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贵阳 >> 修文县 >> 洒坪镇 >> 上寨村

上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寨村简介

  上寨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东,距政府驻地2公里,东小箐乡毗邻,西南与小坝村接壤,北临上坝村,村境东西宽2.3公里,南北长3公里。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为1485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有通往岩鹰山水库沟渠一条;耕地面积为1317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上寨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通、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和黄豆的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485人 农业人口:148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1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五组”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玉米”、“水稻”、“生姜” 名特产品:“生姜”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123105 550200 -- 查看 上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坝村

  上坝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东北部,距政府驻地7公里,东、北与六广镇毗邻,南与上寨村接壤,西与硐口村紧紧相连,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村内企业有梨木山煤矿,居民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879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二迭系,三迭系和寒武系地层,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地貌属喀斯特地貌,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有大量的二迭系煤层有待开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1622亩,森林覆盖率较低,植被以乔木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黄壤和棕壤为主,并伴随部分石灰土。   上坝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水质污染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同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879人 农业人口:187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2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十五村民组” 生产总值: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大棚疏菜” 名特产品:“香茹”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阳桥村

  阳桥村位于洒坪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东与轿子山村相邻,西与五江村相接,北与中明村相连,南与清镇市隔河相望。全村辖5个村民组,290户人家,724口人,总耕地面积813亩,其中田面积125亩,土面积688亩,森林面积2272亩。   多年来,勤劳朴实的阳桥人一直以玉米、水稻种植养家糊口,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在洒坪乡党委、政府的带动下,阳桥村村民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喂养波尔山羊、母猪、架子猪、仔猪等。种植金秋梨、水密桃等,“十二五”期间,阳桥村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人口总数:724人 农业人口:72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2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优质玉米”、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新乐村

  新乐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小坝村毗邻,南与小箐乡接壤,西蜈蚣桥村和东庄村紧紧相连,北临青山村,村境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公里。原建有小学一所(新乐小学),2000年至2001年间,乡内撤并小学后被并入洒坪小学。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023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震旦系地层,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含有微量的磷元素;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全村无河流通过;耕地面积为1204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和石灰土为主,并发育了大量的水稻土。   新乐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粮食亩产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023人 农业人口:102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组” 生产总值:8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小坝村

  小坝村位于洒坪乡东面,为乡政府驻地,是洒坪乡文化、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的汇集点。东与小箐乡毗邻,南与新乐村接壤,西与青山村紧紧相连,北临上寨村,村境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3公里。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295人,多数为农业人口。其中党员32人,预备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2001年——2002年间,以工代赈项目及部分种养殖项目在小坝村落成,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养鹅基地、养牛基地相继落成,并初见成效,观光农业规划在即。发展中的小坝将展现一派繁荣景象。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全村无河流通过,有通往岩鹰山沟渠一条;耕地面积为2056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小坝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和蔬菜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295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195人   --行政区面积:4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与时俱进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七村民组” 生产总值: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大葱” 名特产品:“大葱”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五老山村

  五老山村位于洒坪乡西北部,五老山由旗子山,沙河山、罗汉山、石人山、功业山五峰组成,五老山由此而得名。主峰旗子山,海拔1468.2米。2004年在罗汉山顶建移动通信机站1座,旗子山上有水准座标,河沙山上有河沙和蚌壳堆积物;石人山上石头形象石鼓、石仓、石人、石莲花。诸山均为灌木和杉林覆盖。   五老山村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0亩,其中土面积503亩,田面积167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丰富的森林资源,地下蕴藏大量的煤、铝钒土。全村辖四个村民组,146户农户,党员11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   多年来,勤劳朴实的五老山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靠种植辣椒、水稻、玉米、大豆等主产业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2009年,贵州生态畜牧种草养羊落户修文,五老山村群众养羊热情高涨,努力学习种草、养羊、防病技术,在家的90多户群众均加入了养羊的队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勤劳朴实的五老山村人民一定会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人口总数:645人 农业人口:64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团结奋斗奔小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辣椒”“玉米” 名特产品:“辣椒”“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五江村

  五江村住于洒坪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总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0亩(田112亩、土768亩),林地面积2266.65亩,其余都是荒地和荒山,总人口628人,其中汉族有622人,苗族6人,育龄妇女158人。   主要产业   1.优质玉米、水稻、小麦、油茶、辣椒。大蒜和生猪养殖为主。   2.2002年全县最大的年产30万吨,煤矿企业座落本村,目前还未投产,但对全村的生活用煤和部分劳动就业及家庭收入起到相当的作用。      --人口总数:628人 农业人口:625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七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玉米、水稻、小麦、油茶、辣椒。大蒜和生猪养殖为主 名特产品:茶叶,猕猴桃 办公所在地:村委会办公室   --自然条件:丛林密布,溪水叮咚,鸟语花香 资源:煤   --主要经济产业:“密李”、“豆腐” 名特产品:“密李”、“豆腐”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蜈蚣桥村

  蜈蚣桥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东南部,距政府驻地7.5公里,东临天生桥景区,西、南谷堡乡的乌栗接壤,北与新乐村毗邻,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有蜈蚣桥小学一所,现开设2个班。居住以苗族和汉族为主,辖11个村民组,总户数210户,总人口803人,均为农业人口。村内有长江水系乌江支流猫洞河流经境内,沿线有省级文物蜈蚣桥、古庙雨花寺、白龙洞奇观等。蜈蚣桥四面环山,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加之独特的水质,自然与人工合力打造的“蜈蚣桥密李”和“蜈蚣桥豆腐”远近闻名。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震旦系地层,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含有微量的磷元素;地貌属丘陵地,全村海拔差较大,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0—17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猫洞河流经村中部;耕地面积为1140亩(其中田250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蜈蚣桥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密李种植和黄豆种植,现已初具规模。   蜈蚣桥,又名龙源桥,位于修文县洒坪乡政府东南7.5公里处蜈蚣坡。南北向,横跨花桥河,系古代龙场驿(今修文)至六广驿(今六广)之重要津梁。   蜈蚣桥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奢香夫人所建。奢香被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借故鞭笞后,忍辱负重,驰赴京师,向朱元璋告发马晔。朱元璋为安定西南边疆,忍痛处理了马晔,便问奢香何以为报。奢香表示,愿开山凿石,辟结中原驿道。回到贵州,开辟龙场九驿,修建水西石桥。其中,蜈蚣桥位居十桥之首。   桥建成后,历经多次维修、重建。据镌于正德六年(1511年)的《建十桥碑记》记载,蜈蚣、秀水、麦稼等“水西十桥”,乃贵州宣慰使安氏父子为之。“自成化己丑始事,至丙午迄功,历世以三。”所谓“历世以三”,即从成化五年(1469年)至二十二年(1486年)的17年间,经历安观、安贵荣、安佐三任宣慰使。到万历年间,安国亨又重修水西十桥,并将蜈蚣桥改称“龙源桥”。据镌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重修十桥碑记》记载,蜈蚣桥因“六广之役”毁于兵燹,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重建,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落成。   现存之蜈蚣桥即龙源桥为三孔石拱桥,长64米,宽11米,高9米。两侧建有石栏,栏板20块,透雕云雷纹;望柱22根,圆雕石狮子。相传一天晚上,野马践踏麦子,地主差人追赶,追至桥头,马变成狮,蹲坐于桥栏望柱上。次日,又派家丁击打桥上石狮,故今石狮残缺不全。   蜈蚣桥改称“龙源桥”,实与安国亨有关。安国亨于隆庆年间在修文阳明洞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摩崖,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水西大渡河桥撰写《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均署“龙源安国亨”。安国亨因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向朝廷奉献大木有功,-为舍人,赐官带,行宣慰使事。隆庆二年(1568年)以擅兵仇杀被革。万历九年(1581年)复出。在任期间,鼓励开垦,劝以农桑,察看贫者,赋予牛具种子,颇得民心。对于修桥铺路,更是乐此不疲,其主持修建的龙源桥和支持修建的水西大渡河桥,对研究明代古驿道、水道及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省政府于1982年2月将蜈蚣桥和水西大渡河桥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1707人 农业人口:170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发展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一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中明村

  中明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北庄村毗邻,南与东庄村接壤,西与轿子山村相连,北临五江村,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有小学一所(中寨小学),中学一所(系带帽中学),为原中寨乡所在地。居住汉族为主,总人口917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1826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中明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和果树栽培,发展养殖业(养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上寨村

  上寨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东,距政府驻地2公里,东小箐乡毗邻,西南与小坝村接壤,北临上坝村,村境东西宽2.3公里,南北长3公里。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为1485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有通往岩鹰山水库沟渠一条;耕地面积为1317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上寨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通、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和黄豆的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485人 农业人口:148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1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五组”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玉米”、“水稻”、“生姜” 名特产品:“生姜”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北庄村

  北庄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青山村接壤,南与东庄村毗邻,西与中明村和五江村紧紧相连,北临高寨村和麻窝村。村境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公里。原有北庄小学一所,2000年到2001年被并入中寨小学。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831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土地面积为3150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北庄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进村公路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投入,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831人 农业人口:83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5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青山村

  青山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1公里,东与小坝村毗邻,南与新乐村接壤,西北庄村紧紧相连,北临蛇场村,村境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5公里。村内企业有青山砖瓦厂,原建有青山小学一所,2000年至2001年间,乡内撤并小学后被撤消并入洒坪小学。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707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1247.1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青山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发展特色养殖业(养殖中华竹鼠),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1707人 农业人口:170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发展 奋进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七村民组” 生产总值:105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油菜”、“水稻” 名特产品:“油菜”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青杠林村

  青杠林村位于洒坪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全村有206户,654人,拥有耕地面积820亩,森林资源4130亩.林区生活着剌猬、金鸡、野山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春夏交替时期偶有仙鹤来此觅食。地下蕴藏丰富的煤、铁、铝等丰富的矿产品,现已探明待开发的就有上亿吨。   --人口总数:654人 农业人口:65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开发与环保并存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七组”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洒坪乡青五矿产品经营部” 名特产品:“野生杨梅”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麻窝村

  麻窝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青山、蛇场接壤,南与北庄毗邻,西与高寨村紧紧相连,北临硐口,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居住以苗族、彝族、汉族等三个民族,总人口691人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震旦系地层和寒武系,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16摄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土地面积为1246人,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植被以灌木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比较脆弱;土壤以黄壤和石灰土为主,伴随零星棕壤。   麻窝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村通、住房设施得到很大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人口总数:691人 农业人口:69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五组” 生产总值:2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轿子山村

  轿子山村位于洒坪乡政府西南部,距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中明村以山为界,南与北谷堡乡隔猫跳河相望,西与清镇市暗流乡相隔猫跳河对峙,北与阳桥村接壤,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村内无乡镇企业,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361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和石灰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并伴随部分灰质石灰岩;地貌属丘陵地,全境地貌属喀斯特地貌,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24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有猫跳河流经;耕地面积为1175亩,大部分土地为土山,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以灌木为主;土壤以黄壤和棕壤为主,并伴随部分石灰土。   轿子山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今年来,在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同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观光农业,发展养殖业等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361人 农业人口:36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奋进 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2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密李”、 名特产品:“轿子山密李”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高寨村

  高寨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麻窝村毗邻,南与北庄和五江接壤,西与青杠林村紧紧相连,北临五老山村,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原有高寨小学一所,2000年至2001年间,乡内撤并小学后被并入中寨小学。居民以苗族、彝族、汉族等三个民族,总人口为677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二迭系地层,以页岩为主,并伴随部分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部分土地属喀斯特地貌,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3202亩,大部分土地为土山,森林覆盖率较高,植被以乔木为主;土壤以黄壤和棕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高寨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同、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并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理。            --人口总数:677人 农业人口:67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彝”、“汉” 发展口号:发展 奋进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七村民组” 生产总值:2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山坡放养鸡”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硐口村

  硐口村位于洒坪乡政府以西,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麻窝村毗邻,南与北庄和五江接壤,西与青杠林村紧紧相连,北临五老山村,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原见有硐口小学一所,2000年至2001年间,乡内撤并小学后被并入红星小学。居民以汉族为主,总人口 634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震旦系地层和寒武系,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0—16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1861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植被以灌木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比较脆弱;土壤以黄壤和石灰土为主,伴随零星棕壤。   硐口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投入,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同时对农业科技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和猕猴桃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634人 农业人口:63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七组” 生产总值:6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东庄村

  东庄村位于洒坪乡政府西南部,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新乐村毗邻,南与蜈蚣桥接壤,西与中明村紧紧相连,北临北庄村和青山村,村境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5公里。居住以汉族为主,总人口967人,均为农业人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寒武系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16摄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926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生态脆弱;土壤以黄壤为主,伴随零星石灰土。   东庄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进村公路、村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和花椒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增收。   --人口总数:967人 农业人口:96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2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团结 奋进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七组” 生产总值:8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蛇场村

  蛇场村位于洒坪乡政府西北部,距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麻窝村毗邻,南与麻窝村接壤,西与青山村紧紧相连,北临硐口村,村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有红星小学一所。居住以苗族、彝族、汉族等三个民族,总人口739人,均为农业口。   全村地质大部分属震旦系地层和寒武系,以灰质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貌属丘陵地,全境都属喀斯特地区,露头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村雨量充沛,光温同期,水热同步,无霜期长达26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250mm之间,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分别出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和烤烟。土地垦殖率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耕地面积为1112亩,大部分土地为石山,且存在石漠化、半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现象,植被以灌木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比较脆弱;土壤以黄壤和石灰土为主,伴随零星棕壤,并发育有部分水稻土。   蛇场村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落后,加上全村缺水,干旱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偏低。近年来,省、市、县及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村通、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观,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搞好常规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烤烟种植和竹荪种植,发展养殖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口总数:739人 农业人口:73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在奋进中发展、壮大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十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香菇” 名特产品:“竹” 办公所在地:洒坪乡   


上寨村特产大全




上寨村景点大全