旁住户逐渐增多,形成街道,并向东西两侧发展。修(文)开(阳)公路建成后,两路在街中心交叉成十字型,为修文、开阳、息烽3县交往必经之地,房屋建筑亦逐渐增多。民国三十八年(1949)发展到200来户,面积0.25平方公里。解放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集镇建设发展较快。到1990年,有540户2400余人口。2001年,镇政府筹资270多万元建成龙山大道。2002年在修开东路建农贸市场。2004年,政府投资78万元建明珠路。2009年政府投资124.4万元,征地25.21亩,建新客车站;征地9.31亩拟建货运站;投资106万元,征地17.59亩在龙山大道旁的龙山脚建标准化集贸市场;筹资30余万元,对久长街道主要路面及边沟进行维修,硬化老客车站广场,修复和新增街道路灯,久长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久长镇政府及其职能机构计生站(办)、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劳动保障所、社会事务办、综治办等及医院、派出所、中、小学、幼儿园、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均设在长久社区驻地。
--人口总数:2450人 农业人口:1000人 非农业人口:1450人
--行政区面积:37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布依族 发展口号:建立和谐文明社区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长久社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123102 | 550200 | -- | 查看 长久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久社区 |
社区位于久长村境内。直隶久长政府,有汉、苗、彝、布依等居民。2009年共575户2424人。 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成立久长街道居民小组,彭玉林为首任组长。1964年街道居民自发组织,经久长公社党委批准,成立久长居民服务站,首任站长彭玉林,居民小组同时撤销。1990年3月建久长镇街道居民委员会,选举产生首任主任杨正武。2003年11月久长街道居民委员会改称长久社区居委会,并建立0长久社区居委会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刁有奎。 清代,社区驻地称狗场坝,有数十住户,由于地缘优势,成为集市点。民国初年发展到近百户。十七年(1928)贵(阳)赤(水)公路沿西侧过境,路旁住户逐渐增多,形成街道,并向东西两侧发展。修(文)开(阳)公路建成后,两路在街中心交叉成十字型,为修文、开阳、息烽3县交往必经之地,房屋建筑亦逐渐增多。民国三十八年(1949)发展到200来户,面积0.25平方公里。解放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集镇建设发展较快。到1990年,有540户2400余人口。2001年,镇政府筹资270多万元建成龙山大道。2002年在修开东路建农贸市场。2004年,政府投资78万元建明珠路。2009年政府投资124.4万元,征地25.21亩,建新客车站;征地9.31亩拟建货运站;投资106万元,征地17.59亩在龙山大道旁的龙山脚建标准化集贸市场;筹资30余万元,对久长街道主要路面及边沟进行维修,硬化老客车站广场,修复和新增街道路灯,久长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久长镇政府及其职能机构计生站(办)、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劳动保障所、社会事务办、综治办等及医院、派出所、中、小学、幼儿园、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均设在长久社区驻地。 --人口总数:2450人 农业人口:1000人 非农业人口:1450人 --行政区面积:37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布依族 发展口号:建立和谐文明社区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长久社区 |
沙雁村 |
沙雁村位于久长镇境东北部,距久长街2公里。东与永兴、杨柳二村接壤,南接白窑村,西邻久长村,北邻新民村野鸡冲。村委会驻地沙子坡,辖6个村民小组290户1181人。 村地形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盆地地貌。一般海拔1280米至1350米,总面积3.06平方公里。麦肖公路穿境而过,另有两条村寨公路将自然村寨与省道公路干线连通,交通便利。 村境民国四年(1915)属东区五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泥堡乡。二十四年(1935)属第三区青龙联保扯泥堡保。三十一年(1942)属清文乡扯泥堡保。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清文乡更名为久长乡,村属不变。解放后,属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8月,石安区改为第三区,村置沙雁农协小组,属新民农协会,受第三区久长乡辖。1956年置沙雁初级社,属久长区久长乡。1957年与新民、茶园、场坝3个初级社并建为新民高级社,仍属久长区久长乡。1958年9月,沙雁初级社改置沙雁生产小队,隶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新民生产队。1961年6月,沙雁生产小队改称沙雁生产队,并从新民大队析出建沙雁生产大队,隶久长公社。1981年,属久长区久长公社。1984年4月,沙雁生产大队改为沙雁村,辖6个村民小组,隶属久长区久长乡。1985年9月,久长乡改为久长镇,村属不变。1992年2月,撤久长区,将原区属久长、金桥、清水、石安4个乡(镇)合并,建久长镇,村属之。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成立全镇首家村-营“民利合作社”,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2009年耕地面积1542亩,其中田712亩,旱地830亩。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是年,粮食总产量683.1吨,农业总产值421.5万元。特色蔬菜有早熟短藤瓜等。其他蔬菜,淡季上市,销路好。村结合镇政府打造“知青·春晖文化旅游园”举措,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种果树315亩13200株。 村境内有外资和私营企业各1家,两家企业每年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多人,年均为就业村民增加收入60多万元。 2007年建成25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计划生育室等。 --人口总数:1181人 农业人口:1150人 非农业人口:31人 --行政区面积:3.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 苗 发展口号:构建和谐村寨,奔小康之路 --所辖村:辖6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421.5 万元 资源:丰富的土地资源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沙雁村 --自然条件:一般海拔1330米至1528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
永兴村 |
永兴村位于久长镇境正东,东、东北接扎佐镇泗溪村、开阳双流镇白马村罗家坝,南临杨柳村,北与芦山村相邻,西与沙雁村接壤。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4.03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砂锅寨,距镇政府5.5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318户1339人,均为汉族。 村境地形东北高西南低,集高山丘陵平地坝子于一体,东北为果园林地,与万亩国有林相连,中部和西南部为耕作区。平均海拔1325米,年平均气温13.2℃,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境内溪流纵横,主要溪流有3条。一条发源于新民村境内盐井坡南麓磨刀溪,流经村境鹿子冲流入杨柳村地下河。另一条溪流也发源于新民、芦山二村境内盐井坡南麓,流经新民、芦山村交界处横贯村境砂锅寨、大坡脚直奔泗溪、葛马,汇入扎佐三里河。还有一条溪流发源于村境龙洞大坡、野狗坡,流经长冲,小沟至杨柳树汇入大坡脚河沟,直奔泗溪。 村境汉代,地属故且兰。西晋为万寿县地,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属宾化地。唐、五代为蛮州、功州地。宋属庄州地。元代属顺元路葛蛮雍真等处长官所。明初属贵州宣慰同知,明末属开州。清代属开州清(亲)里。民国三年(1914)七月,省长公署划拨插花地,将紫江县(今开阳县)之大坡脚,砂锅寨划入修文县,置东区,属东区五保。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东区为第三区,村属第三区青龙镇(治地狗场坝)。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青龙联保。三十一年(1942),撤销区和联保,复置乡(镇),村属清让乡。1949年11月修文解放,村属扎佐区清让乡。1950年建立村农民协会,更名永兴村。1952年划入第三区(区治久长)清水乡。1956年兴农业合作化,村成立初级社,是年8月,清水、清铺2乡并入久长乡。1957年村转为高级社,隶属未变。1958年9月,永兴、芦山高级社合并置永兴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下辖大坡脚(一、二)、砂锅寨(三)、鹿子冲(四)、楂口山(五)、塝塝上(六)、对门湾(七)、陈济堂(八)、龙滩坝(九)9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增设清水管理区,永兴生产队隶属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永兴生产队析建为永兴、芦山2个生产大队。永兴生产大队隶于清水公社,辖大坡脚(一、二)、砂锅寨(三)、鹿子冲(四)4个生产队,至此村域定型。1984年4月,永兴生产大队改称永兴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永兴村民委员会辖大坡脚(一小组)、砂锅寨(二小组)、鹿子冲(三小组)共3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清水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合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域水资源丰富,除有多条溪流纵横交错外,还有蓄水量20000立方米的山塘1口,蓄水3000立方米的山塘1口。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508亩,其中水田786亩,旱地722亩,粮食总产量668吨,农业总产值447.5万元。村境盛产油菜籽、马铃薯、萝卜。油菜籽产量高,亩产达200公斤,萝卜个大皮薄,脆嫩甘甜,年产量8万公斤左右。马铃薯个大、色好、产量高,常年批量发往贵阳等地。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和建筑业逐步跃起,从业人员数百人,年创收数百万元。2009年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知青?春晖文化园”,开发乡村旅游,种竹100亩,果树1430亩60100株。 村域道路四通八达,以“春晖广场”为中心,向东经扎佐镇泗溪村与扎六公路相连,向西于沙雁村与麦肖公路相通,向南经杨柳村与扎六公路交汇,向北于芦山接麦肖公路。机耕路覆盖田间地头、林区、矿点。用电极为方便,有变压器3台,久六线(10千伏)横贯村境。 境内矿产主要有:硅矿,分布在云盘山一带;硫铁矿、煤,分布在野狗坡、捆柴坝、土地庙、猫山、老夫田、高外冲等地。 村建有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春晖(永兴)小学一所,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在校学生83人。 砂锅寨是中国著名作家叶辛的第二故乡。1969年3月,叶辛从上海市黄浦区上山下乡到砂锅寨落户,利用生产劳动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砂锅寨完成了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创作。2005年,已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的叶辛不忘第二故乡情,反哺故土,偕上海企业家捐资35万元在永兴村修建“叶辛春晖小学”。使永兴村成为知青文化、春晖行动传播的基地,吸引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2007年,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点,统一改造民居,集中修建“春晖家园”,建知青广场,硬化串户路,整治庭院。院坝前、串户路边建花池、垃圾池,并配专用机动垃圾车一辆。投资 270 万元,进行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发展果蔬、养殖,开发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果树科技示范园,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人口总数:1339人 农业人口:1330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大坡脚,砂锅寨,六子冲 生产总值:44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水果 名特产品:香猪 办公所在地:砂锅寨 |
杨柳村 |
杨柳村位于镇境东部。东接扎佐镇葛马村傅家墓,南连葛马村芦塘,西抵清水、白窑村,北靠永兴村。总面积4.23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杨柳井,距久长街5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370户1381人,其中少数民族1户9人。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315米。年平均气温13.3℃,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明属新贵县。清代属贵筑县。民国四年(1915)划入修文,属东区(区治狗场坝)9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清水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让联保杨柳井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让乡杨柳井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扎佐区清让乡。1952年4月,建清水乡政府,村属第三区清水乡。1956年8月清水并入久长乡,村属久长区久长乡。1958年9月,置杨柳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下辖下谷龙、上谷龙、杨柳井、侯家大坝等4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久长管理区析建清水管理区,村属久长公社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撤清水管理区划属久长公社,杨柳生产大队隶久长区久长公社,辖下谷龙、上谷龙、杨柳井、侯家大坝4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久长区,村属扎佐区久长公社。1963年3月恢复久长区,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村属久长区清水公社。1966年6月,村属修文县久长公社。1981年2月恢复久长区建制,同时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村属久长区清水公社。1984年4月,杨柳生产大队改称杨柳村委会,辖下谷龙、上谷龙、藏溪洞、杨柳井、候家大坝、林场等6个村民小组,隶属久长区清水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除有3口山塘可蓄水5400立方米外,还有4个提灌站装机总容量106.5千瓦,可灌溉水田千余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 1306亩,其中水田765亩,旱地541亩。粮食总产量578.5吨,农业总产值492万元。村境盛产大蒜,尤以谷龙较为突出,其蒜苗鲜嫩,蒜头肥大,畅销周边乡场,年产量万斤以上。为进一步发展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005年引进“曾艳蔬菜基地”,种植无公害蔬菜。基地落户,推动村道建设,硬化乡村公路东接久长——葛马公路,西接麦肖路,西北达永兴村。2009年,连片种植果树100亩4200株。 境内矿产主要有优质青石,板面平整,厚度适中,藏量大,是制墓碑的好材料。 2008年,建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公办小学1所,学生200余人,1988年并入清水小学 --人口总数:1742人 农业人口:1700人 非农业人口:42人 --行政区面积:5.58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下古龙、上古龙、藏溪洞、杨柳井、猴家大坝、还山 生产总值:2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 名特产品:香葱 办公所在地:杨柳井 |
兴田村 |
兴田村位于久长镇境西南面,东接下堡村,南连石安村,西抵龙场镇放马坪村和小箐乡新场村,北邻茶山村,总面积9.91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兴田沟,距久长街11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79户1165人,其中少数民族60户247人。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属高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356米,年平均气温13.3℃,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民国初年,属中南区6保。二十一年(1932),中南区改称第一区,属第一区石安乡。二十七年(1938)调整区划,第一区改称直辖区,村属直辖区石安联保石安寨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石安乡石安寨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石安乡。1950年8月,置兴田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石安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久长区石安乡。1958年9月,兴田与石安并建石安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石安管理区,辖石安寨,马道子、兴田、大四块、麻窝寨、西坡、虾井、茶兴、桃子山等11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石安生产队析建为石安、兴田2个生产大队,兴田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石安公社,辖兴田、大四块、麻窝寨、西坡、虾井、茶兴、桃子山等7个生产队。1962年后,石安公社几次划出久长,又几次划回,村属石安公社未变。1984年4月,兴田生产大队改称兴田村民委员会,辖兴田沟、西坡、虾井、茶兴田、桃子山等6个村民小组。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未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较丰富,兴田沟溪流发源于村境黄堰河,经年不息,全长1200米,注入石安河,可灌溉稻田100余亩。龙潭引水沟渠全长1200米,可灌溉稻田200亩,另有小水窑65口。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220亩,其中水田350亩,旱地870亩。粮食总产量534.5吨,农业总产值411.4万元。村境盛产马铃薯,产量高,个头大,色泽好,淀粉含量高,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煤,分布在兴田沟、西坡、桃子山一带;硅矿,分布在虾井一带。村境至今无厂矿企业,自然环境未受丝毫污染。深冲大溶洞景观奇异,颇具开发价值。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 --人口总数:1195人 农业人口:118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9.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 发展口号: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经济 --所辖村:兴田沟,西坡,桃子山,虾井,茶兴,麻窝寨 生产总值:4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兴田沟 |
兴隆村 |
兴隆村位于久长镇境南部。东接清江村,南与扎佐镇猪头村相邻,西与上寨村接壤,北邻久长村。村委会驻地龙兴田,距久长街2.5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565户2143人。 全村地形东西高,南北低,属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300米,总面积6.18平方公里。贵(阳)遵(义)高等级公路和210国道穿境而过,9个村民组中有8个村民组的农户沿公路干线居住,交通十分便利。 民国初年,村境隶贵筑县。民国四年(1915)划属修文县,隶东区十保。二十一年(1932)属第三区青龙镇。二十七年(1938)置龙兴田保,隶第三区青龙联保。三十一年(1942)隶清文乡。解放后,1949年11月隶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4月石安区改称第三区,并于1952年4月迁驻久长坝,村属第三区久长乡。1954年4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8年9月,村改置为兴隆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辖9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兴隆生产大队隶久长区久长公社,辖8个生产队。1966年5月,裁久长区,将区属久长、清水、金桥3个公社合并为久长公社,直隶于县,大队仍隶之。1981年1月,撤久长公社复置久长区,恢复久长、金桥、清水3个公社建制,大队隶久长公社。1984年4月,兴隆生产大队改置兴隆村,属久长区久长乡,下辖9个村民小组。1985年9月,久长乡改为久长镇,村仍属之。1992年2月,撤久长区,将原区属4个乡(镇)合并,建久长镇,村属不变。 村经济以现代农业为主,2009年全村有耕地1700亩,其中田777亩,土923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是年粮食总产量753.1吨,农业产值768.8万元。进入二十一世纪,为增加收入,村民抓产业结构调整,成立果蔬协会,发展林、果、蔬生产,全村林地总面积达2308亩,其中猕猴桃428亩,葡萄50亩,莲花白年产量在50万公斤以上。2009年,按照镇政府“五星计划”,打造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园,重点发展经果林,种桃、梨等果树1706亩71650株。 村境内有贵遵水泥厂、高坝砖厂、高坝火车站等国有及私营企业,每年可吸纳非季节民工近200人,为增加村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村建有28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计划生育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学生450人;私立小学1所,学生108人。 --人口总数:2143人 农业人口:2133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6.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农业 --所辖村:龙兴田,谢家坪,青山,林场,高坝,罗家田,猫洞,唐家坟 生产总值:768.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猕猴桃,莲花白 名特产品:莲花白 办公所在地:龙兴田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久长镇境东北部。南接沙雁村,西连驴坊、石榴村,北与息烽县安马村以盐井峰为界,东与芦山、永兴二村毗邻。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 4.70平方公里。麦肖公路东西横贯村境,交通十分便利。村委会所在地扯泥堡,距久长街4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320户1289人,其中少数民族32户141人。村境地形北高南低,集高山丘陵、平地坝子于一体,一般海拔1330米至1528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代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初属札(扎)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崇义里三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属东区五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泥堡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青龙联保扯泥堡保。三十一年(1942),属清文乡扯泥堡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8月,置新民村农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辖今新民、沙雁二村全境。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6年兴农业合作化,村置新民、茶园、场坝、沙雁4个初级社。1957年,4个初级社并为新民高级社,隶属未变。1958年9月,新民高级社改置为新民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下辖扯泥堡、茶上园、场坝上、野鸡冲、沙子坡、燕子窝、分水岭、青杠林等9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新民生产队析建为新民、沙雁两个生产大队,新民大队隶于久长区久长公社,辖5个生产队,至此村域定型。之后,久长区、久长公社虽几经分设合并,村属一直未变。1984年4月,新民生产大队改称新民村委员会,辖9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久长乡。1985年9月,久长乡改称久长镇,村属不变。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村地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元大德六年(1302)九月,水西彝族抗元义军曾与元军刘国杰部激战于村境盐井坡,史称“蹉泥之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洪边十二码头(今开阳)苗族反叛朝廷,兵进扯泥堡,落邦把总陈富率兵与苗族起义军大战于盐井坡。清顺治四年(1647),大西义军首领孙可望联明抗清,举兵南下,陈富又率乡勇抗击孙可望军于扯泥堡。村民历来不但尚武,且崇文。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民众聘归姓老先生为师,在三教寺内办塾授业,开镇境集体办学之先河。继后,该村办学不辍,进学求知渐成为村风民愿。至2009年新民小学校舍面积达400余平方米,有在校学生200人。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多条溪流纵横交错于境域,是乌江三级支流葛马河的源头。境内有蓄水量10000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座,山塘1口。其中盐井冲水库是解放后贵州省第一座人工示范水库。全村有水田928亩,旱地506亩,水田均为自流灌溉,是镇境水稻主产区之一。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盛产洋芋、辣椒。 --人口总数:1300人 农业人口:1246人 非农业人口:54人 --行政区面积:70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建设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家园 --所辖村:扯泥堡,颈上,茶上园,野鸡冲,场坝上 生产总值:9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果蔬种植 名特产品:洋芋、萝卜、旱烟 办公所在地:扯泥堡 |
下堡村 |
下堡村位于镇境西部。东接龙场镇普陀村,南连石安村,西抵兴田、山岔村,北靠上堡村,村委会所在地下堡,距久长街7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01户1655人,其中少数民族195户799人。 村境地形东西两面群山高耸,石安河由北向南纵贯村境,形成狭长河谷切割地貌,平均海拔1311米。年平均气温13.5℃,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自然灾害以倒春寒尤为严重,还为雹灾多发地带。 境内最大的河流石安河纵贯村境向南流经石安、马家桥汇入修文河,是乌江二级支流修文河的上游。 村境元代属贵州等处长官司。明初属贵竹(筑)长官司,明末属新贵县。清初属贵筑县北下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贵筑县北下里划属修文县崇义里。民国四年(1915),村属东区三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同时废保置乡(镇),属第三区下牙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文联保下堡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石安乡老鸹堡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石安乡。1950年8月,建村农民协会和农协小组,下堡村农民协会隶第三区石安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村属不变。1953年2月,石安乡析出上堡、下堡一带建下堡乡(驻地下堡),村属第三区下堡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同时撤下堡乡并回石安乡,村属久长区石安乡。1958年9月,下堡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石安管理区,下辖半边街、小门、中街、大门、河对门、山东、猫冲、山岔土、贾角山等11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下堡生产队析建为下堡、山岔2个生产大队,下堡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石安公社,辖半边街、小门、中街、大门、河对门、山东等6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久长区,石安公社划属城关区阳明公社,下堡生产大队隶城关区阳明公社。1963年2月,恢复久长区,石安公社复回久长区,下堡生产队属之。1966年6月,石安公社隶属城关区,下堡生产大队隶城关区石安公社。1981年1月,石安公社复回久长区,下堡生产大队隶久长区石安公社。1984年4月,下堡生产大队改称下堡村民委员会。辖半边街、小门、中街、大门、山东、石洞口等7个村民小组,隶久长区石安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石安河纵贯村境形成5处梯级坝堰、渠长6公里的灌域外,还有蓄水量1700立方米的山塘1口,装机30千瓦的电力提灌站一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豆类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797亩,其中水田834亩,旱地963亩。粮食总产量796.1吨,农业总产值590.2万元。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煤层平均厚达2米,主要分布在小麻坑一带。境内私营企业以酿造50度散白酒为主,现有作坊30余家,年产白酒60余万公斤,酿酒业的兴起,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下堡、石洞口、半边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特色突出。半边街于2005年被贵阳市定为“斗牛舞”传承基地,下堡芦笙舞粗犷豪放,曾多次在省、市、县演出,获得观众好评。1996年10月,应日中艺术文化协会邀请赴日本东京等地演出14场,观众达1.5万人次,享誉日本。 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260平方米。2005年在校学生200余人。2005年后,学校裁撤,学生并入石安小学。 --人口总数:1665人 农业人口:1610人 非农业人口:55人 --行政区面积:4.3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9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共建和谐村寨,奔小康之家 --所辖村:半边街、小门、中街、大门、山东、石洞口 生产总值:590.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下堡小学 |
石榴村 |
石榴村位于久长镇境北部,东接新民村,南连驴坊村,西抵中心村,北邻息烽黎安村,总面积5.91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石灰窑,距久长街4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352户1377人,其中少数民族8户35人 村境东面是三角山山岭归家大坡,北面和西面众山林立,中间为一坝子,地形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地貌。一般海拔1310至140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村属崇义里四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东区一保(区治狗场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青龙镇。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文联保落邦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文乡落邦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久长乡。1950年8月,置石榴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同时,由久长乡析出落邦、蚌壳堰、栋青、新桥、石榴等一片建立金桥乡,村属第三区金桥乡。1955年11月,金桥乡政府迁驻落邦街,村属不变。1958年9月,置石榴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金桥管理区,下辖牛敞坡、石头关、羊马田等生产小队。1961年6月,石榴生产队改称石榴生产大队,隶属久长区金桥公社,辖徐家湾、牛敞坡、石头关、上灰幺、下灰幺、响水河、关冲、羊马田等6个生产队。1962年,撤久长区,将原久长区的金桥、清水公社并入久长公社后隶属扎佐区,石榴生产大队隶属扎佐区久长公社。1963年2月,石榴生产大队隶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66年5月裁久长区,将原区属久长、金桥、清水3个公社合并为久长公社,直隶于县,石榴生产大队属久长公社。1981年1月,恢复久长区建制,久长公社析为久长、清水、金桥3个公社,石榴生产大队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84年4月,石榴生产大队改称石榴村民委员会,辖牛敞坡、下灰幺、羊马田、响水河、徐家湾、石头关、上灰幺、石灰窑、关冲等9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金桥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将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较丰富。村境有一溪流从羊马田流进响水河入息烽境内。中路坝山塘,库容20000立方米。轿子山山塘,库容80000立方米。响水河山塘,库容1000立方米。关冲山塘,库容2000立方米。还有电力提灌站3站,总装机3.7千瓦。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294亩,其中水田581亩,旱地713亩。粮食总产量573.2吨,农业总产值491万元。 村交通优势明显,川黔铁路穿境而过,境内设久长火车站。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均南北纵贯,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 --人口总数:1377人 农业人口:1360人 非农业人口:17人 --行政区面积:5.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9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农业 --所辖村:石灰窑,上灰幺,下灰幺,吴家湾,响水河,羊马田,大关冲 生产总值:49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石灰窑 |
石安村 |
石安村位于镇久长境西南面,东抵龙场镇白莲、军民村,南接龙场镇大朝将军山,西连兴田村,北邻下堡村。马驴公路横贯村境。村域总面积5.19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石安寨,距久长街9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360户1309人,其中少数民族22户84人。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集高山丘陵坝子河谷于一体,平均海拔1277米,年平均气温13.3℃,积温≥3838.6℃ ,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境内兴田沟、大沟2条溪流由西向东环绕石安寨,汇于寨前注入石安河。石安河由北向南横贯村境,境内流域3公里,是乌江三级支流。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属扎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废扎佐长官司,村境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二十二日,置修文县,辖里、甲,村属崇义里八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中南区六保。二十一年(1932),中南区改称第一区,废保置乡(镇),属第一区石安乡。二十七年(1938),调整区划,第一区改称直辖区,村属直辖区石安联保石安寨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石安乡石安寨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石安乡。1950年8月,置石安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石安乡。1951年4月,建石安村人民政府,村属不变。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久长区石安乡。1958年9月,置石安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石安管理区,下辖石安寨、马道子、兴田沟、大四块、麻窝、西坡、虾井、茶兴、桃子山等11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石安生产队析建为石安、兴田2个生产大队。石安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石安公社,辖石安寨、牌坊边、大沟、马道子等4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久长区,将石安、马官公社并入阳明公社,划属城关区,石安生产大队属之。1963年2月,恢复久长区,石安划回。村属久长区石安公社。1966年5月进行撤区试点,裁久长区,将石安公社划属城关区,石安生产大队属城关区石安公社。1981年1月复建久长区,石安公社划回久长区,石安生产大队属久长区石安公社。1984年4月,石安生产大队改称石安村民委员会,辖石安寨、牌坊边、大沟、湾子头、马道子等10个村民小组。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未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有数条溪流纵横交错于境域外,双沟坝堰自流灌溉水田35亩。石安提灌站,装机13千瓦,灌溉面积60亩。自流灌溉沟渠6条,总长7公里,自流灌溉面积328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988亩,其中水田442亩,旱地546亩。粮食总产量437.7吨,农业总产值467.2万元。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矿,煤质好,煤层高,最高达5米,主要分布在大沟一带。硫铁矿含量高、贮量大,已初步探明贮量达5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大沟一带。 境内私营企业以酿酒为主。石安酒清香纯正,烈而不暴,回味绵长,享誉周边区县。境内有大小酿酒作坊32家,年产白酒达100万公斤。酿酒业的兴旺,促进了生猪的发展,2000年以后,生猪年末存栏12000余头,销往贵阳城区的生猪不低于5000头。酿酒、养猪,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2001年,村进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于石安寨前溪流上架“为民桥”,修进寨水泥路,硬化串户路,寨内建排污管网、垃圾池,改造猪、牛圈舍,整治庭院,修花池、文化长廊,并对寨前石安河污泥进行清除,两岸砌护堤。同时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拟订村规民约,村寨环境大为改观。 至2009年,村建有20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有原石安乡卫生院卫生室60平方米,有公办小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2546平方米,在校学生263人。 --人口总数:1309人 农业人口:1300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5.2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8.0亩 资源:煤矿。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大沟。马道子。牌坊边。弯子都,上坎子,街坝上,大河坝。尼姑崖 生产总值:467.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玉米,水稻,酿酒,养殖 名特产品:大葱 ,酿酒 办公所在地:大河坝 --自然条件:村境地形北高南低,集高山丘陵坝子河谷于一体,平均海拔1277米,年平均气温13.3℃,积温≥3838.6℃ ,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
上寨村 |
上寨村位于久长镇境西南部。东接兴隆村,南连龙场镇小营村,西靠龙场镇普陀村、久长镇下堡村,北邻上堡村。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楼梯冲,距久长街4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15户1451人。 村境地形西高东低,集高山丘陵平地于一体,平均海拔132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清代属贵筑北下里。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属南区(区治扎佐)7保。二十一年(1932),南区改称第四区,属第四区普陀乡。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文乡普陀保。三十六年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石安乡。1950年8月,石安区改称第三区,上寨村农民协会属第三区石安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同时石安乡析出马官、普陀一带建马官乡(乡政府驻地马官),村属第三区马官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8年9月,上寨高级社与普陀高级社并建普陀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马官管理区。1961年6月,普陀生产队析建为普陀、上寨2个生产大队。上寨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马官公社,辖油房、上寨、楼梯冲、清水坝4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销久长区,马官公社并入马家桥公社,上寨生产大队隶属城关区马家桥公社。1963年2月,复建久长区,马官公社由马家桥公社析出,仍属久长区,上寨生产大队属久长区马官公社。1966年5月,裁久长区,马官公社再次并入马家桥公社,上寨生产大队属城关区马家桥公社。1983年,上寨生产大队划属久长区久长公社。1984年4月,上寨生产大队改称上寨村委会,辖二关坝、油房、干湾、上寨、凉水井、楼梯冲、清水坝等7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久长乡。1985年9月,久长乡改称久长镇,村属不变。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仍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较丰富。村境有5口山塘,5个提灌站,4个人饮抽水站,8公里灌溉沟渠。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2009年耕地总面积1498亩,其中水田661亩,旱地837亩。粮食总产量659.1吨,农业总产值517.8万元。村境除耕地外,尚有5000余亩连片非耕地可开发利用,适宜种经果林和培植树苗等。改革开放后,上寨村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蔬,将原有酥李加以改造、补植,使之连片,现已有经果林3000余亩,苗圃120亩。遇年景好,部分农户单是酥李一项收入就达万元。2005年,陈明德担任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苦干实干,修筑、硬化进村路,使原村境交通闭塞状况彻底改变,进村路东达210国道,西接麦肖路,南连普陀村进寨路;大力发展果蔬,新植果树400亩16800株;引进兴办企业,建设体育广场和夫妻树文化广场,改善村容村貌,开办“农家乐”餐饮服务,人均收入普遍提高,上寨村逐渐成为久长镇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2008年,被授予“贵阳市体育示范村”称号;贵阳市“百村篮球赛启动仪式”,修文县基层组织建设年现场会在村体育广场举行;贵阳市旅游局授予村民陈丽等三户“农家乐”为“花级乡村旅舍”。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石灰石,品位高,储量大,是贵遵水泥厂石灰石的供给地。企业有贵遵水泥厂(奇峰工贸有限公司)、华宏铁合金厂(华宏公司)和上寨彩瓦厂,吸收村内剩余劳动力50人就业。 村建有30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境内原有公办小学1所,学生200余人。2005年因生源不足,学校停办,适龄儿童到兴隆、普陀等校就读。 --人口总数:1451人 农业人口:1400人 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5.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9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果蔬,引进兴办企业 --所辖村:楼梯冲,油房,凉水井,上寨,清水坝,二官坝,干塆 生产总值:51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酥李,马铃薯,油菜 名特产品:酥李 办公所在地:楼梯冲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镇境西北部,东连驴坊村,南接金桥村,西抵栋青村,北邻息烽县,总面积8.7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沙坝,距久长街5.5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91户1388人,其中少数民族7户29人。 村境北面公龙坡高耸,放牛大坡、牛家大坡、照壁山、枧槽坡、鸡冠山峰峦起伏。南面水井梁子、石牛大坡、二老岩、白岩坡舒缓绵延。南北两山之间形成一条长2.5公里的河槽,最宽处500米。最窄处50米,属高山丘陵河槽地貌,平均海拔1340米,年平均气温13.2℃,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二十二日,置修文县,辖里、甲,村属崇义里四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东区四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废保置乡(镇),属第三区孟冲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文联保孟冲保(驻地马家寨)。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文乡孟冲保。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久长乡。1950年8月,置中心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同时建金桥乡政府,村属第三区金桥乡。1955年11月,复按地名称区,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8年9月,置中心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金桥管理区,下辖毛家井、河坝林、沙坝、龙家寨、马家寨、崔家寨、断龙山等7个生产小队。1961年,中心生产队改称中心生产大队,隶久长区金桥公社,辖毛家井、河坝林、沙坝、龙家寨、马家寨、崔家寨、断龙山等7个生产队。1962年4月,中心生产队属扎佐区久长公社。1963年2月,中心生产队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66年5月,中心生产大队属久长公社。1981年1月,中心生产大队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84年4月,中心生产大队改称中心村民委员会,辖毛家井、河坝林、沙坝、龙家寨、马家寨、崔家寨、断龙山等7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金桥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有蚌壳堰水库外,烂木桥水库蓄水量15万立方米,保灌30亩。断龙山沟渠长800米,保灌82亩。毛家井沟渠长653米,保灌45亩。断龙山提灌站,装机17千瓦,保灌82亩。崔家寨提灌站,装机7.5千瓦,保灌40亩。沙坝提灌站,装机7.5千瓦,保灌40亩。毛家井提灌站,装机55千瓦,保灌6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258亩,其中水田411亩,旱地847亩。粮食总产量557.3吨,农业总产值495万元。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硅矿,初步探明,平子上10万吨,陈家湾5万吨,芹菜麻窝5万吨,贾角山5万吨。煤矿分布在八湾一带,燃烧值8000卡/千克,贮量不明。境内有珍珠岛旅游度假中心,又名人防战备工程,平时搞旅游开发,战时为人口疏散基地。枧槽坡有种养殖场680亩,业主张明荣投资100万元,以养肉牛为主,年均使村民受益8万元。毛家井放牛坡有“梦之园”经果林120亩,业主蒋应祥,主要种植梨、枇杷、葡萄等。境内断龙山的传说脍炙人口,沙沟风景自然天成,颇具旅游开发价值。 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2002年村有完小1所,2002年后,并入侨心小学。 |
山岔村 |
山岔村位于镇境西北部。东接上堡村,南连下堡村,西靠兴田村,北邻茶山、中心村,总面积3.95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猫冲,距久长街7.5公里。辖3个村民组112户381人,其中少数民族27户120人。 村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390米。年平均气温13℃,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民国初年,属东区二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下牙乡。二十四年(1935),属第三区清文联保下堡保。三十一年(1942),属清文乡老鸹堡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属石安区石安乡。1950年8月,置山岔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石安乡。1953年2月,建下堡乡,村属第三区下堡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撤下堡乡并回石安乡,村属久长区石安乡。1958年9月,山岔并入下堡生产队。1961年6月,下堡生产队析建为下堡、山岔2个生产大队。山岔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石安公社,辖猫冲、山岔土,贾角山等3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销久长区,石安公社划属城关区,村隶城关区石安公社。1963年3月石安公社复归久长区,村属之。1966年6月石安公社再次划属城关区,村隶属城关区石安公社。1981年2月石安公社复属久长区,村仍属之。1984年4月,山岔生产大队改称山岔村民委员会,辖猫冲、山岔土、贾角山等3个村民小组,隶久长区石安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仍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地下水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472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292亩。粮食总产量201.1吨,农业总产值131.5万元。2009年3月,贵州省瑾成农业有限公司瞄准村空气清新、环保天成的自然优势,投资70万元,兴建绿壳蛋鸡养殖场,带动村民致富。 境内矿产主要有煤,贮藏量大,分布在山岔土、贾角山一带。 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村境原有公办小学1所,2000年撤并到下堡小学。 --人口总数:381人 农业人口:38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猫冲,山岔土,贾角山 生产总值:131.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绿壳蛋鸡 名特产品:绿壳蛋鸡 办公所在地:猫冲 |
白窑村 |
白窑村位于久长镇境东部,东邻清水、杨柳村,南接清江村,西靠久长村,北连沙雁村,总面积4.44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窑透底,距久长街2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395户1554人,均为汉族。 村境地形西高东低,集高山丘陵坝子于一体,平均海拔133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属扎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隶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属崇义里一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属东区九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清水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让联保清水寨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让乡木马寨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8月,置白窑村农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1952年3月建立清水乡(乡驻地清水寨)隶属第三区,村属清水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6年8月,清水乡并入久长乡,村属久长乡。1958年9月,白窑村改置为白窑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辖窑透底、木马寨、啸天龙、白泥田、杀人坝5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久长管理区析建清水管理区,隶久长公社,白窑生产队属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白窑生产队隶属久长区久长公社,辖窑透底、木马寨、啸天龙、白泥田、杀人坝5个生产队。1963年3月,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隶属久长区,白窑生产大队隶属清水公社。1984年4月,白窑生产大队改称白窑村民委员会,辖窖榨、窑透底、木马寨、啸天龙、杀人坝、白泥田、田坝头、周家塆等12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清水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较丰富。有木马寨山塘蓄水7500立方米。周家塆提水站除供45户人畜饮用水外,还浇灌水田130亩。窖榨提水站除供150户人畜饮用外,还供山花奶牛企业用水。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454亩,其中水田933亩,旱地521亩。粮食总产量644.1吨,农业总产值554.2万元。村境盛产青菜、辣椒、白菜、连花白、破季豌豆、萝卜等蔬菜。青菜种植在村境啸天龙一带已经形成规模,每年有青菜40万公斤与其它蔬菜畅销贵阳。2009年,全村种果树910亩38200株,进一步发展果蔬生产,增加村民收入。 --人口总数:1560人 农业人口:1450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4.4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果蔬生产,增加村民收入。 --所辖村:窖榨,窑透底,木马寨,啸天龙,杀人坝,白泥田,田坝头,周家塆 生产总值:554.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青菜,辣椒,连花白,破季豌豆 名特产品:青菜 办公所在地:窑透底 |
清水村 |
清水村位于久长镇境东面,东靠杨柳村,南与清江村和扎佐镇葛马村毗邻,西邻白窑村,北面与杨柳村侯家大坝接壤,村委会所在地清水寨,距久长街4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30户1427人。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中间由东北向西南形成坝子,属低山丘陵盆地。一般海拨1250米至1350米,年平均气温13.5℃,积温≥3838.6℃,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初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属贵阳府新贵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属贵筑县。民国四年(1915)划入修文县,属东区九保。二十一年(1932),属三区清龙镇。二十七年(1938),属三区清让联保。三十一年(1942),属清让乡。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扎佐区清让乡。1950年8月,置清水农协会隶属第二区清让乡。1952年4月,清让乡析出砂锅寨 、杨柳井、清水街、清水寨一片建清水乡,乡政府驻地清水寨 ,隶属第三区,村属清水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6年2月,改建为清水高级社,辖清水、白窑、杨柳。1958年9月,清水高级社改置清水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辖清水寨、洗马塘等10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久长管理区析建清水建管理区,清水生产队属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清水生产队改称清水生产大队,隶久长区久长公社,辖清水寨、洗马塘、马落坑等9个生产队。1963年3月,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清水生产大队隶久长区清水公社。1966年,撤久长区置久长公社,清水生产大队隶久长公社。1984年4月,清水生产大队改称清水村民委员会,属久长区清水乡,辖洗马塘一、二村民小组,清水寨 三、四、五、六、七、八、九村民小组,马落坑十村民小组。1986年调整村民小组规模,村辖洗马塘一村民小组,清水寨二、三、四村民小组,马落坑五村民小组。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村内有葫芦井、鱼鳅井、四方井(今改为人畜饮水抽水站)、回龙井4个水井。有洗马塘、关山脚、龙井、回头山、清坑(杨柳村境内)5个提水站和一条3公里长的农用灌渠。并有洗马塘、关山脚、陈家堰、抱荷塘4个蓄水塘。还有3个龙洞(地下水出口)出水供灌溉用水。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萝卜、辣椒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496亩,其中水田808亩,旱地688亩。粮食总产量662.7吨,农业总产值508.9万元。村境盛产马铃薯、萝卜、辣椒。马铃薯产量高,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年产量5万公斤以上;萝卜个大皮薄,不空心,水份足,味甘甜,年产量25万公斤;辣椒色泽好,味香辣,年产量5千公斤以上。 村境有私营企业“好1多”山花奶牛养殖基地,现正向境内辐射,村民以种草养牛增加经济收入。2009年按镇“五星计划”种果树143亩6000株。 村历来重视道路建设,1958年,村民集资投劳修通久长至清水马车大道。1986年,马车大道改造为乡村公路,2002年又改建为县道,铺设沥清,其中啸天龙至清水为水泥硬化路面,东延接扎六公路。2005年,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重修望日亭,建标志牌坊(寨门),硬化串户路,种草种花。对33户进行庭院改造,撤除临街20户人家猪、牛圈,统一规划,集中建圈舍。对81户住房进行外观改造,建文化长廊、公厕、垃圾池、污水处理点。修文县武装部还援建关山脚至四方井村道,命名“警民共建小康路”。2005年建成407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2009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189人 。 --人口总数:1434人 农业人口:1403人 非农业人口:31人 --行政区面积:4.378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十个组 生产总值:516.8 万元 办公所在地:清水寨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奶牛、蛋鸡 名特产品:奶牛、蛋鸡 |
清江村 |
清江村位于久长镇境南部,东接清水村和扎佐镇葛马村,南连扎佐镇马鞍山、金鸡塘村,西抵兴隆村,北邻久长、白窑村。总面积6.34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清水街,距久长街4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村境地形西高东低,集高山丘陵坝子于一体,平均海拔1315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代属贵州等处长官司。明初属贵竹长官司,明末属新贵县。清代分属贵筑北下里和修文崇义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贵筑北下里辖之清水街划属修文。民国四年(1915),又将贵筑县辖之蒲塘寨划属修文,属东区10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村属第三区青龙联保清水街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让乡清水街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扎佐区清让乡。1952年4月,清让乡析建清水乡,村属第三区清水乡。1953年2月,清水乡析建清铺乡,村属第三区清铺乡。1956年8月,清水、清铺2乡并入久长乡,村属久长区久长乡。1958年9月,清江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下辖清水街、蒲塘寨、铺后寨、石龙沟、关田、石湾等7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久长管理区析建清水管理区,村属久长公社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清江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久长公社,辖清水街、蒲塘寨、铺后寨、石龙沟、关田、石湾等7个生产队。1963年3月,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清江生产大队属久长区清水公社。1966年5月,清江生产大队属修文县久长公社。1981年2月,恢复久长区建制,同时久长公社析建清水公社,村属久长区清水公社。1984年4月,清江生产大队改称清江村委会,辖清水街、蒲塘寨、铺后寨、石龙沟、三坝、石湾、关田、刘家湾、穿洞湾等12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清水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有一条溪流横贯村境外,有蓄水量24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马鞍山、清江村共用),总蓄水量12000立方米的山塘2口,还有机灌设施8台,装机容量440千瓦。村稻田从消水坑至铺后寨一带1000余亩,每逢连降大雨,消水坑天然泄水迟缓,1000余亩稻田少则被淹600余亩,多则全部被淹,淹没时间长达10天以上,常常造成绝收,村民饱受涝灾之苦。1977年,村自发组织,集资投劳,开凿消水坑泄洪隧道。虽得到县水利局的支持,但因工程巨大,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工程进度缓慢。1995年,安顺地区组织施工队协助开凿,人员、设备均已进场,但由于行政区划变更(修文划属贵阳市),施工队撤出。后来,村多次到贵阳市有关部门反映,终被重视,于1997年开通泄洪隧道。隧道长680米,总投资100万余元。泄洪道开通后,即使遇大暴雨,24小时内也能泄洪,保证了1000余亩稻田稳产增收。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2919亩。其中水田1792亩,旱地1127亩。粮食总产量1263吨,农业总产值908.9万元。 村境无工矿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靠烤烟、油菜、蔬菜等多种经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村成立科普协会,每年都要邀请农业科学技术专家分期对村民进行适用技术的传授,村民的科普意识普遍提高,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粮食与经济作物和建国初期相比成倍增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7年县委、县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古驿道南北纵贯村境,远近闻名的“九步三洞桥,一里三土地”说的就是村域古道,古道残迹至今尚存。解放后,川黔铁路过村境,并于高坝设车站。2006年,欧式风情园苏格兰牧场落户,带动村寨道路建设,进村路、串户路相继建成并硬化。2008年后,按镇“五星计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村种莲藕800亩,竹300亩,果树2890亩127600棵。 村建有40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610平方米,2009年生源不足,学校裁撤。 --人口总数:2378人 农业人口:2300人 非农业人口:78人 --行政区面积:6.3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清水街,铺后寨,石龙沟,消水坑关田,刘家湾,石湾,蒲塘寨,三 生产总值:908.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豆类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 办公所在地:清水街 |
驴坊村 |
驴坊村位于久长镇境北部,东与沙雁、新民村相连,南与久长村相接,西抵金桥、中心村,北与石榴村交界。村委会所在地落邦街,距久长街2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50户1898人。 村境为低山丘陵地貌,一般海拔在1310到140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属扎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废扎佐长官司,村境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二十二日,置修文县,辖里、甲,村境属崇义里四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境属东区一保和四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废保置乡(镇),属第三区孟冲乡。二十四年(1935),废乡(镇)置联保,属第三区清文联保。三十一年(1942),撤区和联保置乡(镇),村属清文乡。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久长乡。1950年8月,置驴坊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1952年4月,村属第三区金桥乡。1955年11月复按地名称区,第三区改称久长区,村属久长区金桥乡。1958年9月,村属久长公社金桥管理区,改置驴坊生产队,辖王家河一生产小队,落邦街二、三、四生产小队,大堰塘五生产小队,龙灯坡六生产小队。1961年6月,驴坊生产队改称驴坊生产大队,隶久长区金桥公社,辖王家河、落邦街、大堰塘、龙灯坡等6个生产队,至此村域定型。之后,久长区、久长公社几经分设合并,村属一直未变。1984年4月,驴坊生产大队改称驴坊村民委员会,辖王家河一村民小组,落邦街二、三村民小组、大堰塘四村民小组,龙灯坡五村民小组,属久长区金桥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备。大冲坝山塘容量4000立方米,后铺坝山塘容量11000立方米,引水沟渠11.5公里。提灌机械6台,总装机101.5千瓦,100立方米水池4个,200立方米水池1个。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2003年,省农科院投资65万元,修建旱地围喷设施,围喷旱地150亩,使村农业产量提高。2009年耕地总面积1319亩,其中水田708亩,旱地611亩。粮食总产量584.3吨,农业总产值676.8万元。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硅矿,分布在项家朝、龙灯坡、照壁山、金盆穴一带,含量达90%。石灰石,除落帮街二、三村民小组外,全村均有。境内有私营企业(久长水泥厂)、村办企业(驴坊村预制厂),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40人,为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2007年5月,投资1000万元的国兰公司落户。公司建成,将带动村境鲜切花生产的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村建有38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原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面积300余平方米,常年在校学生150人左右,2000年迁王家河与金桥小学合并。2006年,“好1多”乳业捐资12万元,建“好1多”希望小学。学校现有办公室3间,教室9间,微机室、实验室、仪器保管室、远教室、图书阅览室各1间,有9个教学班,学生396人。 --人口总数:1898人 农业人口:1750人 非农业人口:148人 --行政区面积:5.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新农村 --所辖村:王家河一村民小组,落邦街二、三村民小组、大堰塘四村民小组,龙 生产总值:67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养殖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 办公所在地:驴坊村 |
芦山村 |
芦山村位于久长镇境东面,东接开阳双流镇白马村毛稗冲,南与永兴村相连,西接新民村,北连息烽永靖镇安马村,村委会所在地对门湾,距镇政府5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245户1211人,均为汉族。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多山脉,山峰连绵。麦肖公路穿境而过。平均海拔133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元代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初属札(扎)佐长官司。明末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崇义里三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属东区五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青龙镇。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青龙联保砂锅寨保。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扎佐区清让乡。1950年8月,扎佐区改称第二区,村属永兴村农协会,隶属第二区清让乡。1952年3月划入第三区清水乡。1956年兴农业合作化,村成立初级社,隶久长乡。1958年9月,永兴生产队隶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辖大坡脚、砂锅寨、鹿子冲、楂口山、塝塝上、对门塆、陈济堂、龙滩坝等9个生产小队。1959年2月,增设清水管理区,永兴生产队(大队)属清水管理区。1961年6月,永兴生产队析建为永兴、芦山2个生产大队。芦山生产大队隶于久长区久长公社,辖楂口山、塝塝上,对门塆、陈济堂、龙滩坝等9个生产队,至此村域定型。之后,久长区、久长公社虽几经分设合并,村属一直未变。1984年4月,芦山生产大队改称芦山村民委员会,辖楂口山、塝塝上、对门塆、陈济堂、龙滩坝等9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久长乡。1985年9月,久长乡改称久长镇,村属不变。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仍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一是盐井冲水库1000余米沟渠流经村境,有效灌溉面积 400亩;二是陈济塘1000余米沟渠流经村境,有效灌溉面积 200亩;三是装机28千瓦的大龙洞提灌站,灌溉面积 150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洋芋、油菜。2009年耕地面积 1160亩,其中水田800亩,旱地360亩。粮食总产量513.9吨,农业总产值431.9万元。村境水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主产水稻,是镇境水稻主产区之一。 村境内矿产有:煤矿、硫铁矿、磷矿、硅矿等矿资源。境内村民擅长手工编织竹器, 90%以上的农户编织竹器收入年均可达500至1000元。2009年,村为增强发展后劲,配合镇“五星计划”,种果树733亩30800株。 村建有面积7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在校学生135人。 --人口总数:1250人 农业人口:123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5.01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增加收入 --所辖村:楂口山,对门塆,龙潭坝,陈济堂,塝塝上 生产总值:431.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洋芋,油菜,磨芋 名特产品:磨芋 办公所在地:对门湾 |
久长村 |
久长村位于久长镇境中部。东接白窑村,南抵兴隆村,西邻金桥、上堡村,北连驴坊村。村委会驻地久长街(原名狗场坝)。村总面积 4.22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地貌,一般海拔1280米至1350米。2009年末耕地639亩,其中田312亩,土327亩。 村境元代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初属札(扎)佐长官司,明末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崇义里四甲。民国四年(1915)属东区一保。二十一年(1932)属第三区青龙镇。二十四年(1935)属第三区青龙联保狗场坝保。三十一年(1942)隶清文乡狗场坝保。三十六年十一月清文乡更名为久长乡,仍隶之。1949年11月,村仍属久长乡。1950年8月,石安区改称第三区,村属第三区久长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其间,村属未变。1958年9月,村为久长生产队,隶久长公社久长管理区,辖6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村为久长生产大队,隶久长区久长公社,辖6个生产队。1962年4月,1965年11月,1966年5月,1981年1月,久长区、久长公社虽经历4次裁、拆、并、建,但久长生产大队始终隶久长公社不变。1984年4月,久长生产大队改建为久长村民委员会,隶久长区久长乡,辖11个村民小组。1985年9月,久长乡改为久长镇,村属之。1992年2月,撤久长区,将原区属4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之,仍辖11个村民小组。 村境主产玉米、马铃薯。村属地久长街上村民与长久社区居民杂处,改革开放以来,住街村民借久长街商贸集市的优势,或弃农经商,或半农半商,从事运输、修理、饮食、零售等第三产业,增加家庭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矿产以石灰石居多,铜矿井处采石场开采多年,是久长水泥厂和当地建筑用原材料主要来源点。沿烟灯坡和猴子岩大坡一线有煤矿,藏量未探明,尚未开采。 境内水源欠缺,解放前人畜饮水困难,民间有“狗场坝,干山坡,吃水要用马车拖”之说。解放后,人民政府建成铜矿井水厂,后几经改造,并更名为久长水厂,满足了久长街上住户及附近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 久长街自清代形成集市后,大牲畜交易逐渐兴旺,解放后尤盛,为贵州有名的大牲畜交易集散地。周边县市,甚至有广东、湖南、河南、重庆等省外客商到久长进行大牲畜交易,最多时每场天达三、四百头。因贵遵高等级公路建设占地,牲畜市场搬迁,遂日渐衰落。 自贵赤马路、修开公路东西南北贯穿村境后,街道发展迅速,特别是解放后村域始终是久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黔铁路、贵遵高等级公路相继过境,逐渐形成黔中重要的旱码头。200 1年,村借久长街龙山大道建成之机,投资69.3 万元,于龙山大道口建成占地 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4层综合村级办公大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一楼8个门面出租,增加村经济收入。2009年,又将原久长客车站辟为村文化广场,广场占地1250平方米,总投资13万元。 --人口总数:2200人 农业人口:1920人 非农业人口:280人 --行政区面积:4.2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彝,布依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生态城镇化建设 --所辖村:久长街,丫叉田,铜矿井,云南关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运输,修理,饮食,零售等第三产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久长街 |
金桥村 |
金桥村位于镇境西部,东接驴坊村,南连久长、上堡村,北邻中心、驴坊村,西与山岔、中心村毗邻,总面积9.02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新村,距久长街1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675户2720人,其中少数民族53户172人。 村境地形北高南低,集高山丘陵平地坝子于一体。平均海拔1320米,年平均气温13.2℃,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代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属扎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属修文县崇义里四甲。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东区二保。二十一年(1932)属第三区青龙镇。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文联保落邦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文乡落邦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8月,置金桥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久长区金桥乡。1958年9月,置金桥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金桥管理区,下辖蚌壳堰、对门寨、大寨、新桥、小寨、田家寨等6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金桥生产队改称金桥生产大队,隶属久长区金桥公社,辖蚌壳堰、对门寨、大寨、新桥、小寨、田家寨等6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销久长区,金桥、清水与久长并为久长公社,隶属扎佐区,村属之。1963年3月恢复久长区建制,同时恢复金桥公社,村仍属之。1966年6月,金桥、清水与久长合并建久长公社,直隶于县,村属修文县久长公社。1981年1月,撤久长直属公社复置久长区,复建金桥公社,村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84年4月,金桥生产大队改称金桥村委会,辖蚌壳堰、对门寨、大寨、大桥、金桥、小寨、田家寨等9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金桥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仍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连接村境的蚌壳堰水库外,田家寨水库蓄水量23万立方米,火烤山山塘蓄水3万立方米。还有山岔田、月亮井2口井泉,除解决2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之外,还可灌溉周边稻田千余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2242亩,其中水田1222亩,旱地1020亩,粮食总产量993.2吨,农业总产值964.6万元。村境盛产蔬菜,且种类多,上市早,鲜嫩。原烽光厂职工、家属3800余人的蔬菜供应多数来自村境,尤以对门寨较为突出,年产蔬菜500吨以上。烽光厂迁址,金桥蔬菜又转向久长街市场。 村境内矿产主要有:煤,以两线分布。一是河沙坝往南到杨柳冲,约2.5公里;二是田家寨从西南往北达驴坊村境,约2.5公里。煤层最高2米,最低0.2米。硫铁矿,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南麓窑子上、陈家大山一带。境内1963年建国营烽光厂,1970年建成投产,1992年3月迁贵阳小河。2008年7月,贵州金久水泥有限公司于原国营烽光厂旧址建大型水泥厂。公司总投资6.7亿元人民币,建设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熟料水泥生产线及配套项目、年产30万立方米加汽混凝土新型建材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4.5亿元,2009年12月试投产。公司落户,推进了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厂区搬迁户集中修建新村,新村总投资1000万元。 村建有12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原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 1500平方米。2006年,金桥、驴坊、石榴三村小学生并入新建于驴坊村境内的“好1多”希望小学。 --人口总数:2720人 农业人口:270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9.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42.0亩 资源:铁矿、硅矿、煤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彝,布依 发展口号:推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金桥,蚌壳堰,田家寨,新桥,小寨,大寨,大桥,对门寨 生产总值:964.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蔬菜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村 |
栋青村 |
栋青村位于久长镇境西北部,东抵中心村,西接小箐乡万兴、牟尼村,南连山岔村,北邻息烽县石洞乡猫场村。总面积6.93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下段,距久长街8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321户1606人,其中少数民族22户91人。 村境地形西高东低,属高山丘陵盆地,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3.1℃,积温≥3838.6℃,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8天,日照1254.9小时。 村境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落邦札(扎)佐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属札佐长官司。崇祯三年(1630),属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二十二日,置修文县,辖里、甲,属崇义里。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东区四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属第三区孟冲乡。二十四年(1935),属第三区清文联保孟冲保。三十一年(1942),分属清文乡孟冲保和小箐乡尹家寨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久长乡。1950年8月,置孟冲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久长乡。1952年2月,建立金桥乡隶属第三区,村属第三区金桥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8年9月,置孟冲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金桥管理区,下辖尹家寨,下段、林家寨、赵家坝等5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孟冲生产队改称孟冲生产大队,隶属久长区金桥公社,辖尹家寨、下段、林家寨、赵家坝等5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销久长区,金桥、清水与久长并为久长公社,隶属扎佐区,村属扎佐区久长公社。1963年3月,恢复久长区建制,复建金桥公社,隶属久长区,村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66年6月,金桥、清水与久长复并久长公社,直隶于县,孟冲生产大队改称栋青生产大队,隶修文县久长公社。1981年1月,撤久长直属公社复置久长区,次月,复建金桥公社,村属久长区金桥公社。1984年4月,栋青生产大队改称栋青村民委员会,辖尹家寨、下段、林家寨、赵家坝等10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金桥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仍属之。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村境孟冲水库蓄水量65万立方米,烂木桥水库蓄水量15万立方米,尹家寨山塘蓄水量5000立方米。除水库山塘外,村境还有一条经年不息的溪流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389亩,其中水田577亩,旱地812亩。粮食总产量615.3吨,农业总产值574.2万元。 境内矿产主要有铁矿、硅矿、煤,集中分布在赵家坝一带,品位高,贮藏量大,上世纪70年代贵州钢铁厂曾在这一带开采过铁矿。 村境原来交通闭塞,虽有便道,但年久失修,汽车无法通行。2005年后,几经改造,现通往村的道路已升级为县道,铺设沥清,延伸至大石高枧,命名久高公路。另开通于下段自然村接久高公路过尹家寨往岩鹰山水库至崇恩接修(文)六(广)公路(沥清路面)。道路开通,带动村经济发展,按照镇“五星计划”,打造栋青、中心两村境内十里荷花走廊,2009年种莲藕190亩。 2008年,村修建300平方米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60平方米,2009年在校学生136人。 --人口总数:1620人 农业人口:160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6.9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8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 发展口号:按照镇“五星计划”,打造栋青十里荷花走廊 --所辖村:赵家革家坝,地下段,尹家寨,冉家寨,林家寨 生产总值:574.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马铃薯,莲藕 名特产品:莲藕 办公所在地:地下段 |
茶山村 |
茶山村位于久长镇境西部,东接山岔村,南连兴田村,西靠小箐乡大林村,北与栋青村相连,总面积3.57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后山,距久长街12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161户668人,其中少数民族8户36人。 村境地形东高西低,四周群山起伏,为镇境平均海拔最高村,属高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395米。年平均气温12.8℃,降雨量1180毫米,无霜期250天,日照1255小时。 村境民国四年(1915),属东区四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废保置乡(镇),属第三区孟冲乡。二十四年(1935),属第三区清文联保孟冲保。三十一年(1942),属清文乡孟冲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区治石安寨)石安乡。1950年8月,置茶山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石安乡,辖今茶山与小箐乡大林村全境。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并于1955年11月改称久长区,村属不变。1958年9月,置茶山生产队,隶属久长公社石安管理区,下辖大白岩、后山、茶山、麻窝、大林(小箐乡大林村)等8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茶山生产队改称茶山生产大队,隶久长区石安公社,辖大白岩、后山、茶山、麻窝、大林等8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久长区,石安公社划入城关区,村属城关区石安公社。1963年2月复建久长区,石安公社划回久长区,村属久长区石安公社。1966年5月,石安公社划入城关区,村属城关区石安公社。1971年茶山生产大队析建为茶山、大林(划属小箐区崇恩公社)2个生产大队,茶山生产大队属城关区石安公社,辖大白岩、后山、茶山、麻窝等4个生产队。1981年1月,石安公社复划回久长区,茶山生产大队属久长区石安公社。1984年4月,茶山生产大队改称茶山村民委员会,辖大白岩、后山、茶山、麻窝等4个村民小组,属久长区石安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未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位低,利用率不高。村境有蓄水量6000立方米山塘1口,55千瓦提灌站1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643亩,其中水田259亩,旱地384亩。粮食总产量280.1吨,农业总产值210万元。村境在久长镇属偏远山村,交通较为闭塞,制约了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举家外出打工者为全镇之最。2000年以后,乡村公路贯通,东北接久高公路,西与岩鹰山水库公路相连,过去闭塞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已有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瞄准了这片无污染待开发的处女地。2010年10月,外出务工人员宁维华、罗祥富、陈华江、王超等人返乡创办了茶山村绿园合作社,现种植有核桃经果林400余亩,为全镇核桃种植之最。2011年,绿园合作社又与村民采用合作、承包等多样化模式发展种植了200余亩辣椒,形成了以经济作物带替传统作物的生产方式。 村境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铝矿、硅矿、石灰石等。 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 --人口总数:668人 农业人口:650人 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3.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族 发展口号:让老百姓从观念开始转变,从农业中发展茶山 --所辖村:后山,茶山,大白,岩箐脚,麻窝 生产总值: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山村绿园合作社 名特产品:核桃,辣椒, 办公所在地:后山 |
上堡村 |
上堡村位于久长镇境西北部。东接上寨村,南连下堡村,西抵山岔村,北靠金桥村。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4.30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为原上堡小学。距久长街5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03户1632人,其中少数民族21户81人。 村境地形东西两面群山高耸,石安河由北向南纵贯村境,形成狭长河谷切割地貌,平均海拔1311米。年平均气温13.3℃,降雨量1175毫米,无霜期260天,日照1254.9小时。自然灾害以倒春寒尤为严重,还是雹灾常发地带。 村域春秋时为牂柯国地。战国、秦时属且兰。三国、晋初属万寿县,东晋、南北朝属晋乐县地。隋朝属牂柯县地。唐、五代及宋属功州、蛮州地。元代属贵州等处长官司。明初属贵竹长官司,明末属新贵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属贵筑县北下里,光绪三十二年由贵筑县北下里划属修文县崇义里。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村属不变。四年(1915),村属东区2保。二十一年(1932),东区改称第三区,同时废保置乡(镇),属第三区上牙乡。二十四年(1935),村属第三区清文联保上堡保。三十一年(1942),村属清文乡老鸹堡保。三十六年(1947)清文乡改称久长乡,村属不变。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人民政府成立,置区辖乡(镇),村属石安区石安乡。1950年8月,置上堡村农民协会隶属第三区石安乡。1952年4月,第三区迁驻久长街,村属不变。1953年2月,石安乡析建下堡乡,村属第三区下堡乡。1955年11月,第三区改称久长区,同时下堡乡并回石安乡,村属久长区石安乡。1958年9月,属久长公社石安管理区,下辖上堡寨、新寨、大坝、河对门等6个生产小队。1961年6月,上堡大队隶久长区石安公社,辖上堡寨、新寨、大坝、河对门等6个生产队。1962年4月,撤久长区,石安公社并入阳明公社,上堡生产大队隶城关区阳明公社。1963年2月,恢复久长区,石安公社复属久长区,上堡生产队隶久长区石安公社。1966年6月,石安公社划属城关区,上堡生产大队隶城关区石安公社。1981年2月,恢复久长区,石安公社复回久长区,上堡生产大队隶久长区石安公社,1984年4月,上堡生产大队改称上堡村委会,辖上堡寨、新寨、大坝、河对门等6个村民小组,隶久长区石安乡。1992年2月撤久长区,原区属4个乡(镇)并建久长镇,村属久长镇,所辖村民小组不变。 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水资源丰富,除有一条河流横贯村境外,有堰渠3处,灌溉面积300亩。山塘2口,蓄水1100立方米。提灌站3站,装机容量68千瓦。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2009年耕地总面积1432亩,其中水田666亩,旱地757亩。粮食总产量634.4吨,农业总产值582万元。村境特产旱烟,旱烟叶稍长、叶片厚、油质丰富,味纯、劲足、色泽好,畅销省内,并远销重庆等地。 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煤质好,煤层厚,煤层最高的达4米多。主要分布在村西挖煤冲一带,颇有开采价值。境内有6户村民利用当地水质无污染的优势,兴办酿酒业,年产50度白酒6万公斤。 村境交通状况极差,原有便道年久失修,凸凹不平,汽车难以通行。2009年,马(家桥)驴(坊)公路立项开工建设,村交通条件有望改善。 村建有村级综合楼,内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有公办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210平方米,2005年在校学生20人。2005年后,学校裁撤,学生并入石安小学。 --人口总数:1554人 农业人口:1543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所辖村: 生产总值:58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 名特产品:白酒,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上堡小学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